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昌先师论形意拳
浅谈山西鞭杆发展概况
浅谈山西鞭杆发展概况作者:潘崇帅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2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7-000-01摘要山西处于黄河中游,华北边陲,历史悠久,相传“尧都平阳,舜都薄板,禹都安邑”,即是山西的临汾,永济,夏县等地。
鞭杆作为山西特有的拳械,就是由于山西交通不便,晋商大量的物流靠马帮驼队运送,长途跋涉又遇交通不便,习武便成了商帮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
由于刀、枪、剑、棍既不便携带又容易惹人注意,所以,他们利用随身携带赶车用的短棍创编成拳,形成了山西特有的地方拳械——鞭杆。
鞭杆就是在山西这种特定的文化地域和地理位置下形成,其发展融合了各种不同的拳种技法,吸取和综合了武术长短器械的多样运动方法,呈现出多种不同的风格。
关键词武术文化地域晋商一、鞭杆及其练习特点(一)鞭杆的概念鞭杆是武术短器械的一种,为鞭杆拳(亦称鞭杆门)的独特器械。
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实践中,将管束牲畜的鞭子,肩挑手柱的短棍及长杆烟袋,逐渐一物多用成了防身武器,在长期实践中吸取武术各种拳械的运动技巧和方法,而创造发展的独特拳种。
鞭杆类似棍棒,在技法风格中不尽相同,是一门别具特色,技术性较强的拳种,是中华武术园地的一枝奇葩,曾被我国著名武术家王子平先生誉为“武术魂宝”。
(二)鞭杆的练习1.鞭杆演练时的要求:身械协调,长短倏忽;走鞭换手,干净利落;身步灵活,进退自如;伸屈吞吐,刚柔相济;起伏转折,快如闪电。
2.鞭杆体用时的讲究:鞭犹游龙缠身,身似猿猴攀纵,眼如狸猫捕鼠,步像雄鸡斗勇。
手不离鞭,鞭不离身;鞭随身走,身随步转;快而不乱,避实就虚;刚柔相济,一气呵成。
3.鞭杆的基本技法包括:截劈扣挂,撩挑击架,拨点崩推,摆按盖压,截拦划举,提抱背藏,扭搬挤舞等。
二、鞭杆的发展据《山西省武术拳械录》记载,杨家尚有“三十六式鞭杆”传世。
距今约有一千年。
此后历经数代武术家的不断推演和加工润色,边干技法逐渐充实,日臻完善。
形意拳大师
中国著名形意拳一代宗师李三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祭奠李三元,又名李福利,字永山,1914年10月生,山西省太谷县白城村人。
祖籍河北通州三河县小务庄村。
其父李胜,一生务农,兼事保镖护院,对拳术也甚通晓。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时,李胜随着其护院的温家家属(清嘉庆皇帝的老师温仓寿的后裔)来到山西太谷白城村。
大师共有兄弟三人,长兄福元、二兄悦元。
太谷县自古以来习武成风,是著名的武术之乡,名师高手辈出。
早在淸朝年间就有李洛能、车毅斋、宋世荣等著名的拳师,近代又有李复祯(长有师父)、吕学隆(三高师父)、布学宽、刘剑、宋铁麟等名师。
从小受到家庭和社会练武之风影响的李三元,经孙德宜、车彩藻介绍,拜在布学宽先生的高徒吕家麟拳师的门下,学习车氏形意拳术。
由于他身体壮实且功架出众,加之勤学苦练、坚持不辍,虚心好学,又亲得布学宽先生、孟立刚老师的悉心培养,并与长兄李福元(拜宋福贵为师)朝夕演练,撕扒操手,故而功夫长进颇快,逐渐在邻近县乡有了名气。
后来,三元师父为了生计,经人介绍到天津学徒,当了店员。
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三元师父由天津返回故里,投身革命,在太谷南山参加了抗日武装游击队。
他积极宣传抗日,联络情报,锄奸反特、策反敌军,工作很有成绩。
1942年,三元师父被调往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太谷敌工站工作,在要进之同志的领导下,担任收集情报、护送中央领导同志过境的任务。
1944年,他与要进之一起,搞策反日伪警备队一中队起义成功,受到太行军区的表扬与嘉奖。
在搞敌特工作时,他曾用过化名“白中发”、“白晋平”等名字。
1945年,三元师父调到太行军区太原情报总站太谷情报站,专门从事收集敌军情报的工作。
受组织派遣,他利用和王靖国小老婆的老乡关系,打入太原市城防司令王靖国的公馆当差,收集了不少重要军事情报。
期间,三元师父曾因“伪装”嫌疑被阎军特务队抓捕入狱,虽然敌人严刑逼供,但他铁骨铮铮、坚决不屈,始终未暴露身份,后找保释放。
出狱后,他还取得了敌太原城防设施等重要情报,为解放太原做出了贡献。
形意拳易筋、易骨、易髓
形意拳易筋、易骨、易髓形意拳内功不传之秘:易筋、易骨、易髓。
(一)易骨,由静功(站椿)入手,周身百骸的骨缝处,用意将长呼短吸(自然状态下)骨缝处的萌动感受填实。
(自然实中有虚)稍有不合,速即改正。
以三三微分之意而定生。
四肢的稍端用适度的力外延而萌感丹田载荷的微妙变化,将心猿意马锁住,久之力生。
此谓方以求中,谓法度。
呼吸法分为三种,长呼短吸,一呼一吸,丹田呼吸。
(丹田分上中下,先由下丹田用功。
)力生则试之以微动而体悟丹田之勾连。
至甚微之动亦有勾连之感通。
此时即可习拳发力,可得手足止齐划一浊力下沉不上返,(塌、沉)。
须用力贯气铿锵有声,视地若沙袋,透力踩抓打去。
所谓脚打踩意不落空。
久之则脚型,腿型以备。
裆胯能够内外凑集,手臂膝胯能纵内力收放而形于足指。
有攻坚之能、守备之本。
将外壮功、内壮功练至善处,不怕拳打脚踢,周身坚如铁石。
由内而壮,由外而易内,不生弊端、坚功之得,法门以立。
有勇在骨,得门而入矣。
其要者,四肢起领之力,要由内及外的处于延伸状态下放松,而不力散,方能聚气生力,手足划一,力落一处。
自能全神贯注,久习自得其妙。
先师三体式秘解论之详矣。
(二)易筋,又称腾膜之功。
是用劲贯气,用气贯劲,用扭摽之法而得筋轫骨坚,皮燃之功效。
能否登堂入内,能否自修,能否认识内功拳之核心奥妙,皆在于此。
此功毕足。
则气劲道路滑利,周身沉重、能刚能柔,聚散由心,运化无痕。
其妙者,盘根而纳卦,纳卦而八卦,八卦则脱影矣。
能练气成丸,束气成棍,柔而烈,刚而柔。
筋出穰,骨藏力,如锦裹铁。
一枝动,百枝摇。
静则俱静,静如山岳,动则俱动,动若江河,滔滔不绝。
能收能放,运转自如,三拳三棍之功得之矣,明之矣。
拳打烈炮,龙折身,龙之用力不见力,虎之伸爪不见爪,人身真如五道关。
无人把守自遮拦。
皆是此功之谓。
其得者,起钻落翻,打气之起落,以气为根,以神为用,形与人同,犯害不与人同。
其功有余而能运用者。
落地生根,入地三尺,此非形容之语,乃确言也。
李洛能先生论形意拳
李洛能先生论形意拳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足踏中门抢他位,就是神手也难防,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势到,束长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辩羊,或往里拨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把打起落手头当,降龙伏虎霹雳闪,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战蔽日光,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必自然,外胯好似鱼打挺,里胯抢步变势难,尾打落意不见形,猛虎坐卧藏洞中,背尾全凭精灵气,起落二字自分明,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和身展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人较勇无计备,去意好似卷地风,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腹打去意要占阴,好似反弓一力精,丹田久炼灵根本,五行合一见奇能。
步法手法五恶:步法者,寸步、垫步、剪步、快步是也。
一尺远近则且寸步;三五尺远则用垫步;六革尺远则剪步;八尺远则用快步。
步法中为快步最难,是起前足则后平飞而去,如马之奔,虎之,步法者足法产之要意是起翻落钻,起者如手之上翻撩阴,落钻如石之沉水,夫足之进忌踢,进则用踩,踩者如鹰捉物也。
手法者,单手、双手是也。
单手起往上长身而钻,往下落缩身而翻,形如鹞子穿林,束身而起,展身而飞;双手上起,两肱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形如举鼎,手落似猛虎搜山,然其要者有五恶:即抓、扑、裹、舒、抖也。
抓为毒,扑如虎,形拟猫扑鼠,裹为护,身不露,抖要绝,力展舒,心要毒,手如弩。
总而言之,手不离足,足不离手,手足不能离身,分而言之则为万法,合而言之则乃归一气,三回九转是一势,正此之谓也。
上法以手足为妙,进步以手足为厅,以身为纲,其运用进身而发势,三节要明,四梢要齐,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随,远近应时而用,心一动而即至,其理法行于外,发著于六合之远,承上接下,势如连珠箭,何虑他有邪术,知此道理,神奇技也。
战手要法:二人初见面,未交手前,要凝神聚气,审查敌人五行之虚实(精神体格),注意敌人这动静,贴近敌人之身旁,成三角形,占左上右,上右进左,进步退身灵活要快,形似蛟龙翻浪,发拳要擤紧,拳紧增气力,发掌要扣手心,掌扣气力增,三节四梢要相齐,心李虚空而狠毒,不毒无名,俗云:“人无伤虎心,虎生食人意”,气要上下三田联络往返,精气能灌溉四肢,以心为主宰,以眼为统帅,以手足为先锋,不贪、不欠、不即、不离、胆要大,心要,面要善,心要毒,静似书生,动似雷鸣,审查来人之形势,彼刚我柔,刚柔相济。
1-1济南形意拳及省级非遗文化的沿革发展013-5-13
济南形意拳(省级非遗文化)的沿革发展形意拳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拳术,它和八卦掌、太极拳、少林拳并称为武林四大名拳,又与八卦掌、太极拳并属三大内家拳系,在中国广泛流传。
清雍正13年(1735年)河南进士王子诚所著《拳论质疑序》一书、清晚期拳谱《心意拳原委考》中和清乾隆15年(1750年)出版的“六合拳序”中等,均记述形意拳史上四个重要人物。
(1)宋朝民族英雄岳飞(2)明末清初的姬际可,字龙峰(3)戴隆邦(4)清朝中叶的李洛能(老能)。
据古拳谱、史料记载和民间先辈相传,形意拳源于宋朝武穆王岳飞。
岳飞,字鹏举,宋朝名将,民族英雄,故后被封为岳武穆王。
据载,岳飞“习射于周侗”,“学枪法于陈广”,“兵法于智明和尚”。
通过长期与金兵作战经历,博采众长,脱枪为拳,以传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
形意拳先辈及古拳谱多冠以“相传”形意拳源自岳飞或始创于岳飞,今人考证者,以史料不足认为先辈假托岳飞创拳,借岳飞之名以增重,以立世之精神鼓舞后学,有利于发展本拳种。
但岳飞在与金兵作战中,把用于实战的真功夫变为军事格斗技术传教将士,以杀敌破阵,确实造就了一只具有高超武艺的岳家军,使金兵闻风丧胆,其军事格斗技术,就来源于武术的创新和战争生活实践的经验结晶。
从某种意义上看,“岳飞”的影响,在形意拳相传中,为其广泛传播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
形意拳流传中的重要人物姬际可,字龙峰,明末清初,山西蒲州(现永济县)诸冯人氏。
谱传,姬公(际可)访道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默识揣摩,朝夕练习,经数载,尽悟其妙,遂以“心意六合拳”授曹继武。
又据载,姬公精于枪法,以枪为拳,会其理为一本,通其形于万殊,名其拳曰六合,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的雏型。
姬龙峰传安徽人氏曹继武,曹又传山西祁县戴隆(龙)邦、河南马学礼,戴隆邦传李洛能。
李洛能(老能),字能然,号飞羽,河北深州人氏,素喜拳术,常经商太谷,闻戴隆邦善“心意六合拳”,遂往拜学,时年37岁,苦练十年大成,并悟化传授心意六合拳。
拳意述真全文
拳意述真序孙禄堂先生以形意、八卦、太极拳术教授后学,恐久而失其真也,作摹拳意述真,述先辈教授之精意而加以发挥。
竣稿后,命余序之。
三家之术其意本一。
大略务胜人。
尚气力者,源失之浊。
不求胜于人,神行机圆而人亦莫能胜之者,其源那么清,清那么技与道合。
先生是书皆合乎道之言也。
先生学形意,拜李奎垣先生之门。
李之师为郭先生云深,而先生实学于郭,从之最久。
幼弃其业,随之往来各省,郭先生骑而驰,先外行揽马尾,步追其后,奔逸绝尘,日尝行百余里。
至京师,闻程先生廷华精八卦拳术,董海川先生之徒也,访焉,又绝受其术。
程先生赞先生敏捷过于人,人亦乐授之。
蚤从郭,暮依程,如是精练者数年,游行郡邑,闻有艺者,必造访,或不服与较,而先生何尝负之。
故郭、程二先生赞曰:“此子真能不辱其师。
”先生年五十余,有郝先生为桢者,自广平来,郝善太极拳术,又从问其意,郝先生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
”故先生融会三家而能得其精微,笔之于书,表章先辈,开示后学,明内家境艺无二之旨。
动静交修之法,其理深矣,其说俱备于书,阅者自知之。
余因略述先生得道之由,以见先生是书,乃苦功经历所得者,非空言也。
民国十二年(1923年)岁次癸亥仲冬靳水陈曾那么序拳意述真自序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
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当中。
夫道,一罢了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之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那么一也。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假设偏阴、偏阳皆谓之病。
夫人之一生,饮食之不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和之故也。
故前人创内家拳术,令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躯体力行,以合其道,那么能复其本来之性体。
然吾国拳术,门派颇多,形式不一,运用亦异,终生不能穷其数,历世不能尽其法。
余自幼年好习拳术,性与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拳术相近,研究五十余年,得其概要。
曾著形意、八卦、太极拳学,已刊行世。
李氏四杰(上)----关于礼璨形意老拳的记忆
李氏四杰(上)----关于礼璨形意老拳的记忆河北省辛集市(原束鹿县)城北约30华里地,有一个较大村庄,名叫礼璨村,该村自古崇尚武文化,百姓习武成风,尤其村东头武风更盛,在众多习武者中脱颖出四位著名形意拳大师,李氏四杰,李文豹、李云山、李群福(老厚)、李剑秋。
现在李氏四杰后人及众徒子徒孙们活跃在辛集市(束鹿县)及全国各地,继续传承着李式形意拳的心法、功法、技法,为宣传、普及形意拳做出了贡献。
李文豹先生,自幼酷爱拳术,曾随本地名拳师习练少林拳、刀、枪、剑、棍,拳械技艺纯熟,在当地小有名气,后去北京城探亲,宿住在形意拳名家李云山家(李云山是李文豹的本家侄儿,亦是清华大学武术教授李剑秋的生父),当时,李云山已成为形意拳大师李存义先生、周明泰先生入室弟子,由于李文豹痴迷中国传统拳术,得知此事后,迫不及待让李云山带自己拜见李存义大师,李云山见二叔如此真诚、急切,也就答应带他去试一试,但不知李存义先生能否接见,二人商定好后,直奔李存义先生住所,正巧李存义先生在家休息,李云山向师父行礼后,说明来意,李存义不但没怪李云山,反而高兴的说:“我与你们叔侄有缘分,又是老乡(深州与辛集(束鹿)地理位置毗邻,所以在外地时都以老乡相称),都姓一个李字,你也是我的高徒,所以都是一家人,何必见外”,李云山面带微笑,向师父详细介绍了二叔的情况。
李文豹膂力过人,用目观之,李文豹中等身材,面带憨厚,周身劲力十足,当即,让李文豹演练了一套拳法和一趟刀法,拳法虎虎生风,刀法纯熟。
李存义先生暗喜,此人虽与我年龄相差无几,但他的基础功夫甚好,如果能跟我习练几年,拳艺定能达到上乘,李存义虽喜,但未露声色,只微微一笑,言道:“此乃花拳绣腿,基础功夫而已,终生习练,永不能达上乘功夫”,李文豹听后不悦,心想,我在老家打两、三个人,从不费力,如果坚持练、下功夫习练,定能达到一流水平。
李存义先生看出了李文豹的不服之意,一挥手,让李文豹用全力向自己攻击,李文豹大喜,用一个冲天炮向李存义头面部猛击过去,只见李存义先生身形微微一动,出手相迎,只轻轻一划,李文豹便腾空而起,倒坐到背后椅子上,连试三次,结果如一,李文豹满面羞红,操着浓浓的家乡话,连呼:“神了!神了!今天真遇上高人了,您今后就是我的恩师”,言罢,跪地就要拜师,李存义先生连忙摆手说:“不忙不忙,我愿意收你为徒,但你与云山的辈分关系怎么理顺?你们爷俩回去商定后,再拜师不迟,回家后,大家一致同意让长辈拿主意,李文豹深感机会难得,大师难遇,虽然拜师后与侄儿云山成为同门师兄弟,似乎不妥,但本心不愿放弃,一家人反复商量后决定拜师,辈份分开论,形意拳传承为同辈,在家仍叔侄相称,剑秋仍称李文豹二爷,待家人意见统一后,择良辰吉日,举行了拜师仪式,从此李文豹成为著名形意拳大师李存义先生弟子,由于李文豹习武基础好,又膂力过人,经过超乎常人的刻苦习练,进步很快,深受李存义先生爱戴,并亲授形意拳明、暗、化三劲绝技,以虎扑发力见长,成为李存义先生的入室弟子,并列为四大名弟子之一。
形意拳之《九要论》师徒问答篇:梢节领,中节随,根节催
形意拳之《九要论》师徒问答篇:梢节领,中节随,根节催一次夏天的晚上,在楼顶跟李老师一起乘凉,不时吹来一股凉风,暑气尽去,令人心旷神怡。
我跟李老师闲聊问道:“师父,经常听你提起梢节,中节,根节。
这在练拳时到底有啥用啊?”李老师道:“这个用处大了。
首先我们要明白三节,我们讲意于劲先,每练一招,这个意必然要有着落处,如果三节不明,意没了着落处,那劲儿自然也没有了着落处,那内劲和外形不能统一,拳自然就乱了。
”我又说道:“师父,这个三节我也知道是怎么分的,也明白是个啥。
那在练拳的时候到底该怎么用上呢,如何练才叫明了三节?”三才天地人李老师说道:“这个在《三要论》中一句话说的好‘梢节领起,中节随,根节催’。
”我不解道:“师父,这又是个啥?”李老师笑道:“你这个娃就是性子急。
‘梢节领起’意思就是意要在梢节上;‘中节随’,就是中节要传动追随;‘根节催’,就是劲儿从根节起的。
我们以劈拳为例,我教你打劈拳是合身打劈拳,用整个身体去打。
这是怕你刚开始,将意放到掌上,会变得僵硬。
因为人一开始都是习惯用后天拙劲儿,将意放在掌上,就会刻意的用力打劈拳,带的胳膊都僵硬了,貌似很有劲儿,其实都是僵劲儿,没啥用处。
但是只教你合身打劈拳,现在已经不够了。
劈拳属‘金’,五行中,秋天也属金,秋风起,百花催。
你现在要打出劈拳的肃杀之气。
”我问道:“那这应该怎么打?”李老师道:“将胳膊看做梢节,腹部看做中节,丹田看做根节。
胳膊领起,着意不着力,这样时间一久才会出现松沉的劲力;尾闾一收,丹田一卷,这根节的劲儿就上来了;然后在运用脊背的肌肉的力量,脊背属于肾脏的先天之力,力量大的很,将脊背的力量再运用上,将胳膊劈出去,这一劈拳的力量才算有了。
”(其实,当时李老师跟我说了后,我也没有体会出来,一直到去年跟沙老师练习昆仑拳时,才明白过来。
沙老师当时说:“你就把胳膊当作鞭子,身体当做鞭杆。
你看那些放羊的,握着鞭杆一颤,‘啪’的一声鞭子甩出去了,虽然鞭子还是软的,但是那个力量却很大。
形意拳“四大绝技”和“三大圣手
形意拳“四大绝技”和“三大圣手李老能的“八大弟子”、“四大绝技”和“三大圣手” (摘自《作者》形意传承小记)李老能回河北深州后,教授门生形意拳,亲传若干人,其中有建树的有儿子李太和、深州的弟子郭云深、刘奇兰、饶阳的弟子白西园、宛平的弟子宋世荣、太谷的弟子车永宏(字毅斋)、祁州的弟子张树德、河间的弟子刘晓兰。
以上弟子就是习武人常说的形意拳鼻祖李老能先生的“八大弟子”。
刘晓兰原本姓张,喜欢书法,练八极拳。
有拳术爱好者刘维山要跟刘晓兰学武艺,刘维山头脑聪慧又肯下功夫,掌握拳术动作很快,刘晓兰担心自己掌握的武艺供不应求,把刘维山推荐给了郭云深。
郭云深见刘晓兰年轻,做事诚实憨厚,且有将才风度,是块值得培养的材料,便推荐给李老能。
刘晓兰遵命是从,在郭云深的陪同下,在保定易县清西陵拜了师父李老能。
(注:深州形意拳拜师收徒一般都在保定易县的清西陵进行)。
由于郭云深准备进京,把经过自己培养、考察的三位徒弟刘维山、刘伦山、杨福山交给刘奇兰继续培养,让他们三人拜了刘奇兰为师父。
李老能的弟子车毅斋、宋世荣后来成为一派,称形意拳山西派;弟子郭云深成为形意拳河北派的代表人物。
“八大传人”中,有四位传人身怀形意拳的绝技,他们是:1.郭云深,身怀“连珠快崩”(即“半步崩拳”)的绝技;2.(河北深州)刘奇兰,身怀“腾龙搜骨”的绝技;3.(山西宛平)宋世荣,身怀“飞燕抄水”的绝技;4.(山西太谷)车毅斋,身怀“游鼍化险”的绝技。
形意拳中的“三大圣手”分别是(河北深州)郭云深(动作刚猛凌厉,搜抖叫绝;一手当关,万手莫当)、(河北饶阳)白西元(奸滑抽撤,渺无踪迹,三摇二旋不可捉摸)、(山西宛平)宋世荣(灵活奥妙、虚实莫测)。
因此,现在流传的形意拳,无论何地区、何派别,都是【河北深州】的李老能所创编、传授。
形意拳衍化出自心意六合拳,李老能为武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形意师承谱
前言形意师承谱地整理与完善,其实是历史对形意拳地一种肯定与承认。
同时,它的更利于人们对形意拳的学习与研究,更便于人们对形意拳了解与认识。
特别是对于一些形意拳练习者,更便于了解它的出处与传承。
也更便于后人们对形意拳以前地历史与出处,有个更方便更简洁地了解过程。
有些人练了近一辈子形意拳,只知道师父与师爷爷是谁,但不知道在此以上还有谁是自己的前辈;就象一个人只知其父与其爷爷,而不知太爷爷等叫何名一样。
其时,若能将自己的名字有幸写进师承谱,遗留于世,其实也是一件很幸福与荣耀地事情。
我们形意拳师承很多,分支也很多,各家有各家的承谱,但基本没有一部兼承各家较全地承谱。
于是,我便有了整理一部较为完善的成谱。
因此,我便试着整理了一下,但因知识有限资料有限,自己很想尽量将此系统地整理完善,但还是有一定困难,更希望能有更多的知情者能把自己所知道的设法告诉我,我好把形意师承谱更好的完善。
本谱的整理,得到了众多形意爱好者的参与,特别是得到尚派形意网站站长丁宁先生的支持与帮助。
他的支持与帮助对于本谱的整理与完善起得了至关重要地作用。
在此,深表感谢!本次,我整理的,基本是李洛能老先生所传之支。
依我所查李洛能老先生先后教了十六名弟子,其中的有其较出名的郭云深等八大弟子。
据我查到资料:郭云深、刘奇兰、车毅斋、宋世荣、李镜斋、贺永恒、李太和、白西园、刘晓兰、张树德、李占元十一支都有传人。
我目前只好把目前知道的先写出来,如还有谁知道别的门派的情况能通知于我,将其添补,我及所有形意门人将不尽感激。
形意师承谱的排名的先后并不代表门派的强弱与高低,同样形意师承谱的排辈的高低也不代表武功与德望的高低,一切望诸位谅解。
更望更多门派及形意界的朋友也给予支持与参与,将不尽感激。
济南梅殿修(邮箱:mdx1949@)形意师承谱(修改版)姬隆丰传曹继武传戴龙邦传李洛能传郭云深刘奇兰宋世荣宋世德车毅斋白西园张树德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贺永恒李广亨李太和孟志荣李占元张小平郭云深(支系)郭云深传李魁元许占鳌钱砚堂郭园(养子)刘勇奇刘纬祥李殿英李振山黄修亭赵殿元魏老率李魁元传孙禄堂李汉章(子)马耀南韩奇英等孙禄堂传陈微明李玉琳孙存周(子) 孙剑云(女) 万良等李玉琳传李天骥(子)李天骥传牛胜先万良传黄万祯黄万祯传朱从贵朱天册马耀南传张祥麟袁玉祥王谷臣苏长明扬世昌杨杰李子彬张子长闫士英韩宝树何洪滨等张祥麟传蔡永强单吉刚唐颂华等韩宝树传魏文征张凤祥倪瑞林向先王世清张利民杨世平李国庆栾强李延洲安立心韩世山(子)等韩世山传张尹子王世瑜陈挺王凯平张毅等魏文征传何向达何洪滨传刘玉镇程华安史大连李培义郑守泉李东升李茂林李明庆李树基等李培义传张伟张宝珍等李东升传石勇周广传王庆江等许占鳌传汤士林倪成玉李振山传麻胜张学郭子昆郭子昆传冯志坤李世英宋光印刘纬祥传马青藻马礼堂孙百奎马礼堂传尚济孙百奎传陈士芬刘保林王广增刘学瑞宋世荣(支系)传宋虎臣宋铁麟贾蕴高宋光匡任尔其赵守钰宋国秀宋宴彪王嗣昌宋虎臣传车润田潘振英陈光斗崔继光席子勤张效先董秀升吕佩双石瑞亭魏小鑫邢子成张剑清李旭洲刘实君董秀升传李桂昌李锦文李旭洲传许凡曾卢宗仁周连聚张贵良孟洪福张长泰杨月波许繁曾芦中仁许繁曾传王万友刘实君传潘兴文李兹轩王文满于钦都孙豹隐张凤宁黄江天杨基伟刘益群(子)鲍增智张胜蛟赵夫敏等人。
李桂昌先生论用“三体式”修炼“六合”功夫
意与气合:气,并非单指日常呼吸的空气,而是源于人体的元气,也称先天真气。人体处于中和状态,才能产生先天真气。真气产生后,意识由无极状态进入到太极状态,即意观气动,无欲观其妙,久之神气合一。
此意乃无意之意,此时的意识是意随气敷,是有极的,此极就是太极,也称真气。在神气未合之前,一定要以意随气,不可以以意驭气;有心驭气,气反奔腾,非真气。只有神气真正合一,才能做到意动气至,气动神明;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则能神气合一。但这并非内家拳桩功的特点,站一些气功养生桩、静坐等同样能达到神气合一的效果。内家拳的桩功是要产生内外合一的功效,产生这一效果,必须通过气与力合。
李桂昌先生论用“三体式”修炼“六合”功夫
站三体式桩的主要作用在于形体整齐,求静中之动。站桩有两大特点:一是中和产生真气,二是在静态下修炼内外合一。
形体整齐:即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目的是使力的传递顺畅合理。
肘与膝合,其要有三:一是使两处关节要松开,膝要里扣,肘要下垂。二是使同侧肘、膝的两条力向线要放在同一垂直线上。同时由左右两侧的肘、膝构成的两个垂直面的内夹角要以45度为适,(外角为135度)。三是两肘、膝关节曲率,其夹角以135度为适。
静中之动:即外静内动,身体在静止状态下体内真气之动。既是内三合中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心与意合:心,并非单指心脏器官,而是人体内的全部感知系统。意,并非指固定的意识,而是一种“无意之意”;在一种无极的状态下,全部意识的浑融。心与意合是在无极的意识状态下,放心去感受一切所能感受到的,又不可将意识专注于一种感受中。真正做到心与意合,才能产生真气,胯处自然松沉,二是使两肩、胯之根要内抽,三是松肩要与竖项、竖顶、沉肩、垂肘之意均匀互逆。
外三合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根本目的是手足相通,其产生的力学效应非常显著。外三合在站桩中是初学的基本涵义,在拳架,技击中的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
收藏好!《形意拳歌诀》老本拳谱珍贵资料
收藏好!《形意拳歌诀》老本拳谱珍贵资料国术者古今同义国之术修身之艺也!劈拳出云似拧绳,肺叶舒张气畅伸。
少商引领意中气,暗藏二门打人发。
崩拳属木疾似箭,发劲全凴一寸丹。
跟顺变化随时用,转身提足把树攀。
钻拳出手暗中攻,山下同打是真形。
上打咽喉於鼻梁,步落拳发奇疾功。
炮拳先走虎跳涧,两臂下裹如搜山,钻崩之中加膝打,提肛实腑劲爆炸。
横拳出手似铁粱,横中有直横中藏。
左右摆拔应和意,练出抖绝是真功。
劈拳之形似斧,崩拳之形似箭,钻拳之形似锥,炮拳之形似炮,横拳之形似梁。
劈拳:双榻双钻气相连,起吸落呼莫等闲。
易骨易筋加洗髓,脚踩手劈一气传;钻拳:钻拳原是地反天,上下同打是真传。
左右相同随意变,收吸发呼劲合丹;崩拳:崩拳属木疾似箭,发动全凭一寸丹。
跟顺变化随法用,转身提足把树攀;炮拳:炮拳先走虎跳涧,两劈下裹如搜山。
钻崩之中加化打,提肛实腹水火关;横拳:横拳出手似铁梁,横中有直横中藏。
左右穿裹应合意,收势退横劲宜刚。
劈拳:劈拳似斧有劈物之意劈拳似斧性属金,专重掉膀破敌营,肺气凛然身先进,挤劲着力落胸襟。
崩拳:崩拳似箭有射雕之意崩拳似箭性属木,—直一曲相继出,肝气顶发易胜敌,根本全仗后足力。
攒拳:攒拳似水有流动曲折翻浪冲天之势攒拳似闪性属水,漩流曲折浪冲霄,肾气固本元气足,拳击下巴鼻头只。
炮拳:炮拳似火有爆炸雷鸣之势炮拳爆炸性属火,上正下斜十字手,心气沉在丹田内,烈焰炸轰敌飞出。
横拳:横拳似土有展转滚动无处不弹之意横拳似弹性属土,左右展转切合弧,脾气吸入内滚动,攒横压顺顶中击。
龙形歌诀:龙形属阴搜骨能,左右跃步用柔功。
双掌穿花加起落,两腿抽换要灵通。
虎形歌诀:虎形属阳力勇猛,跳涧搜山它最能。
抢步起时加双钻,双掌抱气扑如风。
猴形歌诀:猴形轻灵起纵轻,机警敏捷攀枝能。
叼绳之中加挂印,扒杆加掌向喉中。
马形歌诀:马有垂韁疾蹄功,跳涧过步速如风。
丹田抱气双拳裹,左右双冲是真情。
鼍形歌诀:鼍性最灵浮水中,左右拨水是真形。
又有钻意加侧打,左顾右盼拦中用。
形意拳经十四拳打法歌诀精义解(1)
形意拳经十四拳打法歌诀精义解(1)形意拳经十四拳打法歌诀精义解(2011-12-0110:53:00)--------作者:京城马国兴歌诀头打落意随脚走,起而未起占中央①;脚踏中门抢他位,就是神仙也难防②。
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里藏③;左右全凭盖势取,束展二字一命亡④。
肘打去意占胸膛,出势好似虎扑羊⑤;或往里拨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⑥。
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⑦。
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牵连⑧。
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⑨;拳如炮形龙折身,遭敌好似火烧神⑩。
把打起落手头挡,降龙伏虎霹雳闪⑴;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战蔽日光⑵。
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得知难⑶,外胯好似渔打挺,里胯藏身变势难⑷。
尾打落意不见形,猛虎坐窝藏洞中⑸,背尾全凭精灵气,起落二字自分明⑹。
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⑺,和身碾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⑻。
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⑼;与人交手无计备,去意好似卷地风⑾。
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梢要合全⑿;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⒀。
腹打去意要占阴,好似返弓一力精⒁;丹田久练灵根本,五行合一见奇能⒂。
从上至下,左右十四处打法,俱不离丹田之精。
一拳百变,七拳紧相连,如林中射鸟,鸟应弦而落;草中击蛇,蛇死枪响。
往哪里提防,哪里封闭⒃。
【题名解】这首歌诀的出处,见于《戴龙帮·形意拳谱》和《李落能·形意拳谱》中,由于流传转抄的缘故,其中语句多有不尽相同之处,我亦无从定夺取舍之,为求真实的忠于原作起见,以便读者对照比较,将另一首“歌诀”附录于下:拳经十四拳打法歌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足踏中门抡地位,就是神手也难防。
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势取,束展二字一命亡。
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或往里拨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
把打起落手头挡,降龙伏虎霹雳闪,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战蔽日光。
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必自然,外胯好似渔打挺,里胯藏步变势难。
形意拳要论
8. 敏
位 的 用 法 。 形 意 拳 谱 载 : 头 打 落 意 随 足 走 , 起 而 “ 未 起 占 中央 。 脚 踏 中 门 抢 他 位 ,就 是 神 仙 亦 难 防 。 肩 打 一 阴 反 一 阳 ,两 手 只 在 洞 中 藏 。 左 右 全 凭 盖 他
心 敏 如 怒 猫 攫 鼠 ,眼 敏 如 饥 鹰 捉 兔 ,手 敏 如 饿 虎捕 羊 。
功 ,舌 上 顶 有 吼 狮 吞 象之容 。
2扣 .
在 五 官 为耳
( 通 耳
于 肾 ); 火 在 五 脏 为 心 ,在 拳 为 炮 拳 , 在 五 官 为舌 ( 通 舌
肩扣 气 力达肘 , 手 扣 气 力 到 手 , 足 扣 ( 中 通 脾 ) 人 。横 拳 ,在 五 官则 为 人 中
则 勇猛夕 宜 。 卜
4抱 .
顺 则脾 气健 。
五 、 六 合 论
形意拳讲 求六合 。
六 合 者 , 鸡 、 龙 、 熊 、 鹰 、 虎 、 雷 , 六 形 合 为
一
丹 田 要 抱 气 不 外 散 , 心 气 要 抱 遇 敌 有 主 ,两 肋 要 抱 出入 不 乱 。
S垂
意 ,束 展 二 字 一 命 亡 。 肘 打 去 意 上 胸 膛 , 起 手 好 似
49
了形 意 拳 内 与 五 脏 丰 目合 、 夕 与 五 官 丰 目
酉 的理 论 。 己
能 。 能 在 一 思 进 ,莫 在 一 思 存 。 能 在 一 气 先 ,莫 在 一 气 后 。 胯 打 中 节 并 相 连 , 阴 阳 相 合 得 之 难 。 外 胯 好
似 鱼 打 挺 ,里 胯 藏 步
空 , 消 息 全 凭 后 足
国术巨著--《形意传灯录
作者原为新闻界人士,后师从形意名家曹志清,得曹师悉心指点,数载春秋,勤习不辍,终于艺业大成。
作者于书中批露了许多不传之秘,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对于尚处于困惑中的众多武术习练者来说,书中诸多心得与师门秘技,不啻于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兼以作者文笔清畅,行云流水,捧卷读之,几不忍释矣!度娘垃圾,7 8 9章传不上来第七章黛色尽烟痕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法句经佛教禅宗六祖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
据曹师(曹志清先生,下同)说,他的师父商长锁就是一位下下人,在武术方面却具有上上智。
商师爷解放前是太原街头一位卖烧饼、馒头的小生意人,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
解放初,人们的政治热情高涨,基本上每个基层单位都订阅了报纸。
逢上重大节日或政治活动,报纸上刊登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等,工厂里还分车间安排时间组织大家读报学习。
把报纸塞在商长锁手中,以他的文化水平也没办法读下去,只能听人读报纸。
商师爷一生嗜武,几乎是一有空闲时间就练拳、琢磨拳艺。
特别是他晚年,将所学到的形意、八卦、太极、少林五行熔铸一炉,开创了一支风格独具的形意拳门派。
其中仅一个劈拳,就琢磨出了20余种练法打法。
为形意拳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商师爷名治,长锁是他的字,河北宁晋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
从小随父母一起逃难,是他父亲用扁担箩筐挑到山西去的,在太原定居后,住在满洲坟,就是现在五一广场晋阳饭店的后面。
这个“满洲坟”,原来是专门埋葬满洲人的地方。
明亡满族人入关建立清朝后,在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都驻有八旗军队,八旗官兵携家带口,在所驻城市都有专设满洲人生活区,也有专设葬地。
这些葬地是禁区,不准进入践踏,到清末时禁令松弛,一些逃难的人没有地方居住,于是就在那里搭个简易的遮风避雨棚子来栖身,后来人越来越多,就成为了住宅区。
商长锁没有进过学校,没有文化,别无谋生长技,解放前,在街头摆了个摊子卖烧饼、馒头,做点小生意,虽然无大的利润可谈,但也还勉强能维持生计。
南少林五行柔术渊源与技法体系研究
武术研究2019年2月第4卷 第2期南少林五行柔术渊源与技法体系研究李晓阳太原工业学院体育系,山西 太原 030008摘 要:南少林五行柔术是流传在山西境内的一套独特拳术,它以“佛氏证悟禅机之旨”为机理,以“学柔炼刚,养内用外,升清降浊,全贵乎化后天之拙力”为体用,如常山之蛇,连绵不绝,是一个传承有序、拳理明晰、医武同源、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拳种,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南少林五行柔术 传统武术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9)2—0065—041 前言1925年夏,形意拳大家董秀生先生撰写成《少林五行柔术谱》一书。
书中自序云:“清光绪辛丑(1901年),游艺燕京,获见李志英先生,始知有五行柔术,遂从而受业焉。
考其术之源,系先生之祖,得自少林妙丹禅师者。
而先生三世秘密,无传他人,故今世少人知耳。
究其术之原义,可与阴阳五行之造化同体。
虽云柔术,而其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乃上乘之技击也。
根据 《少林五行柔术谱》记载,乾隆年间,福建南少林因从事反清复明活动,遭到朝廷数次火焚。
僧人大多难以幸免,只有深通五行柔术的妙丹禅师侥幸逃脱。
行到直隶(今河北省)通州境内,有一位名叫李思元的人拜妙丹禅师为师。
数年后,李思元又将此拳术传授给他的孙子李志英。
李志英在山海关外颇负盛名,在天津开设镖局,广交天下武林豪杰。
清光绪辛丑年(1901年),山西太谷人董秀升慕名前往天津拜师学艺,南少林五行柔术便自此传入山西太原一带,并在清徐、晋祠、榆次、汾阳等地流传,影响很大。
现在,南少林五行柔术仅仅在山西部分地区流传,习练者很少。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董秀升、李锦文、李桂昌、申秉廉、刘义、祁艾等。
2 南少林五行柔术传承代表人物董俊,字秀升,生于清末光绪八年(1882年),山西省太谷县董村人氏,家传医道,秀升先师自幼学诗攻文,聪颖过人,孩提时与其弟董杰(字子英)一同随父习武练艺,二十岁文武并进,随父远涉。
形意拳是中国武艺的母拳(二)
形意拳是中国武艺的母拳(二)
形为所有外在,意为所有内在,形意拳就是“练一切”,一切都知道。
李存义出过一本拳论,开章言:“克敌制胜,唯形意拳独擅其长。
形意拳也叫行意拳,功夫出在两条腿上,以身法著称,被赞为“龙形搜骨”。
龙就是一条大身子,这一支的后人李存义、尚云祥、唐维禄、薛颠均以身法腿功著称。
跟李存义比武不要有后退回旋的打算,只要一退,立刻被追上打倒,退无可退。
腿功是站桩站出来的,也是走出来的,唐维禄的徒弟尤其要走,早晨起来一走便是十里,两手背后,活动着脊椎,或带着点拳意。
我们有时将“行意拳”的“意”字省去,顺口地说,跟唐师学“行拳”。
形意门人观前辈高手练武后的赞誉,其文如下:
昔日刘奇兰练的龙形搜骨,起似蛰龙升天。
宋世荣练的蛇形拨草,如常山蛇阵,首尾相应。
刘维祥练的鸡形四把,其劲刚柔曲直,纵横环研,闪展伸缩,变化无穷,极轻灵而又极沉实。
马礼堂所演练的形意拳神形相合,纵横往来,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动作旋转,循环无端,并无一丝刚劲之气。
再如郝家俊的形意拳,练出来的架子融融合合,纯任自然,无形无象,不偏不倚。
站桩要“流血”,不是假想血管中血在流,而是站桩一会后,自然能体会到一种流动感,似乎是流血。
在这种流动感中,身上有的地方顺畅,有的地方异样,便缓缓转动,或是抖一抖,直到整体通畅。
此法能治病,出功夫也是它。
以外在的形体调整内在的机能——也算是对“形意”二字的一种解释。
早年拍摄的山西形意拳老师傅李桂昌先生携弟子宋存旺等到姬龙峰祖师故乡尊村授拳
早年拍摄的山西形意拳老师傅李桂昌先生携弟子宋存旺等到姬龙峰祖师故乡尊村授拳【名家简介】李先生讳桂昌,山西省榆次人,生于1913年正月初七,卒于2000年9月,享年87岁。
先生年少时因其父在太原开当铺,经营典当生意。
家中生活富裕,为其以后上学习武打下了经济基础。
民国十七年(15岁)经张安泰先生介绍拜在形意拳大师董秀升先生门下学艺,前后历经八载。
先生自幼聪慧过人,骨骼奇特,天生习武奇才,又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加上董秀升慧眼识英才,学艺期间师徒二人朝夕相伴,情同父子,更兼家中富足,无后顾之忧。
董先生融全部心血将平生绝学溶化于先生身上,加之他心智敏慧领悟贯通性强,又苦心钻研,几年之间功夫已臻上乘。
十八岁即尊师命多次上台打擂,为董先生门下争光,董先生立摆酒宴为其祝贺。
先生一生追求武术的最高境界,淡泊名利钱财,对父辈留下的产业无心经营,父亲去世后,生意暗淡,家财日渐殆尽,生活窘迫,仅靠武艺维持生计。
自董先生去世后,先生为深造自己,多处拜访名师先后又师从邢少轩(刘文华弟子)、刘东汉(太极拳名家)精研各门内家功夫。
以形意拳为宗旨,并融会贯通太极、八卦、南少林柔术功及各种长短器械点穴、擒拿、分筋错骨等,结合医理、骨骼学、易经、内功经等深入研究,使武艺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更为可贵的是引入现代科学知识,利用大自然的自然现象生长规律,结合自己的体会,去解释古老的形意拳,可谓开历史之先河。
先生视武学为自己终身奋斗目标,拳理博大精深与大自然结合,无微不至,崇尚心法,使学者一目了然,拳理、道理皆为平常生活之理也。
每与人相较,无不随心所欲,手到功成。
不在力使,意在巧妙,攻人不知、击人无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使人不知所措,防不胜防,如老翁戏顽童一般。
先生一生性格刚直,酷爱拳学,以致动行、动、坐、卧无一不是在练拳。
拳无拳,意无意,拳意之间含真意,在先生身上得到充分展示。
先生一生无嗜好一心以习武为宗旨,结合自己本身条件反射,在董先生原来的绝学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使董门形意拳发展到了一个顶峰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桂昌先师论形意拳——记陈全恭师伯在太原市太极拳协会的讲话白建云四月十号协会请师伯陈全恭讲课,师伯一下车就把写好的《纪念先师李桂昌》的文稿给了我。
陈师伯是跟师爷李桂昌学艺时间较长的弟子之一,至今学练内家拳已经四、五十年。
师伯虽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但身体健壮,性格开朗,神情豁达,不以长者自贵。
最近在摄制推手光碟时,连续运动一个多小时,仍然精神矍铄,身手矫健,力量雄浑,应用自如,鲜明地印证了修炼内家拳的养生效果。
会议由池少斌主持,陈师伯讲授,协会部分会员参加,主题是形意拳。
形意拳的概念。
一、形意拳解陈师伯首先问:“大家知道什么是形意拳吗?谁能回答一下?”大家沉默。
我一边听师伯讲课一边看师伯的文章,师伯在文章中引用师爷的话说:“国家大事,君臣商议;家族大事,父子商议;学习艺术,就是师徒商议了”。
在门内师父、师伯们常常希望弟子提出练拳学拳中的问题,来因势利导,再看师爷的语录,可见教与学在思想上的沟通也是门内很好的一种学风。
陈师伯见大家回答不上来,就开始讲授:“要弄清这个问题,就首先要弄懂什么是形,什么是意,什么是拳。
”邓锋:“形就是动作,意就是思维”。
白建云:“形意拳的‘意’是对身体内的指挥和感觉”。
陈师伯:“大家的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思想上的认识和理论上的角度来表述的,而不是从练形意拳到一定程度的身体感受来描述的。
对于这个问题李师父是这样认识的:何为形?何为意?何为拳?发之于外谓之形,含之于内谓意,这是形、意二字的解释。
如何成为拳呢?含之于内的意,可发之于外,发之于外的形,可含之于内——如此方为形意拳。
白建云:“听师爷对形意拳概念的解释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形意拳的形是拳术中的形体,但又不完全和一般拳术身体表现出的形体一样,而是形体内含有意识,按这种意识表现在形体上,才能成为形意拳的形。
而‘意’虽然也是思想意识,但它是对身体内部感觉指挥的思想意识,只有这种对形体指挥的意识能够在身体内部体会时才是形意拳的‘意’;用身体内的意来指挥形成形体运动,用形体运动来表现身体内的意识思想的目的,这种将身体内的意和形体运动高度结合的拳术才可以成为形意拳。
陈师伯:“可以。
所以形意拳强调的就是形、意以及形和意高度结合的修炼。
所以李师父说:‘形意拳站桩时,目光要远大,眼神放出去。
打拳时,目光盯着指尖或拳根,随着拳势而盼顾,但余光仍要照着远方——这都是将意发之于外的训练法’。
说得就是身体内意识和形体的结合。
他还说:如何将形含之于内,这是老辈拳师不轻传的东西。
以炮拳为例,炮拳总是两臂一磕,顶杠而进,有出手没有收手,其实杠出去后,还有个身子向后一纵的动作。
这就是炮拳隐蔽的手法。
说是个动作,便错了,狠微,甚至不必作出来,心领神会地一下,即可。
有此一耸,就出了功夫。
这一句看似讲得是拳架,实质是讲身体内部的劲力,讲得是两臂顶杠而进和身体向后一耸劲力相互支撑,讲得是内劲。
也就是通过举例炮拳内劲的要求来表现身体内部的意识和形体的结合。
怎么练形意拳陈师伯:“通过上面的讨论,大家对形意拳的概念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那么怎么来练形意拳呢?”。
白建云:“是先学五行吧?”陈师伯:“对。
但五行、十二形以及单练、对练套路教的主要是练功和实用的拳架,但粗略的会了拳架只能说是个皮毛,最根本的是要出功夫,有了功夫,身体才可能健康,学用招式才能有体能基础,否则就只是空架子。
所以李师父说:‘现今学武,总是练套路的多,练功的少。
学到拳架的是学生,学到功夫的是徒弟’。
那么,为什么要有学生和徒弟的区别呢?其实就是学拳入门没有入门的区别,所以徒弟称入室弟子,而学生还是门外汉。
所以学内家拳,会了一些架势后主要的精力应该是练功夫。
那么怎么练功夫呢?首先就要对内家拳功夫形成的大致途径有个总体的认识。
李师父对这个问题用形意拳做事列有很精炼的描述,就是:‘桩功、慢练、入道’。
也就是通过站桩、慢练,引起身体的变化,最后达到体呼吸,到达道家空静虚无的功夫境界”。
怎么站桩陈师伯:“所以练功夫首先要从站桩做起。
但是,桩法有很多,每一个拳势站着不动都可以成为一种桩法。
那么,站什么桩好呢?初学还是站三体式比较好”。
徐新民:“混元桩可以吗?”陈师伯:“不行!不出功夫。
要练对,不要走弯路”。
徐新民:“不站桩能不能练成”。
陈师伯:“我没见过。
邓锋:“从师伯刚才讲的形意拳功夫是从桩功、慢练到体呼吸来说,站桩也是练呼吸对吗?”陈师伯:“对!”邓锋:“站桩是在静止的状态下练呼吸?是不是应该有意识的调节呼吸?”陈师伯:“是用身体调整呼吸!但意识上不要刻意呼吸”。
邓锋:“那么形意拳功夫和四把、瑜伽一样吗?”陈师伯:“四把实际就是调整呼吸,瑜伽也要调整呼吸。
四把和瑜伽是健身运动,对形意拳功夫有好处”。
白建云:“是不是说四把和瑜伽是一种养身的活动,和武术有区别,不可能产生形意拳技击的功夫,而且修炼呼吸的方式也不同,四把和瑜伽是通过意识来调整呼吸,而形意拳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调整呼吸,对吗?”陈师伯:“对!下面大家说说怎么站桩?”徐新民:“空静自然,什么也不要想”。
邓锋;“松顺自然,八字诀:顶、扣、圆、敏、抱、垂、曲、挺”。
陈师伯:“大家说的基本对。
但松顺自然不是什么也不想,站桩时要求空静是说不要想站桩以外的事,心事要放在自己身体上。
所以李师父说:‘形意拳是用身体想,开悟不是脑子明白,而是身体明白。
等身体有了悟性,听到一点信息就有反应,就像马挨了一鞭子,体能立刻勃发出来’。
所以无论是站桩还是练拳都要通过身体内部来体会师父、拳谱以及自己练拳的意识,而不是空洞无物,这也就是形意拳的‘意’。
“八字诀是对的,是对身体的要求,但是把每一个字的字义记下来,照样去做似乎就变得复杂。
李师父对站桩身法的要求就显得更容易掌握,更生动具体,他说:‘你抱过女人没有?这个抱字,不是两条胳膊使劲,而是抱进怀里,整个身体都要迎上去。
这是对站桩拿劲的比喻。
拿住这个劲,一站就能滋养人。
然后就这样站着,呆着,渐渐就站进去了。
站到一定程度,身体一下就开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什么呢?是说站桩并不完全是随其身体的自然去站,而是筋骨要撑住劲力,要撑成一个整体,特别是要抱尾闾,但这个劲力不是肌肉的拙力,而是筋骨的合力。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很容易的,需要下一番苦功。
“另外,李师父对站桩时训练脊椎也有自己深刻的体会和秘诀,就是“站桩要先正尾椎,从尾椎一节一节脊椎骨顶上去,直到后脑,脊椎自然会反弓,脑袋自然会领起,两臂自然会前伸,然后下巴一钩,手下按,脊椎一节一节退下来。
如此反复练习,会有奇效。
脊椎就象是一条大龙,它有了劲力,比武时方能有‘神变’。
当然要能如此做到,是在身体整个筋骨‘开了’以后才有可能,所以更是不容易的事,但应该知道,作为大家努力的目标。
“还有对站桩中丹田怎么运动也要知道,李师父说:‘丹田不是气沉丹田,要较丹田,肛门一提,气才能沉下来了,否则气沉丹田是句空话,上提下沉这就较上了。
较丹田的好处多,学不会较丹田,练不出功夫,等于白练’。
这一句告诉了‘气沉丹田’的方法,而且强调了丹田在修炼内家拳功夫中至关成败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站桩没有真传就不可能出功夫,甚至于会出毛病,其实李师父对于‘拿劲’脊椎、丹田的这些要求不就真是不肯轻传的秘诀吗!“同时站桩到一定程度还要有对外的意识。
李师父说:‘站桩还要练眼神,人眼光散了,干什么都没劲。
站桩要眼毒,不是作出一副狠巴巴的样子,而是老虎盯着猎物时伺机而动的状态,这也不对,因为太紧张,要不紧不慢方为功,肌肉紧张出不了功夫,精神紧张也出不了功夫,站桩时肌肉与精神都要‘软中硬’,眼睛要放于虚空,方为适度’。
“站桩到一定程度还要有战斗的意识。
李师父说:‘站桩时,也要动起步趟进,侧身而闪的心思,外表看似不动,其实里面换着身形,要静之又静,长呼长吸,站空了自己。
“对站桩的思维状态李师父也有要求,说:‘无为的要站出灵感才行,有为的得站空了自己才行’。
“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站桩,身体就会起变化,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一些现象,李师父描述说:‘冬天虫子钻在地里死了一般,等到春天,地里生机一起,虫子就活了。
站桩要站出这份生机,如虫子复苏般萌动,身上就有了精力’。
李师父还说:‘站桩一会后,自然能体会到一种流动感,身上有的地方顺畅,有的地方异样,便缓缓转动,或是抖一抖,直到整体通畅。
以外在的形体调整内在的机能。
’李师父对站桩这种现象的描述是身体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这种虫子蠕动、流动的感觉是本能的,不是想象产生的。
站桩要站出能量来,自然就蠕动了。
当然站桩的最初阶段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因人而异,年龄大的人可能痛苦多一点,年龄小的人痛苦小一点;局部肌肉明显的痛苦多一点,肌肉不明显的少一点。
但是痛苦会越来越减轻,是有阶段性的,过了这个阶段就舒服了,就入门了,最后就是高度享受,站完桩走起来嗖嗖的,很清利”。
白建云:“站桩过程中的疼痛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骨骼和血管,筋腱别住所造成的,经过调整,顺畅了就不疼痛了”。
陈师伯:“所以在站桩的过程中出现不适时可以缓缓转动或抖一抖,李师父说:‘站桩有一个要点,时常浑身抖一抖。
传说狗熊冬眠的时候,隔几天,它就自发性地浑身颤抖,否则僵滞不动,身体要有问题。
同样,桩为什么站不下去?就是缺这一抖。
很细致,很轻微地抖抖,就能够享受桩功养生了。
其实比武发力,也就是这么一抖擞’。
这个‘抖’的实质是站桩出现问题时,要松散一下自己的身体。
所以李师父要求,‘站完桩要多遛,这一遛也长功夫。
遛是站桩的归宿’。
对站桩的一些理论认识陈师伯:“上面给大家讲了怎么站桩,以及站桩时出现的状况和不适时处理的方法。
那么站桩站到什么时候就大功告成了呢?‘有没有站桩成功的标准?没有。
一般能站二小时,身子有浮起似的感觉,这表明身上有成就了。
还有一个长功的标志,就是站得浑身细胞突突(高密度,高深度的颤抖),由突突到不突突,反复多次,直到经络通畅,就出了功夫。
不过这些现象不能一概而论,不一定是每个人的必然现象。
总之能够站到站桩和运动中都能够‘体呼吸’就算成功了吧。
“另外大家通过上面站桩的方法要知道,站桩,身体是基本不动的,但并不是完全不动。
李师父说:‘以上这些桩法都是动的,不过很慢很微,外人看不出来。
桩功是‘慢练’,这些都是入门的巧用,一练就会有效果’。
邓锋:“是静中求动?”池少斌:“桩是一个相对静的状态,不是一点也不动,不是木头,内家拳站桩是要身体的内动”。
白建云:“慢练也是自我有意地调整骨骼,让劲力顺畅”。
陈师伯:“当然!”大家都说的对。
所以站桩不是完全的静功。
要用‘意’不用力,是说不要用拙力,‘神’到位就是意,可以用内劲”。
白建云:“拙力是不是有意识的用局部的肌肉力量”。
陈师伯:一开始都难免。
所以李师父说:‘站桩一动不动,只能是令肌肉苦楚,精神挫折。
桩法是活动的,不是静功,而是慢练。
慢练,增力之妙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