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元素性质实验-实验报告
主族金属实验报告
主族金属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主族金属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主族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实验原理:主族金属是指位于周期表左侧的金属元素,包括1A、2A、3A、4A、5A和6A族元素。
它们具有共同的性质,包括低电负性、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等。
这些性质使主族金属在许多应用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实验器材和试剂:1. 试剂:氢氧化钠(NaOH)、氢氯酸(HCl)、硫酸(H2SO4)、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铜(Cu(OH)2)、锌(Zn)、镁(Mg)、铝(Al)、锂(Li)、钠(Na)、钾(K)、磷(P)、硫(S);2. 器材:量筒、试管、移液管、烧杯、隔水加热器、酸度计等。
实验步骤:实验一:主族金属的还原性1. 操作前准备:将锌、镁、铝、锂、钠、钾片分别加入试管中。
2. 将试管置于隔水加热器中,并加入盐酸(HCl)。
3. 观察实验现象:锌、镁和铝片反应迅速,放出气体;锂、钠和钾片在水中发生热反应,剧烈冒火。
实验二:主族金属的键合性1. 操作前准备:将磷、硫、氢氧化钠(NaOH)、硫酸(H2SO4)分别加入试管中。
2. 将试管加热至水浴温度,加入试剂观察实验现象。
经观察,实验进行如下:(1)将氢氧化钠(NaOH)加入磷试管中,观察是否放出氢气。
(2)将硫酸(H2SO4)加入硫试管中,观察是否放出二氧化硫(SO2)气体。
实验三:主族金属的硫酸盐溶解性1. 操作前准备:将硫酸(H2SO4)置于烧杯中,加入锌、镁、铝片分别进行试验。
2. 观察实验现象:锌片和硫酸(H2SO4)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气体氫气(H2);镁片和硫酸(H2SO4)反应较快,反应放出气体氫气(H2);铝片和硫酸(H2SO4)发生慢反应,反应产生气体慢。
实验四:主族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1. 操作前准备:将氢氧化铜(Cu(OH)2)溶液和氢氧化钾(KOH)溶液分别置于试管中,加入铜片、锌片和镁片进行试验。
2. 观察实验现象:铜片置于氢氧化铜(Cu(OH)2)溶液中,反应放出氢气(H2),铜变成铜离子(Cu2+)。
铝的性质实验报告
铝的性质实验报告铝的性质实验报告引言:铝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了解铝的性质,包括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与其他物质的反应等。
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铝的特性和应用领域。
实验一:铝的物理性质在本实验中,我们首先研究了铝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熔点和导电性。
密度是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衡量物质重量的重要指标。
我们使用天平测量了一块铝的质量,并使用一个容器装满水,然后将铝块轻轻放入容器中,记录水位的变化。
通过计算铝块的体积,我们可以得出铝的密度。
熔点是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转变温度。
我们使用一个熔化点仪来测量铝的熔点。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铝样品放置在熔化点仪的加热台上,逐渐加热,直到铝完全熔化并记录下温度。
导电性是物质传导电流的能力。
我们使用一个电路来测试铝的导电性。
将铝样品与电源和电灯泡连接,观察电灯泡是否亮起,以及亮度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判断铝的导电性能。
实验二:铝的化学性质在本实验中,我们研究了铝的化学性质,包括与酸、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反应。
首先,我们将铝样品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到铝与盐酸产生气体的释放,同时铝样品逐渐消失。
这是因为铝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并产生相应的盐。
然后,我们将铝样品与氧化剂过氧化氢反应。
观察到铝与过氧化氢反应产生气体的释放,并产生白色的氧化铝。
这个实验表明铝具有被氧化的性质。
最后,我们将铝样品与还原剂铜(II)氯化物反应。
观察到铝与铜(II)氯化物反应后,铝样品逐渐消失,并生成铜金属。
这个实验表明铝具有还原其他物质的性质。
实验三:铝的应用在本实验中,我们研究了铝的应用领域,包括建筑、航空航天和包装等。
铝具有轻质、强度高、耐腐蚀等特点,因此在建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铝合金可以用于制造窗框、门框和外墙板等建筑材料,既美观又耐用。
在航空航天领域,铝合金被广泛用于制造飞机机身和发动机零部件。
铝合金的轻质特性可以减轻飞机的重量,提高燃油效率。
元素周期表实验报告
元素周期表实验报告(字数:1500)摘要:本实验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的性质和特点,探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并以实验报告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规律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及其在化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第一部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是由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依次排列的表格。
它由一系列水平行和垂直列组成,每一行称为一个周期,每一列称为一个族。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使得我们可以快速了解和比较不同元素的性质。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了周期表中不同元素的行和列位置,以及相邻元素间性质的变化。
第二部分: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周期规律。
首先,原子序数越高,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越重。
其次,同一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如氧族元素氧、硫、硒都具有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此外,元素周期表中还存在着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等性质的周期变化规律。
在实验中,我们重点观察了周期表中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其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第三部分: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重要工具。
不同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元素的性质和反应行为。
在实验中,我们了解到锂、钠、钾等金属元素具有较低的电离能,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而氟、氯、溴等非金属元素具有较高的电负性,容易接受电子形成阴离子。
这些性质使得元素周期表成为理解元素反应性和反应类型的基础。
总结:通过该实验,我们对元素周期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明白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周期规律,并且学会了如何使用周期表预测元素的性质和反应行为。
元素周期表不仅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重要工具。
对于化学学习者来说,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和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并为今后的学习和实验提供了有力支持。
化学实验报告主族元素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主族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2. 掌握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3. 通过实验验证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主族元素是指周期表中s区和p区的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主族元素在特定条件下的反应现象,探究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等。
2. 试剂:NaBr溶液、KI溶液、氯水、溴水、碘化钾溶液、四氯化碳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氯水与NaBr溶液的反应(1)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NaBr溶液。
(2)滴加几滴氯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观察有机层颜色。
2. 实验二:溴水与KI溶液的反应(1)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KI溶液。
(2)滴加几滴溴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观察有机层颜色。
3. 实验三:主族元素熔沸点比较(1)取主族元素样品(如锂、钠、钾、铷、铯等),分别称取一定质量。
(2)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熔点和沸点。
(3)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实验一:加入氯水后,NaBr溶液颜色变浅;加入四氯化碳后,有机层呈橙红色。
2. 实验二:加入溴水后,KI溶液颜色变浅;加入四氯化碳后,有机层呈紫红色。
3. 实验三:主族元素熔沸点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升高。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 实验一和实验二表明,氯气和溴水具有氧化性,可以将Br-和I-氧化为Br2和I2,说明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氧化性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弱。
2. 实验三表明,主族元素熔沸点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升高,说明原子间作用力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强。
七、结论1. 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氧化性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弱,熔沸点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升高。
2. 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但随原子序数增大,性质发生变化。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化学试剂。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主族元素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主族元素的基本性质和规律;2.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 通过实验验证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实验原理1.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具有周期性的性质;2. 主族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递变规律,即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试管、试管夹、试管架、酒精灯、镊子、滴管;2. 试剂:金属钠、金属钾、金属锂、金属镁、金属铝、金属铁、金属铜、金属银、金属金、金属汞、盐酸、硫酸、硝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氢氧化铁、氢氧化铜、氢氧化银、氢氧化金、氢氧化汞、氯水、溴水、碘水、四氯化碳。
四、实验步骤1. 首先观察并记录各金属的外观、颜色、硬度等性质;2. 将金属分别与盐酸、硫酸、硝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氢氧化铁、氢氧化铜、氢氧化银、氢氧化金、氢氧化汞等试剂反应,观察并记录反应现象;3. 将氯水、溴水、碘水分别与金属钠、金属钾、金属锂、金属镁、金属铝、金属铁、金属铜、金属银、金属金、金属汞等试剂反应,观察并记录反应现象;4. 将金属分别与四氯化碳反应,观察并记录反应现象;5.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金属外观、颜色、硬度等性质:金属钠、钾、锂为银白色,硬度较低;金属镁、铝为银白色,硬度较高;金属铁为灰色,硬度较高;金属铜为红色,硬度较高;金属银为银白色,硬度较高;金属金为金黄色,硬度较高;金属汞为银白色,硬度较低。
2. 金属与酸反应:金属钠、钾、锂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反应剧烈;金属镁、铝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反应较剧烈;金属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反应较慢;金属铜、银、金与盐酸不反应;金属汞与盐酸不反应。
3. 金属与碱反应:金属钠、钾、锂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反应产生氢气,反应剧烈;金属镁、铝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反应产生氢气,反应较剧烈;金属铁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反应产生氢气,反应较慢;金属铜、银、金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不反应;金属汞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不反应。
元素性质实验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元素性质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技巧。
3. 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元素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观察和实验,验证元素性质的特点和规律。
三、实验用品1. 试剂:金属钠、钾、镁、铝、铁、铜、锌、硫、磷、氯、溴、碘等。
2. 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镊子、滴管、滤纸、玻璃棒、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物理性质实验(1)观察金属钠、钾、镁、铝、铁、铜、锌的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
(2)观察硫、磷、氯、溴、碘的熔点、沸点、颜色等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实验(1)金属钠、钾与水反应实验:将金属钠、钾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反应现象。
(2)金属镁、铝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将镁、铝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反应现象。
(3)硫、磷与氧气反应实验:将硫、磷分别与氧气反应,观察反应现象。
(4)氯、溴、碘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将氯、溴、碘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观察反应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物理性质实验结果金属钠、钾的密度较大,熔点低,硬度小;镁、铝的密度较小,熔点较高,硬度较大;铁、铜、锌的密度较大,熔点较高,硬度较大;硫、磷的熔点较低,颜色分别为黄色、红色;氯、溴、碘的沸点较高,颜色分别为黄绿色、红棕色、紫黑色。
2. 化学性质实验结果金属钠、钾与水反应剧烈,产生氢气;镁、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硫、磷与氧气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氯、溴、碘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相应的盐。
六、实验结论1. 元素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硬度等。
2. 元素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如与水、酸、氧气等反应。
3. 同一主族元素性质具有相似性,同周期元素性质具有递变规律。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烫伤、割伤等事故。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
元素定性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元素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常见元素定性分析的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提高对元素定性分析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实验原理元素定性分析是根据物质的组成元素,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方法,将待测物质中的元素分离、鉴定,从而确定物质成分的一种分析方法。
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反应:利用待测元素与特定试剂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具有特征颜色的沉淀或溶液,从而进行定性分析。
2. 物理方法:利用元素的光谱、电化学等物理性质,通过仪器检测,进行定性分析。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析天平、滴定管、试管、烧杯、酒精灯、玻璃棒等。
2. 试剂:氢氧化钠、硝酸银、氯化钠、硫酸铜、硫酸铁、盐酸、氨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称取一定量的待测样品,溶解于适量溶剂中,搅拌均匀。
2. 定性分析:(1)金属离子定性分析:① 银离子:取少量样品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银离子。
② 钙离子:取少量样品溶液,滴加硫酸铜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钙离子。
③ 镁离子:取少量样品溶液,滴加氨水,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镁离子。
(2)非金属离子定性分析:① 氯离子:取少量样品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氯离子。
② 硫酸根离子:取少量样品溶液,滴加钡离子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硫酸根离子。
③ 碳酸根离子:取少量样品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碳酸根离子。
3. 结果记录与分析: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结合实验原理,分析待测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元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银离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样品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样品中含有银离子。
2. 钙离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样品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样品中含有钙离子。
3. 镁离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样品溶液中滴加氨水后,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样品中含有镁离子。
周期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元素周期律实验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性。
2. 了解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变化趋势。
3.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实验原理: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根据元素周期表,元素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周期:1. 第一周期:H(氢)、He(氦)2. 第二周期:Li(锂)、Be(铍)、B(硼)、C(碳)、N(氮)、O(氧)、F (氟)、Ne(氖)3. 第三周期:Na(钠)、Mg(镁)、Al(铝)、Si(硅)、P(磷)、S(硫)、Cl(氯)、Ar(氩)4. 第四周期:K(钾)、Ca(钙)、Sc(钪)、Ti(钛)、V(钒)、Cr(铬)、Mn(锰)、Fe(铁)、Co(钴)、Ni(镍)、Cu(铜)、Zn(锌)、Ga(镓)、Ge (锗)、As(砷)、Se(硒)、Br(溴)、Kr(氪)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性质变化,验证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性。
实验材料:1. 试剂:NaCl(氯化钠)、KNO3(硝酸钾)、CuSO4(硫酸铜)、FeCl3(氯化铁)、HCl(盐酸)、NaOH(氢氧化钠)、BaCl2(氯化钡)2. 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玻璃棒、滴管、量筒、滤纸实验步骤:1. 观察NaCl与KNO3的反应:- 将NaCl和KNO3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溶解。
- 观察溶解过程中的现象,记录溶解速度、溶解度等数据。
2. 观察CuSO4与NaOH的反应:- 将CuSO4溶液和NaOH溶液分别倒入两个试管中。
- 观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沉淀颜色,记录沉淀形成时间。
3. 观察FeCl3与HCl的反应:- 将FeCl3溶液和HCl溶液分别倒入两个试管中。
- 观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颜色,记录气体产生时间。
4. 观察BaCl2与NaOH的反应:- 将BaCl2溶液和NaOH溶液分别倒入两个试管中。
- 观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沉淀颜色,记录沉淀形成时间。
元素及化合物实验报告
元素及化合物实验报告《元素及化合物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实验材料:氢气、氧气、氮气、碳、氢氧化钠、氢氧化铜、氢氧化铝、硫酸铜、硫酸钠、氯化钠、氯化铁、硝酸银、氢氧化钙等。
实验步骤:1. 氢气的性质实验:将氢气通入烧杯中的氧化铜粉末中,观察氧化铜粉末的变化。
2. 氧气的性质实验:将一根点燃的木条放入氧气中,观察木条的燃烧情况。
3. 氮气的性质实验:将一根点燃的木条放入氮气中,观察木条的燃烧情况。
4. 碳的性质实验:将碳放入氧气中,观察碳的燃烧情况。
5. 氢氧化钠的性质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观察产生的沉淀。
6. 氢氧化铜的性质实验:将氢氧化铜溶液与硫酸钠溶液混合,观察产生的沉淀。
7. 氢氧化铝的性质实验:将氢氧化铝溶液与氯化钠溶液混合,观察产生的沉淀。
8. 硫酸铜的性质实验:将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观察产生的沉淀。
9. 硫酸钠的性质实验:将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混合,观察产生的沉淀。
10. 氯化铁的性质实验:将氯化铁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合,观察产生的沉淀。
11. 硝酸银的性质实验:将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混合,观察产生的沉淀。
12. 氢氧化钙的性质实验:将氢氧化钙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观察产生的沉淀。
实验结果:1. 氢气通入烧杯中的氧化铜粉末,氧化铜粉末变成红色的铜金属。
2. 将一根点燃的木条放入氧气中,木条燃烧更加旺盛。
3. 将一根点燃的木条放入氮气中,木条不能燃烧。
4. 将碳放入氧气中,碳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5.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产生蓝色的沉淀。
6. 氢氧化铜溶液与硫酸钠溶液混合,产生蓝色的沉淀。
7. 氢氧化铝溶液与氯化钠溶液混合,产生白色的沉淀。
8.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产生蓝色的沉淀。
9. 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混合,产生白色的沉淀。
10. 氯化铁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合,产生棕色的沉淀。
元素及化合物实验报告
元素及化合物实验报告元素及化合物实验报告引言:元素及化合物实验是化学学科中的基础实验之一,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为深入理解化学原理奠定基础。
实验一:金属元素的性质研究1.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金属元素的性质,如导电性、延展性等。
2. 实验步骤:选取铜、铁和铝三种常见金属材料,分别进行导电性测试、延展性测试等。
3. 实验结果: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能够迅速传导电流和拉伸成线;铁具有一定的导电性,但延展性较差,不易变形;铝导电性较好,延展性较铁差,但较铜好。
4. 实验结论:不同金属元素具有不同的性质,这些性质与其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有关。
实验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研究1. 实验目的:研究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如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
2. 实验步骤:选取氧、氮和碳三种常见非金属元素,分别进行电子亲和能测试、电负性测试等。
3. 实验结果:氧具有较高的电子亲和能,易接受电子形成负离子;氮的电子亲和能较低,不易形成负离子;碳的电子亲和能较低,不易形成负离子。
氧的电负性较高,碳的电负性较低。
4. 实验结论: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有关,对于化学反应的发生和物质的性质起到重要作用。
实验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研究1.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了解化学反应的特点。
2. 实验步骤:选取氢氧化钠和盐酸、硫酸铜和铁片等反应,观察其反应过程和产物形成情况。
3. 实验结果: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时产生氯化钠和水,反应过程中产生气泡和变热现象;硫酸铜和铁片反应时产生铁硫化物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过程中铁片逐渐溶解,溶液颜色发生变化。
4. 实验结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涉及化学反应,反应物之间发生原子、离子或分子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物质。
实验四:化合物的性质研究1.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化合物的性质,如溶解性、酸碱性等。
2. 实验步骤:选取氯化钠、硫酸铜等化合物,进行溶解性测试、酸碱性测试等。
元素周期表实验报告
元素周期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深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元素的性质,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周期性变化。
二、实验原理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电子构型和化学性质等规律排列而成。
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本次实验将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来观察和验证这些规律。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1、仪器:试管、滴管、酒精灯、镊子、砂纸、火柴。
2、药品:钠(Na)、镁(Mg)、铝(Al)、铁(Fe)、铜(Cu)、稀盐酸(HCl)、稀硫酸(H₂SO₄)、氢氧化钠溶液(NaOH)、酚酞试液。
四、实验步骤1、金属与酸的反应分别取少量的钠、镁、铝、铁、铜,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将打磨后的钠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迅速用镊子将钠取出,擦干表面的水,放入盛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并用点燃的火柴靠近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
分别将镁、铝、铁、铜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反应的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
2、金属与碱的反应取少量的铝片,放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热,观察现象。
3、金属的置换反应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和铁钉表面的现象。
五、实验现象及分析1、金属与酸的反应钠与水反应剧烈,钠浮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声,溶液变红,生成的气体能使点燃的火柴燃烧,说明生成了氢气。
钠与稀盐酸反应更为剧烈,产生大量气泡。
镁与稀盐酸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反应速度较快。
铝与稀盐酸反应较缓慢,产生气泡。
铁与稀盐酸反应缓慢,产生少量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
铜与稀盐酸不反应。
分析: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的活泼性逐渐减弱;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的活泼性逐渐增强。
钠在第一周期,是非常活泼的金属,能与水剧烈反应;镁在第三周期,活泼性较强;铝在第三周期,活泼性相对较弱;铁在第四周期,活泼性较弱;铜在第四周期,是不活泼的金属。
元素分析实验报告实验步骤
元素分析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元素分析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元素分析实验,掌握分析化学中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元素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验结果得出样品中元素的含量。
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电子天平、分析天平、燃烧器、分光光度计等。
2. 试剂:待测样品、标准溶液、去离子水等。
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a. 将待测样品称取适量,放入燃烧器中。
b. 将燃烧器放入燃烧装置中,进行燃烧。
2. 燃烧与收集a. 打开燃烧器的气源,点燃燃烧器。
b. 调节燃烧器的火焰,使其保持稳定。
c. 燃烧完毕后,关闭气源,待燃烧器冷却。
3. 溶解与稀释a. 将燃烧后的样品转移到烧杯中。
b. 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溶解样品。
c. 如有需要,可以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稀释。
4. 标准曲线绘制a. 准备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
b.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c. 将吸光度与浓度绘制成标准曲线。
5. 样品测定a.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样品溶液的吸光度。
b.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元素的含量。
c.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前要认真阅读实验操作步骤,确保操作正确。
2.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3. 仪器的使用要谨慎,避免损坏。
4. 样品制备要准确称取,避免误差。
5. 实验结果要进行多次重复测定,以提高准确性。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测定,我们得到了样品中元素的含量。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对样品的成分和性质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与标准溶液的比较,我们可以评估样品的质量和纯度。
同时,实验结果也可以用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总结:通过本次元素分析实验,我们掌握了分析化学中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了元素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结果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样品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应用元素分析的知识,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有效的支持。
元素性质实验报告
元素性质实验报告元素性质实验报告引言: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解元素的性质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本质和化学反应的过程至关重要。
为了探究元素的性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测试。
本报告将详细描述我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一:物理性质测试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元素,包括铁、铜和锌,来测试它们的物理性质。
首先,我们对这些元素进行了外观观察。
铁是一种灰黑色的金属,具有光泽;铜是金黄色的金属,也具有光泽;锌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看起来比较闪亮。
接下来,我们测试了这些元素的导电性。
我们将一个导线连接到一个电池的正极,并将另一端接触到元素表面。
结果显示,铁和铜是导电性良好的元素,电流顺利通过;而锌的导电性较差,电流通过时出现了明显的阻力。
此外,我们还测试了这些元素的熔点。
我们将它们分别放置在不同的烧杯中,加热直到它们融化。
结果显示,铁的熔点较高,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融化;铜的熔点较低,加热一段时间后就融化了;而锌的熔点也较低,加热后很快融化。
实验二:化学性质测试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化学反应来测试元素的化学性质。
首先,我们测试了铁和氧气的反应。
我们将一小块铁放入一个试管中,然后用火焰加热试管底部。
结果显示,铁与氧气反应产生了明亮的火花,产生了铁的氧化物。
接下来,我们测试了铜和盐酸的反应。
我们将一小块铜放入一个试管中,然后加入盐酸。
结果显示,铜与盐酸反应产生了气体,并且试管变热了。
这表明铜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氢气。
最后,我们测试了锌和硫酸的反应。
我们将一小块锌放入一个试管中,然后加入硫酸。
结果显示,锌与硫酸反应产生了气体,并且试管变热了。
这表明锌与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氢气。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首先,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铁、铜和锌具有不同的颜色和外观,这是由它们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所决定的。
此外,它们的导电性和熔点也不同,这是由它们的金属键和晶格结构所决定的。
主族元素实验报告格式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主族元素的基本性质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递变规律。
2. 通过实验观察,验证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 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反映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主族元素是指位于元素周期表主族的元素,它们的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本实验通过观察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现象,探究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三、实验用品1. 仪器:试管、试管夹、试管架、酒精灯、镊子、胶头滴管、烧杯等。
2. 试剂:金属钠、金属钾、氯水、溴水、碘化钾溶液、溴化钠溶液、四氯化碳等。
四、实验步骤1.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实验(1)将金属钠和金属钾分别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2)将氯水、溴水、碘水分别滴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3)将少量氯水滴入盛有少量NaBr溶液的试管中,再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4)将少量溴水滴入盛有少量KI溶液的试管中,再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2. 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实验(1)将金属钠、金属钾分别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2)将氯水、溴水、碘水分别滴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3)将少量氯水滴入盛有少量NaBr溶液的试管中,再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4)将少量溴水滴入盛有少量KI溶液的试管中,再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五、实验现象1.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实验(1)金属钠投入水中,迅速反应,产生气泡,溶液呈碱性。
(2)金属钾投入水中,反应更剧烈,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呈碱性。
(3)氯水滴入NaBr溶液中,溶液呈橙色;溴水滴入NaBr溶液中,溶液呈褐色;碘水滴入KI溶液中,溶液呈紫色。
(4)氯水滴入NaBr溶液中,再加入四氯化碳,溶液分层,下层呈橙红色。
(5)溴水滴入KI溶液中,再加入四氯化碳,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
2. 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实验(1)金属钠投入水中,迅速反应,产生气泡,溶液呈碱性。
元素分析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了解元素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元素分析仪器的操作技巧;3. 通过对实验样品的元素分析,掌握元素分析结果的处理和解读。
二、实验原理元素分析是通过对物质中元素组成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本实验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对样品中的元素进行定量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原子蒸气对特定波长光吸收强度与样品中待测元素浓度成正比的原理,对样品中元素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原子吸收光谱仪、微波消解仪、电子天平、移液器、烧杯、容量瓶、洗耳球等。
2. 试剂:硝酸、盐酸、高氯酸、水、待测元素标准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前处理: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样品,加入适量的硝酸、盐酸、高氯酸,在微波消解仪中进行消解,直至样品完全溶解。
然后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
2. 标准溶液的配制:根据实验需要,配制一定浓度的待测元素标准溶液。
3. 仪器调试:开启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仪器自检,调整仪器工作参数,使仪器达到最佳工作状态。
4. 样品测定:将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依次注入仪器,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5. 数据处理:根据标准曲线法,计算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以待测元素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样品测定结果: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3. 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探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样品中的元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2. 通过实验,掌握了元素分析仪器的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
3. 本实验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技术支持。
七、实验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注意实验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 仪器使用过程中,保持仪器清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元素性质实验实验报告
元素性质实验实验报告《元素性质实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元素的性质和特点,深入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氢气、氧气、碳粉、铁粉、铜粉、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铜溶液、盐酸、硫酸、硝酸、火焰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等。
2. 实验方法:a. 实验一:氢气的性质b. 实验二:氧气的性质c. 实验三:金属的性质d. 实验四:非金属的性质e. 实验五: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铜的性质f. 实验六:酸的性质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氢气的性质a. 在火焰试管中加热氢气,发现氢气能够燃烧并发出明亮的火焰。
b. 将火焰试管中的火焰熄灭,然后用一根火柴在试管口附近点燃,发现“吱吱”声响,说明氢气是可燃气体。
2. 实验二:氧气的性质a. 将一根点燃的火柴放入装有氧气的试管中,火焰猛烈地燃烧并发出更明亮的火光。
b. 用一根点燃的火柴在试管口附近点燃,火焰迅速熄灭,说明氧气是助燃气体。
3. 实验三:金属的性质a. 将碳粉、铁粉、铜粉分别加热,发现铁粉和铜粉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黑色和绿色的氧化物。
4. 实验四:非金属的性质a. 将硫粉加热,发现硫粉燃烧时散发出刺鼻的臭味,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5. 实验五: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铜的性质a.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产生气泡并发热,产生氯化钠溶液。
b. 将氢氧化铜溶液滴入硫酸中,产生蓝色的沉淀,表明产生了硫酸铜。
6. 实验六:酸的性质a. 将盐酸、硫酸、硝酸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发现产生了相应的盐和水。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元素的性质和特点,包括氢气和氧气的燃烧性质,金属和非金属的氧化性质,以及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这些实验结果对我们深入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主族金属元素实验报告doc
主族金属元素实验报告篇一:综合实验1___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1] 综合实验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实验目的:1.结合所学知识了解实验方案的意义,巩固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认识。
2.掌握常见药品的取用、液体的加热以及萃取等基本操作。
3.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得出相应结论。
实验原理: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强。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渐弱,金属性渐强。
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可以从元素的单质跟水或酸溶液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或由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可以从元素最高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跟氢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以及氢化物的稳定程度来判断,另外也可以由非金属单质是否能把其它元素从它们的化合物里置换出来加以判断。
实验器材:仪器:试管、小烧杯、酒精灯、胶头滴管、试卷夹。
试剂:钠块、镁条、铝片、氯水(新制)、溴水、氯化钠溶液、溴化钠溶液、碘化钠溶液、稀盐酸(1mol/L)、酚酞试液其它材料:镊子、滤纸、砂纸、玻璃片、火柴(或打火机)。
实验步骤1.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1)取100mL小烧杯,向烧杯中注入约50mL水,然后用镊子取绿豆大小的一块钠,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擦去,放入烧杯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
反应完毕后,向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2)取两支试管各注入约5mL的水,取一小片铝和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分别投入两支试管中。
若前面两支试管反应缓慢,可在酒精灯上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再加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mL 1mol/L盐酸,取一小片铝和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分别投入两支试管中,观察现象。
2. 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1)在三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约3 mL氯化钠、溴化钠、碘化钠溶液,然后在每一支试管里分别加入新制备的氯水2mL,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1-2元素性质实验-实验报告材料
元素实验报告实验18 主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一、 实验目的1. 熟练掌握试管操作。
2. 学习离心分离操作。
3. 学习主族元素一些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二、实验容1. 卤离子的还原性:向3支盛有绿豆大小的KI 、KBr 和KCl 固体的试管分别加入0.5 cm 3浓硫酸,观察反应产物的颜色和状态。
把湿的醋酸铅试纸、湿的碘-淀粉试纸和湿的pH 试纸分别伸向装有KI 、KBr2. 氯含氧酸盐的氧化性 往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NaClO 、KClO 3和KClO 4溶液,然后加入KI 淀粉溶液,观察现象。
向不发3. 过氧化氢的氧化还原性(1) 氧化性:取1小片Pb(Ac)2试纸,加1滴H 2S 的水溶液,则有黑色的PbS 生成。
再向试纸上222444. 过硫酸盐的氧化性向盛有2滴 0.002 mol·dm-3Mn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cm3 3 mol·dm-3H2SO4、2~3 滴AgNO3溶液,再加入少量K2S2O8固体,小心加热,观察现象;另取1支试管,不加AgNO3, 进行同样实验。
5. 亚硝酸的氧化还原性请利用0.5 mol·dm-3NaNO2、0.1 mol·dm-3KI、0.02 mol·dm-3KMnO4、1 mol·dm-3H2SO4试剂,6. 硝酸根的检出取少量FeSO4·7H2O固体于试管中,滴加1滴0.5 mol·dm-3NaNO3溶液及1滴浓H2SO4,静置,观察现象。
反应式为:2+-+3+2+2-7. 磷酸根、焦磷酸根和偏磷酸根的鉴别(1)分别向0.1 mol·dm-3Na2HPO4、Na4P2O7和NaPO3溶液中滴加0.1 mol·dm-3AgNO3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生成的沉淀溶于2 mol·dm-3HNO3溶液吗?(2)以2 mol·dm-3HAc溶液酸化磷酸盐溶液、焦磷酸盐溶液和偏磷酸盐溶液,再分别加入蛋白溶液,各发生什么现象?3-4--PO43-、P2O74-和PO3-的鉴别方法:8. Sn2+、Pb2+、Sb3+、Bi3+氢氧化物的酸碱性现有0.1 mol·dm-3的SnCl2、Pb(NO3)2、SbCl3和Bi(NO3)3,2 mol·dm-3NaOH、6 mol·dm-3NaOH 和40%的NaOH试剂。
元素分析实验报告
元素分析实验报告元素分析实验报告概述:元素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确定样品中各种元素的存在和含量。
本实验旨在通过不同的分析技术,对给定的样品进行元素分析,并通过实验结果来了解样品的组成和性质。
实验仪器和试剂:本实验使用的仪器包括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
实验所需的试剂包括标准溶液、样品溶液和稀释液。
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待分析的样品加入适量的溶剂中,如酸溶液或水溶液。
根据需要,可以进行稀释或浓缩处理。
2. 标准曲线的制备: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当的标准物质,制备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
使用这些标准溶液,通过仪器测量其吸光度或发射光强,建立标准曲线。
3. 仪器校准:使用标准溶液进行仪器校准,以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样品测量:将样品溶液装入仪器中,通过AAS或ICP-OES测量样品中各元素的吸光度或发射光强。
5. 数据处理:根据标准曲线和测量结果,计算样品中各元素的含量。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得到了样品中各元素的含量。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对样品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析和讨论。
1. 元素A的含量为X%:元素A在样品中的含量较高,说明样品可能与A相关的物质有关。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揭示样品的来源和用途。
2. 元素B的含量为Y%:元素B在样品中的含量较低,可能是因为样品中的其他成分对B的测量造成了干扰。
进一步的实验可以排除干扰因素,提高B的测量准确性。
3. 元素C的含量为Z%:元素C在样品中的含量较为均衡,可能是因为样品的制备和测量过程中的误差较小。
这表明样品的组成相对稳定,可以作为参考标准。
通过对样品中各元素含量的分析,可以得出对样品性质和组成的初步结论。
进一步的实验和分析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以支持这些结论。
实验误差和改进: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些误差可能来自样品制备、仪器校准、测量操作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实验报告
实验18 主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一、 实验目的
1. 熟练掌握试管操作。
2. 学习离心分离操作。
3. 学习主族元素一些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二、实验内容
1. 卤离子的还原性:向3支盛有绿豆大小的KI 、KBr 和KCl 固体的试管分别加入0.5 cm 3浓硫酸,观察反应产物的颜色和状态。
把湿的醋酸铅试纸、湿的碘-淀粉试纸和湿的pH 试纸分别伸向装有KI 、KBr
2. 氯含氧酸盐的氧化性 往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NaClO 、KClO 3
和KClO 4溶液,然后加入KI 淀粉溶液,观察现象。
向不发
3. 过氧化氢的氧化还原性
(1) 氧化性:取1小片Pb(Ac)2试纸,加1滴H 2S 的水溶液,则有黑色的PbS 生成。
再向试纸上
(2)还原性:取少量3% H2O2溶液,用H2SO4溶液酸化,再滴加2~3滴0.01 mol·dm-3KmnO4
4. 过硫酸盐的氧化性
向盛有2滴 0.002 mol·dm-3Mn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cm3 3 mol·dm-3H2SO4、2~3 滴AgNO3溶液,再加入少量K2S2O8固体,小心加热,观察现象;另取1支试管,不加AgNO3, 进行同样实验。
5. 亚硝酸的氧化还原性
请利用0.5 mol·dm-3NaNO2、0.1 mol·dm-3KI、0.02 mol·dm-3KMnO4、1 mol·dm-3H2SO4试剂,
6. 硝酸根的检出
取少量FeSO4·7H2O固体于试管中,滴加1滴0.5 mol·dm-3NaNO3溶液及1滴浓H2SO4,静置,观察现象。
反应式为:
2+-+3+2+2-
7. 磷酸根、焦磷酸根和偏磷酸根的鉴别
(1)分别向0.1 mol·dm-3Na2HPO4、Na4P2O7和NaPO3溶液中滴加0.1 mol·dm-3AgNO3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生成的沉淀溶于2 mol·dm-3HNO3溶液吗?
(2)以2 mol·dm-3HAc溶液酸化磷酸盐溶液、焦磷酸盐溶液和偏磷酸盐溶液,再分别加入蛋白溶液,各发生什么现象?
3-4--
PO43-、P2O74-和PO3-的鉴别方法:
8. Sn2+、Pb2+、Sb3+、Bi3+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现有0.1 mol·dm-3的SnCl2、Pb(NO3)2、SbCl3和Bi(NO3)3,2 mol·dm-3NaOH、6 mol·dm-3NaOH 和40%的NaOH试剂。
请制备少量氢氧化物沉淀,并试验这些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写出实验步骤、现象、
9. Sn、Pb、Bi不同价态离子的氧化还原性
-3-3
(2)Pb (IV)的氧化性:往试管中加入少量PbO2(s),并加入3 mol·dm-3H2SO4酸化,再加入1滴0.1 -3
(3)Bi (III) 的还原性和Bi (V) 的氧化性:在试管中加入少量Bi(NO3)3溶液,再加6 mol·dm-3NaOH 溶液和氯水,水浴加热,观察现象。
离心分离去上清液,再加浓HCl,观察现象,并鉴别放出气体产物。
实验19 过渡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一、目的要求
1. 试验ds、d区某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2. 试验ds、d区元素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3. 试验d区某些配合物在金属离子鉴定中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
1. Cu2+、Ag+、Zn2+ 的氨合物
分别往CuSO4、AgNO3、ZnSO4溶液中滴加2 mol·dm-3的氨水,观察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请设计
2. 银镜的制作
在洗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AgNO3溶液,滴加2 mol·dm-3氨水至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
往溶液中加
3. Cu+化合物及其性质
取0.5~1 cm3 0.1 mol·dm-3CuSO4溶液,加入过量的6 mol·dm-3NaOH溶液使Cu(OH)2沉淀完全溶解。
滴加数滴10%葡萄糖溶液,摇匀,水浴微热,观察现象。
当绛蓝色溶液刚刚褪色时,立即取出试
管离心分离,并尽量吸干上清液。
往沉淀中加入0.5~1 cm3 3 mol·dm-3H2SO4, 水浴微热并用小玻璃
4. 某些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1)Fe2+、Co2+、Ni2+的还原性:在(NH4)2Fe(SO4)2、CoCl2、NiSO4溶液中分别加入6 mol·dm-3NaOH,观察现象。
将沉淀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有何变化?再将Co2+、Ni2+ 生成的沉淀各分成2份,分别加入
2+2+ 2+
(2)锰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2+
(b)Mn(IV)的氧化还原性和Mn(VI)的性质
(i)在少许MnO2固体中加入2 cm3浓HCl,观察深棕红色液体的生成。
把此溶液微热,颜色有
(ii)取少量MnO2固体,加入约10滴40% NaOH溶液和约20 滴0.01 mol·dm-3 KMnO4,搅拌微热后静止片刻,离心分离。
观察上清液Mn(VI)的特征颜色。
取出上清液,加入3 mol·dm-3H2SO4酸
5. 钴和镍氨配合物的生成及性质
(1)钴氨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往0.1 mol·dm-3 CoCl2溶液中逐滴加入2 mol·dm-3氨水,振荡试管,观察沉淀的产生和溶解。
把溶液放置一段时间,Co(NH3)62+部分会被氧化成Co(NH3)63+,观察溶液颜色
(2)镍氨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向NiSO4溶液中滴加2 mol·dm-3氨水,观察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然后往溶液中加入2 mol·dm-3NaOH,观察有何变化?反应式为:
2 Ni2+ + SO42- + 2 NH3·H2O = Ni2 (OH)2 (SO4) ↓ + 2 NH4+
Ni2 (OH)2 (SO4) + 2 NH4+ + 10 NH3 = 2 Ni (NH3)62+ + 2 H2O
2+-
6. 配合物的应用——金属离子的鉴定
2+
(2)Ni2+ 的鉴定:向NiSO4溶液加入2 mol·dm-3氨水使介质呈弱碱性,再加入1滴1%丁二酮肟溶液,观察现象。
反应式为:
CH3C=NOH ⎧ CH3C=NOH ⎫
Ni2+ + 2 ∣+ 2 NH3 = Ni ⎢∣⎥↓ + 2 NH4+
(3)Ti(IV)的鉴定:在少量TiOSO4溶液中,滴加3% H2O2,观察现象。
反应式为:
2-2+2-
(4)V(V)的鉴定:取3滴0.01 mol·dm-3NH4VO3溶液,加入3滴3 mol·dm-3H2SO4酸化,摇匀后放置几分钟,再加入1滴3% H2O2溶液(必要时再加1滴H2O2),观察现象。
反应式为:
2 NH4VO
3 + 2 H2O2 +
4 H2SO4 = [V(O2)]2(SO4)3 + (NH4)2SO4 + 6 H2O
若H2O2过量,则过氧钒盐转化为黄色过氧原钒酸:
H2O2
[V(O2)]2(SO4)3 + 6 H2O 2 [V(O2)](OH)3 + 3 H2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