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心电图相关知识点复习小结完整版
诊断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诊断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反映心脏功能的一种检查方法。
心脏的电活动主要由心脏肌细胞的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所产生,这种电活动可以在体表上被检测到并记录下来。
心电图的记录是通过体表电极将心脏的电活动传导到纸上形成图形来完成的。
心电图的记录包括心电图波形(P波、QRS波和T波)和时间间隔的测量,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可以获得心脏的许多信息,例如心率、心律、心室肥大、心室复极化异常等。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是心房去极化的电活动,代表心房收缩。
在心电图上,P波通常应该是正向的,并且形态规则,持续时间正常。
2. PR间期:PR间期是P波结束到QRS波开始的时间间隔,它代表心房去极化到心室去极化的传导时间。
正常情况下,PR间期的持续时间应该在0.12-0.20秒之间。
3. QRS波:QRS波是心室去极化的电活动,代表心室收缩。
在心电图上,QRS波通常应该是对称的,形态规则,持续时间正常。
4. ST段:ST段是心室去极化到复极化的时间间隔,它代表心室肌收缩的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ST段应该是等电位水平的,并且与基线平行。
5. T波:T波是心室复极化的电活动,代表心室舒张。
在心电图上,T波通常应该是对称的,形态规则,持续时间正常。
6. QT间期:QT间期是心室去极化的整个时间间隔,它代表心室去极化的总时间。
正常情况下,QT间期的持续时间应该在0.35-0.44秒之间。
以上是正常心电图的一些特征,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了解这些特征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诊断心电图的异常情况。
三、心律失常的诊断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搏动节律异常,主要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律不齐等情况。
心电图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是指心率低于60次/分钟,常见的心动过缓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在心电图上,可以通过测量RR间期和观察P波与QRS波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心动过缓的类型。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概念1.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成的具有自主节律、自动传导和兴奋传导功能的脏器,心肌细胞通过电生理活动产生的电信号,产生心脏电活动。
这种电活动经皮肤表面传导到表面的电极上,形成的记录称为心电图。
2.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心电图是通过将心脏电活动传导到体表上,经过放大、滤波、放大和记录等步骤,形成纸带上的图形。
常见的记录方法有静态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静态心电图是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皮肤上,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心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通常是指24小时动态心电图,通过患者佩戴便携式心电图仪器,持续记录24小时内的心电活动。
3. 心电图的波形正常心电图包含有P波、QRS波群和T波,它们代表了心脏不同阶段的电活动。
P波代表心房的兴奋传导,QRS波群代表心室的兴奋传导,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持续时间都可以用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是由心房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持续时间通常在0.06-0.12秒之间。
在Ⅱ、Ⅲ和aVF导联中,P波应该是正向的,而在aVR导联中为负向。
2. PR间期PR间期是指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通常持续时间在0.12-0.2秒之间。
正常的PR间期可以反映房室结和心室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情况,对于心房、心室和传导系统的异常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3. QRS波群QRS波群是由心室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持续时间应该在0.06-0.1秒之间。
在Ⅰ、aVL、V5和V6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正向的;在Ⅱ、Ⅲ和aVF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负向的。
4. ST段ST段是从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一段时间,通常是等电位的。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以反映心肌缺血或损伤等病理性改变。
5. T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通常是正向的。
T波的改变可以反映心肌再极化异常,如低钾血症、心肌缺血和心肌病等疾病。
心电图知识复习资料
心电图知识复习资料心电图知识复习资料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
心脏的电信号是由心脏内的起搏点和传导组织产生的,经过心脏的各个部位传导,最终到达身体表面。
心电图记录的是这些电信号在时间和幅度上的变化。
心电图的记录通常包括三个导联,即Ⅰ、Ⅱ和Ⅲ导联。
Ⅱ导联是最常用的一种导联,它记录了从右肩膀到左腿之间的电信号。
这些导联的记录结果可以用来判断心脏的节律、传导情况以及心脏肌肉的缺血情况。
二、心电图的波形和特征心电图的波形主要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P波是心房收缩的电信号,QRS波群是心室收缩的电信号,T波是心室舒张的电信号。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时间间隔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正常心电图的P波应该是正向的,代表心房收缩的电信号。
QRS波群应该是正向的,代表心室收缩的电信号。
T波应该是正向的,代表心室舒张的电信号。
这些波形的异常变化可以提示心脏存在问题。
三、常见的心电图异常1.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不正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房颤动等。
心电图可以记录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持续时间,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2.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指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
心电图可以显示心肌缺血的表现,如ST段压低、T波倒置等。
3. 心室肥大:心室肥大是指心室肌肉增厚,导致心脏功能减弱。
心电图可以显示心室肥大的特征,如QRS波群增宽、ST段压高等。
四、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心室肥大等疾病。
除了临床应用外,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
科学家可以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探索心脏的工作机制和疾病发生的原因。
教师可以利用心电图来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脏学知识。
五、心电图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保持身体放松:心电图记录需要保持身体放松,避免肌肉活动对记录结果的影响。
心电图的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的知识点总结1. 心电图的历史心电图是由荷兰生理学家恩斯特·亨利柏肯宁在1903年发明的。
他发现了用金属电极在人体表面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方法,并且观察到了心电图上的不同波形代表不同的心脏功能。
这一发现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2. 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产生的电活动来反映心脏功能的一种手段。
当心脏肌肉收缩时,会产生一种特定的电流,这种电流可以通过放置电极在人体表面来记录下来。
人们通常将电极放置在胸部、手臂和腿部,以便记录到全面的心脏电活动。
这些电活动可以被转化为特定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和T波,这些波形可以反映心脏的不同功能和异常状况。
3. 心电图的稳定性与变异性心电图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但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变异。
体位、情绪、肌肉活动、呼吸、药物等都可以对心电图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心电图检测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4. 心电图的波形解析心电图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和T波,这些波形可以反映心脏的节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
P波代表心脏的房性除极,QRS波代表心室的除极,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通过分析这些波形的形态、间距和时程,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和潜在的异常情况。
5.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心电图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评估心脏功能状态,监测心脏健康状况,并且可以用于指导心脏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
同时,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筛查潜在的心脏疾病,如进行体检、手术前评估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6. 心电图的不足尽管心电图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心电图只能反映瞬时的心脏电活动,无法反映心脏的持续性变化;其次,心电图对潜在的心脏病变的诊断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来进行综合判断。
7. 心电图的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电图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一、心脏电生理学基础知识1.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人体心脏是由心脏肌肉组织构成,心脏肌细胞具有自律兴奋性、传导性和可兴奋性。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主要包括兴奋传导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心脏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等。
2. 心脏电活动的来源心脏的电活动主要由窦房结、房室结、His束和心室肌细胞四部分组成,并由这些组成传导系统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
二、心电图的概念和原理1. 心电图的概念心电图是一种用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无创诊断方法。
通过将心脏电活动转化为图形,用以评估心脏的功能及诊断心脏疾病。
通常通过电极将心脏的电信号转化为实时的图像来显示。
2. 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的记录原理是利用一定数量的电极粘贴在患者的身体表面,电极感受到的心脏电信号被放大并记录下来。
记录的信号通过一定的仪器转换为图像,并由医生来解读。
三、心电图的图形识别1. 心电图的形态心电图通常由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和T波组成。
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QRS波代表心室去极化、ST段和T波代表心室收极化。
2. 心电图的基本识别通过观察P波、QRS波和T波的形态、幅度和时间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心电图的正常与异常。
3. 心电图的异常波形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心室颤动等。
这些异常波形通常代表着心脏疾病的存在。
四、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和诊断意义1. 心电图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方法,在心脏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节律的规律性,检测心脏肥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病变。
2. 心电图在急救中的应用心电图在心脏急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心脏骤停的急救中,通过心电图可以及时评估心脏活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
3. 心电图在心脏病患者的长期监测中的应用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进行定期的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电生理异常等。
心电图总结知识点
心电图总结知识点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1. 心脏的起搏系统心脏是一个自主跳动的器官,它的跳动由心脏起搏系统负责。
心脏起搏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和希氏束。
窦房结是心脏起搏系统的起搏点,它位于右心房的上部,能够周期性地产生冲动并使心脏收缩。
当窦房结的冲动到达心房肌时,心房肌开始收缩,使血液进入心室。
然后,冲动到达房室结,再传导到希氏束和它的分支,使心室肌开始收缩。
这样,心脏才能够完成一次跳动。
2. 心电图的形成心脏收缩和舒张过程中,心肌细胞的膜电位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心电活动。
心电图记录的是这种心电活动的变化。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多个导联同时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反映心脏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二、导联的位置及意义1. 心电图的导联心电图的导联是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电极的位置。
一般来说,心电图分为12导联和3导联两种方式。
12导联包括传统的3导联、6导联和12导联。
3导联包括I、II和III导联,分别反映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上的纵向和横向传播情况。
6导联和12导联分别在3导联的基础上增加了胸导联和肢导联。
肢导联包括I、II、III、aVR、aVL和aVF,它们反映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传播情况。
胸导联包括V1、V2、V3、V4、V5和V6,它们反映心脏电活动在横向上的传播情况。
2. 导联的意义不同的导联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脏各个区域的功能和病变。
例如,I导联、II导联和III导联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上的纵向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情况。
aVR、aVL和aVF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上的横向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室的活动情况。
V1~V6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横向上的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室的活动情况。
三、心电图的正常波形1、P波P波是心房肌的兴奋传播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波形。
它代表了心房肌的收缩,从P波的开始到P波的峰部,代表了心房的收缩。
如果有心房扑动或者心房颤动,P波就会消失或者呈现不规则的形态。
心电图常考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常考知识点总结凡冲动起源于窦房结的心率称为窦房结性心率,简称窦性心率。
正常窦性心律:①窦性P 波在Ⅰ、Ⅱ、aVF 导联直立,aVF 导联倒置;②P 波后必有QRS 波群,PR 间期0.12~0.20 秒;③成人频率为60~100次/分。
新生儿通常为120~140 次/分。
窦性心动过速:(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电图特征:P 波规律出现,频率>100 次/分,P 波后必有QRS 波群,形态正常。
窦性心动过速P-P 间期<0.6s;P-P 波间期=R-R 波间期;PR 间期略短,QT 间期略短。
金护子教育治疗:大多数不需特殊治疗。
窦性心动过缓:(颅内压增高、器质性心脏病、洋地黄过量、心肌炎)心电图特征:①缓慢出现窦性P 波,频率为60 次/分以下;P 波后必有QRS 波群,形态正常;③PR 间期正常或略延长,QT 间期延长。
P-P(或R-R)间期长短不一,相差0.12s 以上。
治疗:一般无症状,不需治疗。
房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提早出现P 波,其形态与窦性P 波不同;P-R 间期≥0.12s,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心律的QRS 波群相同,期前收缩一有不完全代偿间歇。
治疗:偶发期前收缩无重要临床意义,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亦可用小量镇静药(如地西泮)或β受体阻滞药、如普恭洛尔(心得安)等。
对反复发生、呈联律的期前收缩需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频发房性、交界区性期前收缩常选用维拉帕米(异博定)、胺碘酮等;室性期前收缩常选用利多卡因、美西律(慢心律)等。
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应立即停用洋地黄,并给予钾盐和苯妥英钠治疗。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连续3 次或3 次以上室性期前收缩(QRS 波群宽大畸形,>0.12s,T 波常与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心室率为150~250/min,节律可略不规则。
金护子教育治疗:发作时治疗首选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其他药物有普鲁卡因胺、苯妥英钠、胺碘酮等,如上述药物无效,或病人已面现低血压、休克、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流灌注不足时,可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速,不宜应用电复律。
初学心电图入门知识点总结
初学心电图入门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1. 心脏的电活动心脏是一个由肌肉组织构成的器官,在心脏的每一次跳动中,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电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通过皮肤表面传播到外部,并被心电图机器捕捉和记录下来。
2. 心电图的导联心电图的导联是指在特定部位放置电极,用来捕捉特定的心脏信号。
常用的心电图导联包括标准导联(Ⅰ、Ⅱ、Ⅲ、AVR、AVL、AVF)和胸导联(V1-V6),它们可以提供心脏不同区域的电信号信息。
3. 心电图的波形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电信号在时间和电压上的变化,通常包括P波、QRS波和T波。
P波代表心房的去极化,QRS波代表心室的去极化,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化。
通过测量这些波形的形态和间隔,可以了解心脏的节律和功能。
二、心电图的测量方法1. 心电图的准备在进行心电图记录前,患者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以确保电信号的传导。
其次,患者需要脱掉衣物,以便操作人员可以贴上心电图电极。
2. 心电图的操作心电图的操作通常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他们会在患者的身体特定位置贴上电极,并使用心电图仪器记录下心脏的电信号。
记录过程通常持续几分钟,患者需要保持安静呼吸,并避免移动。
3. 心电图的记录一旦心电图记录完成,操作人员会对记录进行检查和保存。
心电图记录可以以纸张打印输出,也可以保存成电子格式,以便后续分析和检查。
三、心电图的解读技巧1. 心电图的基本节律在进行心电图解读时,首先需要了解心电图的基本节律。
正常的心电图应该包括P波、QRS波和T波,并且它们的形态和间隔应该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2. 心电图的异常波形除了正常的波形之外,心电图中还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波形,如P波增宽、QRS波增宽、ST段改变等。
这些异常波形可能代表着心脏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3. 心电图的临床意义最后,需要将心电图的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有些心电图异常可能并不代表着严重的心脏问题,而有些正常的心电图可能患者却出现了严重的心脏症状。
心电图内科相关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内科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1.1 心脏的电活动心脏的电活动是由心脏起搏细胞和传导细胞共同完成的。
心脏起搏细胞负责自律性去极化和产生动作电位,传导细胞则负责将兴奋传导到心脏不同部位。
心脏电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去极化、复极化和再极化三个阶段。
1.2 动作电位心脏起搏细胞和传导细胞产生的动作电位是心脏电活动的基本单位。
动作电位包括快速上升期、平台期和快速下降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离子通道和电流参与形成心脏电活动。
1.3 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是通过电极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而制成的图形。
在心叶细胞和心室肌细胞去极化时,产生的电流会在体表上形成电压差,通过导联系统记录下来,形成心电图。
二、心电图的常见图形和临床意义2.1 基本波形心电图的基本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其中,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QRS波群代表心室去极化,T波代表心室复极化。
这些波形的形态、幅度和间距可以反映心脏的节律和传导情况。
2.2 心率和节律心电图可以通过测量心跳间期来计算心率,从而评估心脏的节律。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颤、室性早搏等。
2.3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心肌血供不足导致的心电图改变,表现为ST段改变、T波倒置和Q波出现。
这些改变在心肌梗死的早期即可出现,并有助于诊断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
2.4 心肌肥厚心电图可以显示心室肥厚的表现,如QRS波群增宽、ST段改变等。
这些改变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心肌肥厚具有辅助意义。
2.5 心室肥大心电图上可以显示心室肥大的表现,如QRS波群增宽、ST段改变和T波倒置。
这些改变可以帮助评估心室肥大的程度和类型。
2.6 电解质紊乱心电图可以反映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如低钾、高钾和低钙等。
这些改变在临床上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7 药物影响许多药物可以影响心电图的表现,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黄类药物、β 受体阻滞剂等。
医生需要警惕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以避免误诊和误治。
护资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护资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原理和技术1. 心电图的原理心脏是一个由肌肉组成的脏器,它的收缩和舒张都是由心脏特殊的电活动引发的。
正常的心脏电活动是由窦房结产生的冲动,然后依次传导到心房、房室结、束支系统和心室。
心电图记录了这一系列电活动的变化,包括心脏收缩时的“QRS波群”和心脏舒张时的“T波”,从而可以反映心脏的整体功能状态。
2. 心电图的技术心电图是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胸部、四肢等部位,然后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而得到的。
通常使用12导联心电图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包括标准的I、II、III导联,副导联(aVR、aVL、aVF)、胸前导联(V1-V6),以及特殊导联(V7-V9)。
通过这些导联的组合,可以全面地反映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二、心电图的基本知识1. 心电图的波形心电图的主要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过程,QRS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过程,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间距可以反映心脏的不同状态和病变。
2. 心电图的节律心电图的节律可以分为窦性节律、房性节律、室性节律和其它节律。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节律应该是窦性节律,但是当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时,就会出现房性节律或室性节律。
3. 心电图的标准化心电图的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标准化的心电图才能够准确地反映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标准化的心电图应该包括所有的导联,使得医生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心脏情况。
三、心电图的分析和诊断1. 心率通过心电图可以准确地测量患者的心率,这对于诊断心律失常等疾病非常重要。
正常成年人的心率应该在60-100次/分钟之间。
2. 心律失常心电图可以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心律情况,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等。
心律失常的诊断需要仔细分析患者的心电图波形和节律情况。
3. 心肌缺血心电图还可以用来检测心肌缺血的情况,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等。
心电图可通过ST段的变化来反映心肌缺血的情况。
心电图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电图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脏是由心脏肌组织构成的,在心肌细胞内存在着电生理活动。
在正常条件下,心肌细胞具有自主舒张与自主收缩的能力。
这种自主性来源于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活动所产生的电压变化。
心脏电生理活动主要有心脏起搏及心脏传导两个过程。
心脏的起搏活动是指心脏的主导起搏点,即窦房结,在一定频率下发放冲动,刺激心肌细胞产生兴奋,从而使心脏肌肉收缩;而心脏的传导活动则是指这些兴奋电波在心脏内的传播过程。
正常心脏电路是由窦房结→房室结→束支→心室肌的方向传导,这种传导活动形成了正常的心电图波形。
心电图是通过体表获得的一种记录心脏电生理活动的方法。
通过在患者体表贴上多个导联电极,可以记录到心脏电活动的电压变化,将这些变化转化成图像,即心电图波形。
这些波形反映了心脏的起搏、传导及复极等电生理活动。
二、心电图的图像特征心电图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和T波,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心电图的特征参数。
1. P波:是由心房肌细胞在兴奋时所发出的电信号形成,代表心房收缩的电活动。
P波一般有正负两个波峰,其持续时间通常小于0.11秒,振幅不超过0.25mV。
2. QRS波:是由心室肌细胞在兴奋时所发出的电信号形成,代表心室收缩的电活动。
QRS 波一般为三个波峰,其中Q波、R波和S波。
其中Q波是向下的,R波是向上的,S波是向下的。
QRS波的持续时间通常小于0.11秒,振幅不超过1.5mV。
3. T波:是由心室肌细胞在复极时所发出的电信号形成,代表心室舒张的电活动。
T波一般是正向的波形,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0.16秒至0.24秒,振幅不超过0.5mV。
4. 心率: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通过心电图可以测量心率,并据此进行心律的分类。
5. 异常波形:心电图波形的异常包括ST段异常、QT间期延长、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及各种心脏传导阻滞等。
以上是常见的心电图波形的特征及其参数,通过检查这些参数,可以了解心脏的电生理活动是否正常,并根据波形的异常情况进行疾病的判断。
心电图总结归纳
心电图总结归纳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测量心脏的电信号变化,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对心脏病的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心电图的基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心电图。
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信号而得到的一种图形,它反映了心脏起搏和传导系统的工作情况。
心脏电信号由起搏细胞产生,在心脏各个部位传播,最终使心脏收缩。
心电图记录了这些电信号的变化,由心电图师进行解读和分析。
二、心电图的常见波形与特征1. P波:P波是心脏收缩的起始信号,代表心脏的房性起搏点发放冲动和心房除极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P波应呈正常形态,且具有一定的幅度和持续时间。
2. 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的过程,包括Q波、R波和S 波。
其中,R波为QRS波群中最大的波,Q波和S波为QRS波群前后的波。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呈现典型的形态和时间,反映了心室的除极过程。
3. T波:T波代表心室复极的过程,是心室收缩和舒张的一种电信号。
T波形态和时间发生改变可能提示心脏存在问题。
三、常见心电图异常及意义1. 心律不齐:心电图上表现为心跳节律不规律,可能是由于心脏起搏点异常或传导系统受损所致。
心律不齐可分为房性心律不齐、室性心律不齐等,需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2.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氧。
心电图上可表现为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等特征,提示可能存在心肌缺血。
3.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电图上表现为心房电活动不规则,R-R间期不规则,QRS波群呈不规则间距。
心房颤动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全,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
四、心电图的临床意义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快速、简便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可以判断心脏的起搏和传导系统是否正常,心肌是否缺血、缺氧,以及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问题。
心电图监护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电图监护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心电图监护的概念及作用心电图监护是通过记录患者心脏电活动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心脏疾病和提供诊断及治疗参考的一种临床监护技术。
心电图监护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及时监测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发现心脏疾病的异常情况;2. 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3. 对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患者进行长期监护;4. 对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后监护和观察;5. 对心脏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疗效监测。
二、心电图监护仪器及操作1. 心电图监护仪器:常见的心电图监护仪器包括单道心电图监护仪、多道心电图监护仪、Holter心电图监护仪等。
单道心电图监护仪主要用于常规心电图监护;多道心电图监护仪可同时监护多个导联的心电信号;Holter心电图监护仪可进行24小时或48小时的动态心电图监护,可发现暂时性心电活动异常。
2. 心电图监护仪器的操作: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心电图监护仪器的使用方法,包括正确连接导联电缆、贴好心电图电极、调整监护仪器参数、开始记录心电信号、停止记录并保存数据等步骤。
此外,还需及时更换导联电缆、心电图电极,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
三、心电图监护的导联及位置1. 心电图监护的导联:心电图监护通常使用标准的12导联监护仪,包括I、II、III、aVR、aVL、aVF、V1、V2、V3、V4、V5、V6等导联,可监测不同部位的心脏电活动。
2. 心电图监护的导联位置:(1)四肢导联:分别贴在左臂、右臂和左腿的适当位置;(2)胸部导联:分别贴在胸部不同位置的适当位置。
其中,V1导联应贴在第四肋间右侧胸壁缘处,V2导联应贴在第四肋间左侧胸壁缘处,V3导联应贴在第五肋间腋中线处,V4导联应贴在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处,V5导联应贴在第五肋间前腋线处,V6导联应贴在第五肋间腋中线处。
四、心电图波形和意义心电图监护记录的是心脏电活动的变化,主要包括P波、QRS波复合波和T波等波形,通过观察心电图波形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心脏状况。
心电图学中级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学中级知识点总结心电图学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方式,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疾病和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
在心电图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中级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心脏疾病。
本文将对心电图学中的中级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学习心电图学的医学生和临床医生有所帮助。
1. 心脏电生理学基础知识心脏电生理学是心电图学的基础,掌握心脏的电生理学知识是学习心电图学的重要步骤。
心脏电生理学主要包括心脏电势的生成和传导,心脏电活动的传导路径,以及心脏各个部位的电活动特点。
对于心脏电势的生成和传导,我们需要了解心脏细胞的兴奋-传导-收缩过程,了解心脏的兴奋传导系统如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和束支的功能和特点。
此外,还需要了解心室肌细胞的兴奋传导过程和心室肌肌肉纤维的电活动传导特点。
2.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时产生的电压变化来反映心脏的活动情况。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是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产生微电压,经皮肤电极传导到心电图机上记录下来。
在学习心电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体表导联的构成和位置,了解不同导联在记录心电图时的作用和特点,了解心电图机的基本原理和记录参数的设置等。
此外,了解心电图记录时的常见干扰因素如肢体运动、肌肉震颤等对心电图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3. 心脏节律的分析与诊断心脏节律是心电图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掌握心脏节律的分析和诊断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很多心脏疾病。
在学习心脏节律时,我们需要了解正常心脏的节律特点,了解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如窦性心律不齐、房性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不齐等,了解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和临床表现,并学会根据心电图特征来诊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病因。
4.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诊断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主要病因,诊断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是心电图学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诊断时,我们需要了解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特点,了解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如T 波改变、ST段改变、Q波等特征,学会根据心电图的特征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并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医学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医学心电图知识点总结心电图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导联在不同部位记录心脏电活动图形,通过观察波形和特征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常见的心电图检查包括静息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负荷心电图),它们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下面我们将结合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从导联、波形和常见心律失常等方面对心电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导联心电图采用导联技术记录心脏电活动,导联的选择对于心电图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标准导联包括Ⅰ、Ⅱ、Ⅲ导联、aVR、aVL、aVF导联、V1-V6胸导联。
这些导联可以反映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变化,有助于对心脏功能进行全面评价。
Ⅰ. 标准导联1. I导联:将右手与左手电极相连,记录从右手到左手的电压变化。
2. II导联:将右脚电极与左手电极相连,记录从右脚到左手的电压变化。
3. III导联:将右脚电极与左手电极相连,记录从右脚到左手的电压变化。
这三个导联为标准的肢体导联,可以提供心脏电活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信息。
Ⅱ. 颈肢导联1. aVR导联:将右手电极与左脚电极相连,记录心脏电活动在胸廓前后的电压变化。
2. aVL导联:将左手电极与右脚电极相连,记录心脏电活动在左胸侧的电压变化。
3. aVF导联:将左脚电极与右手和左手电极相连,记录心脏电活动在胸廓下部的电压变化。
这三个导联为标准的颈肢导联,可以提供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信息。
Ⅲ. 胸导联V1-V6导联:将胸部相应位置的电极与四肢导联相连,用于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前后、左右变化,可提供对心脏不同部位电活动的评价。
二、波形心电图上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T波等,它们对于诊断心脏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下面我们对常见波形进行讲解。
Ⅰ. P波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过程,通常为正向波峰,其时间正常为0.08-0.1s,振幅不超过2.5mm。
P波异常往往反映心房内传导障碍或者心房增大。
Ⅱ. QRS波QRS波代表心室去极化过程,是心电图上的最大波,其时间正常为0.06-0.1s,振幅应大于0.5mV。
心电图监护知识点总结
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脏电活动是由心脏内的特殊细胞产生的,这些细胞具有自主性和兴奋性,能够产生一系列的兴奋传导过程,从而使心脏肌肉产生收缩和舒张。
心电图是将这些电活动转化为图形记录的一种方法。
心电图的测定原理是利用导联电极捕获心脏电活动,并将其转化为波形图示。
一般情况下,心电图包括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连续心电监护两种形式。
1. 标准12导联心电图标准12导联心电图包括四肢导联(I、II、III、aVR、aVL、aVF)、胸导联(V1、V2、V3、V4、V5、V6)共12个导联。
通过这些导联可以综合地观察心脏在三个空间方向的电活动情况,更全面地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
2. 连续心电监护在连续心电监护中,通常选择和安放心电图电极,将导联的信息即时地传送到心电监护仪上,并且将连续的心电波形显示在监护屏幕上,医护人员可以随时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二、常见的心电图波形心电图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特征反映了心脏在不同阶段的电活动,能够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的功能情况,并对心脏病变进行初步诊断。
1. P波P波是指心脏的心房肌细胞兴奋和复极所形成的波形,代表心脏的收缩激动。
P波通常应呈现尖锐、均称的波形,其延迟和增宽往往与房性心律失常有关。
2. QRS波群QRS波群是指心室肌细胞兴奋和复极所形成的波形,代表心脏的室壁肌肉的激动。
QRS波群通常由Q波、R波和S波三部分组成,其波形的高低和时间规律性能够反映心室内传导系统和肌肉的激动情况。
3. T波T波是指心室肌细胞的复极所形成的波形,代表心脏的舒张激动。
T波通常应呈现圆顶、对称的波形,其形态和位置的改变往往与心肌缺血、心肌炎症、电解质紊乱等疾病有关。
以上是常见的心电图波形,医护人员在观察心电图时应该注意波形的形态、幅度和时间规律性的变化,从而及时发现心脏的异常情况。
心电图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协助诊断心脏病变、评估心脏功能、指导治疗手段等。
关于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关于心电图知识点总结1.心电图的原理心脏是由一组肌肉组织组成的,这些肌肉组织在心脏搏动时会产生一些微弱的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可以在体表上通过皮肤传导,形成心电图。
通过放置导联电极在特定的位置上,就可以记录下这些电信号的变化,从而得到心脏的电活动图形。
2.心电图的图像特征心电图是由一系列波形组成的,包括P波、QRS波和T波。
P波代表心房收缩,QRS波代表心室收缩,T波代表心室舒张。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幅度可以反映出心脏的工作状态和心脏电活动的异常情况。
3.心电图的导联和位置心电图可以通过不同的导联位置来记录不同的心脏电信号。
常见的导联有12导联和3导联。
12导联是指在身体的不同位置上放置12个不同的导联电极,记录下不同角度的心脏电信号;3导联是指将3个导联电极分别放置在胸部和四肢,记录下心脏在三个方向上的电信号。
4.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心电图在临床上有很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诊断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炎等。
其次,它可以用于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如心脏收缩和舒张的情况。
此外,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心脏的变化,如在做体力活动或在静息状态下心电图的差异等。
5.心电图的解读和分析心电图的解读需要专业的医生来进行,他们可以根据心电图的特征来判断心脏的工作状态和是否存在异常。
他们可以根据P波、QRS波和T波的形态、幅度和间期来判断心脏的节律、传导和充盈状态。
以上是对心电图知识点的一些总结,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在临床上,心电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对心脏疾病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对心电图的深入了解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脏健康状况,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心电图基础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一个小格为秒,一个大格为秒;一个小格为,一个大格为,两个大格为1mv。
标准电压:1mv=10mm。
P波:代表心房肌除级的电位变化。
P波时限一般小于秒。
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胸导联一般小于。
P波方向: 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低平均可。
PR间期: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级至心室开始除级的时间。
PR间期时限:~秒,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一般不超过秒。
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级的电位变化。
时间:正常人QRS时间一般不超过秒。
多数在~秒。
R峰时间:V1、V2导联一般不超过秒,V5、V6导联不超过秒。
Q波:正常人Q波时限一般不超过秒(除Ⅲ和AVR导联外)。
Ⅲ导联Q波的宽度可达秒。
正常情况下,Q波深度不超过同导联R波振幅的四分之一。
正常人V1、V2导联不应出现Q波。
但偶尔出现可呈QS波。
J波: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
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的起点间的线段。
代表心室缓慢的复级过程。
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级时的电位变化。
方向: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Ⅲ、AVL、AVF、V1~V3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
若v1的T波方向向上,则V3~V6导联就不应再向下。
振幅:除Ⅲ、AVL、AVF、V1~V3导联外。
其他导联T波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0分之一。
T波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尚属正常。
QT间期:指QRS波群得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级和复级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QT间期:正常范围为~秒。
U波:在T波之后~秒。
早期复级:V3~V5导联、Ⅱ、Ⅲ、AVF导联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
右心房肥大:P波高尖,其振幅≥,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突出,又称“肺型P波”。
左心房肥大:P波增宽,其时限≥秒,P波常呈双峰型,两峰间距≥秒,以Ⅰ、Ⅱ、AVL 导联最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心电图相关知识点复习小结完整版(一)2006-12-16 1:11:24信息来源:医学考研网•内科心电图相关知识点复习小结(一)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第一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1.心电图产生原理• 静息状态外正内负• 除极(depolarization)状态外负内正电源前电穴后电极对向电源--向上波形• 复极(repolarization) 电源后电穴前电极对向电源--向下波形• 复极方向与除极方向相反心外膜向心内膜• 心电向量(vector)具有强度和方向性的电位幅度–与心肌细胞数量呈正比–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距离呈反比–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夹角呈反比• 心电综合向量原则2.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P波:心房的除极过程• P-R段(P-Q段):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P-R间期: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QRS波群及命名:心室除极• ST段和T波:心室缓慢和快速复极• 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3.心电图导联体系• 肢体导联(limb lead)–Einthoven三角–标准导联--双极肢体导联I II III–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L aVR aVF–额面六轴系统• 胸导联(Chest lead)–单极导联V1-V6–肢体导联三个电极各串一5kW电阻,将三者连接起来,构成无干电极,为负极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1.心电图测量• 走纸速度25mm/s时,纵线1mm=0.04s标准电压1mV=10mm时,横线1mm=0.1mV• 心率的测量:60/R-R或P-P间期的秒数• 各波段振幅的测量:QRS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上缘到波顶,下缘到波底• 各波段时间的测量–12导同步心电图• P波、QRS波、Q-T间期从最早起点至最晚终点• P-R间期从最早P起点至最早QRS起点–单导心电图• P波、QRS波:最宽的P波、QRS波• P-R间期:最宽大P波且有Q波• Q-T间期最长–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平均心电轴:–概念:平均QRS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的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是额面电轴–测定方法:I、III;目测;代数和–临床意义• - 30°~ +90°正常范围• +90° ~+180° 右偏右心室肥大左后分支阻滞• - 30°~ - 90°左偏左心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滞• - 90°~- 180°极度右偏• 心脏循长轴转位–心尖®心底–顺钟向转位右心室肥大–逆钟向转位左心室肥大2.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P波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形态:圆形偶有切迹• 综合向量:左、前、下• I、II、AVF、V4-V6向上;AVR向下–时间:< 0.12S–振幅:肢导< 0.25mV;胸导< 0.2mV• P-R间期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正常范围:0.12~0.20s–心动过速时缩短,心动过缓时延长£0.22s • QRS波群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时间:0.06 ~0.11s–波形和振幅• V3 R/S=1• V1< 1mV• V5、V6 < 2.5mV• AVR < 0.5mV• AVL < 1.2mV• AVF < 2.0mV• I、II、III主波向上• 肢体导联<0.5mV或胸前导联<0.8mV为低电压• Q波:振幅<同导联1/4R,时间<0.04S• J点:自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点• ST段:自QRS波群终点与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下移<0.05mV;抬高V1、V2 <0.3mV;V3 <0.5mV• 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方向:与主波一致;振幅:> 同导联R波的1/10• Q-T间期:从QRS波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正常范围:0.32-0.44s–校正Q-Tc= Q-T/ R-R• U波:T波后0.02~0.04s的振幅很小的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第三节心房、心室肥大1.心房肥大• 右房肥大(right atrial enlargement)–P波高尖,振幅³0.25mV,II、III、AVF显著又称“肺性P波”• 左房肥大(left atrial enlargement)–P波增宽³0.12s,I、II、R、L;–呈双峰,两峰间距³0.04s,又称“二尖瓣型P波”–P波终末电势(Ptf):V1负向P波时间乘以负向波振幅£0.04mm.s• 双心房肥大:P波增宽³0.12s,振幅³0.25mV2.心室肥大• 左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Rv5/v6 >2.5mV–Rv5+Sv1>4.0mV(男) >3.5mV(女)–RI >1.5mV, RaVL >1.2mV, RaVF >2.0mV–RI+SIII>2.5mV–额面电轴左偏–QRS时间0.10~0.11s–左室肥大劳损:QRS波群增高伴ST-T改变• 右室肥大(right ventricular)–V1 R/S ³1,V5 R/S£1, 重度肥厚V1呈qR型–Rv1+Sv5>1.05mV–电轴右偏–ST-T改变• 双侧心室肥大(biventricular hypertrophy)–正常或一侧肥大表现第四节心肌缺血与ST-T改变1.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缺血型心电图改变–由心外膜→心内膜–心内膜下心肌缺血T波高尖–心外膜下心肌缺血T波倒置• 损伤型心电图改变–ST-T:从正常心肌→损伤心肌–心内膜下ST段压低–心外膜下ST段抬高–机制:轻度缺血:钾离子进入细胞®过度极化®损伤电流®缺血导联ST压低严重缺血:钾离子溢出细胞®极化不足®损伤电流®缺血导联ST抬高图6-5 • 临床意义–ST压低/T波倒置:典型心绞痛/慢性冠不全–ST抬高/T波高尖:变异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其它:心肌病心包炎药物继发改变第五节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1.基本图形及机制• 缺血型改变(T波)–心肌复极时间延长–3位相延长–QT延长• 升支与降支对称• 顶端呈尖耸的箭头状• 由直立变倒置损伤电流学说• Prinzmetal 测得损伤区细胞膜4时相极化程度低• 正常心肌电流流向损伤心肌--舒张期损伤电流• 向量方向与损伤电流方向相反• 背离探查电极• 心内膜下ST段压低• 心外膜下ST段抬高除极波受阻学说• 正常心肌除极后呈负电位• 损伤心肌不除极呈正电位• 产生电位差• ST向量由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 面向损伤区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 损伤型改变(ST段)–超急性ST段抬高–损伤期单向曲线–机制损伤电流学说除极受阻学说• 坏死型改变–异常Q波宽度0.04,深度1/4R–Q波镜面相–正常q波消失–QRS波正常顺序的改变–机制坏死组织不产生心电向量,正常组织照常除极,产生与梗塞部位相反的综合向量2.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早期(超急性期)数小时–急性损伤性传导阻滞:QRS高/宽–ST斜型抬高(下壁),T波高耸• 急性期数小时--数周–QS/QR波–ST段单向曲线,T波倒置加深• 亚急性期数周--数月–ST段恢复至基线,T波变浅• 陈旧期(愈合期)3-6月后–QS ST-T恒定,可出现r/R3.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前间壁:V1、V2• 前壁:V3、V4• 前侧壁:V5、V6、aVL• 广泛前壁:V1--V6• 高侧壁:I、aVL• 下壁:II、III、aVL• 正后壁:V7、V8、V9• 右室:V3R、V4R、V5R4.心肌梗死的不典型图形改变• 非Q波心肌梗死–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局灶心肌梗死5.鉴别诊断• ST段抬高:早期复极综合征、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Brugada综合征• V1、V2:心脏转位、左室肥厚、LBBB、高度肺气肿,qRs/qrS波多为陈旧前间壁心肌梗死• I、aVL、V5、V6:心肌病、正常心电图• II、III、aVF:心脏横位、预激综合征第六节心律失常(arrhythmia)1.概述窦性心律失常起源异常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房性、室性、房室交界)异位心律期前收缩(房性、室性、房室交界)主动性心动过速(房性、室性、房室交界)扑动与颤动(心房、心室)生理性传导障碍:干扰与脱节(包括心脏的各个部分)心律失常窦房阻滞房内阻滞传导异常病理性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阻滞意外传导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2.心律失常心肌电生理• 自律性:心肌在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下能自动地、规律地产生兴奋及发放冲动的特性。
–静息状态下,4位相自动缓慢除–心房肌、心室肌无起搏功能–窦房结、冠状窦区、心房传导组织、房室交界区、希氏束、束支、蒲肯野纤维–窦房结60--100次/分–房室交界区40--60次/分–希氏束以下25--40次/分• 兴奋性:心肌细胞对受到的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能力–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200ms;任何刺激不能引起反应。
其后10ms强刺激科引起局部兴奋产生新的不应期,但不能扩布称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相对不应期:50~100ms动作电位-60~-80mV,除极速度振幅低,传导慢,不应期短–总不应期:250~400ms;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易损期:心电图T波顶峰前约30ms处;R on T–超常期:动作电位-80~-90mV,低于阈值的刺激也激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传导性:心肌激动能自动向周围扩布;蒲肯野纤维及束支传导速度400mm/s;房室结20~200mm/s–影响因素:动作电位幅度和0相除极速度• 收缩性第六节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s)1.心律失常概述–冲动形成异常• )有正常自律性:窦结、结间束、冠状窦口附近、房室结远端、希)氏束-蒲肯野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或内在病变。
• )无自律性心肌细胞:心房和心室肌细胞由于缺血、药物等→异常自律性。
–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 .窦房结(Sinus node):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接处,.主要由P细胞(起搏细胞)、过渡细胞、心房肌细胞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