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验说课稿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性差异的创新实验设计》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性差异的创新实验设计》说课稿一、使用教材苏教版《化学1》专题2第2单元第二节《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二、实验器材仪器:离心机、离心试管、锥形瓶、滴定管、滴定管夹、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试剂:固体碳酸钠、固体碳酸氢钠、蒸馏水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1)实验内容上的创新:增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性差异的实验探究。
苏教版的教材上无溶解性差异的实验探究,只在书本P52出现的表格中有水溶性的比较,显示两者都易溶,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
相同温度下,Na2(2)实验方法上的创新:溶解性差异的比较有两种思路,其一是在等量的溶剂中能溶解溶质的质量,其二是等质量的溶质完全溶解所需要溶剂的体积,从不同角度作比较,从定性到半定量的探究。
四、实验原理等质量(2.0g)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加入(4mL)水,溶解、振荡、沉降,比较剩余固体量的相对多少,判断溶解量的相对多少,从而得出两种物质溶解性差异;等质量(1.5g)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完全溶解所要消耗水的体积,通过比较水的体积,得出两种物质溶解性差异,并根据消耗的水量计算溶解度。
五、实验教学目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物质的溶解过程本质上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分子中,并与水分子结合的过程,从微粒角度解析宏观变化。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物质的溶解和离子的结合(结晶析出)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由实验现象推得结论,构建控制变量思想(单因子变量)与实践研究物质性质的模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物质的溶解性差异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实验,促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科学原理本质,建立解决问题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六、实验教学内容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性差异”的探究过程设计为与学生一同探究的实验课,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过程,掌握基本研究方法,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改进和创新说课稿范文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改进和创新说课稿范文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我们来看看这个实验是干什么的吧。
这个实验主要是用来研究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比如说它的溶解度、稳定性等等。
但是,传统的实验方法可能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需要大量的试剂和设备,操作起来也比较麻烦。
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让它更加简便、高效。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改进和创新呢?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详细介绍。
一、实验材料的准备在进行任何实验之前,我们都必须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
对于这个实验来说,我们需要准备好一些化学试剂、试管、烧杯等等。
但是,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新型的材料来代替传统的试剂和设备,比如说使用纳米材料来制备试剂,或者使用3D打印技术来制作试管和烧杯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材料的浪费,还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
二、实验步骤的优化在进行实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实验步骤的优化。
对于这个实验来说,我们可以将一些繁琐的操作简化掉,比如说使用自动化仪器来完成一些重复性的动作,或者使用预设好的程序来控制实验的条件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
三、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我们还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来辅助我们的工作,比如说使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和图像处理等等。
我们也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读数据,比如说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或者将多个数据集进行整合和比对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还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启示。
对于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和创新来说,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步骤的优化以及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等等。
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思路和技术,才能够让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广泛。
谢谢大家!。
(四川省创新实验赛课)第2单元“热传递”中的第二课《热对流》说课稿五年级上册科学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中的第二课:《热对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学校的科学教师××,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热对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几方面展开本堂实验课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中的第二课,是在四年级学习了《冷和热》知识基础上的一个进一步学习,掌握热传递方式知识。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通过观察猜测,引发学生思想碰撞,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是探究热在水中的传递,初步认识热对流的方式;第三部分是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根据烟的飘动方向推测气体的流动方式。
通过探讨两个实验的相同特征,明确热对流的概念。
第四部分是实践与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释热对流的应用和拓展活动,课后,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走马灯并解释转动的原因,学以致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学生通过以前学过冷和热的相关知识,上节课也探究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学生对解释液体和气体的传热的方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学生对热在水和空气中如何运动的现象并没有直观的认知,通过科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整个实验的过程,并体会其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解决困难之后的喜悦,这样的情况有利于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而对于走马灯这样的科学小制作,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对于科学实践要远远比对待科学原理更感兴趣,借此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工程技术能力的训练。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液体和气体受热流动情况,归纳热对流的概念。
(二)科学思维: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的方法得出热对流特征。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
(三)探究实践:通过类比迁移,初步学习通过添加附加介质观察物质变化的实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技能。
气体的体积与质量创新实验说课稿
气体的体积与质量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气体的体积与质量,下面我将从8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气体的体积和质量》选自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物体形态单元,第三课。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固体、液体这类物质并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识基础上来探究的。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本节课中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难以理解,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尤为重要。
三、在理解教材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四、和教学重点难点五、并确定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六、为达成本节课目标做了以下课前准备七、下面我将重点介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二:师生合作共同探究三: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用塑料袋进行抓空气和放空气小游戏,思考抓到空气的袋子为什么鼓起来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猜想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二)师生合作,共同探究1、我创设以下教学实验,通过观察自制连通器中水位高度变化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先向学生展示往敞开的连通器中注水,静置时连通器内水位相平,证明连通器是连通的。
2、接下来进行探究实验,根据以上实验步骤进行小组实验,(1)盖紧3号瓶盖,用气球封住2号瓶口,再往1号瓶中注水,实验现象1号瓶中水位高于连通管口2号瓶中一点点水,且瓶口气球鼓起,3号瓶中没有水。
初步感知空气占据一定空间。
(2)继续探究,根据以上步骤继续小组实验。
首先打开3号瓶盖,实验现象1号瓶中水流入2号和3号瓶中,且最终1号3号瓶中水位高于2号瓶。
步骤二,标记2号瓶中水位高度,再往1号瓶中注水,实验现象,1号3号水位上升且最终水位相同,2号瓶中水位不变,(3)猜测继续往1号瓶中注水2号瓶中水位会上升吗,刚刚实验发现2号水位不变,再次验证空气占据一定空间。
(4)根据以上步骤小组实验步骤一,盖紧1号瓶盖,用气球封住3号瓶口,标记1号3号水位高度,挤压2号瓶口气球,使得气球中的空气进入瓶中,注意看再来演示一次,实验现象1号瓶中水位不变2号瓶中水位因为空气的挤入下降,三号瓶中水位上升,把空气挤出瓶内使得瓶口气球鼓起。
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化学创新实验说课
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化学实验的进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在自主探究中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1.化学实验创新的意义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化学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和体验化学现象,理解化学知识,并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化学实验创新,则是在传统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更创新的实验方式和理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实验的意义和方法。
2.化学实验创新的方法化学实验创新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方法:a.探究实验法探究实验法要求学生在实验中积极参与,经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b.团队协作法团队协作法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分组合作,相互帮助,互相鼓励,达到共同完成实验的目的。
c.游戏模拟法游戏模拟法是通过建立游戏化的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实验,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
3.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是制备碳酸钙。
通过前期知识学习、探究实验和团队协作,学生将能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懂得分析实验数据和结论,培养批判思维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视频或其他实物引入碳酸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前期知识学习让学生先了解碳酸钙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应用场景等相关知识。
3.实验操作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并且每个小组的实验条件不同,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究完成实验的目标。
4.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出制备碳酸钙的最优条件,并根据实验结论,探讨制备碳酸钙的应用价值。
5.展示成果让学生将实验成果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意见交流,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和成果的喜悦。
四、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实验技能,并针对学生不足之处进行深入的教学。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实验的魅力,培养了对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为下一步的化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创新实验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三、教师演示实验
接下来在学生还没有整理实验仪器之前,老师问:第三次实验,左右两边的力臂在哪里?老师又将弹簧测力计挂载,杠杆右端,斜拉杠杆。问,这时力臂在哪?学生仍认为力臂在杠杆上。这时,老师适时的讲解本实验的难点问题,理解力臂,两个实验。
自制教具一展示---力臂演示仪:
二、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猜想的改进要点:
1.给出一个已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杠杆。
2.在支点的一侧距离支点两个格处挂一个100g的钩码,学生们看到杠杆立即失去了平衡,3.教师向学生出示一个100g的钩码,并说这个钩码有一种魔力,自己就能办成大事儿。再再将这个钩码挂在在杠杆的另一侧距支点两个格处,学生发现杠杆又恢复水平平衡了。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教材版本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
使用器材
铁架台、杠杆、弹簧测力计、钩码
自制教具(力的作用线及力臂的组合演示仪、圆盘杠杆)
实验改进要点
一、对杠杆概念中“硬棒”两个字的教学突破:
先用硬纸板做成核桃夹,学生夹核桃谈一谈感受。再用真实的核桃夹夹核桃,观察现象,并谈感受。使学生亲身体验杠杆是一根硬棒。
将质量相同的钩码挂在距杠杆支点等距的左右两点A、B处,圆盘杠杆在原位置平衡。接下来将B点的钩码摘掉,挂在如图B’点处(B’点在经B点与AB垂直的弦上),学生猜想还能平衡吗?学生答:“不能。”松手后学生观察到杠杆仍然平衡。这样不难找到力臂是支点到力作用线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认识到杠杆既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可以是任意形状的。
实验教学内容
1、杠杆概念的理解
2、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师演示实验——自制教具展示(力臂演示仪、圆盘杠杆)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乙醇化学性质
乙醇化学性质一、使用教材鲁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化学性质二、实验器材(一)乙醇和钠的改进装置实验仪器:输液管、10ml注射器2个、50ml注射器1个、木条、酒精灯、火柴实验试剂:钠粒、无水乙醇、肥皂水图一(二)乙醇的催化氧化改进装置实验仪器:2个U型管、自制3孔试管夹、长玻璃棒、长玻璃导管、酒精灯、白粉笔、火柴实验试剂:脱脂棉、无水乙醇、Cu丝、CuO粉末、NaOH溶液、CuSO4溶液图二(三)模拟酒驾检验实验仪器:干燥管、试管夹、塞子、酒精灯、火柴、滤纸实验试剂:无水乙醇、K2Cr2O7溶液图三(四)乙醇与强氧化剂酸性KMnO4和K2Cr2O7溶液的反应实验仪器:废草珊瑚含片药板实验试剂:无水乙醇、酸性KMnO4溶液、K2Cr2O7溶液图四三、实验创新点和实验不足与改进(一)乙醇和钠的定量改进实验1.传统实验装置(图五)的不足(1)只能说明乙醇可以与钠反应,并不能证明产物是什么?(2)乙醇是易挥发液体,且钠与乙醇反应放热,故放出的气体中含有一定浓度的乙醇蒸气,只是通过气体燃烧产物的检验,判断钠与乙醇反应放出氢气,缺乏严谨性。
(3)本实验只能定性检验乙醇与钠反应,并不能定量测定。
2.乙醇和钠的定量改进实验装置(图六和图七)优点图五图六图七(1)实验器材生活化,密闭性好,收集气体纯净,简化实验步骤。
(2)肥皂水过滤其他可能产生的气体,实验更严谨一些。
(3)增加两个注射器,注射器1可以测量滴加乙醇的体积,注射器2可以收集产生的气体并测量其体积,实现实验装置的定量化改进。
3.加入定量改进的目的(1)学生定量分析乙醇的利用率。
(2)提供一种定量测定乙醇结构的思路。
(二)乙醇催化氧化的改进实验1.乙醇催化氧化传统实验装置(图八)不足图八(1)仅凭气味判断乙醛,现象不明显,依据不足,不够科学,不能起到很好的课堂演示作用,并且乙醛有刺激性气味,对人体不利,不符合当前绿色环保实验的要求。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基于手持技术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对比实验
基于手持技术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对比实验一、使用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一年级化学必修1、《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二、实验器材笔记本电脑,朗威dislab数据采集器,压强传感器,pH传感器,滴定计数器,具支试管(含配套活塞),试管架,针筒注射器,磁力搅拌器,烧杯,酸式滴定管,0.1mol/L 的碳酸钠溶液、0.1mol/L碳酸氢钠溶液、0.1mol/L盐酸。
三、实验改进要点教材中的实验是一个定性实验,将它设计为定量实验,用精准的实验数据让学生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性质及本质原因,图1 苏教版教材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装置图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一)、密闭体系,用压强传感器测量压强变化判断产生气体的快慢。
(二)、用pH传感器和酸式滴定管等定量仪器测量碳酸钠溶液与盐酸的分步反应。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通过探究性实验,从宏观和微观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快慢。
(二)、实验过程中,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分析现象的原因和本质联系。
(三)、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实验证据推理和科学探究的化学素养。
六、实验教学内容(一)、比较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与过量盐酸反应的快慢。
(二)、探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分步进行。
七、实验教学过程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与过量的盐酸反应均会产生气体,在密闭体系内,产生气体的速率快慢会影响压强改变的快慢,由此原理设计了实验方案。
实验1:在密闭体系内,分别取0.1mol/L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各2ml,用针筒注射器快速注入5ml 0.1mol/L盐酸,用压强传感器测量压强变化,数据采集器采集数据,并绘制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学生发现实验存在不严谨之处,在往具支试管里头注入盐酸的过程,就是使得体系压强增大的过程,为了科学严谨,是否应该用蒸馏水代替两者溶液多做一个空白对照实验?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评价给予肯定。
分别往2ml的蒸馏水、0.1mol/L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快速注入过量的盐酸,通过数据采集后绘制三条曲线。
第4单元第1课《明亮与黑暗》实验创新说课稿科学二年级上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课《明亮与黑暗》实验创新说课一、使用教材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最新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奇妙的光》中的第1课《明亮与黑暗》。
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封闭箱子、手电筒、工业高清摄像头、arduino主板、一节5号电池、小木条等等。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一)课本上原本的实验:想办法看清封闭纸盒里的图画,如图1图1 课本上原有实验但是在结合备课及上课的具体情况,我发现该实验存在一定的不足:(1)参与观察的人数受限。
小学低段的科学课,老师在课上应该尽可能的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观察活动中,但原本的活动设置,往往只能有个别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亲自参与观察。
观察者通常是小组的观察员或者被老师点到的学生,其余未参与观察的学生得到的活动感受和观察结果一般来源于观察员的转述。
(2)没有为后续学习活动做有效的铺垫。
虽然学生能在活动中感受到明暗程度的对比,也能认识光是看见物体的重要条件之一,但书上观察封闭纸盒的活动中缺少弱光和强光的条件对比,而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会进一步认识过强和过暗光线对眼睛的影响,书上的活动并没有为后续学习做有效的铺垫。
学生很难通过一个独立的观察纸盒活动构建对光线强弱变化的完整认识过程。
(3)所用纸盒在一定情况下不能重复使用。
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提出开一个孔的方法可以看清封闭盒子里的物体,但是当用铅笔或其他工具在纸盒上开孔后,纸盒往往不能在当堂课被二次使用,对应的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准备多个相同的纸箱,损耗材料的同时也让实验材料的准备过程变得复杂和繁琐。
(二)实验的改进将观察活动可视化,教具外观如图2,内部结构如图3、图4。
准备一个可完全闭合的盒子,注意将盒子内壁调整为黑色有利于排除光线干扰,更好的观察到光线变化情况。
在盒子内用小木头搭上支架,在支架上放上摄像头、arduino 主板和手电筒。
图2 实验装置外观图3为内部结构俯视图,其中用摄像头模拟人眼,实时观测箱子内的光线变化,利用mind+软件结合arduino主板设置程序调节手电筒的光线。
《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说课稿(省级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为了弥补教材上的不足,我对教材上的实验进行了如下的创新设计:取塑料矿泉水瓶两个(底部可用双面胶固定在桌面上),用玻璃管在酒精灯上灼烧后在其中一个瓶子的中间烫一个孔,然后再在该孔的侧面的上和下的方向大致等距离处各烫一个孔,把三个小孔用套有橡皮管的玻璃导管插上,调整好高低不同的蜡烛的位置到侧面的导管口下方,中间的导管连接另一个矿泉水瓶(底部用玻璃棒灼烧后烫上若干小孔,并装有石灰石)。
用玻璃棒一端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后在瓶盖中间烫一个孔, 正好将玻璃棒穿在瓶盖上;实验时把瓶盖拧紧, 形成封口。
在玻璃棒上间隔等距离绕上三条干燥蓝色石蕊试纸, 上面一条喷醋酸, 中间一条保持干燥, 下面一条用水润湿,并用橡皮筋固定好用石蕊纸条的位置。
将右边塑料瓶放在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通过止水夹的开与关从而控制二氧化碳的发生与停止(装置如下图)。
图一(二)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导致学生对这一反应事实不容易接受。
为了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从而认识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能够发生反应,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如下图)。
实验步骤: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实验的不足,收集身边的废旧物品,大胆发挥创造力设计改进实验,学生上传微课学习反馈,我根据回答情况整理并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通过翻转的指导学习,为课上实验创新奠定知识储备,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2、课中教学,实验探究(一)环节一:实验导课。
【活动探究一】每一小组展示两瓶气体(用软塑料瓶装),一瓶氧气,一瓶二氧化碳【提出问题】通过微课的学习,你能鉴别出哪一瓶是二氧化碳气体吗?体现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实验鉴别】分小组进行实验鉴别。
【展示交流】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交流各种鉴别方法及体现的性质(①分别倒入等量的水震荡②分别伸入燃着的小木条③分别倒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④分别倒入等量的紫色石蕊试液……)【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实验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鉴别二氧化碳,,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5篇)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5篇)学校化学试验创新说课稿1学问与技能要求:〔1〕记住苯的物理性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会写苯的燃烧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加成反应等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要求〔1〕通过分析推想苯的结构,提高依据有机物性质推想结构的力量。
〔2〕通过苯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学习,把握讨论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化学家发觉苯环结构的历史学习,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胜利的过程,培育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难点:苯分子结构的理解。
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一,课始检测〔1〕烷烃、烯烃燃烧的现象?〔2〕烷烃、烯烃的特征反应是什么?二,导入这节课起我们学习一种特别的烃,先请大家一起看以下化学史资料。
三,科学史话19世纪初,英国等欧洲国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使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的进展。
生产煤气剩余一种油状、臭味、粘稠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
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这种油状液体中分别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
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确定了这种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并叫作苯。
四,探究问题1〔1〕若苯分子为链状结构,依据苯的分子式C6H6苯是饱和烃吗?〔2〕在1866年,凯库勒提出两个假说:1、苯的6个碳原子形成xxx状链,即平面六边形环。
2、各碳原子之间存在xxx交替形式。
凯库勒认为苯的结构式:xxx;结构简式为:xxx五,探究问题2若苯分子为上述结构之一,则其应具有什么重要化学性质?如何设计试验证明你的猜测?重要化学性质能使溴水褪色;使锰酸钾褪色。
六,分组试验从试验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学性质特点。
1、将1滴管苯滴入装有水的试管,振荡,观看。
2、将1滴管苯与1滴管溴水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观看现象。
3、将1滴管苯与1滴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
4、提问试验现象是?5、归纳小结试验、现象、结论。
水、分层、苯不溶于水。
溴水、分层,上层为橙红色〔萃取〕、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实验】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供参考
【关键字】实验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的改进任教科目:初中化学任教单位:长沙县黄花中学作者:陈恺平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上午好!我来自长沙县黄花中学,我参赛的课题是《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的改进》。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安排了一个经典的演示实验来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通过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通过导管加入集气瓶,体积上升约五分之一等现象,探究空气的成分。
在实验中,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教材中选用的仪器为集气瓶、导气管、烧杯、止水夹、燃烧匙、酒精灯,在实验操作过程和结论分析中,本人觉得该实验有以下不足之处:1、该装置系统性误差较大,一方面,导管中有5-10ml空气,随着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导管内的空气将加入集气瓶,导致液面小于五分之一。
2、该装置的刻度不明,五分之一之说全凭老师口说,没有通过准确的定量展示,对于严谨的科学学习来说,不利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3、在分析结论时,由于物理中的大气压强还未学习,学生最难理解的是,为什么水会加入集气瓶。
4、该装置需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才能打开止水夹,冷却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如未完全冷却,实验误差较大。
基于以上理由,本人根据化学和物理相关知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这个实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改进如下:仪器:500ml集气瓶,长导管两根,橡胶塞一个,橡皮管一根,燃烧匙、250ml量筒。
实验操作:1.先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用集气瓶装满水,把塞子塞紧,目的在于证明这是一满瓶水。
3.将集气瓶中的水倒250ml放在量筒内,同时题问:集气瓶内的空气体积是多少ml?(用于测定空气的体积)4.在燃烧匙内装上足量红磷,将一端长导管放入量筒内,加热红磷,红磷剧烈燃烧后,迅速将带长导管的橡胶塞塞住集气瓶。
5.观察实验现象。
最开始,由于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气体受热膨胀,将排出部分水,我们在可以看到量筒内将有气泡冒出,这部分被排出的空气,是导管内的气体,不是集气瓶内的空气,也恰恰是我们实验需要排出的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实验说课稿
《分类》
威远县观英滩镇中心学校刘其方
一、教材简析:《分类》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排序与分类》的第二课。
本单元属于小学科学探究中有关专门进行技能训练的单元,这是因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只要引领同学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科学的真谛,同时,也必需指导同学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在人类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各种感官或借助工具、仪器等获取大量有关事物的信息,这对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但还缺乏以能迫近客观事物的实质,还必需通过筛选、提炼等思维加工过程方能形成相关的科学概念或结论——科学知识。
前人大量的研究标明,“分类”和“排序”都是人们对收集到的证据(数据、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加工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对同学进行这方面的专门训练,不论是指导同学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还是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都显得尤为重要。
本册教材前面的几个单元已经大量渗透了“排序和分类”的活动,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四年级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排序和分类”的意识,这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感性基础。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对“排序和分类”的认识无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的过程技能和方法,还是对“排序和分类”理
性考虑肯定会得到质的提升。
它不只标志着同学目前应该达到的认知水平,同时也为同学的认知走向更高远、更广阔水平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本课教材的布置,首先是提供了同学随家长在商场购物的情景图片,其目的是唤起同学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从同学的实际生活入手,激发同学科学探究的兴趣;然后,试图通过同学亲自对假设的、富有挑战性的海洋生物图片的分类活动,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笼统出“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接着,顺理成章地给出了什么是二分法;最后,教材布置了对各种各样的动物进行分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巩固“二分法”概念,另一方面,跟进了什么是“多极二分法”,进而让同学感悟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和其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拓展同学的视野,提升科学学习的价值观。
由此可见,教材的布置是符合课程规范关于贴近同学生活、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从感性到理性等多项编写原则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分类的实质含意——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特征进行分类和“二分法”是本课的重点,“多极二分法”和运用“多极二分法”是本课的难点;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让同学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增强同学的体验、提升同学的价值观是本课的关键。
二、说教学目标: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中也包括着在科学探究中,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
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根据本课的结构和以上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感悟分类是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置、使之形成科学概念或结论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体验分类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和价值。
2、知道分类的基本规范——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的特征。
3、在学会“二分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多极二分法”以和在日常生活中分类的多种运用方法。
4、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同学细心观察、认真考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准备:
1、对教材的处置: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处置:(1)保存教材的核心——教学要求;
(2)设计动物、食物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3)考虑到教材中给各种动物运用多极二分法分类与上面我们设计的卡片有雷同之处,为此,设计了给全班同学分类这一环节;我们试图通过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来体现课程规范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和“以儿童立场关照教学”的理念和思想。
2、具体技术处置
(1)制作动物与食物卡片,供同学分组活动使用。
选择素材的原则应该考虑到实际生活中可分方法的多样性,并能同时满足三
种分法的前提下考虑具体事物的可能性。
如:食物可以依据荤和素、主食和菜肴以和生、熟等情况,我们决定选取面条、面包、米饭、青菜、四季豆、猪肉、鸡和带鱼这些与同学生活比较贴近的食物做为素材。
动物选取同学比较了解的啄木鸟、鹰、猫头鹰、老虎、兔子、鳄鱼、长颈鹿和羊作为素材。
(2)制作三大课件①与同学分组活动相匹配的、可以拖动的动物、食物课②供全班同学进行二极分类的系统结构图课件;
③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筒课件;考虑这些课件的原则应该是便于展示同学的操作活动、增强引领同学开展活动的有效性和减少实物投影和课件之间的切换次数,为此,我们制作了以上三大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科学课程规范》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同学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同学提供充沛的亲身经历的过程。
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预设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1、给卡片分类分组活动是同学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师准备了2组卡片,食物或者动物各八种。
之所以选用2种不同类别的图片,主要是考虑到同学原有学习基础上对分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可以更加强化同学的思维活动。
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同学自身来动手分一分,使每个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调动,再通过小组代表上台来交流的形式,又使小组内的活动变成了整个班级的思维碰撞。
通过这个活动,同学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体会到了什么是分类。
教师在同学交流互动的同时,概括同学的发言,着重
强调同学的分类是依照哪个特征来分,强化分类概念中所要依据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征。
在同学对分类概念有了一定理解的同时,和时引导同学总结出二分法的基本概念。
2、给全班同学分类通过同学畅谈生活中二分法的运用,教师带领同学试着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类,在将班级分为男生和女生的基础上,抛出“能否在分男生女生的基础上再往下面继续分”,在同学们一致认可的基础上,小组首先讨论,给同学足够的思维空间,再整班讨论。
对于一些相对而言的概念,教师引领同学来更加细化,鼓励同学寻找一些显而易见的规范。
“在动手之前先动脑”. 在充沛讨论的前提下,教师引领同学开展两个全班性的游戏,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个是列队游戏。
这个游戏的目的有二,一是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分类活动中来;二是让同学亲自体验什么叫多极二分法。
第二个是寻找同学,体验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队列站好后,邀请一位同学来协助老师寻找某一类特征的同学,让同学们体验到分类的作用;待同学回到自身座位后,继续请他来协助老师再次寻找刚才特征的同学,从中进一步感受到分类的重要性,就是能够协助我们更迅速的查找到事物。
3、给自带垃圾分类:展示学校生活中垃圾箱的照片,请同学来谈谈感受。
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认识到我们平时在丢垃圾的时候经常丢错,需要学会丢垃圾。
开展自带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还是不可回收垃圾的讨论,让同学充沛调动已有经验来做初步认识和区分。
教师对于典型物品的集体讨论,让同学明确了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规范,从而来重新判断自身所带的垃圾属于哪一类。
在课堂上准备垃圾桶、每人来丢一丢,很好的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热情,“准确、恬静、快速”的要求又对同学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寻找监督员来监督同学丢垃圾的活动,更好的强化了“准”的指标。
通过对可回收垃圾处置方式的讨论,让同学发现,不同材质的垃圾又要进行不同的处置,结构图的展示让同学发现分类的方法不止可以二分,有的时候也可以三分四分或者多分,金属类垃圾的再处置又要依照金属的种类再分门别类的处置,从中体会到了分类中还有有别于多极二分法的许多种方法,感悟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最后对分类在生发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的讨论,对分类的意义和价值起到了一个升华的作用。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