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评述及其借鉴意义
公共管理理论: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评价
公共管理理论: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评价第一,就经济学而言,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和政治结合起来进行讨论的做法对于恢复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重建新政治经济学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传统经济学把国家、政府或政治作为经济学的外生变量而排斥在经济学体系之外,而公共选择理论将政治、制度因素看成经济过程的内在变量,较好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中政治与经济、政府与市场的现实关系。
其次,就政治学而言,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政治问题,为后行为主义时代的政治学供应了新的讨论视角。
它打开了政治决策过程的“黑箱” ,构造了一套有关政府官僚主义的普遍论理论,突破性地实现了对政治行为的经济分析。
第三,对政治活动主体的“经济人”假设之评价。
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学的“经济人” 假设带到对政治行为的分析中,认为人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参加政治的。
这种对政治参加者的自利假设有肯定的合理性,它打破了覆盖在政治家头上的传统光环, 为制度分析供应了全都性基础, 由于假如人人都是利他的,政治制度就没有必要设计出来,更遑论各种制度的优劣。
但是这样的假设一方面存在将人一成不变地看成“经济人”的错误,另一方面存在模糊甚至抹杀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差异的错误。
第四,“政府失败论” 具有突破性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提出“政府失败” ,让人们意识到政府的干预行为是有局限性的,政府的政治行为也存在种种弊端,如投票民主的虚伪性、政治过程为少数利益集团所操控等。
这在肯定程度上摧毁了西方政治学中关于国家与政府的“政治中立”理论,揭示了其利益偏向。
公共选择理论告知人们,西方社会面临的重重逆境,与其说是市场失灵所致,不如说是政府和制度的失败所致。
这填补了有关政府失败讨论的空白,也说明白市场失败并不是实行政府干预的充分理由,由于政府自己也会失灵。
以上四点就是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评价。
公共选择理论与经济学
公共选择理论与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所面临的选择问题。
本文将以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为主题,来探讨公共选择理论对经济学的贡献和影响。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概述公共选择理论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M·布坎南及其合作者的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者和个人一样会追求自身利益,而不一定为整个社会谋福祉。
因此,政府决策也会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存在政治压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社会效益。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假设1. 完全理性:公共选择理论默认政府决策者能够完全理性地评估各种政策选择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做出最佳决策。
2. 个人利益导向: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者与个人一样,也追求自身利益。
政府决策也受到政治压力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3. 信息有限:公共选择理论承认政府决策者对于社会各方利益和信息的了解往往是有限的,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应用1. 政策制定:公共选择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政府决策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必须考虑到各方利益和政治压力,寻求权衡和平衡。
2. 政府干预: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干预的效果和范围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政府应该进行必要的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但也应注意政府过度干预可能带来的问题,如资源分配效率下降等。
3. 选民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关注选民的行为,分析选民参与政治过程的激励机制。
研究表明,选民在进行政治投票时也会受到个人利益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整体社会的福利。
四、公共选择理论与经济学的启示1. 政府决策的复杂性:公共选择理论提醒我们,政府决策并非简单的为社会谋福祉,而是面临各种利益冲突和权衡考虑。
2. 政府干预需要谨慎:公共选择理论告诉我们,政府干预应该在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整体社会的效益。
3. 选民参与的重要性:公共选择理论提醒我们,选民的参与对于政治过程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选民应具备更全面的信息和理性地参与政治投票。
公共选择理论评述及其借鉴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评述及其借鉴意义公共选择理论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孔多塞,但主要还是来自19世纪。
19世纪末,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提出了政府的自愿交易学说和一致性原则。
他认为,由于政治行为人是在一定的规则内作出选择的,所以规则是及其重要的。
改革的方向必须集中于改变决策规则,而不是通过对决策行为人施加影响来改善预期的结果。
布坎南高度评价维克赛尔的思想,并宣称在其论文中发现了提供公共选择理论的全部三个构成要素: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以及看做交易的政治。
二战后,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日渐盛行,它把政府干预看作是弥补市场缺陷的唯一良策。
随着政府对市场干预的加强, 政府干预的缺陷与日俱增。
布坎南等人创立公共选择理论的目的正是在于揭示“政府失灵”并试图克服政府干预的缺陷。
公共选择被定义为对非市场管理的经济学研究。
它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用于研究集体的或非市场的政治管理过程。
它以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说为基本行为基本假设前提,依据自由的交易能使交易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公众的公共选择揭示政府管理行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公共选择理论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
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一、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是以公共财政理论为理论之源的,因为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理论,涉及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消费。
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活动,在政府的收支过程中,消费者面对的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像在经济市场上,他面对的是企业。
这些特点把财政学与经济学中的其他分支区别开来。
经济学理论大都集中研究非政府的决策人(如消费者、生产者)的活动,财政学则把公共经济引入解释私人经济活动的分析体系。
为此必须研究税收和支出选择的政治决策机制,而政治决策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
《2024年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范文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以经济学为基础,探讨公共决策过程的理论。
它以政治过程和市场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公共决策的制定过程及其结果。
本文旨在探讨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以揭示其对于理解和改善公共决策的重要意义。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决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集体选择过程,与市场过程有相似之处。
在公共选择过程中,个体基于自身偏好进行投票,最终形成集体决策。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基本概念与原理:1. 理性人假设:在公共选择过程中,个体是理性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利益进行投票。
2. 投票规则:投票规则对于公共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投票规则可能导致不同的决策结果。
3. 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利益集团的偏好和力量对比会影响决策结果。
4. 集体行动的困境:由于搭便车现象和集体行动的困境,公共决策的制定往往难以完全反映社会总体福利。
三、公共选择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公共选择理论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公共选择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1. 政府政策制定:公共选择理论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利益集团的偏好和力量对比,以实现社会总体福利的最大化。
2. 选举制度设计:选举制度是公共选择的一种形式。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选举制度的设计应确保投票者的理性行为和投票结果的公正性。
合理的选举制度能够真实反映民意,减少政治腐败现象。
3. 公共服务供给:公共选择理论为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指导。
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应充分考虑公众需求和偏好,以提高服务效率和满意度。
4. 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利益集团的偏好和利益冲突。
公共选择理论为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四、案例分析以某城市公园的票价政策为例,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应用。
《公共选择理论》书评
《公共选择理论》书评[摘要] 丹尼斯?缪勒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共选择、产业经济和宪政经济,用经济学的理论来阐述政治实践。
《公共选择理论》是他的经典代表作,主要内容涉及国家起源、利益集团和政府规模等方面。
文章从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发展过程、学术价值等方面来评价《公共选择理论》这本书。
[关键词] 公共选择理论;经济人;方法论doi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1. 080[中图分类号] D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11- 0182- 020 前言丹尼斯?缪勒是许多文章和书籍的作者,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剑桥大学出版社,2003),《公司》(2003)和《宪政民主》(1996)。
他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委托代理领域、公司治理和政治经济等方面,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共选择、产业经济和宪政经济。
同时也是公共选择协会、南方经济协会、工业组织协会和EARIE的前任主席。
他工作的性质是利用信息交易成本的高阶人员[1]。
他认为,政府设计政府议程是从自身出发而不是为社会服务,是借着公共利益的名义来扩大自身效率低下的规模,实质上是牺牲公民和纳税人的利益。
企业管理者在实际的商业运行过程中追求的是他们自己的议程,同样牺牲了股东的利益,盲目扩大公司的规模和低效率的生产。
1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公共选择理论》是现代经济学领域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著作,其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帮助人们理解和加深对公共产品、公共权力、国家起源、利益集团和政府规模等核心概念的认识。
主要是从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介绍国家的起源,政府的权利和义务、公共所有权、公共资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它是一种利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代议制民主立宪制政府在治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经济理论假设来分析并指导政府行为,在传统上属于政治学的范畴。
公共选择理论的中国借鉴
公共选择理论的中国借鉴摘要:20世纪80年代,公共选择理论成为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同时,也被列为当代十大经济学派之一,是西方新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支撑。
其之所以迅速成为经济学的一大派别,是因为它开创了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研究政治(行政)过程,并运用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说和经济学的交换范式对西方的经济困境做了深刻的揭示:是由于政治制度的失败而并非市场的失灵,这给我们提供了有意的启发。
关键词: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借鉴意义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用的理论。
既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涉及现代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领域。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来看,它运用的是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而从政治学、行政学的角度来看,它分析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同我们密切相关的政治个体(包括选民和政治家)的具体行为特征,同时包括由此引起的政治团体(尤其是政府)的行为特征。
因此,学术界常常把公共选择理论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政治的经济学”。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来源:维克塞尔的公共财政学维克塞尔认为,社会的总效用是由各个成员的效用加总起来的,而政府官员又总是从增加他们自身的效用出发来制定政策的.,也就是说总是站在他们自己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的,他们不会完全地从只是增加公共福利的愿望出发去制定对全体人员都有好处的福利政策;政府官员们能从政府的经济活动中得到好处,所以不存在所谓的仁慈君主。
公共选择理论还把交换关系运用于政治决策的过程中,这一观点同样源于维克塞尔。
维克塞尔认为,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个人是按成本——收益原则来进行决策的。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公共选择的重要主题之一是政治科学的主题,即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等,公共选择的方法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和数学,采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研究政治生活的内容,包括国家理论、党派政治、官僚体制、选举规则、选民行为等等”。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启示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其突出之处在于以经济学方法研究政治问题。
简要介绍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叙述我国政府改革中透露出来的问题。
从而,以公共选择理论这一全新视角,探讨了这一理论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标签:公共选择;机构改革;启示1 公共选择理论的概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出现源于经济学家对政治现象的思考。
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的工具,对政治选择和政治决策过程进行解释。
他们重新定义了在政治舞台上活动的人的形象,由此开拓了对诸如投票、选举、官僚行为等一系列政治现象的新的观察视野。
一般认为,“公共选择”是作为政治学中一个分支学科而出现的。
它正式发端于1957年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等人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创办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
理论界的探讨推动了所有权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和公共选择——这三门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分支学科的出现。
这种经济分析工具的应用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公共选择在美国的高校学府内外开始广为人知。
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公共选择作为“新政治经济学”出现在欧洲、日本和其他地方。
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即认为政府官员也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
通过对政府行为的深入研究,得出了“政府失败”的必然理论,过多的国家干预严重危害民主制度的生存。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应该尽可能的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调节的功能。
2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机构已经经历了六次大的机构改革,分别是:1982年以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为目标的第一次机构改革,1988年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目标的第二次机构改革,1993年以政企分开为目标的第三次机构改革,1998年以构建现代行政管理体系为目标的第四次机构改革,2003年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目标的第五次机构改革和2008年以大部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为目标的第六次机构改革。
《2024年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范文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旨在研究个人在集体选择过程中的行为以及如何通过民主程序来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随着现代社会日益复杂,公共决策愈发重要,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将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模型进行阐述,并对其应用领域进行研究分析。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公共选择理论基于个人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选择是个人选择的集合。
该理论将政治过程视为市场过程的一种延伸,强调通过民主程序来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基本原理包括:1. 个人主义: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社会选择是由个体选择所组成的。
因此,研究个体在集体选择过程中的行为是理解公共选择的关键。
2. 方法论:公共选择理论采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模型、假设和推导等手段,研究个体在公共选择过程中的行为及其结果。
3. 民主程序:公共选择理论强调通过民主程序来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包括投票、竞选、议事等过程,旨在实现公平、公正和效率。
三、公共选择理论模型公共选择理论中,最为著名的模型包括投票规则模型、偏好揭示模型和议程控制模型等。
这些模型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个体在公共选择过程中的行为及其结果。
1. 投票规则模型:该模型研究不同投票规则对选举结果的影响,如一票制、比例代表制等。
通过分析各种投票规则的优缺点,为选举制度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 偏好揭示模型:该模型研究个体如何揭示自己的偏好,以及偏好揭示对公共选择结果的影响。
通过分析偏好揭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提高公共选择的效率和公正性。
3. 议程控制模型:该模型研究议程设置对公共选择过程的影响。
议程设置会影响个体关注的议题和议题的重要性,从而影响公共选择的结果。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应用领域公共选择理论的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领域: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治决策过程,包括选举制度、政策制定、政治家行为等。
通过分析政治决策过程的影响因素和结果,提高政治决策的效率和公正性。
公共选择理论
浅谈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现实借鉴意义20世纪80年代,公共选择理论成为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同时,也被列为当代十大经济学派之一,是西方新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支撑。
其之所以迅速成为经济学的一大派别,是因为它开创了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研究政治(行政)过程,并运用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说和经济学的交换范式对西方的经济困境做了深刻的揭示:是由于政治制度的失败而并非市场的失灵,这给我们提供了有意的启发。
尽管公共选择理论为世人知道的时间并不久,但是它当今已经成为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同时,它也被列为当代十大经济学派之一。
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把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应用于研究西方政治过程。
这样,它既为人们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为政治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坎南,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不应该再继续采用凯恩斯的研究思路。
他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将经济分析进行扩大并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过程。
同时,他通过研究美国的政治制度,最终找到了其经济处于困境的原因:是由于政治制度的失败而并非市场制度的失灵。
一、公共选择理论评述公共选择理论既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涉及现代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领域。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来看,它运用的是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而从政治学、行政学的角度来看,它分析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同我们密切相关的政治个体(包括选民和政治家)的具体行为特征,同时包括由此引起的政治团体(尤其是政府)的行为特征。
因此,学术界常常把公共选择理论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政治的经济学”;因为公共选择理论在分析政治市场中官僚的行为动机时,引入了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并以此为基础,对官僚的经济人性质及其危害和治理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官僚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撕开了传统政治理论覆盖在政府官员身上的理想化面纱,触及了官僚关注自身利益的本质动机,有助于理性地认识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因此有时候又叫“官僚经济学”。
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决策与社会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决策与社会利益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决策与社会利益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一种分析政府决策制定过程的经济学理论。
它旨在研究政府官员和选民在做出决策时所面临的激励和限制,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社会利益。
本文将探讨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决策和社会利益的影响,并提供相关案例和证据支持。
1.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政府官员和选民也是理性经济人,他们在决策过程中会考虑自身的利益。
政府官员通常会追求个人政治利益,而选民则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
这种个人利益导致政府决策往往不完全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
2. 政府决策的激励问题政府官员在决策过程中面临激励问题,他们往往会追求自身的政治利益而不是追求最大化社会利益。
这导致政府决策的结果可能会偏离社会利益的最优解。
例如,政府官员可能会选择推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而而不是真正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
3. 选民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选民通常是具有有限理性的,他们无法全面了解政府决策的各个方面。
而政府官员在制定决策时则通常具有更多的信息和专业知识。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选民在投票时无法正确评估政府决策的影响。
选民经常依赖媒体和其他信息源来获取决策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会受到偏见和误导。
4. 政府决策的影响由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存在,政府决策可能不总是最优的,甚至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不公平。
政府的规模和权力增长可能引发利益集团的形成,进一步影响决策的公正性和效率。
此外,政府的干预也可能破坏市场机制,限制个人自由和经济增长。
5. 公共选择理论的实证研究许多研究都证实了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些核心观点。
例如,研究发现,政府官员的决策倾向于追求个人政治利益,而与整体社会利益存在偏离。
此外,选民在投票时往往受到个人经济利益的驱使,而缺乏对政策后果的全面评估。
6. 案例分析:政府决策的限制一些具体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决策和社会利益的影响。
《2024年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范文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公共选择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在公共领域的选择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果。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政治市场和社会决策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以揭示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公共选择理论概述1. 理论起源与发展公共选择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它试图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政治决策过程。
该理论认为,政治市场中的个体(如选民、政治家、官员等)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社会规则和政策。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治决策实际上是通过对不同个人偏好的加总而来。
2. 基本概念与原理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体的偏好并非天然有序,而是一个个分散的个体决策所形成的结果。
它主要基于非市场决策(即公共决策)的研究,并假定这些决策将影响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
在公共选择过程中,参与者往往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投票机制和集体行动等问题。
此外,公共选择理论还强调了社会偏好和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变迁。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应用研究1. 政治领域的应用公共选择理论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广泛,主要体现在对选举制度、政策制定和政府行为的研究。
例如,通过分析不同投票机制(如一票制、比例代表制等)对选举结果的影响,可以揭示出投票机制如何影响政策制定者的行为和政策结果。
此外,公共选择理论还可以解释政府规模、税收政策等政府行为的形成与变迁。
2. 经济领域的应用在经济领域,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应用于公共资源的配置和分配问题。
例如,在公共项目投资、环境保护、交通拥堵等问题上,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如何在公共领域做出选择,并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方案。
此外,公共选择理论还可以用于分析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和方式,以及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四、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例,我们可以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通过调查和分析市民对交通拥堵问题的看法和偏好,我们可以了解市民的出行需求和期望。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应用于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分析方法,旨在研究个体在公共事务中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和动机。
本文将对公共选择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公共选择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其核心观点是,个体在面对公共事务决策时,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进行选择。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假设1. 个体理性:公共选择理论基于个体理性的假设,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进行选择。
2. 信息不完全:个体在做出决策时,无法完全了解其他个体的信息和意愿,只能通过自身经验和观察作出判断。
3. 利益多元化: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利益多种多样,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分歧。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方法1. 投票理论:公共选择理论通过研究投票行为来分析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选择。
根据投票结果,可以揭示不同个体的利益和意愿,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2. 制度设计: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通过制度设计和规则制定,可以促使个体在公共事务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例如,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措施,可以减少腐败行为。
3. 成本效益分析:公共选择理论还强调了成本效益分析的重要性。
政策制定者应该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其成本和效益,以使公共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意义1. 解释政治决策:公共选择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政治决策的方法,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在公共事务中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2. 提高政策效果: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效益和成本的权衡,鼓励制定高效的政策。
通过对公共事务进行分析,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利益和需求,从而提高政策的适用性和执行效果。
3. 预测政策结果:公共选择理论可以用来预测公共政策的结果。
通过分析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动机,可以预测不同政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几点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几点启示第一篇: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几点启示【摘要】公共选择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理论,它强调用经济的手法来分析政治问题,对公共领域的各种复杂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本部分内容试图借助于这一分析工具对当今中国的公共经济、公共政治以及公共文化三大领域作一次系统的分析,以期能为中国未来的走向提供一点参考。
一般认为,私人领域是通过市场交易得以组织的,公共领域则是通过政府规制才得以组织的。
公共领域原则上要求通过一体化命令来组织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人员都向一个执行长官负责。
私人领域的协调通过市场体制实现,该体制通过竞争性购买和销售来治理经济关系。
就中国的现状而言,由于长期以来事实上一直存在着“公家的”与“自己的”这种划分,并且“公家”一般总是排在“自己”之前,“公家人”本位主义由此形成并一直存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我国公共领域中的选择性问题就尤为突出和明显。
一、对我国公共经济领域的启示公共经济不一定是一个排他性政府垄断经济。
它也可以是-个混合经济,在其中私人也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但这一点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忽视,表现出来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后果就是公共服务、公共工程等公共经济项目由政府独自包揽,由此形成的公共经济领域的主体单元化格局暴露出了其生命力不强的弊病,这种弊病直到今天依然时不时发作。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认识到,公共经济市场化之路是我们所面临的选择。
依据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自由经济理论的观点,市场具有重要的自我规范、自我治理的功能。
斯密认为:在国家内,各个人为改善自身境遇自然而然地、不断地所作的努力,就是一种保卫力量,能在许多方面预防并纠正在-定程度上是不公平和压抑的政治经济的不良后果。
这种政治经济,虽无疑会多少阻碍一国趋于富裕繁荣的发展,但不能使其完全停止,更不能使一国后退。
如果一国没有享受完全自由及完全正义,即无繁荣的可能,那世界上就没有一国能够繁荣了。
幸运的是,在国家内,自然的智慧,对于人类的愚蠢及不公正的许多恶影响,有了充分的准备,来做纠正,正如在人体内,自然的智慧,有充分的准备,来纠正人类的懒惰及无节制的不良后果一样。
《2024年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范文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旨在研究个人在集体选择过程中的行为以及如何通过民主程序来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
该理论不仅对理解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还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文将深入探讨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应用领域,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人在集体选择过程中的行为与在市场中的行为具有相似性。
该理论强调,政府应该通过民主程序来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 集体选择:指多个个体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投票等方式来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
2. 民主决策:指通过民主程序来制定公共政策,以反映公众的意愿和需求。
3. 公共物品: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如国防、公园、道路等。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公共选择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理论提出阶段: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詹姆斯·布坎南等人提出了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思想。
2. 理论完善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完善了公共选择理论,包括对投票规则、选举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3. 应用扩展阶段: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公共选择理论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环境保护、教育政策、医疗改革等。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应用研究公共选择理论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1. 环境保护政策:通过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分析公众对环境保护政策的偏好和需求,为政府制定环保政策提供依据。
2. 教育政策:公共选择理论可以用于分析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包括学校选址、教育资源投入等方面的决策。
3. 医疗改革:在医疗改革过程中,政府需要通过民主程序来决定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医疗服务的质量标准,公共选择理论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4. 交通管理:在交通管理中,公共选择理论可以用于分析道路使用费、交通管制等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的中国借鉴
摘要】作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最新流派之一,公共选择理论在方法论上具有创新、合理和可借鉴之处。
公共选择理论提醒我们必须加强税收立法决策的法制化,制定立法的规则。
作为立法者的人民代表,应能以对人民负责,努力实现人民的共同意志,为绝大多数人谋最大利益的精神和态度,从事税收立法活动。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税收立法;财政立宪;税制选择【正文】税收立法是通过制定税法,确定政府如何取得税收收入的过程。
因为征税的目的是为国民提供公共产品,所以,税收立法必须正确地反映公共需要和国民的意愿,这决定了税收立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
税收立法如何能够符合公共需要与国民的意愿?在这方面,公共选择理论[1]的方法与原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公共选择理论与税收立法历史上的税收立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一是由君主及其任命的大臣决定,二是由公民和他们选出的代表决定。
前者是君主选择,后者是公共选择。
君主选择相对于公共选择而言,程序比较简单,不像选民投票、议会表决那么复杂;公民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赞同什么、反对什么,不是由他们自己在法定程序中表达,而是等候君主和大臣来“体察”。
君主选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在人口分散、交通和通讯手段原始、民族文化素质不高的农业社会中被使用。
但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交通、通讯条件的不断改进,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君主选择逐步被公共选择所取代。
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供应。
用公共选择理论之父布坎南的话来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2]丹尼斯·缪勒在《公共选择II》一书中开篇就说:“公共选择可以被定义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说是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
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相同的,涉及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党派政治、官僚体制等等。
然而,公共选择的方法却是经济学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引言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用来分析和解释在政府决策中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方式。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行为也是由个人理性选择所决定的,旨在解释政府失灵以及通过经济激励措施优化公共政策的可能性。
理论基础1.个体理性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在政府决策中也像在市场中一样作出理性的选择。
个体会根据个人的利益和期望来评估政府提供的不同政策选项,并选择对个人利益最有利的选项。
2.理性忽视:公共选择理论指出,个体在政府决策中更关注直接影响个人利益的因素,而忽视了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这种理性忽视可能导致政府决策的偏离理想状态。
3.政府行为的经济激励: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政府官员也是个体,他们的行为受到经济激励的影响。
政府官员会根据自身的个人利益来选择决策,比如争取选票、提升政治地位等,而不一定是为了实现最优的公共利益。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分析个体理性选择和政府官员的经济激励,解释了政府失灵的原因和机制。
1. 政策失效:个体的理性忽视以及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可能导致政策的偏离理论上最优的状态。
政府官员出于个人利益考虑可能推动不符合公共利益的政策制定,导致政策失效。
2. 肯定的外部性: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会倾向于提供产生正面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因为这样政府官员可以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争取选民支持。
然而,政府官员更可能过度提供公共物品,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扭曲。
3. 负面外部性:同样地,政府官员也可能忽视负面外部性,因为他们对个人利益更感兴趣。
这可能导致政府对环境保护等问题的不足关注。
优化公共政策公共选择理论也提醒我们,通过适当的经济激励措施,可以优化公共政策。
1. 激励约束:政府可以通过激励约束来改变政府官员的行为。
例如,引入绩效奖励制度可以使政府官员更倾向于追求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2. 市场机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引入市场机制可以促使政府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可以减少政府官员追求个人利益和资源浪费的倾向。
公共选择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摘要】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活动的主体会不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认为任何形式的政府都必然具有自利性的要求和冲动,并通过官员和政客维护自身利益表现出来。
詹姆斯·布坎南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应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治过程,把“经济人”假设拓展到政治领域,提出了“政府失败说”,对这一理论进行介绍和分析,对于我国当今政府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改革;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从理论上打破了市场万能的神话。
然而,由于西方各国政治干预经济力量的增强,政府职能和政府规模日趋扩张,造成了政府机构的膨胀、社会资源的浪费、政府干预经济的缺陷日趋突出。
在此大背景下,主张“新自由主义”的公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应用于我国的政府改革,为我们研究财政制度和决策管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概念及其方法论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学的方法为基础来研究政府行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说和经济学的交换范式。
这三大要素是詹姆斯·布坎南在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演说中提出的。
(一)个人主义方法论所谓个人主义方法论就是把个人看作决策的基本单位,把个人选择作为集体选择的基础,并认为无论是在个人活动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
因此,分析社会现象应该从个人的角度去寻找原因,个人是构成集体的细胞,是决策的基本单位。
在面对公共选择问题时,不管选择过程与结构是多么复杂,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
(二)经济人假设传统的政治学认为,人在经济领域会受个人的自私性利益驱使;但在政治活动中,个人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要遵守公共利益原则行事。
而公共选择理论对这种观念进行了重塑:在社会中同样的个人不可能在经济领域表现出自私自利而在政治领域就表现的大公无私。
公共选择理论沿用经济人假设,将这一概念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把政治活动演绎成经济活动,分析个人在政治领域的不同反应,以便构建一个完善的政治秩序。
浅谈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现实借鉴意义(一)
浅谈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现实借鉴意义(一)【论文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现实意义【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公共选择理论成为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同时,也被列为当代十大经济学派之一,是西方新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支撑。
其之所以迅速成为经济学的一大派别,是因为它开创了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研究政治(行政)过程,并运用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说和经济学的交换范式对西方的经济困境做了深刻的揭示:是由于政治制度的失败而并非市场的失灵,这给我们提供了有意的启发。
尽管公共选择理论为世人知道的时间并不久,但是它当今已经成为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同时,它也被列为当代十大经济学派之一。
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把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应用于研究西方政治过程。
这样,它既为人们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为政治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坎南,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不应该再继续采用凯恩斯的研究思路。
他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将经济分析进行扩大并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过程。
同时,他通过研究美国的政治制度,最终找到了其经济处于困境的原因:是由于政治制度的失败而并非市场制度的失灵。
一、公共选择理论评述公共选择理论既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涉及现代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领域。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来看,它运用的是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而从政治学、行政学的角度来看,它分析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同我们密切相关的政治个体(包括选民和政治家)的具体行为特征,同时包括由此引起的政治团体(尤其是政府)的行为特征。
因此,学术界常常把公共选择理论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政治的经济学”;因为公共选择理论在分析政治市场中官僚的行为动机时,引入了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并以此为基础,对官僚的经济人性质及其危害和治理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官僚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撕开了传统政治理论覆盖在政府官员身上的理想化面纱,触及了官僚关注自身利益的本质动机,有助于理性地认识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因此有时候又叫“官僚经济学”。
西方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借鉴和启示
经济与法西方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借鉴和启示张 婧 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军事法学教研室摘要:本文以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设以及经济学的交换范式为方法论基础,通过阐述公共选择理论的来源及内涵,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具有理论借鉴作用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启示中图分类号:D631.4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5-0293-02一、西方公共选择理论概述(一)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组成。
在政治市场方面,人们通过选票来选择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其目的是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在经济市场上,人们同样通过货币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满足的物品及服务。
而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做出的决策也主要包括上述两类,前一类行为被称作政治决策,后一类行为则被称作经济决策。
该理论同时认为,由于在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上活动出自同一个体,那么同一个体不会按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实施行为。
公共选择理论旨在把人们行为的上述两方面重新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式,通过经济学的方法统一分析人们行为的上述两方面,从而破除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在政治学和经济学这两个学科之间的隔阂,创立一种新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使二者溶为一体。
(二)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基础首先是个人主义方法论。
个人主义方法论认为,个体是组成群体的基本单位,群体由不同的个体组成,集体行为由个体行为集合构成,一切社会现象的动因都应从个体的角度去寻找,个体才是分析社会现象的基础。
在公共选择问题的研究中,无论总体结果产生的过程与结构有多复杂,个体都是最终的选择者、决策者与实施者。
如果在研究中只是着眼于整体构成,就会在解释个体动机和偏好在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这一问题时出现困难。
因此,公共选择首先是个体的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及其评析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及其评析摘要:作为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设引入政治学,认为政府并不是大公无私的,也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存在政府失灵的现象。
公共选择理论填补了经济学对政治学领域问题研究的空白,丰富了政治学的理论内容与研究视野,对于我们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经济人;政府失灵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历史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二百多年前勃劳德和孔多塞对投票规则特性的研究,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公共选择开始形成。
熊比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开创了公共选择理论,而作为独立学科领域的现代公共选择研究,是由布莱克、布坎南、阿罗所创建的。
邓肯・布莱克被尊为“公共选择理论之父”,他的《论集体决策原理》和《委员会和选举理论》两本著作被认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
此后,在布坎南等人的努力下,公共选择理论逐渐成型且不断发展壮大。
从公共选择的研究历史来看,初期的公共选择研究具有古典主义色彩,全部是理论上的研究。
第二代学者则热衷于模式和假设的经验实证,强调的是公共选择模式所起的作用。
国内对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①。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假设――自利理性的经济人公共选择理论最基本的假设是经济人。
具有以下特征:“自利”,即追求自身利益是经济人行为的根本动机。
“理性”,经济人是有理性的,能根据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利益的变化作出合理选择,使得自身追求的利益能够最大化。
但是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会无意识地、有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最早提出经济人假设的是亚当・斯密。
他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天性,但是市场体系内部存在着一只“无形之手”,它能使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无意识地产生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结果。
那什么又是理性呢?理性就是个人对其所处的环境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并且拥有较强的计算能力,能够通过精密的计算和仔细的权衡估计,对可供利用的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选择理论评述及其借鉴意义公共选择理论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孔多塞,但主要还是来自19世纪。
19世纪末,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提出了政府的自愿交易学说和一致性原则。
他认为,由于政治行为人是在一定的规则内作出选择的,所以规则是及其重要的。
改革的方向必须集中于改变决策规则,而不是通过对决策行为人施加影响来改善预期的结果。
布坎南高度评价维克赛尔的思想,并宣称在其论文中发现了提供公共选择理论的全部三个构成要素: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以及看做交易的政治。
二战后,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日渐盛行,它把政府干预看作是弥补市场缺陷的唯一良策。
随着政府对市场干预的加强, 政府干预的缺陷与日俱增。
布坎南等人创立公共选择理论的目的正是在于揭示“政府失灵”并试图克服政府干预的缺陷。
公共选择被定义为对非市场管理的经济学研究。
它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用于研究集体的或非市场的政治管理过程。
它以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说为基本行为基本假设前提,依据自由的交易能使交易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公众的公共选择揭示政府管理行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公共选择理论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
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一、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是以公共财政理论为理论之源的,因为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理论,涉及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消费。
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活动,在政府的收支过程中,消费者面对的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像在经济市场上,他面对的是企业。
这些特点把财政学与经济学中的其他分支区别开来。
经济学理论大都集中研究非政府的决策人(如消费者、生产者)的活动,财政学则把公共经济引入解释私人经济活动的分析体系。
为此必须研究税收和支出选择的政治决策机制,而政治决策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
公共选择理论是布坎南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出发, 根据“控制官僚主义特权的蔓延滋长”的需要而创立的。
它是一种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非市场决策或政府——政治行为及过程的“新政治经济学”。
公共选择理论的出现, 不仅对现代经济学与政治学的研究都具有一定创新和方法论意义, 而且对我国政府如何更好的进进行管理,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
二、公共选择理论它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集体性,单个个人的决策不在考虑范围内, 但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必须要有集体决策。
二是规则性,为使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偏好差异行为能够有效的协调起来, 必须进行集体决策以制定能够满足一般人偏好的规则。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范围是: 国家、政府、国防、教育、分配、环境等国家各个方面。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政治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供方是政府,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消费者是公众, 购买或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基本行为单位都是独立的个人。
同一个人,如果在经济领域是自私自利的,不可能在政治领域发生彻底的改变, 不可能仅仅因为他的政治角色而变得大公无私。
再次,由于其逻辑起点是“经济人”的概念, 因此认为政府机构不再是具有强烈独立倾向的集体,而是由一个个“经济人”组成的。
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组织, 都有自己的利益, 都需要与他人与其他组织发生联系与利益关系, 为此也要通过选择以求得最大利益的实现, 从而通过公共选择来整合多种利益主体的利益以求得平衡。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它认为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官僚机构来提供。
因而,它主张设立私营企业、非盈利机构等公共部门以取代处于垄断地位的政府官僚体制; 实现公共组织之间的充分竞争以及公共服务组织小规模化; 通过分权实现权威分割, 允许不同组织之间在职能和管辖区域上的重叠交叉, 等等。
公共选择理论把分析政府行为效率以及促使政府最有效工作的规则制约体系作为其最高目标,认为市场常会失败,需要政府干预。
但市场的缺陷或失灵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 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未必解决得好。
因为选民与政治家的“经济人”特征及政治市场运作的特殊性, 决定了政府机构工作的低效性,而且政府的公共政策也会发生偏差。
因而,要想提高政府效能,不能仅指望为公共利益而奋斗的代理人的觉悟和努力, 更重要的是改革约束政府运转的规则。
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理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国家并不是人们习惯认为的那样是代表社会和集体利益的,政府的存在不过是交易者们追求降低交易成本的结果;国家及其代理者也是经济人,它总是根据自己对公共利益的理解来制定政策,因而未必最大限度地符合公共利益。
因此不能神化政府。
由于人们的行为(经济的进而政治的)都是为了追求私利,因此,政府决策的公正性就受到了挑战。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是指对选民通过政治选票在政治市场上是怎样实际作出的及其后果如何,来导出政府的行为特征、后果如何等政治问题进行经济学研究,即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开创新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自由主义学派方法总称。
它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分析方法为一条根本分析方法原则,以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定和交易政治概念为三个基本分析方法要素,去研究传统上被分开的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学科领域中的政治选择行为。
首先关于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公共选择的基础依然是每一个人的效用函数。
不同的效用函数之间同样没有优劣之分。
价值只有相对的意义。
对于社会福利或公共物品,只能以所有个人的效用函数为基础进行判断。
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而每个人的偏好又各不相同,因此集体选择的问题就是指通过某种方式对个人偏好进行加总,然后再作出社会决策。
因此,市场中不会有没有效率的交易存在。
所以符合个人主义原则也就符合效率原则,即如斯密所说,个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会导致社会的繁荣。
如果将市场交易中的两个当事人扩展为公共选择中的多个当事人,就必须使参与公共选择的多个人达成一致同意原则,但在多个人中实现一致同意需要很高的成本,在现实中的公共选择制度通常采用少数服从多数规则。
在这一规则下,少数人就会受到损害。
这在直观的层面上违背了个人主义原则。
为了在市场制度和公共选择制度之间建立起个人主义方法论的逻辑一致性。
公共选择学派假定人们依据个人主义原则一致同意接受公共选择制度。
其次关于“经济人”假设。
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是假设人是利己主义的。
按照这种假设,个人是根据他们所受到的约束,为追求效用的极大化而行动的,并且如果要对所有实际行为作出分析,就必须对效用函数进行专门论证。
个人被构造为是寻求促进自己私利的人,这种私利就其狭义而言是由可预测或预期的纯财富状况来衡量的。
”“经济人”范式为制度分析提供了统一的基础,为制度选择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如果个人的行为动机都是纯洁的、利他的,就不会存在坏的制度,就不会产生坏的政策。
正是由于把人设想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并防止个人利用权力或不正当的手段损害他人利益,才需要设计出约束人的行为的法律和制度;制度的优劣主要根据这种制度在促进“一般利益”方面的成功或失败来判定;好的或有效率的政策并不是产生于政治家的英明或智慧,而是产生于有效率的公共选择机制。
公共选择学派把交易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用于研究政治学的问题,如选举规则、选民行为、党派政治、官僚体制等,它通过对不同民主制度下的公众选择在结果上的差异的较深入研究,发现“一致通过”和“多数通过”等不同的投票规则对决策质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使得公共选择理论非常注重规则及规则选择。
认为政治的功能就在于建立起人们都能遵守的规则以协调冲突。
公共选择学派展开的“公共选择”问题分析方法是一场经济学分析方法的革命。
这场革命的重要意义在于:公共选择学派把人类的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作为统一的研究对象,以经济人为基本假定和前提,运用统一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方法等去研究传统上被分开的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学科领域中的选择行为,扩展了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领域;同时,改变了经济理论的传统的发展趋势,使经济理论的研究与现实经济运转的实际联系越来越紧密了。
四、评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亚当〃斯密时代形成的“经济人”假说; 不同的是, 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人”假设由经济市场行为分析推广到政治市场行为分析, 从而运用经济学的前提假设与逻辑方法来研究政治学的相关主题, 拆除了主流经济学和传统政治学之间的藩篱, 重建了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1.政治市场上的需求方面作为理论性的“经济人”,没有理由认为单个选民在选票箱前的行为与单个消费者在超级市场上的行为动机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投票与否以及投谁的票要建立在自己成本——收益算计的基础上。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他一般宁愿投票赞成能给他带来“更多的东西”的政治家, 而不愿投票赞成另一类政治家, 后者的纲领将使他付出的成本高于给他带来的利益。
此外, 选民的投票行为需要去搜集信息,而这明显是需要成本的; 相反, 投票所能给选民带来的收益却是潜在的, 而且关键是自己的一票影响选举结果的概率是极低的。
因此, 在权衡损益之后, 选民的理性行为将使他不去搜集信息, 而保持对政治、政党和候选人的“理性的无知”,这就是一些国家投票率低的原因所在。
2.政治市场上的供给方面在公共选择学者看来,政治家的主要目的是争取选票力争当选, 他们不一定会按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福利的原则行事, 尽管增进公共利益也可能是政治家目标函数中的一个变量, 但是这个变量不是他的目标函数中的首要变量或权重最大的变量。
布坎南认为, 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 政治家在竞选时总是向选民许诺增加就业、扩大福利, 他们当选后就通过扩大政府开支而不是增加税收来兑现自己的承诺, 因为增加税收是不受选民欢迎的。
其结果必然是, 庞大的政府开支伴随着巨额财政赤字。
进一步讲, 政府行为最终是由组成政府的个人——官僚——的动机确定的。
他们也是“经济人”, 也会在政治市场上追求着自己的最大效用, 而把公共利益放在次要地位。
因此, 作为效用最大化的官僚将也是“预算最大化的官僚”。
他们官气十足, 铺张浪费, 不关心群众利益, 贪图个人安逸和享受, 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这就是官僚主义的基本含义。
3.寻租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看来, 政治市场上公共选择的供需双方之间极易产生寻租行为。
寻租往往表现为利用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如游说、疏通、拉关系、走后门等) 游说政府, 以获得拥有租金的特权, 是“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
可见,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 其实质就是“权钱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