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b13a2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b.png)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4c41b276eeaeaad0f33017.png)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已亥杂诗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已亥杂诗优秀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63543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b.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已亥杂诗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已亥杂诗优秀教案第【1】篇〗第十二课:《己亥杂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背、诵本诗。
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构诗与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
(难点)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设计理念】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始终实在地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由于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平时缺少此积累。
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并通过示范的朗读,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从读顺诗句到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给与六年级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是后面交流、汇报、质疑的基础。
五年级上册 语文 第十二课 古诗词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 语文 第十二课 古诗词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fff37d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4.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词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教案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1. 《示儿》-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
诗中传达出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
诗人临终之际,心情复杂而又坚定,他以遗嘱的形式,向儿子们表明自己一生的心愿。
诗的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时,觉得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已与自己无关。
然而,“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急转直下,他唯一悲痛的是看不到国家的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人叮嘱儿子们,当宋朝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举行家祭时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整首诗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感。
2. 《题临安邸》- 这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于临安(今杭州),不思收复北方失地。
诗的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描绘了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和鳞次栉比的楼台,展现出当时虚假的繁荣景象。
“西湖歌舞几时休”则以质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沉迷于歌舞享乐、不思进取的批判。
“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表面上是指一般游客,实际上是指那些达官贵人。
他们在这种风气下纸醉金迷。
“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说他们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进一步揭露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
3.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龚自珍的这首诗是《己亥杂诗》中的第125首。
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社会黑暗,人才被压抑。
诗的开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九州”指中国,诗人认为中国要有生气必须依靠疾风迅雷般的变革,而当时的社会现状却是万马齐喑,毫无生气,这是非常可悲的。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呼唤上天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规降下更多有用的人才,表达了诗人对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可以结合这三首诗进行分析,例如在阅读时要能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228b09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04.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包括《长相思》、《山行》、《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还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层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不多,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对古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解读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对古诗的理解。
5.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写作活动,如写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诗。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7.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7730d27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6.png)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己亥杂诗》的内容。
b. 学习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
c. 分析并欣赏诗人龚自珍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b. 学会通过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c.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理解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b.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a. 诗人龚自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b. 《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特点。
2. 课文朗读与背诵:a.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b.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并理解课文。
3. 课文内容解析:a.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b. 解读诗句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4. 生字词学习:a.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重点生字词。
b. 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生字词的使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正确朗读、背诵并理解《己亥杂诗》的内容。
b.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c. 分析并欣赏诗人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a. 解读诗句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b.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文本。
2. 学具:笔记本、文具盒、课本。
教学过程:1. 导入:a. 教师通过PPT展示诗人龚自珍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
b. 简要介绍《己亥杂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背诵:a.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b. 学生反复朗读,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c.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和同伴互相检查。
3. 内容解析: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十二课《我们做的梦》(教案)
![第十二课《我们做的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5e233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0.png)
5.总结回顾环节,我强调了梦境的正确对待方式,并提醒学生如有疑问随时提问。但从课后反馈来看,部分学生仍然对梦境存在一些误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分析自己的梦,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2.增强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梦,倾听他人的梦;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理性看待梦,正确对待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通过实现这些核心素养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全面发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梦境分享”活动。学生们可以画或描述他们曾经做过的梦,并分享给小组成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梦境分享的内容。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梦境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们做的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有过做梦的经历?”这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其实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梦境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梦的基本概念。梦是人在睡眠中的心理活动,它是大脑处理信息、整合记忆的一种方式。了解梦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e65d9fe2bd960590c677b9.png)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70896b76eeaeaad0f33040.png)
<示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3.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重难点:感悟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在历代名家诗词中,有一首古诗令人难以忘怀,它就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示儿》。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生:介绍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出示课件)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
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1177年(中原沦陷50周年),陆游《关山月》一诗中写道: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表达了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
二、1192年(中原沦陷65周年),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表达了诗人一心向往报效祖国,英勇杀敌的情怀。
三、1193年(中原沦陷66周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对收复失地的盼望。
四、1210年(中原沦陷83周年),85岁高龄的陆游,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下了相当于遗嘱的绝笔《示儿》。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示儿》(一)初读诗文,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生:先自读,再齐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给大家范读一遍。
生:指名读。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相关释义)。
课件出示: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了。
但:只。
北定中原日: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阿日子。
(多媒体出示,结合地图演示“北定”)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日子。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2课《能量及其形式》教案doc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2课《能量及其形式》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d92641df84254b35eefd3433.png)
12.能量及其形式内容标准: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目标:1.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2.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能力培养1.通过实验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制作的能力。
2.通过各种思考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交流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等例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设计思路:设计意图第12课《能量及其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能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先从物体工作需要能量入手,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理解物体运动需要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归纳出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并让学生思考能量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本课内容是认识能量和能量的形式。
主要包括观察能量驱动物体的现象,整理信息,归纳得知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并且通过实验体验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思考能量与生活的联系。
在《能量及其形式》一课中,教材从观察身边运动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工作的原因,继而对能量进行研究,并且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推理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科学逻辑推理思维的能力。
在该课的唯一一个实验活动中,训练学生在制作和分析的基础上为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的科学认识;接着,在“有哪些形式的能量”的讨论中,教材及从正向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了解“能量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也从反方向激发学生思考、想象“假如缺少了某种能量,世界将会怎样?”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学生对“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概念的形成和接下来的第二节课《各种各样的能量》,学生应该能够借助对于“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概念的理解,顺利地探究“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在教材的驱动页中,利用卡通主题人物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使水车转动的?”这一类问题往往存在于众多类似的生活场景中,物体的工作与运动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的现象,很容易就会引起孩子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12课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12课 古诗三首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6ed8c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0.png)
《古诗三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揭示诗:《示儿》《题临安邸》)2.师配乐范读《示儿》、《题临安邸》3.同学们,你知道这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吗?板书:陆游林升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诗。
现在,我们首先学习第一首诗《示儿》4.简介作者及背景:(课件展示)陆游是宋代大诗人。
他的诗大多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来读一读吗?林升:南宋爱国诗人。
他看到南宋朝廷沉迷声色,不发愤图强,非常气愤,写下了这首诗。
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二、学习《示儿》(一)自由读这首诗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二)学习这首古诗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4.赏析。
这首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
这首诗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三、我们用学习第一首古诗时学到的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题临安邸》。
(一)自由读这首诗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教案(集体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2a51230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9.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示儿》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熟练朗读古诗《示儿》,感悟其中的意蕴。
3.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示儿》的内容,朗读古诗,理解古代诗人的感情表达。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人含蓄的语言表述,领会其中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2.黑板、彩色粉笔3.PPT课件4.音响设备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对诗歌的简短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听读课文,学生跟读。
2.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介绍古代诗人的感情表达方式。
3.学生朗读古诗《示儿》,教师进行点拨指导学生的语音语调。
3. 关联课文通过讲解古代诗人的生平、作品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示儿》。
4. 启示与讨论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反思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加深对古诗《示儿》的理解。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默写古诗《示儿》的部分内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记忆。
五、板书设计•《示儿》•古代诗人的感情表达方式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示儿》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表达方式,通过导入、学习、讨论等环节,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互动讨论,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备课和教学。
祝教学顺利!。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课件+教案+学案+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26aa3c0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e.png)
注释
元:同“原”,本来。 但: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同:统一。 王师:宋朝的军队。 北定:平定北方。 中原: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们的父亲。
理解诗意
他又为何而悲?
为南宋朝廷未收复失地而悲; 为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悲; 为金人对国人的蹂躏而悲; 为朝廷当权者贪生怕死而悲……
理解诗意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尽管对朝廷当权者和军队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感到悲愤,可诗 人依然对他们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如果有“王师北定中原日”之时,那么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1
认识“乃” 字,会写 “祭、乃”2 个生字。
学习目标
2 有感情地朗 读,背诵, 默写《示 儿》。
3
理解古诗内 容,体会诗 人表达的情 感。
目录
带
理
品
感
入
解
读
悟
诗
诗
古
情
境
意诗怀ຫໍສະໝຸດ 任务一歌曲导入,带入诗境
歌曲导入
听歌曲《精忠报国》 听了这首歌,你想起了哪些精忠报国
任务二
初读识字,理解诗意
初读诗歌
要求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自学生字。尝试标注节律和重音。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不懂的地方作好批注。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学习字词
nǎi
第12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2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14d74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6.png)
-文化背景:了解三首古诗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举例解释:
-《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
-《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描绘出山水的变化多端。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古诗三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了很好的激发。通过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我发现很多学生能够逐渐体会到古诗的魅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古诗的朗读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示范、领读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
-《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通过具体的地理位置描绘出诗人对远方故土的眷恋。
2.教学难点
-意象理解: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象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题西林壁》中的“岭”、“峰”等,需要通过图片、实物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朗读节奏:小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节奏掌握可能不够准确,需要教师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包括诗的韵律、意象等。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传递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示儿》这首诗。通过分析诗句,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表达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形式的活动,如古诗创作、角色扮创新能力。
最后,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学生解答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6b26ec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2.png)
教学过程任务一:引出诗题,介绍背景1.引导语:我们学习了两首宋代的诗歌,感受了宋代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下面我们走进清代,看一看诗人龚自珍又对国家有着怎样的期盼,我们继续学习《己亥杂诗》。
2.板书题目,引导思考:从古诗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教师点拨:本诗中的己亥年是指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48岁的诗人龚自珍,对清朝统治者已经大失所望,愤然辞官南下,并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315首七言绝句,题为《己亥杂诗》。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
任务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方法,借助注释和搜集到的资料,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资料了解古诗大意。
诗意: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
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
任务三:聚焦诗句,体会诗情【设计意图:从字、词到文的理解,感受第二句“哀”既是第一句的原因,又是第三句“劝”的基础。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对当时的人们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情,从“劝”中感受诗人对社会变革强烈而殷切的期盼之情。
】一、品读: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 指名朗读,教师提问: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那是何等热闹、壮观的场面!而这“万马齐喑”呢?(万马都沉寂无声)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3.教师引导: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当时的大街上看看吧!(出示图片:卖唱的歌女,大清朝的达官贵人们,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官府施粥场景……)3.现在你能不能结合图片来说说,什么是万马齐喑?举国上下死气沉沉,人们不敢讲话,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14bfaf866fb84ae55c8d1c.png)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
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
第1 页共8 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集体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36e1344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4.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己亥杂诗》的作者及背景;2.理解古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朗读《己亥杂诗》;4.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理解《己亥杂诗》的意境; 2.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义。
难点: 1. 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情感; 2. 融会贯通古诗中的意义和现实涵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15分钟)•结合课文内容,教师朗读《己亥杂诗》,让学生跟读;•解释生字词,理解古诗的意境。
3.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分析古诗中的意义和情感;•每组展示分析结果,让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4. 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古诗中的深层意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教学延伸•让学生尝试写一首类似《己亥杂诗》的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意境;•组织学生朗诵古诗,培养其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板书设计•记录《己亥杂诗》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词语;•引用古诗中经典的句子,激发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备考《己亥杂诗》全文,准备朗诵;•写一份读后感,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合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设计,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
以上就是本次《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的集体备课内容,希朿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c6325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8.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们描绘了战争的残酷、边疆的荒凉、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们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古诗的语言、意境、历史背景等方面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品味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
2.教案:提前编写好教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3.课本:准备足够的课本供学生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争、边疆、人民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与今天的课文有什么联系?从而引出课题《古诗三首》。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教案
![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5b91b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9.png)
统编小语五上第四单元12课《示儿》教学设计执教者:单元主题:爱国情怀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习作要求: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教学目标:1.学习“乃、熏”等生字,会写“祭、乃”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任务一:整体感知,梳理文本1.学习提示:自由朗读古诗,注音字词反复读,不会读的举手示意。
(1)出示词语。
(多种形式朗读)(2)学习“祭、乃、熏”三个生字。
2.学习提示:完成第1、2题同步作业,当堂达标。
(3分钟)任务二:读准诗歌,把握韵律1.学习提示: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节奏。
(1)看诗题,明意。
示:给……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2)多形式朗读古诗。
(自由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等)2.学习提示: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诗意,想一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同桌交流。
任务三:再读诗歌,体悟情感1.出示前两句诗。
(1)九州:相传大禹在治水时,造了九个鼎,治完水之后便把这九个鼎放到了九个地方,也叫“禹贡九州”,在这儿指全国的意思。
(2)观看《靖康之变4》(片段)。
(3)再读诗句。
2.出示“资料卡”。
(1)生阅读。
(2)再读诗句。
3.出示后两句诗。
(1)释义:当大宋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日,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2)出示诗人早、中、晚年写的诗句。
过渡: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正是因为陆游这一份爱国情,在他85岁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写下了这绝笔之作。
(3)体悟情感。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绝笔诗。
前两句写诗人即将离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唯独放不下国家、民族的命运。
后两句诗人嘱托儿子,渴望收复失地、洗雪国耻,体现诗人游至死不变的爱国热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4.齐读全诗。
学习提示: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课时
第一课时
NO:_______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读题质疑,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新型玻璃,知道了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许多帮助,我们都对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感到欣喜,可你们知道吗,我们身边最不起眼的灰尘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呢.
二、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得正确、流利.
课题
12假如没有灰尘
教学内容
第50页——第51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辨证的看待事物.
3.巩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再读——精读的过程读课文,层层递进,完成学习目标。
2、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和小组合作优势及老师的指导点拨,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情感与价值目标:
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辨证的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查字词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
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
◆出示生字生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三、
交流展示,
点拨释疑。
.
◆出示自学提示.
a.默读课文,看看灰尘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灰尘有什么作用?用“~~~~~”画出来.
b.与同组同学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
a.灰尘的特点:
(1)小.
(2)来源于土壤和岩石.
(3)在空中飘浮.
b.灰尘的作用:
(1)反射光线.
(2)反射光波较短的光线,吸收光波较长的光线.
(3)灰尘具有吸湿性能.
◆通过学习我们对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了解,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况呢?
出示句式:假如没有灰尘,__________________.
四、
巩固练习,
总结提升。
小结说明方法
我们能这样清楚、明白地了解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课文用了什么方法来告诉我们的?(列数字、做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