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的优化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备课的优化策略
备课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无效,教学必然无效,备课之重要不言而喻。然而,备课流于形式,应付领导检查的;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照抄旧备课笔记等“无效”备课的现象,在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中依然存在。显然,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有效教学”的理念格格不入,致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我们的备课呼唤“有效”,何为“有效备课”?简单地说,就是教学内容适宜,教学程序清晰,时间分配合理,练习设计精练,教学评价恰当,课后反思深刻。
一、深备教材,研读教参,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教材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参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参考资源,要备好课,首先必须与教材进行对话,与教参进行互动,备课不是教材内容到教案的简单的“块移动”。深备教材,就是要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吃透教材的编排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的主旨;研读教参,就是要认清所教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具体位置,找准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唯有如盯,才能精准地定位教学目标,才能形成一定教学背景下的个性的教学构思,设计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思路。
1、吃透教材,深悟文本。
首先,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范本,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同时又把教材看成是一个例子,不唯教材,力图出乎其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要与文本对话,感悟文本的内在意韵,努力把握教材的思路和编写意图。只有当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有了较深的感受和体悟,才有可能在教学中纵横捭阖,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把握要求,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的定位是备课的灵魂,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因此,学习目标的制订一定要慎重,要周密考虑,要在认真审读教材和教参的基础上,兼顾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规划,努力使目标体现全面性、整体性、适度性、渐进性和实效性。制订教学目标一般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要认真研究与上位目标的适切性;第二,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协和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第三,要具体分析研究学生、内容与可得到的资源,以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意义;第四,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
3、权衡取舍,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俗话说得好,面面俱到,等于不到。合理的舍弃是一种智慧,在舍弃时应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发展;体现“发展性”,使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体现“可接受性”,教学内容的难度应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重点是指教材内容的重点,它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结构性和典型性;难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关键点是指教材中对顺利学习其他内容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要突出以上“三点”,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提炼”,教师要从教材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知识点;第二“串联”,将若干本质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第三“重组”,根据教情和学情及时将重点、难点进行分解,化难为易、删繁就简,重组主线,体现灵动的可变性。
二、透备学生,把握基点,精选巧用教法学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保证课堂效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思维特点的差异和认知发展水平的不同,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境,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
1、备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点
就我所教的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已经形成一定的思维特点,从思维的方式来看,有分析型思维风格和整体型思维风格。思维风格不同,必然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产生路径差异,因此,教学内容的处理要有分别适应不同思维风格的多套方案,以供教学中针对不同思维风格的学生选用。
2、备学生知识的停靠点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学生是在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而获得新知的,所以学生对与新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原
有的知识结构之上,才能有效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促使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
3、备学生认识的盲点和难点
备课中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犯错误的地方,然后分析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找准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率。
三、主次分明,层层推进,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备课的核心,其质量决定备课的质量和上课的质量,教师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要全力思考、精心谋划、巧妙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应始于教学目标而又归于教学目标,要正确提炼简练而有效的教学主线,重点突出,次点就简,层层推进;要善于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进行积极的活动体验和情感的提升,从而让学生得到自主、和谐地发展。教学流程设计应体现以下特点:是否有利于凸现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有利于全员参与;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有利于目标的高效达成;是否有利于问题的生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用心收集,深层剖析,勤于撰写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又称“课后备课”,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往往被一些教师所忽视。事实上,教后反思具有教学研究的专业品性,它要对过去的教学行为作出理性审视和评判,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揭示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的进一步提升。正因如此,教后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水平提高的一个重渠道、环节和手段。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外教师写3年教后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用心收集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适应教学变化、出色驾驻京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撰写教后反思一般可以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方面去写。一是学生“学”的效果,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如何?看学生的“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如何?看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了哪些资源等?二是教师“教”的效果,看教师教的内容是否明确?教师教的要求是否明白?教师教的方法是否妥当?生成的资源是否处理得体?教师的评价是否恰当等等。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理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可行的教学策略,适应学生各方面的需求,这样才能融会贯通,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