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讲课稿
地球物理学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石油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而石油勘探技术则扮演着关键角色。
地球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学科,在石油勘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球物理学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并介绍几种常见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首先,地球物理学通过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能够帮助确定石油蕴藏的地质构造和油气层的分布。
地球内部的岩层、断层、孔隙等物理参数会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方向和幅度产生影响,而地震波则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通过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利用人工震源或天然地震波,观测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并通过对地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来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
此外,地球物理学还可以利用地电、地磁、重力等勘探技术,对地下的电性、磁性和密度进行测量,以获得更详细的地下信息。
地电勘探技术通过观测地下电阻率的变化,可以检测到含油气层的存在。
地磁勘探技术则通过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可以推断地下岩石性质的变化。
重力勘探技术则可以根据地下物质的密度差异,测量出地下岩层的厚度和疏密程度,进而判断石油有无可能的蕴藏区域。
除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球物理学还借助于地球化学和地球力学的知识,提供了石油勘探中的其他重要工具。
地球化学的应用可以通过分析和识别地下岩石中的有机物或特定化学物质,确定潜在的石油蕴藏区域。
地球力学则通过研究地壳运动和地震机制,用于预测地震活动,帮助评估勘探区域的地质稳定性。
虽然地球物理学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地震勘探技术在海洋勘探中存在成本高、海底地形复杂等问题。
此外,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虽然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地下信息,但对于复杂介质和非常深的勘探目标,分辨率和探测深度还存在一定的限制。
总之,地球物理学在石油勘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地震、地电、地磁、重力等勘探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获得地下结构和油气层的相关信息,从而提供石油勘探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参考文献目录[1] [美]R,E,谢里夫,[加]L,P,吉尔达特,勘探地震学(第二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2] 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3] 邹才能,张颖,油气勘探开发实用地震新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4] 王妙月等,勘探地球物理学,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5] 何汉漪,海上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及其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6] 常子恒主编,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7] 史诃,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 田在艺,薛超,流体宝藏—石油和天然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9] 沈平平,刘明新等,石油勘探开发中的数学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 毛宁波,地震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及其新进展,自然杂志,1999(6)[11] 毛宁波,戴塔根等,医学数字成像与地震数字成像新进展及其相互渗透,生命科学研究-2003年中国博士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暨院士论坛,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2] 中国海洋石油物探编写组,中国海洋石油物探,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13] 杨友法,何樵登等,海洋地震勘探,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 OZ yilmaz,Seismic data analysis,USA: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2001[15] 李心太,地球物理方法综合应用与结实,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16] 刘天佑,应用地球物理数据采集与处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17] 张胜业,潘玉玲,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18] 孙传友,潘正良,地震勘探原理仪器原理,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19] 李振春,张军华,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20] 牟永光,陈小宏,李国发,刘洋,王守东,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21] 韩文功,印兴耀,王兴谋,李振春,刘洪文,地震技术新进展(上),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22] 韩文功,印兴耀,王兴谋,李振春,刘洪文,地震技术新进展(下),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23] 袁子龙,狄帮让,肖忠祥,地震勘探仪器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24] 史謌,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 姚姚,地震波场与地质勘探,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26] 张玉芬,反射波地质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27] 顾功叙,地球物理勘探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28] 聂荔,周洁玲,地震勘探原理和构造解释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29] 何樵登,韩立国,朱建伟,王德利,地震波理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0] 孙成禹,地震波理论与方法,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2007[31] 周绪文,反射波地震勘探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32] 董敏煜,地震勘探,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33] 李录明,李正文,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和解释,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34] 李庆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35] 刘雯林,张颖,石油地球物理发展历程回顾、启示及对策建议,石油科技论坛,2003,10[36] 黄绪德,反褶积与地震道反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37] 邹才能,张颖,油气勘探开发适用地震新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38] 刘雯林,油气田开发地震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39] 何汉漪,二十一世纪的地震勘探技术,地学前缘,2000,7(3):267,273[40] 熊翥,我国物探技术的进步及展望,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38(5):565~578[41] 韩行吉,杨文采,吴永刚,地震与声波测井资料的匹配,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30(增刊):227~332[42] 陈遵德,朱广生,地震储层预测方法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12(4):77-84[43] 刘雯林,张颖,石油地球物理发展历程回顾、启示及对策建议,石油科技论坛,2003,10[44] 刘雯林,李文华,王良全等,合成声波测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0,15(2):18-40[45] 王英民,等译开发地震学地震出版社,1996[46] 洪菲,胡天跃,深海油气地震勘探进展和展望,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17(2):230~236[47] IeaneyW,Scott,UlrychTJ,声测井曲线的复合中值滤波,朱毓荃译,见石油工业部地球物理勘探局科技情报所,地质矿产部石油物探研究所情报室编,第57届SEG年会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48] 马劲风,声波测井与地震数据匹配的新方法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6月第28卷第3期[49] 周竹生,周熙襄,宽带约束反演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3,28(5):523~536[50] 俞寿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51] 牟永光,地震勘探数字资料处理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52] 吴荣祥,译,应用地球物理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53] 李乐天,译,层系结构解释中地震资料时间谱的分析方法,国外油气勘探,1990,2(1):56~64,[4][54] 刘传虎,等,时频分析方法及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增刊1),1996,31(1):11~20,[55] 俞寿朋,相位谱及其计算,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1,16(5):1~14,[8][56] 程年夫,刘雯林,相位谱计算与相位校正,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3,28(增刊1):1~12[57] 孙成禹,空变地震于波提取方法研究,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24卷第1期[58] 杨文采,粘弹性介质中反射地震道的合成,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6,ZI(6):615~623[59] 杨文采,岩石的弹性偕振Q模型,地球物理学报,1987,30(4):399~411[60] 张剑秋,张福炎,地球物理勘探可视化工作的挑战与机遇,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32(6):884~888[61] 孙家广,杨长贵,计算机图形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62] 安艺敬,理查兹PG定量地震学——理论和力法(第卷),李钦祖,郊其嘉,译:地震出版社,1987 46-168[63] 李庆忠,岩石,纵、横波速度规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2,(27):1-12[64] 殷八斤,曾灏,杨在岩,A VO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65] 何樵登,熊维纲,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66] 何樵登,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67] 姚姚,詹正彬,钱绍湖,地震勘探新技术与新方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68] 李宏兵,具有剔除噪音功能的多道广义线性反演,石油物探,1996,35(4):1117[69] 林小竹,杨慧珠,汤磊,无井多道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33(4):448~452[70] 林小竹,杨慧珠,有井多道反演,石油物探,1999,38(4):4450[71] 马国东,波阻抗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煤田地质,2001,13(2):6567[72] 马劲风,王学军,测井资料约束的波阻抗反演中的多解性问题,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1):710[73] 杨小萍,董春荣,地震反演技术在储层建模中的作用,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5(6):912[74] 刘雯林,煤气田开发地震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75] 李玉英,广义线性反演地震岩性,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2,27(6):706~713[76] 张宏彬,何樵登,宽带约束反演,石油物探,1995,34(4):110[77] 姚振兴,张霖斌,叠后地震剖面的线性化波阻抗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30(5):609614[78] 王宝珍,杨文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地震波阻抗反演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33(2):258264[79] 高少武,贺振华,一维波动方程震源函数与波阻抗反演,石油物探,1995,34(2):8488,673[80] 朱成宏,地震资料波阻抗多尺度反演,石油物探,1999,38(2):2030[81] 陈志德,杨文采,吴永刚,用于储层跟踪的地震波阻抗混沌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30(1):110[82] 田振平,波阻抗近似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31(5):616617[83] 赵宪生,梁贵蓉,罗运先,子波反演与波阻抗反演,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9,21(3):206211[84] RHSeymour,利用地震—地质控制由井外推储集层岩性,牛毓荃译,国外油气勘探,1990,2(2):74~872[85] 杨文采,地震道的非线性混沌反演理论和数值试验,地球物理学报,1993,36(2):221~2315[86] 杨旭明,陈均,唐权钧,地震资料分步最优化反演方法,石油地物理勘探,1994,29(5):558~6006[87] 李庆忠,论地震约束反演的策略,石油地物理勘探,1998,33(4):423~4387[88] RobertTVest,利用地质约束条件进行地震数据反演,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第60届年会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280~283[89] Wscott Leaneyand Tab JUlrych,声测井曲线的复合中值滤波,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第57届年会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494~497[90] 杨文采,神经网络算法在地球物理反演中的应用,石油物探,1995,34(2):116~120[91] 邹振桓,杨文采,地震道的广义线性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7,22(4):363~375[92] 符力耘,程胜,段玉,地震波阻抗反演的ANNLOG技术及其应用效果,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32(1):34~44[93] 杨文采,反射地震道的反演———问题与限制,石油物探,1986,25(3):23~39[94] 张繁昌,印兴耀,吴国忱,用模拟退火神经网络技术进行波阻抗反演,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1(6):16~18[95] 李玉民,波阻抗多约束反演,石油物探,1994,33(1):37~44[96] 徐仲达,地震岩性模拟中的多解性问题,石油物探,1995,34(3):32~45[97] 张厚柱,杨慧珠,徐秉业,用遗传算法反演层速度,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30(5):633~644[98] 李正文,胡光岷,蒲勇,地震数据多参数约束反演及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29(5):581~587[99] 李庆忠,符合小层对比原则的砂层内插技术,石油物探,1989,28(1):12~21[100] 马劲风,贾春环,李庆春等,转换波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与速度反演方法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9,34(5):509~519[101] 杨文采,地球物理反演的理论与方法,地质出版社,1997[102] 傅淑芳,朱仁益,地球物理反演问题,地质工业出版社,1998[103] 王贵文,测井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04] 王延光,储层地震反演方法以及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石油物探,41(3),2002[105] 彭传圣,常国贞,试论地震约束反演的不适定性油气地质与采收率,9(2),2002[106] 沈财余,江洁,赵华,李九生,测井约束地震反演解决地质问题能力的探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7(4),2002[107] 沈财余,阎向华,测井约束地震反演的分辨率与地震分辨率的关系,石油物探,38(4),1999[108] 张玉芬,罗延钟,凌峰,井震联合地震道多尺度反演,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6(5),2001 [109] 马坚伟,杨慧珠,朱亚平,地震波形多尺度反演的一点讨论,地球物理学进展,15(4),2000[110] 张玉芬,罗延钟,陶国强,史付生,影响地震道多尺度反演效果因素分析,物探与化探,25(3),2001 [111] 朱成宏,秦瞳,从SEG2002年会看油藏描述技术的新进展,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6(3),2003[112] 白彦彬,杨长春,井西利,地质规律约束下的波阻抗反演,石油物探,41(1),2002[113] 史文东,张立昌,尹克敏,孙海宁,地质统计地震反演方法及其在民丰断裂带封堵中的应用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7(4),2002[114] 呼舜兴,郭献广,张之文,地震反演技术在桥口-白庙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2(3),2003[115] 石万忠,陈开远,李梦溪,杨永林,代胜群,JASON在东濮凹陷H99块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地质科技情报,20(2),2001[116] 张继武,应用Strata软件进行波阻抗反演的几点认识,新疆石油地质,20(1),1999[117] 吴坚,张塞,闫桂花,邹玉萍,波阻抗反演技术在区域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7(增),2002[118] 牛小芳,张春林,汪立蓉,皮东,地震反演技术在前8块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断块油气田,10(2),2003 [119] 吕义军,王萍,李虎山,王岩,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在浊积岩油藏勘探中的应用,山东地质,19(增),2003 [120] 王连山,董建海,彭毅斌,朱庆忠,测井约束三维地震反演在琥珀营油田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5(2),2003[121] 孙岩,李明,赵一民,赵占银,马新昌,张立新,英台地区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解释技术的应用与效果,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8(2),2003[122] 董万百,韩行吉,小波波阻抗反演技术的改进及应用,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4),2001[123] 沈财余,崔汝国,影响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地质效果因素的分析,物探与化探,27(2),2003[124] 方赟,柯善珍,陈家敏,刘敬,A VO地震反演在油气预测中的应用,特种油气藏,9(4),2002[125] 卢占武,韩立国,波阻抗反演技术研究进展,世界地质,21(4),2002[126] 夏洪瑞,周开明,黄桥,霍浩,许自龙,刘新强,波阻抗反演技术中空变子波的求取,石油物探,41(4),2002[127] 马劲风,王学军,贾春环,赵建勋,波阻抗约束反演中的约束方法研究,石油物探,39(2),2000 [128] 曹柏如,张霖斌,波阻抗反演中的不确定性分析,地球物理学进展,15(4),2000[129] 司马立强,郑淑芬,吴胜,测井地震结合储层参数推广反演技术及应用,测井技术,25(1),2001 [130] 张永刚,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的现状和发展,石油物探,41(4),2002[131] 0李立诚,吴坚,张塞,庄锡进,0邹玉萍,王文质,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在层序研究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为例,新疆石油地质,23(3),2002[132] 马劲风,许升辉,王桂水,高乐,地震道反演面临的问题与进展,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3(4),2002 [133] 姚逢昌,甘利灯,地震反演的应用与限制,石油勘探与开发,27(2),2000[134] 尹成,谢桂生,吕中育,赵志伟,邹定永,地震反演与非线性随机优化方法,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3(1),2001[135] 宿淑春,王晓华,分频波阻抗反演方法及其应用,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1),2000[136] 徐国庆,侯志强,井约束地震反演中对声波和密度测井的油气信息补偿与消除,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7(3),2003[137] 杨文采,评地球物理反演的发展趋向,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9(4),2002[138] 陈长河,周杰,周胜利,潘一览,全局优化模拟退火地震反演技术,断块油气田,8(4),2001[139] 靳军,谈继强,李天明,支东明,宁良,应用测井约束反演开展储集层砂体描述,新疆石油地质,24(1),2003[140] 宋维琪,应用地震属性与测井数据反演储层参数,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6(3),2003[141] 杨斌,肖慈珣,测井约束下的神经网络地震储层参数反演,矿物岩石,18(增),1998[142] 蒋录全,地震数据反演中的Monte-Carlo算法、漠拟退火算法(SA)及遗传算法(GA),西南石油学院院报,17(3),1995[143] 侯遵泽,杨文采,中国大陆地壳密度差异多尺度反演,地球物理学报,41(5) ,1998[144] 朱成宏,叠后地震资料波阻抗多尺度反演,武汉中国地质大学,1998[145] 张玉芬,影响薄互层地震反射特征因素研究和井震联合地震道多尺度反演,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00 [146] SUBHASHISM,XURIH,JEFFREYL,etal,Hybrid seismic inversion:A reconnaissance tool for deepwater exploration,The Leading Edge,19(11),2000[147] COOKE D A,SCHNEIDER WA,Generalized linear inversion of reflection seismic data,Geophysics,48(6),1983[148] Treitel S L,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geophysical inversion:A new millennium analysis,Geophysics,66(1),2001[149] Yang Wencai,Theory & method of geophysical inversion,Bei jing:Geophysical Publishing Company,12,1997 [150] Connolly P,Elastic impedance,The Leading Edge,18(4),1999[151] Mccormack M D,Neural computing geophysics,The Leading Edge,10(1),1991[152] Jin S,Madariaga R,Nonlinear velocity inversion by a two step Monte Carlo method,Geophysics,59(4),1994 [153] Latimer R B,Davison R,van Riel P,An interpreter’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nd working with seismic-derived acoustic impedance data,The Leading Edge,19(3),2000[154] Subhashis Mallick,A simple approximation to the P-wav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and its implication in the inversion of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data,Geophysics,58(4),1993[155] Landro Mand Solie R,Sources signature determination by inversion,Geophysics,57(12),1992[156] Gray S H,Bleisten N,Imaging and inversion of zero-offset seismic data,Proceeding of the IEEE,74(3),1986 [157] CLAYTONRW,STOLTRH,A Born-WKBS inversion method for acoustic reflection data,Geophysics,46(11) ,1981[158] Lippmann RP,An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with neuralnets,IEEE ASSP,April,1987,3(4):4~22 [159] Mccormack MD,Neural computing in geophysics [J] ,The Leading Edge,1991,10(1):11~15[160] Rogno H,Kristensen A,Amundsen L,The statfjord 3 D,4C OBC survey[J],The Leading Edge,1999,18(11):1300~1305[161] Whitcombe DN,Connolly PA,Reagan RL。
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研究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体系以及地球活动的学科领域。
它包括地球的重力场、地磁场、地震活动、地热活动等方面的研究。
在资源勘探中,地球物理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石油勘探、矿产勘探和水资源勘探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在石油勘探中,地球物理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物理学家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地电场和地磁场的变化,可以研究地下石油的分布和储量情况。
通过使用地震勘探技术,地球物理学家可以通过检测地下岩石的振动波来确定地下石油的位置、厚度和质量。
此外,地震勘探技术还可以判断地下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性,帮助工程师确定最佳的石油采集方法。
地球物理学还可以利用重力勘探技术来测量地下储层的密度变化,从而判断石油的质量和形态。
总之,地球物理学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研究对于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矿产勘探中,地球物理学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地球物理学家可以通过电磁法、地震法、重力法等多种方法来进行矿产勘探。
其中,电磁法是非常重要的勘探方法之一、通过检测地下岩石的电磁特性,地球物理学家可以确定地下矿产的存在和性质。
此外,地震法可以通过检测地下岩石的振动波来判断地下矿产的位置、厚度和质量。
重力法可以通过测量地下岩石的密度变化来判断矿产的质量和形态。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支持。
因此,地球物理学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研究对于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地球物理学在水资源勘探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地球物理学家可以通过重力法、电磁法、地电法等勘探方法来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储量。
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地下水资源的状况,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
通过利用地球物理学方法和技术,可以确定地下水的状况、储量、质量和运动规律,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地球物理相关文献
地球物理相关文献地球物理研究中的重力勘探方法引言: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物质的物理特性和地球各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而地球物理勘探作为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是通过测量和分析地球的物理场,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下资源分布的方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力勘探方法。
重力勘探原理:重力勘探是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重力场,来推断地下物质的分布和性质。
重力勘探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来测量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
根据牛顿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在地球表面上,由于地下不同物质的分布和密度不同,引起的重力场也会有所变化。
重力勘探利用这种重力场的变化来推断地下物质的分布和性质。
重力勘探应用:重力勘探在地球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地质勘探中,重力勘探可以用来识别地下构造的边界和异常,如断裂带、褶皱带等。
在石油勘探中,重力勘探可以用来确定油气藏的边界和储量。
在矿产勘探中,重力勘探可以用来寻找金属矿床、煤炭矿床和地下水资源等。
此外,重力勘探还可以用于地震预测、地质灾害监测和环境地球物理研究等领域。
重力勘探仪器:重力勘探主要使用的仪器是重力仪。
重力仪是一种测量重力加速度的仪器,通常采用弹簧测力计或震荡体测重仪原理。
重力仪测量的是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如地形校正、大气校正和仪器漂移校正等。
校正后得到的重力数据可以通过数字处理和解释,得到地下物质的分布和性质。
重力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重力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是重力勘探中的关键步骤。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滤波、数据平差和数据反演等过程,旨在去除噪声和提取地下信息。
数据解释则是根据重力异常的形态、大小和分布等特征,来推断地下物质的性质和分布。
在数据解释中,常用的方法有重力异常剖面解释、重力异常异常解释和重力异常反演等。
结论:重力勘探作为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石油学院石油资源系所有课程
教学基本要求:
针对本课程技术性、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应注意结合专业技术,密切联系实际,通过典型实例,让学生得到基本技能训练。教学手段上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教学参考书:
教学参考书:
朱筱敏.层序地层学.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C.K.威尔格斯等编,徐怀大等译.层序地层学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Andrew D.Miall. The Geology of Stratigraphic Sequecces.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1997
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各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克服死记硬背个别名词概念和条文的学习方法。将第四、五、六章作为教学重点。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陈顒、黄庭芳.岩石物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测井地层分析与油气评价,曾文冲,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7.油藏描述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课程学时:总学时32,实验学时10
学 分:2
先修课程:《油气地球化学》、《地震勘探》、《地球物理测井》、《计算机地质制图及应用》、《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油层物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会不断地有一些新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教学中老师应密切注视国内外的研究动向,适当地充实教学内容,也应鼓励学生查阅各种资料、文献,适当举行一、二次读书报告或讨论。
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课程
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课程教学大纲学院(部)教学委员会主任签字:学院(部)教学院长(主任)签字:学院(部)盖章:二〇一七年六月十日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课程教学大纲目录地球物理学专业概论1C语言程序设计2复变函数、积分变换、矢量分析与场论8计算方法12信号分析与处理14弹性波动力学17数学物理方程19普通地质学22地球物理学原理(双语)27地球物理场论30岩石物理学36地震勘探原理37重力、磁法勘探39电法勘探41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43FORTRAN程序设计50面向对象程序设计57构造地质学60测量学67沉积岩与沉积相72石油地质学76计算地球物理(双语)78测井资料地质解释81地震勘探仪器83矿床学87地震资料数字处理90地球物理反演方法94Matlab程序设计96地球物理测井100工程地球物理学102C语言程序课程设计105普通地质实习107地球物理野外实习109计算地球物理课程设计111地震解释课程设计112地震资料处理课程设计114浅层地球物理实习116重磁资料处理课程设计118电法资料处理课程设计119毕业设计121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概论123数字电子技术125数学物理方程127构造地质学130石油地质学135电磁场论137地震勘探原理142地球物理测井146地震资料数字处理148重力、磁法、电法物探152沉积岩与沉积相154人机联作地震解释160工程地质161岩石物理学162地震勘探仪器164地震波动理论167油气田勘探170油藏工程概论173地震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174油藏地球物理176遥感地质原理与应用178地球物理勘探进展180综合地质实习181地震解释课程设计184测井解释课程设计185地震生产实习187地震资料处理课程设计189油藏地球物理课程设计191毕业设计192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195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198沉积岩与沉积相202电磁场论208电法测井211声波测井214核测井原理216生产测井218测井仪器221测井资料综合解释与数据处理225地震勘探原理227弹性力学229信号分析与处理230核物理基础233油藏物理与油藏工程235构造地质学238技术经济学243FORTRAN程序设计245试井分析253测井地质与油藏描述254测井技术进展256复杂储层测井评价258综合录井与气测260层序地层学261钻井与采油工程263测井生产实习(含仪器)266生产测井课程设计270测井综合解释课程设计271毕业设计272普通地质与构造地质274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279沉积岩与沉积相282弹性力学289地震勘探原理291地球物理测井原理294地震资料数字处理299测井资料综合解释与数据处理302石油地质学304岩石物理学307微机原理及应用308测井仪器310重力、磁法、电法物探312生产测井314地震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317综合录井与气测319毕业设计320测井综合解释课程设计322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实习323地震资料处理课程设计325地震解释课程设计327高级地球物理专题329测井生产实习331地震解释课程设计334综合录井与气测实习336测井仪器原理及应用实习338测井综合解释课程设计341测井应用软件343文献检索与利用345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347天然地震学348地球物理学专业概论课程名称:地球物理学专业概论(Geophysics Professional Guide)课程代码:121040学分:1分总学时:1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6学时适用专业:地球物理学先修课程:无执笔人:陈清礼审订人:唐新功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入门引导课程课。
地球物理学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其中,地球物理学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愈发重要。
在石油勘探中,地球物理学不仅可以提供与地质有关的信息,还可以通过非侵入式的技术手段探测油气储集层的位置、含量和性质,是一种重要的勘探方法。
本文将从地震勘探、电磁勘探和重力勘探三个方面,对地球物理学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进行简要介绍。
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中最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之一。
地震勘探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和油气储集层的分布。
地震勘探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地震勘探人员会在地面上布放大量的传感器,并且在其附近进行爆炸或震动激发地震波。
当地震波经过井壁和地下不同岩石层时,根据不同材料性质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地震勘探人员可以通过这些反射和折射信息推断岩层的类型、构造和厚度等信息。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地震勘探人员还需要为地震波构建速度模型,即地下岩层的速度分布。
通过速度模型,地震勘探人员可以对反射和折射信息进行解释,判断油气储集层的位置、厚度、成因等信息。
地震勘探的方法成熟、精度高、效果显著,它已成为石油勘探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电磁勘探电磁勘探也是石油勘探中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之一。
电磁勘探利用磁场的变化和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对地下岩石的电性、磁性等性质进行探测,并进一步确定油气储集层的位置、含量和性质。
电磁勘探常使用的技术包括磁法、电法和电磁法等。
在磁法中,勘探人员会在地面上布置大量的磁传感器,通过测量地面的磁场,来推断地下岩石的电性、磁性等信息,进而判断油气储集层的位置、含量和性质。
在电法中,勘探人员会在地面上布置大量的电传感器,通过电流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特性,推断地下岩石的电性、状况和油气含量等信息。
电磁勘探具有精度高、非侵入性强等优点,同时还对地下水体及其水质状况的探测也有很好的效果。
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课程
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课程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课程教学大纲学院(部)教学委员会主任签字:学院(部)教学院长(主任)签字:学院(部)盖章:二〇一七年六月十日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课程教学大纲目录地球物理学专业概论1 C语言程序设计2复变函数、积分变换、矢量分析与场论8计算方法12信号分析与处理14弹性波动力学17数学物理方程19普通地质学22地球物理学原理(双语)28地球物理场论31岩石物理学36地震勘探原理38重力、磁法勘探40电法勘探42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44FORTRAN程序设计5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59构造地质学62测量学68沉积岩与沉积相74石油地质学77计算地球物理(双语)80测井资料地质解释83地震勘探仪器85矿床学89地震资料数字处理92地球物理反演方法97 Matlab程序设计98地球物理测井102工程地球物理学105C语言程序课程设计107普通地质实习109地球物理野外实习111计算地球物理课程设计114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115地震资料处理课程设计117 浅层地球物理实习119重磁资料处理课程设计120 电法资料处理课程设计122 毕业设计124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概论126 数字电子技术128数学物理方程130构造地质学133石油地质学138电磁场论140地震勘探原理145地球物理测井149地震资料数字处理152重力、磁法、电法物探155 沉积岩与沉积相157人机联作地震解释164工程地质165岩石物理学166地震勘探仪器168地震波动理论171油气田勘探174油藏工程概论177地震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178油藏地球物理181遥感地质原理与应用182地球物理勘探进展184综合地质实习185地震解释课程设计188测井解释课程设计190地震生产实习191地震资料处理课程设计193油藏地球物理课程设计195毕业设计197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200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202沉积岩与沉积相207电磁场论213电法测井215声波测井219核测井原理221生产测井223测井仪器226测井资料综合解释与数据处理230地震勘探原理232 弹性力学234信号分析与处理236核物理基础239油藏物理与油藏工程241构造地质学243技术经济学248FORTRAN程序设计251试井分析258测井地质与油藏描述260测井技术进展262复杂储层测井评价263综合录井与气测266层序地层学267钻井与采油工程269测井生产实习(含仪器)272生产测井课程设计275测井综合解释课程设计277毕业设计278普通地质与构造地质280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285沉积岩与沉积相288弹性力学295地震勘探原理297地球物理测井原理30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306测井资料综合解释与数据处理309石油地质学311 岩石物理学313微机原理及应用315测井仪器317重力、磁法、电法物探319生产测井321地震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323综合录井与气测325毕业设计327测井综合解释课程设计329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实习330地震资料处理课程设计332地震解释课程设计334高级地球物理专题336测井生产实习338地震解释课程设计342综合录井与气测实习343测井仪器原理及应用实习346测井综合解释课程设计348测井应用软件351文献检索与利用353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354天然地震学356地球物理学专业概论课程名称:地球物理学专业概论(Geophysics Professional Guide)课程代码:121040学分:1分总学时:1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6学时适用专业:地球物理学先修课程:无执笔人:陈清礼审订人:唐新功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入门引导课程课。
最新3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教程 教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教程人类居住的地球,表层是由岩石圈组成的地壳,石油和天然气就埋藏于地壳的岩石中,埋藏可深达数千米,眼看不到,手摸不着,所以,要找到油气首先需要搞清地下岩石情况。
怎样才能搞清地下岩石的情况呢?这要从岩石的物理性质谈起。
岩石物理性质是指岩石的导电性、磁性、密度、地震波传播等特性,地下岩石情况不同,岩石的物理性质也随之而变化。
各种物理性质都表现为一种或几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如导电性不同的岩石在相同的电压作用下,具有不同的电流分布;磁性不同的岩石,对同一磁铁的作用力不同;密度不同的岩石,可以引起重力的差异;振动波在不同岩石中传播速度不同等。
运用现代技术,完全可以记录到上述物理现象的变化,进而可以了解地下岩石的性质及其分布规律,达到寻找地下油气的目的。
我们把这种以岩石间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以物理方法为手段的油气勘探技术,称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简称物探技术。
古代兵器有刀、枪、剑、戟……,当今的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又有哪些呢?通过观测不同岩石引起的重力差异来了解地下地层的岩性和起伏状态的方法,称为重力勘探。
油气生成于沉积盆地,应用重力勘探可以确定沉积盆地范围。
通过观测不同岩石的磁性差异,来了解地下岩石情况的方法,称为磁力勘探。
在沉积盆地中,往往会分布着各种磁性地质体,磁力勘探可以圈定其范围,确定其性质。
通过观测不同岩石的导电性差异来了解地下地层岩石情况的方法,称为电法勘探,与油气有关的沉积岩往往导电性良好(电阻率低),应用电法勘探可以寻找和确定这类地层。
1-1.gif通过观测用人工方法(如爆炸)激发的地震波在不同岩石中的速度变化及其他特征来了解地下岩石情况的方法,称为地震勘探。
在以上这四种方法中,重力、磁力、电法三种方法联合起来应用往往可以找出可能有油气的盆地在哪里?盆地中哪里是隆起,哪里是坳陷,哪里是可能最有利的构造等等。
这种工作是在找油的开始阶段做的,一般叫做普查。
1-2.gif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最主要的一种勘探方法,具有勘探精度高,能更清晰地确定油气构造形态、埋藏深度、岩石性质等优点,成为油气勘探的主要手段,并被广泛应用。
石油地质学PPT课件
•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四氯化碳、 苯和石油醚、醇等。
a
30
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
• 天然气:广义讲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均可以称天然气。狭义的天然气 是气态烃和非烃气。
• 比重:20摄氏度时,一般介于0.75~1.00之间,比重大于0.90的为重 质石油,小于0.90的为轻质石油。
• 粘度:1泊=1达因的切力作用于液体流动速度为1厘米/秒移动1厘米每 平方厘米。石油是粘性流体。厘泊=1/100泊。 大庆油田的石油粘度为19~22厘泊。
• 荧光性: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出荧光,是一种冷发光现象,常用于检测 岩芯是否含油。饱和烃不发光,芳香烃和非烃发光。轻质油发浅兰色, 含胶质多的石油一般发绿或黄色,含沥青多的石油发褐色荧光。
3 溶解气:溶于水或石油的天然气,常溶于饱和或过饱和的油藏中,重烃气 高达40%。
4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可逆裂解) 为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凝结为轻质 油,即凝析油。一般分布在地下3000-4000米深处。
5 固态气体化合物:在海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
1939年于老君庙打下第一口井,39年a8月日喷原由10吨。
15
我国现代石油工业
玉门油田的开发,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大庆油田的发现:1955年始,开始地质普查,1959年9月26日,松基3 井喷出高产油流,从而发现了大庆油田。大庆油田已经稳产5000万吨 以上达20多年了,至少还可以稳产10年以上,是中国最大的国有企业。
石油学术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石油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
石油,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我将从石油勘探、开采、加工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石油学术的盛宴。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石油勘探的历史。
自从18世纪末石油工业诞生以来,人类对石油的勘探技术不断进步。
从最初的简单钻井,到现在的三维地震、地球物理勘探,我国在石油勘探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
接下来,我要谈谈石油开采技术。
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开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从传统的油井开采,到如今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我国石油开采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特别是在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方面,我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石油加工利用方面,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从原油加工、炼油到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我国石油加工利用技术不断升级。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产品消费国和石油化工产品出口国。
在炼油技术方面,我国已掌握世界领先的炼油技术,如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
然而,在享受石油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关注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在石油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确保石油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介绍我国在石油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果:1. 污水处理技术:我国在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研发了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如膜分离、生物处理等,有效降低了污水排放量。
2. 废气处理技术:针对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的废气排放,我国研发了烟气脱硫、脱硝等技术,有效降低了大气污染。
3. 固废处理技术:在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固废处理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我国研发了先进的固废处理技术,如热解、焚烧等,实现了固废的资源化利用。
石油知识石油地球物理勘探PPT课件
组合爆炸
多个炮点同时放炮构成 一个总的震源
组合检波
多个检波器组成一个 地震道输入到地震检 波器中
共同目的
增强反射能量、削弱干扰波,提高记录质量。如果某地区干扰严重或有好 几种干扰波时,就应考虑同时使用这三种方法。
第19页/共52页
6.怎样提高地震勘探精度
地震分辨率
是指能够分出两个十分 靠近的物体的能力,一 般用距离表示。如果两 个物体间的距离大于某 个特定距离时可以辨认 出是两个分离的物体, 而小于这个距离时就不 能辨认出是两个物体, 这个距离就表示分辨率
圈闭是密封的、不透水的岩石所组 成的地层盖住,油气从圈闭中流不走, 也挥发不掉,就形成了油气田。
第3页/共52页
3.什么是重磁力勘探
勘探工作者按照设计好的测点用重 力仪在野外逐一观测,并记录下它们 的重力值,回到室内再由计算机经过 一番处理,把各点的重力值形象地绘 成有峰有谷、高低不平的地下“地形 图”。并结合其他物探资料来分析研 究地下的地质结构,并推断出哪些地 方可能会存在油气藏,这就是重力勘 探。
地下通道中由下而上地运动。由于通道直径微小,形状“弯弯曲曲”,通畅程
度“似通似断”,致使微渗漏速度极其缓慢。
油气微渗漏示意图
第6页/共52页
6.怎样进行地球化学勘探
• 气体测量法
在地面按一定测网,用动力钻钻至地下数米处, 由车载检测仪器现场检测游离烃类气体的种类 及其浓度。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方法。
第31页/共52页
8.地震资料的特殊处理
第32页/共52页
9.地震勘探的地形校正
•
在地震勘探原理中,假设条件是野外采集是炮点和接受点在一个水平
明上,即地形是平的 。但实际上大多数工作区地形是不平的 ,接收到的
大学生地球物理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物理现象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科学,它涉及物理学、地质学、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我国,地球物理学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息息相关。
下面,我将从地球物理学的起源、发展、应用以及大学生如何投身这一领域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球物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地球物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人们通过观察地球的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等,逐渐认识到地球并非一个简单的球体。
然而,地球物理学的真正兴起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物理学和地质学的快速发展,地球物理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1. 起源:地球物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伽利略发现了地球的惯性,为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进一步推动了地球物理学的发展。
2. 发展:19世纪末,随着电学和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地震波、地磁、地电等地球物理场进行研究。
20世纪初,地球物理学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开始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矿产资源调查等领域。
二、地球物理学的应用地球物理学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几个重要的应用领域:1. 石油勘探:地球物理学是石油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研究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可以预测油气藏的位置和储量。
2. 矿产资源调查:地球物理学可以用来探测地下矿产资源,如煤炭、金属矿产等。
3. 地震预报:地球物理学通过研究地震波的特征,可以对地震进行预测,为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4. 环境监测:地球物理学可以用来监测地下水位、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
5. 地球动力学研究: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有助于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
三、大学生如何投身地球物理学领域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投身地球物理学领域呢?以下是一些建议:1. 学习基础知识: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扎实的物理、数学、地质学等基础知识。
石油地质演讲稿范文高中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石油地质。
石油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从石油地质学的定义、石油的形成与分布以及石油地质学在我国的应用等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一、石油地质学的定义石油地质学是一门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的形成、分布、评价和勘探的学科。
它涉及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勘探工程学等多个领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二、石油的形成与分布1. 石油的形成石油是由古代生物遗体经过长时间、高温、高压条件下转化而成的。
这些生物遗体主要来自于海洋生物和陆生植物,它们在死亡后沉积在海底或湖泊中,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逐渐转化为石油。
2. 石油的分布石油的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层状分布:石油主要分布在沉积岩层中,呈层状分布。
(2)区域性分布:石油资源在一定区域内相对集中,如我国的渤海湾、塔里木等地区。
(3)地质构造控制:地质构造对石油的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断层、褶皱等。
三、石油地质学在我国的应用1. 石油勘探石油地质学为石油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方法,可以寻找和评价油气藏。
2. 石油开发石油地质学在石油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油气藏的地质评价,确定开发方案,提高油气田的开发效益。
3. 石油储层评价石油地质学为储层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储层岩石、流体、孔隙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确定储层的性质和产能。
4. 石油环保石油地质学在石油环保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油气田的开发和利用,可以降低石油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石油地质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学科。
在我国,石油地质学的发展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我国石油地质学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目录[1] [美]R,E,谢里夫,[加]L,P,吉尔达特,勘探地震学(第二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2] 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3] 邹才能,张颖,油气勘探开发实用地震新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4] 王妙月等,勘探地球物理学,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5] 何汉漪,海上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及其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6] 常子恒主编,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7] 史诃,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 田在艺,薛超,流体宝藏—石油和天然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9] 沈平平,刘明新等,石油勘探开发中的数学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 毛宁波,地震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及其新进展,自然杂志,1999(6)[11] 毛宁波,戴塔根等,医学数字成像与地震数字成像新进展及其相互渗透,生命科学研究-2003年中国博士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暨院士论坛,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2] 中国海洋石油物探编写组,中国海洋石油物探,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13] 杨友法,何樵登等,海洋地震勘探,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 OZ yilmaz,Seismic data analysis,USA: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2001[15] 李心太,地球物理方法综合应用与结实,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16] 刘天佑,应用地球物理数据采集与处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17] 张胜业,潘玉玲,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18] 孙传友,潘正良,地震勘探原理仪器原理,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19] 李振春,张军华,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20] 牟永光,陈小宏,李国发,刘洋,王守东,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21] 韩文功,印兴耀,王兴谋,李振春,刘洪文,地震技术新进展(上),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22] 韩文功,印兴耀,王兴谋,李振春,刘洪文,地震技术新进展(下),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23] 袁子龙,狄帮让,肖忠祥,地震勘探仪器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24] 史謌,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 姚姚,地震波场与地质勘探,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26] 张玉芬,反射波地质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27] 顾功叙,地球物理勘探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28] 聂荔,周洁玲,地震勘探原理和构造解释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29] 何樵登,韩立国,朱建伟,王德利,地震波理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0] 孙成禹,地震波理论与方法,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2007[31] 周绪文,反射波地震勘探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32] 董敏煜,地震勘探,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33] 李录明,李正文,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和解释,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34] 李庆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35] 刘雯林,张颖,石油地球物理发展历程回顾、启示及对策建议,石油科技论坛,2003,10[36] 黄绪德,反褶积与地震道反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37] 邹才能,张颖,油气勘探开发适用地震新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38] 刘雯林,油气田开发地震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39] 何汉漪,二十一世纪的地震勘探技术,地学前缘,2000,7(3):267,273[40] 熊翥,我国物探技术的进步及展望,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38(5):565~578[41] 韩行吉,杨文采,吴永刚,地震与声波测井资料的匹配,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30(增刊):227~332[42] 陈遵德,朱广生,地震储层预测方法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12(4):77-84[43] 刘雯林,张颖,石油地球物理发展历程回顾、启示及对策建议,石油科技论坛,2003,10[44] 刘雯林,李文华,王良全等,合成声波测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0,15(2):18-40[45] 王英民,等译开发地震学地震出版社,1996[46] 洪菲,胡天跃,深海油气地震勘探进展和展望,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17(2):230~236[47] IeaneyW,Scott,UlrychTJ,声测井曲线的复合中值滤波,朱毓荃译,见石油工业部地球物理勘探局科技情报所,地质矿产部石油物探研究所情报室编,第57届SEG年会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48] 马劲风,声波测井与地震数据匹配的新方法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6月第28卷第3期[49] 周竹生,周熙襄,宽带约束反演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3,28(5):523~536[50] 俞寿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51] 牟永光,地震勘探数字资料处理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52] 吴荣祥,译,应用地球物理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53] 李乐天,译,层系结构解释中地震资料时间谱的分析方法,国外油气勘探,1990,2(1):56~64,[4][54] 刘传虎,等,时频分析方法及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增刊1),1996,31(1):11~20,[55] 俞寿朋,相位谱及其计算,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1,16(5):1~14,[8][56] 程年夫,刘雯林,相位谱计算与相位校正,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3,28(增刊1):1~12[57] 孙成禹,空变地震于波提取方法研究,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24卷第1期[58] 杨文采,粘弹性介质中反射地震道的合成,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6,ZI(6):615~623[59] 杨文采,岩石的弹性偕振Q模型,地球物理学报,1987,30(4):399~411[60] 张剑秋,张福炎,地球物理勘探可视化工作的挑战与机遇,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32(6):884~888[61] 孙家广,杨长贵,计算机图形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62] 安艺敬,理查兹PG定量地震学——理论和力法(第卷),李钦祖,郊其嘉,译:地震出版社,1987 46-168[63] 李庆忠,岩石,纵、横波速度规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2,(27):1-12[64] 殷八斤,曾灏,杨在岩,A VO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65] 何樵登,熊维纲,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66] 何樵登,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67] 姚姚,詹正彬,钱绍湖,地震勘探新技术与新方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68] 李宏兵,具有剔除噪音功能的多道广义线性反演,石油物探,1996,35(4):1117[69] 林小竹,杨慧珠,汤磊,无井多道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33(4):448~452[70] 林小竹,杨慧珠,有井多道反演,石油物探,1999,38(4):4450[71] 马国东,波阻抗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煤田地质,2001,13(2):6567[72] 马劲风,王学军,测井资料约束的波阻抗反演中的多解性问题,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1):710[73] 杨小萍,董春荣,地震反演技术在储层建模中的作用,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5(6):912[74] 刘雯林,煤气田开发地震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75] 李玉英,广义线性反演地震岩性,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2,27(6):706~713[76] 张宏彬,何樵登,宽带约束反演,石油物探,1995,34(4):110[77] 姚振兴,张霖斌,叠后地震剖面的线性化波阻抗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30(5):609614[78] 王宝珍,杨文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地震波阻抗反演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33(2):258264[79] 高少武,贺振华,一维波动方程震源函数与波阻抗反演,石油物探,1995,34(2):8488,673[80] 朱成宏,地震资料波阻抗多尺度反演,石油物探,1999,38(2):2030[81] 陈志德,杨文采,吴永刚,用于储层跟踪的地震波阻抗混沌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30(1):110[82] 田振平,波阻抗近似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31(5):616617[83] 赵宪生,梁贵蓉,罗运先,子波反演与波阻抗反演,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9,21(3):206211[84] RHSeymour,利用地震—地质控制由井外推储集层岩性,牛毓荃译,国外油气勘探,1990,2(2):74~872[85] 杨文采,地震道的非线性混沌反演理论和数值试验,地球物理学报,1993,36(2):221~2315[86] 杨旭明,陈均,唐权钧,地震资料分步最优化反演方法,石油地物理勘探,1994,29(5):558~6006[87] 李庆忠,论地震约束反演的策略,石油地物理勘探,1998,33(4):423~4387[88] RobertTVest,利用地质约束条件进行地震数据反演,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第60届年会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280~283[89] Wscott Leaneyand Tab JUlrych,声测井曲线的复合中值滤波,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第57届年会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494~497[90] 杨文采,神经网络算法在地球物理反演中的应用,石油物探,1995,34(2):116~120[91] 邹振桓,杨文采,地震道的广义线性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7,22(4):363~375[92] 符力耘,程胜,段玉,地震波阻抗反演的ANNLOG技术及其应用效果,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32(1):34~44[93] 杨文采,反射地震道的反演———问题与限制,石油物探,1986,25(3):23~39[94] 张繁昌,印兴耀,吴国忱,用模拟退火神经网络技术进行波阻抗反演,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1(6):16~18[95] 李玉民,波阻抗多约束反演,石油物探,1994,33(1):37~44[96] 徐仲达,地震岩性模拟中的多解性问题,石油物探,1995,34(3):32~45[97] 张厚柱,杨慧珠,徐秉业,用遗传算法反演层速度,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30(5):633~644[98] 李正文,胡光岷,蒲勇,地震数据多参数约束反演及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29(5):581~587[99] 李庆忠,符合小层对比原则的砂层内插技术,石油物探,1989,28(1):12~21[100] 马劲风,贾春环,李庆春等,转换波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与速度反演方法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9,34(5):509~519[101] 杨文采,地球物理反演的理论与方法,地质出版社,1997[102] 傅淑芳,朱仁益,地球物理反演问题,地质工业出版社,1998[103] 王贵文,测井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04] 王延光,储层地震反演方法以及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石油物探,41(3),2002[105] 彭传圣,常国贞,试论地震约束反演的不适定性油气地质与采收率,9(2),2002[106] 沈财余,江洁,赵华,李九生,测井约束地震反演解决地质问题能力的探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7(4),2002[107] 沈财余,阎向华,测井约束地震反演的分辨率与地震分辨率的关系,石油物探,38(4),1999[108] 张玉芬,罗延钟,凌峰,井震联合地震道多尺度反演,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6(5),2001 [109] 马坚伟,杨慧珠,朱亚平,地震波形多尺度反演的一点讨论,地球物理学进展,15(4),2000[110] 张玉芬,罗延钟,陶国强,史付生,影响地震道多尺度反演效果因素分析,物探与化探,25(3),2001 [111] 朱成宏,秦瞳,从SEG2002年会看油藏描述技术的新进展,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6(3),2003[112] 白彦彬,杨长春,井西利,地质规律约束下的波阻抗反演,石油物探,41(1),2002[113] 史文东,张立昌,尹克敏,孙海宁,地质统计地震反演方法及其在民丰断裂带封堵中的应用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7(4),2002[114] 呼舜兴,郭献广,张之文,地震反演技术在桥口-白庙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2(3),2003[115] 石万忠,陈开远,李梦溪,杨永林,代胜群,JASON在东濮凹陷H99块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地质科技情报,20(2),2001[116] 张继武,应用Strata软件进行波阻抗反演的几点认识,新疆石油地质,20(1),1999[117] 吴坚,张塞,闫桂花,邹玉萍,波阻抗反演技术在区域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7(增),2002[118] 牛小芳,张春林,汪立蓉,皮东,地震反演技术在前8块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断块油气田,10(2),2003 [119] 吕义军,王萍,李虎山,王岩,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在浊积岩油藏勘探中的应用,山东地质,19(增),2003 [120] 王连山,董建海,彭毅斌,朱庆忠,测井约束三维地震反演在琥珀营油田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5(2),2003[121] 孙岩,李明,赵一民,赵占银,马新昌,张立新,英台地区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解释技术的应用与效果,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8(2),2003[122] 董万百,韩行吉,小波波阻抗反演技术的改进及应用,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4),2001[123] 沈财余,崔汝国,影响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地质效果因素的分析,物探与化探,27(2),2003[124] 方赟,柯善珍,陈家敏,刘敬,A VO地震反演在油气预测中的应用,特种油气藏,9(4),2002[125] 卢占武,韩立国,波阻抗反演技术研究进展,世界地质,21(4),2002[126] 夏洪瑞,周开明,黄桥,霍浩,许自龙,刘新强,波阻抗反演技术中空变子波的求取,石油物探,41(4),2002[127] 马劲风,王学军,贾春环,赵建勋,波阻抗约束反演中的约束方法研究,石油物探,39(2),2000 [128] 曹柏如,张霖斌,波阻抗反演中的不确定性分析,地球物理学进展,15(4),2000[129] 司马立强,郑淑芬,吴胜,测井地震结合储层参数推广反演技术及应用,测井技术,25(1),2001 [130] 张永刚,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的现状和发展,石油物探,41(4),2002[131] 0李立诚,吴坚,张塞,庄锡进,0邹玉萍,王文质,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在层序研究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为例,新疆石油地质,23(3),2002[132] 马劲风,许升辉,王桂水,高乐,地震道反演面临的问题与进展,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3(4),2002 [133] 姚逢昌,甘利灯,地震反演的应用与限制,石油勘探与开发,27(2),2000[134] 尹成,谢桂生,吕中育,赵志伟,邹定永,地震反演与非线性随机优化方法,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3(1),2001[135] 宿淑春,王晓华,分频波阻抗反演方法及其应用,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1),2000[136] 徐国庆,侯志强,井约束地震反演中对声波和密度测井的油气信息补偿与消除,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7(3),2003[137] 杨文采,评地球物理反演的发展趋向,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9(4),2002[138] 陈长河,周杰,周胜利,潘一览,全局优化模拟退火地震反演技术,断块油气田,8(4),2001[139] 靳军,谈继强,李天明,支东明,宁良,应用测井约束反演开展储集层砂体描述,新疆石油地质,24(1),2003[140] 宋维琪,应用地震属性与测井数据反演储层参数,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6(3),2003[141] 杨斌,肖慈珣,测井约束下的神经网络地震储层参数反演,矿物岩石,18(增),1998[142] 蒋录全,地震数据反演中的Monte-Carlo算法、漠拟退火算法(SA)及遗传算法(GA),西南石油学院院报,17(3),1995[143] 侯遵泽,杨文采,中国大陆地壳密度差异多尺度反演,地球物理学报,41(5) ,1998[144] 朱成宏,叠后地震资料波阻抗多尺度反演,武汉中国地质大学,1998[145] 张玉芬,影响薄互层地震反射特征因素研究和井震联合地震道多尺度反演,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00 [146] SUBHASHISM,XURIH,JEFFREYL,etal,Hybrid seismic inversion:A reconnaissance tool for deepwater exploration,The Leading Edge,19(11),2000[147] COOKE D A,SCHNEIDER WA,Generalized linear inversion of reflection seismic data,Geophysics,48(6),1983[148] Treitel S L,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geophysical inversion:A new millennium analysis,Geophysics,66(1),2001[149] Yang Wencai,Theory & method of geophysical inversion,Bei jing:Geophysical Publishing Company,12,1997 [150] Connolly P,Elastic impedance,The Leading Edge,18(4),1999[151] Mccormack M D,Neural computing geophysics,The Leading Edge,10(1),1991[152] Jin S,Madariaga R,Nonlinear velocity inversion by a two step Monte Carlo method,Geophysics,59(4),1994 [153] Latimer R B,Davison R,van Riel P,An interpreter’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nd working with seismic-derived acoustic impedance data,The Leading Edge,19(3),2000[154] Subhashis Mallick,A simple approximation to the P-wav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and its implication in the inversion of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data,Geophysics,58(4),1993[155] Landro Mand Solie R,Sources signature determination by inversion,Geophysics,57(12),1992[156] Gray S H,Bleisten N,Imaging and inversion of zero-offset seismic data,Proceeding of the IEEE,74(3),1986 [157] CLAYTONRW,STOLTRH,A Born-WKBS inversion method for acoustic reflection data,Geophysics,46(11) ,1981[158] Lippmann RP,An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with neuralnets,IEEE ASSP,April,1987,3(4):4~22 [159] Mccormack MD,Neural computing in geophysics [J] ,The Leading Edge,1991,10(1):11~15[160] Rogno H,Kristensen A,Amundsen L,The statfjord 3 D,4C OBC survey[J],The Leading Edge,1999,18(11):1300~1305[161] Whitcombe DN,Connolly PA,Reagan 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