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配用药茶心得

合集下载

漫谈中医的遣方用药技巧

漫谈中医的遣方用药技巧

漫谈中医的遣方用药技巧主讲人唐江山做为临床医生,既要精于辨证,又要善于用药。

正如李东垣所说:“看方犹看律,意在精详。

用药如用兵,机毋轻发。

”足见遣方用药是中医独得秘器,蕴藏着历代医家心血结晶与千锤百炼的功夫,值得我们继承发扬,提高临证配方用药之技能。

今天谈的有对基础知识的重温,也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仅供同道参考。

一、重辨证、抓主症中医的魅力在于辨证论治,中医的独特理论和丰富经验就是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辨证论治”来实现。

中医的“证”是反映疾病发生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临床表现和病机的综合概括;“辨证”就是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全面掌握病人所出现的症状、体征和检验进行综合分析,按八纲辨证,弄清疾病发生的原因、病位,分析其病机,归纳得出诊断,辨别所属证型,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病例一:因居住潮湿加过食生冷,而见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痛甚、泛吐清水,口腻不渴、头身困重、便溏稀薄、舌体胖大、舌淡苔白滑、脉弦紧;病例二:因常食肥甘油腻、嗜好饮酒,而见胃脘灼热疼痛、口粘而苦、身重肢倦、大便粘滞不畅、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两例诊断同为胃脘痛,其证型一为寒湿凝滞;一为湿热中阻。

正如《伤寒论》提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说明只有精确细致辨证,才能为科学遣方用药,提供相应的施治。

辨证的核心是抓主症。

每一种病证都有它特殊性的主症,可以是一个病证一个症状,也可以由若干症状组成。

病者就诊时,会讲述许多症状,这里包涵有新病,有旧疾,还会提供前后检查报告,医者应以主诉为线索,从众多的症状和检查中,有目的地通过诊察、检查、分析,以少知多、以点带面、抓准主要症状,再结合舌苔、脉象的表现,就形成主要脉证。

如寒湿凝滞型胃脘痛,以“胃脘冷痛暴作,舌苔白滑,脉弦紧”为主要脉证;湿热中阻型胃脘痛以“胃脘灼热疼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主要脉证。

而病症表现往往不像书本记述的那样规范,医者必须从错综复杂中抓住能反映疾病基本典型的主要脉证,分析病机而确定诊断。

中医读书临证心得

中医读书临证心得

中医读书临证心得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可谓是跌跌撞撞,却也收获满满。

今儿个,就跟您唠唠我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记得刚开始接触中医的时候,那一本本厚重的中医典籍就像一座座高山,让我望而却步。

什么,光是书名就让我晕头转向。

可咱不服输啊,硬着头皮啃!那段时间,我天天抱着那些书,看得是昏天黑地。

家里人都说我走火入魔了,我还振振有词:“你们懂啥,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有一次,为了搞清楚里的一个方子,我愣是熬了一个通宵。

眼睛都快睁不开了,还在那写写画画,嘴里念念有词。

第二天早上,我妈看到我那副狼狈样,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这孩子,为了个啥呀,瞧把自己折腾的!”我迷迷糊糊地抬起头,说:“妈,这您就不懂了,我这是在探索中医的奥秘呢!”后来,我觉得光看书不行,还得实践。

于是,我就到处找机会给人看病。

有一回,邻居家的大爷说自己头疼,我自告奋勇地说要给他瞧瞧。

我装模作样地给他把了把脉,然后皱着眉头想了半天,心里其实紧张得要命。

最后,我根据自己那点浅薄的知识,给他开了个方子。

大爷将信将疑地拿着方子去抓药了,我这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生怕自己给弄错了。

没想到,过了几天,大爷碰到我,一个劲儿地夸我:“丫头,你还真行!我吃了你开的药,头疼好多了!”那一刻,我心里那个美呀,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从那以后,我对中医更是充满了信心。

再后来,我遇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病例。

那是一个阿姨,长期失眠,脸色蜡黄,整个人都没精打采的。

我给她把了脉,看了舌苔,心里大概有了个底。

但是,开方子的时候,我却犯了难。

因为她的症状比较复杂,我担心自己把握不好药量和用药的搭配。

于是,我又把那些经典的医书翻了个遍,还请教了一些老师和前辈。

经过一番折腾,终于给她开了一个方子。

阿姨拿着方子去抓药的时候,我心里别提多忐忑了。

每天都盼着阿姨能快点好起来,又害怕听到不好的消息。

大概过了一个星期,阿姨来找我了。

我一看她的脸色,心里就“咯噔”一下,心想:坏了,是不是没效果?结果阿姨笑着说:“姑娘,我这几天睡眠好多了,真是太感谢你了!”我这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地。

老中医的药对应用心得,难得一见

老中医的药对应用心得,难得一见

老中医的药对应用心得,难得一见陈宝贵教授临证五十年,在中药的临床应用方面经验丰富,尤其应用对药得心应手,信手拈来,每效如桴鼓。

陈宝贵教授的一些运用对药的经验总结如下。

1.苍术配白术脾主运化水湿而恶湿邪,故湿邪最易困脾,脾虚亦最易生湿。

脾气或脾阳虚弱,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反而滋生水湿之邪,导致湿邪内困,临床表现为腹胀便溏、纳呆食少、气短懒言、四肢倦怠、畏寒肢冷、身形浮肿等症状。

脾虚不仅生内湿,又易感受外湿,湿邪困脾,又可导致脾虚。

针对脾虚湿困证,陈教授喜用苍术、白术,其中,白术甘缓苦燥,功善补气健脾,扶植脾胃以消食除痞;苍术辛香燥烈,走而不守,健脾胃以燥湿,除秽浊以悦脾。

《玉楸药解》云:“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

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住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

”所以,白术、苍术二药合用,有补有泻,健脾燥湿之力颇强。

2.半夏配川黄连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本品具有温燥之性,能燥湿化痰,并具有止咳作用,为治湿痰的要药,半夏既能燥湿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辛散消痞。

川黄连,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于肠胃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呕吐等。

黄连去中焦湿热,并具有解毒作用,脾胃病患病日久,多见寒热错杂,病机复杂,而半夏、黄连相伍,一寒一温,清热而不患寒,散寒而不忧热,二者相反相成,相激相制,从而平衡阴阳,使气机调畅。

3.柴胡配白芍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贾所学:“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泄。

”张锡纯:“柴胡,味微苦,性平。

禀少阳生发之气,为足少阳主药,而兼治足厥阴。

肝气不舒畅者,此能舒之;胆火甚炽者,此能散之;至外感在少阳者,又能助其转输以透膈升出之,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寒热,寒热者少阳外感之邪也。

又谓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诚以五行之理,木能疏土,为柴胡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在学习脉法之前我讲一下我本人学习脉法的过程,希望在座各位老师和同行不要像我这样走了很多弯路,也希望今晚的讲座能够给大家更多的启发,让大家感受到脉诊的乐趣。

到目前为止本人也稍稍对脉法有点感觉,在临床上用逐渐以脉诊为主的诊断方式去看病,说实话,让我来讲脉法,这个脉诊本身就很强大,让我有点感到牵强也没有资格讲这么重要的课程,也担心自己的理解偏差把大家领偏了道。

我在这也只是开个头,希望大家把自己在临床上对脉的认识,都贡献出来,对我讲这堂课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一,这也是中医诊断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现实中,只要你说你是搞中医的,老百姓首先就是问你会摸脉吗?学过中医的人,或者上过临床的人都明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才是我们大多数学习中医的人对脉法掌握情况的最好的一种描述。

在学习脉法的过程中我也曾经请教过很多老师,很多老师都告诉我,在现实中真正能够摸脉的中医人少之又少,很多医生摸脉只是为了做个样子,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已。

还有老师说脉法并不重要,你看《难经》上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对于医生来说,切脉排在四诊之末只是一些皮毛技巧而已。

我们要练好的是望诊,闻诊,问诊,不必追求切脉。

但是我自己对伤寒论,金匮的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到处都是在讲脉法,说实话实在是看不明白,我想如果脉法都搞不懂,经典的学习估计也是一知半解。

灵枢第四篇上讲: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

可见脉之重要。

但是脉法实在是难学,很长时间对我来说,脉学也成了一种玄学,学懂它成了一种不可奢求的奢侈品。

但是我们是中医人,如果不会摸脉,怎么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医。

仲景大师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特别的强调脉法,脉为先,证其次。

我想如果只重视证不重视脉,只重视方证对应。

可能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过程。

中药调配感悟总结范文

中药调配感悟总结范文

自古以来,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医疗理念。

在我从事中药调配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和调配过程中的严谨细致。

以下是我对中药调配的一些感悟总结。

一、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之一。

在调配过程中,我学会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结合中药的性味归经原则,合理选择药物。

例如,寒性疾病宜选用温性药物,热性疾病宜选用凉性药物。

通过实践,我逐渐掌握了中药的性味归经,提高了调配的准确性。

二、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即以君药为主,臣药辅助,佐药调和,使药引导。

在调配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君药的性质和功效,选择合适的臣药、佐药和使药。

例如,治疗感冒时,君药为解表药,臣药为清热药,佐药为调和药,使药为引经药。

通过合理配伍,我感受到了中药疗效的叠加和协同作用。

三、药量的把握中药的药量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在调配过程中,我学会了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药性,合理掌握药量。

过多可能导致药物毒性,过少则难以达到预期疗效。

通过不断实践,我逐渐掌握了药量的把握技巧,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四、炮制工艺的重要性中药的炮制工艺对药物的功效有着重要影响。

在调配过程中,我了解到炮制工艺可以改变药物的药性、提高药效、降低毒性。

例如,炮制黄连可以降低其苦寒之性,使其更适合治疗热病。

通过掌握炮制工艺,我提高了中药调配的疗效。

五、药材质量与疗效的关系药材质量是影响中药疗效的关键因素。

在调配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辨别药材的真伪、优劣。

优质药材色鲜、味浓、质佳,疗效显著。

通过严格筛选药材,我确保了中药调配的疗效。

六、患者沟通与心理辅导中药调配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

在调配过程中,我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病情和需求,给予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药调配不仅仅是药物的作用,更是医者仁心的体现。

总之,中药调配是一门既严谨又充满智慧的技艺。

52种疾病主药的临床用药心得总结

52种疾病主药的临床用药心得总结

52种疾病主药的临床用药心得总结一、肝病1,旱莲草,早年治疗一慢性肝炎病人,阴虚体质,证见乏力,肢体困重,肝区隐痛,尿黄,舌苔微黄腻,给予补气,解毒,清利湿热药,效果不甚明显,10日后,又出现咽干,腰膝酸软,乏力依旧,此为利湿伤阴之象,因生地,麦冬之类对肝病属湿者实为不利,遂加旱莲草50G一味,想不到用药第2日,症状明显减轻,第3日,症状消失,此药的用与不用差别太大。

中药药理学认为,旱莲草可以保肝解毒。

而此药针对阴虚湿热病人,可以有效的解决矛盾问题。

既能养阴扶正,又能凉血解毒,且不助湿,成了我治疗湿热型肝炎的必用药。

2,白矾,通常情况,降酶退黄治疗比较容易,但也有顽固者,对于转氨酶持续不降的,我曾试过用白矾5G加入方药中,起解毒降酶之用,效果的确很显著,但此药需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即可停用,一般不会反弹,这是我知道的降酶中药里,见效速度最快的药。

3黄芪,慢肝病人多数都有乏力等气虚症状,所以黄芪在此处显得很重要,但我要提示的是它的剂量,我一般用100到150G,4日内即可获效,如果剂量在60以下,时有不效者,且见效缓慢,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扶正以祛邪,对于没有气虚症状的也很有必要用。

4,鳖甲,众所周知,鳖甲治疗肝硬化,2年前,我曾以此一味药治愈一个肝硬化腹水病人,后来做B超提示,肝回声均匀正常,西医们很是震惊,海藻等也可以软坚,但效果远不及鳖甲,且有明显扶正效果,其含动物胶,角蛋白等,不仅能抑制或逆转纤维化,还能增加血浆蛋白水平,改善体质,缺点是仅适用于阴虚体质的病人。

5,蒲公英,对于肝炎病人,有人喜欢用芩连等苦寒之品,有人喜欢用大黄泻下排毒,我个人认为,久服苦寒之品易伤脾,久服大黄泻下易伤正,对急性病暂用可以,但对长期服药不太适宜,久服药需要无毒低毒,寒热偏度不大比较合适,蒲公英为我的首选药,用于临床效果很是满意,其优点是安全无毒,其次还有桑寄生(抑制病毒效果显著,又能补肝肾),白花蛇舌草,甘草等,对湿热明显的病人,大剂量的蒲公英还可以致泻,使邪有出路,(暂用或加白术)。

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6篇

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6篇

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6篇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 (1) 复发性口疮1、胡黄连——口疮属心脾积热,见多处溃烂,灼热而痛,口臭便干,此药为我的首选,起泻火化浊之用,临证也可以用泻心汤加减,也可以加蒲公英清热解毒。

2、细辛——疮家圣药,起收湿疗疮之用,又能止痛,但不适合虚火引起的口疮。

3、肉桂——用于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引起的口疮,可引火归元,此型口疮此愈彼起,反复发作,有阴虚体征,治疗时在养阴解毒基础上加肉桂收浮游之火是很必要的,一般我用5G,4、蜈蚣——曾治疗一例顽固口腔溃疡,局部溃烂严重,用清热敛疮等常规疗法效果不明显,后来我按毒瘀论治,在原方基础上加蜈蚣,皂角刺破瘀攻毒,很快的取得了效果,此药我也用来治疗臁疮,褥疮等。

5、黄芪——疮口久不愈合,遇劳加重,,伴脾虚之象,此类为黄芪特长,黄芪擅长托毒生肌,对虚弱而疮口不愈合的很适合,只是在剂量上要用重剂方可显效乳腺增生1,生麦芽——乳腺增生初期可能因情志所伤,引起肝气郁结而发病,久病也多因此加重或复发,生麦芽可以疏肝解郁,治疗肝气郁结,也可以抑制催乳素释放,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肝郁较重加柴胡,生麦芽我一般用100G。

小了无效。

2,白芥子——肝郁日久,化热生痰凝淤,形成结节,又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此结节恰恰就在皮里膜外,而白芥子又擅长消痰散结,岂能舍而不用。

3,穿山甲——此病结节多属痰淤互结,祛瘀药里,功居首位的当属此药,通乳大家都知道,更何况破瘀节,因劳动用力过度牵拉而引起乳痛发作的,可按外伤加土鳖虫祛瘀疗伤。

4,白僵蚕——久病结节难消,应软坚散结,白僵蚕能化顽痰,散结节,通经络,与浙贝,海藻合用,对此病乳腺结块有消散作用。

5,鳖甲——鳖甲可以治疗肝纤维化,对此病也该有效,研细末吞服2月,复查,完全治愈。

6,二至配淫菟——这是4味药,旱莲草,女贞子,淫羊藿,菟丝子,前2药养阴,后2药助阳,合用调冲任,据病人的阴阳偏盛偏衰,调整双方剂量,阴虚重用养阴,阳虚重用助阳。

浅谈地黄饮子临证运用——跟师钮韵铎临证心得

浅谈地黄饮子临证运用——跟师钮韵铎临证心得

浅谈地黄饮子临证运用——跟师钮韵铎临证心得钮韵铎老先生是京城针灸名家、治瘫专家。

师承金针大师王乐亭和胡荫培教授,还曾侍诊内科名家魏舒和多年,魏舒和是施今墨的大弟子,学识渊博,用药精准。

钮老从医50余载,学验俱丰,临床治疗瘫痿、心脑血管病、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疾病,善用针药结合,疗效甚佳,深得患者喜爱。

我有幸跟随钮老侍诊学习,感受到钮老的人格魅力,用药严谨,配伍精当,为人正直,构思精奇,疗效独特,富有爱心。

钮老在带教过程中,毫无保留,遇到疑难问题会和学生交流探讨,体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中医骨干,在中医传承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不但教我们临床治疗经验,还教我们如何做人,怎样保持良好的医德医风,在跟诊过程中,收获颇丰,临床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迎刃而解。

下面把跟诊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病例,与大家分享一下。

地黄饮子此方是传统中医名方,具有调补阴阳,交通心肾之功,首见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在中医名著《圣济总录》中亦有收录。

方歌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方剂组成熟地30克,巴戟天9克,山萸肉9克,石斛9克,肉苁蓉9克,黑附片9克(先煎),五味子6克,肉桂6克,茯苓6克,麦冬6克,菖蒲6克,远志6克。

本方具有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之功,适用于肾精不足之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的“音痱证”。

临床病例患者李某,女,60岁,一诊:脑中风后遗症5年,右侧肢体偏瘫,右足下垂,足废不能用,活动不利,麻木僵硬,左侧面瘫,面部浮肿,语言不利,需人搀扶,才能行走,血压:160/120mmhg,失眠,舌红,苔腻,脉弦滑,左关沉涩。

辩证:肝肾不足,痰火升扰方剂:地黄饮子加减熟地20克、生地20克、山萸肉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黑附片6克(先煎)、茯苓20克、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肉桂4克、薄荷10克(后下)、蜈蚣2条、地龙15克、大枣10克、生姜3片、焦三仙各15克、青风藤30克、海风藤30克。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用药心得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用药心得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用药心得【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痞满”、“胃痛”等范畴,多为本虚(脾气虚、胃阴虚)标实(气郁、食积、热毒、湿阻、痰凝、血瘀)或虚实夹杂之证。

笔者主张以调理脾胃为原则,随机应用益气健脾、益胃养阴、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祛湿消导、化瘀通络等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畅通胃络、涵养胃体之目的。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心得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痞满”、“胃痛”等范畴,临床常以胃脘部痞闷满胀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有上腹轻压痛,胃体萎缩性胃炎常有舌质红、舌苔光剥和贫血等症状。

其病因病机主要有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情志劳逸及饮食、药物伤胃等,也有学者认为本病与六淫外邪干胃有关。

该病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反复、缠绵难愈,多为本虚(脾气虚、胃阴虚)标实(气郁、食积、热毒、湿阻、痰凝、血瘀)或虚实夹杂之证。

笔者临证随机应用益气健脾、益胃养阴、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祛湿消导、化瘀通络等药物,疗效颇佳。

现浅述于后。

1 益气健脾药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在脏涉脾。

久罹胃疾、禀赋不足、他疾延累、高年体弱,均可致使脾胃虚弱、运化失健、升降失职、气血生化不足、胃体失于荣养。

故治萎之要,当先实脾。

方以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黄芪、白扁豆、淮山药等。

其中生黄芪一味补气生肌、托毒化瘀,尤须重用,以利萎缩、肠化逆转。

乏力、自汗、纳呆、便溏、舌淡、脉弱者应用此类药物,口干、舌红、脉细及诸虚实兼杂之证也当以此为基础而作图本之治。

2 益胃养阴药素体阴亏津虚、胃疾、热病所累、久服香燥辛温,致使胃阴损伤、胃津不足、胃体失养。

症见脘痞灼热、嘈杂不适、口干便坚、舌红少津、脉细数或弦细。

方以益胃汤加减。

药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甘草、天花粉、太子参、百合、乌梅、山楂等。

阴复津生,其证可缓,正所谓“枯萎不泽,治之以润”。

若兼见肝血亏虚,宜酌加当归、白芍、熟地、阿胶等以养血润胃。

30条用药临证经验精髓

30条用药临证经验精髓

30条用药临证经验精髓1】用寒凉药清热为主,治疗热病。

加用热药,只是为了消除寒热的格拒现象,不是以热制热。

故用量宜轻宜少,若用量主次不分,便有失“反左”原意。

2】若原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妥,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

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以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之意也。

3】若屡用清热药,而热不退,医家王冰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当改用滋阴壮水之法。

阴复则热自退。

4】古人云:“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

其实丹参一药,祛瘀作用甚佳,养血作用则较为薄弱。

5】古人虽云:“痛无补法,此指邪气方面而言。

脉平按稍止,脉虽大,而重按稍松,则是脉证俱虚,用补何疑。

非气治,食治,火治也,由劳碌过度,中气受伤。

6】治血虚发热,切记用散表清热之剂。

血虚发热,以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为辨证要点。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虚热自除。

7】“病在上,治上宜缓。

”如止咳润肺药,凡性味有偏,多用蜜炙法。

以达性味薄,而缓的要求。

如病在胸膈时,治宜甘缓之。

缓则治其本,法本须渐,期由量变而达质变。

8】疾病与用药:病轻药亦轻,病重药亦重,病轻药重,反伤正气;病重药轻,贻误时机;例红花欲养血时,用量宜小,红花欲破血时,用量宜大;9】如柴胡用于解表退热,量宜大。

疏肝解郁量适中;升阳举陷量宜轻。

辨证用药,是临床的重要依据。

10】心中发热,酌加生地、天冬各数钱;人参补性,力多上行,与赭石并用,则力专下注。

赭石重坠之性,佐龙骨牡蛎,善潜阳。

11】不拘有热无热,少加黄芩。

春加川芎、芍药,夏加栀子、知母,秋加防风,冬加麻黄、桂枝之类。

12】滋阴药久服易败胃,或内伤中阳(脾胃),必要时配醒脾药,及和胃之品。

13】润燥必以甘(指甘味药),甘以润之,破结必以苦,苦以泻之。

14】补气药与行气药、同用;补血药与活血药并用、补阴药与助阳阳药配伍,动静结合,补而不滞。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101)沈绍功教授主讲(评估中医药-Ⅰ)这老人家讲了:比如治疗高血压,原来60年代我在广安门医院有个西学中的同仁,他治高血压,就这4个药:夏枯草、钩藤、石决明和川牛膝,都是平肝熄风的药,不搞辩证,所有的高血压都用这4个药,当然你碰到高血压的类型是肝阳上亢可能会有效,但是中医讲高血压绝对不就是肝阳上亢呀!有痰浊,有中气不足,有淤血,那就法不对证就不会有疗效。

我碰到这么一个领导,一个部的部长,他血压高,出现的症状头是空,尤其到下午头发空,心慌气短,根本没有精神,上班的时候很大的精神,回家什么都不动了,舌苔是薄白的,脉是沉细的,这样的病人中医讲了,根本不是肝阳上亢,也不是水不涵木,完全是个气虚的病人。

对不对?心慌气短,苔薄白,脉沉细,头空痛,这就是中医讲的气虚的病人,他吃了6年的中药,效果不好,吃西药就离不开,越吃越软,血压是降下了,付出了代价,越来越虚了。

最后让我给他会诊,我就给他开了一个药,补中益气呀!这没听说过,补中益气以为是升血压,辨证是气虚,你给他升提呀,反而是降压,这就是中医的奥妙,我就补中益气汤里面加了个川牛膝,用中医的升降理论。

两个礼拜以后,就让他西药1个礼拜减一次,一个礼拜减一次,通过一个星期,西药都停了,血压特别平稳,精神大振,这就中医的疗效,中医的奥妙,你要辨证论治。

像这样的病人你用平肝潜阳,滋水涵木,他越来越亏,走着西医的路。

所以他很惊奇,说:“中医呀太神秘了。

”我说:“中医并不神秘,就是靠辨证论治。

”西医药的副作用停了,没有了,中药给他有效了,现在他汤药也不吃了,就每天吃点补中益气丸,吃杞菊地黄胶囊,非常好,精力充沛。

中医的辨证论治非常神奇,你搞中医呀,一定要它的原生态,坚定不移的搞辩证论治,绝对不要走非医成药的路。

中医望诊。

四诊八纲呀,看病中医考虑四诊八纲,望闻问切。

四诊里面最主要的就舌诊、舌象,非常客观,看得见摸得着,不能说中医没有客观指标,舌诊是其中的一个。

名医谈临证感悟--------方药量效心悟

名医谈临证感悟--------方药量效心悟
以药之偏性,治病之偏胜,个体化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救治急危重症,非做到“化”的地步,难以挽倾颓于一刻,必其功于一役。所谓“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药到瞑眩就是“化”,非化不足以撼病,非化不足以除疾。西医抢救有洋地黄化,救治休克有阿托品化。中医同样有“化”。清气有石膏化,凉营有生地化,厥脱有参附化,糖尿病酮症有黄连化,不全肠梗阻有大黄化。非化不足以救急危,重拳出击,重剂起沉疴,加快起效时间,并能增强患者信心。
所以重拳出击,并不主张盲目增加药味,更强调用足剂量,用到起效剂量。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笔者用黄连,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而治疗糖尿病酮症,一日量最多达120克,降糖迅速。我们用药具体经验是:黄芪治萎,4两起步,佐陈皮以防壅滞;黄连消糖,30克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萸肉固脱,3两见功,必与参附搭配;乌头止痛,8两口麻欲吐,效毒两刃;石膏清气,一日可至600克,关键要识证;生地凉营,极量800克;枣仁安眠,最大180克;人参(家种)强心,救急30克;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茯苓渗顽水500克,猪苓消浮肿120克;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疗急黄120克起;芦根降温120克无虑,葛根降糖3两无毒;桔梗治咽1两安全。鱼腥草拌凉菜,薤白可当小菜。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何慢之有?(注:本段所提“两”为旧制,折合今为30克)
当然,我们提倡经方大剂量,是针对特定的病情——急危重症,特定的阶段——急性发作,使用大剂量来扼制病势、控制病情、迅速起效,一日可分4~8次服,中病即减,如按原剂量的1/2~1/4递减,中病即止,随后改用丸散调理。
我们反对不顾病情鲁莽用重剂,提倡根据病情合理用药,剂量该大则大,该小则小。所谓:合理用药在病情,大小剂量两相宜;拿捏七寸撼雄狮,一举攻下急危症。

中医临证心得

中医临证心得

中医临证心得
完整的中医临证心得,但可以给你提供一篇中医临证心得示例供你参考:
中医临证心得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在临证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要点:
1.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在临床实践中,要综合运用四诊,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

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不同的病证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辨证过程中,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病因、病机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3.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临证过程中,要从整体出发,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4.因时因地制宜:中医强调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季节、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调整治疗方案。

例如,夏季炎热潮湿,容易出现湿热病证,治疗时要注意清热利湿;冬季寒冷干燥,容易出现寒凝
血瘀病证,治疗时要注意温经散寒。

5.重视预防保健: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和保健。

在临证过程中,要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预防疾病的发生。

6.与患者沟通: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是临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解答患者的疑问,让患者对治疗有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中医临证需要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药配伍心得

中药配伍心得

中药配伍心得
中药配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内容,合理的中药配伍可以发挥相互增强的药效,
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中药配伍的心得,现分享给大家。

首先,要根据病情和体质合理选择药材进行配伍。

每个人的病情和体质都有所
不同,因此中药的选择应根据个体化情况进行。

例如,对于寒证患者,可以选择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进行配伍,以加强疗效。

其次,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药间存在相互作用的现象,有些药物可
以增强或减弱其他药物的药效。

因此,在进行中药配伍时,要注意避免相互作用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

可以参考中药配伍禁忌表,避免使用有禁忌配伍的药物。

此外,要注重药材的药性、归经,以及药物的功效作用。

中药药性包括寒热温
凉性质,归经指的是中药所偏归的经络。

在配伍时,要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药性和归经,从而达到较好的疗效。

同时,要考虑药材的功效作用,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药物进行相应的配伍。

最后,要注重煎煮方法和剂量的掌握。

不同的中药需要采用不同的煎煮方法,
以最大限度地提取药效。

而剂量的掌握也至关重要,过量或不足都可能影响疗效。

在配伍时要掌握药材的煎煮方法和剂量,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总结起来,中药配伍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一环,合理的配伍可以发挥药物的最
大疗效。

在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药材进行配伍,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要注重药性、归经、药物的功效作用,以及煎煮方法和剂量的掌握。

通过合理的中药配伍,我们可以更好地治疗患者,促使其康复。

中药临床用药心得总结

中药临床用药心得总结

中药临床用药心得总结我们中国的中医博大精深。

接下来就跟着学习啦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中药临床用药心得总结吧。

中药临床用药心得总结篇1 自汗黄芪五味子,盗汗枣肉浮小麦与乌梅。

浮肿阳水麻黄紫苏叶。

阴水浮肿附子肉桂与干姜。

腰上肿荆芥桂枝,腰下肿获苓泽泻防已。

头痛偏寒吴茱川芎,偏热菊花桑叶,偏后脑羌活麻黄,偏前额白芷葛根,偏两侧荆只白芍泽利 ,偏巅顶藁苯牛膝,顽固性头痛白附子白羌蚕全蝎,头晕天麻钩藤,目眩枸杞子菊花。

视力减退女贞覆盆子遂仁肉,耳鸣核桃枣肉金英子,鼻塞苍耳子辛夷露蜂房。

口苦龙胆草茵陈。

口甘佩兰获苓,口渴风热芦根葛根、胃热石膏知母。

肠热大黄芒硝,热毒玄参生地。

伤阴石斛玉竹天花粉,牙痛肾虚骨粹补细辛露蜂房,凤热牙痛竹叶石膏生地黄莲。

咽喉肿痛实火牛蒡子山豆根,虚火盐知母盐黄柏熟地。

咽干熟地枣肉鳖甲。

嗄声风寒麻黄杏仁甘草,凤热蝉衣千张纸胖大海。

肺阴虚梨汁蜂蜜。

项强风寒桂枝葛根。

风湿羌活防风川芎。

破伤风南星吴茱萸羌蚕。

肩痛羌活羌黄独活○四肢疼痛上肢桂枝羌活桑枝、下肢独活牛膝,四肢抽搐蜈蚣羌蚕地龙。

膝部肿痛牛膝独法 ,手指麻胀稀莶草瓜络桑寄生、咳嗽风寒麻黄苏叶与杏仁。

风热桑叶菊花桔梗。

湿痰法夏陈皮川朴、阴虚百合麦冬川贝,痰饮干羌细辛五味子、肺痈苇茎鱼腥草桔梗,久咳嗽百部诃子。

喘促实喘风寒麻黄杏仁苏子、风热桑白皮黄芩白果,虚喘肺虚党参麦冬五味子,肾虚蛤蚧附子补骨脂。

咯血外感邪在肺上沙参玉竹、邪在营血生地玄参,火灼山栀子黄岑知母,风热桑叶芦根牛蒡子。

燥咳嗽麦冬天冬百合。

内伤肝郁肝火郁金白芍丹皮。

内伤血络覆花降香当归,烟酒伤肺葛花茜草根,骨脊痛肾阳虚狗脊杜仲牛膝鹿角胶。

寒湿独活防风苍术,尾骶骨痛牛膝杜仲补骨脂,胸痛虚寒栝蒌薤白、瘀滞赤芍红花郁金。

胸闷枳壳藿香川朴。

心下硬块三棱莪术青皮。

肋痛寒热柴胡郁金,久刺痛丹参红花元胡木香、胀痛柴胡枳壳香附白芍、留饮葶苈大枣。

肝痛川栋子合欢皮白芍、胁下硬痛鳖甲山甲龟板。

香砂六君子汤临证心得

香砂六君子汤临证心得

香砂六君子汤临证心得发表时间:2012-10-23T14:15:37.7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7期供稿作者:陈其剑[导读] 另外健脾益胃时应做到滋而不腻,补而不滞,才能收到较好疗效。

且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才是健身防病之根本。

陈其剑(四川省西昌市裕隆回族乡卫生院四川西昌615000)【摘要】目的探索中医药治疗慢性胃肠道疾病的疗效。

方法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半夏、砂仁、木香)治疗慢性胃肠道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中医归于呕吐、痞满病范围的证候。

主要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临床上以胃排空迟缓为主要特征,其临床表现以早饱、餐后腹胀、恶心、厌食、便溏等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一系列病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痘疹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医药辩证施治中医复方香砂六君子汤临证心得【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300-02 1 临床资料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正确的生活理念。

胃肠功能紊乱,消化道疾病呈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生活、工作质量、笔者自2006年至2010年潜心研究,仔细观察,用香砂六君子汤临证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150例,总有效率90%提示本方具有补益脾气、滋养胃阴、助健运之功效。

150例患者就诊于我院中医内科,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其中男性80例,女性70例男女之比为:1.4:1.年龄为21岁至75岁。

平均47.5±27.5岁,病程最少2年最长15年。

所有病例均有慢性消化系症,胃腕部胀满、隐痛、纳少、乏力嗳气嘈杂、面色萎白少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治疗方法:以益气补中、健脾养胃、消痞助运为治疗总则,基本方法以香砂六君子汤(砂仁、木香、党参、茯苓、白术、半夏、陈皮、甘草、生姜引自《中国医学大辞典》)湿重者加厚朴、苍术,有热者加黄连、吴萸(左君丸),血瘀者加丹参、赤芍,胃阴不足加北沙参、石斛,气滞重加佛手、香橼皮,嗳气较甚者加旋覆花,寒凝者加荜澄茄、丁香、肉桂,嘈杂重者加白蔻、菖蒲。

临证方药运用心得

临证方药运用心得

临证方药运用心得
临证方药指的是在临床诊断确定之后,以及客观辨析中涉及到的
药物,运用此法可以有效调节身体的内部机能,以促进疾病的治愈。

临证方药因其根据不同病例确定病因、辅助诊断、选择药物、治疗策
略等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青睐。

选药要求根据临床病情,以辩证思考为准则,在古代医学理论上
对比研究,了解疾病的本质以及它的发展趋势,然后从中汲取经验教
训和临床理论,根据这些原则来选择有效的药物,或明辨清楚“针灸-
药物-手法-术式”,着重终止病源,以达到治疗效果。

另外,诊断前往临床医生应当认真审视病人的病历、问诊细表,
从而确定病因、诊断、药物、治疗策略等,从而确定针对病人的最佳
个人治疗方案,以便能精准地选药,并给出合理且有效的治疗。

药物的给药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演变,灵活地在药量、药物、药物的组合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更改,以防止出现对病情的不利影响。

另外,要注意药物的使用时间和使用方式,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最后,按照辩证论治的思想,坚持以病人的全面整体状况为核心,将具体临床病情联系到中医理论体系,通过探究、比较和分析,从而
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实践,有效达到治病效果。

引火汤临证加减应用心得

引火汤临证加减应用心得
素 、谷 维 素 、局 部 封 闭等 对 症 治疗 , 效 果 欠 佳 。就 诊 时 患 者 面
巴戟天水火并补 ;淫羊 藿扶 阳益 肾, 体现 “ 善补阴者, 必于 阳中 求 阴, 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 ”, 以纠正 “ 无阳则阴无 以生”之 弊 ;五味子酸敛, 使所补 之阴固封 而不耗;茯苓 补土制水以防 壅滞 之弊;肉桂引火 归元 以潜浮游之 “ 相火 ”而祛溃疡之 因。 “ 久病 必虚、虚久多瘀 ”, 故加没 药活 血止痛 ;延胡索 “ 能行 血 中气 滞, 气 中血滞 , 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 以达祛瘀止痛之
案例 3 :患 者 , 7 8岁 , 2 0 1 0年 1 1月 3日就诊 。患 者 舌 面 灼
膜或 灰 白色坏 死组织, 舌红, 少苔, 脉细数无力 。中医诊 断: 口
疮, 证属 阴阳两虚, 火不归元, 虚火 内扰 。治以滋 阴温 阳、引火 归元, 兼 以活血 。处方 :生地黄 9 0 g , 巴戟天 3 0 g , 天冬、麦冬 各 3 0 g , 茯苓 1 5 g , 五味子 1 0 g , 肉桂 ( 研末 空腹冲服) 3 g , 没
阳 明, 引 发 口腔 溃 疡 ,“ 虚 火不 息 ” 则可 致 “ 死 灰 复燃 ”, 故 而
反复发作 。 方 中以大剂 生地黄 易熟地黄 以滋 肾阴而填 。 肾水 ; 天
冬 、麦 冬 培 补 肺 胃 肾 阴 以奏 “ 培土生金 ” 、“ 金 水 相 生 ”之 功 ;
热、 疼痛 2年余 , 曾在某医院活检排除癌症 可能, 反复采用抗生
两) 、巴戟天 ( 一两) 、茯苓 ( 五钱) 、麦 门冬 ( 一两) 、北五味 ( 二
钱) 组成, 具有大补 肾水 、引火归藏真元之效, 主治咽喉肿痛属 阴蛾者 。笔者用该方加减治疗 阴阳两虚所致临床疑难杂症, 收 效颇佳, 现 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与 同仁商榷 。 1 复发性 口腔溃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证配用药茶心得
摘要:笔者在临证时常于辨证论治基础上为患者配用自拟药茶——红绿益心茶、甘桔蝴蝶茶、决明莱菔蜜茶,有药食两用之便,既使治疗显得丰满,也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药茶临证增强疗效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61-02
药茶是以药材代替茶叶(也可与茶叶合用)加开水冲泡饮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剂型,作为中医药学的一种独特用药方法,早在唐代《外台秘要》中就有记载,可谓历史悠久,宋代《太平圣惠方》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则进一步详细刊载,将药茶作为一种中药处方剂型正式编入国家级重要医学文献,对丰富中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药茶具有药味精简、用药节约、操作简便、取用方便等优点,历来备受大众喜爱,甚至争相使用而蔚然成风。

笔者在临证时常于辨证、辨病、辨体基础上为患者配用自拟药茶,既使治疗显得丰满,足以增强疗效,又体现了更多人文关怀,有药食两用之便,赢得患者称颂。

兹介绍三款配方如下:
1红绿益心茶
由绞股蓝3g、丹参5g、生山楂5g组成。

可广用于各种疾病,尤宜于心血管疾病与肝胆疾病。

因绞股蓝色绿而丹参、山楂色红,故名红绿益心茶。

方中绞股蓝始载于明代《救荒本草》,作为野蔬代粮以渡饥馑,别名神仙草、南方人参,民间称其为“不老长寿药草”,
在美国有“绿色金子”美誉,性味甘、寒,有益气、安神之功,近代研究发现其含有与人参皂苷化学结构相同的成份,且含有丰富的小分子多糖、游离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黄酮类生物活性物质。

经临床实验证明,绞股蓝具有消除疲劳、增强食欲、镇静催眠、延缓衰老等保健作用,被广泛用于降脂、降压、降糖、抗癌、抗溃疡、抗应激、抗痴呆、美容乌发等方面。

丹参性味苦,微寒,具活血、养血之功,《妇人明理论》赞其“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亦可安神宁心。

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来为行血要药,《本草汇言》谓其“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芎。

”可见其性之良善。

山楂性味酸、甘,微温,功可消食、化瘀,药食两用,为去肉食积滞之妙品,《医学衷中参西录》赞其“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

”山楂具有扩张血管、强心、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活力、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降低血压与胆固醇、软化血管、利尿和镇静作用,可防治动脉硬化、防衰老与抗癌,对防治心血管疾病尤有益处。

三药合用,共奏益心气而调心血之殊功,既可降脂又可降压,堪称心脏之保健良方。

注意绞股蓝中所含绞股蓝总皂苷的溶点较高,在80℃以上才会溶解,故须以开水冲泡。

2甘桔蝴蝶茶
由桔梗5g、生甘草3g、木蝴蝶1g组成。

可用于急慢性咽炎和咳嗽等症,有利咽、止咳之功。

方中含有仲景甘草汤与桔梗汤,亦为著名喉科六味汤之重要组成部分。

方中桔梗盛产于我国东北部地
区,亦属药食两用之品,是朝鲜族的特色菜,经药理研究具有祛痰与镇咳、降血糖、抑制胃液分泌和抗溃疡、抗炎、镇静、镇痛和解热作用,性味苦、辛,平,功可宣肺、祛痰、利咽,与性味甘平而善解毒之甘草为伍,不仅可宣肺以逐邪外出,且可利咽止咳,方虽小而效著,后世治咳方剂多据其发展而成。

木蝴蝶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谓其“清肺热,利咽喉。

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咳嗽,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性味苦、甘,凉,有清肺利咽、疏肝和胃之功,且可镇咳、开音,实为不可多得之良药,惜人或不察,而所用甚少,殊为憾事,希望今之推荐使珠玉得以去尘去垢而尽吐光华。

3决明莱菔蜜茶
由炒决明子5g、炒莱菔子10g、蜂蜜20g组成。

可用于防治便秘,兼具降气与润肠之效。

方中决明子性味甘、苦、咸,微寒,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之功,其缓泻作用于便秘甚为合宜,此外,临床实验证明,决明子可以清肝明目、防止视力模糊、降血压、降血脂、减少胆固醇等,对于防治冠心病、高血压亦有不错的疗效,同时决明子富含维生素a及锌,可防治夜盲症以及避免小儿缺锌。

但是决明子性微寒,容易泄泻、胃痛者不宜服用。

莱菔子性味辛、甘,平,近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张锡纯盛赞“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

盖凡理气之药,单服久服,未有不伤气者,而莱菔子炒熟为末,每饭后移时服钱许,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也。


故尤善治脾约,即脾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致尿数便难之证,因张氏强调“其力能升能降,生用则升多于降,炒用则降多于升,取其升气化痰则用生者,取其降气消食宜用炒者”,故在此炒用。

蜂蜜性味甘平,其滋润补虚之功尤宜于血虚津亏之证。

顽固性便秘多属无水舟停,率尔浪用硝黄等峻快之品虽可取效一时,但终不能继,且犯虚虚实实之弊,而遣用决明莱菔蜜茶则有标本兼治之妙。

不过蜂蜜在酿造、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易受到肉毒杆菌污染,而婴儿由于抵抗力弱,易引起肉毒杆菌性食物中毒,故未满一岁的婴儿不宜吃蜂蜜,同时过高的温度会改变蜂蜜的甜美味道,使之变酸,而且可使蜂蜜中的酶类物质变性,产生过量羟基甲糖醛,使营养成份被破坏,故宜于药茶温度在65℃以下时再加入蜂蜜。

我国为茶叶故乡,从有姓名可考的首位植茶人西汉甘露年间吴理真起算,我国茶文化已历经两千余年。

依托底蕴深厚的茶文化而衍生出来的中医药茶疗法,不仅是一朵学术奇葩,也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兹举以上三方与同道共享,愿药茶疗法能引起更多关注而更加广泛流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