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菊儿胡同改造 危改住宅合作社的尝试
从菊儿胡同看北京旧城改造
从菊儿胡同看北京旧城改造摘要:菊儿胡同改造工程作为一个北京旧城改造的试验性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果。
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菊儿胡同改造工程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结合北京旧城改造的现状,提出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在注重保护北京旧城文化景观的同时也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菊儿胡同;旧城改造;有机更新Abstract: JuEr hutongs reconstruction project as a Beijing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ial exploration, and made some achievem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ac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JuEr alley part of the success of the re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eijing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notice to protect Beijing old city culture landscape of also should meet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Keywords: JuEr alley;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Organic update1 菊儿胡同与南锣鼓巷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每一个宅院里都诉说着古老故事。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改造工程——一场关于北京旧城的新试验
科技博览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改造工程——一场关于北京旧城的新试验 杨 戈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青砖红檐、典雅古朴的菊儿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北部,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全长438米,宽6米,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
与南锣鼓巷的热闹不同,菊儿胡同更具文化气息。
这里可谓是繁华喧闹之外的一片静谧之地,旧石墩和青色小瓦砌成的房脊屋檐无不显示着它显赫的过去。
追溯这条胡同的过去,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历史古迹。
在晚清实政改革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位关键人物就是荣禄,他是清朝末年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在军政改革、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事件中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菊儿胡同3号、5号和7号正是他的宅邸(3号是祠堂,5号是住宅,7号是花园)。
7号院后来还用作过阿富汗大使馆。
整个宅邸可分为3部分:西为小洋楼,中为花园,东为住宅。
住宅部分又分为五进院落,包括倒座、过厅、正房及两进家祠,中间花园已全部拆除改用,这一建筑群于1986年被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荣禄宅邸,还有一座消逝在历史中的宏德禅林,曾经位于菊儿胡同41号。
20多年前,这个由破旧的寺庙发展而来的大杂院里,一度住了44户人家,却只有一个水龙头和一个下水道,人均住房面积只有5平方米左右,超过80%的地面覆盖了房子,只有近20%的院落空间还被两棵老树占据着。
整个菊儿胡同是一个积水、漏雨、危房的典型地区。
因为建筑密集,许多家庭没有日照,厕所都在院外,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居民存在改善住房条件的迫切心情与强烈愿望,在客观上形成了要求改造旧城的巨大冲击力。
但老城保护和改造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怎样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让老建筑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1987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受邀对菊儿胡同操刀“动手术”。
他在经过仔细研究后,提出了居住区的“有机更新”与“新四合院”的设计方案。
北京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工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左川菊儿胡同是北京旧城内鼓楼东南约500米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
从1987年起,吴良镛教授带领师生组成的课题组选择这里开始了新四合院危房改造的试验工程,到1994年末在拆除出的1.255公顷用地上共建成了两期共2万余平方米面积的、拥有13个新四合院院落建筑的建筑群。
原有的236户居民居住情况得到根本改善。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创造了若干个“第一”:首批被拆除的原41号院居民成立了北京第一个组织危旧房改建的住宅合作社;第一期工程是北京第一批危改结合房改的试点;获国内外奖项最多,其中1992年世界人居奖和1992年亚洲建筑师协会优秀建筑金奖是我国建筑师在国际首次获得的此类奖励。
一、菊儿胡同的成就是清华建筑学院师生继承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学术思想,重视住宅研究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持续进行综合研究实践的结果1947年早在创系之初,梁思成先生就提出“住者有其房”林徽因先生以带病之身开设西方国家战后住宅建设课程,并大声疾呼保护北京这一“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在他们的引导下,吴良镛教授主持推动了一系列研究。
—1950年吴良镛作了崇文门外花市地区胡同与四合院研究。
—从1978年开始,建筑学院对北京市旧城整治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当时一方面着手进行北京市总体规划研究,另一方面进行了什刹海地区的规划研究。
这两部分工作同时开展,意在将其整体与局部互相配合进行系统研究。
—在1979年由吴良镛教授带领研究生完成的什刹海规划研究已基本形成居住整治的“有机更新”和“新四合院”住宅设计方案的思路。
—1983年,清华城市规划教研组张守仪、李德耀教授带领学生在北京法华寺一带对“危、积、漏”地区作了调查与探索。
这项工作对推动破旧危房的研究很有影响。
—从1986年起,继续对北京旧城“整体保护”的全局性战略进行了探讨,并在旧四合院的利用与整治方面继续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
1987年在伦敦举行了“城市规划与文物保护”(Planning and Conservation)国际学术会议,吴良镛教授是这次会议的副主席,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及文物局委托负责准备北京旧城保护整治展览,在此会议上展示了北京旧城整治及新四合院的专题研究,图版及模型先后在英国、西德、加拿大展出。
浅析对北京四合院的改造
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键 词 : 北京 四合 院 ;文 化 符 号 ;改 造
一
、
传 统北 京 四合 院 的建筑 特 色
( 一 )空 间布局 长幼 有序
传 统 北 京 四合 院之 所 以 被称 为 “ 四 合 院 ”就 是 因 为 此 房 屋 间厨房 、卫 生间 、起 居 室等 。在 保 证单 元 家庭 之 间 的私 密性 的 同
不 是用 切 割整 齐 的现 代 红砖 铸 成 的 ,而 是在 废 墟 中寻 宝 ,利 用破
北京 四合 院在 清 代末 期 饱 经纷 乱 的 战火 ,仍 然 屹立 不 倒 ,这 用 户平 均住 房使 用率 为6 9 平方 米 。
了烘 托 出 红墙 绿 瓦 的皇 家建 筑 的恢 弘 与壮 丽 , 一律 的灰 色 调成 了 在 的普 渡 寺 、南 池子 小 学 等 ,搬 迁 和 拆 除普 渡 寺 周边 的1 8 6 户 居 北京 民居 的本色 。
民 ,在 此 基础 上 扩 建和 修缮 普渡 寺 ,使 年 久 失修 的文 物 建筑 得 到
建 构是 由四面 房 屋 围合 而 成 的庭 院 ,四 合院 的规模 与面 积 的 悬殊 时 ,利 用 跨 院 、廊 、连 接体 等 组成 传 统 院落群 体 ,在 保 留大 量 的
可大 可 小 ,但 是 基本 单 元 与整 体 结构 不 变 , 由四面 围合 形 成 的 院 树 木和 山石 的基 础上 ,新增 植物 绿 化和 景 观 小品 ,使 改造 成 功后 落 北方 为 正房 ,正 房是 给 主人 和 长 辈休 息 的地 方 ,东 西 两侧 为厢 的院落 构成 良好 的户外 公共 客厅 。 房 ,厢 房 即是提 供给 晚 辈或 客人 居 住 。
全国老旧改小区典型案例
全国老旧改小区典型案例一、北京菊儿胡同小区。
北京菊儿胡同那可算是老旧改的明星案例。
以前啊,菊儿胡同就跟好多老北京胡同一样,房子破破旧旧的,基础设施那叫一个差劲儿。
胡同里电线乱拉,跟蜘蛛网似的,排水也不好,一下雨就积水,居民出门都得蹚水,那滋味可不好受。
后来呢,改造的时候可没少下功夫。
设计师们保留了老胡同的韵味,把传统四合院的元素巧妙地融合进去。
房子重新翻盖,外观还是古色古香的,但是里面的设施可就完全现代化了。
家家都通上了暖气,冬天再也不用靠蜂窝煤取暖,又脏又危险的。
下水管道也重新铺设,下再大的雨,胡同里都清清爽爽的。
而且啊,还规划出了一些公共空间,像小花园啥的,居民们没事儿就在花园里遛遛弯儿,晒晒太阳,唠唠嗑儿,那小日子过得别提多美了。
二、上海彭浦新村。
上海彭浦新村可是个有年头的老小区了。
以前这里到处都是乱搭乱建的小棚子,那是居民为了放点杂物自己搭的,搞得小区里乱糟糟的,像个大杂烩。
楼道里也是黑乎乎的,墙皮脱落,灯也不亮,晚上走在楼道里还怪吓人的。
改造的时候就从这些问题入手。
首先把那些违建小棚子都给拆了,然后重新规划小区的布局。
新建了好多停车位,这可解决了大问题,以前居民停车那叫一个难,为了个停车位能争得面红耳赤的。
楼道也重新粉刷了,还装上了感应灯,一有人经过就亮堂堂的。
小区里还增添了健身设施,老人们再也不用大老远跑到公园去锻炼身体了,在家门口就能活动活动筋骨。
另外,社区还组织了各种文化活动,像老年合唱团啊,书法班啊,把小区里的文化氛围搞得浓浓的,居民们的归属感也大大增强了。
三、广州德政北小区。
广州德政北小区的老旧改也很有特色。
这个小区在改造之前啊,那房屋的外立面就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又破又旧,而且隔热效果特别差,夏天屋子里就像蒸笼一样。
小区的道路也是坑坑洼洼的,老人小孩走在路上很容易摔倒。
改造的时候就着重改善居住的舒适度。
给房屋的外立面做了隔热保温处理,就像给房子穿上了一件清凉的小外套,夏天室内温度明显降低了不少。
北京老旧小区改造优秀案例
北京老旧小区改造优秀案例一、菊儿胡同: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菊儿胡同那可是北京老旧小区改造里的明星案例啊。
以前呢,菊儿胡同就像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房子破旧,布局也乱得很。
改造的时候可真是下了大功夫。
设计师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那种传统的韵味,你看那灰砖灰瓦的,一走进胡同,就感觉像穿越回了老北京。
但是呢,又不是简单的复古,里面的居住设施可是现代化得很。
房子里面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这在以前的老房子里可是不敢想的。
而且啊,整个胡同的空间布局也重新规划了,不再是那种狭窄又杂乱的感觉。
现在走在菊儿胡同里,既能感受到老北京的传统文化氛围,又能享受到现代生活的舒适,就像一个既有内涵又时尚的老北京人,换了一身新衣裳,精神着呢。
二、劲松小区:“劲松模式”的贴心改造。
劲松小区以前的问题可不少,设施老化、环境差,居民们住着那叫一个糟心。
不过这一改造,就像是给这个老旧小区来了个大变身。
首先在环境上,那是下了大力气整治。
原来小区里乱堆乱放的垃圾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的小花园。
停车位也重新规划了,以前车停得乱七八糟,现在整整齐齐的,居民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车没地方停了。
更重要的是社区服务的提升。
他们搞了个社区食堂,饭菜又实惠又可口,这对小区里的老年人来说,简直是太方便了。
还有社区的活动中心,里面各种设施齐全,老人们可以在里面下棋、唱戏,年轻人也能在里面健身、看书。
这“劲松模式”啊,就像是给小区注入了一股活力,让整个小区从里到外都焕发出新的生机,居民们的幸福感那是蹭蹭地往上涨。
三、西城区手帕口南街小区:绿色与智能的结合。
手帕口南街小区的改造也是相当出彩。
这个小区在改造的时候,把绿色环保的理念贯彻得很彻底。
小区里增加了很多的绿化空间,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
而且啊,这些绿化可不是随便种种的,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比如说,有专门的雨水花园,可以收集雨水用来浇灌花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让小区里多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在智能化方面也做得特别棒。
中国传统建筑改造案例
中国传统建筑改造案例那我给你讲个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案例吧。
菊儿胡同以前就是那种老北京传统胡同,房子破旧,居住条件可差了。
但是呢,这地方又有着深厚的老北京文化底蕴,不能就这么拆了盖高楼大厦呀。
于是呢,有一帮超有创意的设计师就接手了这个改造工程。
他们就像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做美容手术一样,既保留了老胡同的韵味,又让它变得时尚起来。
他们保留了传统四合院的格局,什么中轴线对称啦,四合院的围合感啦,这些传统建筑的精华都没丢。
然后呢,又给这些四合院增加了一些现代的设施。
以前老四合院共用厕所,现在每家每户都有独立的卫生间,方便得很。
采光也做了优化,以前有些屋子黑咕隆咚的,现在亮堂多了。
而且建筑外观上,保留了传统的灰色调、坡屋顶,从远处看还是那老北京的味道。
但是你走近了一瞧,内部空间利用更合理了,房间大小更适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
这菊儿胡同一改造完,就像一个打扮得体的老北京绅士,既有着传统的儒雅,又有着现代的精气神,还成了传统建筑改造的典范,好多地方都来学习呢。
再给你说个上海田子坊的例子。
田子坊以前就是一些老旧的里弄房子,又破又不起眼。
后来呢,有人就想了个妙招,把这些老房子变成了创意天地。
你看啊,他们保留了那些老建筑的外观,斑驳的墙壁、木质的门窗,这些都是老上海的记忆。
然后把里面的空间租给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家、设计师。
这些人可就把这些老房子玩出花来了。
有的把老房子改成了很有特色的咖啡馆,里面装修得古灵精怪的,墙上可能挂着一些先锋的艺术画作,桌椅都是那种很有设计感的老物件改造的。
还有的把房子改成了手工制作坊,你可以在里面做陶艺,周围的环境就是那种老上海的氛围,感觉超酷。
整个田子坊现在就像是一个老建筑里的大派对,传统建筑和现代创意在这里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
游客们也特别喜欢去那里,在老弄堂里穿梭,感受老上海风情的同时,还能体验现代的创意文化。
这就像是给一个老祖母穿上了时尚的新衣裳,让她重新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院落空间的使用后评价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院落空间的使用后评价【摘要】: 本文从冬夏两季的不同使用要求、院落的空间层次、安全感和依托感、院落空间的归属问题、引发活动发生的条件及居民结构的变化等方面对菊儿胡同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新四合院院落空间在使用后并没有成为邻里交往场所的原因。
【关键词】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交往使用后评价Abstract: The article expatiates on the new quadrangle why not become the place for neighbours to affiliate with each other in the aspect of different needs in winter and summer, space arrangement of the courtyard, safety sense and relying on sense, adscription of the courtyard space, the conditions of stimulating activities, the change of dweller structure.Key Word:juer Quadrangle new QuadrangleintercoursePost-Occupancy Evaluation一、菊儿胡同住宅改造项目概况对北京旧城的改造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事实上,在进入90年代之前,改造北京的实际结果是:“好的拆了,滥的更滥,古城毁损,新建凌乱”。
菊儿胡同的住宅改造项目就是吴良镛先生的“有机更新”理论在北京历史文化地段的一次有益尝试,努力为重构北京的城市建筑秩序探寻一条新出路。
菊儿胡同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北京的旧城中),与中轴线上的地安门大街仅一街之隔。
为了不打破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菊儿胡同的改造采取了肌理插入法——“新四合院”,即对四合院的改造并不是将它全部拆除,而是根据其肌理,局部地以旧代新,用“新四合院”代替原有的传统四合院。
菊儿胡同改造
关于住宅标准 这是20世纪90年代设计的住宅建筑的通病.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 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居民反映的厨房、厕所偏小的问题确实 存在,厨房内仅容一人操作.而厕所内如果放个洗衣机.就连人站的地方都没有了(图3)。 关于日照 根据访谈以及现场切身感受.日照确实存在不足,一层院落后排以及院落东西侧的房间 更为严重.在冬天基本没有日照的机会。 关于停车位设计
1向心性 新四合院采取的依然是四面围合式,南北方向 上有贯通的出入口,东西北向的出口被封住作 为私人使用的小院必经之地。这种出口的唯一 性,也给院强了院子作为核心空间的作用。
2开敞性 院子作为和自然界交流的开敞空间得到了大多数 居民的肯定。自然的各种素可以从项部流入院内, 阳光可以直射进来、风可以吹进来、雨水可以落 到院里,人们在院里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四季变化。
新四合院建筑则根据现代居住生活的需要巧妙的组织,形成灵活丰富的建筑形态:
建 筑 形 态
新四合院的心理感受 新四合院和旧四合院相比.从建筑形象以及空间尺度上来说.虽然两到三层的院落式 住宅比起那种行列式板楼来说,对于城市肌理的保护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差距还是很 大。主要是表现在空间尺度上,院落面积比一般的旧四合院略小但空间界定的高度又
北京四合院和胡同的改造
北京四合院和胡同的改造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旧城内除了丰富的文物资源以外,还有大量的胡同、四合院,共同构成北京旧城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独有风貌。
四合院是北京人世代居住的建筑形式,它作为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驰名中外。
外地人、外国人来到北京,除了游览人所共知的传统景点之外,还有不少人专门前来游胡同,领略北京胡同、四合院的神韵。
胡同、四合院虽然是难得的地域文化载体,但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从生活设施等实用标准来衡量,毕竟与今天的生活要求有了距离。
四合院虽然还是过去的四合院,但承载的人口不知多了多少倍。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四合院,大多破败不堪。
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护好四合院,为国家留下这难得的人文景观,实在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此环境下,北京市政府下大力启动了“四合院保护工程”。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今后在进行旧城改造、改善广大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必须停止对皇城内的拆旧改“新”,不鼓励营造新景观,必须使北京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特色和古都风貌保留并延续下去。
北京将停止大拆大建,探索适合旧城保护的危房改造模式,保护北京特有的四合院。
以前的大拆大建已经造成无可挽救的损失,北京市区的许多四合院到目前都还可居住,真正的危旧房很少,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并且可以通过维修,在改善居住条件的情况下更好地将四合院保护起来。
这项保护四合院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富有远见的战略规划,也是一个将北京的“古老”与“现代”相融、潜心打造“人文北京”的创造性构想,它为北京四合院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强固的“防护网”。
为保护古都风貌,北京市目前已开始加紧保护四合院的步伐。
从2005年开始,北京东城区将对辖区内10个街道包括危旧房在内的平房进行微循环改造,改造将保持胡同——四合院传统邻里形式,以中式灰色调起脊式平房为主,围合成院落形式。
而大栅栏重修200座四合院的整体改造也正在进行中,尽可能还一个原汁原味的古都风貌。
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分析
交通
• 菊儿胡同开放的街坊体系 。使得住区中的街坊路和 步行道与城市道路体系贯 通在~起,形成了密集的 路网系统。密集的路网系 统有效减少了街区外围的 交通拥挤现象,是一种可 行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 途径。
密集≠拥挤
分析:
在改建中,吴良镛先生采取了更多的 进深数来强调庭院中“进”的概念, 而且在院的形态上又不断出新。胡同 吸取了南方住宅“里弄”和北京“鱼 骨式”胡同体系的特点,以信道为骨 架进行组织,向南北发展形成若干“ 进院”,向东西扩展出不同“跨院” 。有的在传统厢房的位置用过街楼联 系两个庭院,使整个建筑群交通方便 ,由此突破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全封 闭结构。两条南北信道搴东西开口, 显得更四通八达,解决了院落群间的 交通问题。
北京旧城鱼骨式体系
作为北京人世代居住的建 筑形式,布局严整连片成章 的四合院,形成了四通八达 的胡同,由此产生的胡同文 化,构建了老北京的城市文 脉
北京城市机理分析
• 北京城的大街、小巷、 院子、太和殿的广场, 公共广场都是一种方形 的空间组织。在北京旧 城区里,它是一个很严 谨体形之序,是一个严 整的结构体系,空间的 体系。所以对这样一个 形态,应该在新的建筑 里面保留它的秩序,在 新的建设里面要有它的 完整的体系,这种体系 我们就叫它为城市的肌 理。
• 新四合院的布置方式也采用了周边布置的庭院式, 一期容积率为1. 32,166/ha,二期容积率为1.56 .196套/ha,因此能比层数相同的的、采用其他 布置方的低层高密度住宅获得更高的容积率。(在我 国。低层高密度住宅定义为;建筑容积率不太于0. 9,或者套密度不大于3 5套/1000 m2,且层数在四 层以下檐口高低于15米的住宅 • 换而言之,与目前以多层为主的居住小区相比.新 四合院模式可以在层数减少一半的情况下达到l 0~l 5的容积率,并且还为居民营造了低层住宅的便利 和切尺度。 • 通过建筑四面围合的布置方式,不但可以达到节约 土地的目的,更能创造宜尺度的生活空间。由此可 见,低层住宅并非一定是是低密度。
菊儿胡同改造分析
菊儿胡同改造分析————————————————————————————————作者:————————————————————————————————日期:北京旧城改造研究——以菊儿胡同改造为例姓名:李泽宇学号:课程名称:城市设计任课教师:汪坚强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日期:2016年4月北京旧城改造研究——以菊儿胡同改造为例李泽宇13121107【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旧城改造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进程。
但现行的改造模式引发了众多的矛盾冲突,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在当前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如何科学合理的实施旧城改造,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菊儿胡同为例,分析其改造理念与在旧城改造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旧城改造人文精神庭院交往模式1 概念解读与理论基础1.1城市设计概念城市设计主要关注的是作为整体存在的形体环境和行为环境。
保护不仅意味着保护现存的城市空间、居住邻里以及历史建筑,而且要注意保护有助于社区健康发展的文化习俗和行为活动。
1.2旧城改造概述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旧城区的设施不健全、布局混乱、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达不到城市生活水平的要求,严重阻碍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必须对旧城区进行有计划地改造。
旧城改造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的要求,对旧有城市基础设施实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变,有规划地进行城市改造建设,主要包括再开发、整治、保护三个方面的内容。
旧城区改造是衡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布局合理和完善的必然要求。
旧城改造合理则能促进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改造不当则造成诸多不利局面,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
1.3国外旧城改造模式的经验借鉴旧城改造是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存在于每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之中。
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建筑历史的传承与创新——从菊儿胡同“类四合院”获得的启示
建筑历史的传承与创新——从菊儿胡同“类四合院”获得的启示华夏大地,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镇,改革开放的十多年来,基本建设一直以历史上空前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着。
中国的建筑师掩饰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如此大规模的建设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以及可观的经济效益。
但高兴之余,也怀着几分忧虑,因为大规模的建设,对城市原有的自然风貌,传统的建筑文化,珍贵的建筑遗产造成了相当多的大尺度的破坏;城市人口密度过快增长造成了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严重的三废污染,拥挤的城市交通状况,城市绿地的减少造成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大量粗放的水平不高的建筑设计和缺乏规划指导的城市建设导致群体建筑缺乏组织,缺乏特色。
我国大中小城镇包括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原有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东西南北中,建筑风格正在走向无差别境界,这些严峻而棘手的问题摆在当代中国建筑师的面前。
一、菊儿胡同“类四合院”的改建第一个城市都是在历史上逐步形成的,城市历经各个历史时期后,总会留下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园林、街区等,这些历史的遗存是构成一个城市文脉的重要内容,它有着长期文化积累形成的特色,并构成了该地区特有的环境风貌,是人们心目中确实的特定的城市形象。
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快了城市更新改造的步伐,但如果任由目前不少城市进行的全盘“摧旧出新”的方式进行旧城改造,城市原有的传统风貌必将荡然无存,即使保存了传统的建筑遗产,但如果不重视对这些遗产的环境保护,这些历史的遗存也必定会淹没在大体量的林立的楼群之中,成为“建筑小品”了。
众所周知,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民居,它历史悠久,与北京城的宫殿、寺庙、园林建筑共同组成了北京的风貌。
五十年代以来,对于如何对待这宗量大面广的历史遗产,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岁月流逝,到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矛盾就显得更加尖锐突出了。
作家刘心武、邓云乡曾对其作过这样的描述:“一座过去一家人居住的位于北京鼓楼下的标准四合院,到八十年住着10户社会背景、个人经历迥异的人家,成了标准的大杂院。
关于南锣鼓巷和菊儿胡同两种胡同改造方法的调研
关于南锣鼓巷和菊儿胡同两种胡同改造方法的调研34(2)党课调研报告——关于南锣鼓巷和菊儿胡同两种胡同改造方法的调研摘要比较南锣鼓巷和菊儿胡同两种不同形式的胡同改造,通过对不同人的访谈和信息检索,了解实际生活中这两种改造带来的利弊,从而引发对胡同文化如何保存的思考。
关键词胡同菊儿胡同南锣鼓巷改造背景介绍目前,胡同拆迁愈演愈烈,老北京文化正在逐渐消失,甚至多处名人故居被拆毁,文化古迹被“维修性拆除”,建筑狂潮背后的文化之殇是对胡同文化最大的讽刺,我们甚至怀疑若干年后是否还能从年轻的北京里找到胡同的遗迹,或许真应了汪曾祺那句“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政府在南锣鼓巷做了商业化改造胡同的尝试,在菊儿胡同做了扩大容积率的改变。
我们试图通过对比这两种改造方法,探讨其各自特点,研究胡同如何在变中求生存。
目的意义1.探讨胡同的改造或保存方法,尽力找到社会发展与古建保护的平衡点.2.研究北京旧城内胡同的保存现状,呼吁师生关注古建保护,关注胡同改造.3.深入学习吴良镛先生的建筑思想与人文关怀.4.调查胡同古建筑,与专业结合,与学业结合.准备工作1.信息检索在网络上查阅这两个胡同的重大新闻,并搜索进行相关研究的论文。
对南锣鼓巷和菊儿胡同的改造历史及使用情况进行第一层次调查。
2.实地走访对其改造现状进行实地的考察,从建筑的角度对其优点及问题进行分析,从社会的角度对其文化和经济进行探究。
3.访谈设计通过我们已经获得的资料和实地考察的结果,我们设计了一系列访谈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获得相关信息。
问题:1.来这里游玩/居住的时间?2.这里的改造给您带来了什么便利/困扰?3.您觉得这里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4.您觉得这里和南锣鼓巷/菊儿胡同对比各自怎么样?5.您觉得哪种方式更利于胡同的保存?6.期待中的胡同文化是什么样子的?访谈记录那天周四那天,我们三人从清华出发,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南锣鼓巷。
这条长786米的古老街道,虽然仍保存着历史的气息,但是却被许多或时尚或新奇的商店占据,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商业与艺术气息浓厚的地段。
菊儿胡同调研
被遗弃的“合院形式”的复萌与创造四合院在50年代后的规划中是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全盘保之若有之,全盘否之者有之。
在规划实践中从50年代学苏的周边式与行列式之争,以至当时作为“先进”的小区规划的推行……已经不怎么采用“合院形式”,它被遗忘了,被遗弃了。
上述这一过程并不是中国的孤立现象,还要从西方近现代城市建筑史上的思潮谈起。
(一)从城市肌理的被忽略到寻找失去的肌理现代建筑学派的历史功勋这一点从住宅建设也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就住宅设计本身来说,在现代建筑学派影响下,它逐步在改进,但也有其时代局限性,它经历了下述的历程:—由于近代城市化带来住宅问题的严重性,一些旧的街坊沦为民窟,粗制滥造的廉价工宅充斥于各工业城镇。
经“工业慈善家”等提倡,出现各种工人新镇的理想,住宅的建设在改进,如芝加哥帕曼企业城镇(ComPanyTown)等。
—一些杰出的建筑师代表人物开始投入住宅与居住区设计这一域,井作了一定的推动,例如1917年的向勺斯特丹规划等住宅的兴起,推进住宅建设。
(二).寻找失去的城市秩序和机理从房屋脱离街道.到对传统城市空间的不屑一顾,忽略城市的整体性和历史的连续性,差不多走了几十年扭长的过祖。
这不是一种孤欧洲周劝式住宅的复翁。
当然,这时立的现象,而是近代建筑在这个历的周边式无论住宅单元本身与院内史转折前进过裸中的片面性。
二次大战前后城市建设的复杂性,捉也在这一时期前后,无论建筑徽见肘,应接不暇。
建筑与城市设与规划界逐步认识到CIAM所倡导计脱节,失去了城市的整体观念和的机械的概念化的“功能分区”空间组合的艺术。
(原因当然多端,所带来的恶果,很合分区(Mixed 从这一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Zoning)的思想重新被认识。
由此建般。
)虽然早在1904年在世纪转折之筑的形态学、类型学、城市建筑学交,CamilloSitte就提出城的种种思想逐渐形成。
1979年Rot市的空间艺术原则与城市的设计问Krie『着眼于广场和街道研究,题,40年代Saarinen总结古代城再塑造城市空间,提出城市规划与市与中世纪城市的创造原则,对更新必须要从属于城市的整体的逻Sitte理论重新予以提倡,呼吁城市辑。
吴良镛和菊儿胡同改造
从吴良镛“菊儿胡同”看中国旧城改造早就想写一篇关于中国现代城市改造的文章,只是一直没有动笔的契机。
今天看了王受之先生《传统现代——中国设计何去何从》的文章后当初写作的初衷又开始强烈的萌动了,觉得不写出来有种不快之感。
于是走笔疾书成此下文——旧城是过去式、是过去的东西。
很明显是为了满足当时人的生活需要和生活习惯而建造的。
让现代人去居住使用当然会觉得不习惯、不自在,改造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如何改造却困饶了几代人:是原封不动的保护?还是有选择性的保护?亦或是象中国古代的改朝换代一般全盘否定?旧城改造涉及到两类建筑:一类是皇宫、宗庙建筑等官方或公众性的建筑;一类是以居住为主的建筑,包括名人故居和民居。
现在好多城市在旧城改造中对前一类是采取保护或有选择性的保护,而对于后者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对名人故居还是适当的保护,但是对待民居却是拆你没商量。
所以在现代中国的城市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在满是现代建筑的夹缝里突然出现几间极不协调的旧式建筑,就象在满是白子的棋盘中出现了几粒黑子。
所以一些激进派认为这种不和谐是旧式建筑惹的祸,于是几间仅存的旧式建筑也从视野中消失了。
这下清静了,到处都成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天下,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相同的方盒子,都是相同的钢筋水泥混凝土,好似一统了,但城市却变得没有了个性,也失去了它独特的魅力。
这还是原来的城市吗?这还可以用原来的名称来称呼它吗?用陈丹青的话来说:现在的上海已不是当年的上海,但悲哀的是它还叫上海。
中国的城市将向何处去?成为高速城市化的中国面临的一个问题。
但解决这一问题的人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者,还应该包括城建决策者,如何协调这几方的观点是困难的。
除了一些比较超前的城市外,现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建还是杂乱无章的,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面。
如何来保护和改造现代仅存的古代建筑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有破坏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借鉴。
曾记否?1992年拆除的济南火车站。
这是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建成于1911年,被誉为“远东地区最著名火车站。
古建筑保护与再生案例
古建筑保护与再生案例那我给你讲一个北京菊儿胡同的案例吧。
菊儿胡同啊,以前就是那种老北京的胡同,房子破破旧旧的,基础设施差得很,住在里面的居民可遭罪了。
但是这胡同的建筑又有着老北京传统四合院的韵味,就这么拆了吧,太可惜了。
这时候就有人想出了个超棒的点子来保护和再生它。
他们保留了四合院的那种格局,你看啊,四合院讲究的那种邻里关系、空间层次,都给留着了。
但是呢,又不是完全照搬老样子,他们对建筑内部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
比如说,以前的房子可能采光不好,现在呢,巧妙地设计了一些窗户和小天井,让阳光能透进来。
排水系统也重新弄了,下雨天再也不会污水横流了。
居住空间也重新规划了,以前一家人挤在小破屋里,现在变得宽敞又舒适。
从外观上看,还是那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风格,灰墙黛瓦的,走在胡同里,满满的老北京风情。
可走进房子里,那又是现代化的设施,厨房有干净的灶台和现代化厨具,卫生间也有马桶和淋浴设备了。
这样一来,菊儿胡同既保留了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又让居民能过上现代的舒适生活。
这就像是给一个古老的躯体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它又能在现代社会里蹦跶起来,而不是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吃灰呢。
还有个例子是上海的田子坊。
田子坊原本是一些老旧的里弄建筑,有很多老厂房啊、旧民居啥的。
以前这里就像个被遗忘的角落,没什么人气。
后来呢,一些有创意的人就盯上了这个地方。
他们保留了那些老建筑的外观,像老房子的石库门造型,那可是上海独特的建筑符号啊。
然后呢,把里面的空间改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创意小店、工作室、咖啡馆啥的。
你走进田子坊,就像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外面是古老的上海建筑,一进门,可能就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廊,墙上挂着各种稀奇古怪的画作;或者是一家小资的咖啡馆,有着复古的装修风格,你坐在里面喝着咖啡,感觉像是回到了老上海的摩登时代。
这种改造不仅让老建筑焕发了生机,还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
现在田子坊已经成了上海的一个热门打卡地了,既保护了古建筑,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就像给一个老阿姨穿上了时尚的新衣服,立马变得时髦又迷人了。
危改:天桥斜街、菊儿胡同及其他
危改:天桥斜街、菊儿胡同及其他
邓琪
【期刊名称】《北京规划建设》
【年(卷),期】2003()4
【摘要】北京——当年的“夺回来”变成了今天的“与国际接轨”。
人们似乎习惯于生活在一些口号之下,其实口号并身并没有错。
可悲的是这些口号时常被曲解,我们的这座城市也总是受到扭曲。
不能指望开发商考虑旧城风貌的事儿,也不能指望他们真正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
【总页数】2页(P58-59)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居住环境;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胡同;改建;危改【作者】邓琪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TU-023
【相关文献】
1.旧城更新发展模式对比分析r——以菊儿胡同、杨梅竹斜街、南锣鼓巷为例 [J], 刘牧原
2.天桥危改小区南区公建 [J],
3.烟袋斜街:北京最古老的斜街 [J], 吕琤;橙雪
4.天桥斜街改造策划 [J], 张颖
5.浅谈复兴门内危改区沿长安街的规划 [J], 高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9 菊儿胡同改造危改住宅合作社的尝试 来源:新京报发布时间: 2009-08-06 作者:
交道口南,这一片属于元大都规划中最早建设的街坊———昭回靖恭坊的一部分,与中轴线上的地安门大街一街之隔的菊儿胡同是东西走向,从胡同口远眺,看不到中间部位躲藏着一些三层小楼,爬山虎缠绕整个墙壁、窗口。
20年过去了,在这个多雨的北京夏天,古树还在,屋顶有野草摇摆,青苔晕染墙角。
经过胡同口的公车视频上,不断闪回一个有奖问答: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北京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了几倍?答案有:A.1倍;B.2倍;C.3倍。
菊儿胡同试验田
1993年10月4日,世界住房日,纽约联合国总部。
因为菊儿胡同改造,两院院士、城市与规划设计师吴良镛在接受“世界人居奖”时致答谢辞:这项大奖颁发给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在中国数以百计的重要历史名城中,一次迫切的任务是如何创造一种社会住宅。
不仅满足现代生活舒适的要求,还要使之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在居住问题上,再也不能承受繁重的、无休止的专断、争论及会议,现在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中国数以百计的重要历史名城”中,最重要的是北京城如何改造,方案在三十年前就已经酝酿。
吴良镛称,从1978年开始,北京市旧城整治开始研究方案。
在1979年对什刹海规划方案的研究中,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居住区整治的“有机更新”和“新四合院”住宅设计方案的思路。
十年后,这个方案选择了菊儿胡同作为试验标本。
1989年,这个试验的具体落脚点定在了菊儿胡同41号院。
为什么选择菊儿胡同41号院,居住在此的老人介绍,这里本来是一座寺庙,叫“弘德禅院”。
日军曾在这里驻军,解放后,沦为大杂院,一共有24户居民。
当时的情况是:三分之二的家庭室内无日照,近80人居住的院落只有一个水龙
头,一个下水道,典型的危、积、漏地区。
东城区规划局工作人员姜志强介绍,当时菊儿胡同地势低洼,一下雨这里就是汪洋恶臭,住在这里的居民迫不及待等着被改造。
之后,东城区政府找到了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吴良镛带领学生在1987年开始了调研。
在施工图阶段,“对这个2760多平方米、仅收一万元设计费用的小工程,一般设计院是看不上眼的,并且建筑结构、设备、室内外工程特别复杂,地下工程现状弄不清楚,工程虽小,难度不小,完全因为‘改造危旧房,社会效益大’,图纸竟出到95张”。
用吴良镛的话说,就是“杀鸡用牛刀”。
95张图纸中最后确定的方案是一种新四合院的模式。
一方面是从宫殿王府建筑群里汲取灵感,并列的两座院落中形成长夹道,另一方面参照了苏州宅第中的“备弄”(又称壁弄)串院落群,夹道和备弄就构建起“交通干线”的作用。
现在走进41号院,配合花架、坐凳的生活情趣和阁楼变化的韵律,看着像南方水城的格局。
如今住在41号院的李槿称,来参观的人也都这么说。
三层小楼的新四合院,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即使是作为北京市旧城改造的试验田,吴良镛记得,规划设计方案也被各个部门审查了六七遍才通过。
姜志强称,“当时南锣鼓巷一带已被列入旧城四合院保护区的范围,旧城改造限高9米,盖高了会对鼓楼的中轴线有破坏,但菊儿胡同改造恰到好处,胡同口看不出有楼,尺度感好,形成了视觉走廊。
”
希望居民参与住宅合作社
二十年之后,菊儿胡同的白墙黑瓦已经斑驳,“现在来看,重要的不是改造的建筑形式本身,而是过程中对发挥各方力量的‘住宅合作社’模式的倡导。
”吴良镛称,菊儿胡同41号院改造也是当时北京市第一个组织危房改建的住宅合作社。
具体内容包括:当时在房价方面,每平米建筑面积的造价,住户筹措交纳350元,工作单位补贴250元,其余由国家扶持,如果没有单位补贴,采用低息贷款的办法,购得后房产使用权为住户所有,5年后可以转让。
“当时希望居民都参加到住宅合作社中来,发挥集体的力量,很可惜的是,没有坚持下来。
”吴良镛提及此事仍很遗憾,在他看来,“让居民自觉修缮旧房,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理想的解决危房问题及风貌保护问题的办法。
危房改造工作必须从过去以开发为主体转变为以居民为主体,应制定合理的政策,提倡居民参与小规模整治。
”他说,“将来要解决住房问题也有赖于一种民主制度的建立。
”而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福利分房制度还在,很多人习惯了交房租,手里钱不多,也没有买商品房的概念。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大潮已势不可挡,旧城改造限制多,这显然不是货币资本青睐的地盘。
姜志强称,菊儿胡
同的改造成为孤本,“怎么说呢,新四合院毕竟不是原来的四合院了。
”
菊儿胡同41号院是北京市第一批拆迁户。
吴良镛当时调研的结果是,“一半居民在这个院里居住不到四年,因此没有形成稳定的亚文化群落。
”因此,改造结束后,只有4户居民回迁,更多的居民选择了换房或搬迁。
如今住在41号院的李瑾一家当年就是和原住户换房搬来的,“当时很多人很向往住楼房,觉得方便。
我们是以雍和宫附近的一个小院子和他换的,然后还补齐了7万元左右,搬进了41号院3楼100平米左右的房子。
”李瑾介绍,当年对回迁户的优惠措施是,低息贷款,每个月还一百元,一共是十年。
但是,很多原住户都选择了放弃,“一个月还一百元,当时觉得太多了,还得还十年。
”1992年左右,吴良镛带领学生对菊儿胡同41号院改造进行回访,“搬迁到别处的原住户基本没有人因为当年没有买房而后悔。
”
外国人陆续入住
1990年秋天,菊儿胡同41号院改造完成,市领导在院子里给大家发了钥匙。
李瑾一家搬到了三楼把角,当年有大的露台,西北风刮起来,呼呼往里灌,但当时又规定不能改变外观。
“为了这个,我父亲还和吴良镛教授吵了一架。
”李瑾记得,“春节时,李鹏来小院给我们拜年”,之后,“好多外国记者来了。
”国外专家赞美它,“吴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在菊儿胡同工程中所创造的是一个人文尺度的答案。
尽管它的人口密度与高层住宅相似,但它却创造了一个永恒的人与人交往的社区。
最重要的是菊儿胡同捕捉住了中国的四合院的传统,即北京的合院形式……”
后来,各家各户逐渐都封了阳台,院里当年保留下来的古树还在摇曳,但当年吴良镛设计时倾心的院落公共空间再也不是诗情画意的四合院,一楼住户的窗户上都是封条。
90年代后,很多户主搬走,李瑾发现院子里陆陆续续住进了很多外国人,“这个院子在国外很有名,房租不低,我们这里都成联合国了。
”外国朋友大多骑着自行车,在院子里遇到中国人,都会笑着说,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