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
知觉与归因理论
56
56
常见错觉-1
57
57
常见错觉-2: 请紧紧盯着20秒,有何发现?
58
58
59
60
61
第二节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的概念:认为对人、对群体的知觉不仅取
决亍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亍感知者的目的、态 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63
社会知觉偏见
首因效应(First Impression Effect)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定型效应(Stereo Type Effect)
投射(Projection)
64
(三)知觉选择性的特点 1.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 (1)刺激物强度大、对比明显、颜色鲜艳时容易成 为知觉的对象。 光线强、声音响、轮廓分明的刺激物容易被成 为知觉对象而被加工。反之,光线暗淡、声音微弱 ,轮廓模糊的刺激物不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2)刺激物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或形状相 似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知觉整体性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 个整体的过程。 人所接受的客观事物的感觉信息是单一的、零散的 ,知觉是把这些感觉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是从整 体上把握某事物的基本特征。 人之所以能够把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组成一个整体 ,是由于事物的属性或部分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 是一个复合刺激物。
5
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理解性
(一)什么是知觉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 词加以概括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 。 同一个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人 对它的组织加工是不同的,由此形成的知觉经 验也会存在差异。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5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一)范畴化(categorize) 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自动地将之归到 某一类社会群体当中,可以有效的节省认知资源。
(二)图式(Schema) 基于个体的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的一种心理结构。包括 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以及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 一些特殊的事例。
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 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 心状况,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
根据原因的性质,又可将原因归纳到因素来源、稳定性、能控制性 这三个向度之中。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 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 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 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 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 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 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 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2.内隐自尊、内隐社会态度的研究;
3.人际交往中的内隐性别刻板效应的研究; 4.跨文化交流中的内隐种族刻板效应的研究。
9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 VS 间接测量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使之很难通 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 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思考-精品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思考1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2什么是晕轮效应?它对我们认识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3人们通过那些线索形成对他人的知觉?4什么是图式,它可以分为哪几类?5社会认知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6试述Heider、Weiner、Kelly和Bem的归因理论。
7人们在归因中会有什么样的偏差?1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也叫印象形成,指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特性如下:1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它决定着人们对他人的知觉。
评定人或事物时,有三个基本维度:评价(evaluation):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好与坏的方面加以评定力量(potency):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活动性(activity):指对他人或事物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2整体印象的形成尽管第一印象很重要,但随着我们对他人认识的深入,我们会逐渐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
人知觉他人的时候往往会获得许多信息,对于如何组织这些信息,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几个加工处理的模型,包括:(1)平均模型Anderson在1965年提出,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2)累加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段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平均(3)加权平均模型Anderson于1968年提出,按照这一模型,人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相对前两个模型而言,加权平均模型能够解释的范围广,它是人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时最常使用的模型。
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bias),这些偏差是知觉过程的特性,人们可以注意到它,并把他们的影响降低,但人们无法避免它的存在。
最新社会心理学知识点(1)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1)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思辨期---积累思想(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二)经验描绘期---成型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五大思潮的促进:(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产生标志:1908年,两本书的出版:麦独孤《社会心理学绪论》罗斯《社会心理学》(三)实验期---独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运动的早起成员,倡导群体动力学,桃李满天下等,现代实验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1 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2提出了社会促进31924年出版《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四、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麦独孤弗劳仑兹生物因素本能印刻遗传差异 XYY (二)学习理论机制:1.联结S----R 2强化、模仿特点:1.行为由过去经验得出.2倾向解释—当时环境,忽视人的主观感受.倾向解释外在行为,忽视人的心理状态.(四)认知理论:行为取决于对社会情境的知觉或加工过程.1分类2聚焦五、概念解释现实真实性:实验与现实生活情景相似程度。
心理真实性:一项实验所引发的心理过程与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心理过程的相似程度。
六、社会心理学者的基本困境:1> 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在自然环境中而非实验室内进行的实验。
> 理想与现实最理想研究:一是对情境有足够的控制,以确保没有额外变量影响结果和将人们随机分配到情境中去(内部效度);二是确保结果能够外推到日常生活中去(外部效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2.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热情、真诚 A>B
注:括号中为权重
(四)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途径或线索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 态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进行,这些就构成了社 会知觉的基本途径。
2、语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
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 “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口是心非”。不仅听他说什么,更重要是看他做什 么,如何做?
3、 行为
Jones 与 Davis ( 1965 ) 相 应 推 论 理 论 (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 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品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相应推论的因素: (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 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越能对人做出 本质归因。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好人=好的行为 坏人=坏的行为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内容:首先是行为的归因,即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现来推断其心理活动;其次是心理活动的归因,即研究人们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最后是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即根据过去的行为表现来预测未来可能的行为。
目前,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人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
根据凯里的归因模式,这取决于人的知觉过程,包括知觉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以及交往情境。
通过考虑一贯性、普遍性和差异性三个标准,可以决定应该将行为归因为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
另一个方面是研究人们获得成功或遭遇失败的归因倾向。
这种倾向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并影响他们未来的行为。
因此,了解这种归因倾向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决策非常重要。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复习大纲南开远程主干课复习大纲(组织行为学)一、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本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最基本的基础课程之一,为进一步学习工商管理各个领域,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的课程打下基础。
同时,该课程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基本课程之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是研究组织系统内的个体、群体及其关系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提高组织运作绩效的科学。
本课程从导论(主要包括第一章、导论和第二章、组织的外部环境)、个体行为(主要包括第三章、个性和情绪、第四章、知觉和归因、第五章、工作态度和第六章、工作环境中的激励)和群体行为(主要包括第七章、群体行为的基础、第八章、团队、第九章、沟通、第十章、冲突和第十一章、领导)三个方面探讨组织管理中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以及组织行为的经典原理和一些研究成果。
与管理学科中以职能管理为研究范围的课程(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不同的是,组织行为学是在众多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经过百年的发展,其理论和应用价值,随着学科自身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受到管理者和研究者的承认和重视。
特别在今天,组织的内外部情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灵活性、扁平化这些二十一世纪“新组织”的特点,表现在组织行为的各个层面,带来了组织行为管理的重大变革。
管理劳动力多元化、应对员工流动性增强和忠诚度减弱、改善道德行为、跨文化沟通和冲突、平衡工作—家庭冲突、激发组织变革和管理工作压力等都成为组织行为学在新的情境下所面临的新课题,这就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
本课程试图通过任课教师的上课讲授、案例分析、定期的课程报告、在线练习和课程考试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所涵盖的范围,以及进行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而对其规律性和可操作性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加以运用。
第四章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四)凯利的三度理论
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 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情 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 所以称为三度理论。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 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区别性; 一贯性;一致性。
三种行为信息的协变与归因
行为信息 归因类型
区别性 低
高 高
一贯性 高
高 低
一致性 低
高 低
人
刺激物 情境
凯利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提出
了一个归因过程的逻辑分析模式, 但三度理论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 性。
三、归因的原则
扩大原则 折扣原则 非共同效果原则 利害关系原则 协变原则
四、归因偏差
认知性偏差(非动机性偏差)
由于加工信息资料及认识上的原因而导致 的归因误差。
一、什么是归因 二、归因理论 三、归因原则 四、归因偏差
一、什么是归因
归因是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作出解释 和推论的过程。
二、归因理论Biblioteka (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外部原因: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 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 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 内部原因: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行为 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 情绪、心境、动机、能力、努力等 )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
琼斯和戴维斯(1965)认为,知觉者从观察他 人的外部行为开始,然后评价行为者的知识 和能力,进而推论行为者的意图。
(三)B·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式
稳定原因,是指导致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因 素,如行为者的能力、人格、工作的难度、职 业要求等等。 不稳定原因,指导致行为的较易变化的各种因 素,如行为者的情绪、努力程度、机遇和多变 的环境条件等等。 1979年又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维度,即可控性 (control)。即行为原因能否为行为者个人所控制。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课件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被用来解释偏见、歧视和社 会刻板印象等社会现象。
在市场营销学中,归因理论被用来理解消费者的行为和 决策过程,从而更好地制定营销策略。
02
归因理论基本概念
归因的维度
稳定性维度
个体在归因时需要考虑该行为是 否具有长期稳定性,即行为是否 会持续发生。
消费者心理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心理因素 的影响,如动机、态度、信念和 价值观等。归因理论可以用于探 究这些心理因素对消费者购买决 策的影响。
消费者行为模式
消费者行为模式包括习惯型、理 智型、经济型、情感型和疑虑型 等。归因理论可以用于分析不同 类型的消费者行为模式及其形成 原因。
产品评价的归因
产品特点
归因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它为人们理解人类的社会行 为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归因理论最初是为了解释社会知觉和判断的偏见而提出的,它帮助人们理解人们如 何评价和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归因理论的发展历程
归因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原因归属阶段、归因过程阶段和归因 推断阶段。
深化归因理论分析
通过对归因理论的深入分析,挖掘其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提高归 因理论在解释和预测行为方面的效能。
拓宽归因理论应用领域
积极探索归因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教育、组织管理、市场 销等,以推动其实际应用价值的发挥。
归因理论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要点一
文化差异对归因理论 的影响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行为结 果的归因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这种差 异如何影响归因理论的应用。
情感和认知失调
当人们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出现不一致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认知失调,而归因理论可以帮助 人们解决这种认知失调。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基础知觉与归因讲课文档
第3页,共40页。
人的行为模式
■ 华生的观点:
“刺激~反应”(S~R)
■ 托尔曼的观点:
刺激~心理加工~反应( S~O~R)
■ 勒温的观点:
人的行为B是个体特征变量P和环境变量E的函数。 即:B = f(P×E)
第4页,共40页。
人的知觉
一个例子:经理怎么了
第24页,共40页。
社会错觉
♦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或哈罗效应,是指在
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 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 认知活动。
(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
(聪明、勤奋、坚定、冷酷、灵巧)
外貌与人的特性关系的评估(P30)
第25页,共40页。
社会错觉
♦ 定型效应:也叫定势效应或刻板效应,是指人 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 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 烈影响的效应。
两个三 角形的 颜色一 样吗?
举例:知觉对象的颜色
第30页,共40页。
人的归因
➢ 生活中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 归因就是观察者形成的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或者动机的解释。 人们既会对某个对象进行认识判断,形成印象,还会深入探究某 种行为或事情发生的原因,心理学上称后者为归因。
➢ 主要研究三个问题:
第36页,共40页。
如何提高知觉和归因的准确性?
提高知觉和归因准确性的方法: 从多个角度获得信息 从多个来源获得信息 从多个时间点获得信息 要采用理性和系统思考的分析方法
第37页,共40页。
如何提高知觉和归因的创造性?
提高个体的信 息量和知识
专业知识 创造力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归因理论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精品课件 10
(一)知觉者因素
• 态度 • 价值观 • 动机、需要 • 兴趣 • 经验 • 期望 • 个性特点
精品课件 11
小资料2-1:关注点
• 一个生产皮具的企业出了问题,要寻找问题的根源,要 求各部门的主管参加诊断: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 开发部主管说生产部门不按设计的样品来做,生产出来 的产品达不到设计要求标准的50%;
• 认知结构
•
思考问题的方式:看到“内”“外”
精品课件
14
(二)知觉对象因素
• 包括运动、新奇、对比、声音、背景、临近、大小、 重复等。
• 大小法则:尺寸、空间越大,则越容易引起注意、重 视。
• 强度法则:强度越高,则越容易被感知。 • 对比法则:与背景相反和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物最
容易被感知。 • 动感法则:活动的事物比静止的事物更易于被感知。 • 重复法则:经常重复的事物比只出现一次的事物更容
精品课件 36
• 同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 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作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 考价值。
精品课件 37
(三)晕轮效应
• 一个经理与下属的故事: • 一起购办公用品+一包烟; • 看望生病的同事,一起买水果、点心+先尝尝。 ✓ 贪小便宜--我炒你鱿鱼。
• 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 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
中国人则问:真棒!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鱼!请问这种鱼怎么做
好吃?清蒸还是红烧?
精品课件
44
• 德国人出版了关于这种鱼的经典著作,并建立了 一整套相关学科,开发了这种鱼的转基因品种。
• 日本人形成了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并占领了高份 额的全球市场。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
维纳的归因理论:(成功与失败)
个人行为的原因可从两个维度考虑: 控制性:内在 (可控制) :能力、努力 外在(不可控制):难度、运气 稳定性:稳定:能力、难度 不稳定:努力、运气
第四章 社会互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 学生了解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分析,了解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及其 特点,了解社会互动的行为方式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 理论、主要类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系统讲授、提问。
第四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中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基本行为方式
从众与模仿的区别:
(1)模仿是自愿行为,而从众并非自愿; (2)模仿没有外部压力,从众则受到外部压力 (3)模仿的对象可是多数人,也可是少数人,从众的
对象则一定是多数人。
二、合作型互动
含义: 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 合行动。
合作的条件:
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认识: 合作的资源:如知识、技能、财物
绑架、劫持人质、爆炸、纵火等; 3)攻击目标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目标一般为游客和大众,
间接目标是政府; 4)是所有犯罪中最能造成人们恐惧心理的行动; 5)崇拜者和实施者是极少数极端主义分子。
冲突结果有四种类型:
引退; 强加; 皈依; 妥协。
使对方就范的方式有三种:
作用分析:
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 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先入为主 ”、“以偏概全”,造 成认知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自考)
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4学时)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人依靠感觉与知觉了解周围的世界,而知觉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抽象活动,通过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从而完成一系列的信息加工和处理。
当一个行为者接受到信息或受到环境中刺激因素刺激的时候,会形成对这一信息或刺激因素的知觉,即对信息或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和判断。
然后,行为者对知觉到的信息加以组织和加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刺激因素做出反应。
总的看来,知觉依赖于个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知觉信息是现实刺激的信息和记忆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知觉的概念与过程1、知觉: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之所以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知觉之前已经有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
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3、知觉与思维的关系:知觉要获得一定的意义,必须依靠思维的力量。
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
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过程人的知觉过程一般经过五个阶段:(1)观察:即个体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观察外界的客观事物,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肤觉、触觉、嗅觉等,去感官客观事物的各个个别属性。
(2)选择: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兴趣、经验以及客观事物的特征和所处的背景,去决定知觉对象的取舍。
(3)组织:即运用思维的力量,把感觉信息与大脑表象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组织起来,将其综合成整体的认识。
(4)解释: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处理,经过抽象、概括、使其获得一定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社会知觉》习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社会知觉》习题及答案第四章《社会知觉》1.在人们产生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中,有一种是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被称之为()。
A.晕轮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投射效应E.刻板印象2.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通过对某人的知觉而留下的最初印象,能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后来对他再次发生的知觉,称之()。
A.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投射效应D.期望效应E.首因效应3.一般人自己失败时或碰到不愉快时,容易从外部找原因;一个人成功时,容易将功劳归于自己,这是()。
A.偏见性归因偏差B.行为者-观察者归因偏差C.自利性归因偏差D.基本归因错误E.整体性归因偏差4.某人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方面,如调解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等显得特别内行,喜欢从事涉及社会技能和直接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那么他的认知方式可能是()。
A.场独立型B.场依赖型C.抽象型D.具体型E.沉思型5.面对挫折和失败,内控者最可能的反应是()。
A.抱怨他人B.责怪命运C.加强努力D.观望等待E.祈求神明6.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中,一个人对同样刺激表现出同样行为的频率被凯利称为()。
A.一致性信息B.一贯性信息C.独特性信息D.差异性信息E.普遍性信息7.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当一致性、独特性低而一贯性高时,人们会做()。
A.外部归因B.内部归因C.灵活归因D.固定归因E.偏差归因8.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当一致性、独特性、一贯性都很高时,人们会做()。
A.内部归因B.外部归因C.灵活归因D.偏差归因E.普遍归因9.在解释他人的行为原因时,高估其内在的人格因素,低估情境因素的倾向被称之为()。
A.行动-观察者归因偏差B.基本归因偏差C.自利性归因偏差D.偏见性归因偏差E.整体性归因偏差10.人们看望重症病人,常以宽慰的表情和言语掩饰其真实的感受,这表明社会认知具有()的特性。
A.整体性B.选择性C.自我控制性D.恒常性E.反映的显著性参考答案:1.A 2.E 3.C 4.B 5.C 6.B 7.B 8.B 9.A 10.C。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含义1,感觉和直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者体验。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2,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他影响主题的心理活动。
调节主题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自我知觉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分为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是自我图式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征的认识结合。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测•社会比较: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2,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还影响个体的想法,情绪,行为。
•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及自我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的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
3,自我概念的测量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2,自我描述问卷1,2,3三,自尊及其测量1,自尊的构建•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
2,自尊心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表四,自我认同1,认同的含义•认同理论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社会取向•认同在心理学上只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帮助形成人的自我概念。
•认同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其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情感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爱情和经验足以童话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在默契。
04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知觉和归因)
本章目录 本章包括: 第一节、知觉 第二节、社会知觉 第三节、归因 第四节、印象管理
第一节、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二、知觉的过程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亦称“认知”、“认识”,是人们很熟悉的心 理活动,它比感觉要复杂,并常和感觉交织在一起,被 称为知觉活动。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对 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 映。知觉通常是在感觉信息的基础上,由于知识经验的 作用,经过人脑的加工,对客观对象做出直接解释的认 识过程。如果没有感觉为基础,没有以往知识经验的作 用,人的知觉很难发生。
(二)知觉的选择
图
图像一背景示例
(二)知觉的选择
影响我们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的原因包括主、客观 两方面:其一,客观因素。影响知觉的客观因素指的是外界 的或环境方面的,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客观因素包括对象 与背景的差别,活动的程度、重复程度、新颖性和熟悉性, 其中某一个、两个因素或全部因素都可以在任何同一时刻起 作用,影响你从背景中分离出知觉对象。其二,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在知觉者自身中存在的影响知觉选择的各个方 面。知觉者的个性、知识和经验,需要和动机都影响着个体 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二)凯利的归因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提出了著名的三度归因理论。他 认为人的行为原因十分复杂,仅凭一次观察,有时难以推断 某人的行为原因,往往需要在类似的情景中作多次观察,根 据多种比较才能做出合适的归因。一个人的行为原因取决于 三个要素,特殊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如下图所示。
图 凯利的归因理论
三、归因偏差
第三节、归因 一、归因的概念 二、归因理论 三、归因偏差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 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 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 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归因有许多类别,根据归因涉及的范围,可以 把归因区分为心理归因、行为归因和综合归因三大 类;而根据归因对象所指,也可以把归因区分为主 观归因和客观归因。
1-12章名词解释:
第1章——第12章名词解释第一章: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第二章:1、人际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2、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
3、自我呈现论: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
自我呈现也可称为印象管理。
是在戈夫曼以及其他人广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点。
它属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中的一种,主要阐述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问题。
4、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这种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
它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因此,这个理论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5、归因:是一个观察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6、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
它侧重于对人的活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
7、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
8、社会测量法:又称为社交测量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中国人
爱好和平的 保守的 仁慈的
有经济头脑的 聪明的 有礼貌的 自我的 无数事的 仁慈的
爱管闲事的 谨慎的
19
定型效应:美国社会白人对黑人的偏见
LOGO
(1)好吃懒做; (2)好斗犯罪; (3)教养很差,讲粗话; (4)贫民窟,社会地位和收入
低,但没钱又养一大群小孩; (5)最为关键的是:皮肤很黑,
3
(1)知觉的相对性/选择性特征
LOGO
4
4
LOGO
•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 器官的所有刺激物
并不都发生反应,而 是进行选择性知觉。
(2)知觉的整体性特征
LOGO
•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主要表现为连续、接近、封闭、相似规律
A 知觉连续性
6
6
B 知觉接近性
LOGO
情”“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 4.定型效应(Stereo Type Effect) 5.投射(Projection)
18
定型效应:刻板印象
表2-2 台湾大学生对各国人的印象
编号
国别
美国人
日本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民主的 天真的 乐观的 友善的 热情的 勇敢的 多事的 喜欢冒险的 爱炫耀的 慷慨的 有科学精神
LOGO
3.韦纳(B.Weiner,1974) 的成败归因理论
因素 努力
维度
内外因
内因
稳定性
不稳定
可控性
可控
能力
内因 稳定 不可控
任务难度
外因 稳定 不可控
机遇
外因 不稳定 不可控
LOGO
把成功归于内部因素:
满意、骄傲
把成功归于外部因素:
惊喜、感激
把失败归于内部因素:
内疚、无助
把失败归于外部因素:
怎么洗也洗不干净!
20
20
秦启文,余华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调查 心理科学 2001(5)
对男人的刻板印象
对女人的刻板印象
排
序 重要的人 % 格特征
不应有的 % 人格特征
重要的 % 人格特 征
不应有的 人格特征
1 有创造力 78.01 斤斤计较 18.24 自立 46.04 见钱眼开
LOGO
% 27.15
7
7
C 知觉封闭性
LOGO
8
8
D 知觉相似性
LOGO
9
9
3.知觉的理解性特征
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对知觉对象 进行解释并赋予它某种意义。
LOGO
10
10
(4)知觉的恒常性特征
•当知觉条件发生改变时,知觉映像仍保持不变。 •包括形状、大小、明度、颜色的恒常等。
LOGO
11
11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 错觉在商业管理中有运用价值吗?
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LOGO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
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和团体特性的知觉。
2.分类:
(1)对个体的知觉 (2)人际知觉 (3)角色知觉
17
二、社会知觉偏见
LOGO
1.首因效应(First Impression Effect) 罪犯OR学者 2.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A. Luchins:吉姆是一个怎样的人 3.晕轮效应(Halo Effect) S.H.Asch:“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
23
LOGO
2.凯利(H. H. Kelly,1967) 的三度归因理论 (1)归因于行为者本身 (2)归因于行为对象 (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提供的信息 普遍性 一贯性 特殊性
归因类别
判断结论
低
高
低
归因于行为者本身 主管爱批评人
高
高
高
归因于行为对象 下属表现不好
低
低
高
归因于情景
具体情景使主管误解了下属
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LOGO
一、归因的概念 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 其原因或动机的过程
22
二、归因理论/模式
LOGO
1.海德(Fritz Heider,1958) 的两因归因理论 (1)内因/个人倾向归因 (2)外因/情景归因 2.凯利(H. H. Kelly,1967) 的三度归因理论 (1)归因于行为者本身 (2)归因于行为对象 (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 普遍性 ❖ 一贯性 ❖ 特殊性
13
1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LOGO
1.知觉的防卫机制
❖是指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 自动地抑制自己对这类刺激的知觉和反应速度的 倾向。
❖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14
14
LOGO
2.错觉
❖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 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思考:错觉=幻觉吗?
15
15
思考:
• “眼见为实”可靠吗?
第四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
学习内容
LOGO
❖ 知觉的概念与特征 ❖ 影响知觉的因素 ❖ 常见的错觉 ❖ 人际知觉的概念及偏差 ❖ 归因理论
2
第一节 知觉 Perception
LOGO
一、知觉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知觉是当前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 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 特征 ❖ 相对性/选择性 ❖ 整体性 ❖ 理解性 ❖ 恒常性
气愤、敌意
把成功归于稳定或可控因素: 增强信心、提高工作积极性
把成功归于不稳定且不可控因素:侥幸心理,不利提高积极性
把失败归于不可控、稳定因素: 受打击、降低积极性
把失败归于可控、不稳定因素: 减少挫折感,提高积极性
归因方式测验 10分钟
以下陈述多大程度上符合你的情况?1=非常不符,2=不 符合,3=有点不符合,4=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 5=有点符合,6=符合,7=非常符合
LOGO
二、影响知 觉的因素
知觉者因素
•大小 •强度 •对比 •运动 •重复 •新奇
•态度 •价值观 •需要/动机 •兴趣/爱好 •知识 •经验 •期望 •个性特征
知觉对象因 素
情景因素
12
•时间 •工作环境 •社会环境
三、知觉的防卫机制与错觉
LOGO
小试验:
跳舞 儿童 火炉 音乐 大地 海洋
强奸 猥亵 偷盗 淫妇 色狼 疯子
的 活跃的 实际的
善虚伪的 爱国的 高傲的 战败的 有野心的 有礼貌的 小气的 谦虚的 执着的 勇敢的 国家主义的 有经济头脑的 战争分子 自我的
15
爱好和平的
残酷1的9
德国人
傲慢的 欺诈的 有野心的 残酷的 不择手段的 苛刻的 野蛮的 战争分子 冷漠的 严谨的 墨子外交的 国家注意的 自我的 排外的
2 有幽默感 61.54 目光短浅 16.90 善良 42.71 依赖性强 20.72
3 自立
46.39 欺软怕硬 16.12 娴熟 36.07 斤斤计较 18.64
4 乐观
37.83 优柔寡断 14.70 温柔 33.14 自卑
15.09
5 精干
31.68 自卑
14.7 文雅 32.57 挥霍
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