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地域文化

合集下载

走进古代长沙——先秦时期

走进古代长沙——先秦时期

1954年,湖南省博物馆成立,1956年省 文管会将四羊方尊移交省博物馆收藏, 1959年国庆10周年时,四羊方尊调往中 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以后就一直留藏在 该馆。四羊方尊作为全国排名第三的十 大传世国宝曾多次出国展览,并作为中 国古文物的精华和古代青铜工艺的杰作 编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和各类教材。
四羊方尊在被黄材镇的古董商买进后,很快辗转到了 长沙县靖港镇某商号,一些心怀不轨的商人通过文物 贩卖的渠道秘密放出消息,打算密卖宝物,内定起价 二十万大洋。当时的长沙因文物盗掘走私现象严重, 政府部门对出土文物走私现象的查处也十分严厉。四 羊方尊出土的消息很快被长沙县政府得知。为防止奸 商贪利将国宝卖给外国人,长沙县政府立即派警员前 去查处此事,并将四羊方尊没收,上交了湖南省政府。 宝物充公之后,被放在了时任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的办 公室里,张治中虽然知道这是个宝物,但并不知道它 有什么价值,竟把宝物作为笔筒放在几案之上达3个 月之久。
六月以来,湖南省文物局多次组织 文物专家到衡山考察论证,通过实 地考古鉴定证实,这块巨石所处位 置、形状、大小及周边的环境与史 料吻合,初步认定其确属失踪千年 的禹王碑母本。
目前,当地文物部门已对禹王 碑遗址采取了紧急保护措施, 开展禹碑原址、原碑的进一步 确认工作,整理破译禹碑文字, 积极着手将禹王碑遗址申报为 文物保护对象。
传说是美好而又离奇的,然而传说毕竟 是传说,它并没有动摇文人学士考释碑 文的信心,多少人为其花费了毕生的心 血。原碑石于1212年(南宋嘉定五年) 最先发现于衡山岣嵝峰,后来才摩刻于 岳麓山头,故又称岣嵝碑。明代杨慎、 沈镒、杨时桥、郎瑛(yīng),清代杜 壹,当代长沙童文杰、杭州曹锦炎、株 洲刘志一等人先后作“岣嵝碑释文”。
走进古代长沙——先秦时期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总目录先秦地域文化的总体特征孔子与齐鲁文化荀子与燕赵、三晋、齐鲁文化老庄与荆楚、中原文化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墨子与齐鲁文化、邾娄文化与中原文化名家与三晋文化兵家与齐文化先秦地域文化的总体特征先秦诸子百家概说先秦地域文化的分类先秦地域文化的特征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诸子百家的定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诸子百家的由来诸子百家概念《史记²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老子、庄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韩非子、李斯。

5、名家:惠施(宋)、公孙龙(赵)。

6、兵家:孙武(春秋齐)、孙膑(战国齐)。

7、纵横家:苏秦(合纵派)、张仪(连横派)。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文化与地域关系饮食性格语言曲艺饮食与地域文化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重庆火锅重庆火锅(毛肚火锅、麻辣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爱开玩笑。

(2)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

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

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

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头上之前就翻滚在地,哭爹喊娘。

(3)他们充满了种族的活力,人人都是男子汉,吃饭、工作都是男子汉的风格。

他们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好斗,好冒险,图进取,脾气急躁,在表面的中国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著居民的传统。

(1939,《中国人²北方与南方》)丽鹃:°妈,你这红烧肉里放八角和花椒了吧?其实我爸说,好吃的红烧肉是不放作料的,就是酱油加糖和黄酒,具体怎么烧我不知道,下次问了我爸告诉你啊!±丽鹃:°妈,今天没买菜啊±婆婆:°买了。

浅谈先秦儒学的地域文化特色

浅谈先秦儒学的地域文化特色

浅谈先秦儒学的地域文化特色儒学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它能不断吸纳不同文化因素以丰富其内涵。

早在先秦时期,儒学在生成、传播的过程中,就从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特色。

本文拟以邹鲁儒学、齐地儒学、三晋儒学为例,对先秦儒学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一探讨。

一、邹鲁儒学的地域文化特色鲁国位于泰山之阳,汶、泗、沂、沭水流域,属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型国家。

鲁国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其境内丘陵间的土地宜于农桑。

《汉书地理志》: ( 鲁) 地陿民众,颇有桑麻之业,亡林泽之饶。

鲁国政治上遵行宗周礼乐制度,以亲亲与尊尊作为治国原则。

《汉书地理志》: 周公始封,太公问: 何以治鲁?周公曰: 尊尊而亲亲。

在地理、经济、政治等因素作用下,鲁文化形成了如下特色:(一) 尚俭朴。

长期的农业经济生活,使鲁国形成了重农尚俭的风俗。

《史记货殖列传》载,鲁国地小人众,俭啬,民好畜藏,好农而重民。

《国语鲁语下》载,鲁国贵族夫人不但亲自纺织,还训告儿子: 居,吾语女。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沃土之民不材,逸也; 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鲁国的季文子辅佐三代国君,家中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生活十分简朴。

(二) 重亲孝。

鲁人有浓厚的亲亲观念,重视以孝道为核心的宗法伦理道德。

据李启谦先生研究,鲁有君主以孝为谥者,如鲁孝公; 有的贵族以孝为名,如施孝叔、孟孝伯等,这是鲁国重视孝道的反映。

《国语周语上》周王室的大臣称赞鲁孝公鲁侯孝。

《左传》中记载了鲁国宣扬孝道的言论,说孝,礼之始也,孝敬忠信为吉德,孝子之养父母,等等,都体现了鲁国对孝道的重视。

(三) 崇礼义。

鲁国以法则周公为施政纲领,铸就了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

春秋时期,鲁国成为礼乐文化的中心。

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晋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曰: 周礼尽在鲁矣。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全称,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地域内的文化。

现代的山东省,先秦时代,是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的地域,汉代以后统一为山东。

齐鲁文化是我国最繁荣的文化,春秋时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系统,而东临海滨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东夷文化),两种古老的文化存在差异。

相对地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尚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汉代以后实现了文化融合。

二、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风俗略同的地区。

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同。

它西部毗连西藏和云南、贵州;西北部与青海相接,北部与陕西、甘肃为邻,东连湖北、湖南。

巴蜀文化以农耕文化、茶文化、蜀汉文化、戏剧文化、雕版文化等为主要内容。

雕版,古书上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茶,《神农本草》这本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四川的盖碗茶小有名气。

三、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域,又特别是湖北。

荆楚文化有八大特点:一是炎帝的神农文化;二楚国的历史文化,如青铜铸造、丝织刺锈,还有哲学、辞赋(楚辞)、音乐、舞蹈等;三是秦汉文化,如赤壁赋、隆中对等;四是清江巴土文化,如土家人的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独居一格;五是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的资源。

如武当山是道教名山。

六是长江三峡文化,长江的巫峡、瞿塘峡、西陵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

七是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和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河(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

八是现代革命文化。

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近代的“二·七”大罢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齐鲁文化简述

齐鲁文化简述

齐鲁文化是指先秦齐国和鲁国以东夷文化和周文化为渊源而发展建构起来的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是秦汉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主要源头。

两汉时期所实行的礼仪制度与作为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的“礼学”基本上都是承源于齐鲁之学。

汉王朝开国伊始,鲁人叔孙通就根据儒家学说为统一的大汉帝国制定了一套规范社会政治生活的礼仪制度,并编撰《仪品》十六篇与《汉礼器制度》,不仅奠定了汉一代的礼制基础,而且为其后约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礼制确立了基本模式。

汉代的“封禅”与“明堂”制度也主要是在齐鲁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和确立的。

此外,汉代的《仪礼》之学、二戴《礼记》之学与《周礼》之学也都与齐鲁之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齐鲁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群星璀璨,数千年来,涌现出孔子、孟子、墨子、孙武、孙膑、诸葛亮、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等一大批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杰出人物。

还有众多文化名人客居山东,流下不少传世佳作。

“齐鲁”一名,因于先秦齐、鲁两国。

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

因为文化的一体,“齐鲁”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

这一地域与后来的山东省区范围大体相当,故成为山东的代称。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地域文化
名词解释
1、 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先秦时期少数民族在河套地区活动的时期。这一时期活动在这里的少数民族有山戎、猃狁、鬼方、林胡、楼烦等。
先秦时期活动在河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诸奴隶制王朝的接触主要是以战争的形式进行的,而与南方地区的楚国婚姻关系的存在则说明当时河套地区的诸少数民族的社会影响力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大的多,这也显现出河套文化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即少数民族占据河套文化发展的主动地位。
9、 河套文化:产生于河套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其地域范围以今天的河套地区为中心,向西可以抵达银川一带,向东与山西省接壤,南跨黄河包括今鄂尔多斯,北依阴山山脉。河套文化包括河套地区所产生的一切社会人文现象。河套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农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特色;共同构建起胡汉交融的文化体系;文化发展具有多层次性,具有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双重特点。
3、 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

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

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成果简介2011年05月15日16:43北京联合大学韩建业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批准号为04CKG00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中国西北地区是指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等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和黄河流域。

先秦时期是指从新石器时代至秦皇朝建立以前的时期,在新疆还可以延伸到西汉时期。

对西北地区先秦时期自然环境和文化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目前为止,已基本建立了先秦考古学文化谱系,大致了解了先秦聚落形态和社会状况,并有多项研究涉及到局地人地关系问题。

尽管如此,至今还缺乏着眼于整个西北地区先秦时期文化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更没有人将整个西北地区如此长的时期内自然环境和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因此,该项研究有两个方面的目的:其一,揭示该地区先秦时期特殊的人地关系机制。

其二,认识西北地区先秦文化的历史地位。

一、自然环境中国西北地区大山、丘陵、盆地高下相间,森林、草原、戈壁、沙漠左右纵横,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大体分为贺兰山以西的西北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以及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土高原区)。

在全新世上万年的时间内,西北地区气候曾多有波动,基本经历了早全新世回暖期(距今11500~8500年)、中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500~3000年)、晚全新世降温干旱期(距今3000年至今)三个大的演变时期,并且每个大时期内小的波动也仍然有相当的一致性,距今8200年、7000年、5000年、4200年、3100年左右的几次气候冷期几乎发生于各区,总体上显示出明显的大陆性、干旱性和脆弱性的气候特点。

二、文化发展在西北地区这片辽阔而略显苦涩的土地上,自几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以来就不断有人繁衍生息,但直至距今8000年出现农业以后,才进入人类文化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并和旧大陆多数地区一样,经历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这样几个大的阶段。

先秦时期河南省省域建置历史介绍

先秦时期河南省省域建置历史介绍

先秦时期河南省省域建置历史介绍•在原始社会,河南省已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之一,进入阶级社会后,域内王朝迭兴,诸侯邦国林立,形成了早期的政区建置。

•一、夏至西周•(一)夏朝(前21世纪~前16世纪)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其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

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国家建立,氏族社会时期那种按血缘和地域相结合划分居民的社会组织,逐渐被以地域划分居民的社会组织形式所代替,体现出了国家的统治职能。

夏时期开始按地理形势把全国划分为若干区域,首开区域建置和地方行政体制之端。

史称:“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说明夏朝把居民按居住地分成9个区域进行统治。

•据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记载,建立夏朝的夏氏族,其主要活动区域就在河南省境内。

传说中的夏都,曾先后定于阳城(登封县告成镇)、阳翟(禹县)、斟鄩(巩县境内)、原(济源县境内)、帝丘(濮阳市)、老丘(开封市东)等地。

此外,在夏朝统治区内,还有许多封国。

河南境内的封国主要有:商(商丘县)、虞(虞城县)、韦(长垣县北)、葛(宁陵县)等。

•(二)商朝(前16世纪~前11世纪)商族是中原地区一个古老的部族,其早期活动中心区域在河南省东部,当时商族的农业生产力很低,迁徙频繁,“自契至汤八迁。

”(《史记》卷3《殷本纪》)迁徙地区主要在河南省境内。

商汤灭夏后,将国都定于西亳(偃师县尸乡沟)。

在此后约600年的统治时期,多次迁都,河南境内的北亳(商丘市北)、相(内黄县东南)、嚣(荥阳县东北)等地都曾作过商朝都城。

到了商朝中期,郑州成为都城。

商王盘庚即位后,将国都迁至殷(安阳小屯),历经273年未变,成为商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商朝建立后,在地方政区上实行“外服”体制,臣服于商王的各部落、氏族首领以及由商王派遣到某一地方行使统治权的商朝贵族统称“外服”。

这些首领或贵族各有封域,以后逐渐发展成诸候国,有一定的独立性。

随着势力的发展,有些诸侯国成为某一区域的实际统治者。

从自然到文化:先秦地域观念的演变——以“夷狄”“蛮夷”“荆楚”为例

从自然到文化:先秦地域观念的演变——以“夷狄”“蛮夷”“荆楚”为例

从自然到文化:先秦地域观念的演变——以“夷狄”“蛮夷”“荆楚”为例彭民权【摘要】在先秦,由于周代分封诸侯以及后来的诸侯争霸,使得诸多地域概念经历了从自然地理到文化概念的演变.以“夷狄”“蛮夷”“荆楚”等为例,这些概念在早期仅仅指中原以外的区域,但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变成对非中原区域的人和诸侯国的贬斥,文化的意味更浓.甚至有些概念到了后代,成了专门的文化概念.这一过程十分漫长,其影响十分深远.【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9)005【总页数】9页(P27-35)【关键词】先秦;地域;文化;夷狄【作者】彭民权【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江西南昌330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6在先秦,由于生产力落后,生存环境恶劣,加之交通极为不便,导致人们只能固定在一定区域活动。

也因此,先秦人对周边地理的感受更为深切。

在先秦人那里,周边的地理环境,土地、山川、河流、气候等等,都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因而先秦人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是从对周边地理的把握开始的。

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先秦人开始接触范围更广的世界,交通条件的相对改善,也让更多的人离开生活的地方,去探索更宽广的世界。

国家、城镇的形成,导致不同地区的人开始相对频繁的交流。

当不同地理环境的人们开始碰撞、交流,不同的地理与不同的风俗就成为不同地区人的标签。

这个时候,地理开始具备了文化的内涵。

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互相征伐,战争不断,为了意识形态的需要,不同地理的差异被赋予了强烈的文化意味,自然地理开始逐渐向文化地理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是不同地域文化碰撞的过程,也是不同地域文化逐渐融合、中华文化逐渐形成的过程。

这一过程十分漫长,其影响深远,甚至一直持续到当下。

这种先秦文化地理观念的演变,从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念,如“夷狄”“蛮夷”“荆楚”等,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来。

夷狄本来只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名词。

春秋以前,中原人按照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的差异将中原地带称为“中国”,而将四周偏远地带称为“夷狄”。

先秦时期建筑的地域风格和社会功能

先秦时期建筑的地域风格和社会功能

先秦时期建筑的地域风格和社会功能宅地的选择是居住风俗的重要环节。

秦汉时期不仅帝王宫殿的修建十分讲究,达官贵人和民居建筑同样讲究宅地的选择。

一般来说,凡是人群聚居之地,必有丰足的水源和适合居住的自然环境,同时要适合土地的开发利用。

《吕氏春秋·开春》曰“饮食居处适,则九窍百节千脉皆通利矣。

”《汉书·晁错传》也载,居住要“审其土地之宜”。

都是说居住环境不仅要适合居住,而且要适合土地的耕作。

这些都是居住不可或缺的条件。

除自然条件的选择外,秦汉时期人们已普遍使用水井。

水井的使用,无疑减少了人们对地表水的依赖,扩展了对居住空间的选择。

在远离江河湖海等地表水的地方,只要打一口井,就可以形成新的聚落,就可以生产和生活。

水井,在居住生活中占有分重要的位置,有时甚至是故乡、家园的代名词,古来就有“背井离乡”之说,乡井与故园不可分离。

秦汉时期的居室建筑沿袭了先秦时期的建筑样式和技术。

不同的是,先秦时期居室建筑,包括宫室建筑的墙体大多是土筑的茅草屋顶,只是在屋脊上覆盖瓦。

至于民宅建造,正如《左传·襄公十年》所载“荜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

”荜门,即柴门,闺窦谓小户。

这种人家一般是在土墙上穿壁为户,上锐下方,状如,以免坍塌。

在墙上凿户,主要是为了采光。

秦汉时期将民间茅屋也称“白屋”。

《汉书·吾丘寿王传“或由穷巷起白屋,裂地而封。

”又《王莽传》“开门延士,下及白屋。

”颜师古曰“白屋谓庶人以白茅覆屋也。

”这是说汉时士庶尽居茅屋,无瓦屋,以白屋为贫贱之代名词。

从荜门、闺窦到白屋民居,反映的都是一般平民的居住样式。

大约从后汉开始,建造居室不纯用板筑,而是开始用土坯垒墙。

《后汉书·酷吏列传·周纡传》“廉洁无资,常筑墼以自给。

”这是说周纡为官廉洁,没有钱财,他经常做砖坯来维持生计。

就是现在所谓的土坯,一般人家建造房屋时,墙角墙底砌砖,上面垒土坯,用石灰涂墙。

极贫之家仍以土筑墙。

先秦巴蜀文化研究概述

先秦巴蜀文化研究概述

先秦巴蜀文化研究概述先秦巴蜀文化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古代历史时期,尤其是先秦时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在巴蜀地区(今四川、重庆一带)的文化面貌、社会结构、思想传承等方面的研究。

这一地区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文化与中原地区有所异同,因此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以下是先秦巴蜀文化研究的一些概述性内容:1.地理环境:巴蜀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山脉纵横、江河纵横,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地形的复杂性可能促使了一些独特的文化特征的形成。

2.文化异同:先秦时期的巴蜀地区在文化上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又保留了一些独特的本土文化。

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3.历史文献:先秦时期的巴蜀地区,特别是古蜀文化的研究,往往依赖于历史文献的考古学研究。

一些出土的竹简、青铜器、石刻等都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4.宗教信仰:巴蜀地区的宗教信仰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例如,巴蜀地区的一些山川神信仰、祭祀活动等,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宗教文化。

5.政治制度:巴蜀地区在先秦时期曾经有过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研究者关注这些巴蜀地区的政治组织形式,以及与中原地区的差异和联系。

6.思想传承:巴蜀地区的思想传承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这一地区,早期的思想家和学者可能对后来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考古发现:考古学在先秦巴蜀文化研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一些考古发现,如古代遗址、墓葬、器物等,为研究者提供了关于当地文化的直接证据。

总体而言,先秦巴蜀文化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领域,涉及考古学、历史学、文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旨在深入挖掘这一地区在古代中国文化历史中的独特贡献和地位。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全称,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地域内的文化。

现代的山东省,先秦时代,是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的地域,汉代以后统一为山东。

齐鲁文化是我国最繁荣的文化,春秋时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系统,而东临海滨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东夷文化),两种古老的文化存在差异。

相对地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尚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汉代以后实现了文化融合。

二、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风俗略同的地区。

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同。

它西部毗连西藏和云南、贵州;西北部与青海相接,北部与陕西、甘肃为邻,东连湖北、湖南。

巴蜀文化以农耕文化、茶文化、蜀汉文化、戏剧文化、雕版文化等为主要内容。

雕版,古书上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茶,《神农本草》这本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四川的盖碗茶小有名气。

三、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域,又特别是湖北。

荆楚文化有八大特点:一是炎帝的神农文化;二楚国的历史文化,如青铜铸造、丝织刺锈,还有哲学、辞赋(楚辞)、音乐、舞蹈等;三是秦汉文化,如赤壁赋、隆中对等;四是清江巴土文化,如土家人的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独居一格;五是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的资源。

如武当山是道教名山。

六是长江三峡文化,长江的巫峡、瞿塘峡、西陵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

七是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和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河(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

八是现代革命文化。

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近代的“二·七”大罢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中国古代史之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之先秦时期

名臣:范蠡
(1) 兔死狗烹,人称“商圣”,号陶朱公,后人把他视为财神。

(2) 四大美人
①沉鱼:西施浣纱
②落雁:昭君出塞
③闭月:貂蝉拜月
④羞花:贵妃醉酒赏花。

文物:越王勾践剑
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

天文历法:《墨经》
(1)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时,由墨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写成《墨子》一书,
《墨经》是《墨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墨经》中记录了很多光学知识,而且最早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光是直线传
播的原理,还记载了关于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说明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

(3) 在 2016 年 8 月成功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用墨子的名
字命名,是为了纪念墨子在早期物理光学方面的成就。

战国
1.标志事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1)三家分晋:晋国的三家卿大夫实力不断强大,将晋国一分为三, “三家” 指赵、
魏、韩。

(2)田氏代齐:齐国的国君本来是姜子牙的后代,但是后来被田氏取代成为齐国的
诸侯。

2.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后,诸侯国数量减少,形成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统称为战国七雄。

考查位置排列。

最西边是秦,在陕西一带;
最南边是楚,在湖北一带(湖北是荆楚大地);最东边是齐,山东是齐鲁大地;最北边是燕,在最北边;中间部分从北到南排布为赵、魏、韩。

齐、楚、秦、燕、赵、魏、韩
3.主要事迹。

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地域文化摘要说起陕西那则是山川壮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之地。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曾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和重要人物活动的舞台,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发挥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陕西有中国人最为自豪和珍贵的记忆,陕西有无数的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和古迹遗址在诉说着它的辉煌与沧桑。

关键词:陕西中华文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一、概述陕西,古为雍州、梁州之地,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心。

处于黄河中游和汉江中上游、纵贯南北、连通东西。

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峡区主要在这一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民风乡土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三秦”一般从陕西地地理特征来划分,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

二、陕西文化的地域结构划分(一)、陕西的地域结构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中即四关之中,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再加上秦岭和黄河地天然屏障,关中地腹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建都理想之所。

关于关中地区的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

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

地域文化对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影响
证 实 了 这一 点 。
种着眼点, 但是在这篇文章中, 试图摆脱这种传统的观点, 从地
域 文化 这个 视角 来观察 诸子 百家 中 的儒道 法 三家 的思想 。

农 耕 文 化 的 特 点 是 :1农 业 生 产 周 期 比较 长 , 时 季 节 () 同

用 地域 文化 视角 分析 的可 行 性
第 6卷
第 4期
地域文化对先秦时期儒道两 家 的影响
王 婷婷 韩 阳
( 州大学 法学院 , 苏 苏州 250 ) 苏 江 10 6
【 摘
要】 儒道 两家的思想无疑是先秦时期的最重要 的思想 . 而先秦时期正是地域文化 大发展的时期 。 文章从地 域文化 的角度
采 解读 他 们 的 思 想。 源 于邹 鲁 的 儒 家文 化 , 于陈 楚 的 道 家 文化 . 自形 成 了独 具 特 色的 思 想 。 源 各
在 一个 辽阔广 大的 中 国领 域 上 , 别是 在 那个 沟通 不 畅快 特
的时 代 , 于地理 环 境 的差 异和 人 群 构成 的 不 同 , 在 区域 性 由 存 的文 化分 布是必 然的 。 地 域 文化 形成 的 第一 个 因素 就 是地 理 环 境 。 话说 , 俗 一方 水 土养 一方 人 , 它决 定 着一 个地 区的 人们 的 生 存 质量 和状 态 。 人 得向 提供 物质 的 自然 讨 生计 ,这 是 自然 环 境决 定 地 域 人群
维普资讯
20 0 6年 0 8月
无 锡 商 业 职业 技 术学 院 学 报
J un l f u i n tueo o o ra x s tt f mmec oW I i C re
Au , 0 6 g 20 Vo . N . 1 6 o4

先秦时期的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

先秦时期的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

先秦时期的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先秦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里,中华文化经历了多次重要的转型,其中包括从部落社会转向封建社会、从农耕文化向商业文化转型等等。

本文将主要探讨先秦时期的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以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历史地理篇首先,先秦时期的政治版图和后世千差万别。

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版图比较稳定,地域也比较清晰,至少在政治上是这样的。

但是,随着周朝的衰落,中原地区逐渐陷入了分裂和混乱的状态。

在这个时期,封建领主和各种游牧民族交汇在一起,在不断的战乱和迁徙中,中原地区的版图和地理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北方是以胡地为主,包含了现在的河套平原和北方的广袤的草原地带。

草原地带上有许多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等,这些民族都是较为典型的游牧民族经济形态。

他们以放牧、骑马和狩猎为主要生产活动,社会形态更是原始而简单。

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和掠夺相对频繁,在游牧民族社会中财富的获取和地盘的保持都跟武力密切相关,因此这些民族较为好战和顽强。

而中国古代历史上所谓的“中原”,本来是指中原平原的区域。

中原平原指的是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南、山西、陕西、河北、湖北、安徽等地。

此外还有两个与中原平原相邻的个比较关键地域:以南则为“江南”,以北则为“胡地”,两者之间被华山山脉区分。

此时期的南方则由于地势复杂,各个小诸侯之间相互交错、纷纷扰扰。

但是,南方历来是水文环境的中心,南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也比较独特。

南方的气候和地形因素决定了南方人的饮食、服装、思维和生活方式与北方很不相同。

由此可见,在先秦时期,中国地理环境是多种形态相结合的,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地理和环境特点,这些特点还经常直接影响到当时社会形态的变迁。

像楚国和齐国这样的南方强国,就与南方特有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

楚国虽然不像齐国那样处于拥有大批自然资源和交通枢纽的利于发展的地理位置,但却有着南方水乡的富饶文化和独特的文艺风格,因而逐渐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中心地。

先秦时期地域文化

先秦时期地域文化

•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 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 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 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 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 方面有重要贡献。
• 墨子(春秋中后期—战国前期)《墨子》
三、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
二里头一号宫殿殿堂平面
三、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
二里头宫殿的“堂” 与“室”,虽有明 确分隔,但仍处于 同一建筑中。自商 代后,则有了“堂” 与“室”分别布置 在不同建筑的实例。
凤雏先周宫殿平面
三、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
二里头宫殿的“堂” 与“室”,虽有明 确分隔,但仍处于 同一建筑中。自商 代后,则有了“堂” 与“室”分别布置 在不同建筑的实例。
三、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
《考工记》有关于“一堂”、“五室”、“四旁”、“两夹” 的说法。二里头一号宫殿的内部空间就大体按着上述说法组织 的。该殿前部正中有面阔6间,进深两间的“堂”,估计是举行 仪式、接见群臣、处理政务的地方。其后6间为“五室”,为休 息的居室。“堂”的左右为“四旁”,后部的左右角为“两 夹”。“旁”与“夹”都是附属用房。中国宫殿的最初形态为 “前堂后室”,从现有资料看,二里头应为这种形态最早的实 例。
化先 的秦 地时 域期 文
先秦时期地域文化
何为 先秦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秦朝建 立之前的历史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 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 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 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这一 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军事家孙武的 《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 等领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战国时 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这 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

西安2020年中考历史特训——先秦时期

西安2020年中考历史特训——先秦时期

西安2020年中考历史特训——先秦时期1.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具体史实】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奴隶社会强盛。

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

(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考点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2.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3.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4.了解青铜工艺初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5.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6.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7.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8.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具体练习一、单选题1.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

下列商周异、同姓公卿的比例差异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家国同构 B.等级森严 C.君主专制 D.官僚政治2.周代以严密的组织结合成一体,一直流传了几百年没有变化。

即使在周朝灭亡之后,那些新兴的各代王朝,基本上也都效法周朝的王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 的 地 域 文 化 秦 时 期
先秦时期? 何为 先秦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秦朝 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 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 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 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这一 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军事家孙武的 《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 等领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战国时 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这 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
孟子还论及了语言环境对语言习得的重要 性。
言 的 言 言 言 的 的 。 很 的 。 。 分 歧 《 言 记 · 礼 · 《 。
言 很 多 《礼 如 记 · 。
古 书 里 记 录 方 言 分 歧 情 况 的
其 他 资 料
方 料 还 言 方 的 。 有 。 的

殷、周时期的建筑
一、社会背景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从夏 朝起经商朝、西周而达到奴隶社会的鼎盛,春秋开始向封建 社会过渡。 夏代既是奴隶社会的初期阶段,也是青铜时代的初级阶段。 其后的商有着灿烂的青铜文化,铸于铜器上的铭文和刻于甲 骨上的卜辞,成为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继商之后的周王朝 奠定了后来长达三千年的封建制度和与之相应的封建文化。 给后世极大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思想出现了“百家争 鸣”的空前活跃,学术讨论气氛浓烈。等级森严的封建思想 带来了苛繁的礼法制度,他们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和 道德观念,在建筑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 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 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 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 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 年。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 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 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约6000 年)、夏商周(约1300年)、春 )、夏商周( 1300年)、春 夏商周 秋战国( 500年 秋战国(约500年)三个各有特 色的发展阶段。 色的发展阶段。
二、建筑概况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城池繁多。建筑技术也有新的发展。 斗拱应用更普遍,宫殿建筑的屋顶几乎全部用上了瓦片,各城址 均发现大量板瓦、筒瓦、瓦当、瓦钉和印纹瓦。园、囿观念早已 形成,在我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那时之园林,并未成 为独立的门类。
三、空间组织——平面形式 空间组织 平面形式
二、建筑概况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夏商、西周建筑有了较大 发展。发展的领域主要是城市、宫殿、庙宇和墓葬,因为它们与 统治者的利益直接相关。至于奴隶与平民的住所,仍然维持在较 低的水平。 夏代曾先后在阳城(河南登封东)、安邑(山西夏县)等地建都 商代城市早中期有河南偃师尸乡沟城址、郑州商城和湖北黄坡县 盘龙城址。晚期的是著名的安阳殷墟。 西周建筑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商灭之前的西周原建筑,另一部分 是商灭之后的丰镐建筑。前者原址在今陕西岐山和扶风。后者在 今西安西12km出的沣河两岸。
第二节殷、 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
三、空间组织——内外空间关联 空间组织 内外空间关联
战国青铜器所刻高台建筑
四、装饰装修
夏商与西周的夯土技术发达,许多主要建筑都建在高台上。为 保护夯土墙和土坯墙并取得墙面平整,流行涂墁做法,它是原 始时代木骨泥墙的继承,但在材料和技术上又有新发展。在凤 雏村宫室的地面和墙面都用细泥掺合砂子、白灰涂饰过。涂墁 之余,不少建筑的墙面还以彩绘作美化。 夏、商、周已能使用多种颜色,据《考工记》记载:夏尚黑, 商尚白,周则尚红色。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 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 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 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 • 老子(春秋前期或春秋中期)《道德经(老子) 》; • 庄子(战国中期)《庄子(南华经)》。
三、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 空间组织 内部空间组织
《考工记》有关于“一堂”、“五室”、“四旁”、“两夹” 的说法。二里头一号宫殿的内部空间就大体按着上述说法组织 的。该殿前部正中有面阔6间,进深两间的“堂”,估计是举行 仪式、接见群臣、处理政务的地方。其后6间为“五室”,为休 息的居室。“堂”的左右为“四旁”,后部的左右角为“两 夹”。“旁”与“夹”都是附属用房。中国宫殿的最初形态为 “前堂后室”,从现有资料看,二里头应为这种形态最早的实 例。
三、空间组织——内外空间关联 空间组织 内外空间关联
夏商与西周时代的宫殿建筑,差不多都用庭院式布局。 庭院作为室内空间的延伸和补充,不仅有独特的实用价 值,在心理和艺术上也有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高台建筑和园囿兴盛。“台”是用夯土分 层筑成,或利用原有的高地,经切割、修整、加高而成。 台呈阶梯状,逐层收小,顶部往往建主要殿堂,为娱乐 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园囿发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先 秦诸子齐力推进“天人合一”的观念。老子重视“自然” 和“无为”;孔子进一步把自然山水人格化,把山水的 特性与人的德行相关照。
三、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 空间组织 内部空间组织
二里头一号宫殿殿堂平面
三、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 空间组织 内部空间组织
二里头宫殿的“堂” 与“室”,虽有明 确分隔,但仍处于 同一建筑中。自商 代后,则有了“堂” 与“室”分别布置 在不同建筑的实例。
凤雏先周宫殿平面
三、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 空间组织 内部空间组织

•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 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 名,并提出了 韩非子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 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 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 • 申不害(战国中期)《申子》(大多散佚); • 韩非(战国晚期)《韩非子》。
•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 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 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 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 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 方面有重要贡献。 • 墨子(春秋中后期—战国前期)《墨子》
四、装饰装修
春秋战国于铺地的花纹砖。 木结构的装饰装修逐渐丰富。贵族士大夫的宫室“丹楹刻桷”、 “山节藻棁(zhuo)” 极尽彩绘装修之能事。“楹”是柱子, 《礼记》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其 色是有严格等级的。“山节”即柱头斗拱,“棁”是梁上的瓜 柱,其意是指斗拱等处的彩绘装饰。

• 孔子
孔子强调“正名”,主要论述了政治伦理问题。 实际上涉及到了语言、思想、政治三者的内在联 系。 原文资料摘录: 原文资料摘录: • 孔子“正名”主张的主要内容是:名(词)与实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 (事物)相符合,则可以言(说话)。言表达一 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 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 定的思想,则可以实行,达到政治上的目的。 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论语· • 孔子强调名实相符。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孔子 子路》) 是尊重语词与客观事物之间的音义约定关系的。 他主张客观事物与名称必须一致起来。 •
原文资料摘录: 原文资料摘录:
然后随而命之: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 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 荀子 共,不为害矣。知异实者之异名也,故使异实者莫 不异名也,不可乱也,犹使同实者莫不同名也。故 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 荀子从语言角度把名分为单名、兼名;从 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 。 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 逻辑角度把名分为共名、别名。 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名无 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 荀子还指出,语言符号的实质是社会约定 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俗成的。 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物有同状而异 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状同而为异所者, , 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 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 也,此制名之枢要也。后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 (《荀子·正名》)
二里头宫殿的“堂” 与“室”,虽有明 确分隔,但仍处于 同一建筑中。自商 代后,则有了“堂” 与“室”分别布置 在不同建筑的实例。
凤雏先周宫殿鸟瞰
三、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 空间组织 内部空间组织
春秋战国时,住宅中已有“一堂二内”的雏形。“堂” 是指前部的半敞空间,应为住宅中的公共部分,相当于 现在的厅;所谓“内”,是指其后的私用部分,相当于 现在的卧室。可知此时住宅的功能分区已经得到初步解 决。
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提纲) 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提纲)
先秦时期的语言理论,零散地见于先秦诸子的 著作中。但是,都没有自觉地把语言作为研究对 象,而是在论述政治和思想主张的时候涉及到了 语言。因此,先秦时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 。 • 先秦时期语言研究主要探索了名与实的关系、 意与言的关系。关于名与实的关系的大讨论,实 际上涉及到了语言的本质问题。也是语言理论中 最基本的问题。 • 参与名实之辩的学者有很多,持续时间也比较 长。
• • •
• 墨子 • 墨子认为,不能因为概念外延不同就否认 词语相同的实质意义。他指出,分歧在于 概念的周延与不周延。 • 墨子认为,语言符号与所代表的内容具有 一致性。 • 墨子认为,虚词与实词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
原文资料摘录: 原文资料摘录:
• • •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 , 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 孟子 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 孟子认识到了地域方言的巨大差异,他知 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 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道社会是形成地域方言差异的原因。 (《孟子·滕文公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