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货币供给【圣才出品】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金融与经济【圣才出品】
第一章金融与经济一、概念题1.汇票答:汇票是指由债权人发给债务人,命令他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者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
一张合格的汇票要求包括如下内容:①在票据上注明为“汇票”;②注明发票人、收款人和付款人的全称并由发票人盖章;③注明一定的货币金额;④注明发票时间;⑤注明到期时间;⑥注明系无条件支付。
汇票包括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两种。
前者是指企业之间在赊购赊销商品时,由赊销方(债权人)向赊购方(债务人)或其委托银行发行的票据,它要求赊购方或其委托银行签章承兑,承认在汇票到期日付款给赊销方或持票人。
承兑后的汇票称为承兑汇票,由赊购方自己承兑的汇票称为商业承兑汇票,由赊购方委托银行承兑的汇票称为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汇票是银行承办汇兑业务时发出的票据。
2.信用卡答:信用卡是银行或专业公司对具有一定信用的顾客(消费者)所发行的一种赋予信用的证书。
需要使用信用卡的消费者一般要向银行或经办公司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后取得。
信用卡的持有者可在当地或外地指定的商店购货、旅店投宿、饭店就餐、车站乘车等。
3.间接融资(南开大学2000研)答:间接融资是指资金盈余单位把资金存放或投资到银行等中介机构,再由这些机构以贷款或直接投资形式将资金转移到资金短缺单位的一种融资形式。
其优势在于:①可以动员零星存款。
②可以减少信息成本和合约成本。
③实现期限转化。
④通过资产多元化降低风险。
其劣势在于割断资金供需双方联系,对中介机构更为依赖。
当前,直接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对传统的间接融资模式造成极大的冲击。
4.汇票与本票答:这是商业票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本票是出票人承诺自己在约定期限内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支付承诺书。
它涉及到两个关系人,即出票人和受票人。
汇票是出票人命令付款人在见票或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
它涉及到三个关系人,即出票人、付款人和持票人。
二者均可背书转让,被背书人对前手拥有追索权,但汇票需经过承兑方能生效,其中经银行承兑的票据信用较高,更容易流通。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在货币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中,若货币数量不变动,同一经济体内的经济状况是繁荣还是萧条,一般与()变化有关。
A.利率B.收入C.货币流通速度D.都不是【答案】C【解析】在货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同一个经济体内的经济活动状况会有不同的表现,其与货币的流通速度变化相关:①在经济高涨和繁荣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往往会加快;②在经济衰退和萧条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又往往会减慢。
2.利息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的比率。
A.流动资金额B.借贷资金额C.经营资金额D.自有资本额【答案】B【解析】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金额(本金)的比率,是衡利息额。
量利息高低的指标。
用公式表示为:利息率=借贷资本金额(本金)3.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
A.工业存款B.工业放款C.政策性贷款D.商业存款E.商业放款【答案】ABC【解析】商业银行以经营工商业存款、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它是金融机构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往往以其机构数量多、业务渗透面广和资产总额比重大等历史形成的优势,为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替代。
4.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实质是如何处理中央银行和()的关系。
A.政府B.存款货币银行C.社会保障部门D.政策性银行【答案】A【解析】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中央银行和政府之间关系的问题,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直接负责还是对政府相对负责的问题。
5.短期资金融通市场又称为()。
A.初级市场B.货币市场C.资本市场D.次级市场【答案】B【解析】A项初级市场是指证券的发行市场;C项资本市场的长期资金融通市场;D项次级市场是指证券的流通市场。
6.假设投资基金投资组合包括3种股票,其股票价格分别为50元、20元与10元,股数分别为l万、2万与3万股,β系数分别为0.8、1.5与1,假设上海股指期货单张合约的价值是10万元。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货币理论的新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货币理论的新发展1.当前货币经济学家在货币与长期经济增长关系上有哪些分歧与共识?答:研究货币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需要回答以下两个基本问题: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到底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是永久性的还是临时性的?当代经济学家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既存在分歧,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1)分歧①货币与长期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歧。
经济学家关于货币与长期经济增长关系分别得出货币增长率(或通货膨胀率)与长期产出增长率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的结论。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如托宾模型和詹森模型等研究发现,货币增长率与长期产出和资本存量正相关;斯道克曼模型研究却得出了两者是负相关的结论;麦卡兰姆和古德弗伦德的购买一时间模型和斯德劳斯基模型则得出两者之间没有相关性的结论;而在内生增长模型中,也分别得出货币增长率(或通货膨胀率)与长期产出增长率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的结论。
②为研究货币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们在经验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相互之间得出的结果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既有正相关的结论,也有负相关和不相关的结论。
a.中性结论:考曼迪和麦格威尔根据近50个国家的数据,根据美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货币增长和实际产出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相关性。
b.负相关性结论。
巴罗从多个国家的截面分析中发现,货币增长率和实际产出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性。
c.正相关性结论。
麦肯德里斯和韦伯在研究经合组织(OEDC)国家的数据后发现,在这些国家中,实际产出增长和货币增长(但不是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
(2)共识在货币与长期经济增长关系上,经济学家们的分歧并不代表他们之间就没有达成共识。
目前经济学家们都相信,货币从长期看是中性的,或是近似中性的,即使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正相关性或负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也比较弱。
2.为什么古典理论中不存在非自愿失业,货币政策会对产出无效?答:(1)在古典理论中,假定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具有完全弹性,可以迅速调整,从而对各种冲击做出响应。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1.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哪几个?中央银行在同一时间实行同一种货币政策能否同时达到这些最终目标?为什么?答:(1)西方国家主要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①所谓“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是指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②所谓“充分就业”,一般是指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
所谓“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从而造成的失业。
充分就业只是意味着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减少或消除经济中存在的非自愿失业,而并不意味着将失业率降为零。
③货币政策的第三个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的增长。
如何准确地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状况,是一个较有争议的问题。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同家都以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
④所谓“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货币支出保持基本平衡。
所以,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也可看做是实现了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有静态的平衡和动态的平衡两个概念。
a.所谓“静态的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的国际收支总额保持基本相抵。
所以,它以年末国际收支总额平衡与否作为判别的标准。
b.而所谓“动态的国际收支平衡”,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如3年或5年)内的国际收支平衡。
(2)同一时间实行同一种货币政策无法同时达到这些政策目标,因为这四大目标中任何两个目标之间都有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较明显的如:①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
②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经济增长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往往也较高。
③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常常发生矛盾。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认识。
答: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将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圣才出品】
第四章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一、概念题1.商业银行答:商业银行是指利用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经营多种金融资产业务,并在负债资产业务中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追求最大利润,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是全社会资本运动的中心,并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
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和调节经济五项功能。
2.储蓄银行答:储蓄银行是专门办理储蓄业务的银行。
储蓄银行的名称各国有所不同,在美国,其名称为储蓄放款协会或互助储蓄银行;在英国,储蓄银行叫做信托储蓄银行;还有些国家有专门的邮政储蓄和民间的信贷协会等类似的机构。
储蓄银行的资金来源除了自有资本外,主要是吸收小规模的居民储蓄存款与定期存款,各种存款占其总负债的比重达80%左右,此外还通过货币市场从同业借入资金。
其资产主要用于中长期不动产抵押贷款;购买政府的债券及公司股票债券;对个人提供分期付款的消费信贷;对市政机构贷款等。
但近几年来,储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界限日益模糊,与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3.保险公司答:保险公司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办理保险业务,在风险发生时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给予赔偿或支付的金融中介机构。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法定保险公司和自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公营保险公司与私营保险公司以及公私合营保险公司、原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等。
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投保人交纳的保险费;资金运用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应付赔偿所需,另一部分用于投资证券、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保单贷款等。
保险公司是除银行外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信托投资公司答:信托投资公司指经营信托和投资业务的专业金融机构。
除办理一般信托业务以外,其突出的特点在于经营投资业务。
具体来讲,主要经营资金和财产委托、代理资产保管、金融租赁、经济咨询、证券发行、投资等业务。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第十六章 货币理论的
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14.1 复习笔记一、货币的定义1.狭义的货币定义所谓“狭义的货币”,通常是由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货)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所构成。
如果以M 1表示狭义的货币量,以C 表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以D 表示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则:M 1=C+D 。
持这种货币定义的经济学家一般都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
辨别交易媒介的三种比较重要的标准:(1)以普遍接受性作为标准这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所同意的辨别货币与非货币的标准。
持这一标准的人们认为,作为一种交易媒介,它必须在交易中具有明显的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特性。
(2)以是否支付利息作为标准英国经济学家佩塞克(B .P .Pesek )和萨文(T .R .Saving )认为,货币是其持有人的财富,但它却不是任何其他人的负债,持有人不必为货币支付利息。
因此,是否支付利息可作为鉴定一种金融资产是不是货币的标准。
%100⨯=市场利率该资产的收益率某金融资产的负债性 某种金融资产的货币性=100%-该资产的负债性通货的负债性为零,故其货币性为100%;活期存款的负债性几乎为零,故其货币性也几乎为100%;而定期存款的负债性近似于100%,它是商业银行的负债,故其货币性便近似于零。
(3)以交易行为的特征作为标准英国经济学家纽伦(W.T.Newlyn)和布特尔(R.P.Bootle)认为,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易媒介,在交易过程中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货币在交易过程中不对经济产生任何影响,尤其是不对借贷市场产生影响;二是货币在交易过程中只改变其持有者,而不改变其总量。
通货与活期存款能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征,而其他金融资产却不能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
2.广义的货币定义(1)第一种广义的货币定义这种货币定义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认为除了M1以外,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也应包括在货币的范围中。
他们的这一货币定义通常以M2来表示。
如以T表示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则:M2=M1+T。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其他金融机构)【圣才出品】
第七章其他金融机构7.1 复习笔记一、存款型金融机构存款型金融机构是从个人和机构接受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以经营存、贷款业务为主,并为顾客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它们创造存款,构成货币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严格的管制。
活期存款账户是个人或公司等实体进行支付的主要手段,政府的货币政策也通过银行系统得以实施。
存款型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s)、储蓄银行(Savings Banks)和信用合作社(Credit Unions)等。
1.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发行支票存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来筹措资金,用于发放工商业贷款、消费者贷款和抵押贷款,购买政府债券,并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是各国最重要的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其所拥有的总资产最大,提供的金融服务也最全面。
2.储蓄银行(1)储蓄银行是指办理居民储蓄并以吸收储蓄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
(2)不同于我国,在西方不少国家,储蓄银行是专门的、独立的金融机构,大多有专门的管理法令,一方面保护小额储蓄人的利益,另一方面规定资金投向;储蓄银行名称各国有所差异,但其功能基本相同;储蓄银行的形式既有私营,也有公营,有的国家绝大部分储蓄银行都是公营的;储蓄银行的储蓄存款余额较为稳定,主要用于长期投资,其业务活动受到约束,近年来已有所突破,有些储蓄银行已开始经营过去只有商业银行才能经营的业务。
(3)在美国,储蓄银行主要有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两种形式。
①储蓄贷款协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储蓄存款(通常称为股份)、定期存款和支票存款,其主要资金运用是发放抵押贷款。
其与商业银行之间界限较为模糊,竞争也日益激烈。
②互助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相似,也是靠接受存款来筹措资金。
但是,在组织结构方面与储蓄贷款协会有重要的不同,它们是合作性质的存款机构,存款人就是股东,拥有银行净资产中的一个份额。
3.信用合作社(1)信用合作社是在西方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互助合作性金融组织,有农村农民的信用合作社,有城市手工业者或某一行业等特定范围成员的信用合作社。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中央银行【圣才出品】
第八章中央银行1.简述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答:(1)中央银行的产生在商品经济的发展比较成熟,金融业的发展客观需求的基本前提下,中央银行产生了。
纵观各国历史,中央银行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条途径:一条是由信誉好、实力强大的商业银行经过逐步演变,最终发展而成,如英格兰银行和瑞典银行;另一条则是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而成,如美国的联邦储备体系。
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央银行制度在世界范围的基本确立,其后,中央银行制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中央银行的发展①第一阶段:中央银行制度的推广(1914~1945年)为解决一战中的普遍严重的通货膨胀,战后各国召开第一次国际金融会议,提出:为稳定币值、消除通货膨胀,各国中央银行应摆脱政府政治上的控制,实行稳健的金融政策;尚未成立中央银行的国家应尽快成立中央银行,以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币制、汇率和金融混乱的局面。
在此理论基础上,各国纷纷通过新建或改建成立了中央银行。
②第二阶段: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1946年至今)二战后,各国(包括新独立国家)普遍信奉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管理经济。
考虑到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重要地位,各国加强了中央银行制度的建设,表现在:a.中央银行实行国有化。
b.国家加强对中央银行的控制。
c.强化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
d.强化中央银行国际间合作。
e.跨国中央银行的出现,如欧洲中央银行。
2.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为发展经济,普遍信奉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管理经济。
考虑到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重要地位,各国加强了中央银行制度的建设。
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央银行的国有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的经营权和决策权归国家所有,成为事实上的国有化。
(2)国家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都加强了对中央银行的控制力度,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成为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机构,直接受国家的控制和监督,中央银行的最高领导者一般由国家任命。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货币理论的新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货币理论的新发展一、概念题1.泰勒规则答:泰勒规则是指由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而确定的一种短期利率调整规则。
泰勒规则是根据产出和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而调整利率的操作方法。
其公式为:*()fi gy h i πππ=++-+其中,i 为短期利率,π为通货膨胀(P 的百分比变化),y 为实际收入(Y)对其趋势偏离的百分比,i f 和π*为常数,利率对通货膨胀的斜率为(1+h)。
该方程中,不同时期同一经济体的系数g 有所变化,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1+h)尽管大多数情况下为正值,其取值也有所不同。
这一方程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指导性公式。
如果按照政策规则需要提高利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就会告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适度地调整货币供应。
这样,方程有一个通货膨胀目标π*,中央银行估计的均衡利率水平i f ,以及美联储对通货膨胀上升作出反应提高的事后实际利率i 一π。
在典型的泰勒规则中,g=0.5,h=0.5,π*=2,i f =2。
系数的大小对于货币政策的效果影响很大。
经济模型的模拟表明,h 不能是负值,否则(1+h)小于1,那样的话,通货膨胀上升时,实际利率会下降,结果通货膨胀进一步上升。
2.北欧模型(厦门大学1999研)答:北欧模型也称斯堪的纳维亚模型。
主要适用于分析“小国开放经济”的通货膨胀问题。
它最初由挪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O.D.Auk rust)提出,又经瑞典经济学家艾德格伦(G.T.Edgren)、法克森(K.O.Foxen)及奥德纳(C.E.Odhner)等人加以发展和完善,所以又称AVKRUST-EFO模型。
该模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关系:①固定汇率下,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πE等于世界通货膨胀率πW,即πE=πW。
②开放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λE由外生变量决定,πE+λE构成开放部门每个工人产出价值的增长率,如果收入分配结构不变,则每个工人的产出价值增长率就等于货币工资的增长率W E,即W E=πE+λE。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货币和货币制度【圣才出品】
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1.简述足值货币、表征货币和信用货币的含义和特征。
答:从历史上看,货币的演变先后经历了足值货币、表征货币、信用货币等形态。
(1)足值货币足值货币是货币发展的早期形态,是货币的额定价值同它作为特殊商品的内在价值是一致的货币,它以其自身所包含的内在价值同其他一款商品相交换。
如贝壳等实物货币、早期的贵金属货币。
足值货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足值货币本身是具有十足内在价值的商品。
足值货币既可以作为一般商品消费,也可以作为货币进行流通。
它作为普通商品的价值,与充当货币的价值是相等的。
②足值货币是以其自身所包含的实际价值同商品世界的一切商品相交换的。
③足值货币本身内含着否定自身的基因。
足值货币最初产生时,适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
但由于其受制于稀缺的材料(如金、银贵金属的储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不断扩大,足值货币形态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其必然要向高一级的货币形态转化。
(2)表征货币表征货币是指由足值货币的代表物,包括银行券、辅币等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货币形态。
表征货币是由足值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中介性、过渡性的货币形态。
典型的表征货币是银行券。
银行券是随着资本主义银行的发展而首先在欧洲出现的表征货币,其主要特征如下:①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可以随时兑现的表征货币,它是作为代替贵金属货币流通与支付的信用工具。
②银行券的发行必须具有发行保证,一般分为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
黄金保证体现为银行的准备金,信用保证则体现发行银行保证兑现的信用度。
③早期银行券的发行是分散的,只要能保证随时可按面额兑付金币、银币,各家商业银行都有银行券发行权,自中央银行诞生以后,商业银行便失去了发行权,银行券集中由中央银行发行,成为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之一。
(3)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它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工具或债权债务凭证,除纸张和印制费用外,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也不能与足值货币按某种平价兑换。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中央银行【圣才出品】
第八章中央银行一、概念题1.货币发行答:货币发行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存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存流到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这两者通常都称为货币发行。
货币发行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业务,流通中的现金都是通过货币发行业务流出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是基础货币的主要构成部分。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发行业务来满足社会商品流通扩大和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是筹集资金,满足履行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需要。
中央银行货币发行要遵循垄断发行、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要具有一定弹性的原则。
2.复合的中央银行制度答:复合的中央银行制度指在一个国家内,中央银行职能和一般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职能集中于某一家大银行身上,不再设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的中央银行体制。
此种类型的中央银行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混合式中央银行制,即既设国家银行,又设商业银行,国家银行兼办一部分中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办理另一部分业务;另一种形式是一体式中央银行制,即中央银行几乎集中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全部业务与职能于一身。
3.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答:指中央银行为获得非利息收入,办理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划拨清算和资金转移的业务。
中央银行是全国清算中心,由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集中在中央银行,因而他们彼此之间由于交换各种支付凭证所产生的应收应付款项,就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划拨来清算。
同时中央银行通过资金划拨系统,用网络连接全国主要地区的主要政府部门和银行。
中央银行不仅为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交换和清算,而且还在全国范围内为商业银行办理异地资金转移业务。
4.政府的银行答:指中央银行为政府服务的职能,即制定和执行一国货币政策,管理全国金融机构,提供国家信用,并代理国家财政收支及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具体地说,其职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央银行制定并监督执行金融监管法规。
(2)中央银行向政府提供信用。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与经济)【圣才出品】
第一章金融与经济1.1 复习笔记一、货币、银行、金融市场与经济1.货币和经济的联系(1)货币、财产、财富、收入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购买任何商品。
财产是货币、财物及民事权利义务的总和。
虽然它们都可以在一定时点上测得,但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人们的财产可以用货币来计量,但是,货币只是财产的一小部分。
“富”是指财力,人们拥有的财富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还包括非物质的、精神层面的内容。
收入是经济主体通过交换或其他规定(如税法)所得到的财产,人们可以用货币来计量收入水平,但人们绝不会认为经济主体的收入就只是其所得到的货币。
(2)货币和经济周期通常,在经济高涨和繁荣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往往会加快,而在经济衰退和萧条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又往往会减慢。
因此,人们可以从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趋势来预测经济走势,还可以根据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来预测物价的变动。
(3)货币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当总产出或有效总供给不变或者供给增长跟不上需求增加时,则会导致物价上升,甚至通货膨胀。
而当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时,则会引起货币流量缩小,如果没有及时注入足够的购买力,则会引起总需求下降,导致物价下跌,甚至引起通货紧缩。
(4)货币和利率在一般情况下,当货币供给增加,超过货币需求时,利率水平就会下降;反之,当货币供给赶不上货币需求时,利率就会上升。
(5)货币政策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货币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并将货币对经济的负面作用降到最低限度,人们可以通过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使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或调节利率水平等,进而改变经济主体的预期和行为,达到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2.银行的功能(1)中介功能银行发挥的中介功能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用中介,即银行主要采用吸收存款等方式集聚资金,用贷款的方式运用资金,调剂社会资金余缺;二是支付中介,即银行采用吸收活期存款的方式为客户办理转账、支付等业务,以达到节约现金流通费用的目的。
能够充当支付中介是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货币和货币制度【圣才出品】
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一、概念题1.辅币答:辅币是“辅助货币”的简称。
主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
它为辅助主币流通而存在,主要用于零星支付和“找零”。
辅币通常也有法定单位。
在金属货币流通时代,为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辅币一般只具有有限法偿能力;在信用货币流通时代,由于货币制度的变化,辅币与主币一样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辅币是本位币的等分,其面值多为本位币的1/10或1/100。
中国于1935年法币改革后,确定辅币为“角”和“分”。
在金属铸币流通时,本位币与辅币的铸造材料是不一样的。
辅币用贱金属铸造,以节省流通费用。
辅币的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是不足值的铸币,它与主币按照法律规定保持固定的兑换比例,以保证其按名义价值流通。
辅币的铸造权由国家垄断,铸币收入归国家财政所有,铸造数量也有一定限制。
2.货币局制度答:货币局制度是指一国(地区)所发行的货币完全与其外汇储备挂钩的货币制度。
在该制度下,基础货币要由百分之百的外汇储备来支持。
货币局规定本币对某一外币的固定汇率。
货币局不是中央银行,它不能持有任何国内资产,没有自己独立的货币政策。
从其起源来说,货币局制度最初产生于殖民时期的货币制度。
殖民地由其宗主国代为制定货币政策,其所有铸币税上缴宗主国。
从其作用来说,由于货币局发行的货币只能与其外汇储备挂钩,这就限制了该国(地区)的政府滥用货币政策的权力,使政府不能通过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有利于防止通货膨胀,从而提高其货币的稳定性。
在实行货币局制度的国家(地区)中,中国香港原先与英镑挂钩,1973年后改为与美元挂钩;拉脱维亚也与美元挂钩;2002年,原与美元挂钩的阿根廷发生货币危机,阿根廷货币局制度崩溃。
3.M0、M1与M2答:指按照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同,将货币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所谓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也称“货币性”,它是指一种金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也称变现力。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货币需求【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货币需求一、概念题1.货币需求函数中的规模变量答:指决定货币需求规模的变量。
这类变量主要有财富和收入两种。
货币需求是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行为,因此财富总额是货币需求的上限。
一般情况下,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只是总财富的一部分。
收入是财富的重要来源,而财富又是人们借以取得收入的资本,是未来收入的现值。
收入可观察和测量,而财富比较难以测量,尤其是人力财富难以计量,因此,在货币需求函数中,通常把收入作为财富的代表。
在货币需求理论中,收入分为过去收入、预期收入和长期收入三种。
过去收入是用统计方法得到的已取得的收入;预期收入是人们估计未来将要取得的收入;长期收入是过去收入与预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收入。
2.投机动机答:凯恩斯认为,所谓投机动机,指人们根据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满足从中获利的愿望。
也就是指人们根据自己对利率变化的预期,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产收益而产生货币需求。
例如,若利率过低,债券价格过高,投资者预期利率会上升,将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以待利率变化时进行投机。
若利率过高,债券价格过低,投资者预期利率会下降,将增加对债券的购买而减少货币持有量,以待利率变化时卖出债券以获得资本利得。
后来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货币交易需求动机理论加以发展。
新剑桥学派认为投机动机是推动商业流通和金融流通而引起的货币需求。
因为商业流通量是由货币收入的支出所决定,是由实现了的收益所构成的。
而进入金融流通的货币虽然是独立于收入的,但金融流通主要同资本市场有关,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经常存在着货币剩余的转移,这种转移将影响各个市场的价格,而市场价格的变动则会引起人们调整他们的手持货币量。
这种调整的本身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是一种投机行为。
引起这种投机行为有三个具体的动机:预防和投机动机、还款和资本金融化动机,以及通货膨胀下的再投资动机。
预防和投机动机需求是指在手中保留一部分超过交易需求的货币,以备不时之需,等待更好的获益机会。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1.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原理。
答:所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开始,通过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的传导到最终目标的实现所经过的途径或过程。
一般地说,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对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等经济变量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而这些经济变量的变动将影响到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
由于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将对实际的经济活动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
这一过程大致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图18—4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2.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上,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分别有怎样的解释?答:(1)凯恩斯学派的解释①根据凯恩斯的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将引起利率的下降或上升。
在资本边际效率一定的条件下,利率的下降将引起投资的增加,利率的上升则引起投资的少,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又将通过乘数作用引起支出和收入的同方向变动。
所以,如以M表示货币供应量,i表示利率,I表示投资,I表示收入,则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就可表示如下:→→→M i I Y②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实际上暗含着两个重要的条件:a.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必须有效地影响长期实际利率;b.投资对利率必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短期名义利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
然而,决定投资的又显然是长期的实际利率。
所以,货币政策能否通过利率来对投资产生刺激作用,关键在于货币政策能否影响长期的实际利率。
③在凯恩斯之后,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提出以下基本的观点:a.货币政策必须通过利率加以传导,因此,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是利率。
b.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看,货币政策的作用是间接的,它必须经过两个中间环节,如果这两个中间环节或其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出现问题,则货币政策将无效。
c.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不仅货币和利率等金融因素会影响实际经济活动,实际经济活动的变动(如产量、收入等)也将对货币和利率产生反作用。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课后习题+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二、判断题三、选择题四、简答题五、计算题(六、论述题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篇导论第1章金融与经济第2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3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第4章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第二篇金融机构第5章商业银行第6章投资银行第7章其他金融机构)第8章中央银行第9章金融监管体系第三篇金融市场第10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第11章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第12章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第四篇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第13章货币需求第14章货币供给第15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16章货币经济学的新发展…第17章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第18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五篇国际金融与经济均衡第19章国际收支第20章外汇与汇率制度第21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第22章开放经济中的内外均衡与政策选择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篇导论第1章金融与经济第2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3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第4章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第二篇金融机构第5章商业银行第6章投资银行第7章其他金融机构第8章中央银行第9章金融监管体系第三篇金融市场第10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第11章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第12章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第四篇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第13章货币需求第14章货币供给第15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16章货币经济学的新发展第17章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第18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五篇国际金融与经济均衡第19章国际收支第20章外汇与汇率制度|第21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第22章开放经济中的内外均衡与政策选择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金汇兑本位制[厦门大学2017研]、答:金汇兑本位制是指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和金币,只能兑换外汇的金本位制。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将本国货币的发行与某个实行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相挂钩,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外国货币的兑换比价。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课后习题+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二、判断题三、选择题四、简答题五、计算题六、论述题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篇导论第1章金融与经济第2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3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第4章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第二篇金融机构第5章商业银行第6章投资银行第7章其他金融机构第8章中央银行第9章金融监管体系第三篇金融市场第10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第11章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第12章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第四篇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第13章货币需求第14章货币供给第15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16章货币经济学的新发展第17章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第18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五篇国际金融与经济均衡第19章国际收支第20章外汇与汇率制度第21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第22章开放经济中的内外均衡与政策选择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篇导论第1章金融与经济第2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3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第4章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第二篇金融机构第5章商业银行第6章投资银行第7章其他金融机构第8章中央银行第9章金融监管体系第三篇金融市场第10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第11章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第12章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第四篇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第13章货币需求第14章货币供给第15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16章货币经济学的新发展第17章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第18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五篇国际金融与经济均衡第19章国际收支第20章外汇与汇率制度第21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第22章开放经济中的内外均衡与政策选择•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1金汇兑本位制[厦门大学2017研]答:金汇兑本位制是指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和金币,只能兑换外汇的金本位制。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将本国货币的发行与某个实行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相挂钩,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外国货币的兑换比价。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十三~二十二章【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货币需求1.试分析收入状况和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答:货币需求依赖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凡是影响或决定人们货币持有动机的因素,就是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人们的收入水平、市场利率等。
(1)收入状况对货币需求的影响①货币需求对收入水平的依赖性。
收入的高低制约着货币需求的数量,并且通常决定着支出的数量。
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均与收入水平正相关。
个人收入水平越高,三部分货币需求越大。
②货币需求依赖于收入支付的具体方式。
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与货币需求正相关,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越长,货币需求就越多;反之,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越短,则货币需求也就越少。
此外,在总收入和获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不变的假定下,个体每次获得收入的具体数量也影响着个体的货币需求。
考虑到个体还可以进行短期投资,如存银行或购买短期国债,上述情形将会更加复杂,但货币需求依赖于收入支付具体方式的结论不变。
③货币需求依赖于收入水平的不确定性。
货币需求中出于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依赖于个体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在同等收入层次下,当个体支出或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时,其货币需求量也较大。
(2)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市场利率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即市场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小。
具体来说,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市场利率决定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市场利率上升,意味着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即因持有货币而放弃的收益)增加;市场利率下降,则意味着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减少。
因此,市场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将减少;市场利率下降,货币需求将增加。
②市场利率影响人们对未来利率变动的预期,从而影响人们对资产持有形式的选择。
当利率上升时,特别是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人们往往预期利率将下降,从而有价证券的价格将上升,他们将减少货币持有量,相应地增加有价证券的持有量;反之,当利率下降时,特别是在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人们通常又会预期利率回升和有价证券价格的下跌,为了避免资本损失,人们将减少有价证券的持有量,增加货币持有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货币供给
1.货币的定义有哪几种?各种货币定义的理论依据分别是什么?
答:总起来说,货币的定义有两大类:
(1)马克思的定义
根据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必须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根据这一定义,凡是同时具备这两个职能的东西就是货币,而不同时具备这两个职能的东西就不是货币。
(2)西方经济学的定义
①狭义的货币定义
所谓“狭义的货币”,通常是由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货)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所构成。
如果以M 1表示狭义的货币量,以C 表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以D 表示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则:
1M C D
=+该定义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认为货币区别于一切其他东西的最本质的特性,就在于货币能够充当商品交易的媒介,而任何其他东西则不能。
所以凡是能够充当交易媒介的东西就是货币,而不能够充当交易媒介的东西就不是货币。
在现实中,关于交易媒介的辨别标准,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种:
a.以普遍接受性作为标准,认为如果某种东西能在交易中被人们所普遍接受,该种东西就能作为交易媒介,它也就是货币;否则就不是交易媒介,从而也就不是货币。
b.以是否支付利息作为标准,货币是其持有人的财富,但它却不是任何其他人的负债。
因而其发行者自然就不会对其持有人支付利息。
因此,是否支付利息可作为鉴定一种金融资
产是不是货币的标准。
c.以交易行为的特征作为标准,认为货币是一般的交易媒介,它在交易过程中具有以下两个特征:在交易过程中不对经济产生任何影响,尤其是不对借贷市场产生影响;货币在交易过程中只改变其持有者,而不改变其总量。
通货与活期存款能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征,而其他金融资产却不能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
②广义的货币
第一种广义的货币定义是由弗里德曼、施瓦茨和卡甘等人提出的。
这种货币定义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如弗里德曼称货币为“购买力的暂栖所”。
他们认为,除了M 以外,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也应包括在货币的范围中。
他们的这一货币定义通常以M 2来表示。
如以T 表示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则:
21M M T
=+第二种广义的货币定义是由格利、肖和托宾等及《拉德克利夫报告》提出的。
他们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而具有的高度流动性的特性,认为,除了M 2所包括的通货及商业银行的各种存款以外,货币还应包括一些同样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其他金融资产。
所以,这种货币定义比M 2更广。
其中,格利、肖和托宾的这种货币定义可用M 3来表示。
如以n D 代表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负债,则:
32n
M M D =+《拉德克利夫报告》认为,除了M 3外,货币还应包括那些非金融机构(如政府和企业)所发行的、流动性较高的短期负债,如政府发行的国库券、企业发行的短期债券及商业票据等。
这种更广义的货币定义一般以L 来表示。
若以A 表示除了M 3以外的其他各种流动性较高的、由非金融机构所发行的负债,则:
3L M A
=+
2.试简要说明现代货币供给理论中货币总量的概念。
答:(1)货币总量有存量和流量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所谓“货币的存量”,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于整个经济中的货币总量;所谓“货币的流量”,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中货币流通的总量,它实际上是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2)在现代货币供给理论中,货币供给总量通常是一个存量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点上的货币总量。
各国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都定期地公布这种货币的总量,并根据具体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需要对它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控制。
3.试分别说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答:(1)所谓“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能不能完全地被货币当局所决定。
①货币供给外生论者认为,货币供给将完全由货币当局的行为,特别是货币政策所决定,而与经济运行过程及经济内部的各种因素无关。
②货币供给内生论者则认为,在现实的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利率等,都将决定或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从而决定或影响货币的供给,而这些因素都不是货币当局所能完全决定的。
所以,货币供给将决定于客观的经济运行过程本身,而不是决定于货币当局的主观意志。
(2)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之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识的不同。
①如果认为货币供给为一外生变量,就说明货币当局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从而实现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控制和调节;
②如果认为货币供给为一内生变量,货币当局无法通过货币政策来决定货币供给,从而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4.什么叫基础货币?它对货币供给有何重要影响?
答:(1)基础货币概念
基础货币是指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通货)构成。
①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它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
②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说的“通货”
(2)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一国的货币供给等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乘积,其中货币乘数是一个取决于现有经济状况的外生变量。
在货币乘数一定时,基础货币的规模决定了整个货币供给量的规模,它的变动将引起整个货币供给量同方向地成倍变动。
若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将成倍地扩张;若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将成倍地缩减。
由于基础货币能为货币当局所直接控制,因此,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条件下,货币当局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整个货币供给量。
5.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有何不同?它们对货币总量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答:(1)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的区别
所谓“原始存款”,是指银行的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所谓“派生存款”。
则是由银行的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而引起的存款。
二者主要有以下区别:
①来源不同
原始存款属于基础货币,来源于中央银行;派生存款由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直接创造,来源于商业银行。
②与基础货币的关系不同
原始存款是流通中的现金向存款货币转变,不引起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派生存款的变动直接影响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③二者的地位不同
原始存款大小决定派生存款的大小。
原始存款越大,派生出来存款的数量越多。
(2)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对货币总量的影响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现金和存款(尤其是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是货币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原始存款的发生只是改变了货币的存在形式,并不改变货币的总量。
但是,派生存款则不同,它的发生就意味着货币总量的增加。
所谓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或多倍紧缩,实际上就是指派生存款的多倍创造或多倍消失。
6.如果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0%,有人将1000元现金存入一家商业银行,有没有任何“漏损”的假设下,试说明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与多倍紧缩(包括过程与结果)。
答:存款货币多倍扩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引起成倍的派生存款的过程。
假设商业银行只有活期存款,没有定期存款,且不保留超额准备金,银行的客户不持有现金(没有现金漏损),则存款货币多倍扩张如下:(1)不考虑现金漏损时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
商业银行接受这1000元现金(原始存款)后,提取其中的10%即100元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剩余的900元发放贷款,由于不考虑现金漏损,贷款客户必将全部贷款用于支付,而收款人又将把这笔款项存入另一家银行,这将使另一家银行获得存款900元,另一家银行在提取10%的准备金后,将剩余的810元作为贷款发放,这又将使第三家银行获得存款810元……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一笔原始存款将形成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一直到全部原始存款都已成为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从而任何一家银行都没有任何剩余准备金可用于贷款为止,如表14-1所示。
表14-1
银行
存款增加额D按10%提取的法定准备金Rd贷款增加额
①②=①×10%③=①-②
第一银行1000100900
第二银行90090810
第三银行81081729
……………………
合计1000010009000把表中存款增加额相加,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增加额D为:
D=1000+1000×(1-10%)+1000(1-10%)2+1000×(1-10%)3+……
≈1000×1/[1-(1-10%)]=10000(元)
如果以D表示存款总额,A表示原始存款,r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存款货币的多
倍扩张可用
1
D A
r
=⨯表示,而
1D
r A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存款乘数,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的倒数,全部银行的存款货币为D=1000/10%=10000(元),故存款货币乘数为10倍。
(2)不考虑现金漏损时货币的多倍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