8.《界面化学》第八章
胶体界面化学(华东理工大学)-8
3 静电稳定胶体的稳定机制 —— DLVO理论
戎
宗
3胶体的破坏
明
3高分子稳定胶体的稳定机制
版
权 所
有
(1) 颗粒间的范德华引力 主要由静电作用 诱导作用 色散作 用和电子云间的斥力构成 可近似用 兰纳-琼斯位能函数式表示
戎
宗
σ 12 σ 6 ε p = 4ε − r r
由Hamaker结果
戎
版
A R UA = − ⋅ 12 H 0
权 所
• Keeson力
2 2 µ12 µ2 UK = − 3 kTr 6 2 α1µ2 + α 2 µ12 UD = − r6 3 h ν 1ν 2 α1α 2 UL = − ⋅ 6 2 r ν1 +ν 2
有
胶粒间的长程van der Waals引力
戎
UR =
2 64n0 kTν 0
宗
κ∝ n01/2
κ
exp(− 2dκ )
κ∝z
UR ∝ exp(-2d)
R O1
h
dh H0 O2
权 所
R 1−
h2 R2
H
由几何关系
(
i 环间斥力能增量
有
)
1/ 2
两球形胶粒双电层重叠时的斥力位能
1/ 2 H − H0 = R − (R 2 − h 2 ) 2
有
位阻效应
高分子能够保护胶体的机制主要是 位阻效应 在颗粒表面的高分子 形成了厚度为δ 的保护层 它们阻 止了颗粒的聚结
Ep c
O
b
a
版
权 所
h
明
加入高分子物质后 总位 能曲线EvdW的变化 高分子在保护层中的密度 a>b>c>d
无机化学课件 第八章 表面化学
( 注意膜有正、反两面。)
W = △A (1)
表面功即系统表面自由能的增加,即等温等 压下: W = Wf = △A (2) 比较(1),(2)两式: 表面张力 与比表面吉布斯自由能 在数值
上是相等的。 结论:可以用同一符号 “ ” 来表示比表面吉
布斯函数或表面张力。
3、比表面吉布斯函数与表面张力的异同点
三、表面现象与表面吉布斯函数
同一质量的物质,分散度(比表面积A0=A/V) 越大,表面吉布斯函数越大,系统总吉布斯函数 越大。
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自发地使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1.缩小表面积 2.降低表面张力—吸附现象 3.同时变化—润湿现象
8.3 表面活性物质
一、表面活性剂及其分类
定义:以很低的浓度显著降 低液体表面张力的物质。
乳化剂大多是表面活性剂,主要稳定原因: • 降低界面张力
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后,煤油与水间的界面张力可 由35-40mN/m降低到1mN/m甚至10-3mN/m以下。油 水分散就容易得多。
• 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使用足量且分子结构适宜的乳化剂有助于得到高强 度的界面膜。
• 界面电荷密度大 • 适当的表面粘度
介质黏度大,乳液液滴运动速度减慢,有助于乳状 液的稳定。高分子物质可作增稠剂,还能形成坚固 的界面膜。
乳状液的类型
乳状液的应用
例:乳化食品和医药用乳剂
牛乳和豆浆是天然O/W型乳状液,其中的脂肪以细滴 分散在水中,乳化剂均是蛋白质,故它们易被人体消 化吸收。
日常生活中的冰激凌、人造奶油以及营养豆奶等大多 是W/O或O/W型乳剂。这些食品中所用的乳化剂多为 甘油-硬脂酸酯、蔗糖酯等。
② 乳化作用
乳化:一种液体以极小的液滴形式分散在另一 只与其不混溶的液体中。
第八章+界面化学
处处存在着一种张力,它垂直与
表面的边界,指向液体方向并与 表面相切。 把作用于单位边界线上的这
种力称为表面张力,用σ 表示,
单位是N· -1。 m
表面张力 σ的方向是和液面相切的,并和两部分的 分界线垂直,也可以这样理解,是促使其表面积缩小的
方向。
如果液面是平面,表面张力就在这个平面上;如果
液体为什么能在毛细管内上升或下降呢?
• 我们前面知道, 对于浸润液体,它在毛细管中的液面是凹 形的,也就是说附加压力向上(指向曲率中心),相当于 对下面的液体施以向上的拉力,使液体沿着管壁上升,当向 上的附加压力跟上升液柱产生的静压力相等时,管内的液 体停止上升,达到平衡. 同样的道理,对于不浸润液体, 它在毛细管中的液面是凸形的,也就是说附加压力向下 (指向曲率中心),相当于对下面的液体施以向下的压
12
液体内部分子对它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液面上蒸气分子对于它的 吸引力。使表面层分子受到指向液体内部的合力。 因而液体表面的分子总是趋向移往液体内部,力图缩小表面积。
如图:在金属线框中间系一线圈, 一起浸入肥皂液中,然后取出,上面形 成一液膜。 由于以线圈为边界的两边表面张 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线圈成任 意形状可在液膜上移动,见(a)图。 如果刺破线圈中央的液膜,线圈内
5.固-固界面
界面并不是两相接触的几何面, 它有一定的厚度,一般约几个分子厚, 故有时又将界面称为“界面相”。 界面的结构和性质与相邻两侧的 体相都不相同。
界面相示意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并没有提到界面和考虑界面的
因素,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界面的质量和性质与体相 相比可忽略不计。但当物质被高度分散时,界面的作用会
物理化学:界面化学
三、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1.表面张力与物质性质有关
分子间作用力越大,表面张力越大 通常极性液体>非极性液体
2.与温度有关
温度升高,界面张力下降,因为温度升高, 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作用力减弱,分子 间距离远。
3.与接触相的性质有关 l—l界面,接触相两液体性质不同,γ也不同
第一相 汞 汞
第二相 水
第八章
界面化学
§8—1引言 界面现象:是研究在界面上发生的一些行为 界面是指两相接触的约几个分子厚度的过
渡区, 若其中一相为气体,这种界面通常称为 表面。
严格讲表面应是液体和固体与其饱和蒸 气之间的界面,但习惯上把液体或固体与空 气的界面称为液体或固体的表面。
界面和表面是概念不同,但在称呼上不做 严格区分
滑动。
这时
F 2 l
l是滑动边的长度,因膜有两个面,
所以边界总长度为2l, 就是作用于
单位边界上的表面张力。
F
2l γ的物理意义:单位长度上表面的紧缩力,即 比表面张力。其方向与L垂直,与液面相切。
比表面张力与比表面能数值相同,符号相同, 但单位不同,物理意义不同。一般在称呼上 也不作严格区分。
表面积大
表面分子多
体系能量高
体系不稳定
二.表面功的 定义及计算
由热力学公式可知:
dG SdT Vdp BdnB W '
等温等压和组成不变的条件下 dG W ,
表面功定义:在等温等压和组成不变的条件 下,可逆地扩大表面积,环境对体系作功。 显然这个功与扩大的表面积成正比。
dG W ' dA
界面现象的共同特征: 发生在两相的界面上 讨论的体系:高分散体系;多孔体系 比表面(A):表示分散体系分散程度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体积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物理化学(第三版)第8章 界面现象与胶体化学
F
2l
只适用于液体
三、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1.物质的本性 表面张力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讲,物质分子 间相互作用力愈大,表面张力也愈大。
金属键 离子键 极性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
2.接触相的性质
3.温度
L
液体分子受力情况示意图
表面层的分子恒受到指向液体内部的拉力
在恒温、恒压、系统的组成不变条件下,可逆地扩展系统表面 积所需的功,与系统表面积的增量dA成正比:
W dA
恒温恒压下,系统的表面功应等于系统吉布斯函数的增量
dG W
dG dA
G A
T
,
p
,nB
-----比表面吉布斯函数, 单位为J·m-2
解:(1) 球体体积 V 4 r3
3
大水滴半径 r 3 3V 6.2 103 m
4
分散后的液滴总数
n
4 r 3
3
4 3
r13
r r1
3
6.2 10 109
3
3
2.4 1020
(2)半径为r的球形液滴:
A 4 r2 4 (6.2103)2 4.8104 m2
AV
A V
4 4
r2 r3
r1 r2
为什么两块玻璃板之间有水时不易拉开? 由于表面张力和附加压力的作用。
二、弯曲液面的饱和蒸气压
弯曲液面的饱和蒸气压不仅与物质的本性和温度有关, 而且还与液面曲率半径有关。
物理化学
第8章 界面现象与胶体化学
(张坤玲)
多相系统中,相与相之间密切接触的交界部分称为界面 物质的存在状态: 界面类型气—液界面固—气界面源自气液—液界面液
界面化学第8章
直线型 复合吸附等温线
1)U型复合吸附等温线 这类复合吸附等温线反映了体相溶液中某一组分 在整个浓度范围都是优先吸附,则另一组分表现 为完全的负吸附。
1)U型复合吸附等温线
X1苯
X1氯仿
水软铝石自苯-环己烷中 吸附苯
木炭自氯仿-四氯化碳中吸 附氯仿
苯表现为完全正吸附
氯仿表现为完全负吸附
2)S型复合吸附等温线
lg(x/m)
c/co a.单分子层吸附等温线,可用 Langmuir吸附等温式来描述
lgc b.指数型吸附等温线,可用 Freundlich吸附方程来描述
x/m c.多分子层吸附等温线是S型, 可用BET公式来描述 c/c0
四、固体自溶液中吸附的影响因素 ① 温度——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是放热过程, 一般温度升高吸附量减少。但还要考虑溶解 度与温度的关系。 ② 溶解度——溶解度越小的溶质越易被吸附。 但要考虑溶剂对吸附剂的亲和力。 ③ 吸附剂、溶质和溶剂三者的性质——极性的 吸附剂易于从非极性溶剂中吸附极性的溶质; 非极性的吸附剂易于从极性溶剂中吸附非极 性的溶质。
m kc 1 kc
6.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吸附的应用
Ω 改变固体表面的润湿性
Ω 对金属表面腐蚀的抑制作用 Ω 抗静电作用
Ω 吸附增溶作用
界面化学
柳建设 教授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8章 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
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简称固液吸附。 最早的应用实例是用活性炭脱色制取白 糖。 另外在纺织品染色、涂料工业、环境工 程中污水处理等都有重要应用,也是色 谱分离分析技术的基础。
非电解质溶液的吸附 电解质溶液的吸附
一、吸附量 固体自溶液中吸附的吸附量
物理化学 第八章界面现象及胶体
(1)过饱和蒸气 P473
压力超过通常液体的饱和 p 蒸气压的蒸气为过饱和蒸气. 过饱和蒸气的压力尚未达 到该液体微小液滴的饱和蒸 P’ p0 气压(见图示). 减轻过饱和程度的方法 是引入凝结中心, 使液滴核 心易于生成(如人工降雨).
O
液相区
B A
气相区
T0
T
• 过饱和蒸气的产生
(2)过热液体 温度高于沸点的液体为过热液体. 过热液体是因为液体内微小气泡难以生成 而不能在正常沸点沸腾所造成的(见图示).
/(10-3
N· - 1) m 2900 2150 1880 485 227 110 1200 450 0.308 18.6
润湿与铺展
8.2 亚稳定状态和新相的生成 P332
物质相变时, 由于最初生成的新相体积 极小而具有很大的比表面和表面吉布斯函 数, 因而新相难以形成而引起各种过饱和 现象, 此时系统处于亚稳状态.
• 单分子层吸附: 固体表面上每个吸附位只能吸附一个分子,
气体分子只有碰撞到固体的空白表面上才能被吸附; •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表面上各个晶格位臵的吸附能力相同; • 被吸附的气体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吸附或脱附的难易与 邻近有无吸附分子无关;
• 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 达吸附平衡时, 吸附和脱附过程同
Tf Tf
T
• 过冷液体的产生
在过冷液体中投入小晶体作为新相 的种子, 能使液体迅速凝固成晶体.
(4)过饱和溶液
浓度超过饱和浓度的溶液为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产生的原因是微小晶粒具有 比普通晶体更大的溶解度.
微小晶体的饱和蒸 气压大于普通晶体, 而 蒸气压与溶解度有密切 的关系.
p
c3 c2 c1
B
界面化学
由于其精确式包含的数学项与光散射公式 相似,所以也叫色散力。 范德华力=静电力+诱导力+色散力
范德华力的特征:
(1)永远存在于分子间的一种作用力 (2)它是吸引力,作用能的数量级是每摩尔 几至几十千焦耳 (3)与化学键不同,范德华力一般没有方向 性和饱和性 (4)范德华引力的作用范围约有零点几个 nm (5)最主要的是色散力,(H2O分子主要是 静电力),而色散力的大小与极化率的平方 成正比。
1.3
分子间力
分子内原子间的强烈引力构成化学 键,这是决定物质化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物质呈各种聚集状态时,分子与分子之 间还存在着一种比化学键弱的引力,这 种力又决定着物质的物理性质 (如压力, 体积,温度,熔解热,粘度及表面性质 等)。
早在1873年范得华就注意到这种力的存 在,并提出了著名的范得华方程。然而, 对分子间力的认识,尚有一不断加深的 过程。
世界上现代的大型化工生产过程中,催化过 程达80%以上,并已渗透到精细化学品的合 成、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新催化剂的开发已由技艺水平向分子设计方 向发展。新催化剂和新催化工艺的出现,已 成为现代化学工业发展的增长点,在国民经 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表面化学的反应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周围甚至 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中发生。埃特尔的方法、 手段和概念帮助人们对各种表面现象提供研 究方法和理论。现在表面化学已经向多学科 渗透,比如纳米、太阳能、半导体甚至是生 命体,都与表面化学密切相关。他的研究对 科学家们解决这些问题有辐射作用。
一般来说,相对分子质量越高,分子 间力越大,就越不易气化,因而沸点就 高,所以沸点高低也就是分子间力的衡 量依据,但有反常情况,如上表。上表 沸点高低相比则恰恰相反!
r1
胶体及界面化学习题
(第八章)胶体及界面化学习题1、有一完全浮在空气中的肥皂泡,若其直径2.0×10-3 m,已知肥皂溶液表面张力0.7Nm-1,则肥皂泡内所受的附加压力是多少?2、303K时,乙醇的密度为780kg m-3;乙醇与其蒸气压平衡时的表面张力为2.189×10-2Nm-1;试计算在内径为0.2mm的毛细管中它能上升的高度。
3、氧化铝瓷件上需要披银。
当烧至1000℃时,液态银能否润湿氧化铝表面?已知1000℃时σ(g-Al2O3)σ(g-Ag)、σ(Ag-Al2O3)分别为1000×10-3 N m-1,920×10-3 N m-1,1770×10-3 N m-1。
4、20℃时水和汞的表面张力系数分别为7.28×10-2N m-1,0.483N m-1,汞-水界面张力为0.375 N m-1,试判断水能否在汞的表面上铺展开来。
5、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是80,在300K其密度为0.9kg dm-3;若晶体与溶液间界面张力为0.2Nm-1。
微小晶体直径为0.1×10-6m,.则该小晶体溶解度是大块晶体溶解度的多少倍?6、1.25℃时,将NaCl溶于1kg水中,形成溶液的体积V与NaCl物质的量n之间关系以下式表示:V(cm3)=1001.38+16.625n+1.7738n3/2+0.1194n2,试计算1mol kg-1NaCl溶液中H2O及NaCl的偏摩尔体积。
7、在15℃,O p下某酒窖中存有104dm3的酒,w(乙醇)= 96%。
今欲加水调制为w(乙醇) = 56%的酒。
试计算:(1)应加水多少dm3? (2) 能得到多少dm3w(乙醇) = 56%的酒?已知:15℃, O p-356.588、在40℃时,将1.0 mol C2H5Br和2.0 mol C2H5I的混合物(均为液体)放在真空容器中,假设其为理想混合物,且p*(C 2H5Br) =107.0 kPa , p*(C2H5I)=33.6 kPa(1)起始气相的压力和组成(气相体积不大,可忽略由蒸发所引起的溶液组成的变化);(2)若此容器有一可移动的活塞,可让液相在此温度下尽量蒸发。
第八章 材料表面与界面 材料科学基础 陶杰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
E a = E1 E g
21
8.3.2 晶界迁移 晶界在其法线上的位移,从微观上看, 晶界迁移 — 晶界在其法线上的位移,从微观上看,是通 过晶粒边缘上的原子向其邻近晶粒的跳动实现的 典型情况:晶粒长大过程;相变过程. 典型情况:晶粒长大过程;相变过程.
22
●
影响晶界迁移的主要因素 降低迁移率,与晶界偏析, ● 溶质或杂质原子 -- 降低迁移率,与晶界偏析,晶界结构 有关. 有关. 阻碍作用, ● 晶界第二相颗粒 -- 阻碍作用,晶界脱离第二相颗粒的
d
理想表面结构
4
清洁表面:是指不存在任何吸附,催化反应, 清洁表面:是指不存在任何吸附,催化反应,杂质扩散等 物理化学效应的表面,没有表面污染的实际表面 物理化学效应的表面 没有表面污染的实际表面
台阶表面 弛豫表面结构 重构表面 [112] 台阶表面不是一个平面, 台阶表面不是一个平面, 它是由有规则的或不规 则的台阶的表面所组成 [110] [111]
19
20
8.3 界面的偏聚与迁移 8.3.1 晶界平衡偏析 晶界偏析:在平衡条件下,溶质原子(离子) ● 晶界偏析:在平衡条件下,溶质原子(离子)在晶界处 浓度偏离平均浓度. 浓度偏离平均浓度. 偏析的自发趋势:晶界结构缺陷比晶内多, ● 偏析的自发趋势:晶界结构缺陷比晶内多,溶质原子 离子)处于晶内的能量比处在晶界的能量高, (离子)处于晶内的能量比处在晶界的能量高,通过偏析 使系统能量降低. 使系统能量降低. 偏析驱动力是内能差: ● 偏析驱动力是内能差:设一个原子位于晶内和晶界的内 则偏析的驱动力为: 能分别为El 和Eg ,则偏析的驱动力为:
γ SG = γ SL + γ LG cos θ
是润湿角; 称润湿张力. 式中θ是润湿角;F 称润湿张力.
第八章 表面、相界和晶界
22
(3)清洁表面 清洁表面是指不存在任何吸附、催化反应、杂质扩散等 物理化学效应的表面。这种清洁表面的化学组成与体内 相同,但周期结构可以不同于体内。根据表面原子的排 列,清洁表面又可分为:
13
(2)原因 液膜中不仅有凹面,还有凸面。设凹的曲率半径为
r1,凸面的半径为r2。对于非球面: Ρs=γ(1/r2-1/r1) r :主曲率半径。
当液膜非常薄时, r2»r1 ,或r2=∞, 即为两块相互平行的 平板间的液体液面
Ρ=-γ/r1 负号表示液内压力小,相当于两边给玻璃有正的γ/r1 的推力,这一推力使二块玻璃拉近拉紧。
于B/r3 , 故范得华力只表现出引力作用。
对不同物质,上述三种作用并非均等的。例如对 于非极性分子,定向作用和诱导作用很小,可以忽 略,主要是分散作用。
18
二、固体的表面结构 1.表面结构
(1)静态表面原子状态 1)表面:是指(固体)晶体的三维周期性结构开始破坏一直
到真空之间的整个过渡区域,其厚度一般为几个原子层。 2)静态表面原子状态:是指在0K时,表面原子静止地(无
开尔文公式的结论说明凸面蒸气压>平面>凹面 由于颗粒表面各处的曲率不同,按开尔文公式可
知,各处相应的蒸气压大小也不同。故质点容易从 高能阶的凸处(如表面)蒸发,然后通过气相传递 到低能阶的凹处(如颈部)凝结,使颗粒的接触面 增大,颗粒和空隙形状改变而使成型体变成具有一 定几何形状和性能的烧结体。这一过程也称蒸发冷凝。
多数情况下吸附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即在固体吸附剂 和吸附物之间共有电子,并且经常是不对称的。
(完整版)8第八章晶体界面的行为与物理化学诸现象
对所有的{111}面,φ角是
相同的,为54.7°。
对[101]、[101]、[011] 和[011]方向, 角也是相 同的,为45°。
锥体底面上的两个<110> 方向和[001]垂直。
因此,锥体上有4×2个滑 移系具有相同的施密特因 子,当达到临界切应力时 可同时开动。
图 fcc晶体中复滑移
25
26
4. 滑移时的晶体转动
图 滑移时的晶体转动 制示意图
28
5.多滑移
由于很多晶系具有多组滑移系,决定滑移系能否开动的前提条 件是其分切应力能否达到其临界值,当某组滑移系开动后,由于 不断发生晶面的转动,结果可能使得另一组滑移系的分切应力逐 渐增加,并最终达到其临界值,进而使得滑移过程能够沿两个以 上滑移系同时或交替进行,这种滑移过程就称为称多滑移。
晶粒长大并不是小晶粒的相互黏结,而是晶界移动的结果。
在晶界两边物质的吉布斯自由能之差是使界面向曲率中心移动的 驱动力。
晶界移动的速率是与晶界曲率以及系统的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和 曲率半径越小,晶界向其曲率中心移动的速率也越快, 气孔在晶 界上是随晶界移动还是阻止晶界移动,这与晶界曲率有关,也与气 孔直径、数量、气孔作为空位源向晶界扩散的速率、气孔内气体压 力大小、包围气孔的晶粒数等因素有关。
约束晶粒生长的另一个因素是有少量液相出现在晶界上。少量液 相使晶界上形成两个新的固-液界面,从而界面移动的推动力降低 和扩散距离增加。因此少量液相可以起到抑制晶粒长大的作用。
3
根据由许多颗粒组成的多晶体界面移动情况得到以下几条规则: 1.晶界上有界面能的作用,因此晶粒形成一个在几何学上与肥
皂泡相似的三维阵列。 2.晶粒边界如果都具有基本上相同的表面张力,晶粒呈正六边 形。 3.在晶界上的第二类夹杂物(杂质或气泡),如果它们在烧结温度 下不与主晶相形成液相,则将阻碍晶界移动。 在烧结体内晶界移动有以下七种方式: 气孔靠晶格扩散移动; 气 孔靠表面扩散移动; 气孔靠气相传递; 气孔靠晶格扩散聚合; 气 孔靠晶界扩散聚合; 单相晶界本征迁移; 存在杂质牵制晶界移动。
第八章电位分析法
当玻璃电极与待测溶液接触时,发生如下离 子交换反应:
H++Na+GI=Na++H+GI
溶液 玻璃 溶液 玻璃
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有利于反应相右进行, 进而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下,在玻璃表面上形成一个硅 酸水化层。由硅酸水化层到膜内部,H+数目逐渐减 少,Na+数目 逐渐增加,再膜的中部为“干玻璃层”。
极化程度的影响因素: (1)电极的大小、形状 (2)电解质溶液的组成 (3)温度 (4)搅拌情况 (5)电流密度
极化可分为浓差极化和化学极化
浓差极化:电极反应中,电极表面附近溶液的浓度和 主体溶液浓度发生了差别所引起的。
电化学极化:由某些动力学因素引起的。若电化学反 应的某一步反应速度较慢,为 克服反应速度的障碍 能垒,需多加一定的电压。这种由反应速度慢所引 起的极化称为化学极化或动力学极化。
例
(1) Zn22eZn
0.059logZ[n2]/1mo*ll1
2 [Zn2]1
2) F3eeF2e
0.05lo 9[[gF F2 3ee ]]//1 1m mo o * *ll ll1 1
(3) H22H2e
0.05l9og([H]/1mo*ll1)2
2 pH2 /10.312k5Pa pH2代表电极表面 H2的 所分 受压 到, P的 ) a以表 (示
1、玻璃电极的构造
玻璃电极是最早出现的膜电极,为氢离子选择电极。 膜电极容许某些离子而又限制某些离子进出膜的表面。
对于玻璃电极最重要的是玻璃膜,它是由
一种特殊成分的玻璃构成: Na2O 22% CaO 6% SiO2 72%
玻璃泡中装有PH一定的溶液(内参比溶液,0.1 mol·l-1),其中插入一根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内参比电 极。
物理化学-界面化学1
• γ=γ0(1-T/Tc)n 10.1.13
第一节:界面张力
• 一些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表面张力:
(4)压力的影响。
a.表面分子受力不对称的程度 ↓
P↑
b.气体分子可被表面吸附,改变, ↓
↓
c.气体分子溶于液相
h
2 r g
28
当接触角0 < < 90o
r r1
cos
h
2 cos r g
90o , h 0 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 90o , h 0 液体在毛细管中下降
29
第二节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及其后果
• 例10.2.1 用最大泡压法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的装置如 图10.2.4所示,将毛细管垂直插入液体中,其深度为h。 由上端通入气体,在毛细管下端呈小气泡放出,小气泡 内的最大压力可由U形管压力计测出(也可用电子压力 计 测 出 ) 。 已 知 300K 时 , 某 液 体 的 密 度 为 ρ=1.6×103Kg·m-3 , 毛 细 管 的 半 径 r=1mm 毛 细 管 插 入的深度h=0.01m,小气泡的最大表压(气泡内气体 压力与大气压力之差)P最大=207Pa,该液体在300K 时的表面张力为多少?
因cos = r1/ r ,球缺底面面积为r12 ,
故弯曲液面对于单位水平面上的附加压力 p
2r1 r1 /r r12
整理后得:
p
2
r
——Laplace方程
26
p
2
r
——Laplace方程
分析:① 该形式的Laplace公式只适用于球形液面。
②曲面内(凹)的压力大于曲面外(凸)的压力,
界面化学基础习题参考答案
界面化学基础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一个小水滴的体积 V
2 其特点是一级微商 和二级微商 2 皆为负值且服从特劳贝规则。第三类曲线的特点是:溶液表 c c
面张力在低浓度时急剧下降,很快达最低点,随后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趋于缓慢,逐渐趋于一个稳定 值,这类曲线对特劳贝规则适用,其另一特点是,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有效值和效率(cmc)都较高(cmc 小) 。 2.加入溶质后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叫表面活性,用 解答) 。
1 dr ,当加入表面活性物质后, , 0 为正吸附,反之,则为负吸附。 RT d ln c
d RTd ln a Ad
RT ln a
A
1 1 dr 代入得 RT d ln a
公式导出过程如下
dU TdS pdV dA i dni dU TdS pdV dA i dni SdT Vdp Ad ni di
1 mol 甲醇的体积为 32/0.8=40cm3 每个甲醇分子的半径为
40 3 3 8 r cm 2.5110 cm 23 4 6.02 10
1 cm3 的表面积 S=
1
3 1.2 108 cm2 1.2 104 m2 r
1
总表面积 S’=4.8×105m2 ΔG=4.8×105×22.05×10-3·J·m-2 =1.06×104J·m-2 9.不能。因为当水沿毛细管上升到管口时,曲率将发生变化,直到曲率半径增加到附加压力与毛细上升的 静水压相等时,液面停止上升,可见,当水上升到弯管的最高点时,便停止变化。 10. p
第八章 界面化学
第八章 界面现象
学习要求:
理解界面张力的定义、物理意义; 掌握Laplace方程和Kelvin方程及其应用; 固体表面的吸附重点掌握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等 温式; 掌握接触角与润湿作用; 掌握界面吸附、表面过剩及其应用。
之间的夹角称为接触角(contact angle),通常用q 表示。
若接触角大于 90°,说明液体不 能润湿固体,如汞 在玻璃表面;
若接触角小于 90°,液体能润湿 固体,如水在洁净 的玻璃表面。
杨氏(YoungT)方程
接触角的大小可以用实验测量,也可以用 公式计算:
cosq g s-g g l-s g l-g
p p内 p外
对球面: p 2g
r
附加压力总是指向球面的球心。
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开尔文公式
pl
pl0
ps
2g
r
RT
ln(
pr p
)g
2g
Vm (l) r
2g M r
这就是Kelvin公式,式中ρ为密度,M 为摩尔质量。
§10.3
固体表面上的原子或分子与液体一样,表面层 分子受力是不对称的,而且不同于液体表面分子即 固体表面分子几乎是不可以移动的。
2.等温吸附
吸附量的大小,一般用单位质量吸附剂所 吸附气体的物理的量来表示
(1)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的体积。
V a V / m 单位:m3 g-1
(2)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物质的量。
大学物理化学--第八章
返回
2020/8/23
1、弯曲液面附加压力-拉普拉斯方程
弯曲液面凹面一侧压力以p内表示,凸面一侧压力 以p外表示,弯曲液面内外压力差△p称为附加压力。
p p内 p外 pl pg 0 p p内 p外 pg pl 0
表面张力的存在是弯曲液面产生附加压力的根本 原因,附加压力是表面张力存在的必然结果。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8.1 界面张力
1.液体表面张力、比表面功、 比表面吉布斯函数
2.界面热力学方程 3.界面张力影响因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1、表面张力,比表面功与比表面吉布斯函数
液体表面分子受力情况分析:
液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力可以 彼此抵消,合力为零。故内部分子 可无规则运动而不消耗功。 液体表面:分子恒受指向液体 内部的拉力,处于不对称力场。故 表面分子趋向液体内部移动,宏观 表现为液体表面力图缩小到最小。
Va V m
(m 3 kg 1 )
体积要换算成标准状况(0 C ,101.325kPa)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等温吸附
吸附量 f (T , p,吸附剂,吸附质) 吸附剂、吸附质定:V a f (T , p)
吸附等温线:()T:V a f ( p) V a — p线
第八章 界面现象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基本概念
1.界面和界面现象 2.表面和比表面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1、界面和界面现象
界面(Interface)
第8章 界面现象
3、比表面
对于一定量的物质而言,分 散程度越高,其表面积就越大, 表面效应就越突出。 • 常用物质的比表面(specific surface area)来表示物 质的分散度(dispersion degree): A ① 单位质量物质所具有表面积:a S S(m 2 kg 1 ) m ② 单位体积物质所具有表面积:a AS(m 1 ) V V
•实例分析:沸石止沸
3、亚稳状态及新相的生成
③ 过冷液体
•定义: 按照相平衡条件应该凝固而未凝固的液体。
•产生原因:
ps
O' O 微小晶体 T0
gl
普通晶体
T
•实例分析:
Tr
纯净的水有时冷却到-40℃仍不结冰。若加入 小晶体做新相种子,则过冷液体可迅速凝固。
3、亚稳状态及新相的生成
④ 过饱和溶液 按相平衡条件应该析出晶体而未析晶的溶液。 •定义: •产生原因:
Wr dGT , P dAs
G A s
T , P
即为恒温恒压下使液体增加单位表面积时所增加 的吉布斯函数,称为表面吉布斯函数 ,单位J.m-2。
1、表面张力、表面功、表面吉布斯函数
F / 2l
相同点
Wr / dAs
G A s T , P
2 l
g —l
o
s —l
l
s
1、表面张力、表面功、表面吉布斯函数
讨论
表面张力的方向如何判断?
你能解释下面的实验现象吗?
(a)
(b)
1、表面张力、表面功、表面吉布斯函数
从能量角度分析
若将体相中分子移到表面以扩大液 体表面积,则必须由环境对系统做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稠油乳化降粘,加NaOH:
CH3
( CH2 )n COOH + NaOH = CH3
+ ( CH2 )n COONa H2O
(油溶性)
(水溶性)
问题:为何水驱阶段乳状液多为W/O型?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5
第八章 乳状液与泡沫
8.4 乳状液的变型与破乳
8.4.1 乳状液变型
注意:高分子物质虽然可以稳定乳状液,但是不利于乳状液的 形成——乳化难度加大,一旦乳化,则很稳定。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5
析水率(%) 析水率(%)
第八章 乳状液与泡沫
8.3 乳状液稳定理论及影响因素
8.3.2 外相粘度的影响
100 80 60 40 20
0 0
50
100
时间(min)
关键问题:固体粉末只有能够被油相、水相同时润湿时,才可停 留在相界面上,起到乳化剂作用;并且,颗粒的大部 分在外相时,乳状液才稳定。
油相 水相 θ
θ
θ
θ<90° O/W型
θ=90° O/W or W/O型
θ>90° W/O型
润湿固体较多的液体,构成乳状液外相较稳定。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5
8.3.1 乳化剂的稳定作用 (1)降低界面张力
乳化剂吸附在相界面,改变界面性质,降低界面能。界面张力越 低,越稳定。 例如: σ石蜡/水=41mN/m,若水中加入:
油 酸—σ石蜡/水=31mN/m, 油酸钠—σ石蜡/水=7.2mN/m,再加入NaCl, σ石蜡/水≤0.01mN/m;
对应界面能:
2.1J
聚并
小质点 → 大质点,分层(能量降低)。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研究乳状液难度大, 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 体系供比较。
返回
2021/1/5
第八章 乳状液与泡沫
8.1 乳状液的一般性质
8.1.3 乳状液粘度
乳状液为流体,粘度可以表征其流动性(重要性质之一): (1)分散相浓度较小时(φ≤2%),粘度决定于分散介质,
同时,分散相也有影响: Einsten公式:η=η0(1+2.5φ) 式中, η—乳状液粘度;η0—分散介质粘度式:
0
1
1 (h ) 3
式中,h—校正系数, “体积因子”:O/W型(液滴大小不同),h≈1.3。
注意: ①除分散相浓度φ外,质点大小及分布也有影响,但目前不清楚,因质点大小 测不准; ②两相界面膜也影响粘度,若乳化剂是高分子,又溶于外相,则粘度增大。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5
第八章 乳状液与泡沫
8.1 乳状液的一般性质
8.1.4 乳状液电性质
(1)电导性能:决定于乳状液外相(分散介质); O/W电导>W/O电导
用处:鉴别乳状液类型,特别是乳状液转型研究,更方便。
(2)电泳性能:测量质点在电场中的运动速度(淌度); 用处:对于离子型乳化剂,可测定质点带电情况,用于稳定性研究。
第八章 乳状液与泡沫
8.4 乳状液的变型与破乳
8.4.1 乳状液变型
一定条件下:W/O→ O/W O/W → W/O
转型 变型 反相
原因: 乳状液类型决定于乳化剂性质 (油溶性或水溶性),改变其 性质,可实现转型。
(1)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反型乳化剂 例如:C17H33COONa(O/W)MgCl2 (C17H33COO)2Mg (W/O)
1958年,Shah完善概念: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在活性剂界面膜 的作用下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异性的、透明的均相分散体系。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5
第八章 乳状液与泡沫
8.1 乳状液的一般性质
8.1.1 乳状液的命名
W/O型
O/W型
“双连续相”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AS二元
0 0.1
100
0.3 0.5
80
0.8 1
60
40
150
20
0 0
0 0.1 0.3 0.5 0.8 1
50
100
150
时间(min)
ASP三元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5
第八章 乳状液与泡沫
8.3 乳状液稳定理论及影响因素
8.3.3 温度的影响 升温不利于“稳定”。
(不利于稳定。)
非离子型乳化剂稳定的乳状液(O/W): 外加电解质,强化溶剂极性,降低界面吸附,界面膜被削弱,
易于聚并。
对于W/O型乳状液,电解质影响不明显。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5
第八章 乳状液与泡沫
8.3 乳状液稳定理论及影响因素
8.3.5 固体粉末稳定乳状液
固体粉末乳化剂:CaCO3、黏土、碳黑、石英粉、碱金属硫酸盐、 氧化物、硫化物等。
乳状液是高能量体系。 要得到稳定的乳状液,需要降低界面能,利用可吸附于油/水界 面的乳化剂,通过形成稳定、坚固的界面膜,得到稳定的乳状液。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5
第八章 乳状液与泡沫
8.1 乳状液的一般性质
8.1.1 乳状液的命名 普通乳状液分两种:
(1)外相为“水相”,内相为“油相”,称水包油乳状液,以O/W表 示,如:牛奶;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5
第八章 乳状液与泡沫
8.1 乳状液的一般性质
纯净的水与油在一起搅拌,并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为什么?
乳状液的生成过程,实质是一种液体在另一种不相溶液体表面的
铺展过程:
油在水表面的铺展—W/O 水在油表面的铺展—O/W
油/水界面增大,界 面能升高,不稳定。
返回
2021/1/5
第八章 乳状液与泡沫
8.1 乳状液的一般性质
8.1.2 液珠(粒径)分布
一般乳状液,外观为乳白色不透明的液体—“乳状液”由此得名。 实际上,外观颜色与质点大小密切相关。
微乳状液: 0.01~0.1μm 液珠大小与外观 胶 束:<0.01μm
液珠粒径
外观
大滴 >1μm 0.1~1μm 0.05~0.1μm <0.05μm
静电斥力
非离子乳化剂无此功能。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5
第八章 乳状液与泡沫
8.3 乳状液稳定理论及影响因素
8.3.1 乳化剂的稳定作用 (4)溶剂化膜保护作用 乳化剂分子具有特殊极性——分散介质产生溶剂化作用,溶剂分子
定向包围在分散相液珠周围。 水溶剂:水化膜 油溶剂:油溶剂化膜 阻碍液珠聚并
0.25
0.20
破裂率(D)
0.15
0.10
0.05
0.00
0
5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10
15
20
时间(天)
一级乳液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M=0.6%,70℃)
回主目录
返回
25
30
2021/1/5
第八章 乳状液与泡沫
8.3 乳状液稳定理论及影响因素
8.3.3 温度的影响 升温不利于“稳定”。
升温: (1)乳化剂溶解度增大,界面Γ下降,界面膜强度下降; (2)外相粘度下降,液珠热运动加速,增大碰撞的机会, 易于聚并。
则外相性质与染料相同。 如:苏丹红(Ⅲ)—油溶性;荧光红、亚甲蓝—水溶性。
(3)电导法:一般 O/W电导>W/O电导。 注意:若W/O中水相百分数高,或使用了离子型乳化剂,同样可能有 高电导性,故此法有时不可靠。
(4)滤纸润湿法(简便、快捷):O/W型—扩散快;W/O型—扩散慢。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2)外相为“油相”,内相为“水相”,称油包水乳状液,以W/O表 示,如:一些化妆品、润肤膏;油田上水驱阶段的乳化油;
微乳液:W/O、O/W、双连续相三种可能形式。 在活性剂用量较大且加入相当量的脂肪醇等极性物质时,可得到
粒径为几个nm到100nm的透明或半透明乳液,即微乳状液,简称微乳 液或微乳。
可分辨出两相 乳白色溶液 乳状液 蓝白色溶液 灰色半透明 微乳状液 透明液体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5
第八章 乳状液与泡沫
8.1 乳状液的一般性质
8.1.2 液珠(粒径)分布 实际上,液珠的大小并不完全均匀, 有一定的分布:0.1μm~10μm(或更大)。 动态特性:液珠分布随时间而变,以此可衡量乳状液的稳定性。
0.25
0.20
破裂率(D )
0.15
0.10
0.05
0.00 0
5
10
15
20
25
30
时间(天)
一级乳液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M=0.6%,45℃)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35
40
2021/1/5
第八章 乳状液与泡沫
8.3 乳状液稳定理论及影响因素
8.3.3 温度的影响 升温不利于“稳定”。
问题:非离子型乳化剂稳定的乳状液,加热后如何变化? 加热,水溶性下降,转向油相,同样离开相界面。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5
第八章 乳状液与泡沫
8.3 乳状液稳定理论及影响因素
8.3.4 电解质的影响 离子型乳化剂稳定的乳状液(O/W):
外加电解质压缩双电层,减弱了液珠间的静电斥力,增大了碰 撞、聚并的机会,促进破乳。
第八章 乳状液与泡沫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