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貌类型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海岸与海底地貌

《自然地理学》:海岸与海底地貌
波影区。
二,海岸的分类
(一)岩岸(山地海岸) 1)里亚式海岸 2)达尔马提亚式海岸 3)狭湾海岸 4)断层海岸 5)喀斯特海岸
(二)沙岸 1,三角洲海岸 2,淤泥堆积平原海岸 3,泻湖岸 4,溺谷海岸 5,三角港海岸
复习思考题
1海蚀地貌有那几种类型? 2,概述泥沙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所形成的
第七节 海岸与海底地貌
一,海岸地貌
海岸带:海岸,潮间带,水下岸坡。 (一)海蚀地貌 1,海蚀穴 2,海蚀崖 3,海蚀拱桥与海蚀柱 4,海蚀台
(二)海积地貌 1,泥沙横向移动所形成的海积地貌
中立带的概念 1)沿岸海滩:位于中立带上部。 2)滨岸堤: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带附近。 2)水下堆积台:位于中立带上部
2,泥沙纵向移动所形成的海积地貌 1)海滩:在凹形海岸带。 2)沙嘴:在凸形海岸带。 3)连岛沙坝:岸外有岛屿或岬角屏障的
地貌类型. 3.海岸可分为那几个类型?各类型有何特点?

海洋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海洋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海洋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海洋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包括海岸地貌、海底地貌和海峡地貌。

海岸地貌是指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包括海滩、海蚀崖、海蚀洞等。

海底地貌是指海洋底部的地形,包括海山、海沟、海平原等。

海峡地貌是指两个陆地之间连接海洋的狭窄通道,如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等。

这些地貌类型的形成都与海洋作用密切相关。

例如,海浪冲刷岩石会形成海蚀崖和海蚀洞;洋流携带的沉积物会在海底堆积形成海山和海平原;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和火山爆发也会改变海底地貌。

此外,人类活动也会影响这些地貌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如过度捕捞会导致渔业资源减少,进而影响海岸生态系统的平衡。

七年级海底地形知识点

七年级海底地形知识点

七年级海底地形知识点海洋,占据着地球面积的71%,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资源和环境载体。

在人们对于海洋资源的了解与认识中,海底地形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海底地形的特点和涵义对于大多数人可能很难想象和了解,本文将介绍七年级海底地形的相关知识点。

一、海底地形是什么?海底地形是指海底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不同于陆地,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底地形的特点在于其三维空间的庞大、复杂性和多样性。

海底地形在地球历史和生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研究板块构造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海洋沉积物及地下资源等众多地学、地球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二、海底地形的特点1.海底地形极为复杂,地形常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不断发生隆升和沉降。

其地形上的峭壁、峡谷、丘陵、高原、断层、火山等都具有形态奇特的特点。

2.海底地形常常被海水所掩盖,主要以水运输和水探测方式进行发现和研究。

3.因为海底地形水中对应的响应时间较长,大量地震地形学数据都是通过陆地受到的地震波传播进入海底而得到的。

三、海底地形分类1.海底洋脊:海洋洋脊是海底的一种特殊地形,一般沿着海域的中央位置分布,它们是新洋底的产物,是海底扩张的表征。

洋脊的两侧分别具有复杂的地形,如海底山脉、海沟等。

2.槽谷:海底槽谷是海底地形中最常见的地形,由于构造活动和大陆边缘的侵蚀沉积,其形成也异常复杂。

槽谷通常有多种类型,如火山口、峡谷、裂谷等。

3.海盆:海底盆状地形被称为海盆。

海盆是由洋脊两侧的岩浆凝固而成的,通常呈盆形。

近海盆通常与陆块相连或者由大陆边缘的坡背形成。

4.海沟:海沟是海洋中比较特殊的地形,通常地质年代较为久远,是由构造作用所形成的。

它的深度千米以上,狭长而陡峭,深海生物的生存环境也以此为主要分界线。

四、海底地形的动态发展海底地形是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状态之中,其形态的变化常常出现极快和剧烈的现象,常常需要长期实地观察和多学科的研究揭示。

探索和研究海底地形是从地质历史学到海洋气候学等多个领域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

海底地貌

海底地貌

简介
海底地貌是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 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
海底地貌
种类
01
大洋盆地
02
海底河流
03
海底山脉
04
海底平顶山
05
大陆坡
06
洋盆
大陆架 珊瑚礁海岸
海底火山 海底热泉
海底地貌
地理科学术语
01 简介
03 地貌特点
目录
02 种类 04 测绘手段
海底地貌是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 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 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3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 米)。
海沟 深海平原
黑烟囱
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 45%。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 海盆。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
堡礁分布在离岸一定距离的海域中,由堤状珊瑚礁构成,沿海岸线总方向延伸,它像一条长堤一样,环绕在 海岸的外围,而与海岸间隔着一个宽阔的浅海区或者隔着一个泻湖,泻湖深度在20~100米以上。世界上最著名 的堡礁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我国的南海诸岛和澎湖列岛也有堡礁分布。
环礁是出露于海面上、高度不大的珊瑚礁岛,外形成花环状,中央是个礁湖,湖水浅而平静,平均深度约为 45米,而环礁的外缘却是波涛汹涌的大海。环礁在三大洋的热带海域均有分布,我国南海诸岛中,不少岛屿即是 由环礁组成的。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一、海底地形的分类海底地形根据其特征和形成过程可分为陆源海底地形和海源海底地形两大类。

1.陆源海底地形陆源海底地形是指受大陆运动、河流冲积和冰川侵蚀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边缘深海盆地。

(1)大陆架大陆架是位于海岸线延伸下去的浅海地带,其宽度一般为几十到几百公里,其特点是水深变化缓慢,地势平坦。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地带,是海底沉积物的主要分布区,也是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

(2)大陆坡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大洋深水区过渡的陡坡地带,其特点是水深急剧增加,地形起伏大。

大陆坡是沉积物的悬移和流动的主要通道,也是一些特殊生物的栖息地。

(3)大陆边缘深海盆地大陆边缘深海盆地是大洋盆地和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其特点是地形复杂,水深较深。

这些地区是地质构造活跃、地震和海啸频发的地区,也是富含矿产资源的潜在区域。

2.海源海底地形海源海底地形是指主要由海水和海底地质活动形成的海底地形,包括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沟和海山等。

(1)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最壮观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洋中脊的形成是因为海洋地壳板块的边界上,熔岩从地壳下部向上冒出并逐渐形成新的海洋地壳。

大洋中脊的存在导致了地壳板块的扩张和推动,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2)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大洋底部的一种特殊地形,其特点是地形平坦,水深较深。

大多数大洋盆地是由海洋地壳板块的分裂和扩张形成的,也是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

(3)海沟海沟是海洋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位于陆架和海山之间的深度超过6000米的狭长凹陷地形。

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有些海沟深度超过11000米,受到地壳板块之间的挤压和摩擦作用而形成。

(4)海山海山是宇航员勇敢勇往直前的特殊地质体,它是位于海洋中的一种突出的地形特征,通常高度在1000米以上。

海山的形成是因为地幔柱状上升引起地壳板块的局部隆起,也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近海海域海底地貌类型

近海海域海底地貌类型

近海海域海底地貌类型
近海海域是指海洋中离海岸较近的部分,海底地貌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浅海扇:浅海扇是指海底附近海水较浅的区域,通常海
深在50米以下。

浅海扇海底地貌通常平坦,呈扇形分布。

2.珊瑚礁:珊瑚礁是指海底呈现出珊瑚礁的地貌形态,这
种海底地貌通常出现在海水较浅的地方,海深在50米以下。

3.巨砾海岸:巨砾海岸是指海底地貌呈现出巨砾的样子,
这种海底地貌通常出现在海岸附近,海深在50米以下。

4.沙丘海岸:沙丘海岸是指海底地貌呈现出沙丘的样子,
这种海底地貌通
继续近海海域海底地貌类型:
1.山谷:山谷是指海底有较陡的峡谷或沟壑,通常海深在
500米以下。

2.谷底平原:谷底平原是指海底呈平原的地貌形态,通常
海深在3000米以下。

3.地壳柱:地壳柱是指海底出现较高的地壳柱,通常海深
在4000米以下。

4.海底隆起:海底隆起是指海底呈现出隆起的地貌形态,
通常海深在5000米以下。

近海海域海底地貌类型多样,海深也有很大差异,在海洋勘探、海底资源开发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海底地貌表示方法

海底地貌表示方法

海底地貌是世界上最令人惊叹的地貌之一,它分布在全球大多数海洋
深海中。

它们是由沉积物形成的,如雪崩、滑坡、堆积和剩余地貌。

海底地貌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海盆、海山、海槽、泥坝、滑
坡等。

海盆是由岩石和沉积物形成的,它有一个大的水面,沿岸是由海床高
出的一系列山脉。

海山是由古海洋堆积层形成的,它们呈现出一条长
长的山脉,周围是一丛極浅的海洋,是深海所特有的山脉组合。

海槽
是由两个以上的海山之间形成的,它们内部水深较低,外部山脉较高,常常有流淌的脉动。

泥坝是由泥沙汇聚形成的,它的岸线较圆滑,表
面形状较平坦,可以明显看出来行过的流洋特征。

滑坡是由火山爆发、地质活动、长时间的河流冲刷形成的,表面较斜,陡坎,多是滑落、
堆积、垮坏形成的地貌样。

海底地貌是丰富多彩的,上述就是其中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在山脉、平原、海洋平面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有趣的示例,它们构成了海底世界
的一部分。

虽然科学家研究并不久,但是海底地貌所孕育的妙境依然
使海洋及其深渊的奥秘加深,发现越多,便可越能让我们感受到大自
然之多,景观之美。

四大洋海底的地貌特征

四大洋海底的地貌特征

四大洋海底的‎地貌特征四大洋的海底‎地貌太平洋海底地‎貌特征2000多万‎年前,当人类诞生之‎时.地球这颗行星‎就已经为人类‎“准备”好了充足的生‎存条件枣陆地‎、海洋、空气和森林。

人们生存、繁衍的这片土‎地,有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有着高耸入云‎的峻岭;有着奔腾不息‎的江河;有着起伏不平‎的丘陵;有着巨大的高‎原和深凹的盆‎地;还有着星罗棋‎布的湖泊,等等。

可是,你知道在浩瀚‎的太平洋底是‎一番什么景象‎吗?其实,大洋底地貌与‎陆地有些相像‎,既有巨大高耸‎的山脉,辽阔平坦的海‎底平原,又有深达万米‎的大海沟。

太平洋的海底‎地貌起伏较大‎。

在太平洋东部‎。

有一条大洋中‎脊和纵贯南北‎的海底山岭,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35%.大洋中脊是巨‎大的弧形,北从阿留中海‎盆开始,经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湾‎、加拉帕戈斯群‎岛,与东太平洋海‎区相连,再向西与印度‎洋中脊系统相‎接。

它的北段被美‎国太平洋沿岸‎大陆所淹埋,南段是比较明‎显的东太平洋‎海岭。

大洋中脊是一‎种巨型构造地‎带,被一系列与纬‎度线平行的长‎达数千千米的‎断裂带所切割‎。

在太平洋中部‎,有一条略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雄伟的海底山‎脉.北起堪察加半‎岛,经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至上‎阿莫士群岛,绵延一万多千‎米,把太平洋分成‎东西两部分。

在这条中太平‎洋山脉以西,除有西北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和南太平洋海‎盆外,还有一片繁星‎般分散的海底‎山。

这些海底山有‎的沉没在深海‎中,有的耸立于海‎面之上成为岛‎屿。

夏威夷岛就是‎中太平洋海底‎山脉中的一些‎山峰.它们从500‎0多米深的海‎底升起,加上岛上的主‎峰高出海面4‎270米,绝对高度达9‎270多米,超过了陆地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可见,海底山的规模‎是非常宏大的‎。

在中太平洋山‎脉以东,除北太平洋海‎盆、东太平洋海盆‎和秘鲁~智利海盆外.还有辽阔的东‎太平洋高原和‎阿尔巴特罗斯‎海台等。

深海海底地貌及沉积物(1)

深海海底地貌及沉积物(1)

马里亚纳海沟
主要标志 在现代海沟的研究基础上,古海沟的鉴 定有3个主要标志:蛇绿岩套;高压低 温变质带,以蓝闪石片岩为特征,发育 挤压和剪切构造;混杂岩。板块俯冲作 用常被用于解释海沟成因。但海沟的形 成与俯冲的机理相当复杂,仍有待于深 入综合研究
3 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oceanic basin)的定义:大洋盆 地是海洋的主体,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 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 45%,其周边有的与大陆裾相邻,有的直接 与海沟相接。其中主要部分是水深在 4000~5000m的开阔水域,成为深海盆地。 深海盆地中最平坦的部分成为深海平原,其 坡度一般小于1/1000°,甚至小于 1/10000°。大洋盆地并不是真正的“平 原”,其内也有凹凸不平。凸起的部分,构 成“海底高地”、“海岭”、“海峰”、 “海山”及“平顶山”;凹下的洼地即为海 盆。
浊流的堆积体常呈扇状,称为“浊积扇”,大 小不等,其坡度一般小于2%。通常每次浊流的堆积 厚度不大,浊积扇由浊流多次加积而成的。它与深 海沉积常呈过渡或相关关系。
浊积物
供给构成深海平原的沉积物几乎都是来自浊流。 因为浊流是间隙性的,所以它产生的浊积物一般 由与细粒远洋沉积物互层的砂构成。
反射剖面表明深海平原中的单一粗粒沉积层延伸 可以超过数百公里,反映一次沉积事件。这种粗 粒沉积层在孤立的丘陵或海岭,甚至在高出深海 平原中心不到100米的海岭上都是见不到的。
谢谢
Hale Waihona Puke 总的来看,冰川海洋沉积主要见于冰带,深海粘土多限 于干燥带和赤道带的深水区。在冰带,生物沉积作用几乎消 失;在干燥带,由于水动力停滞,生物沉积作用相对较弱 (有钙质沉积却缺少硅质沉积);只有在水动力活跃的湿润 带,生物沉积作用最为旺盛(既有钙质沉积又有硅质沉积), 硅藻软泥主要分布在温带湿润带(南温带为主),放射虫软 泥则见于赤道湿润带。 气候地带性不但表现在沉积物的种类和性质上,而且也 表现在沉积物的数量上,即沉积速度和沉积厚度上也有反映。

高中地理涉及到的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涉及到的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涉及到的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海洋地理(选修)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l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l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l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

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l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l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l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l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

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l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l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

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

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4、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l 海洋表层的温度状况是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高纬度海区的水温低;在同一海区,夏季的水温高些,冬季的水温低些;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高些,有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些。

5、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l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

洋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

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公里,宽数百至数千公里,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其长度和广度为陆上任何山系所不及。

大洋最深点深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深度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8.13米)。

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岛上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米,而岛屿附近洋底深五、六千米,冒纳罗亚火山实际上是一座拔起洋底高约万米的山体。

基本单元在地球表面上大陆和洋底呈现为两个不同的台阶面,陆地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0~1公里,洋底大部分地区深度在4~6公里。

整个海底可分为三大基本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

大洋盆地一语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泛指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外的整个大洋;狭义的指大洋中脊和大陆边缘之间的深洋底。

这里所用为后一种含义。

三大地形单元又可进一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海底地形单元(图1)。

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广阔的过渡地带。

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将大陆边缘划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也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也称活动大陆边缘)。

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三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的大部分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大陆架是滨临海岸、向海缓斜的浅海地带。

陆架外缘水深多为100~200米,这里坡度发生明显转折,下延为陡斜的大陆坡。

大陆坡是地球上最绵长、壮观的斜坡,其上有深刻的海底峡谷,主要由浊流冲刷而成,为陆源沉积物输入深海底的重要通道,峡谷口外常有沉积物堆积成的海底扇。

大陆坡向下或过渡为大陆隆(在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陡降至深海沟(在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大陆隆是大陆坡麓部,由沉积物堆大陆边缘积成的和缓坡地,向洋侧,过渡为坡度更缓的深海平原。

02-3 海底地貌23

02-3 海底地貌23

22
§2.2 海底地貌
大洋盆地中还有星罗棋布 的海山,绝大多数为火山成 因,相对高度小于1000m者 称海丘、大于1000m者称海 山。相对平坦区称为深海平 原,为不断的沉积作用所致, 原先并不平。
23
4
第二章 海底科学
§2.2 海底地貌
海岸带 大陆边缘 大洋底 海底构造诸学说
5
海洋的空间特点
--海底地形
大陆架
岛弧
大洋中脊 海山
洋盆
大陆坡
海沟 大陆隆
6
§2.2 海底地貌
海岸带
世界海岸线全长44×104km,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 由于潮位变化和风引起 的增-减水作用,海岸线是 变动的。水位升高时淹没、 水位降低时露出的狭长地 带即海岸带。
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 面积的1/2。大洋盆地中的一些隆起进一步把大洋盆地分割成许多次一 级盆地,大洋盆地一般水深4~6km,局部超过6km。
20
21
§2.2 海底地貌
活动型大陆边缘:与现代板块的汇聚型边界相一致,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 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其最大特征是强烈而频繁的地震和火 山活动。造成海沟。
世界上约2/3人口居住在 狭长的沿海地带,海岸带 的地貌形态及其变化对人 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具有 重大意义。
7带。海岸地貌是在波浪、潮汐、海流 等作用下形成的。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
8
§2.2 海底地貌
海岸带
海岸
海滩
水下岸坡
16
17
18
§2.2 海底地貌
大洋底
大洋底:处于大陆边缘之间,是大洋的主体,由大洋中脊和 大洋盆地两大单元构成。

四大洋海底的地貌特征

四大洋海底的地貌特征

四大洋海底的地貌特征地球表面的70%都被海洋覆盖着,海洋底部的地貌特征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国际地理学界的划分,世界上的海域主要分为四个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洋。

每个大洋的海底地形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四大洋海底的地貌特征。

一、太平洋海底地貌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它的面积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

太平洋海底地貌特征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海沟:太平洋海沟是世界最深的海沟,也是现代海洋地质学发展的实验田。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西太平洋,其最大深度为10911米,是地球上海底最深的地方。

2.海山:太平洋海山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最高、最活跃的海山群之一。

海山的顶部平均海拔在海平面以上1000多米,最高的海山为夏威夷海山,最高点海拔约4800米。

3.海脊:太平洋海脊全长3万公里,是地球上最长的山脉,也是太平洋板块和周围板块之间的交界处。

海脊上有许多火山口和间歇泉,也是热液喷口和黑烟囱等生物活动的主要区域。

2.大洋中脊:大西洋中脊是一条拱起的山脉,从北极到南极贯穿整个大西洋,全长约1.7万公里,宽度约在200公里左右。

通过大西洋中脊,大西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非洲大陆板块分离演化。

3.大西洋海沟:大西洋没有太平洋海那么深的海沟,最深的是菲德海沟,深度为8047米。

1.印度洋海脊:印度洋海脊是一条横跨印度洋的地震带,全长超过1万公里,平均海拔在海平面以上约2000米左右。

印度洋海脊是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的分界线。

2.孟加拉洋扇:位于孟加拉湾附近,是印度洋上最大的沉积扇。

孟加拉洋扇是由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物所形成的。

3.马达加斯加脊:是一条北西-南东走向的海底山脉,位于印度洋西南部。

马达加斯加脊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分界线。

南极洲洋是世界上最小的海洋,位于南极洲的周围。

南极洲洋海底地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南极洲海底火山:南极洲洋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少的海洋之一,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德克斯特海底火山,高度约4200米。

地质地形知识: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地貌

地质地形知识: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地貌

地质地形知识: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地貌地球上的海洋地貌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1%以上,海洋的深度和广阔程度使得我们尚未完全了解其中的奇妙景观和复杂生态系统。

对海洋地貌的研究和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水循环和生命起源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海洋地貌的基本知识。

1.海底地形海底地形是指海洋底部的地形,包括海底山脉、海沟、海岛、海山和海床沉积物等。

海底地形的研究对了解地球演化、板块构造和地震等现象非常重要。

在太平洋中部的东太平洋海山链上,可以看到一系列海底火山的痕迹,这些火山新生的玄武岩和玄武岩安山岩形成了厚达1千米的海山链。

这个海山链长约8,000公里,从阿拉斯加向东南延伸到夏威夷和马里亚纳岛附近。

这些海山的年龄随着位置的不同而变化,年龄最老的海山位于夏威夷,年龄为800万年,然而,最年轻的海山却在东印度洋靠近毛里求斯,它只有400,000年的历史。

2.海底地震海底地震是指海洋底部发生的地震。

海底地震是由于海底地壳上的应力积累达到破裂极限时引起的。

这些地震也会引起海冰突破和海啸等灾害。

海底地震是建立板块构造理论和现代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基础。

1960年3月27日,智利发生了一次里氏9.5级海底地震,这是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之一,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3.海底火山海底火山也称海底盾状火山、海脊火山等。

它们是由海底构造运动和地幔热液活动等产生的新生火山,其喷发物主要是玄武岩。

海底火山是形成海山和海底山系的重要原因。

夏威夷群岛就是由一些数百万年前的海底火山逐渐升起而形成的。

4.海沟海沟通常是指深度达到6,000米以上的狭长海底峡谷,其形成是由于相邻板块的相对运动,其中一个板块通过深入地幔的方式被迫下沉,形成狭长的下沉带,沿此下沉带形成海沟。

日本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处,是世界最深的海沟,深度达到10,000米以上。

5.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指的是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浅海生态系统和深海生态系统在内的海洋生物生态系统。

海底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海底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2006家装合同模板这是小编精心编写的合同文档,其中清晰明确的阐述了合同的各项重要内容与条款,请基于您自己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再修改以得到最终合同版本,谢谢!在家装过程中,为了确保双方权益,签订一份详细的家装合同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2006年的家装合同模板,供您参考。

一、合同主体1. 甲方(业主):____________2. 乙方(施工方):____________二、工程概述1. 工程地点:____________2. 工程面积:____________3. 工程预算:____________4. 工程周期:____________三、付款方式及进度1. 合同签订后,甲方支付乙方工程预算的30%作为定金。

2. 工程进度达到50%时,甲方支付乙方工程预算的30%。

3. 工程进度达到100%时,甲方支付乙方工程预算的20%。

4. 剩余的10%作为质保金,工程验收合格后支付。

四、施工要求1. 乙方按照甲方提供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2. 乙方保证施工质量,如出现质量问题,乙方负责及时整改。

3. 乙方遵守施工安全规范,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

4. 乙方负责办理相关施工手续,包括物业、水电等。

五、验收及保修1. 工程验收合格后,甲方支付质保金。

2. 乙方提供一年的质保期,质保期内如出现质量问题,乙方负责维修。

六、违约责任1. 甲方逾期支付款项,需支付乙方逾期付款金额的每日千分之二的违约金。

2. 乙方逾期完成工程,需支付甲方逾期完成工程金额的每日千分之二的违约金。

3. 双方因不可抗力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可解除合同,互不承担违约责任。

七、争议解决1. 双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2. 如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向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八、其他约定1. 双方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擅自变更合同内容。

2. 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对上述合同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

第二章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

第二章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

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考试要求】考纲解读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知识梳理】一、海底地形1.主要类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依次为。

2.从位置、形状、面积、水深、坡度等方面分析比较各地形部位。

大陆架和大陆坡:大陆架组成物质与陆地相同,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一般坡度较缓,水深在200米以内。

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斜坡,叫做大陆坡。

海沟和岛弧:海沟指发育在大洋盆地边缘、两坡较陡的狭长形深海洼地,是海洋中最深的部分。

海沟常常伴生在岛弧的外缘,岛弧是指大陆和洋盆之间的群岛,也称“岛链”或“弧形列岛”。

洋盆和洋中脊:洋盆又称“深海平原”,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面积占整个海洋底部面积的一半。

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常分布在大洋中心部位,又称海岭。

3.读图1-1-9:明确海岭、海沟的分布。

二、海底扩张学说20世纪初,发现大西洋两侧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样,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对全球海陆分布及其成因作了全新的解释。

但在和等问题上缺乏证据。

20世纪中期,和的发展,为新理论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1. 海底岩石年龄分布规律:一般不超过年,其中年龄最轻的在处,最老的在处,并在两侧呈对称分布。

2. 海底扩张的过程:炽热的熔岩不断地从轴部的带涌升,当熔岩冷却后,便形成新,把先期形成的较老的逐渐向两侧推挤,导致洋底不断扩张。

3. 海底扩张的驱动力:。

中央裂谷带对应于地幔对流的区,宽广的对应于对流的水平运动区,海沟则对应于对流的区。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海底地形类型及特征

海底地形类型及特征

海底地形类型及特征
海底地形是指海洋底部的地貌特征,它们是由海洋活动和地质演化过程形成的。

海底地形可以分为海底平原、海底山脉、海底沟、海底海峡、海底海沟、海底海洋深渊等。

海底平原是海底地形中最常见的类型,它们位于海洋底部,平坦而宽阔,深度一般在1000米以下,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海底平原的表面覆盖着细砂、粗砂、砾石、石灰岩等物质,其中细砂和粗砂是最常见的。

海底山脉是海底地形中最为复杂的类型,它们位于海洋底部,高度可达几千米,是海洋活动的重要标志。

海底山脉的表面覆盖着火山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物质,其中火山岩是最常见的。

海底沟是海底地形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它们位于海洋底部,深度一般在1000米以下,是海洋活动的重要标志。

海底沟的表面覆盖着火山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物质,其中火山岩是最常见的。

海底海峡是海底地形中最为复杂的类型,它们位于海洋底部,深度一般在1000米以下,是海洋活动的重要标志。

海底海峡的表面覆盖着火山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物质,其中火山岩是最常见的。

海底海沟是海底地形中最为复杂的类型,它们位于海洋底部,深度一般在1000米以下,是海洋活动的重要标志。

海底海沟的表面覆盖着火山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物质,其中火山岩是最常见的。

海底海洋深渊是海底地形中最深的类型,它们位于海洋底部,深度可达几千米,是海洋活动的重要标志。

海底海洋深渊的表面覆盖着火山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物质,其中火山岩是最常见的。

总之,海底地形是由海洋活动和地质演化过程形成的,它们包括海底平原、海底山脉、海底沟、海底海峡、海底海沟、海底海洋深渊等,它们的表面覆盖着火山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物质,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海底地貌的主要类型

海底地貌的主要类型

海底地貌的主要类型
海底地貌的主要类型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和海沟。

1.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平浅海底,通常被视为海床的一
部分。

2.大陆坡:位于大陆架与深海底之间,是一个较陡的陡坡。

3.大洋底:是海洋的主要部分,有海岭、海脊、海底高原等正地
形,也有海沟、海槽、深海盆地等负地形。

4.海沟:是海洋中的深沟,通常出现在板块俯冲地带,其深度可
达数千米。

这些类型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的。

海底地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板块运动、地形侵蚀和沉积物的堆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海底地貌submarine landform
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

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

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 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

大洋最深点11034 米,位于太平洋
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6.27米)。

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

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

①大陆边缘。

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

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

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3 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

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②大洋盆地。

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

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

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

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

③大洋中脊。

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

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

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

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

脊翼区随洋壳年龄
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成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

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

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

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

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与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

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

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

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

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地形有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