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布局与水体关系浅析——以拙政园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拙政园是典型的多空间、多景区复合的大型宅园。建筑布局与水体空间进退穿插,时近时远,形式多样。造园者精心的布局,让游人感受到的空间似乎比实际大很多。本文通过分类,对拙政园建筑与水体的布局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拙政园;建筑布局;水体

1.退离水岸

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退离中心水面约6m,前为月台相隔,减少了大体量的建筑对空间的压迫感。周围视线开阔,轩榭楼阁,磊石佳木,犹如一幅让人目不暇接的长轴画卷。

雪香云蔚亭位于水池中较大的西山上,亭前也建有平台,平台向北退离水面约6m,亭退离水面约11m,前有皂荚树略为掩映,可俯瞰四周景色。与远香堂隔水相望,互为因借,构成重要的南北中轴线。

东山较小,山北建一六方形的小亭——“待霜亭”隐藏于树间,成为东山点景建筑,离东边最近水体约5m,与水面关系较远。可透过树林隐约看到池中芙蕖菡萏,主要赏山林景色。

东山南边的绣绮亭,建在假山之颠,距水面约11m。植被东南密合西北疏朗,视线向中心水体开敞,其东南边的海棠春坞等建筑则隐于树林之间。

“春秋有佳日,山水有清音”,绣绮亭往南的嘉实亭则完全远离水体,离中心水体约38m。

此亭以植物和山石造景为主,春日赏竹笋、石笋,秋日看枇杷累累。

玉兰堂为中园最后一处远离水岸的建筑。其东为黄石假山,遍植桂花,距离水体约17m;其北退离约10m,且种植乔木遮挡,使空间富于变化,游览时步移景异。

浮翠阁位于西园的假山上,为全园的制高点,距阁前溪涧约5m。这是一座八角双层建筑,但阁的体量与山体大小和西园空间相比,显得略大,比例失调。

与浮翠阁形成对景的是西南角假山之上的宜两亭。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六面为窗。站在宜两亭,可顾看中西两园的优美风光,为赏景佳处。距两边水面约7-10m。

2.一面与水相邻

倒影楼在西园的最北端,成为西园曲尺型水面的收束。倒影楼是因为从前面的水面可以看到这栋楼的倒影而得名,这也是楼前的水域并未种植任何植被的原因。

倒影楼往南为西园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3个扇形窗速写),为三面汇水之处。

它是一座扇面亭,左右各开一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后面的窗则框住笠亭。此亭形象别致,既是园内的点景建筑,又是很好的观景场所,与谁同坐轩为三面汇水之处,为西园主要构景建筑。凭栏而坐,可赏荷,可观水,可看石。

轩的西面为留听阁,一面临水,阁前建有平台,两面临水,为景观转折点,南为水,北为山,东面越过水面可同时看到西园两个主体建筑——与谁同坐轩和三十六鸳鸯馆,还有石山上的宜两亭,穿过别有洞天的石门,越过中西两园分隔的石墙,可隐约看到中部景区的景色。

3.多面与水相邻

中园中的香洲是拙政园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与荷风四面亭和远香堂一起成为中园的主要构图。香洲三面与水相邻,为典型的“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后舱的上层名为“澄观楼”。香洲与倚玉轩一纵一横,隔水相对,向北依次可见荷风四面亭、见山楼,水体蜿蜒向南,可见小飞虹和小沧浪,水体从建筑下面流过,不见其源头。

梧竹幽居位于中园最东边,西面和南面临水。其四面皆为月洞门,除东面临园墙以外,其他3面都可观赏不同景色。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恰当地形容了此地的妙处。

4.凌于水上

小飞虹是拙政园中一道形制特别的亮丽景观。它属于廊桥,也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小飞虹的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形。朱红色栏杆倒映水中,桥影随波而动,宛若飞虹。桥既是连通水陆的通道,又是很好的观景点。站在桥上,北望可见香洲、荷风四面亭和见山楼,层次十分丰富,向南则是独具特色的水庭院。

西园的主体建筑三十六鸳鸯馆,建筑呈方形平面,为典型的鸳鸯厅。南厅称“十八曼陀罗花馆”,馆前种植山茶花;北厅称“三十六鸳鸯馆”,挑出与水池之上,馆的进深与馆前水面近似,体积庞大,空间比例略显局促。

馆前曲尺型水面蜿蜒至东北,沿东岸筑有水廊,随势曲折起伏,体态轻盈仿佛飘然凌波。波形廊大幅度的转折,并与园墙拉开一定距离,使之突兀于水面上,仿若飞动,充满动感。

5.在水中

见山楼位于中园的西北角,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见山楼四面环水,西侧傍山,下层为藕香榭,上层为见山楼,由西侧的爬山廊上楼,可眺望对岸依稀如画的景色。

南面西山上的荷风四面亭,虽离水岸有一定距离,但四周景色开阔,面面有景,让人感觉置身碧水之上。

造园者在西园南端设置了一个点景建筑——塔影楼,与北端的倒影阁互成对景,笔者认为该出空间狭小,塔影楼尺度相对较大,空间略显拥挤。

6.水庭院

拙政园建筑早期多为单体,晚晴之后,建筑密度增加。但群体建筑空间变幻有致,园中有两组建筑群落,一个是由小飞虹、小沧浪、得真亭等轩亭廊桥,依水形成的一组庭院,精致小巧;另一组是中园东南部的海棠春坞、玲珑馆、听雨轩等建筑围合而成的小院落,内凿水池,别具一格。

三、建筑整体布局与水体关系

(平面图一张:含水系形态、建筑平面)

拙政园主景区整体布局疏朗,稍微点缀花木,掇石理水,追求山石花木的自然景观。整个环境虽由人作,但却有疏朗淡泊、行走于山林之感。南部建筑密度增大,许多景区是由建筑组群围合而成的内聚或较内聚的空间,主要满足园生活起居的需要。西园采用了曲尺型的狭长水面,围以曲折水廊,点以亭台轩榭,古朴幽静,形成了不同于中园的造园风格。

拙政园水面较大,造园者利用岛屿、小桥等分割水面,使水体回环萦绕,力求达到“水

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的理水意境。

在全园之精华的中园,挖凿了面积最大的水域,水池面积较大,故采取垒土石筑岛山的方法划分水面,增加层次。水池中有东西两山,西山较大,山脚下的荷风四面亭处设有向南向西的两座折桥,将大水面分为三个彼此连通的水域。所有水体在远香堂前聚为一池,到香洲前四散而去,向南的一支流向小飞虹,流过小沧浪,消失于建筑之下,不见其源。

中西两园共有12座桥,一座廊桥小飞虹,其余为石板桥。2座有藏源之用,其他则主要为交通联系和分隔水面。其中一座为上述的小飞虹,另一座位于海棠春坞北面。在全园其他地方向东看不到东向水体的去向,只有当游人走向该桥才能看到水源掩映于海棠春坞之下。

全园6处源头。中园水体开阔,共4个源头,除上文提到的东南、西南角的两个,还有一个藏于西北角见山楼之后的假山飞廊,另一个藏于别有洞天之下,潺潺流过,引得游人欲进入西园探个究竟。西园南北各一个,北流至倒影楼,隐于山石之下,南绕过塔影亭,以此为收束。驳岸山石多采取上向水面挑出,下向内凹进,并加以植物掩映,巧妙源头处理让水似有不尽之意。

(桥水源)

四、拙政园园林建筑与水体的视线关系平面分析+选择性速写视线轴长轴短轴

经过造园者对建筑与水体位置的精心斟酌,空间相互穿插,游人在园中游览时领略到的空间仿佛比实际空间大一些。全园有3条纵向轴线和一条横向轴线控制全园景观。一条是远香堂正对雪香云蔚亭组成的纵轴,前已讨论,不再赘述;一条是见山楼、荷风四面亭、香洲、小飞虹、小沧浪组成的层次丰富的中园的次纵轴;西园主体建筑与谁同坐轩和三十六鸳鸯馆斜对组成的纵轴;一条横向的景观轴线是从梧竹幽居到别有洞天,穿过圆洞门到留听阁,横贯全园的横轴。这些轴线都是通过水体组织的,除此之外又轴线对景的安排有似乎扩大了水体的空间感,两者相辅相成。例如:文中提到的远香堂和雪香云蔚亭,远香堂前的水域较为开阔,前面分别布置月台,两个建筑纷纷后退,空间显得更为开阔。西园空间相对较小,从飞廊南下或者从鸳鸯馆东来,透过别有洞天,隐隐看到中园的亭亭荷叶,山石花木,走过别有洞天,广阔的景色尽收眼底,且正好处于园中最长的一条对景线上,可看到最东边的梧竹幽居半掩于树木之后,此情此景,让游人似乎能穿越几百年,对造园者的造园意趣感到“心有戚戚焉”,这就是造园的意境吧!除此之外,还有多重的因借关系,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五、小结与讨论

拙政园是典型的多空间、多景区复合的大型宅园。建筑布局与水体空间进退穿插,时近时远,形式多样,形成了以山池景色为主的开敞空间,以建筑点景或廊宇围合的半开敞空间,以建筑围合的封闭空间。这些空间既独立又相互穿插,错落有致,形成了连续的空间序列。在园中游览,移步换景,每一个景都让人感叹设计者的精妙构思和高超的艺术造诣。这些都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学习,与现代造园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