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出土文献是指在考古挖掘过程中,从古代遗址中发现的各种古代文书、碑刻、牌匾、器物等物品。
这些出土文献是研究古史的重要资料,对于揭示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作为古代文字的实物,可以提供珍贵的语言材料。
通过对出土文献的研究,可以还原古代文字的使用情况、发展演变和语言习惯等。
在商代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最早的中国文字形态和用法,对于研究古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出土文献也可以提供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出土文献通过记载了古代历史事件、人物和事物等信息,为研究古史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在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竹简和木简中,记载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史料,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而在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兵马俑坑图录》等文献,则展示了秦始皇时期的巨大军事力量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研究秦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出土文献还能够提供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实物和文物,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重要的物质证据。
在商代古墓中出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等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的精湛造诣,还反映了商代社会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而在秦汉时期的古墓中出土的金银器、玉器和宝石等,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阶层和地位差异,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奢华和繁荣程度。
出土文献还能够提供古代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的线索。
通过对不同时期出土文献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和演变。
在秦汉时期的古墓中出土的《黄帝内经素问》等医学文献,反映了秦汉时期医学的发展和成就,为研究古代医学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出土文献是指在考古发掘中所发现的历史记录,以及从已经发现的文物中所提取的文字、符号等各种文本材料。
这些文献不仅包含着历史的真实记录,而且也是古代社会、文化、思想、制度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反映。
因此,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证事实真相出土文献作为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古代历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古代历史文献的保存状况较为不完整,在某些情况下,历史学家很难根据传统文献全面而准确地了解某一事件的始末。
而有了出土文献的参考,就可以确证事实真相。
例如,1975年在河南省偃师县太康村的北汉墓葬中,发现了《金刚经》的手抄本,这一发现就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认知视角:文化交流在遥远的东北亚地区就已经实现。
出土文献能够挖掘出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真实记载,从而完善历史学研究中的缺失和错误。
二、揭开历史盲区史书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对于从史料能力、制度掌握、思想文化、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都有所涉及。
然而,由于史书存在过删篡、未及记录、文字失传等情况,所以,它始终无法取代出土文献的位置。
出土文献往往被发现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比如遗址、墓葬、器物等等,这些文献凝聚了先人的思想、文化等多种信息,从而扩充了古代社会历史的视野,可以揭开历史盲区与谜团。
比如,上海龙华医院中出土的甲骨文,就有许多片段描述了医疗、药物和诊疗术语,这对于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医学史有着重大的帮助。
三、研究古代社会制度出土文献不仅记录着古人们的思想文化,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制度安排、生产形态等方面的情况。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龚城出土了大量档案式的木简,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机构、职务、权力关系、官僚腐败、商业合同、军事条令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从而深入理解古代社会结构的演变和变革。
四、对比异同觅得共同点出土文献往往反映出各式各样的社会存在,例如公共、私人生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
出土文献与古汉语语法研究(2)
同时资料和后时资料
太田辰夫提出“同时资料”和“后时资料” 两个概念,同时资料就是资料的外形与内 容是同一时代产生的,例如甲骨、金石, 后时资料既资料的外形产生的时代晚于内 容,即经过转写转刊的资料。汉语史研究 中该以同时资料为主,以后时资料为辅。
张家山汉简 奏谳书
异时狱□曰:为君、夫人治食不谨,罪死。今宰人 大夫说进炙君,炙中有发长三寸;夫人养婢媚进食 夫人,饭中有蔡长半寸,君及夫人皆怒,劾,史猷 治,曰:说无罪,媚当赐衣。君曰:问史猷治狱非 是。史猷曰:臣谨案说所以切肉刀新磨甚利,其置 庖〔俎〕。夫以利刀切牛肉庖俎上,筋 尽斩,炙 膞(zhuan3)大不过寸,而发长三寸独不斩,不类切 肉者罪。臣又诊炙肉具,桑炭甚美,铁炉甚 。夫 以桑炭之 铗 □而肉颇焦,发长三寸独不焦,又 不类炙者之罪。臣又诊夫人食室,徐 甚谨,张帷 幕甚具,食室中无蔡,而□无道入。臣又诊视媚卧, 莞席敝而经绝,其莞碎,媚衣衰有敝而絮出,碎莞 席丽其絮,长半寸者六枚。
出土文献与古汉语语法研究
1.导言
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 中说:“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20 世纪初斯坦因发现汉简,以后不断有新的战国秦 汉简牍帛书出土。近三四十年来,尤其是上世纪 80年代以后,简帛文献出土量非常大,经过学者 们考释,多数已经可以通读。在此基础上,学者 们开始利用这些材料研究语法问题。
清华简 皇门
异文例示:同义替换
男女群乐者,周觞五献,过之者诛。(今本《晏子春 秋〃内篇谏上第三》) 故男不群乐以【□】事,女不群乐□……觞五献 ,过者死。(银雀山汉墓竹简《晏子》)
异文例示:词语增减
诵诗三百,受之政。(定州汉简《论语· 子路》)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今本《论语》)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 高下之相盈也 ,意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隋 ,恒也。( 帛书《老子》甲本)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 (《老子》王弼注本)
古代文字与古代文献的研究与解读
古代文字与古代文献的研究与解读古代文字和文献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与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
本文将以古代文字与文献的研究为主线,探讨其历史背景、研究方法以及在解读古代文献中的应用。
一、古代文字的历史背景古代文字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
在人类社会进程中,由于交流和记录需要,人们创造了各种文字。
在古代,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字也存在差异。
比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以及古中国的甲骨文等等。
这些古代文字对研究古代文献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二、古代文字的研究方法由于古代文字多为已经失传的文字,研究学者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方法来解读。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字,以找出共同点和差异性。
此外,考古学也在古代文字的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
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出土的古代文物,如陶器、玺印等,来寻找与文字相关的线索。
三、古代文献的研究与解读古代文献是古代社会中的重要记录,包括历史记录、文学作品、宗教经典等。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与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文献的解读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运用文字研究的方法,并结合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情境来进行分析。
同时,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也是解读古代文献的重要手段,如历史、考古、人类学等学科的融合。
四、古代文字与文献的应用古代文字与文献的研究与解读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范畴,它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古代文字和文献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对于维护文化传统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通过对古代文字的解读,也可以提供有关古代社会、历史事件等方面的线索,为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
在总结中,古代文字与文献的研究与解读是一门复杂而又重要的学科。
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而解读古代文献则是了解古代思想和社会制度的有力工具。
浅谈出土文献与文字研究
浅谈出土文献与文字研究出土文献对文字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从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使用、古文字的释读等方面,阐述出土文献对文字研究的作用。
标签:出土文献文字研究出土文献是相对于传世文献而言的,通常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上讲,凡是发掘出土的文字材料诸如:甲骨文、金文、战国盟书、玺印、简牍、帛书、石刻等等都可以称作“出土文献”。
狭义上讲,出土文献即出土的书籍,主要指上个世纪出土的简牍、帛书和纸质文书等。
本文所做讨论采用广义的出土文献概念。
至于文字研究,这里专指汉字研究,包括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使用以及古文字的释读等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汉字研究的集大成者,奠定了汉字研究的基础,对后代文字研究影响深远。
不过,《说文》收录文字以篆书为主,古文和籀文并不是很多,这对汉字的深入研究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大量的出土文献。
一、出土文献与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研究从目前来看,汉字起源与发展的研究关键在于出土先秦文字资料的发现和研究方面。
每一次出土文献的重大发现,都能极大推动汉字起源与发展的研究。
近代出土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文字系统,单字总数接近5千,这些文字仅是占卜纪实的文字,全部的数量应该远远超过5千。
甲骨文结构从独体趋向合体,基本具备了“六书”的构造法则。
个别字形极为简省,高度抽象。
这些情况足以说明甲骨文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了。
从文字萌芽到成为成熟的文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由此可以推断汉字的起源时间会早出殷商时代很多。
甲骨文的形体图画性较强,尤其与人或动物相关名词的文字,描绘得既形象又逼真。
分析和研究甲骨文字形,既可找到与周代文字以及篆书的联系和演变规律,又可以向前推测更早时期文字可能的形态。
可以肯定地说,早期的文字图画性更强。
汉字起源于图画应该没有什么疑问。
对汉字起源与发展研究有价值的出土文献还有陶文。
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出土的不少,比较重要的有半坡陶文、姜寨陶文、良渚陶文、城子崖陶文和二里头陶文等。
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地发现的属于仰韶文化的陶器刻符距今约六七千年。
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吴振武谈这个题目之前,先要说说什么是“古文字”,什么是“出土文献”。
“古文字”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主要指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前的古代汉字,时间范围大体就是先秦时期。
这一时期的汉字,因无字书记载,每个字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字,是需要古文字学家作出考释的。
而秦统一以后,汉字进入了易识的隶书阶段,加之东汉许慎写了一部收有一万多字的著名字书《说文解字》,所以秦以后,绝大多数汉字无需特别考释便可认得了。
因此,虽然秦汉时代也还在“古”的范围内,但其文字原则上已不在“古文字”范畴内了。
不过因为出土的先秦、秦汉文字资料往往互有联系,古文字学所研究的对象有时也很自然地包括了秦汉文字。
学术界所说的“出土文献”,一般包括甲骨文、铜器铭文(也称金文)、简牍、帛书、石刻(或写)资料等。
那些单件字数较少的资料,如陶文、货币、玺印、封泥等,有时也被包括在内。
这当然是比较宽泛的概念。
严格一点的话,似特指简帛类文献。
《墨子》屡言“书于竹帛”,这里所说的竹帛,就相当于今天的纸张。
已出土的简帛类文献大致有传抄经典、个人著述、公牍文书、卜祷记录、葬品清单等等。
如就狭义的古文字研究来说,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所有出土先秦文字资料中不认识的字辨认出来,进而把那些资料中读不懂的话变成能读懂的话。
只有在此基础上,方能将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运用到诸如社会历史、思想文化、典章制度等其他层面的研究中去。
要完成这样一个“前提性”任务,学者都用了哪些方法呢?总结起来,约有四种。
一是据后世字形反推。
跟世界上其他古老文字不同,汉字是唯一的“活”文字。
从古到今,汉字虽有字体、结构等变化,但一脉相传,从未消亡。
而其他古文字,如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等,则绝无“后代”,早已成死文字。
故释读古汉字的优越条件就是可以从后往前推。
《说文解字》已给出的小篆、古文等字形,便是反推的起点。
此外,宋人留下的那些专门收集传抄古文的书籍,如《汗简》、《古文四声韵》之类,也是学者辨认古文字的利器。
如何利用出土文献进行古代文学研究
如何利用出土文献进行古代文学研究摘要:利用出土文献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应主要看文献本身提供多少有用的信息,而不是通过某一出土文献的研究作无限引申的猜想式研究。
日本汉学家清水茂和中国学者李庆可以作为引申猜想式研究的典型代表,但这种研究背离了“以实物为证”、实事求是的考古学的基本原则,是不可取的。
以对汉乐府“行”的本义的阐释为例,假如没有可信的经典文献或出土文献记载作证据,就不能凭推测认定它是“一种特定形式的音乐”,而应该遵循《宋书》和《晋书》记载的定义:“‘行者’,曲也。
”“行”与春秋战国之际的“行钟”没有任何联系,在汉代也不存在“行”这种“依‘行钟’音阶的乐曲”。
关键词:出土文献;实证材料;实事求是出土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影响之巨大,已经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笔者在1999年12月召开的“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上,曾发表过《20世纪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一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一、出土文献本身即为文学作品,如何改变了以往对于文学史的认识;二、大批与文学相关的出土文献,如何从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各方面深化并扩展着我们的文学研究;三、本世纪的出土文献,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
”①然而在利用出土文献进行文学研究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何正确地将出土文献与现存历史文献有机结合,通过正确的分析鉴别而对文学史上的某些问题进行新的研究并得出新的结论,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本文拟从日本学者清水茂《乐府“行”的本义》一文入手,就如何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谈一点看法。
“行”是汉乐府歌诗题目中常用的一个词语。
查沈约《宋书·乐志》,平调曲中有《短歌行》、《燕歌行》,清调曲中有《秋胡行》、《苦寒行》、《董逃行》、《塘上行》,瑟调曲中有《善哉行》,大曲中有《东门行》、《折杨柳行》、《艳歌罗敷行》、《西门行》、《煌煌京洛行》、《艳歌何尝行》、《飞鹄行》、《步出夏门行》、《野田黄雀行》、《满歌行》、《棹歌行》、《雁门太守行》。
试谈出土文献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
试谈出土文献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以《试谈出土文献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在文学研究中,出土文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出土文献指的是在考古发掘中发掘出来的文献,它们记载了古代文明的历史变迁,有助于学者们更好地理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其中最重要的出土文献包括战国时期的“醉翁亭记”、春秋时期的“春秋”、“兵书”、“考工记”等,还有汉代的“司马相如列传”、“资治通鉴”等,这些文献对研究文学历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文学研究中备受关注。
出土文献可以为文学分析提供文本素材,使得文学史学家可以以一种更全面而深入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并用相应的理论和证据来支持他们的研究。
如“墨子”等出土文献可以为哲学史学家们提供重要研究素材,从而推进哲学史学研究。
同样,出土文献也可以为文学史学家提供重要素材。
“战国策”、“史记”和“汉书”等出土文献,记录了古代文明的历史变迁,是探究文学发展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此外,出土文献还有助于文学研究者深入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和文体特征。
通过对出土文献的研究,可以探究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渊源、文体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文体特色,更有把握地进行文学批评。
例如,古代文学作品“诗经”中极具代表性的商颂,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学文体,通过对它的出土文献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它的文体特色和文学特点,为文学研究及文学批评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之,出土文献对于文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它们不仅可以为文学史学家提供重要素材,还可以帮助文学研究者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更有把握地进行文学批评。
同时,学者们也应当注意,出土文献的年代久远,需要持续地加以加工和改进,使它们在文学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1. 引言1.1 出土文献的定义出土文献是指在考古过程中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书、碑刻、器物等各种物品,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见证。
这些文献往往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沉淀,因此保存下来的完整度比较高,内容丰富多样。
出土文献可以是文字记录、图像资料、实物遗物等形式,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出土文献的定义包括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仅限于文字信息的获取,还包括了相关的考古文物资料。
出土文献的范围广泛,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明的多种形式。
通过挖掘和研究这些出土文献,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出土文献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镜鉴,帮助我们揭示过去的真相,探索未知的领域。
1.2 出土文献的重要性出土文献是指在考古过程中发现的古代书籍、书信、碑文、帖片等各种文献资料。
它们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及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出土文献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原始和客观的材料。
这些文献是古代人留下的最真实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这些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认识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出土文献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们可以填补史书的空白和修正错误。
在史书中有很多内容是片面的、夸大的或者错误的,而出土文献的发现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和更全面的信息。
通过对比史书和出土文献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古代历史,修正历史误解,还原历史真相。
出土文献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们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来源,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正文2.1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文献价值出土文献是指从地下或古代遗址中挖掘出来的各种古代文书、碑文、古代书籍、纸张、竹简等书写材料。
访谈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42:马楠
访谈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42:马楠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编者按:为了向青年研究人员和在读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经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约请从事相关研究并卓有成就的部分学者接受我们的访谈,题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由“古文字微刊”公众号、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陆续发布。
衷心感谢各位参与访谈的学者。
个人简介马楠,1982年9月生,北京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献与出土文献研究。
01请介绍一下您学习和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经历。
2008年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其实我没有任何学习、研究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的经历。
如果说有,那就是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就读的时候,曾经骑车去北大听李家浩先生讲《说文解字》,三四次之后实在不得门径就放弃了,现在想起来还非常后悔。
但本科阶段中文系以及硕士阶段古典文献学的学术训练对我个人学习出土文献是非常有助益的。
北师大本科开设的课程更偏重于传统文字、音韵、训诂学,很多学生在图书馆整天抱着《说文解字注》研读或是《毛诗正义》《左传正义》进行句读。
在这种氛围熏陶中我也每天背着《十三经注疏》去图书馆“上班”,本科时将《毛诗》《左传》孔疏标点一过,当时几个同好经常开玩笑讲毕竟孔夫子也说过“点,尔何如?”、“吾与点也”。
孔疏的好处是分析毛传郑笺杜注时条理清楚,引据详实却没有冗赘的感觉,对于论文写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后来去广西师大读硕士时又读完了《周易》《尚书》、三礼、《公羊传》《穀梁传》等注疏,以及孙诒让、胡培翚、孔广森、钟文烝等清人著述,硕士论文也是以三礼和春秋三传为题。
读《十三经注疏》最直接的效果其实是,本科时读《说文解字》段注、《经义述闻》其实是完全不知所谓的,尤其是段注,根本看不出来好在哪里。
读完《毛诗》《左传》、三礼疏之后对段注发现问题、梳理线索、剪裁语料、完成论证的精妙之处好歹能看出一些了。
出土文献与中古文学史研究
因为这无形之中将大批能代表社会精英阶层文学趣味的作品样本弃之不顾。这或 许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取向和文学观有关。这种研究仍然过多着眼于所谓的经典 性名家名作,而且对于何谓文学采取一种以能否抒发个人情感为标志的现代观念。
o
由以上的考察和引证,对于北朝文学史的研究,要改变目前薄弱的局面,应该在 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32
新出土魏晋南北朝墓志数量对照表
\
魏 西 东 宋齐梁 陈 后 北 东 北 西 北 闻 隋
朝伶\
书名\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晋晋
燕
魏
魏齐魏
周
目
日
汉魏南北 2
14
11
1
3l 44
12
221①
朝墓志集
4
释
六朝墓志 检要 汉魏南北 朝墓志汇 编
11
53
6 3 10 3
38 54 65 3 21 2
302
2 21 14 3 l 6 l 1 29 58 82 3 18 3
133
颇具文学色彩的作品: 君讳盛,字石德,安定临泾人也。水帝开其远源,稷君重以大业,迳百世而
必祀,历千载而承流。监公遥集文雅,腾华秘阁;天水剖符共治,政成大邦。自 时厥后,慕戎无旷.君禀灵秀出,与善俱生,乘道德以立身,体仁义而成性,怀 清明之质,抱柔惠之心,行不失准绳,动不逾规矩。是故朝廷谓之俊士,乡里称 为善人.学成名立,脱巾应务,释褐殿中将军.高祖兴阪泉之俊,誓丹水之师, 方欲清尘东国,澄氛南海,君应机效用,执弥戎行.。 再如《高猛妻元瑛墓志》:
一、北朝文学的重新审视
在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南朝与北朝文学一直呈现着不平衡的局面,长期以来, 重视南朝而忽略北朝,谈到北朝文学,也仅仅注意南朝归北的庾信、王褒等人的诗作 和《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等为数不多的散文。即使是目前广为全国 高校使用的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将北朝文学置于隶属地位而非主流 文学,有关章节是这样处理的: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一节,北朝文化 与文学。第二节,南北文风的交融。第三节,庾信文章老更成。这样整个一部中国文 学史,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北朝文学。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教程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教程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教程包括以下内容:
1. 理论基础:介绍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古文字学、古代历史、考古学等相关知识。
2. 出土文献鉴定与分类:介绍如何对出土文献进行鉴定和分类,包括文献的材料、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分析。
3. 古文字解读:介绍古文字的基本知识和解读方法,包括注音解字、字义研究、句读研究等。
4.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关系:介绍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之间的关系,包括出土文献对古文字研究的意义,以及古文字对出土文献研究的指导作用。
5.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研究方法:介绍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常用方法和技巧,包括文献整理、文字分析、比较研究等。
6. 研究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案例,深入了解研究过程和方法,并掌握实际应用能力。
7. 学术交流与发表:介绍学术交流与发表的方法与技巧,包括学术会议参与、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等。
通过学习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教程,可以培养学生对古代文
化的研究兴趣,提高古文字解读的能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出土文献与汉字研究
此外,依据出土文献所提供的原始的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样本,还可以拓展汉字学相关研究领域,如汉字的文化阐释和比较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必将进一步开拓汉字学的理论视野,丰富汉字学的理论内涵。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出土文献是指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各种古代书写材料,包括文字记录的陶片、竹简、木简、金石铭文等。
这些出土文献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古文字教程则是指教授古代文字的识别、阅读和研究方法的教材或教程。
首先,出土文献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出土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古代社会的面貌。
同时,出土文献也可以为历史事件的确切时间和过程提供重要的佐证,有助于完善历史的脉络和细节。
其次,古文字教程的编撰和传授对于培养和传承古代文字研究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文字的识别和解读需要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的指导,而古文字教程则提供了这样的学习平台和教学资源。
通过古文字教程的学习,学生和研究者可以系统地了解古代文字的形体、结构、演变规律和研究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古文字研究水平和能力。
另外,出土文献和古文字教程的研究和传承也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古代文字的研究往往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出土文献的发现和古文字教程的编撰往往需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专家共同参与和合作。
因此,通过出土文献和古文字教程的研究和传承,可以促进跨国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古代文字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出土文献和古文字教程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培养古代文字研究的专业人才以及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重视和支持出土文献和古文字教程的研究和传承工作,以推动古代文字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2013-11-29 09:30:00 《光明日報》吳振武談這個題目之前,先要說說什麽是“古文字”,什麽是“出土文獻”。
“古文字”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主要指秦始皇統一文字以前的古代漢字,時間範圍大體就是先秦時期。
這一時期的漢字,因無字書記載,每個字相當於今天的什麽字,是需要古文字學家作出考釋的。
而秦統一以後,漢字進入了易識的隸書階段,加之東漢許慎寫了一部收有一萬多字的著名字書《說文解字》,所以秦以後,絕大多數漢字無需特別考釋便可認得了。
因此,雖然秦漢時代也還在“古”的範圍內,但其文字原則上已不在“古文字”範疇內了。
不過因為出土的先秦、秦漢文字資料往往互有聯系,古文字學所研究的對象有時也很自然地包括了秦漢文字。
學術界所說的“出土文獻”,一般包括甲骨文、銅器銘文(也稱金文)、簡牘、帛書、石刻(或寫)資料等。
那些單件字數較少的資料,如陶文、貨幣、璽印、封泥等,有時也被包括在內。
這當然是比較寬泛的概念。
嚴格一點的話,似特指簡帛類文獻。
《墨子》屢言“書於竹帛”,這裏所說的竹帛,就相當於今天的紙張。
已出土的簡帛類文獻大致有傳抄經典、個人著述、公牘文書、蔔禱記錄、葬品清單等等。
如就狹義的古文字研究來說,它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把所有出土先秦文字資料中不認識的字辨認出來,進而把那些資料中讀不懂的話變成能讀懂的話。
只有在此基礎上,方能將這些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運用到諸如社會歷史、思想文化、典章制度等其他層面的研究中去。
要完成這樣一個“前提性”任務,學者都用了哪些方法呢?總結起來,約有四種。
一是據後世字形反推。
跟世界上其他古老文字不同,漢字是唯一的“活”文字。
從古到今,漢字雖有字體、結構等變化,但一脈相傳,從未消亡。
而其他古文字,如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等,則絕無“後代”,早已成死文字。
故釋讀古漢字的優越條件就是可以從後往前推。
《說文解字》已給出的小篆、古文等字形,便是反推的起點。
此外,宋人留下的那些專門收集傳抄古文的書籍,如《汗簡》、《古文四聲韻》之類,也是學者辨認古文字的利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古代文物得以重见天日。
这些出土文献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而且为研究古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素材。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一、证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出土文献是研究古史的重要依据,其中包括可供考古学、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各种专门资料,如古代墓葬、遗址、铜器、玉器、器物、书信、碑刻、史书、传说、神话等等。
这些出土文献能够证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如甲骨文是商代时期的大量文化遗存,证明了商代的存在和文明的发展。
二、揭示古代社会文化出土文献能够揭示出古代社会文化的众多细节,如如今名噪一时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司马光墓志铭”,为我们展示了晋代司马家族的起降和辉煌历程,不仅能够了解晋代的政治制度和人物,还能够了解其社会风俗和文化特征。
三、强调史学研究的理论出土文献是对现存文献的补充和修正,它在以往史学研究中是一个缺失的环节,可以为历史学家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文化前提,为史学研究的理论提供了更加精确的基础,提高了史学研究的理论性和科学性。
例如出土的“郭店楚简”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特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四、变成现代文化的转化出土文献中的某些元素和数据,可以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转化,从而更加加深了人们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例如出土的金文和铜器成为现代美术品中的重要元素,对美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帮助文化传承出土文献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古代文化的发展轨迹,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我们通过对出土文物进行认知,发掘文化财富,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帮助文化广泛传递,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六、发现未知的历史出土文献不仅可以证明已知的历史,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未知的历史。
例如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及其它秦代文物,为我们揭示了秦朝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史料极为匮乏,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要难点。
而秦始皇兵马俑及其它秦代文物的出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秦朝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信息。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出土文献是指在考古过程中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各种古代书籍、文字、刻版、符号等文化遗产。
对于研究古史,出土文献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下是对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几个方面作用的探讨。
首先,出土文献对于揭示古代社会生活、制度组织和文化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在考古过程中发现的文献,可以提供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多个方面的信息,有助于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
比如,出土的甲骨文对于了解商代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起到了关键作用;出土的古代纸书对于了解古代文化和知识传播的方式和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出土文献对于校正正史和修正历史观有着重要作用。
古代的正史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们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统治者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
而出土文献作为直接的历史见证,可以提供与正史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和信息,有助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比如,出土的楚简对于修正楚国历史观起到了重要作用,揭示了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大实力和丰富文化。
再次,出土文献对于填补历史空白和提供新的历史认识有着重要意义。
在研究古代历史时,往往存在许多历史空白,这些空白难以用传世文献和资料来填补。
而出土文献的发现,往往可以填补这些空白,提供新的历史资料和认识。
比如,出土的秦简对于填补先秦时期的历史空白起到了关键作用,提供了关于秦国不同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对秦国历史的认识有所突破。
此外,出土文献对于解读和研究文字和语言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出土文献往往是古代语言和文字的生动实物,可以为研究和解读古代文字和语言提供重要材料。
比如,出土的金文、篆文、隶书等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字体变迁,对于研究古代文字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研究出土文献中的文字和符号,还能够了解古代人们的语言使用方式和语言习惯。
总之,出土文献对于研究古史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可以提供详实的历史资料,揭示古代社会的生活和制度;可以校正正史和修正历史观,提供多元的历史观点和信息;可以填补历史空白,提供新的历史认识;同时还可以对古代文字和语言进行重要的研究和解读。
访谈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39:刘源
访谈⼁出⼟⽂献与古⽂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39:刘源出⼟⽂献与古⽂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编者按:为了向青年研究⼈员和在读学⽣提供学习、研究出⼟⽂献与古⽂字的经验,复旦⼤学出⼟⽂献与古⽂字研究中⼼约请从事相关研究并卓有成就的部分学者接受我们的访谈,题为“出⼟⽂献与古⽂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由“古⽂字微刊”公众号、出⼟⽂献与古⽂字研究中⼼⽹陆续发布。
衷⼼感谢各位参与访谈的学者。
个⼈简介刘源,1973年⽣于陕西咸阳,祖籍湖南长沙。
1990年考⼊陕西师范⼤学历史系。
1994年⾄2000年,在南开⼤学历史系师从朱凤瀚教授学习先秦史,获历史学博⼠学位。
2000年⾄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改为“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作,现任研究员。
近年主要从事殷周古⽂字教学,与殷周贵族宗法社会的研究。
发表学术论⽂近50篇,出版独著、合著3部。
01请介绍⼀下您学习和研究出⼟⽂献与古⽂字的经历。
我⽗亲是湖南长沙⼈,在西北橡胶⼚⼦弟学校任美术⽼师,喜欢绘画垂钓,我⼩时就想像他⼀样做个教师,可以享受寒暑假。
我从⼩在⼦弟学校读书,⽗亲想让我考美院,⾼中分班就选择了⽂科。
我⾼三时受⽂科班主任赵克礼⽼师影响,对历史产⽣兴趣。
赵克礼⽼师毕业于陕西师范⼤学,后来也调到母校历史学院任教,出版有《陕西古塔研究》⼀书。
我1990年⾼考,历史成绩在咸阳市名列前茅,第⼀志愿就报考陕西师范⼤学历史系,被提前录取。
我到陕西师范⼤学历史系报到,被告知是本级第⼀名。
本科时,我和两位同学相处较多,⼀位是蒙古族的陈⽴健,他⽗亲是著名藏学家陈庆英先⽣。
陈⽴健送给我⼀本《清⾼宗⼗全武功研究》,我很感兴趣,毕业论⽂就参看《圣武记》《⼤义觉迷录》等资料写了《评岳钟琪》。
另⼀位藏族同学⽜宏(现在上海师⼤任教)拉上我⼀起去拜访陈学凯⽼师,陈⽼师是刘泽华先⽣的学⽣,教导我们“书不读先秦以下”,他对南开⼤学感情很深,建议我报考南开的研究⽣。
我在陕师⼤读书期间,没有接触过古⽂字,臧振⽼师给我们讲过考古基础知识,我才知道⼀些商周青铜器的类型。
訪談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023:劉嬌
訪談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023:劉嬌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編者按:爲了向青年研究人員和在讀學生提供學習、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經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約請從事相關研究並卓有成就的部分學者接受我們的訪談,題爲“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由“古文字微刊”公眾號、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陸續發佈。
衷心感謝各位參與訪談的學者。
個人簡介劉嬌,1979年生,安徽阜陽人。
現爲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01請介紹一下您學習和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經歷。
1998年至2005年,我在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修過《古代漢語》(高小方教授主講)、《中國古典文獻學》(趙益教授主講)、《音韻學》(劉曉南教授主講)、《訓詁學》(汪維輝教授主講)、《歷史語法學》(柳士鎮教授主講)等課程。
由於對古漢語感興趣,我選高小方教授爲本科和碩士導師,在他指導下讀過《論語》和《爾雅》,打下一點古書閱讀的底子。
2001年寫本科學年論文,需要參考《文字學概要》,那時南京大學浦口校區條件有限,圖書館沒有這本書,高老師就把他自己的書借給我。
不過,因老師自己備課作研究也要隨時參考此書,借閱時間只好安排在他每周來浦口給二年級同學講授《古代漢語》課程的兩個小時。
課前我從老師那裏拿到書,就近找間教室,迅速找到相關章節,閱讀摘錄,課後再交還給他。
那是我第一次讀到《文字學概要》。
2005年,在高老師支持下,我僥倖考進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師從裘錫圭先生,開始學習出土文獻與古文字。
當時中心剛剛成立,一共有三位老師——裘先生、沈培老師、陳劍老師,四名學生——周波(來自武漢大學考古學專業,從裘先生讀博士)、秦倞(由北京大學中文系保送,從陳老師讀碩士)、王晨曦(由山東大學中文系保送,從沈老師讀碩士)和我。
我們聽老師講課,同時參與中心的“上博簡字詞全編”項目。
項目前期工作是作釋文集釋,切割單字字形。
访谈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69:禤健聪
访谈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69:禤健聪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编者按:为了向青年研究人员和在读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经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约请从事相关研究并卓有成就的部分学者接受我们的访谈,题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由“古文字微刊”公众号、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陆续发布。
衷心感谢各位参与访谈的学者。
个人简介禤健聪,广东三水人。
1997-2006年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完成本、硕、博阶段学习,从陈伟武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6年7月至今在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任教,现为语言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
01请介绍一下您学习和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经历。
我出生在农家,儿时的生活简单而惬意。
中学到县城念书,从此离家寄宿。
中学六年,学习按部就班,比较用功但不算刻苦,没有远大的梦想和确定的目标,也没有明显的压力和太大的动力。
高考填报志愿,学校礼堂里挂满了各大高校的招生宣传海报,名目繁多但语焉不详,图文并现却虚实难辨。
比如中山大学的海报,有一幅以校训为主体的校园实景图,校训后是参天大树掩映下的绿瓦红楼,地下一层半隐于草丛,我当时以为,楼后会是一片密林。
后来当然知道了,这是怀士堂,所谓的后面才是正面,一片开阔的草坪。
选报中山大学,是因为在广东招生规模大,落榜风险低;填报的几个专业,都是自以为看得懂名称的,文科。
最后录取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全年级只有两个班,据说甲班由第一志愿录取生源组成,我在乙班。
记得入学后一次领导训话,告诫我们不要自大自满,系里著名学者众多。
没搞懂领导言出何因。
同学中确实能人不少,吹拉弹唱,各擅胜场。
我呢,大一写作课,前两三次作业,都是60分上下,可见一斑。
转眼就是两年。
生活学习,依然按部就班,成绩中上,能拿到奖学金。
写作总算可以文从字顺了,但对文学始终提不起兴趣。
有关容商二老和古文字学重镇的种种,入学后就不时有所耳闻,但形成不了强烈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吴振武
谈这个题目之前,先要说说什么是“古文字”,什么是“出土文献”。
“古文字”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主要指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前的古代汉字,时间范围大体就是先秦时期。
这一时期的汉字,因无字书记载,每个字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字,是需要古文字学家作出考释的。
而秦统一以后,汉字进入了易识的隶书阶段,加之东汉许慎写了一部收有一万多字的著名字书《说文解字》,所以秦以后,绝大多数汉字无需特别考释便可认得了。
因此,虽然秦汉时代也还在“古”的范围内,但其文字原则上已不在“古文字”范畴内了。
不过因为出土的先秦、秦汉文字资料往往互有联系,古文字学所研究的对象有时也很自然地包括了秦汉文字。
学术界所说的“出土文献”,一般包括甲骨文、铜器铭文(也称金文)、简牍、帛书、石刻(或写)资料等。
那些单件字数较少的资料,如陶文、货币、玺印、封泥等,有时也被包括在内。
这当然是比较宽泛的概念。
严格一点的话,似特指简帛类文献。
《墨子》屡言“书于竹帛”,这里所说的竹帛,就相当于今天的纸张。
已出土的简帛类文献大致有传抄经典、个人著述、公牍文书、卜祷记录、葬品清单等等。
如就狭义的古文字研究来说,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所有出土先秦文字资料中不认识的字辨认出来,进而把那些资料中读不懂的话变成能读懂的话。
只有在此基础上,方能将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运用到诸如社会历史、思想文化、典章制度等其他层面的研究中去。
要完成这样一个“前提性”任务,学者都用了哪些方法呢?总结起来,约有四种。
一是据后世字形反推。
跟世界上其他古老文字不同,汉字是唯一的“活”文字。
从古到今,汉字虽有字体、结构等变化,但一脉相传,从未消亡。
而其他古文字,如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等,则绝无“后代”,早已成死文字。
故释读古汉字的优越条件就是可以从后往前推。
《说文解字》已给出的小篆、古文等字形,便是反推的起点。
此外,宋人留下的那些专门收集传抄古文的书籍,如《汗简》、《古文四声韵》之类,也是学者辨认古文字的利器。
汉字的一个特点是,大多数字是由偏旁组成的,认出一个偏旁,便可举一反三。
二是比对传世文献。
中国的传世文献,大体上是秦以后数量渐多。
秦以前的,则是春秋战国的稍多,商和西周的偏少。
过去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虽然不可能跟整部整篇的传世文献相对应,但字词、语句甚至段落相同或相似的机会仍然不少。
如几版记载东南西北四方名和四方风名的甲骨,因其内容见于《山海经》和《尚书·尧典》等古书,学者便据此得以释出好几个疑难字。
而近二十年来所发现的战国楚简中,更有一批见于传世文献的经典,如
《周易》《老子》《缁衣》等等,这为学者快速释读楚文字并连带破解其他疑难古文字创造了空前的条件,有学者甚至称如发现“字典”一般。
三是找出古文字自身的构成和演变规律。
学者在接触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古文字之后,自然会发现古文字自身存在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这种情形是任何学科都会遇到的。
于是考察总结其规律,并据以破解疑难古文字,便成为一种最能体现学者功力的高级方法。
过去郭沫若先生因发现甲骨文中“十之倍数”自“五十”起“均十在上,而倍之数在下”这一规律,成功释出甲骨文中的“五十”“七十”合文,并预测出“九十”合文也必是“十上而九下”,便是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古人写字常常将两个字合并成一个字,学者称之为合文)。
以上三种方法是就辨认文字而言的。
要真正读懂文句,还须有第四种方法,即破假借。
古人用读音与本字(不一定都有本字)相同或相近的假借字来记录语言,是很普遍的现象。
又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各时代各地区所呈现出来的假借习惯似乎也有些不同。
假借一事,跟现在的网络语言很有点相似。
曾见一篇搞笑文章,题为《史上最牛拼音打字高手间的对话》,里面全是“伤亡(上网)”“衰哥霉女(帅哥美女)”“瘦鸡好马(手机号码)”“蛋也有鸡会(但也有机会)”之类的话,假如你不能读破,即使识得那些字,也还是不能真懂它的原意。
这种情况,传世古书里已见存在,所以清代大学者王念孙曾说:“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
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
”破假借,当然需要运用上古音知识,因为古今语音已有很大变化,自不能据今音想当然耳。
以上所说的四种方法,实际操作起来,往往是综合在一起的。
通常一个疑难字的破解,会用到好几种方法。
个别特殊场合的疑难字句考释,甚至还会用到实物调查或实验的方法。
明白了古文字研究的方法,便不难推想,古文字释读能否多快好省,客观上讲,跟出土资料的多寡和内容的贫富有很大的关系。
而像上面已提到的,如果出土的是那些尚有传世文献可供比对的资料,那对于古文字的释读而言,就尤为重要了。
举一个例子。
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一种表意写法的“视”字,因其形体跟“见”字差别甚微,长期被学者误释成“见”或其他字。
直到1993年郭店竹简出土,学者看到简本《老子》“视之不足见”一句中“视”“见”二字的写法,方悟出过去将甲骨文、金文中的这类“视”字释成“见”,非但从未真正读懂过相关资料,事实上还湮没了金文中一批很好的朝聘礼资料以及楚国“视金□(数字)铢”铜钱牌上所记载的重要货币兑换信息。
这类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近二十年出土的以古书为主要内容的郭店竹简、上博竹简、清华竹简,会具有不同于其他古文字资料的特殊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