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赤壁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赤壁》优质课教案_4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赤壁》优质课教案_4

赤壁【课标要求】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情分析】通过一年多的初中语文学习,学生已经阅读相当数量的诗词,具备一定的诗歌知识和诵读技巧。

加之本班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同学基础知识掌握扎实,语文能力较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工具书进行课下预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

【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难点。

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情感的能力;3、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赏析诗句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准确背诵诗歌,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赏析诗句的能力。

【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结合课下注释,说出诗歌的大意。

2、针对目标二,学生通过结合写作背景,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

3、针对目标三,通过对语言的鉴赏,进一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赏析诗句的能力。

【教学过程】赤壁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是三个高峰。

唐诗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情感丰富、含蓄蕴藉。

今天我们来学习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代表作《赤壁》。

二、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三、品读诗歌、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2、请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二)理解诗意1、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赤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赤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赤壁》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3、熟读并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忧国报国的思想。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导入新课 :以苏轼的《赤壁赋》的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

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赤壁》优质课教案_9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赤壁》优质课教案_9

《诗词五首.赤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特点。

2.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 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点: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先请你们来猜一场重要的战役。

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场战役改变中国的历史,奠定了三国鼎力的基础。

这是古代的一场什么战役?赤壁之战2、你能说说到底发生一件怎样的事?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这场战役的孙吴统帅是谁?周瑜,周公瑾年仅34岁,因成功指挥这场战役而千古留名,成为后人称颂的对象,也是历代文学家笔下书写的英雄形象。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中就写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字里行间洋溢着苏轼对周瑜在赤壁一战中的从容沉稳、运筹帷幄给予高度的赞许。

可是有一位诗人,他却完全从另一个角度给予评价。

他就是唐代的杜牧,他是怎样评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牧的《赤壁》。

(二)朗读练习1、请打开书翻到137面,我们先来听一下这首诗的录音朗读。

2、喜不喜欢这样的朗读?为什么?(朗读有节奏、有韵律、有感情)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4、学生朗读展示、点评。

5、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歌大意1、学生利用注释读懂诗的内容,小组合作。

第24课《诗词五首-赤壁》导学案7-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24课《诗词五首-赤壁》导学案7-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精编】2019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赤壁》导学案.doc

【精编】2019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赤壁》导学案.doc

24《赤壁》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3、背诵并默写古诗【精读文本】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预习导学】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时期,、联军于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3、诗人杜牧:杜牧,代诗人,字,号,人称“小杜”,和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史载杜牧胸怀大志,知军事、好议兵,曾为《孙子兵法》作注。

4、杜牧名句: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天阶夜色凉如水,。

(《秋夕》)南朝四百八十寺,。

(《江南春》)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停车坐爱枫林晚,。

(《山行》)一骑红尘妃子笑,。

(《过华清宫绝句》)【学习研讨】5、学习怀古咏史诗的赏析方法:(1)、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2)、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3)、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6、按照上述方法再读品味诗歌,思考以下问题:(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这里的“东风”和“二乔”仅仅是自然界的东风和东吴的两位美女吗?(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拓展学习】7、比较阅读咏史·赤壁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杜牧的《赤壁》与胡曾的《咏史·赤壁》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8、比较阅读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第26课《赤壁》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赤壁》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赤壁—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

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小李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三、字词释义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火烧赤壁事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称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知识小练】1.阅读本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3分A.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八年级上册语文赤壁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赤壁导学案

《赤壁》导学案一、合作探究1.杜牧在《赤壁》中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2.“折戟沉沙铁未销”一句是如何借物兴叹(借物起兴)的?请简要分析。

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话运用什么写法?4.“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中哪几个字用的好?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句话在诗中有什么作用?二、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周郎”是谁?“东风不与周郎便”指什么历史事件?“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铜雀”代表什么?“二乔”代表什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锁”的妙处?请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为什么不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落笔?6.诗的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7.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8.赤壁的写作特色?三、学完《赤壁》,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四、课堂练习1.这是一首咏史诗,所咏的历史事件是,写出与这次战争有关的任意两个人物﹑。

2.诗的前两句从写起,引起。

3.诗的前两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4.诗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5.后两句表达方式是。

6.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7.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了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8.默写题。

(1)《赤壁》中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句子是:,。

(2)杜牧在《赤壁》一诗中通过两位美女的命运变化来反映历史的句是:,。

(3)诗中,两句诗借一件古物,引发对历史的感慨。

《赤壁》导学案 (5)(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赤壁》导学案 (5)(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赤壁》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二、交流讨论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三、互动解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学习本诗应该注意,学习作者借历史事件含蓄表达自己的人生看法的写作方法,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合作探究
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揣摩诗人的情感。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提升
整理本册或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借咏史来传达作者观点的作品,品味其中隐含的思想感情。

想想在你的作文中是否也可以运用类似的手法?
训练强化:
背诵并默写全诗。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赤壁》公开课导学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赤壁》公开课导学案_0

《赤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2、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授课过程:一、导入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这场恶战就是赤壁之战,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赤壁》。

二、杜牧的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白、杜甫世称“大李杜”。

)杜牧的代表作品有《清明》、《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等。

2、唐诗的四个变化阶段①初唐时期(618~712)代表诗人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②盛唐时期(713~766)代表诗人是李白和杜甫③中唐时期(766~835)代表诗人是白居易和柳宗元④晚唐时期(836~907)代表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三、感知诗歌内容1、注音戟(jǐ)朝(cháo)2、诗歌朗读节奏《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诗歌内容1、2句: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3、4句: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

四、问题探究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2、“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4《赤壁》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4《赤壁》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赤壁》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3、背诵并默写古诗【精读文本】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预习导学】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时期,、联军于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3、诗人杜牧:杜牧,代诗人,字,号,人称“小杜”,和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史载杜牧胸怀大志,知军事、好议兵,曾为《孙子兵法》作注。

4、杜牧名句: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天阶夜色凉如水,。

(《秋夕》)南朝四百八十寺,。

(《江南春》)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停车坐爱枫林晚,。

(《山行》)一骑红尘妃子笑,。

(《过华清宫绝句》)【学习研讨】5、学习怀古咏史诗的赏析方法:(1)、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2)、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3)、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6、按照上述方法再读品味诗歌,思考以下问题:(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这里的“东风”和“二乔”仅仅是自然界的东风和东吴的两位美女吗?(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拓展学习】7、比较阅读咏史·赤壁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杜牧的《赤壁》与胡曾的《咏史·赤壁》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8、比较阅读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4.4 赤壁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4.4 赤壁

赤壁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精美的语言。

2.领会诗歌内涵,积累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背景透视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地,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

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4.理解诗句(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二、探究案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诱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赤壁》导学案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赤壁》导学案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赤壁》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一)预习检测1 作者(),字(),()代诗人,与()并称“小李杜”。

(二)课内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 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拓展延伸1 积累借古讽今的诗「金陵五题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陵五题」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2 积累杜牧的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四)训练检测1 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还才不遇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表达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在人们心中长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假设句,表明机遇可以改变命运,甚至改变历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运用议论手法,对历史结局直接提出评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赤壁》导学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赤壁》导学案

《赤壁》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3、背诵并默写古诗【精读文本】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预习导学】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时期,、联军于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3、诗人杜牧:杜牧,代诗人,字,号,人称“小杜”,和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史载杜牧胸怀大志,知军事、好议兵,曾为《孙子兵法》作注。

4、杜牧名句: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天阶夜色凉如水,。

(《秋夕》)南朝四百八十寺,。

(《江南春》)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停车坐爱枫林晚,。

(《山行》)一骑红尘妃子笑,。

(《过华清宫绝句》)【学习研讨】5、学习怀古咏史诗的赏析方法:(1)、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2)、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3)、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6、按照上述方法再读品味诗歌,思考以下问题:(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这里的“东风”和“二乔”仅仅是自然界的东风和东吴的两位美女吗?(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拓展学习】7、比较阅读咏史·赤壁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杜牧的《赤壁》与胡曾的《咏史·赤壁》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8、比较阅读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
主备人辅备人授课人使用时间
分课时 2 总课时姓名小组组号
课题:赤壁课型:阅读欣赏课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折戟、销、将、不与”等词语的意思,并理解诗意。

4、探究主旨,体会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过程:
【目标一】: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杜牧,字,号,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京兆万年人,是著名诗人。

著有。

诗歌体裁以著称于世,诗歌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杜牧和合称“小李杜”。

他的七绝有以下特点:画面鲜明,辞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有《樊川文集》。

【目标二】:正确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1、给加点的字注音,每个词语读两遍。

折戟
..()销.()二乔.()
2、本诗是七言绝句,请用“/”在课本上画出节奏,
韵脚是:、、。

押韵。

3、有节奏的朗诵这首诗(在下面原句划出节奏),并试着背诵。

【目标三】:1.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折戟、销、将、不与”等词语的意思,并会译这首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戟:。

销:。

将:。

前朝:三国时期。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意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春风,指火烧赤壁的事。

不与:。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春深:春色浓,这里指美女成群。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意思
【目标三】:2.理解诗歌内容,探究主旨。

(一)独立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从内容看这是一首;所咏的历史事件是()。

2.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3.诗中抒发历史感慨,以两位美女的命运变化来反映历史的句子是:
()。

4.诗歌的前两句和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
(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2.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 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答:
延伸【目标四】:体会这首诗歌的以小见大艺术特色。

1、这首诗以折戟开篇,以二乔收尾,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表达与众不同的历史观,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这首诗写法上的认识。

作业:默写这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