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
彝族服饰传承价值一百字
![彝族服饰传承价值一百字](https://img.taocdn.com/s3/m/03af323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5.png)
彝族服饰传承价值一百字
第一篇:
彝族服饰古朴的特色,从服饰中,可以窥探出彝族发展的历史渊源、服饰的制作工、审美情趣、社会发展水平与宗新信仰等。
因此,彝族服饰成为彝族传承物质文化的杰出代表。
彝族服饰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阐发其蕴含的深层次文化价值,展现其蕴藏的文化底蕴,对传承以服饰艺术为代表的彝族文化,实现当地经济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篇:
彝族服饰是传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质文化,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
彝族服饰传承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色彩纷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性。
据不完全统计,多达300多种和1000多种的佩饰和花纹图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款式纹样独具特色,堪称世界服饰之最,可通过深入挖掘和开发,可打造名牌,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彝族服饰中的自我认同意识与民族自信精神探讨
![彝族服饰中的自我认同意识与民族自信精神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2873f1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35.png)
彝族服饰中的自我认同意识与民族自信精神探讨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和服饰。
在彝族服饰中,有着浓厚的自我认同意识和民族自信精神。
本文将从服饰的设计和寓意、彝族服饰的传承和创新以及服饰对彝族人民自我认同和民族自信精神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
彝族服饰在设计和寓意方面展现了自我认同意识和民族自信精神。
彝族服饰以独特的剪裁和绣花技艺著称,通常使用鲜艳的颜色和丰富的图案。
这些设计不仅展现了彝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更突显了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彝族服饰中融入了许多象征性的寓意,红色被认为是吉祥和祝福的象征,而黑色则代表了悼念和祭奠。
这些寓意不仅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也表达了他们对祖先和家族的尊重和敬意。
通过服饰的设计和寓意,彝族人民展示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认同感,同时坚定了自身的民族自信精神。
彝族服饰的传承和创新也体现了自我认同意识和民族自信精神。
彝族服饰的传承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无论是绣花技艺还是剪裁工艺,都要求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彝族人民通过传承服饰的制作技艺,不仅传承了自己的文化遗产,也延续了民族的历史和精神。
在传承的基础上,彝族人民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他们将传统的服饰元素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增加了服饰的时尚感和艺术性。
通过传承和创新,彝族人民展现了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对未来发展的希望,进一步加深了对自我认同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彝族人民通过服饰的选择和穿着表达了对自身文化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自信精神。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重要的节日和活动中,彝族人民都会选择传统的服饰。
他们愿意以自己的文化身份示人,并以此展现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彝族人民也通过服饰的选择来强化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当彝族人民身着彝族服饰共同参加节日庆典或其他重要活动时,不仅展现了自己作为彝族人的身份认同,更将彝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传递给后代。
彝族服饰在彝族人民的选择和穿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民族认同的象征,更是民族自信精神的体现。
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与文化
![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07c1070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5.png)
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与文化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
作为彝族人民的一种重要文化表达形式,传统服饰在彝族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云南彝族传统服饰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彝族传统服饰的特点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独特,独特的设计和细致的手工艺制作技巧使其独树一帜。
彝族女性的传统服饰通常由束胸、腰带、裙子和头饰等组成。
其中,束胸是非常重要的一件衣物,可以展示女性的美丽和身份地位。
束胸的图案经过精细绣制,多以花鸟、瑞兽等为主题,彩色丝线交织成各种繁复的图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彝族传统裙子也是彝族女性服饰的一大特点,其设计独特,制作细腻。
彝族传统裙子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紧身裙,下层为裙裾,布满绣花和图案,展现了彝族女性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不同地区的彝族传统裙子受到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图案和颜色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样式。
此外,彝族头饰也是彝族传统服饰的一大特点。
彝族传统头饰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头饰代表着不同的地位和身份。
其中,彝族女性常戴的头饰分为高头饰和低头饰两种。
高头饰象征着已婚妇女的身份,低头饰则代表着未婚少女。
头饰的设计和工艺同样精细,多以鲜花、羽毛、珍珠等为装饰元素,给人一种华丽和高贵的感觉。
二、彝族传统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彝族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彝族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首先,彝族传统服饰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服饰图案多以花鸟、山水等自然元素为主题,寓意着对自然界神秘力量的追求和敬畏。
同时,服饰色彩丰富多样,饱含着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精神。
其次,彝族传统服饰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价值观。
彝族人民注重家庭和睦,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因此,在彝族传统服饰中,家族纹样常常出现,寓意着对家族的热爱和尊重。
此外,彝族传统服饰也对女性的美丽和婚姻给予了特殊的意义,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家庭生活和婚姻的重视。
巍山彝族民俗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
![巍山彝族民俗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0594d45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1.png)
巍山彝族民俗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巍山彝族民俗文化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之一,深受彝族人民的热爱与传承。
这一独特的文化体系内涵丰富,既是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赖以生存的智慧积累。
巍山彝族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其传承与发展对于增强彝族文化自信心、促进民族团结、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彝族民俗文化的定义及特点、文化内涵和育人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彝族民俗文化的定义及特点彝族民俗文化是指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一系列符合彝族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生活方式、仪式礼俗以及传统节日等。
彝族民俗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礼仪习惯、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规范,还包括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表演和宗教仪式等。
彝族民俗文化具有以下的特点:1. 多样性。
由于巍山彝族人口众多,人群分布广泛,彝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彝族具有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充分展示了彝族民俗文化的丰富性。
2. 根植于土地。
巍山彝族民俗文化深深扎根于彝族人民生活的土地上,反映了彝族赖以生存的环境、气候、生产方式以及祖先传播下来的智慧和理念。
彝族人民通过民俗文化向后代传递了对土地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3. 历史渊源。
彝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一代代秉承着传统习俗,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传承下来,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二、巍山彝族民俗文化的内涵巍山彝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下面将具体介绍几个重要的内容。
1. 饮食习俗。
彝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以米酒、彝族干饭为主要特色。
在彝族传统节日和重要场合,都会进行寸金、席地宴请亲朋好友,彝族人民以饮食传情,通过宴席展示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服饰和装饰艺术。
彝族有着独特的服饰和装饰艺术,传统服饰以彩色花纹为主,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巍山大仓彝族传统服饰研究及创新应用
![巍山大仓彝族传统服饰研究及创新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a2b6f5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5.png)
巍山大仓彝族传统服饰研究及创新应用巍山大仓彝族是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一个彝族群体,他们保留了悠久的传统服饰文化。
这些传统服饰不仅展示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彝族人民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研究巍山大仓彝族传统服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彝族文化。
首先,通过了解巍山大仓彝族传统服饰的设计、图案和制作工艺,可以深入了解彝族人民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其次,研究彝族传统服饰的演变历程,可以揭示彝族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最后,通过对传统服饰的研究,可以为当代服装设计提供灵感和创新思路。
在创新应用方面,巍山大仓彝族传统服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将传统元素融入时尚设计中,可以打造出独特而具有民族特色的时装作品,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彝族文化。
其次,结合现代科技和材料,可以改良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提高服饰的舒适度和耐用性。
同时,也可以通过创新设计,将彝族服饰应用于舞台表演、影视剧等文化艺术领域,丰富和拓展彝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然而,巍山大仓彝族传统服饰在创新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需要手工制作,时间和人力成本较高。
如何在保持传统工艺特色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传统服饰的设计需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这需要设计师具备对彝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敏锐的时尚意识。
为了推动巍山大仓彝族传统服饰的研究和创新应用,我们应该加强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同时,还需要加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保留和弘扬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彝族文化,让巍山大仓彝族传统服饰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彝族服饰文化 彝族的女装有什么特点
![彝族服饰文化 彝族的女装有什么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6f0d9a0960590c69ec376ff.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彝族服饰文化彝族的女装有什么特点导语: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
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
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
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
妇女上衣毛、棉、丝制、排襟、前襟、后项圈和袖口用彩线挑有图案花纹。
领口周围缀以金器、银器、珠宝和玉器。
有的饰以盘扣,用彩色丝线缠绕,形状各异颇具匠心。
甘洛彝族女服中襟为多,独具风采。
圣乍地区的兔毛背心又别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笼底边镶上一圈雪白的兔毛,华美富丽。
妇女多着百褶长裙,用宽布与窄布镶嵌横联而成。
童裙以红、白色为主,或几色相间,青年以红、蓝、白色或红蓝白色相间为主,老年以青、蓝色或青蓝色相间为主。
童裙裙短,一般为两节,腰小摆大。
成人为三节,上节为腰,中节直桶状,下节成细密格纹。
长裙的特点在于下节的层层皱折,所以俗称“百褶裙”,以多褶为贵。
旧时裙式长短与身份有关,黑彝女子长裙拖地,行走时尘土飞扬,以示尊贵。
所地地区羊毛裙质地柔厚高雅,中部桶状窄长,红色,下节蓝色细褶均匀齐整,其下横间以红、白、黑细条纹,色调和谐,再下是青色,膝盖处百褶四散,成喇叭状。
行则褶皱闪动,轻盈飘逸。
彝族妇女以针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为胸饰。
腰际佩挂三角形生活常识分享。
彝族服饰特点介绍
![彝族服饰特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ce8258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28.png)
彝族服饰特点介绍作为中国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民族。
彝族服饰在彝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彝族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底蕴。
彝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精美的工艺,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彝族服饰的特点,从服饰的制作材料、颜色搭配和纹饰等方面进行探讨。
彝族服饰制作材料以手工编织为主,多采用天然的植物纤维材料,如蚕丝、羊毛、棉花和藤条等。
其中,彝族服饰中最常使用的材料是蚕丝,这是因为蚕丝具有柔软光滑、光泽度好的特点,非常适合用来制作华丽的彝族服饰。
此外,彝族服饰还以羊毛为辅助材料,用以增加服饰的保暖性能。
彝族人民对于服饰材料的选择非常讲究,他们注重选择质量好、手感细腻的材料,这为彝族服饰增添了一份高贵和典雅的气息。
彝族服饰在颜色搭配方面也有独特之处。
彝族人民喜欢使用鲜艳明亮的颜色来装点他们的服饰,代表着生机勃勃和美好的意义。
红色、黄色和绿色是彝族服饰中最常见的几种颜色。
例如,彝族妇女的上装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这代表着热情和幸福。
而黄色则象征着太阳和土地的丰收,因此在彝族服饰中也经常出现。
此外,绿色的运用也非常普遍,它代表着自然和环保,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通过合理的颜色搭配,彝族服饰绽放出绚丽多彩的魅力。
彝族服饰的另一个独特特点是纹饰的运用。
彝族人民善于利用纹饰来装饰他们的服饰,因此彝族服饰上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花纹和图案。
这些纹饰有的是代表着动植物的形象,有的是象征着吉祥的符号,还有的是表达对大自然敬畏之情的图案。
这些纹饰的细节处理非常精细,饰品上有时会绣上各种彩线,增加纹饰的层次感,使服饰更加立体和生动。
通过纹饰的运用,彝族服饰显得充满诗意和情感。
综上所述,彝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精美的工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彝族服饰以天然的植物纤维材料为主要材料,制作工艺精湛。
在颜色搭配方面,彝族人民喜欢使用鲜艳明亮的颜色,给人一种活力和喜悦的感觉。
而丰富多彩的纹饰则令彝族服饰更加独特和具有艺术性。
关于彝族服装的介绍
![关于彝族服装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b05c603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69.png)
关于彝族服装的介绍
彝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主要有:上衣、裙子和围裙。
上衣一般为黑色,也有蓝色、灰色或紫色。
妇女喜穿绣满花卉、鸟兽图案的上衣,并把刺绣图案镶在黑色的衣服上。
她们把彩色的丝线绣在长衫上,领口、袖口和裤腿上也绣上各种图案。
围着脖子、腰间、袖口的围裙上有用红、绿、蓝等颜色的丝线绣成的花纹。
围着围裙的上衣,在领口和袖口处饰以彩色布块,有的还在领口和袖口处镶一圈花边。
妇女爱穿黑布镶边的裙子,以表现其纯真朴素的性格。
裙子长至膝盖以上,上下两截呈长方形,在两侧各有一条裙边。
穿着这种裙子时,女人们喜欢用一种叫“阿普嘎郎”(意为“把裙子挂起来”)的特殊装束:把一件宽松肥大的衣服系在腰间,然后从腋下下端拉起一条长达脚踝的长裙,裙子上面缀满五颜六色的彩带和各种装饰品。
她们认为这样穿不仅能使自己显得更美丽,而且还能显示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彝族妇女还爱穿无袖上衣,上衣多用黑色布料镶边。
—— 1 —1 —。
少数民族服饰的审美文化
![少数民族服饰的审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c7d63fd7c1cfad6195fa7a4.png)
巍山、弥渡彝族妇女服饰
巍山彝族妇女服饰
2、景东式
• 景东式彝装流行于景东、景谷、南华、临 沧及保山的部分地区。
(六)楚雄型
• 楚雄型彝装主要流行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及 其相邻地区。这是古代彝族各部落辗转迁 移的必经之地,也是彝族几大方言区交汇 的地方,故其服饰多彩而纷繁。分为龙川 江式、大姚式、武定式。
三、古朴凝重 意蕴丰富
• 服饰负载着一个民族蕴藏最深且久远的文化特质, 它既是一个民族日常生活中最为活跃的物质载体, 又是一个民族生活习俗、区域风貌 、审美情趣、 宗教观念的精神呈现。 • (1)尚黑 • 彝族以尚黑著称,喜着黑色服饰,以黑为贵,以 黑为美。彝族的传统服饰以自染黑布为料,男子 全身皆黑,女子多裹黑包头,服装以黑、青、蓝 为底,镶以花边。
一、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1、独眼人时代与树叶为衣 【独眼人】独眼人是彝族的第一代祖先,在考古学 上相当于旧石器时代。在这个时代,彝族开始了 树叶为衣的历史。 【树叶为衣】树叶衣是彝族童年时代服饰文化的重 要创造,在彝族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
2、彝族服饰的演变和发展 独眼人时代与树叶为衣是彝族服饰的起源阶 段。它的发展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战国到汉晋时期】有了“编发”的头型和 穿披毡、贯头衣的传统 【唐宋时期】出现“锦衣绣服”,且有等级 贵贱的服饰制度 【明清时代】形成不同支系和不同地域的服 饰格局,一直发展到清末民初 【新中国成立】在用料和工艺上都有很大飞 跃
滇东南型彝装流行于云南的广南、富宁、 马关、麻栗坡、弥勒、开远、师宗以及广 西的那坡等地。可细分为:路南式、弥勒 式、文西式三种形制。
1、路南式 流行于路南、弥勒、 丘北、昆明等地。
弥勒西山区彝族支系阿细姑娘服饰
2、弥勒式
彝族服饰中的自我认同意识与民族自信精神探讨
![彝族服饰中的自我认同意识与民族自信精神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6d4108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a.png)
彝族服饰中的自我认同意识与民族自信精神探讨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彝族的生活中,服饰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民族的自我认同意识和民族自信精神。
本文将就彝族服饰中的自我认同意识和民族自信精神展开探讨。
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彝族传统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女性的彝族服饰。
女性的服饰主要包括披肩、上衣、长裙、腰带等,通常以鲜艳的颜色和精美的手工刺绣为特色。
还有头饰、饰物等搭配,每一件服饰都传达着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
而男性的传统服饰也有其独特之处,如长袍、头巾等,同样体现了彝族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彝族服饰中体现的自我认同意识。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服饰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和文化的标志,人们通过不同的服饰来展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彝族人民对传统服饰的执着和热爱,正是基于对自我认同的认可和追求。
通过穿着传统服饰,彝族人民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身份和文化归属感,从而形成对自我认同的坚定和自豪。
在现代社会,尽管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对传统服饰的热爱和执着仍未减退,这正是彝族人民对自我认同的坚守和认可。
彝族服饰中蕴含的民族自信精神。
彝族服饰通过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展现了彝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彝族人民通过精心制作和传承服饰,不仅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坚守,更传递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骄傲。
在现代社会,随着各种文化的交融和影响,传统服饰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彝族人民通过不断弘扬和传承传统服饰,传递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从而加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彝族女性服饰了解
![彝族女性服饰了解](https://img.taocdn.com/s3/m/7cfabcc158f5f61fb7366613.png)
彝族
以巍山彝族女性的服饰色彩艳丽,妇女地位比较高,属贵族服饰。
红、绿两色为主,彝族妇女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有“红花配绿叶”的美意。
此图为已婚为盛装巍山彝族妇女,盘髻包巾,头戴几束绒花,坠五彩璎珞,珠串,与南诏国时期非常相似。
刺绣图案有花卉、鸟兽、山水、自然、虎头纹、蜘蛛纹、山茶花、杜鹃花等图案。
巍山东山彝族妇女不论其老幼、婚否,喜欢佩戴一种直径约20厘米的圆形毡“裹褙”。
上面绣着太阳和月亮,在太阳和月亮上方绣有一对蜘蛛。
相传,在远古时期,蜘蛛曾经救过彝族祖先,为了感激蜘蛛结网的大恩,彝族妇女就将蜘蛛绣在毡子上,又说那上端方形图案是两只眼睛,身背裹褙,妖魔鬼怪就不敢从后面偷袭,会增加安全感。
实际上裹褙具有防寒腰的
功能,平时背篓时可做垫子使用。
论彝族服饰文化的象征人类学意蕴
![论彝族服饰文化的象征人类学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6d77277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d.png)
论彝族服饰文化的象征人类学意蕴作者:颜全己杨军昌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6期摘要:彝族服饰及其图案纹样历史久远,式样繁富。
在这些服饰及图案纹样上寄寓着彝族人民的理想意念,象征着他们的精神品格和人文情怀,是他们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历史追忆和现实文化标识。
从象征人类学的核心理论来看,彝族服饰和图案纹样,蕴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本民族的源流之根、民族旨趣、精神追求、身份差别、社会层次、族群家支、生存观念、生活渴望、性格特征、民俗风范等诸多方面包孕其间,透视出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价值取向。
在我国多元民族文化中,既是一份无比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座闪烁理趣的精神文化宝库。
关键词:彝族;服饰;象征;意蕴中图分类号:TS941.7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6-0092-06早在18世纪,欧洲的人类学家就用象征理论来考察区分民族族群及其文化认同问题。
19世纪中叶,象征理论得到人类学家的广泛重视,研究更为深入,形成了专门的象征人类学学科,并在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杜尔干、弗洛伊德等人的相关理论影响下丰富起来。
其中,结构主义之父法国著名学者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结构人类学》一书中提出了文化关系构成社会结构的观点,认为象征性符号将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思维活动联系起来,通过对这些象征符号的研究便可以探究文化与结构的关系,这个观点体现了人类思维本质二元对立的特质;法国社会学学派代表杜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一书中提到了图腾崇拜与宗教的象征意义及集体意识的概念,认为人类思想具有自身的社会基础;奥地利心理学派学者弗洛伊德提出了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以及“下意识”等问题。
象征人类学就是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通过进一步研究而形成的全新理论。
那么,何为“象征”呢?英国人类学家罗德尼·尼达姆通过用生活中的事物——“蔷薇”的生动比喻[1],对象征的含义进行了形象的解释,认为象征就是将具体的事物去借喻抽象的理念,并根据这个事物的性状给它概括出一个广泛的自然定义。
浅析巍山彝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浅析巍山彝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ff1b52a4b35eefdc8d3332a.png)
浅析巍山彝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摘要:彝族服饰是少数民族服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服饰在其纹样和图案结构上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文化。
本文笔者分析了彝族服饰图案结构和纹样中对各种数学几何对称图形的运用,浅析了数学文化中的对称美及数学思想方法在彝族服饰文化中的体现与运用。
关键词:彝族服饰;少数民族;数学文化;对称美引言大多数人都认为数学是极其枯燥而且乏味的,毫无美学而言。
然而人们的大多行为都是出自于审美动机的,广泛而深入的审美活动,使得人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充满生命活力并且具有强烈的追求以及理想。
如若人们在与数学接触的过程中发现数学也具有广泛的审美活动,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是否就会更加热爱数学,并且随着这种活动的不断深入,使我们产生充满活力的数学理想,进而在数学研究中有所成就。
下面就对数学文化在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饰中的运用及其体现进行浅析。
彝族服饰的种类和款式多种多样,在我国其它少数民族中是很少见的,这也是彝族服饰的特点。
据历史记载,彝族服饰多达几百个种类,几千个款式,而且彝族服饰的各种款式、纹样和结构图案都是彝族历史发展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彝族人民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丰富的感情体现,是彝族的特殊标志,因而各地各有不同。
不同地区彝族服饰:凉山大姚峨山巍山彝族是巍山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巍山盆地的山区和山谷以及周围地区。
聪慧勤劳的彝族妇女为了适应他们所居住环境的特殊地理气候,经历史沉淀,设计了混合南北民族服饰风格的特色服装。
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和唐代樊绰《云南志》的记载来看,巍山是中国西南彝族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西南彝族服饰的起源地,历史悠久。
巍山彝族服饰起源于秦汉时期,定型于南诏时期,以后各朝都有发展变化,但从地域上划分,可以分为东山和西山两大块,东山服饰突出红绿两色,西山服饰则以黑白为主,并配以各式各样的银器和玉器作为装饰。
当今巍山彝族女性服饰既保留有历史遗风,又很好的融入了现代元素。
云南彝族服饰文化
![云南彝族服饰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6b494dace2f0066f53322bd.png)
云南彝族服饰文化(云南爱因森软件职业学院作者:方进普)内容摘要:云南彝族服饰文化体系,是彝族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述。
它以符号化视觉语汇透视出民族生活习俗、民族审美理念和思想情感,标志着彝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服饰构成要素的变更,促进了情感和审美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民族服饰视觉情感语义的准确快速传达,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服饰造型和图案设计等呈现出来,并体现彝族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
【关键词】彝族服饰/符号化/视觉语汇/视觉情感/审美文化1.引言云南彝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富有云南气派、博大精深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
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云南彝族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出云南彝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化艺术符号情和意的整合构筑与传达。
2.云南彝族服饰文化2.1云南彝族地域分布彝族人口众多,分布很广,云南省以楚雄彝族自治州。
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衰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
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
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
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
全省都有分布,由于其支系众多,支系间由于地域的差别,其服饰也千变万化,绚丽多姿,各具特色。
2.2精湛的制作工艺彝族妇女能纺善织早见与史书,有悠久的历史。
彝族服饰文化知识
![彝族服饰文化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1ee7ec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8.png)
彝族服饰文化知识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图纹丰富,工艺精湛,是彝族文化的瑰宝。
以下是一些关于彝族服饰文化的知识:
1. 种类与特点:
①彝族服饰有近百种样式,历史上各地服饰区别明显,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②服饰的质地材料包括皮毛、毛织、棉布、麻、丝绸、皮革等,首饰中有金、银、铜、玛瑙、珍珠、珊瑚珠等。
③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部分地区用青布或蓝布包头,并在前方扎成英雄结。
左耳戴蜜蜡珠、银耳圈等饰物。
④妇女着百褶裙和长裤,上衣毛衣、羊瘪汤襟服,戴耳环、手镯、戒指等饰物。
2. 色彩与装饰:
①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
②刺绣是彝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案丰富多样,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
3. 文化内涵:
①彝族服饰保留了“披毡、着贯头衣、右衽、着拖尾裙、绾髻、裹青帕”的古代遗风,反映了彝族的历史和文化。
②服饰中的图案和装饰也体现了彝族的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
例如,日月星辰等图案表达了彝族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银制品和刺绣则展示了彝族的精湛工艺和独特审美。
总的来说,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彝族服饰的种类、特点、色彩与装饰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
彝族服饰 精美绝伦的云南彝族服饰文化介绍
![彝族服饰 精美绝伦的云南彝族服饰文化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7137a75011ca300a6c3903b.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彝族服饰精美绝伦的云南彝族服饰文化介绍
导语:精美绝伦的云南彝族服饰文化云南彝族服饰文化体系,是彝族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述。
它以符号化视觉语汇透视出民族生活习俗、民族审美理念和思
精美绝伦的云南彝族服饰文化
云南彝族服饰文化体系,是彝族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述。
它以符号化视觉语汇透视出民族生活习俗、民族审美理念和思想情感,标志着彝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服饰构成要素的变更,促进了情感和审美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民族服饰视觉情感语义的准确快速传达,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服饰造型和图案设计等呈现出来,并体现彝族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
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
除小凉山和云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
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
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
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
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
生活常识分享。
浅谈巍山彝族服饰文化及保护措施
![浅谈巍山彝族服饰文化及保护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53aa2749b6648d7c1c746fe.png)
浅谈巍山彝族服饰文化及保护措施作者:孙建芬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5期服饰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产物,是各民族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是民族文化中最为外在、直观和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巍山彝族服饰以其独有的特色在在彝族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巍山彝族服饰文化资源,对建立民族文化强县具有特殊的价值。
一、巍山当代彝族服饰现今巍山彝族有三个支系即:腊罗、迷撒、格尼,其中腊罗和迷撒支系人数最多。
腊罗主要分布在巍山坝子东山;迷撒多数居住在巍山坝子的西边山区的青华等地。
典型的彝族服饰主要集中在:龙街、小潭子、谷波罗、龙潭、多雨村麻秸房等地。
(一)龙街彝族服饰。
龙街乡位于巍山县城西,其境内彝族多属迷撒支系,少部分属腊罗支系。
其境内彝族服饰多喜好以黑、白和青蓝色布为底料,服饰分盛装、便装和冬装。
男装较简洁,头顶瓜皮小帽,上身着黑或蓝布对襟衣,前胸订十一至十三对布纽扣,外套麂皮、羊皮褂或黑布领褂,下穿同色大裆裤,头缠黑布或白布包头。
未婚女子,发编两辫,戴月形凉帽,外裹蓝、黑绕子,白色包头,穿红、黑蓝色领褂,脚穿绣花圆口布鞋。
已婚妇女,头戴白绕子,长发编成一条,与白绕子相缠,其外包黑包头,耳饰针形耳坠。
老年妇女头戴黑绕子,黑或白色包头,耳饰环形状玉片耳环,穿蓝或黑弯襟长衣,手带银镯、戒指,下穿蓝色大统裤,腰系方块三边绣花围腰和腰带,脚穿尖头布鞋。
(二)、小潭子彝村服饰。
该村属东山白彝,史称“蒲落蛮”,现自称“腊尼叭”。
男子服饰:男子头戴羊毛毡帽,名叫“毡杆特”,系一种以羊毛擀制成碗状,半球形的无沿帽。
上衣与下裤,与汉族之间对襟衣略同,外套一件用羊皮经搓揉而成的羊皮褂子,过去多穿草鞋。
现男子渐似汉装。
妇女服饰较为精美。
头顶“抹额”,其上镶嵌红色宝石圆锥形鼓钉。
头发编为辫,挽于头顶成高髻,外缠黑包头,其上缀银串珠、亮珠或银制“菱脚吊”数串。
耳戴银圈大耳环。
上衣为右襟长衣,前摆短后襟长,领口、袖、襟边镶滚丝辫、银泡。
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DOC)
![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DOC)](https://img.taocdn.com/s3/m/038a39337375a417866f8fde.png)
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巍山县牛街乡牛街小学卜瑜仙考号:292706100004指导教师:余玫论文定稿时间: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巍山县卜瑜仙[摘要]漫步在南诏发祥地巍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身着彝族服装的妇女穿梭与牛仔、西装人流的动人画面。
那服饰式样的繁多,色彩的绚丽,让人联想起道道多姿的晚霞。
原来,视野开阔的彝族女人,一直用心编织着生活,把对生活的热爱,一览无余地诠释在服饰文化中。
她们在吸纳其他民族衣装风格的同时,巧妙的将气候美丽的巍山本土文化设计在服饰中。
刺绣图案一类反映花鸟植被等自然资源,另一类图案:太阳、月亮、蜘蛛、火焰等图案则体现先民崇拜、感恩心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整套服饰表现了巍山彝族女性对所居环境(高山、盆坝、河谷)多元地理气候相适应的特色设计。
无论是那一身身倾向与华丽风格、绿色诗意的东山女性服饰,还是那倾向于简朴审美主义设计的智慧类型、黑白相衬的西山女性服饰,都向人们表达着彝族女子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独特的美学怪、观念。
关键词女性服饰;种类;内涵。
巍山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的北端,北部以漾濞江西洱河为界与大理苍山相望,东部为红河流域的上游,西部属澜沧江流域,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独特。
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这美丽的红河源孕育了一个独特的彝族文化。
巍山彝族,是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崇善龙虎的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
西汉时称为“昆明”(1)唐代称为“乌蛮”,元、明、清时称“罗罗”、(2)“密撒”等,自称“腊罗把”,汉意为“崇尚龙虎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
彝族人民聪慧、勤劳、勇敢、善良、包容、上进,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开疆辟土,团结其他民族,为祖国西南边陲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同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彝族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现象,如彝族打歌、毕摩经、十月太阳历、洞经、及独特的土主文化与服饰文化等,都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古老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呈上了一份多彩的文化特餐。
彝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彝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a4829fbb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3.png)
彝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彝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通过分析彝族传统服饰的主要特征,揭示其所蕴含的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文化,并从设计构思、色彩搭配及工艺技巧三个角度评析其艺术价值。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发现,彝族传统服饰不仅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彝族传统服饰;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自然崇拜引言:彝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遗产。
其中,彝族的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工艺技巧而闻名。
本文通过对彝族传统服饰的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文也希望通过对彝族传统服饰的研究,为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彝族传统服饰的主要特征彝族传统服饰的设计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
历史上,由于彝族的居住区域分散,不同地区的服饰样式各异,每种都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呈现出琳琅满目、各具特色的风貌[1]。
这些服饰往往通过不同的颜色、图案和装饰,展现了彝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彝族传统服饰不仅仅是日常穿着的需求,更是彝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例如,服饰上的刺绣图案被视为“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有人甚至称少数民族服饰为“穿在身上的书”,因为它们通过独特的设计和装饰,传承并展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内涵。
彝族服饰以其古朴典雅、美丽大方的气质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尽管看似朴素典雅,但其实蕴藏着许多文化和故事,如彝族撒尼女性的刺绣和挑花技艺,以及与之相关的爱情传说等。
二、彝族传统服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一)展现自然崇拜文化彝族传统服饰的设计和图案充分展现了彝族人对自然的崇拜文化。
在彝族文化中,自然崇拜是一种重要的信仰,对自然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普遍存在于彝族社会中,这种信仰和观念通过彝族的传统服饰得以体现和传承。
一针一线织成裙,一丝一捻诉衷情彝族刺绣
![一针一线织成裙,一丝一捻诉衷情彝族刺绣](https://img.taocdn.com/s3/m/10b2e02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0.png)
一针一线织成裙,一丝一捻诉衷情彝族刺绣大理的美,从不因时光的流逝或季节的变迁而稍有褪色,那些古城故事,银苍玉洱,风花雪月,如同无垠苍穹中熠熠生辉的繁星,闪烁着大理的韵味。
大理彝族女子的服饰,亦是这风情万种的其中一面。
从精巧的头饰,到绚丽的衣裳,再到玲珑的绣鞋,飞针走线间,呢喃着彝族母亲的慈爱,吟唱着彝族姑娘的姿容。
女孩的娇俏,女子的秀美,女人的温柔,都勾勒在丝线的缠绕中,徐徐道来。
♡平淡中的简约素雅,嫁娶时的极尽精致,那些色彩鲜艳的绣花,针脚细密的描边,斑斓的丝绦,炫目的银饰,举手投足,明眸浅笑,诉不尽的温婉动人。
衣着华美的彝族女子,从古老的传承中款步而来,在大理的天地间将民族服饰的美展现得让人倾倒,不管邂逅多少次,都美好一如初见。
♡这是一个崇尚美的民族。
纵观彝族女子服饰装扮,总能在她们身上寻到令人惊喜的美丽亮点,衣襟处繁美精致的绣花,或是引人瞩目的耳环项链,还有头上鲜明却也新奇的美丽头饰,和彝族人民的热情相辅相成,不知道是衣裳衬托得人精神靓丽,还是人们赋予了这一身皮囊装饰生命的活力。
这些精细的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的服饰,还只是彝族朋友的日常着装,最美的还数彝族新娘的嫁衣,严谨的技艺手法和热情活泼的色彩碰撞在一处,带给人难以言喻的惊喜。
在大理巍山,便有这么一个以“最美嫁衣”闻名周边的古老的彝族村落—吊草村。
♡这里背靠巍山古城,面朝苍山洱海,距离大理市仅6公里,开车只需二十分钟左右。
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藏着大理“最美的嫁衣”。
吊草村一开始并不叫吊草,他们的祖先是南诏部落(蒙舍诏)彝族人的分支——蒙舍腊罗拨人,定居此处时,为了让子孙兴旺发达,将此处定名为兴隆村。
直到今天,村里的土主庙中仍保留着一块清朝时期的《兴隆村永立戎赌碑》。
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巍山到大理古城的必经之地。
当时,村中盛产木料和柴火,山脚有梯田和坡地,以经营木材为主。
后来,从村中过的马帮商队越来越多,妇女们便把草割了吊起来售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巍山县牛街乡牛街小学卜瑜仙考号:292706100004指导教师:余玫论文定稿时间: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巍山县卜瑜仙[摘要]漫步在南诏发祥地巍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身着彝族服装的妇女穿梭与牛仔、西装人流的动人画面。
那服饰式样的繁多,色彩的绚丽,让人联想起道道多姿的晚霞。
原来,视野开阔的彝族女人,一直用心编织着生活,把对生活的热爱,一览无余地诠释在服饰文化中。
她们在吸纳其他民族衣装风格的同时,巧妙的将气候美丽的巍山本土文化设计在服饰中。
刺绣图案一类反映花鸟植被等自然资源,另一类图案:太阳、月亮、蜘蛛、火焰等图案则体现先民崇拜、感恩心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整套服饰表现了巍山彝族女性对所居环境(高山、盆坝、河谷)多元地理气候相适应的特色设计。
无论是那一身身倾向与华丽风格、绿色诗意的东山女性服饰,还是那倾向于简朴审美主义设计的智慧类型、黑白相衬的西山女性服饰,都向人们表达着彝族女子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独特的美学怪、观念。
关键词女性服饰;种类;内涵。
巍山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的北端,北部以漾濞江西洱河为界与大理苍山相望,东部为红河流域的上游,西部属澜沧江流域,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独特。
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这美丽的红河源孕育了一个独特的彝族文化。
巍山彝族,是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崇善龙虎的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
西汉时称为“昆明”(1)唐代称为“乌蛮”,元、明、清时称“罗罗”、(2)“密撒”等,自称“腊罗把”,汉意为“崇尚龙虎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
彝族人民聪慧、勤劳、勇敢、善良、包容、上进,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开疆辟土,团结其他民族,为祖国西南边陲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同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彝族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现象,如彝族打歌、毕摩经、十月太阳历、洞经、及独特的土主文化与服饰文化等,都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古老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呈上了一份多彩的文化特餐。
其中,服饰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中最为外在、直观和最具美学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巍山彝族女性服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类众多、类型复杂的特点,在云南彝族服饰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个彝族后代的我,在这里,主要想从巍山彝族女性服饰入手,力图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种类彝族是巍山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巍山盆坝的四周和河谷、高山地区。
聪慧的女性为适应所居环境的地理气候,经历史沉淀,设计了混合南北民族衣装风格的特色服装。
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和唐代樊绰《云南志》的记载来看,巍山是中国西南彝族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西南彝族服饰的起源地,可知服饰历史悠久。
当今巍山彝族女性服饰既有古老历史的遗迹和南诏宫廷服饰的特点,也有新时期的特征。
概括起来,种类有大襟衣、长衫、内衣、外衣、领挂、围裙、围腰、飘带、头帕、包头、花帽、裤子、绣花鞋等、裹背等。
鉴于巍山女性服饰的种类繁多,款式多样的特点,我按照区域划分,分别介绍东山彝族服饰区和西山彝族服饰区的风格特点。
(一)东山彝族女性服饰颇有南诏宫廷服饰遗风。
服饰讲究绚丽多彩,因头饰为椎形,人们习惯称这里的彝族为“尖头罗罗”。
东山主要指巍山盆坝的东部地区,这里气候较坝子寒冷,从北至南,有永建、大仓、庙街、南诏的部分山区。
这里的女性服饰价值昂贵,从头到脚,从选择布料到成衣,都要精心筹划,并配以金、银、玉器为佩饰,讲究冠冕堂皇。
一套服饰制作下来,少则一两千元,多则四五千元。
凡成年女子,在婚前都要缝制二三十套新衣,绣花鞋数十双,流传着“我们的家产就穿在身上”的说法。
1、东山彝族女性中,头饰的社会功能最强。
主要表现在年龄区别与等级区别。
A、儿童多戴鱼尾帽,寄托长辈亲人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祝福思想。
那是用黑布缝制,帽沿四周用彩色花辫或丝线装饰,帽尾上翘,形似鱼尾,故得名鱼尾帽。
上钉一行银制小鼓钉,帽子的前沿中部(额际)钉5至7枚银质彩釉福手寿半身佛像,彝语称之为“阿拔恩布”,保佑儿童健康成长之意。
在上有一对银质狮子,上挂响铃。
帽顶及两边缝制丝线组成的花朵若干,鱼尾翘上钉着一朵精美的丝线花朵,帽上还缝制着猫、狗等动物,两边绣着圆形彩色图案各一个,整顶帽子小巧秀美。
B、少女未婚者的头饰显得自然。
头戴黑布花帽,上缝满了以红色为主的各种花朵,都留有长长的发辫,拖在脑后,上扎红头绳。
身着前襟短后襟长的绿色花衣服,袖口和臂部绣花。
下身穿绿色或绿黄色相间的不镶边的花裤,上罩绣花领挂,前系围裙,身背圆形白毡裹背或绣花裹背。
脚穿绣花船头鞋。
胸前挂多穗银质针筒等银器一串,一般有五台,最下台为针筒;右领挂结纽扣的上方同时挂绣荷包银器饰物一串。
C、已婚少妇的头饰特有古典风味,王族皇家风采一览无余。
她们不再戴花,改用金绒黑缎将头发辫子网成一个锥形的圆柱体,古称“椎髻”。
髻用长羊毛擀制,用发辫系头顶,加扣银器别子固定;再用一块长1·5米,宽0·4至0·5米的金绒黑缎子或黑布小包头(彝族话叫味日阿),双迭包裹在发髻上,成斜塔形,以显高贵。
在小包头的额际部位钉上一个银制绿釉的小宝塔,(彝族称正凤),小宝塔由一大一小组成,上者大,为银制黄色,上嵌红宝石一颗;下者小,为银制绿色,嵌绿宝石一颗。
小宝塔也称帽花,是区别已婚女子和未婚女子的标志,红珠子象征太阳,代表父亲;绿珠子象征月亮,代表母亲。
表示可以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是人类尊贵的象征。
在发髻上缠绕绣花辫子一块,再在上面围挂用银子打制的银链、环、球、铃、灯笼等装饰的银器一串(彝族话称味子阿录别),最后在发条的顶端扎上一朵红色或玫瑰色的丝绸大红花,小花若干朵,上挂一串多穗银器。
耳坠银器多穗耳环或金质、玉器耳环。
其中有一种耳坠彝族称“三两合”,长10厘米,有两台,戴上它可坠到两肩。
沿袭古代头饰。
唐代樊绰《云南志。
蛮夷风俗》记载:“妇人两股辫其发为条,髻上及耳,多缀珍珠、金、贝、瑟瑟、琥珀。
”D、中老年妇女头饰很华贵庄重。
是在小包头上,再围上一块黑布或深色布料的包头,称大包头。
大包头上挂着银器饰物。
2、着装上,东山女性用绿色诗意的布料、配以红黄紫等艳丽色彩的刺绣的服饰,来表达自己的美学观念。
A、少女衣装简洁,飘逸动人。
上身着前襟短后襟长的绿色花衣服,袖口和臂部绣花。
下身穿绿色或绿黄色相间的不镶边的花裤,上罩绣花领挂,前系围裙,身背圆形白毡裹背或绣花裹背。
脚穿绣花船头鞋。
胸前挂多穗银质针筒等银器一串,一般有五台,最下台为针筒;右领挂结纽扣的上方同时挂绣荷包银器饰物一串。
B、已婚妇女的服饰倾向于多元华丽的享受风格。
她们上身穿圆领右开襟前短后长的绿色或漂白色的绸缎长衣服,前摆短齐脐,后摆下端横向镶嵌三条2至3厘米的黑色或兰色金绒边或绣花边。
袖长而窄,袖口和臂部中间镶嵌两道宽2厘米的红布或红金绒袖环,成“一袖四节”。
衣上外套一件红色、黑色、或天蓝色金绒或绸缎布料精制的滚边领挂。
背背一个直径20至30厘米用白色羊毛擀制的圆形裹背或绣花红蓝白相间的裹背(彝语称巴锦)上绣两个用黑线或红线绣的直径在2厘米左右的日、月图案,或蜘蛛图案。
这与彝族先民的动物崇拜有关,突出反映了彝族后代的感恩心志。
周围绣有狗牙、象牙,光芒四射,用两根绣花红带通过两肩在胸前十字交叉系于腰上。
胸前和右胸上悬挂两串价值昂贵的多穗器银,上有银针筒,、双筛、银链、银铃、银花、荷包等饰物。
腰束红、绿、针织带或布条2至3条,带子两头剪成长方形并梭边,上绣各种彩色图案,下坠缨须丝线花,垂衣裙后摆。
腹部围系一块长80厘米左右的长方形围裙,上面绣满各种花卉图案,绣工精细。
图案四边以金辫装饰,在凡有空余的地方都钉上不同形状的皮晶,光芒耀眼。
下身着绿色绸缎或棉布的宽裆、长腿、不镶边、不钉扣的系带裤子。
手戴银、玉镯和金银戒指。
其中,手镯式样繁多,有纽丝的、梭形的、扁平的、圆形的等银玉镯;戒指有梭形的和带小铃铛的银或金戒指。
脚穿绣花船头鞋或绣花小凉鞋。
C、中老年妇女的服饰从外观看,端庄、素雅、高贵。
造价同样很昂贵,只是衣服多选浅绿色或浅兰色的布料缝制,领挂用蓝布或紫色布料缝制,围裙多用深色布料缝制。
裤子、鞋子则大同小异。
饰物也基本相同。
3、配饰方面,有未见其人,先闻其身的苗女服装元素。
以银器为主,金、玉相掺。
整体上,巍山东山彝族女性服饰和配饰制作价值昂贵,讲究华丽,保留着唐代南诏王族的遗风。
(二)巍山西山彝族女性服饰类别众多,种类复杂,差异较大。
人们习惯称这里的彝族为“平头罗罗”。
总体上,西山彝族服饰属于倾向于简朴审美主义设计的智慧类型。
她们一般喜好用黑、白、青、蓝色的布料做服饰。
服饰式样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具有庄重、素雅、大方等特点。
巍山西山主要指巍山盆坝的西部地区,从北至南,有紫金、马鞍山、五印、牛街、青华、巍宝山乡和大仓、庙街南诏镇的部分山区。
在此,我分北部、中北部、中部、中南部、南部来阐述。
1、北部彝族女性服饰以紫金、永建村委会为一种类型。
已婚和未婚女子主要从头饰上区分。
未婚女子编一辫长发,拖于脑后,头戴镶满银鼓钉的鱼尾帽。
已婚妇女头戴黑布包头,盘成圆形,在周边绕上一块镶满银器、珠宝、珍珠和插满红、绿、黄等丝线花朵的绣花白手帕,绚丽多彩。
老年妇女则只缠黑金绒或黑布包头。
衣服从头至脚,黑、白、蓝、红、绿等颜色相间搭配,清秀,素雅。
2、西山中北部以青云、三鹤、河南等地的另一彝族女性服饰区。
此地女子崇尚黑、白色。
这里的未婚女子有一辫长发置于身后或胸前,头戴镶满银鼓钉的鱼尾黑帽。
已婚妇女则把头发辫缠绕在头顶,外缠1丈2尺长的黑布包头。
她们穿绣花白衣服,着绿色或黑色裤子,绿色裤子裤脚绣花。
脚穿圆口绣花鞋。
整套衣服给人明亮舒适、有如看蓝天白云的感觉。
给人素雅清秀的美感。
3、西山中部彝族女性服饰区,以巍山盆坝西部、阳瓜江西岸的彝区为主体,包括庙街的云鹤、碧清等历史上南诏国家政权和左氏土官的统治中心,此区彝族妇女服饰的主要特点是崇尚黑、白色,已婚妇女要身背一个四方形的小裹背,庄重、秀美,象征勤劳、勇敢。
小裹背既起装饰作用,又起保护腰的作用。
背上它就意味着已成为家庭主妇,今后可以成家立业。
未婚女子不背小裹背,也不打包头。
结婚时,女子穿长裳、系白腰带,表示婚姻幸福美满,婚后长长久久,白头偕老。
4、西山中南部以五印、牛街、青华为一个彝族女性服饰区。
此区妇女服饰讲究朴素华美,头饰一般都是白、黑两色,中青年妇女要么先打白布绕子,再用黑布包头为外层,黑布包头左右两头都有银器两串,悬挂到两肩,黑白分明,称“包白顶黑”;另一钟是“包黑顶白”。
老年妇女则“包黑顶黑”。
遇天下雨,可将包头披于肩上,作为雨具遮身。
5、西山南部青华的南山彝族女性服饰区又有独到之处,显出另一种风格,自成体系。
此区未婚女子头缠绕一块精美的蓝头巾,身穿一件浅绿色的姊妹装,前系一块兜肚绣花围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