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指导作用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5a1681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7.png)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摘要】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引入以及对中国经济理论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作用,探讨了其在改革开放中的实践探索,以及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结论部分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对我国改革开放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对未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展望进行了探讨,展示了其在我国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改革开放、经济理论、指导作用、实践探索、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经济管理、积极影响、经济发展、展望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引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引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进程。
20世纪初,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主义经济的相互结合,中国经济面临危机,人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经济理论是否适应当时的实际情况。
于是,一批中国学者开始引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试图寻求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引入,为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国近代经济危机的本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其科学的体系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刻影响了中国学者的思想,促使他们重新审视中国经济问题。
中国学者通过学习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断开拓经济理论的新境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引入,标志着中国经济理论走向现代化,为中国改革开放开辟了新的思想路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不断深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1.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理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理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谈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指导意义
![谈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指导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8a1e1325901020207409c76.png)
谈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指导意义作者:贾茜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20期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新时期、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能否继续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指引我们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面胜利,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结合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时代主题的转变,科学地认识当今中国国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融合并使之发挥重大指导作用的关键。
本文旨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十八大报告中的体现及其指导作用、以及我们该如何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要义使其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行动指南等三个方面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时期十八大报告指导意义作者简介:贾茜,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教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136-0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其内容涵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将其作为了探索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将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
时下我国正处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是否还有当代意义与价值?是否还能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继续发挥行动指南的作用?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的工作总结——十八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举世瞩目、成就卓越。
大会的召开顺应了时代要求,把十八大报告中体现的相关思想和精神写进党章,使党章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再一次得到世界人民的瞩目。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强调十八大报告首先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https://img.taocdn.com/s3/m/0165d45c2e3f5727a5e96261.png)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作者:王新生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第02期摘要:李瑞环同志在新著《看法与说法》一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阐述了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内涵和意义,分析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评价了改革开放的成效,阐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同时,李瑞环同志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看待和处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培养良好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这些论述深刻地阐明了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当前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支持。
关键词:李瑞环;《看法与说法》;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4)02—0010—05每当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关键时期,对社会主义事业理论根据的重新学习和思考就会成为绕不过去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今天,李瑞环同志的《看法与说法》一书的出版可以说适逢其时。
在这部新著中,李瑞环同志关于“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的论述提醒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上理解改革开放,必须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否则改革开放便会因为理论上的迷惘而失去动力和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会因为离开了实践而失去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一、改革是一场革命李瑞环同志的新著《看法与说法》一书中贯穿了他在各个时期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论述。
在这些论述中他明确地指出,改革开放的理论根据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阐述了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内涵和意义,分析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评价了改革开放的成效,阐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些阐释虽然散见于不同时期的谈话和讲话中,但却是对改革开放理论根据的系统论述。
这些论述回答了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回答了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的问题。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281dc3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9.png)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第一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第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4)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具有统领作用。
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7e09c1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d.png)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一、背景引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需要坚定地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更要将其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二、思想解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深入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探索如何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准确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不是割裂于中国实际中的理论工具。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价值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拥有了生命的力量,成为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信仰和指引。
三、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面临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创新旨在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寻找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路径,推动实现党和人民的共同目标。
四、教育实践:党员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统一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党员教育的核心内容,推动党员干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理论素养。
通过充分发挥党员教育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更将其转化为具体实践行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步与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实践载体。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坚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
这一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五、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教育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57e2dd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f.png)
作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理论中国化的全新篇章
其二,对党建过程中以什么方法实施政治路线的问题作出了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总思路、总要
明确回答。尤其全党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的论述, 求,其中包含了诸多顺应新时代形势的新理念、新要求,形
更是将党建工作与党的基本路线紧密结合了起来。其三,对 成了“一体两翼”的党建新布局。这种新布局不仅开创了新
下,胡锦涛客观分析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四种危机” 态斗争的问题不能懈怠,在这片阵地上党若不积极主动占领,
2021 第 07 期 │《党史博采》41
马克思主义研究
其他势力就会趁虚而入;党若不主动响亮地发声,杂乱刺耳 加以分析。只有形成了制度决定、制度执行与制度监督的协
的噪音就会侵扰人民的耳朵;党若不攥紧“话筒”,别有用 调并进和有机统一,制度治党才能够得以真正实现。
40《党史博采》│ 2021 第 07 期
马克思主义研究
有能力胜任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革命角色。
和“四大考验”。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二、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不断取 是胡锦涛对执政党建设理论形成的主要贡献。其一,关于怎
得突破性成果
样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胡锦涛从执政党执政的理念、
是强调“坚持”和“加强”,而此时“改善”被提到与前述二 明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党建的基本遵循。而从权力有效、规
者同等的地位,其对于党建工作方向的指引是具有历史性突破 范运行的视角来看,全面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则在于全面从
意义的,也为此后关于治党与治国关系的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严治权。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执政党,通过对各领域权力的
浅谈中国的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
![浅谈中国的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b888fe525acfa1c7aa00ccf1.png)
浅谈中国的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理论贡献论文摘要:我国自从上世纪}o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来,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一点是任何人都不能置疑的。
这不仅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更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
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完善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不仅表现在积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作了大跨度的系统回顾与总结,深刻论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目的和性质、进程和经验,对我国改革开放作了高度科学的评价。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上述这些重大论断,高屋建骊,进一步表达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同时也不难看出十七大的报告对改革开放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也作了充分的肯定。
这说明改革开放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作r重要的贡献,这也是笔者在本文中着重分析的内容。
在分析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作的页献之前,我们首先界定一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词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立场、观点与方法的高度统一,是一个极度概括、极度系统的范畴,是一个包容性极广、科学性极强的理论体系。
从学科层面_!说,不仅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而且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从所包含的内容上说,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和思想,而且包含其继承者的理论和思想,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形态,其内容十分广博;从研究的内容上说,不仅有本土化、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而且有与时俱进时代化的研究;从研究的对象上说,不仅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而且有历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5e0c94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7.png)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根据目前国内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叙述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其实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借鉴国外的指导思想与中国的情相结合之后定制的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计划。
这个计划的执行与国内的经济环境相适应,国内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载体。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下,围绕着民生的发展形成了一套中国特有的社会特色主义思想。
现如今,在国家的推动下如何将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继续融入中国的各方面的发展又是一个重点的话题。
在国家的改革开放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以后的今天,之前的思想主义是否还能够适应当代的需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在提升话语吸引力、系统阐释核心范畴、聚焦中国实践难题、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在古代开始就已经出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尤其是在百家文化的各自影响之下才会形成中国这样广厚的神韵。
在中国当代的思想建设中,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发展的重要基石,从国家建立之初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一直围绕在我们的发展道路之中,作为重要的精神文明与政治理论在国家的科学文化教育之中体现甚远。
那么在发展的今天,作为新时代背景之下的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一下,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还会发生哪些改变?完成好这一任务的重要前提,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要有足够自信。
也就是说,我们要做的不是毫无事实依据的空口乱说,而是要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中真正的找到马克思主义影响下,我国哪些领域依旧在悄悄的改变着。
作为一种精神的文化传播出来,带给我们的不只有知识的力量还有精神上的富足。
“当代”应如何断定从实际论当代想要了解当代的马克思都有哪些内容,针对当代的文化知识体系而说,这是一个空泛的大标题。
我们在研究这个内容的时候就应该从简单的方面入手,例如,当代这一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在深入研究的时候却会发现,每一个学者对此的看法都不尽相同。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分析中国改革开放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分析中国改革开放](https://img.taocdn.com/s3/m/ec95116371fe910ef02df8da.png)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分析中国改革开放----- by 华东师大刘萍( 09041312)风雨兼程,万物更新,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塑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回首当初往昔岁月,老一辈还记忆犹新,再看如今天翻地覆的变化,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对于改革开放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此,我想用马哲思想来简单阐述下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老一辈领导者在社会发展中总结经验,吸收教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独创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在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我国治理有方,繁荣富强。
由此深刻的证明了改革开放这一政策是对马哲思想正确运用的最好体现。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我国改革开放有何必然性呢?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认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主义处于初始起步阶段,工业不发达,农业不充裕,再加上文革留给我们的烂摊子,可以说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
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国情下如何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我国原有体制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3c06803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2.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经济的学说,它从19世纪开始在欧洲兴起,经过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之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历史的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改变社会、消除压迫的社会主义理想。
在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历了独特的历史,不仅为中国的革命和发展提供了根本理论基础,而且在中国自身的解释和运用中也产生了自己的特色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期。
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中,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民族危机与阶级矛盾交织并存。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革命和思想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社会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引入,离不开一批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比如胡适、陈独秀等人。
他们历经艰辛,经过多方面活动,相继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入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
作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扮演了领导地位。
它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负责马克思主义的翻译、解说和扩散,另一方面组织和号召群众走向革命,通过武装斗争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共产主义在中国取得了胜利。
其间,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逐渐成为新中国的领导性政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又开始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新政策,开启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进程的新篇章。
自此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进入了工具理性和社会批判的重要阶段,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运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崇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在中国的社会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仅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反腐倡廉等方面均有深入的实践应用。
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创新理论为指导
![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创新理论为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b94a2c65fad6195f302ba630.png)
在改革的系统性上,以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为例,明确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不意味着不要政府更好发挥作用。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改革不能偏废某一个方面,需要协调推进,从而使整个体制各个方面协同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的目的不是取消政府,而是解决政府的“越位”和“缺位”,从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有效率的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
首先,我国现阶段所要面对的发展问题是错综复杂的,不只是单一的增长问题。
公平分配,创新,环境,公共服务都是发展问题。
这些市场失灵之处都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其次,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这样的重大的发展问题,不可能都靠市场,必须要政府的参与。
最后,就宏观调控来说,为了给市场更大的作用空间,明确了宏观经济的合理区间,相应的宏观调控体系需要完善,如果在合理区间内宏观调控完全无所作为,宏观经济滑出合理区间不是不可能的,由此产生的宏观失控的代价将更为严重。
所有这些都说明,在新体制中,不只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而是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系上,体制是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
已有的重点突破的改革在局部环节易于进展,但局部性改革进入到一定深度就会同体制的整体出现不协调。
就像进行的经济领域的改革,利益关系突出了,社会体制的改革没有跟上,就会造成社会矛盾的突出,特别是全社会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而社会的价值观出现缺失,在此背景下从改革的整体性考虑就要把社会体制的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提到日程。
再如在所有制改革上,重点突破了体制外的非公有制经济那一块,国有经济改革不作相应改革,不仅将使国有经济效益进一步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也可能丧失。
这意味着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新阶段的改革要更加重视整体推进。
总的来说,现阶段的改革,既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大胆探索,又要积极稳妥,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作者简介: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程恩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
论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
![论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68e947e3169a4517623a322.png)
论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作者:肖付全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11期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取得较理想的发展成果,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纲领,在促进对外开放深化改革等方面发挥了指导思想与意识形态的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与马克思主义处在辩证关系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提供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而改革开放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并有效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改革开放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发展辩证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探索实践过程,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强大的推助力。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共产党注重在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保证马克思主义切实为中国各项建设事业服务,更好地为国家社会建设发挥指导思想作用。
在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进行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指导纲领的作用,中共中央领导一再申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科学引导之下才可顺利进行[1]。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可以保证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得到良好发展,而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又在极大程度上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与提升,为了使马克思主义这一党的指导思想更加符合我国国情,需要探讨一下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提供指导(一)改革开放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充分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才得以实现的,我国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在进行各项国家建设与社会改革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国家体制根本不变,就必须持之以恒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伟大政策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并设计的,为了让改革开放事业的进展与我国社会制度和基本国情形成密切联系与结合,就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e3a7d76caaedd3383c4d3d4.png)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 ; 十八届三 中全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中共 中央 关于全面 深化改革若 干重大 问题 的决定》( 以下简称 《 决 定》 ) 明确表 明: “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 下带领全 国各族人 民进行 的新 的伟大革命 , 是 当代 中国最鲜 明的特色。 ” 我 国推行改革开放 以来, 始 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 , 坚定不移地建设有 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事 业, 在 经济社 会的各个方面 都获得 了全面 的发展和进 步, 在经济建 设的具 体 实践过程 中也诞生 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 使 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 不 断发展和完善 。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必将迎 来又一 次重大发展机遇 。
确 理 解 并 遵 循 改革 规 律 的 实践 过 程 。 遵 循 改革 规 律 是 改 革 开 放 取 得 巨 大 成 就 的重要原因。
、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 想理论 的动
力
改革开放 以来, 在马 克思主义 的指 引下, 我 国经济 社会的各个 方面发 生 了深刻变化 , 成 功抵御 了一系列 国际 国内社会的发展 危机, 国际地位 也 获得 了显著提升 具体来说 , 我 国在经济体制、 文化体制、 社会体制 、 政 治体 制、 生态文 明体制等领域不断改革和进取 , 成就举世瞩 目。 之所 以能取得这 些成就 , 从理论上分析 , 一是 中国共产党人 锐意进取 , 实事 求是 , 坚持 走适 合 自己的发展道路, 善于和勇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 中国发展和建 设的实 际需要密切结合 , 从而探索 出了符合当下中国国情的特色社会 主义发展道 路: 二是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 创新理论 , 并善于在运用 最新 理论成 果 的基 础 上 , 对国家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进行指导。 这些最新理论成果, 体现 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 它们包括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 重要 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 ,也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 话精 神 。 可 以说 ,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是我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主观与客观相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中国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中国的指导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710fe57f5335a8102d22074.png)
课题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中国的指导意义学院:计算机学院姓名:王凯2016年6月26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中国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的命运始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今天,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社会主义的命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息息相关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为前提的。
16至19世纪初脱胎于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早期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利益的表达。
但由于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这些学说因而具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用唯物史观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在此基础上,他们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和斗争的根源和性质,阐明了无产阶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时代特征,科学地揭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胜利后,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但在列宁逝世后,苏联所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具有集中过多、管得过死、过于僵化的弊端,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明显。
苏联党和政府也曾试图进行改革,终因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没有创新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致使改革的努力没有取得预期成效。
科学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向多国实践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e2e2f4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0.png)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翻天覆地伟大胜利的得天独厚思想武器,是党的根本指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党最伟大的政治成就。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国家发展的科学理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我国正不断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步伐,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必将推动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遵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导、建设、挑战、启示、理论武装、原则、科学、发展、根本保障、成就、复兴。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性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一直被视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帮助中国人民认清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指导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宝库,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入人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更体现在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实践效果。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挑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挑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和难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加速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66f4ef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3.png)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渭南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皇甫世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传播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开始运用创新马克思主义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
其间,时而凯歌行进,时而挫折失误,一路坎坷,但最终还是从胜利走向胜利。
今天,认真总结、分析、研究、探讨这段历史,汲取经验教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重大。
我下面讲的四个问题,主要是给大家增加一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知识,了解一些当前的研究动态,提高大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意义的认识。
同时,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谈一些看法。
不正确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义、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只有毛泽东一人有这个思想,党的其他领导人就没有此类思想。
李大钊同志早在1919年8月写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就提出了把主义适用到实际中去,“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有些不同”,(《李大钊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运动”(同上,第4页)的思想。
此后还多次提到此类思想。
除李大钊外,恽代英、张太雷、陈独秀、周恩来、李达、蔡和森、瞿秋白等同志都先后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讲过此类的话和思想。
还应该承认,共产国际在此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4年七八月份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作出决定,共产国际执委会“一般地不要直接干预各国共产党内部组织上的事务”,应该由各国党的领导者“独立地来正确解决共产国际运动的政治任务和策略任务”。
各国党要“善于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问题的武器”,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应用到各国的“具体环境中去,应用到具体条件中去”,“避免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笼统公式去代替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摘要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摘要](https://img.taocdn.com/s3/m/90eb6be8172ded630b1cb635.png)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 即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 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和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相结合。
其结果,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本身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从而具有了“中国特色”,并且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历史文化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
1.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巨变的理论成果. 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紧密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这是关系中国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极其复杂的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探索,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方面,继续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除思想僵化,冲破个人崇拜的束缚,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就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又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巨变的伟大成果. 3.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继续.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科技革命化突飞猛进.在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促使经济,政治,社会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经济成分,组成形式,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在党内,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党员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党的建设存在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三个重大变化,这一切既给领导人民并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江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应了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提出的崭新课题,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 4. 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思想以胡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的背景下知难而进,勇于创新, 大胆探索, 一方面继续以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另一方面又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思想.这一系列新思想,在实践上,有助于我国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以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新局面;在理论上,进一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的新成果.总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新思想, 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但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都是以解决不同时代课题为使命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指导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讲,历史经验也就是基本规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基本规律,应是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力点. 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不论面对怎样严峻的形势和任务,中国人民只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能找到正确的路线,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开创革命和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2. 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事业.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成就,是在与时俱进这一理论品格下进行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内在品质,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毛泽东思想首开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先河,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使中国站起来;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使中国富起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使中国强起来;当前,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新时期以胡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理论结晶,必将使中国壮大起来.3.坚持中国特色与民族风格,时代精神相结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而外来文化只有和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才能扎下根来, 结出果实.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中国共产党要运用它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使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上,就一定要有中国的内容,中国的形式,中国的风格,中国的特点.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坚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6098eaadd3383c4bb4cd275.png)
马克思理论与实践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在具体的理论中马克思阐明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二者是怎样相互影响的,本文主要就我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并使之中国化以后如何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来指导我国现代社会主义方面做了论述,首先讲述了马克思主义提出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背景,然后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方法,最后以我国的改革开放为例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巨大力量以及相关经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改革开放坚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是我们党和国家重要事业中的一项首要原则,这一点,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文字(包括立法)中,都能经常听到和见到。
从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内容来说,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信念,即坚持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比如,正在全面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核心思想的第一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信念。
从这一意义上去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当然没错,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又似乎不能或不应仅止于此。
道理很清楚:理想信念如果不同现实结合或缺乏现实力量的支撑,理想就不能成为信念,伟大的理想信念也就容易流于“伟大的”空话。
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指导云云不也就落了空?为此,我们一直都在进行着结合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与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大贡献,是以有效的方式弥补了中国理论思维的不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它对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做出了恰当的解答,这种处理方法已经、正在并将继续向我们提供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提出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背景作为西方文化源头之一的希腊文化的最大特点是静观(由此而来的“理论”)与行动(以此实现的“实践”)的两分,但西方的传统是,静观的玄想向来不屑参与实际事务,希腊衰落时期的斯多噶派等很有代表性。
可以推论,经典马克思主义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方法与希腊传统的两分没有直接联系,可以引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脍炙人口的一句为证:“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66184638bd63186bdebbc4e.png)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信安一班周坚义09摘要:中国近代史上各个阶级都曾寻求救国的药方,但是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各种探索均以失败告终。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历史实践证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和民族解放的思想武器,成功的摆脱了民族危机,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昂首阔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导意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要超越目前的资本主义的理论形态,指导人类建立一个消灭剥削和私有制的公平正义的社会,它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实实在在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思想武器,在各国和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一批人借口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阉割其精髓塞进资产阶级的私货,这就是修正主义,他们往往是玷污真理的人。
戈尔巴乔夫主义就是其代表。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所在国的特例。
当代中国,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反动阶级总是鼓吹反马克思主义。
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会导致倒退和混乱。
新中国成立以前,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在于,首先从理论上确认了中国需要一场大规模的革命。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这个经济基础的第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生产力。
生产也只有在某些生产关系中才能发生,这些关系是经济基础第二个因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起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伴随着这个经济基础并在其之上有个功能性的政治上层建筑,同样的,这种功能性解释了上层建筑何以存在。
“上层建筑的构成是:国家和法律制度,以及要么是所有非经济的体制,要么是所有可以对经济基础的功能性来说明的体制。
上层建筑只有在错误意识的层面上,借助于伦理规则、经济理论和宗教信仰体系、构成意识形态的相关观念,才被合法化。
”生产力的发展是解释一种制度向另一种制度转变的历史动力。
“这种发展意味着特定的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是具有反作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指导作用
姓名
专业
时间
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
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
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改革开放,为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的历程,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广阔前景,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改革开放构筑了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广阔平台,有利于我们党在广泛吸收当代人类社会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情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概括,不断增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优势。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理论,它在本质上是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的精华。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历程。
这一历程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广阔前景,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科学性、开拓性、继承性、系统性、前瞻性、务实性、本土性、开放性等重要特征。
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发展规律和实践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在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中,我国不仅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且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的持续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基本经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总结,但最根本的是: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创造力和感召力。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随着实践的发展,我国经历的一轮又一轮的思想解放,推动着人们认识的不断科学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
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才产生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保证了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轨道取得伟大成功。
改革开放的实践又一次印证了我国在革命和建设历史上曾经得出的结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创新产物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以科学的宇宙观,为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引领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指导作用。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
这种坚持是“必须”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要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