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
浅谈实现“文道统一”的中学语文教学法
浅谈实现“文道统一”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唐代文学家韩愈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由此观之,为师之道重在既传授学生知识,又培养学生品德。
而这种“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在社会主义新形式的今天,有它全新的形式和内涵: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这就决定着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而语文课本身就具有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特点,所以结合自已以往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我总结出以下四种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法。
一、范文朗读感染教学法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广泛,知识丰富,体裁多样,其中的文学作品占相当大的比例。
书中典雅的诗句,脍炙人口,使人赏心悦目。
如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笔下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胸襟;边塞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想象。
清新的散文,读来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如朱自清的美文作品《春》所描绘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图;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中雪后小山美景,读来都给人以美的感受。
更有那篇篇小说,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如在眼前,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使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故乡》的人,都不会忘记尖酸刻薄、爱占小便宜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形象,还有那倍受压迫而变得麻木不仁的中年闰土形象;学了《我的叔叔于勒》,谁又不为小说家那巧妙而又富含嘲讽的情节构思拍手称快?所以,对于这些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教师要采用以情感人的朗读方式,使学生艺术上受感染,思想上受教育。
二、新授课导语入境教学法(一)渲染课堂气氛式此种方法也就是设计一种课前导语,能足以引起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让所有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记得在教臧克家的《有的人》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圣人’,那么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位‘圣人’的是谁呢?他就是大文豪鲁迅。
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
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即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如何实现“道”,笔者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尝试。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尝试古代学者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虽历经时代变迁,文化更迭,但其对于阅读、写作,对于语文基础教学,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即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一、将语文课堂作为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平台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时常告诉学生“汉语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作为炎黄子孙,学好汉语,我们责无旁贷”;“你热爱祖国吗?那么,就要努力学好汉语。
”重点从四个方面切入:1、江山多娇,当以自豪。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许多文章对祖国风光进行了描绘和讴歌。
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简单,能吸引他们兴趣的,常常是一些直观、表象的东西,因此,教学中我较多地运用了图文结合的方法。
例如:《迷人的张家界》是一篇自读课文。
在导学时,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同学们领略了张家界的“美”。
之后,让大家自由发言,说说“你喜欢张家界的美景吗?”“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地方像张家界一样美?”归纳后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风光如画,地大物博,我们当以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而倍感自豪,我们要热爱她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并出示了提前准备的“桂林山水”、“黄山四绝”、“西双版纳”的图片,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又便于激发爱国感情。
2、中西对比,弥足珍惜。
在一些影视片或课外读物中,经常会有一些宣扬资本主义“先进”“富裕”的内容,加上一些“出国”“留学”等时髦话题,小学生容易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倾向,甚至将西方社会想象成神话中的天堂,从小做起出国梦。
因此,要善于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帮他们澄清事实,纠正认识。
例如:《小音乐家扬科》通过波兰孩子扬科的惨死,揭露了剥削制度的罪恶。
浅谈“文道统一”的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
生命离 人们 远 去 时 ,有 的 不光 是 震惊 ,更 多 的是 反 思… …面 有 限的 生命 充 满辉 煌 。可是 ,多 年来 ,我 们 的教 育缺 乏 对 生 对 这样 一 社 会 现象 I 峻 的现 实 ,所 有热 衷 丁教 育 事 业 的 命 深 度 的关注 ,学 生 们很 少 深 入地 去 认 识 生命 的意 义 ,更难 个 严
具 。语 文 课程 是 充满 了人 文性 的课 程 ,它 处 处在 展 示 人 性 ,
它 “ 打 开 人 们心 灵 深 处 奥秘 的钥 匙 ” 。 “ 是 课标 ”所 指 的 语
文课 程 ,是 语 文 的T 具 性 和 语 文 的人 文 性 的 统一 体 。既 不 可
简单 片面 地 把 它归 为T 具 课 程 ,也 不 可 简 单 片面 地 视 之 为 社
生 的 事情 跟 他 们 再 多 说 , 他们 就 会 厌倦 。语 文 课 虽 承 担着 特
殊 的 处 理 道 德 问 题 的 任 务 ,但 它 毕 竟 不 是 专 门 的道 德 情 操 课 , 任 何道 德 说 教 、 道 德指 导 或 是 对 学 生 的信 仰 和 个 人 生 活 的直 接于 涉 都 易 使 学 生产 生抵 触 心 理 。 中 学 生 正处 在 人 生 最 具 有 叛逆 性 的时 期 , 此 时 ,他 们 需 要 的 不 是一 个 整 天 在 耳 边
现 在 有 人 经常 说 虽 然 在 搞 素质 教 育 ,但 做 法 跟应 试 教 育 触 刻舭 愤 去 神
_ l蔫 考试与素质教育研究
‘ 生 ' ' 论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 命 教 育
◎ 鲍 陆 胜
从报 纸 、 电 台巾 得知 幕幕 惨剧 发 生 、 ‘ 个 年 轻 的 借 助 死 亡 阴暗 的 背, 让 个
浅析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原则【范本模板】
浅析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原则临泉县前进小学李磊摘要:作为一名教师,平时我们关注的,往往是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总在“工”和“文”的天平上寻找平衡感。
其实,我们还忽略了语文课一个重要的属性——言语性,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过多关注了“写的是什么”,而忽视了“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语文教学不能违背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规律,那么到底不能违背什么规律,我们还是不清楚的.我认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违背“文道统一”这一原则和规律。
我将从“文道统一”的内涵和特点、坚持“文道统一”的必要性和具体的举措几方面展开论述.关键词:文道统一内涵特点必要性举措前言《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里的“文质彬彬”我的理解就是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要和谐统一,不能相互背离。
以此为滥觞,儒家学者就积极倡导写文章要遵循“文(表达形式)道(思想内容)统一”的原则。
大凡好的文章和经典作品往往都坚持着这一原则——不光在思想上引人注目,更在言语形式上美不胜收。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师争论语文该如何教,其实都是在“文”和“道”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一、“文道统一"的内涵和特点:一篇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的统一体.文道统一,就要求语文教学根据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兼顾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两方面的因素,是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文道统一,简言之,便是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统一,教养与教育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二、语文教学坚持“文道统一"的必要性古代学者一贯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认为这是阅读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所谓文,即指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道指的则是文章的思想和内容。
文与道的关系,就是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
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过程。
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
刍议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摘要:语文教师应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道”,通过启发思考、揭示“悟点”、剖析线索等方式,激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情感,使之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
关键词:启发思考揭示“悟点”剖析线索“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文”指形式,即文章的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道”指内涵,即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文因道而生,道因文而存”是古代文人对二者关系最精辟的概括。
文学作品并非无情物,作者写作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理解、评价,寄托某种感情——“文以载道”。
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准确把握作品的“道”,以之激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接受感染和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一、启发思考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思维是学习的“基本功”。
在教学中,如果不着眼于让学生思考,课文便好似浮光掠影,瞬息即逝,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反之,若从学生思想感情与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开辟思维的蹊径,运用作品的精要之处,激发他们生疑、质疑,探索人生的真谛,便能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塑造他们的心灵。
如《散步》一文,根据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几个呈阶梯状、渐进式的问题:1.如果当初“我”不劝母亲出来散步,让她独自留在家里,母亲会怎么想?2.解决分歧时,你认为这家人谁的权利最大?3.“我”决定依从母亲的心愿走大路时,是不是“我”不在乎儿子的想法?4.后来母亲为什么又突然改变主意?5.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6.“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学生们对以上问题的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然后师生一起交流,大大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体会到作为中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我还将课文内容向课外延伸,设置问题情境:吃完晚饭,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想看戏剧,父亲想看新闻,母亲想看连续剧,而你想看动画片,此时,如果遥控器掌握在你的手中,你会怎么办?你该怎么办?让学生再次感悟本文表达的感情和揭示的深意。
语以载道 文道统一
语以载道文道统一语以载道,文道统一。
这是一句古训,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语”是指言辞语言,而“文”是指文章诗词。
语言和文学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语文教育一直被视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语以载道,文道统一,对于我们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以载道,意味着语言是知识和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人类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
而言辞语言又是语言中向外传递的载体。
语言有韵味,有声调,有节奏,有力度。
言辞语言是语言的锦绣之文,是把语言中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这种形式人们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和力量。
语以载道,就是指通过语言的表达,将知识和文化传递给他人,使得知识和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自己的大脑中,而是被传播和传承。
语以载道,文道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它要求我们通过语言表达知识和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
在当前时代,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崛起,中国文化也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我们需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此为引领,推动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向前发展。
语以载道,要求我们学会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通过语言交流和表达,我们可以传递知识和信息,感受他人的情感,使得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
在现代社会里,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素养。
在学校中,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它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更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更好地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文道统一,要求我们用文章诗词传递道德情操。
文章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表达和传递道德情操的载体。
再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原则
关键 词
“ 文道 统一 ” 教学 原则, 在 语文教 学 中应概 括为语 文 教 学与 思想 教育相 统一 的关 系 , 具 体说 来 , 就是要 根据 语文 学科 的教学 内容 、 教 学特 点 、 教学步 骤 、 教学方 法 , 在教 学课堂上展现 中华 民族思想道德 品质 的光辉 , 让 积 极 的人 生态 度和 良好 的道 德 品质 照亮 广大 学生 的精神 世界 。这就是语文学科 实施 素质 教育的基本任务 。 随着 社会 的进步 , 时代 的发 展 , 高考指 挥棒 的作用 越 来 越大 , 片面追求高分率 、 升学率 的风气 愈演 愈烈 , 从而 忽 略 了对 学生进行应有 的思想道德 品质 教育 , 造 成 了部 分
在 学 习中直观 形象地 或潜移 默化 地受 到教师 文本 阅读 分析 的直接 影响, 从而真 正提升 语文学习能力。 因教师缺 乏教 学主 导意识 而导 致学 生能力 难 以提 高 ,近几年 语文教学 中轻视 语法教学 就是典型例 子 , 高 中学生对主 、 谓、 宾、 定、 状、 补 仍然 不知 所云 , 对词 词关 系、 句句 关系 、 段段关系等 结构分析方 法仍无意识 , 学生 要掌握 的这些知识和 能力, 如果不 发挥 语文教师主 导作 用, 不靠语 文教师 有意 识 引导 , 而 仅靠 片面地将 课 堂交 给学 生, 你能想象学 生的语 文水平提 高到什么程度 ?学 生难 以提 高语文 能力 , 平心 而论 , 其根源 确 实在教 师主 导作用 的弱化 。 语文教 学强化教师 的主导作用 , 才 是一种 回归语文 教学本源 的正确之道 , 也是提 高学生语 文能力 的有 效实 在 的方法 。但无论如何 , 师 生共 同面对 的文本是客 观的 存在 , 教师 应主导学 生读 它的语言 , 读 它的特色 , 读 它的 时代精神和 意义 , 它不可 以被任意地解 读和颠覆 。作为 语文教师 , 应主导学生进入 文本 的语言环 境 , 读懂它 , 关 注它 的历史 语境 , 不应 该被 多元解 读搞 乱 , 多元 要 以一 元为基础 。教师 的作用 就是要把纷繁复杂的思想片段和 只言 片语形 成系统 , 形成 生命 价值 的标准 , 就是 在教 师 主动 的引 导中让 学生 掌握文本 中折 射 出思想性 和丰 富 的语 文知识 , 就是在 主动 引导、 解读 示范 中真 正提 高学 生 的语文能力 。 由此看来 ,语 文教学确 实应 强化教师 的主导作用 , 确实应提 高教师的主导能 力,确 实到 了应 去除浮华 、 扎 实推进 的时候 了。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关键词】文道统一思想情感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大体特点。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
这里的“统一”不是文加道,而是文中寓道,道中显文,寓教于文,二者相辅相成,彼此增进:既要扭转语文教学只注重语言训练,而轻忽学生人格培育的片面做法;也不要只注重人文思想的贯彻,而轻忽语言的训练。
“道”,他不仅指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教育,还包括科学思维教育、人生哲理教育、劳动观点教育和爱漂亮情趣教育等等。
这种“道”,通过语言文字,寄与在一篇篇的课文当中;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道”的丰硕内涵,决定了语文学科“文道统一”必需寓教于文之法则,即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之同时,对学生进行“道”的教育。
但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文”偏离“道”,“道”远离“文”──要么彼此扼制,要么彼此离开。
那么,如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寻觅“文道统一”途径,从而渗透“思想情感”熏陶?一、抓住字词品出“道”每一篇文章,都贯穿着作者的思想,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情感。
这就是“道”之所在。
而这一切更集中、更突出的是包含在一些字、词、句、段中。
这些关键的字、词、句、段就是“文”与“道”的联系点。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联系点,使文道有机地渗透和统一。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一名教师抓住“一寸”、“一声”大做文章。
邱少云被熊熊大火燃烧了半个钟头,也没移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一寸”“一声”无人不知,但在着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普通的“一寸”、“一声”又具有十分丰硕的内涵。
处于四面大火当中的邱少云,何尝不想打个滚(哪怕移动一寸),以求生存;何尝不想喊几声(哪怕哼一声),以减轻痛苦。
可是他想到的是战斗的胜利,宁愿捐躯自己也绝不暴露目标。
从“一寸”、“一声”中,不正可品出钢铁战士邱少云形象之高尚、精神之伟大,从而使学生受到庞大的感染和教育。
语文教学应正确贯彻文道统一原则论文
语文教学应正确贯彻文道统一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它反映了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只有正确地贯彻教学原则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其中尤以在对待“文”与“道”的关系上,专家学者多有探讨,且有成说。
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正确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
“文道统一”原则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语文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二是指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是统一进行的。
其实,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也是语文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这两层意思是相互联系的。
“文道统一”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古人对文道关系就有过较明确的认识。
他们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强调文章必须表达一定的思想观点;强调思想观点要通过鲜明的语言来表达,“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任何把“道”与“文”分割开来的做法既不符合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可分割的客观实际,也不符合培养读写能力的教学实际。
更何况,我们现阶段(新时期)的教育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两者协调一致。
历史上也曾有过“文”与“道”完全割裂带来的惨剧。
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断章取义,硬把它和政治挂上钩,并“夸大其义”大兴文字狱,致使文学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道关系的认识上反复较多,时而重道,时而重文;或以道代文,或以文代道。
这些都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对语文教学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
首先要认识和把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说得明白点,中学语文教学应像中国的中医、气功、太极八卦一样,需讲究慢功夫,倡导“滋润”。
“滋润”就是按照汉语表述的一般特征和规律,努力从语言的整体感受和形象意义的领悟人手,通过阅读习惯的长期培养和阅读实践的坚持进行,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进而形成思想、文化、人格、情操和审美底蕴,形成自然流畅而非外在强加的表述方式和手段,从而实现有效接受,理解语言信息并运用恰当方式表情达意的目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学,无一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集中体现。
如果能善始善终地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去,就是真正遵循了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学,无一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集中体现。
如果能善始善终地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去,就是真正遵循了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
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把握教材教材中字字句句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我们通过对字词句篇的分析,既传学语文之道,又传思想道德之道。
例如:鲁迅“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一个“忍”字大写了人际情感,在“忍”中抒情,辨明美与恶:一个“怒”字,奋写切肤之恨;一个“丛”字更是了得,它显示斗争环境的恶劣与艰辛,也反映革命者斗争的勇毅和无畏。
教师抓住这些字,传炼字之道,同时又使学生领悟到字中包含着的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感。
2教法得当教法实际是一种爱心的体现,是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再现,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另一种形式。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感情投入,有了教师感情投入,还必须有感情的释放,这就要借助教学语言,好的教学语言兼有演讲美和艺术表演美,它是教师情感的独白,是沟通教材和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春风细雨。
如果我们面对生动的教材和一个个活泼的学生,语言单调枯燥,甚或动辄训人、讥讽人,那学生哪里还有心思听你的讲解教育?所以好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思想道德的教育。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
在教学方法中除了感情的投入、语言的讲究和锤炼外,具体的教学过程也同样有不少思想教育的因素。
古人讲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其中就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
因为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爱心,爱每一个人,让受教育者有不同的要求。
跳起来都能摘到桃子,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这难道不是品格的培养吗?启发式是常用的教学方法。
善于启示的人,通常采用阴阳互补,刚柔相济之策,或雪中送炭,或火上加油,或旁敲侧击,或含沙射影,或语重心长,妙在移人不觉,让学生感悟不足而自强发奋。
对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思考
对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思考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实际上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也就是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教学与人文、科学、思想、情感教育的统一。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想交流,但同时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文学熏陶。
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文道统一”的体会谈谈看法。
语文的教学,工具性往往是显性的,人文性是隐性的。
如何挖掘人文性是贯彻“文道统一”的前提。
一是推敲关键词句,闪耀思想火花。
思想深邃的文章,在文字的后面隐藏着更加丰富的内涵。
只有真正领悟到这些,文章的思想内容才能真正得到挖掘,“文”和“道”才能做到较好统一。
二是显示英雄形象,树立爱的丰碑。
文章中的英雄人物形象的影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强化反馈效果,加深思想感受。
课堂上的反馈检查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反馈检查不但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在反馈的过程中还能够增强同学们的思想感受,加深理解的深度,有目的地做到“文道统一”。
实施“文道统一”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揭示文章的寓意。
文章的思想主旨就是作者通过文章所要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寓意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它与文章的思想是高度统一的。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践两个方面的伟大贡献,表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悼念之情。
但文章开头一段没有一个关于“逝世”的词语。
“停止思想”、“安静”、“永远的睡着”等词的运用,表现了恩格斯对这位伟人的崇高敬意,战友之情、同志之情、巨大的悲痛溢于笔端。
另外,密切课内外的联系,也是贯彻“文道统一”的有效途径。
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后,我给学生们播放《甲午风云》片段,学生们看到邓世昌炮轰日本旗舰“吉野”,由于炮弹里装的全是沙子而无法发射,再看炮弹上赫然写着“美国制造”的字样时,义愤填膺,不由悟出了缘由:炮弹是别人送来的,不是自己拿来的;“送来”和“拿来”原来有这么大的区别。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途径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途径“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也是语文教学与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所谓“文”是指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道”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道统一”就是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
换言之,就是语文教师担负着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双重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不是干巴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去渗透、感染,以达到“文道统一”的。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文道统一”昵?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一、渗透所谓“渗透”,就是教师要像春雨一样,把“道”无声地润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道”。
由于语文课的思想内容不像思想品德课的思想内容那么直接显露,而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问,蕴含在文学形象之中,因此,要做到“渗透”,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其思想内容,找准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使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例如,教学《三味书屋》,我们就要着重抓住那个横刻在书桌上的“早”字,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卜文,使学生懂得这个“早”字,不仅是表示鲁迅以后上学要“早”,而且更包含了办事要“早”,不怕困难,时时奋发向上的坚强意志和生活信念。
《诺贝尔》《司马迁写<史记>》《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课文都需要我们教师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坚强意志和生活信念。
二、感染“文章不是无情物。
”中学教材中,绝大部分文章是记叙文、诗歌、文言文它们都属于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与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的统一,是作者感情的产物。
教师要深入理解课文,吟读玩味。
教学中应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品词赏句,剖析重点段,深入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哲理;还要善于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再现作品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深入体验,以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感情丰富,能在课堂上以己之情动人之心者。
漫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
,
党 和 国家的 工 作着 重 点 转 移 已 经 迸 入第二 个年 头 了 文 道统 一
。
为 了有 效地提 高 语 文 教学质 量
,
更好
,
地 贯 彻 党 的 教育方 针
,
”
这 个 教学原 则 恢 复名 誉 而 且 还 要 进 一 步 加 以强 调
,
不 断 总结
,
使 它得 到 新的 发 展
。
,
语文 教 学 要 贯彻
漫谈 语 文教学 中的
郭
垒
重 庆 市 第 一 中学
“
文 道统 一
”
当前
,
不 少 语文教 师 对如 何提高 教 学质 量 的 问 题
,
,
展 开 了 广 泛 的讨 论
”
,
给人 以 不 少 启 发
,
。
这里
想 结 合 自 己 多 年 来 的教学 实践
玉
,
谈谈语文教 学 中
。
“
文道统 一
的问题
、
。
其间容 有 偏颇
不 仅 学到 了知 识
“
:
从 这 些语文老
培 养 了能 力
,
而 且 还受到 了感 染
“
。
,
启 发 了觉 悟
,
四 人帮
”
抛 出两 个估计之 后
“
这 个 行 之有 效 的
“ “
文 道统 一 ”
”
,
就 被视 为 违禁之物 而 打入
,
冷 宫了
。
这是 因为 其 中 的 哪 个
,
文
”
字 犯 了 他们 的 忌
,
四 人帮
关于如何开展“文道统一”语文教学的思考
别 是在 新课 程 实施 以 来 . 来越 成 为教 师 关 注 的Fra bibliotek问题 。 越 本
文 在 分 析 “ 道 统 一 ”内 涵 的 基 础 上 , 教 学 环 节 和 教 授 文 从
文 本 类 型 两 个 层 面 对 这 一 原 则 的 运 用作 了一 些 思 考 , 以
“ 文道 统 一 ” 教 学环 节
文 本 类 型
基 于 以上 的认 识 ,我将 从 以下两 个 层 面来 分 析 如 何
开 展 “ 道 统 一 ” 语 文 教 学 文 的
一
“ 道 统 一 ” 为 语 文 教 学 的重 要 原 则 , 终 是 一 线 文 作 始
、
教 学 环 节 中 的 “ 道 统 一 ” 则 的 运 用 文 原
们 的教 育 理 想 , 我 们 努 力 的方 向 , 具 体 的 实 施 , 该 是 而 应
着 眼 于 现实
2关 于 “ 权 于 教 师 ” . 赋
在教 育 改 革 中 , 果 忽视 了教 师 的权 利 , 如无 视 学 如 就 生 的主 体 性一 样 , 使 教 改 失 去活 力 而 僵 化 。 程 实施 是 将 课
要 讲 了 什 么 ?” 文 中 给 你 印 象 最 深 的 是 什 么 ?” 一 类 问 “ 这
题 , 学 生 在 “ ” 个层 面 多思 考 。 让 文 这
2课 堂 讲 授 .
中 . 把 语 文 教 育 和 思 想 教 育 统 一 起 来 , 把 培 养 学 生 的 要 要
语 文能 力 和 对 学 生进 行 思想 品德 教 育结 合 起 来 。 从 以 上对 “ 道统 一 ” 两种 解 释 中 . 们 不 难 看 出 , 文 的 我 “ 道 统 一 ” 质是 在 讨论 一 种 综 合 语 文 教 学法 。传 统 意 文 实 义 上 的 概 念 不 论 是 文 章 的语 言 还 是 写 作 手 法 ,更 多 强 调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浅谈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文道统一”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所谓“文,”主要指的是知识,是语文的形式;所谓“道”,指的是思想,是语文的内容。
语文课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利用它在无痕育人方面的优势,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既能加强了思想教育,又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一直在想如何在世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能够达到和谐的统一。
经过几年的教育教学摸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创设情景,加深感知。
比如说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
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
而在我们这个地区生活的孩子,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渗透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要我们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语文学科特殊的德育功能,切切实实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那么文道统一、就会收到满意的效果,使得德育教育通过语文教育这个有效的载体焕发出新的青春。
读《怎样文道统一的进行语文教学》有感
读《怎样文道统一的进行语文教学》有感《怎样文道统一的进行语文教学》是一本对于语文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以下是对于这本书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首先,这本书强调了文道统一的重要性。
文道统一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文学欣赏、文化传承和语言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意味着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只有通过对经典文学的分析和理解,学生才能真正领略到语言的美妙和文化的瑰宝。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非常重要。
其次,这本书指出了很多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文言文的翻译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逐渐下降。
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再次,这本书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阅读经典作品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通过创设情境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等等。
这些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最后,这本书提倡教师的专业化和素养的培养。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怎样文道统一的进行语文教学》是一本对于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同时也学到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文道统一”的“文”与“道”是借助于古人的说法。
“文”泛指文章的表现形式,“道”泛指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道统一”即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文道统一”恰当地概括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关系,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从而成为人们公认的语文教学原则,被称为“文道统一”原则。
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学是重要的文化基础课。
现行职业学院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课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要“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
”在职业学院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把听、说、读、写训练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向,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又符合职业学院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呢?实践证明:在具体操作中,应掌握以下两点。
一、思想教育,在语文课里不能成为独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独立的教学过程,必须坚持“文遭统一”职业学院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思想教育只能凭借和伴随听说读写训练来进行,不能文道割裂,形成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两个过程,也不能以“道”代“文”,用思想教育的过程来代替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
要强化思想教育必须把它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从课文的思想性出发,联系实际,着重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审美观念的培养,做到“文道统一”,寓道于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如《汉堡港的变奏》一文,记叙了我国远洋货轮“汉川”号在西德汉堡港破例装载一套贵重难装的设备,创造了汉堡港一百多年来的奇迹,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事迹。
在具体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点中,贝汉廷船长这个既有崇高爱国热情,又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外交才干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感受到中国海员的爱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的实干精神。
读《怎样文道统一的进行语文教学》有感
读《怎样文道统一的进行语文教学》有感《怎样文道统一的进行语文教学》是一本对于语文教学方法和理论进行深入探讨的书籍。
阅读此书,我深切感受到文道统一的语文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可行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文道统一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实施文道统一的具体方法、以及我对此书的个人感悟。
首先,我想谈谈文道统一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文道统一的概念就是要让语文教学贯彻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文学、语言、写作等各个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将文言文和现代文分割开来,只重视文言文的背诵和现代文的解读,而忽略了文学鉴赏、创作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运用的实践。
文道统一的教学可以真正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而实现文道统一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要实施文道统一的语文教学,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
书中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例如写作实践、讨论、演讲等,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而写作实践则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写作活动,例如文章写作、作文创作等,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文学鉴赏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读课文、选读优秀作品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对《怎样文道统一的进行语文教学》的感悟。
首先,我认为文道统一的语文教学理念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实施文道统一的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能力。
其次,书中提到的具体方法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实践的。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而通过文学鉴赏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最后,我觉得书中的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非常有启发性,通过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文道统一的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学,无一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集中体现。
如果能善始善终地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去,就是真正遵循了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学,无一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集中体现。
如果能善始善终地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去,就是真正遵循了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
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把握教材
教材中字字句句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我们通过对字词句篇的分析,既传学语文之道,又传思想道德之道。
例如:鲁迅“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一个“忍”字大写了人际情感,在“忍”中抒情,辨明美与恶:一个“怒”字,奋写切肤之恨;一个“丛”字更是了得,它显示斗争环境的恶劣与艰辛,也反映革命者斗争的勇毅和无畏。
教师抓住这些字,传炼字之道,同时又使学生领悟到字中包含着的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感。
2教法得当
教法实际是一种爱心的体现,是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再现,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另一种形式。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感情投入,有了教师感情投入,还必须有感情的释放,这就要借助教学语言,好的教学语言兼有演讲美和艺术表演美,它是教师情感的独白,是沟通教材和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春风细雨。
如果我们面对生动的教材和一个个活泼的学生,语言单调枯燥,甚或动辄训人、讥讽人,那学生哪里还有心思听你的讲解教育?所以好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思想道德的教育。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
在教学方法中除了感情的投入、语言的讲究和锤炼外,具体的教学过程也同样有不少思想教育的因素。
古人讲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其中就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
因为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爱心,爱每一个人,让受教育者有不同的要求。
跳起来都能摘到桃子,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这难道不是品格的培养吗?
启发式是常用的教学方法。
善于启示的人,通常采用阴阳互补,刚柔相济之策,或雪中送炭,或火上加油,或旁敲侧击,或含沙射影,或语重心长,妙在移人不觉,让学生感悟不足而自强发奋。
3开放课堂
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因素的联系十分密切。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更强调了语文教育的社会属性。
高中大纲提出了“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德育目的,以及“联系现实生活”的生活观点和“注重语文实践”的实践观点。
要把学生亲身的阅历融进对课文的理解,要把课堂学到的东西带到家庭、社会中去实践去感悟去领会,这就需要走出狭小的课堂或扩大语文教学课堂。
比如了解父母亲怎样对待工作,对待同志,对待成绩和挫折;听先进人物报告,有条件也可听听罪犯为什么犯罪的自述:搜集群众中新鲜语言,到菜市场也去讨价还价一番,到工农兵中去看一看听一听。
总之放开胆子,让学生看一看社会的光明与黑暗,看一看生活的美好与无奈,引导他们比较、鉴别,引导他们扬善弃恶,引导他们奋发向上,引导他们建立语文意识和分析意识。
这样做,无论对于阅读还是写作,无论对于语文能力和思想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那种怕“乱”的思想和在狭小课堂铸就人才,提高“两个素质”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
我们说,教书的目的就是育人,育人的过程就是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
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感情意志都是在潜移默化中日趋规范的。
这种潜移默化自然不仅仅是在课堂,它首先在家庭就已经开始,如果我们不开放课堂,那么一旦学生走向纷繁复杂的社会,就会茫然失措,那些在课堂形成的“语文能力”在社会大课堂中就很难派上用场。
所以从根本上说,人的思想教育的过程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培养语文能力,实际_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纯洁健康的思想感情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
这种能力当然需要实践,但实践绝不是仅为做练习,到社会生活去,才是真正的大实践。
4师德影响
教师历来为世人景仰,原因在于教师有博大的胸怀,奉献的精神,如母爱温柔,如父爱庄严。
学生在校学习,他的思想的形成,品格的铸就,有许多成分来自教师言传身教。
教师一举一动皆视为表率,一言一行都当楷模,这本身就是春风化雨,使学生潜移默化。
尤其是语文老师,他的言语、行为,所从事的工作,都包含了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满口脏话粗话(不仅在课堂),怎么能使学生语言美?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说话欠条理,又怎能使学生说话恰到好处?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语言呆板、单调,又怎能使学生语言生动活泼?如果一个语文教师遇事斤斤计较,又怎能使学生温良恭俭让?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一切向钱看,又怎能使学生乐于奉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所以,教师品格因素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是一种熏陶。
这种熏陶在心灵上互为充实,在心理上互为感应,在感情上互为共鸣,在理智上互为启示,在行为上互为榜样。
教学相长,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在共同的社会实践和认识世界中,共同走向道德的光辉顶点。
十几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注重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收到了良好效果。
实践表明,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以载道,教以载道,道借文传,学借文传,那么春风化雨入心田是不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