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梗死部位对预后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梗死部位对预后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部位梗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梗死病例,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分为脉络膜前动脉组、分水岭组、中央支组和主干组。梗死后4~16个月电话随访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比较各组间mrs和adl评分及高血压、糖尿病和胆固醇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差异。根据mrs评分,将病例分成预后好组与预后差组,逐步判别分析筛查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入组88例,其中大脑中动脉中央支组2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组15例,脉络膜前动脉组40例,分水岭组11例。四组之间的mrs和adl评分比较,分水岭组adl评分最高,mrs评分最低,脉络膜前动脉组adl评分最低,mrs评分最高(p0.05)。见表1和表2。

2.3 根据预后情况进行分组情况预后较好组:男31例,女17例,平均(68.79±9.69)岁,其中大脑中动脉分水岭组10例、脉络膜前动脉组28例、大脑中动脉中央支组7例、大脑中动脉主干组3例。预后较差组:男27例,女13例,平均(62.82±12.54)岁,其中,大脑中动脉分水岭组1例、脉络膜前动脉组12例、大脑中动脉中央支组15例、大脑中动脉主干组12例。

2.4 影响预后因素的判别分析以预后较好和较差两种结果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年龄、分水岭区梗死两个因素进入判别方程,年龄的危险系数为0.682,分水岭区梗死的危险系数为0.853(p<0.05)。

3 讨论

大脑中动脉梗死是颅内动脉梗死最常见的一种,其提供脑组织中大部分区域的血液供应,因此普遍受到关注。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研究96例患者后发现,在所有颅内动脉梗死中,大脑中动脉占66%[6]。但是,有关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部位梗死的对比研究却比较少,因此,在现阶段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关心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部位梗死的预后。

由于在进行电话的随访中,家属不愿意或者很难准确描述患者死因,因此本次研究未做深入探讨。

从本项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梗死部位患者的年龄之间有差异,特别是大脑中动脉中央支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大脑中动脉主干组。大脑中动脉中央支是从大脑中动脉主干发出的分支,其管径比较小,年龄越大的患者,其动脉管壁越容易硬化,容易发生中央支梗死,而年龄较小者发生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可能与动脉-动脉栓塞的机制有关。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梗死部位对预后的影响是不同的。大脑中动脉分水岭供血区的预后最好,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的预后最差,大脑中动脉主干供血区和大脑中动脉中央支供血区介于其中。分水岭供血区的侧支循环相对较丰富,梗死后血液供应恢复较快,因而预后较好。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的侧支循环较差,梗死后不容易获得血液的重新供应。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与各供血区之间的解剖学特点有关,分水岭供血区通过的传导束较少,神经功能损害主要表现在语言、记忆、性格等方面,对生活自

理能力影响相对较少。而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域主要位于内囊后肢的后2/3,这个区域主要为锥体束集中的区域,损伤后神经功能损害更严重,对生活自理能力影响较大。

严重的大脑中动脉完全梗死病例常常造成恶性的脑水肿,患者死亡率高。本次研究未纳入在院内死亡的病例,因此本组病例中的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患者没有包括那些恶性脑水肿病例,所以本组病例中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并不是预后最差的。但恶性脑水肿仍是预后极差的标志。

近年来,关于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的研究也比较多。bae 等[7]的研究发现,高血压可以使发生大脑中动脉梗死的危险程度比正常人高1.44倍,糖尿病可以使发生大脑中动脉梗死的危险程度比正常人高1.86倍。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可干预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对梗死发生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哪个部位不产生影响。判别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和分水岭供血区组进入判别方程,这与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产生的结果比较一致。

综上所述,不同部位梗死对大脑中动脉梗死的预后会产生影响,分水岭区梗死预后较好。这对于临床医师直接通过影像学初步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意义。分水岭区梗死预后较好,但容易受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临床医师对此类患者应加强血液动力学的监控,以免病情恶化。

参考文献

[1] kang b s, kwon h m, ryu w s, et al. prognosis of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j]. cerebrovasc dis,2008,26(5):489-493.

[2] 戴红蕾,陈周闻,方力争.109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易感因素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6):458-460.

[3] damasio h. a computed tomographic guide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cerebral vascular territories[j]. arch neurol,1983,40(3):138-142.

[4] 张致身.人脑血管解剖与临床[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30-131.

[5] tei h, uchiyama s, maruyama s. capsular infarcts:location, size and etiology of pure motor hemiparesis,sensorimotor stroke and ataxic hemiparesis[j]. acta neurol scand,1993,88(4):264-268.

[6] huang y n, gao s, li s w, et al. vascular lesion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j]. neurology,1997,48(2):524-525.

[7] bae h j, lee j, park j m, et al. risk factors of intracranial 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among asymptomatics[j]. cerebrovasc dis,2007,24(4):355-360. (收稿日期:2012-02-27) (本文编辑:王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