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教案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教案、
平均数的再认识课时:1课时教材:《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2. 平均数的求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组数据(如5个学生的身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身高。
2. 学生尝试回答,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二、探究平均数的含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分组测量身高),感受平均数的含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三、学习平均数的求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平均数的求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计算身高平均数)来掌握求法。
2.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分。
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和反思,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平均数的含义、求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平均数的再认识课时:1课时教材:《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平均数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 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结果,能根据统计图表提 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在此 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认识到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建立统计观念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 教学水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八、教学反思
求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 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 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 问题的乐趣。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 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87页问题2。 (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用总数除以总份数。
(2)请把统计表填写完整,然后排出名次。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0(分) 选手1的平均分最高,他是第一名;选手3的平均分最低,他是第三名。
(出示教材第87页问题1) (1)你知道1.2 m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①通过调查6岁儿童的身高得到的,在一些6岁儿童中,大多数身高 不足1.2 m,也就是说我国对于6岁以下儿童是免票乘车的。 ②在调查的6岁儿童中,这些儿童身高的平均数不超过1.2 m。 ……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数学下册》是由北师大版出版的教材,本节课的内容是《3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反映了数据集中的趋势。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平均数的概念,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平均数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求平均数的方法,并总结出规律。
3.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平均数的理解。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对平均数的认识。
5.拓展:布置一些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平均数 = 总数 ÷ 个数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练习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8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8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教学背景•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授课内容: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材版本:北师大版二、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含义;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观察发现法;2.情景模拟法;3.合作学习法;4.课堂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先自己发现平均数的意义。
问题:小明每天早上跑步,三天的路程分别是5公里、6公里和4公里,这三天他平均每天跑多少公里呢?2. 概念讲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演算出上面问题的答案,并对平均数进行概念的解释。
平均数指若干数的和除以数的个数,它代表这些数的“平均水平”,是量化的表现方式。
3. 计算方法演示教师运用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演算,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如:问题:小明期末考试分数为78分,小强期末考试分数为82分,他们两个人的平均分数是多少?解法:78+82=160,160÷2=<<78+82=160>>160/2=80。
4. 实际应用接下来,教师通过一些实际场景的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问题:某班学生的期中考试总分是480分,班里共有40名学生,那么这个班的平均分是多少?解法:480÷40=<<480/40=12>>12。
因为,这个班的期中考试总分是480分,班里共有40名学生,所以平均分为480÷40=12。
问题:小华在昨天玩游戏时,一共玩了4个小时,她每小时平均获得了500金币,那么小华昨天一共获得了多少金币呢?解法:4×500=<<4*500=2000>>2000。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3 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性质,发现平均数的特点,进一步深化对平均数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平均数的概念,对平均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平均数的含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平均数的性质,发现平均数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例,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性质,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探究为主,结合讲解、讨论、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计算平均数,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性质,发现平均数的特点。
3.实例分析:通过多个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新课内容的理解。
5.总结提升: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数的再认识1.平均数的定义: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2.平均数的性质:a.平均数是数据的一种代表值b.平均数受极端值的影响3.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练习的正确率来进行。
平均数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教案:平均数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量,如总数、平均数等。
2.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如何求平均数,平均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 举例说明:如有一组数据:2, 4, 6, 8, 10,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2+4+6+8+10)/5=6。
3.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除以数据的个数。
三、练习巩固(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求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2.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平均数,举例说明。
2. 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小明身高1.6米,小华身高1.7米,他们两个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悟?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堂中,对于平均数的理解可能还有待加强,可以在课后进行针对性辅导。
教案:平均数(续)六、课堂练习(10分钟)练习题:1. 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3, 7, 5, 9, 112. 小红有5个苹果,小明有7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求他们的平均苹果数。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在课后收集答案进行批改和反馈。
七、应用题解答(10分钟)1. 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 165cm, 170cm, ,180cm。
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
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教学目标】.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的只是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活动一:人数相等的投篮比赛(出示三(2)班学生投篮成绩)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上周,我们班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每队选出4名选手作为代表,看,这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投中篮球个数的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比一比))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2)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女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男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你觉得这两个队哪个队实力强,说说你的理由女生队:4+5+4+5=18(个)男生队:7+3+5+9=24(个)设计意图:在真实的情境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活动二:人数不相等的投篮比赛(出示)师:刚才我们通过比总数知道了男生队获胜了,现在老师加入了女生队里(出示第二次投篮比赛的统计图),这一次你知道哪队获胜吗?学生会有争论,有的认为奖牌应奖给女生队组,因为女生队投中的总数多,有的认为女生队的人数比男生队多不公平,最后总结出了用每组投中的平均数来比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应该用每组中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来比较,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平均”是什么意思?你们能有几种方法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方法1:移多补少(动态演示)方法2:合并均分总数÷份数=平均数女生队平均每人投中:÷5=5(个)男生队平均每人投中:(7+3+5+9)÷4=6(个)(让学生说一说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2.平均数的产生像这样,原来各不相同的一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最后变得一样多,这个一样多的结果就是原来那组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问:女生队的平均数是几?它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男生队呢?同学们现在知道奖牌应该是哪个队了吗?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讨论:男生队的平均数是6个,他们组没有一个人投中6个,那么这个“6”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我们算错了?,那么女生队的平均数5呢?4.平均数的性质△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每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这组数据中超出平均数之和与低于平均数之和相等(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基本练习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你们能说一说吗?(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教案、PPT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均数的再认识》,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理念、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一、说教材。
《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87页至第88页的内容。
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四年级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本课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其灵敏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三、说教学理念: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一、引入大家好,我是XX老师,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的一节课——《平均数的再认识》。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平均数这个概念,比如一个班级的平均身高、一个小组的平均分数等等。
那么,平均数到底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用处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数吧。
二、概念解释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的总和与数据个数相除所得到的数值。
举个例子,假设班级里有1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2米、1.3米、1.4米、1.5米、1.6米、1.7米、1.8米、1.9米、2米、2.1米,那么这10个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呢?我们可以先把这些数值相加,得到16.5米,再把16.5米除以10,就得到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1.65米。
三、应用实例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下面我将列举几个例子:1. 家庭支出假设一家三口的月支出为5000元、6000元、8000元,求这个家庭的月平均支出。
首先,我们需要把这三个数值相加,得到19000元,然后再把19000元除以3,就得到这个家庭的平均月支出是6333.33元。
2. 体育运动员的成绩某体育运动员在10次训练中的跑步成绩(单位:秒)分别是12.1秒、12.5秒、12.3秒、12.2秒、12.4秒、12.3秒、12.0秒、12.6秒、12.2秒、12.4秒,求这个运动员的平均成绩。
我们可以先把这些成绩相加,得到122.0秒,再把122.0秒除以10,就得到这个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是12.2秒。
3. 地区人均收入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某地区全年GDP为100亿元,全年居民人口为50万人,求这个地区居民的平均年收入。
我们可以把这个地区的GDP除以居民人口,得到这个地区居民的平均年收入是2万元。
四、思维拓展上面的例子都是比较简单的平均数应用,但实际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复杂情况,比如存在异常值、不同数据权重等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复杂情况呢?这就需要我们拓展思维,学习更高级的统计学知识,比如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等等。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教案、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教案、PPT第一章:平均数的定义与性质1.1 平均数的定义引入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解释平均数的作用,例如在统计学中用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1.2 平均数的性质引导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性质,例如平均数是非负数,且所有数据减去平均数后的和为零。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如何受到极端值的影响的。
第二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1 简单平均数介绍简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即将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举例说明简单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2.2 加权平均数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即每个数据值有一个权重,加权平均数是将每个数据值乘以其权重后再求和,除以权重的总和。
举例说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第三章:平均数的大小比较3.1 两个平均数的大小比较引入两个平均数的大小比较方法,通过计算两个平均数的差值来判断大小关系。
举例说明两个平均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3.2 多个平均数的大小比较引入多个平均数的大小比较方法,通过计算每个平均数与所有平均数的差值的绝对值之和来判断大小关系。
举例说明多个平均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第四章: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通过具体例子介绍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例如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公司的平均工资等。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平均数来进行数据分析。
4.2 平均数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通过具体例子介绍平均数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例如计算平均速度、平均温度等。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其他领域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第五章:平均数的拓展与深化5.1 平均数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拓展问题,例如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等。
举例说明中位数、众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并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8.3 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对于如何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实践运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平均数。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意义和运用方法。
5.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数的再认识1.平均数的意义2.平均数的求法3.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情况和学生的反馈,评价学生在理解平均数意义、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表现。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学具准备: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0cm、140cm、150cm……,请问这个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图片和数据,如:一批苹果,其中有10个每斤重150克,5个每斤重160克,2个每斤重140克。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求这批苹果的平均重量。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如何计算平均数;2.学生能够将平均数的概念应用于实际中,能够解决简单的平均数问题;3.学生能够进行分组,计算各个组的平均数,能够用不同方法求得一个序列的平均数。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均数?2.如何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的应用;4.分组后的平均数;5.不同方法求平均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实例,告诉学生:“小明在第一次模拟考试中的成绩是87分,在第二次模拟考试中的成绩是93分,那么他两次考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呢?”通过提问以及举例的方式,让学生自然地想到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引入正式的定义。
2. 介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一组数的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教师通过数学公式,向学生阐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举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3. 平均数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以小组为单位或全班为单位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想出一些实际应用平均数的场景,以切实的例子来说明平均数的应用。
4. 分组后的平均数如果面对的是一组很大的数据序列,那么我们就需要通过分组来进行计算。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来教授分组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包括按等级分组、等距分组和任意分组三种方法。
对于每种方法,教师都可以进行详细的讲解,并通过实例展开说明。
5. 不同方法求平均数除了上述的方法,还存在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等等。
在最后一节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其他的平均数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它们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讨论、示范等方式进行教学。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2.分组计算平均数的方法;3.不同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六、教学评估1.考察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掌握情况;2.开展一些小组或个人的练习,测试学生分组计算平均数的能力;3.对于不同的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进行简单的问答或小测验。
五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再认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2.小组合作活动材料3.学生作业本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道题目:小明、小红和小华三人比赛跳绳,小明跳了40个,小红跳了45个,小华跳了50个。
请问他们三人平均每人跳了多少个?2.学生思考后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老师通过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老师举例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例1:小明的成绩是80分,小红的成绩是90分,小华的成绩是100分。
求他们的平均成绩。
解:将三个成绩相加,得到总和为80+90+100=270分。
然后将总和除以人数,即270÷3=90分。
所以他们的平均成绩是90分。
3.老师再出一个例子,让学生尝试解答:例2:小王、小张和小李三人比赛跑步,小王跑了100米,小张跑了120米,小李跑了110米。
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跑了多少米?(三)巩固练习1.老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1:小芳、小丽和小强三人比赛跳远,小芳跳了3米,小丽跳了4米,小强跳了5米。
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跳了多少米?练习2:小刚、小亮和小鹏三人比赛投篮,小刚投了10个,小亮投了12个,小鹏投了15个。
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投了多少个?2.学生完成后,老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四)小组合作活动1.老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
任务1:收集本组成员的身高、体重、年龄等数据,计算平均数。
任务2:将本组成员的成绩(如数学、语文、英语等)计算平均分。
3.各小组汇报成果,老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
(六)作业布置(1)小华、小明和小李三人比赛跳高,小华跳了1.2米,小明跳了1.3米,小李跳了1.4米。
2024《平均数》的说课稿范文
2024《平均数》的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均数》,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乘除基本运算,并掌握了一些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求平均数的步骤。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数据、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理解平均数的应用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表、数据分析等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素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我将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比如班级同学们参加了一次长跑比赛,我们要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成绩。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意识到平均数的重要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二、检验课前自学成果。
在课前我让学生自学了一些关于平均数的基本知识,包括概念和计算方法。
现在我会针对性地提问学生,让他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例如,我会问学生:平均数是什么意思?如何计算平均数?通过这样的问题,我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
环节三、引入新知,概念解释。
在学生已经回顾了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后,我会对平均数的定义进行解释和说明。
同时,我会展示一些实际的数据,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帮助他们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环节四、演示求平均数的步骤。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后,我会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通过具体的示范,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求平均数的过程,包括先将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五年级下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五年级下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进一步深入探讨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让学生对平均数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统计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接着,教材介绍了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如在比赛评分中,通常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平均分,以保证结果的公平性。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局限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学习。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事物,但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直观的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了解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体会平均数的局限性。
学会在不同情境中合理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平均数的局限性。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年级:四年级上册学科:数学版本: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明确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
2.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灵活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中平均数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平均数的含义。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各组汇报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平均数的求法。
四、应用(10分钟)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各组汇报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拓展(5分钟)1. 教师出示拓展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推理。
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强调平均数的灵活运用。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学生平均数灵活运用的指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个课题。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为此教科书安排了三个问题。
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利用北京市6岁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解释1.2M免费乘车的合理性;第二个问题是体会极端数据(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对平均数的影响;第三个问题是谈对平均数的新认识。
目的是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应用需要平均数的知识。
“练一练”一共有3道题。
第1题配合着问题串,鼓励学生根据平均分去作出判断,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第2题则鼓励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计算出平均年龄,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第3题是一道拓展题,侧重对数据的整理、分析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四、说教法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目的是丰富学生学习统计的现实背景,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平均数再认识 说课稿
《平均数再认识》说课稿茅坪场镇中心小学徐永红尊敬的评委老师,同仁: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四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时《平均数的再认识》。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向大家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在四年级下册学习了平均数 ,初步感受了平均数的意义,利用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
本节课再次基础上,继续认识平均数,使学生明白三点:一是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具有代表性;二是平均数会因为某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它具有灵敏性;三是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所以在生活中要去掉最大的和最小的数后再算平均数,就更具有代表性了。
为后续学习中位数和众数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情感目标: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体会平均数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为了达到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激起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学生将采用观察法、分析法、总结归纳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收集数据。
1. 师:四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你对平均数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开门见山地提出平均数,勾起学生对平均数的记忆。
)(总数除以个数得来的,移多补少,连续奇数个自然数的平均数是中间数)2.游戏导入,“最强大脑”(1)宣布游戏规则;(2)游戏并记录。
师过渡:如果我们对这些平均数再继续进行分析的话,还会有新的认识,愿意吗?(因为教材的改制,学生跳过了平均数的一些知识,所以,我利用学生最愿意看的电视《最强大脑》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探究,分析数据。
1、出示学生的游戏记录单。
(寻找一是平均数并不和任何数据相同的记录单,二是某一次的成绩和平均数相同的记录单)师:这个平均数代表哪一次的成绩?使学生明白:平均数并不代表哪一次的成绩,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累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趣架桥1.导入新课很久以前,我们认识一位数朋友。
看,它是谁?(生:平均数。
)你会段一些数据的平均数吗?说说怎么算?指名答。
2.我们就这样算一算。
大屏幕出示:母鸡五天下蛋情况,算一算平均每天母鸡下几个蛋?指名读题。
学生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
6个蛋就是母鸡五天下蛋的平均水平。
(板书:平均水平)看来大家都没有忘记这位好朋友。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和它交朋友,深入了解它。
齐读课题——平均数的再认识。
二、确定目标,探究新知师:同学们,老师带大家去公共汽车上转一转。
出示图片:瞧,他在干什么?指名回答。
指示免票线:你知道这条线有什么用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说得对。
这是我国的一项规定。
学龄前儿童,就是六周岁以前的儿童,可以由成人带领免票——(就是不用买票)乘车。
但是有个要求。
问学生:什么要求?(儿童身高要在 1.2 米以下)为什么是 1.2 米?而不是 1.1 米或者 1.3 米呢?(师用手比高度)1.2米这个数据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独立思考。
师:与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师: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相机点拨。
师:你说得有理。
我让你不仅有理而且有据。
出示数据:北京六岁儿童身高平均值。
师:结合这组数据说说 1.2 米的合理性。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师:1.2 米是个平均数,所以它有代表性,能够让绝大多数学龄前孩子都享受到免票的政策,使这一政策具有普惠性。
(板书:1.2 米代表性)看,平均数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多紧密啊!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钱包呢。
三、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师:其实,在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
最常用到它在比赛成绩的统计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均数的再认识》,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理念、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说教材。
《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87页至第88页的内容。
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四年级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本课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其灵敏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三、说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新教改思路。
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四、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并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说学法
⒈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达到人人学数学的目的。
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创设情景,复习旧知——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复习旧知。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
课件出示: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同学们计算出他们的平均分并排名(学生独立计算,全班汇报)
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小组讨论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
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进行总结在教材P87勾画出来)
预设生1:平均数具有代表性,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生2: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都有反应。
平均数真的很灵敏。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前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
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1、教材88页1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2、教材88页2题。
学生独立计算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
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认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
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
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
八、说板书设计。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课的板书设计包括: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移多补少
2、合并均分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平均数的再认识”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
由于时间短促,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新认识: 1、 代表性 2、 灵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