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ecit09第九章 全球动力学模式:从板块构造到地幔柱

合集下载

《地幔柱构造学说》课件

《地幔柱构造学说》课件

地Hale Waihona Puke 柱与地 震活动的关 系地幔柱与矿 产资源的关 系
地幔柱与地 球深部结构 的关系
地幔柱构造学说的发展前景
地幔柱构造学说的提出,为地球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地幔柱构造学说的发展,有助于揭示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 地幔柱构造学说的应用,有助于预测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幔柱构造学说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地球科学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幔柱:地球内部热对流形成的柱 状结构
应用:地幔柱构造学说可以帮助地 质学家预测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 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性。
Part Five
地幔柱构造学说的 未来展望
地幔柱构造学说的研究方向
地幔柱的形 成机制
地幔柱与板 块运动的关 系
地幔柱与火 山活动的关 系
Part Three
地幔柱构造学说的 研究历程
早期的地幔柱研究
1960年代:首次提出地幔柱概念 1970年代:通过地震波研究地幔柱 1980年代:通过地磁研究地幔柱 1990年代:通过地球化学研究地幔柱
现代地幔柱研究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 地幔柱构造学
说首次提出
20世纪70年代, 地幔柱构造学 说得到广泛认

地幔柱的形态: 一些科学家认 为地幔柱是圆 柱形的,而另 一些科学家认 为地幔柱是扁
平形的
地幔柱的规模: 一些科学家认 为地幔柱的规 模较小,而另 一些科学家认 为地幔柱的规
模较大
Part Four
地幔柱构造学说的 应用
地幔柱构造学说在板块构造理论中的应用
地幔柱构造学说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地幔柱构造学说解释了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的原因 地幔柱构造学说提供了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的动力来源 地幔柱构造学说在预测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普通地质学 第9章 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 第9章 板块构造

第9章板块构造一、名词解释磁条带极移贝尼奥夫带转换断层洋隆冈瓦纳古陆劳亚古陆特提斯海离散(扩张)板快边界汇集(俯冲)板快边界消减带扩张极蛇绿岩套构造混杂岩席状岩墙裂谷海沟岛弧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日本海型大陆边缘安第斯型大陆边缘陆壳洋壳大陆岩石圈大洋岩石圈剩磁热点地幔柱三连点克拉通地槽地台构造形迹构造体系二、是非题1.本世纪六十年代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成为地质学领域的一次“新的革命”。

()2.板块构造学是德国人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

()3.尽管磁轴可以变换其指向,但它总是保持与地球旋转轴非常接近的位置。

()4.各种板块边界都有非常类似的构造特征。

()5.沿板块扩张边界频繁的地震活动是以强震及深震为其特征。

()6.沿板块的汇聚边界频繁的地震活动是以强震及深震为其特征。

()7.转换断层是海底扩张不均衡的产物。

()8.转换断层也可以是板块的边界,所以其地震活动也是频率高且震级很强为特征.()9.迄今为止已记录到的最深的震深在大约700km左右。

()10.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是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边界线的一段。

()11.一个岩石圈板块的各个部分都以同样的线速度运动。

()12.每个岩石圈板块都有一个叫做扩张极的参考点,至少在理论上应该有的。

()13.每个岩石圈板块的运动可以说是围绕扩张轴在旋转。

()14.板块的扩张速度可以借助于洋壳的磁条带的研究而算计出来。

()15.板块运动的驱动力的问题已走出猜测的迷雾。

()16.软流圈可能有一种缓慢的对流运动。

()17.热柱是从地幔深部上升的热而较轻的物质柱体。

()18.热柱可能是夏威夷群岛等持续长时间火山作用的原因。

()19.现在尚无任何结论性证据说明地球岩石圈以下正在进行任何形式的对流。

()三、选择题1.下列哪种现象不能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

()a.大西洋两岸大致平行 ;b.澳大利亚独特的有袋类动物群表明了该大陆已被分隔很久了 ;c.深海钻探发现的最老沉积物的时代是侏罗纪 ;d.欧洲和北美的侏罗纪岩石的古地磁测定表明磁北极有不同的位置。

板块构造学说的动力模式

板块构造学说的动力模式

板块构造学说的动力模式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通过对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研究,揭示了地球表面的演化和地质现象的发生。

动力模式是板块构造学说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解释了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和机制。

本文将围绕“板块构造学说的动力模式”展开讨论,分析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源和机制。

一、大陆漂移与海洋扩张大陆漂移是地球表面板块运动的重要现象之一,它的动力模式主要涉及大陆内部力和地壳运动的相互作用。

在地球历史的长时间尺度下,大陆漂移通过大陆内部力的作用,使得大陆板块相对于地球其他部分发生了漂移。

而海洋扩张是板块运动的另一个重要现象,它的动力模式主要涉及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地壳运动的相互作用。

通过海洋中脊的形成和扩张,地球内部的热对流使得地壳产生了推动力,从而驱动板块运动。

二、板块边界和地震活动板块边界是板块构造学说中的核心概念,它是地球上板块运动最活跃的区域。

板块边界的动力模式主要涉及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应力积累的释放。

在板块边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应力,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地震活动。

地震的发生释放了板块边界处的应力,维持了板块运动的平衡状态。

三、造山带和火山带的形成造山带和火山带是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另外两个重要概念,它们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动力模式密切相关。

造山带的形成主要涉及板块之间的碰撞和挤压作用,当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时,其中之一会被挤压和抬升形成山脉。

火山带的形成主要涉及板块之间的俯冲和熔融作用,当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时,产生的熔岩会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

四、地热能和地热活动地热能是地球内部储存的巨大能量,地热活动是板块运动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地壳运动相互作用,使得地热能得以释放并驱动板块运动。

地热能的释放主要通过火山喷发、地热泉等形式表现出来。

地热活动的研究不仅对于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重要意义,也对于地热能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精品)普通地质学_舒良树_第九章板块构造

(精品)普通地质学_舒良树_第九章板块构造

大洋的生与亡
Wilson 旋回的六个演化阶段
演化阶段 开 胚胎期
幼年期 成年期 合 衰退期 终结期 遗迹期
力学状态 抬升 扩张 扩张 收缩 碰撞 隆升
形态
火成岩类
裂谷 碱性与拉斑玄武岩
狭海 碱性与拉斑玄武岩
洋脊洋盆 大洋拉斑及碱性玄武岩
岛弧海沟 安山岩及花岗闪长岩
造山带 火山岩及 S型花岗岩
前陆带
c.地震 根据浅源、中源、深源地 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边缘带,证 明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不同深 度的摩擦与破裂作用是有规律的。
大陆
浊积岩
大洋
弧前浊积岩
地 震分 布与板块构造
4).深海钻探(包括深潜器) ● 证实了洋底确切地貌、洋中脊高热流、枕
状熔岩的存在。 ●发现蛇绿岩套 Ophiolite,完善了洋壳剖面。
敛合边界: 1.板块俯冲带,形成沟、弧、盆体系,
为地震、火山高发带,存在对变质带。
2.陆-陆碰撞带,印度与欧亚两个大陆碰撞,
形成双地壳厚度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接合性质
分离
敛合
洋壳-洋壳 大西洋中脊
阿留申海沟
洋壳-陆壳 无 南美西海岸、日本海沟
陆壳-陆壳 东非 喜马拉雅、阿尔卑斯
4.活动大陆边缘 1).太平洋型:沟、弧、盆复合体系 2).安第斯型:海沟-山弧构造体系。
A 沉积岩 - B 枕状熔岩 - C 席状岩脉 - D 辉长岩 - E 橄榄岩
●海洋地质调查表明,海底没有比中生代更早 的岩石,海底岩石以洋中脊为中心向二侧 依次对称变老。
红 色
-

冰 岛


西

洋 的 演
上 是 古 新

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理论

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理论

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理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地球的内部运作和表面的地质现象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探索和理解的奥秘。

地球动力学和板块构造理论就是帮助我们揭开这些神秘面纱的重要工具。

地球动力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地球内部的各种力量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地球的演化和变化。

这些力量包括热能、重力、地幔对流等等。

热能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它使得地幔和地核的物质保持高温状态,从而具有流动性。

重力则时刻影响着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布和运动。

而地幔对流,则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重要方式。

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

这个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是被分割成了若干个板块。

这些板块就像漂浮在软流圈上的“大船”,不断地移动、碰撞、分离和俯冲。

板块的运动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

地幔对流是其中的主要动力来源。

在对流过程中,上升的热地幔物质会推动板块分离,而下降的冷地幔物质则会拉动板块俯冲。

此外,板块自身的重力作用也会对其运动产生影响。

板块运动带来了一系列壮观的地质现象。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如果一个板块的密度较大,它就会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形成俯冲带。

在俯冲带,会发生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以及造山运动。

比如著名的安第斯山脉,就是由南美洲板块和纳斯卡板块碰撞形成的。

当两个板块相互分离时,会形成裂谷。

东非大裂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裂谷中,地幔物质上升,形成新的地壳,同时伴有火山活动。

板块的相互挤压还会导致地壳褶皱和隆起,形成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挤压欧亚板块而形成的,并且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使得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

板块构造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板块的运动和分布,我们可以追溯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过程。

在地球的早期历史中,大陆可能是一个整体,随着板块运动逐渐分裂和漂移,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板块构造理论也对资源勘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许多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都与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普通地质学12(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12(板块构造)

这种解释不被地质学家接受
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面漂移 潮汐摩擦阻力与离极力太小,不足以引起大陆漂移 大陆如何拼合的一些具体问题未能妥善解决
人们依然认为地壳是以升降运动为主,大西洋以 前隆起,动植物是迁移过去的 大陆漂移说被搁置了20年 直到海洋科学的发展,才给大陆漂移说注入新的 活力
第四节 板块构造的发展
地幔柱
第四节 板块构造的发展
地体
第四节 板块构造的发展
大陆边缘
主动型 被动型
本章结束
洋底从洋脊裂谷带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张,使洋底 不断更新。 洋底的扩张是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 运动的结果,运动的力量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内部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裂 谷的形成。 地幔对流速度1cm/a,洋脊生命约为2—3亿年,整 个大洋3—4亿年,这就决定了洋底沉积物总厚不和 洋底缺少更老年代的岩石。
第三节 威尔逊旋回
地中海是大洋演化另一个阶段(终了期)的典型。这一阶 段大洋已不再增生,在俯冲作用下,大洋的规模急剧缩小。 今天的地中海只有很少的古特提斯大洋壳的残余,不久将要 完全闭合。 大洋演化的最后阶段就是完全闭合,留下一条古大洋的遗 迹,结束了大洋的演化。喜马拉雅北侧的雅鲁藏布江蛇绿 岩带,代表印度次大陆块与亚洲大陆块之间的碰撞缝合线, 它也是古特提斯洋的遗迹。
普通地质学
第九章 板块构造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莫霍洛维奇,1909年,发现地震P(纵波) 在地下56km处存在一个间断面,其上物质波 速为5.6km/s,其下物质波速为7.8km/s。这 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2.古登堡。1914年,测定2900km处存在一个 间断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3.莱曼,1936年,分出内核和核 4.古登堡,1926年,发现100-200km处存在 地震波减速带,软流圈。

09 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

09 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

7
一、地幔热对流模式
热点(hot spot)的研究(Wilson,1963)对“传送带 模式”提出了质疑。
二、热-重力地幔对流推-拉模式
二、热-重力地幔对流推-拉模式
中脊推力和板块拉力
二、热-重力地幔对流推-拉模式
洋脊和洋脊推力方向(据Richardson,1992)
11
二、热-重力地幔对流推-拉模式
内存在着一种上升的、炽热的、圆 柱状的、局部熔融的物质流即“热 柱”(地幔柱)。热柱到达于地表 之处或地幔热流上升之处为“热 点”。 因此,热点是地幔热柱在地表
的反映,以火山作用、高热流和隆 起为标志(Wilson,1973)。
25
三、热点-地幔柱构造说
2、地幔柱构造的基本概念
地幔柱可分为热地幔柱、冷地幔柱 及超级地幔柱。 热地幔柱指地幔热物质上涌形成的 上升的、炽热的、圆柱状的、局部
14
三、热点-地幔柱构造说
1、火山链和热点 热点(hot spot) 是地幔中位置相对固 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 动中心,他们向活火 山提供富集各种微量 元素的岩浆。
15
三、热点-地幔柱构造说
1、火山链和热点
热点的实例—皇帝海岭
帝王海岭 有60多座 火山; 夏威夷海 岭有210多 座火山
三、热点-地幔柱构造说
第四章 板块构造学
第六节 对板块构造的评价
支持:
1. 能够较全面地、合理地解释海洋地质学、地球物 理学和地球化学等提出的种种事实和地球外层的形 态特征。 2.用一个统一的动力学模式成功地解释了全球规模 的构造运动、内生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释 了大陆和大洋的发展过程及其相互转化的关系等。 3.是以往大地构造假说和概念的综合,它包含有收 缩,膨胀、地壳均衡、大陆漂移,地槽、地台和深 断裂等许多大地构造理论研究成果。

第9章 板块构造学说

第9章 板块构造学说

含大洋沉积物和 岩石圈碎块的混 杂堆积体
由于海沟与岛弧(山弧)紧密相随, 称之为海沟岛弧系。它们构成了特 征性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班尼奥 夫Benioff带 )。
马里亚纳群岛

读书思考
• 知识点:大陆漂移、地幔对流、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大洋 中脊、海底地磁条带、转换断层、地幔对流、威尔逊旋回、 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海沟、岛弧、贝尼奥夫(Benioff)地震带 、地幔柱、热点; • 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要点,并对该学说加以评价。 • 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 板块构造的基本含义? • 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 • 用板块俯冲观点解释全球火山与地震的分布规律。
(3)成年期—大西洋型大洋盆地
持续海底扩张,洋底不断展宽,逐渐形成宏伟的大洋中脊体系 和开阔的深海平原。实例:大西洋。
(4)衰退期—太平洋型大洋盆地
洋中脊虽继续扩张,但洋盆一侧或两侧出现俯冲消减作用,海洋 面积渐趋缩小。实例:太平洋。
(5)终了期—残留海
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两侧的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残留 内陆海。现代实例:地中海。
3 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陆逐渐 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4 大西洋、印度洋是在 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 中形成的,太平洋是 泛大洋的残余。 5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 漂移的过程中,前缘 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 脉,后缘由于硅镁层 的粘结、拖曳而脱落 形成岛弧、岛屿。 大陆漂移假说提出至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引起广泛 讨论,盛极一时. 30年代后就逐渐趋于沉寂。
(1) 胚胎期—大陆裂谷 地幔物质上升,大陆地壳隆起、变薄,在拉力作用下, 地表形成一系列大陆裂谷盆地。现代实例:东非裂谷。

地质学基础(第九章:板块构造)

地质学基础(第九章:板块构造)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海底新发现与大陆漂移说的新生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H. Hess二战期间任美国太平洋战 争时期凯普.约翰逊号船长,用声 纳对海底做了不间断的观测。 于1962 年正式发表了“海盆的历 史”一文。
来又分开了;
19世纪末,Suess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
而将他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冈瓦纳;
1912年,Wegener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
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做了论证。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第九章 板块构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展学说 板块构造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1970在汉堡重 新命名的魏格 纳街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在Wegener前,有人已经有了活动论的思想
1620年,英国人F.培根,注意到了非洲西海岸和南美东海岸线
如此吻合,不大可能是偶然的巧合;
1658年,法国R.P.F普拉塞认为,南美洲和非洲曾一度相连而后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课件——第九章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课件——第九章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海洋开闭过程就是构造活动性的表现过程,是构 造运动具有旋回性和周期性的原因。
第三节 板块构造
一.板块构造的含义
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块体-板块,它们驮在软 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板块 的边缘便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二.板快划分的依据
板块划分的依据是板块边缘具有强烈构造活动性,表现 为强烈的岩浆活动、地震活动、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以及 深海沉积作用。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性微弱得多。据次将 板块边界划分为以下四类:
二.海底地质的考察 1.水深测量:可绘制海底地貌图 2.深潜水考察:查明世界大洋的洋脊情况。 3.海洋地球物理研究:查明洋底地质构造、
物质成分。
4.海底钻探取样及钻孔样品研究:查明海底 沉积物及基岩年龄、构造等。
三.海底在扩张
1.洋脊的发现(其上有大量火山活动,冰岛每年以2cm的速度
在扩张)
2.洋脊地震带的特征:为浅源地震(持续的引张力作用导致) 3.洋脊上沉积物分布的特征:裂谷带中最薄,向两侧对称式逐渐
第九章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第一节 海底扩张说的兴起
一.大陆在漂移
1915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 支持证据:
(1)大陆轮廓的可拼接性(大西洋两岸大陆具有可拼接 性)。
(2)地质上的证据: A:古生物化石(陆生动物化石相同,如中龙,分别发现于 非洲和南美洲)
B:岩层(非洲南部开普山脉二叠系岩层在南美洲发现、 非洲高原前寒武纪片岩在巴西出现、北半球加里东褶皱带 从挪威延伸到北美洲东海岸的加拿大和美国)。
C:古冰川活动遗迹(石炭、二叠纪的冰川活动遗 迹对南半球个大陆发生分裂漂移提供了有力证 据)。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在距今150Ma年前,地球表 面有一个统一的大陆,称其为联合古陆,从侏罗 纪开始分裂成几块,并各自漂移,形成如今的海 陆格局。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全球洋中脊延伸总长为64000Km,洋脊宽达1000~4000Km,
高出洋底2000~4000m。洋脊横切面为平缓的等腰三角形,两侧
呈地垒型隆起,中间为地堑式陷落的裂谷。火山活动,以基性岩
浆作裂隙式喷发。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② 洋中脊地震
五年内发生的地震分布图
洋中脊是全球 重要地震带之一。
震中沿脊顶轴部呈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六十年代晚期板块构造的诞生,它标志着地球科学的革命。 1968年地球科学家把板块构造学说这一系列进展和发展宣布为 “新全球构造论” ,它的重要性可与天文学上哥白尼的“太阳中心 论” 和生物学上达尔文的 “进化论” 相提并论。
板块构造是全球构造理论。它将各种地质作用统一到板块的
(4)非洲的前寒武纪片麻岩可与巴西的
同类地层对比。
(5)在北半球,挪威-苏格兰加里东褶皱
带越过大西洋后出现在加拿大和美国海岸;
(6)在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洲和南极大陆发现石炭纪-二叠纪的冰川遗迹、
而冰川遗迹指示的古冰川运动方向均符合大陆漂移的结论;
(7)部分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资料。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② 大陆坡:大陆架向外海的延续
部分。坡度3°~ 6°,平均 4°。它是海底地形的转折带。其宽度20~90Km不等, 基部水深1400~3200米。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③ 陆隆:环绕大陆坡的基部 并过渡为洋底,沉积物厚。 坡度小于1/400。宽度不等, 最大宽度可达1000Km。
环太平洋洋底缺失陆隆。 大陆架、大陆坡、陆隆是大 陆的水下延伸部分,统称为 大陆边缘。 ④ 大洋盆地:是海水最深的地区,水深4600~5500米。大洋盆 地中的平坦部分为深海平原,起伏坡度为1/1000以下。大洋盆 地是洋壳的组成部分。

地球的动力学构造板块的运动

地球的动力学构造板块的运动

地球的动力学构造板块的运动地球是一个活动的行星,由内核、地幔和地壳构成。

而地球的动力学构造是指地球内部构造的运动和演化过程,其中板块运动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板块是由地壳和上部的一部分地幔组成的大块岩石,它们相对于地球其他部分可以自由移动。

本文将探讨地球的动力学构造以及板块的运动机制。

1. 介绍地球的动力学构造地球的动力学构造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地幔对流、板块构造和地震活动。

地幔对流是指地球内部热量的传递和物质的循环流动,产生了板块运动和地壳上的地震。

板块构造是地球的外壳被分为多个大块板块,并且这些板块之间可以相对自由地运动。

地震是板块运动过程中地壳的应力释放。

2. 描述板块运动的类型板块运动主要有三种类型:边界运动、内部变形运动和地震活动。

边界运动发生在板块之间的边界上,有三种不同类型:(1)延展边界,两个板块远离彼此,形成新的地壳;(2)会聚边界,两个板块相互靠近,形成地震和火山活动;(3)滑动边界,两个板块相互滑动,导致地震活动。

内部变形运动是指板块内部的物质变形和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抬升和沉降。

地震活动是板块运动过程中地壳的应力释放,引起地震。

3. 讲解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有两个主要因素:地壳上的应力和地幔对流。

地壳上的应力是由板块间相互碰撞、滑动或远离而产生的。

这些应力会积累并导致地震的发生。

地幔对流是地幔物质的热量传递和物质循环流动。

热对流使得地幔物质上升和下降,推动了板块的运动。

4. 规律性的板块运动板块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板块运动是相对缓慢的,通常每年只有几厘米的运动速度。

其次,板块运动可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

特定类型的板块边界通常会造成巨大的地震和火山爆发。

最后,板块运动会导致地壳的抬升和沉降,形成山脉、盆地等地貌特征。

5. 地球板块运动的意义与影响地球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导致新的地壳的形成,促进生物的多样性和演化。

此外,板块运动也可以影响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对人类安全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地球科学概论第九章 岩石圈板块构造

地球科学概论第九章  岩石圈板块构造

(3) 漂移说中古气候的证据 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尤以古冰川 的分布最具说服力。 在晚古生代,南美洲、非洲 、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发 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从冰川遗 迹分布的规模与特征判断,当时 的冰川为发育在极地附近的大陆 冰川。
古冰川与大陆漂移
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残留在大陆
边缘地区,可从冰川擦痕判断古冰川的流动方向, 冰川运动方向从岸外指向内陆,反映古冰川不是源 于本地。解释这种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征,过去 一直是地质学的难题。
1.全球大洋中脊及中央裂谷系的发现
大洋中脊在各大洋中互相连接,总长达64000km ,总面积超过陆地面积的一半,是世界上最长最大的 山系,无疑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构造单元之一。
在洋中脊轴部常发育 有平行洋脊的巨大的 中央裂谷,谷深可达 1000~2000m,谷壁 陡峭,实际上是一系 列向谷内陡倾的张性 断裂。这种张性断裂 作用造成的谷地,显 示洋中脊附近存在巨 大的张力作用。
海沟附近的这种震源排 列形式由50年代美国学 者贝尼奥夫发现,故称 为贝尼奥夫地震带。 这说明,沿海沟存 在着倾向大陆的、正在 活动的巨大断裂带。
北海道-千岛群岛 贝尼奥夫带上震源深度分布剖面图
3.洋底地壳的新认识
20世纪50年代,广泛的地震勘探确定了洋底地壳的3 层结构。洋壳第1层即沉积层非常薄,平均不过0.5km, 故洋底沉积物年龄应比较新。采样未发现比白垩纪更老 的岩石。 如果大陆和海洋的位置固定不变,洋底年龄就应与 大陆一样老,在洋底也应存在大量古老的沉积岩或褶皱 山系,但事实完全相反。 这都说明洋底地壳形成较新。洋壳发生着新旧更替 ,古老的洋壳已经消失。
如果假设大陆固定于目前的位置上不动,把同一大 陆上不同时代的岩石化石磁性得出的磁极位置都标在地 图上,发现地质时代越古老,古地磁极位置偏离现代磁 极位置越远,把各时代的古地磁极连起来即可得出该大 陆的古地磁极的迁移轨迹。

普通地质学 舒良树 教材简介

普通地质学 舒良树 教材简介

普通地质学舒良树教材简介《普通地质学》是由舒良树主编的一本地质学教材,该教材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舒良树教授亲自执笔编写的,首次出版于1996年。

本教材是地质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起源、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演化、构造地质学、地质时间和地质地图等内容。

全书共分为13章,涵盖了地质学的各个重要内容和理论。

第一章介绍了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包括地球的形成、地球的分层结构和地球的演化历史。

第二章介绍了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地球物质的组成、地球的内热和外热、地质力学和地球化学等。

第三章到第六章介绍了地质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岩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

其中,岩石学主要介绍了岩石的分类和成因;矿物学主要介绍了矿物的分类和性质;古生物学主要介绍了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层对生物的标志意义;地球化学主要介绍了地球化学元素和地球化学循环。

第七章到第九章介绍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质力学,包括地球的物理结构、地球的内部地球化学循环和地球的地球动力学演化。

第十章到第十二章介绍了地壳演化和构造地质学,包括地质时间和地球的地质历史、构造运动和构造地貌、构造变形和构造单元。

最后一章介绍了地质地图的制图方法和应用。

本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基本理论的深入讲解,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每章的内容都有较为详细的解释和丰富的实例分析,通过实际地质现象、岩石和矿石的观测和实验,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此外,本教材还包括大量的插图和图片,配以清晰的标注和注解,使得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大量的习题和实践操作,帮助读者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

《普通地质学》作为中国地质学科的一本经典教材,广泛被大学地质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

它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权威性,使得读者在学习地质学的过程中,能够全面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和地质现象的形成机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地质现象的能力。

地球运动的动力学模式:从板块构造到地幔柱

地球运动的动力学模式:从板块构造到地幔柱

地球运动的动力学模式:从板块构造到地幔柱张丽芬;张树明;BREWER T S【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05(29)4【摘要】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假说是解释地球运动的两种大地构造动力学模式.本文总结了两种构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所解决的地学问题,阐述了存在的不足和局限之处.客观引述了对德干、冰岛等原认为是典型地幔柱(或热点)的不同成因观点.认为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假说各有其独到之处,两者并不矛盾,在许多方面可以互为补充、共存.但也都有其内在的缺陷,尤其缺乏了令人信服的直接证据,需要今后不断补充和完善.【总页数】3页(P551-553)【作者】张丽芬;张树明;BREWER T S【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学院核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中心,江西,抚州,34400O;东华理工学院核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中心,江西,抚州,34400O;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Department of Geology,University of Leicester,Leicester LE17RH,UK【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1【相关文献】1.地幔柱假说与峨眉山地幔柱研究进展 [J], 胡元邦;李峥;童馗;彭成名;苏柯又2.论地幔柱构造与板块构造的矛盾性和相容性 [J], 高明;孙勇;陈亮3.从板块构造到地幔柱 [J], 王谦;李剑;宋泽友4.再论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的相互关系——从研究日本列岛—松辽盆地深部构造得到的启示 [J], 牛树银;真允庆;孙爱群;宋涛;刁谦;陈中;张福祥;陈超;5.再论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的相互关系\r——从研究日本列岛—松辽盆地深部构造得到的启示 [J], 牛树银;真允庆;孙爱群;宋涛;刁谦;陈中;张福祥;陈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山链和大陆溢流玄武岩(CFB )的成因,提出了板块内部
和地球深部的活动性问题,深化、完善了板块构造学说。
1. 地幔柱的概念 Morgan 最 早 描 述 的 地 幔 柱 大 致 意 思 是 , 地 幔 柱 (plume)是一种起源于深部地幔、能在地表形成“热
点”(hot spots)的相对原始热物质流,其形成主要是由于
Alfred Wegner was a German Meteorologist in the early 1900s who studied ancient climates. Like most people, the jigsaw puzzle appearance of the Atlantic continental margins caught his attention. He put together the evidence of ancient glaciation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ossil to formulate a theory that the continents have moved over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sometimes forming large supercontinents and other times forming separate continental masses. He proposed that prior to about 200 million years ago all of the continents formed one large land mass that he called Pangea.
地幔的热浮性(thermal buoyancy)。 地幔柱(plume)可以说至今在地学领域还没有精确 的定义,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而且在不同学科里所 表示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What is the plume hypothesis?
Proposed by Morgan (1971). Hot upwellings of relatively primordial material which rise from the deep mantle originating from a ‘thermal boundary layer’ and feed ‘hotspots’. Thought to rise from the D’’ layer at the CMB. Concept of a plume allows for the return flow of material to the surface relative to subducted slabs.
Plate tectonics has proven to be so useful that it can predict geologic events and explain almost all aspects of what we see on the Earth.
1. 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背景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板块构造理论并不是尽善尽美的 终极真理,它只是当代地质学对地壳或岩石圈演化规律的
认识,还存在许多不能解决或解释的难题。当一种理论被
局限在某一个范围,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时,人们便会去 寻找一种新的理论。
为了弥补板块构造的不足,科学家们提出了地幔柱构
造理论。
二、地幔柱理论
地幔柱假说最初是用于解释夏威夷火山岛的成因,逐 渐完善后成功地解释了对板块构造学说最具挑战性的海底
(4)板块内部基本不变形。 (5)板块边缘是地壳活动最强烈的地带。
(6)板块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过程,是地球表面 最重要的构造作用。
3. 板块的边界类型及板块的划分
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式可将 板块边界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分离(离散)型板块边界 汇聚(会聚)型板块边界 俯冲带 碰撞带 平错型板块边界
决了“地球是怎样活动的”问题,极大地推动了
地球科学的发展。而地幔柱的提出完善了板块构
造学说的诸多不足 。
一、板块构造理论
Plate Tectonics is a theory developed in the late 1960s, to explain how the
outer layers of the Earth move and deform.
第九章 全球动力学模式: 从板块构造到地幔柱
A day early, but the Earth is happy you remembered.
一、板块构造理论(Plate Tectonics)
二、地幔柱理论(Mantle Plume)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兴起的板块构造学说,从
全局上囊括全球构造演化多方面的基本问题,解
板块构造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取得的重要 成果,并及时吸取当时对地球上部层圈——岩石 圈和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的角度, 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题。板块构 造的提出,被誉为地球科学上的一场革命。
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和创立大致可分 3 个阶段: 1912年德国学者A.L.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50年代古地磁的 研究测得各地在地质时代中的磁极位臵变化多端,用大陆固定论 无法解释,采用大陆漂移说则可得到圆满解释,大陆漂移说随之 受到重视。 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H.H.赫斯和R.S.迪茨提出了得到海底磁异常 研究支持的海底扩张说,论述了壳的产生和消亡,并获得深海钻 探的验证。 1965年加拿大学者J.T.威尔逊建立转换断层概念并指出,连绵不 绝的活动带网络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刚性板块。1967~1968年 法国人 X.勒皮雄、美国人D.P.麦肯齐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 上,定量地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原理。
板 块 运 动 及 大 洋 的 形 成
板 块 运 动 及 大 洋 的 闭 合
5. 板块构造学说的困惑
板块构造学说虽然被称为地学革命,但随着科技的发
展,其不完善之处也逐渐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板块构
造的驱动力问题和板块内部地质现象问题等 。
(1)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
板块运动驱动机制或驱动力问题尚未解决
The theory has caused a revolution in the way we think about the Earth.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geologists have had to reexamine
almost every aspect of Geology.
2. 板块构造的基本观点
(1)由地壳和软流圈之上的固态上地幔构成的岩石圈以洋中脊、俯
冲带和转换断层为界,分成若干个刚性块体(即板块)。 (2)以地幔对流为基本动力,板块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3)岩石圈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分为三种形式:沿洋脊裂谷系的分离 运动导致海底扩张而生成新的洋壳;沿沟岛弧系和大陆新造山带的汇聚 运动导致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的地幔深处消亡,引起造山运动 和陆壳增生作用;沿转换断层的平移运动,这里岩石圈板块既不生长也 不消减。
一种认为地幔对流囊括整个地幔; 一种认为对流仅局限于上地幔软流圈,下地幔粘性太大,不足以 引起对流; 还有一种双层对流模式,认为对流分别在上、下地幔两层中进行, 因为在650 km深度存在的不连续面可能是物质的分隔界面。
其他如俯冲板块的重力拖拉作用,中洋脊顶
部的推挤作用和顺坡下滑作用等驱动力源说,更
大陆漂移说最大的缺陷就是未能正确说明大陆漂 移的动力学机制,所认为的驱动大陆漂移的潮汐 摩擦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太小,不足以引起大 陆漂移。
海底扩张学说(Sea-Floor Spreading)
随着魏格纳的献身于格陵兰草原,大陆漂移说一度陷 于沉寂。直到英国学者霍姆斯提出地幔对流驱动大陆漂移 的机制,这一概念才为现在的海底扩张说所采纳。 海底扩张说是赫斯和迪茨上世纪60年代初在肯定了巨 大的地幔对流体是影响岩石圈构造运动的基础上提出的。 认为大陆是在与相邻的洋底焊接以前,被动的驮在下伏地 幔对流体上,犹如传送带上一样,被运载着缓缓漂移。作 为海底扩张说的自然延伸,1968年一个新的大地构造学 说——板块构造说诞生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幔对流,认 为地幔中温度差或密度差的存在可引起物质的缓慢移动,热 的、轻的地幔物质上升,冷的、重的物质下沉,连接起来构 成一个个对流环。 从而使驮在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板块是由 于地幔对流的拖曳作用而运动的,地幔上升流使板块分离, 下降流使板块聚合。
但对于地幔对流的具体动力学过程有分歧:
12个板块是在六大板块基础上的划分:
美洲板块划分为南美板块、北美板块及两者之间的加勒
比板块; 太平洋板块西侧划分出菲律宾板块; 非洲板块东北部划分出阿拉伯板块; 东太平洋中隆以东与秘鲁—智利海沟及中美洲之间(原
属南极洲板块)划分出纳兹卡板块和可可板块。
全球十二个主要板块的分布
The red lines on this map of the world represent the largest plate boundaries
板块边界类型及运动方向
全球岩石圈板块的划分
依据:地震带 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X.LePichon划分) 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或称大洋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12大板块(许多微板块) 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非洲板块、阿拉伯板 块、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加勒 比板块、纳兹卡板块和可可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的孕育,先后经历了六十年的坎坷曲折 的历程,它发端于1912年魏格纳创建的大陆漂移说,经过 海底扩张假说,最终形成板块构造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