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选择和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关系

个人选择和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关系
个人选择和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关系

个人选择和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关系

一、人的目的性:基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视角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1] 101- 102。这个“自然史的过程一般被理解为”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过程。但是, “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的客观过程。正确理解这个思想需要有一个特定的前提。这个特定的前提正如列宁所说: “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 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 2] 8事实上, 人类社会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已经确认, 历史并不是在一条笔直平坦的大道上行进。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 我们既看到了大踏步的跃进从而加速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社会现象, 也目睹了反复和倒退从而延缓了历史前进脚步的社会现象。这一切无非说明, 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的看客, 人类在每一历史的片段中都深深地烙上了自己的印迹。

唯物史观对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认定, 强调社会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否定了人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地位。历史不是像阿尔都塞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无主体的过程。在阿尔都塞看来, “在历史中起作用的辩证法不是任何主体的作用, 无论这主体是绝对的(神)还是仅仅是人类的, 历史的起源总是已经被推到了历史以前, 因此历史既没有哲学上的起源, 也没有哲学上的主体”[ 3 ] 。

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以承认历史是人作为主体活动的过程为前提的, 他们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获取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 只是对人的历史活动的一种抽象。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反对脱离人的实践活动按照某种外在的尺度书写历史的看法。在他们看来, 迄今为止的各种历史观最为致命的缺陷在于: “ 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 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

非历史的东西, 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 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 [ 4 ] 93

进一步而言, 一个基本的经验性认识是, 人的实践活动从来是蕴涵目的在其中的。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的关键点在于, 人不同于动物, 是一种自觉的能动性的存在, 正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而且, 也只有人才能在自然界打下他们的意志的印记。马克思曾经举过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说: “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 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 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5] 马克思还指出: “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 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 [ 6] 219恩格斯更是明确地指出: 在自然界中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 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 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在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中, 无论在外表上看得出的无数表面的偶然性中, 或者在可以证实这些偶然性内部的规律性的最终结果中, 都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 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 7] 247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的根本不同之处。

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活动, 人的目的性活动内在于其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历史。自有阶级的社会产生以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是在阶级之间的对抗中运动发展的。马克思指出: “ 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 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 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 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 7] 104讨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无论如何

也不能离开对人的目的性分析。离开了人的目的性, 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那种一谈到规律, 就自然地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人的目的性作相分离的观点, 不能说是正确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精神实质。

历史合力论的提出也进一步表明,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讨论人的目的性出发来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在讨论历史合力论之前, 需要对人的目的性作两个层次的说明: 第一,历史的主体从来是多样的存在, 而非一个统一的存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人从来就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行动的, 而是区分为不同的群体和个人。第二, 人的目的和意志并非是高度一致的。这不单是因为主体的多样性, 更是因为同一群体中不同的人在与外部客观世界的联系中所获得的主观目的和意愿也并不完全一致。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目的复杂多样。

基于上述两个前提性的认识, 恩格斯指出, 迄今为止, 人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 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来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而其中每一个意志, 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 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 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 即历史结果, 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 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 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 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 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 [ 7] 697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在事实上并不是“ 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 是一个有着一定前提的论断。

这个从个体的角度基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高度作出的论断, 所着重说明的是历史是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但这并不否认在社会发展某个具体的历史阶段, 针对某

个具体利益的争夺结果, 有的个人或群体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 而有的个人或群体却不能; 有的阶级、国家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相反, 有的阶级、国家的愿望却落了空。

片面强调客观规律性而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分离开来, 是经济决定论者的共同立场。如果这样的话, 就实际上取消了人的能动性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就会得出人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错误结论。在拉布里奥拉看来, 经济决定论是一种将“历史降低为算术的认识。他指出: “我们的学说不是要把历史发展的整个复杂的进程归结为经济范畴, 而只是要用构成历史事实的基础的经济结构(马克思语)来归根到底(恩格斯语) 解释每一个历史事实[ 8] 62- 121。

当我们说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时,首先需要确认这并不否认人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地位以及人的活动是有目的和意图的活动。正如有学者所论述的: “历史规律毕竟不同于自然规律它在任何时候都是人们有意识活动的体现, 无论这种活动是感性物质活动还是思想活动。因此, 即使人们在致力于揭示和探索隐藏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背后的客观规律的时候, 也不应忽视这种终究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是通过人们为追求和达到自己的自觉意图和所设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才得以形成并显现其作用的。” [ 9] 299

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基于人的目的性的视角

人的目的性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和价值诉求。恩格斯指出: “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 都要通过人的头脑,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 反映在人的头脑中, 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 总之, 成为'理想的意图’ , 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 7] 232

唯物史观在肯定人的目的性的同时, 也说明了这一目的性与社会前提和条件的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这种“理想的意图无论是提出还是实现, 都不是纯粹主观的结果, 而是始终与外部客观世界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深刻指出: “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

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4] 585恩格斯也强调: 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 而是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 但是, “ 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 [ 7] 696, 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 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一个重要区别, 不在于承认不承认人的实践活动有无目的性, 而在于承认不承认人的目的性是不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恩格斯指出: “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 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 那么问题涉及的, 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 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 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 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地, 直接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圣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 ———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 7] 249列宁则进一步明确了在这个问题上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原则分歧。他指出, 主观主义者“虽然承认历史现象的规律性, 但不能把这些现象的演进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他们只限于指出人的社会思想和目的, 而不善于把这些思想和目的归结于物质的社会关系[ 2] 9。

还应该看到, 历史目的论在以“ 上帝” 、“精神”替代现实的人作为历史主体的同时, 历史就居于人类活动之上而与之分割开来, 于是, 目的只是历史的目的而与人毫无关联。马克思曾具体描述了这一种情况: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 由于这个缘故, 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 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

然而, 事情被思辨地扭曲成这样: 好像后期历史是前期历史的目的, 例如, 好像美洲的发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使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于是历史便具有了自己特殊的目的并成为某个与'其他人物’(像'自我意识’ 、'批判’ 、'唯一者’ 等等) '并列的人物。’ ”[ 4] 88在马克思看来, 讲目的性只能是人的目的性, 历史本身并不存在着所谓的目的性。

他明确澄清了历史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他认为, 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 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其实, 前期历史的'使命’ 、'目的’ 、'萌芽’ 、'观念’ 等词所表示的东西, 终究不过是从后期历史中得出的抽象, 不过是从前期历史对后期历史发生的积极影响中得出的抽象。” [ 4] 88

恩格斯所说的“ 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不仅构成人们实现自己的目的的支持性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 它也构成了人们实现自己的目的的制约性因素。面对着这个客观世界, 人的目的能否实现, 实现的程度如何, 关键取决于对于前提和条件的认识和把握。因此, 人要使自己的目的和理想转化为现实, 必须首先对社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进行科学判断。

在这些“前提和条件”中, 生产力的因素无疑是基础性的并且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 它决定了人们既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 也不能自由地选择某一种社会形式。马克思指出: “ 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 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 就会有一定的交换( commerce)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 一句话, 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 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 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 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 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 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 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 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

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 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越益发展而越益成为人类的历史。” [ 7] 532这就意味着对于每一代人来说, 历史的舞台总是预设的、既定的。“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容许的范围之内, 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

的。”[ 10] 507因此,对社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的科学判断, 首先是对经济因素的认识和把握。

除了作为决定性因素的经济因素外, 政治和文化传统的因素也是构成人的目的性活动的影响性因素。恩格斯十分明确地指出, 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 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 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7] 696。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 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 才是积极的, 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 7] 732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政治和文化的因素可能构成影响个人或群体发展的关键因素, 但从“ 归根到底的意义上,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经济因素最终起的是决定性的作用。

恩格斯明确指出: “根据唯物史观,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7] 695- 696在他看来, 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7] 732。恩格斯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在承认偶然性基础上的经济因素所具有的必然性意义。正如他所言, “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到现在为止, 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 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 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 正因为如此, 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 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而得到实现的必然性, 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 7] 732- 733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而不是别的什么, 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但是, 在唯物史观看来, 人的历史活动往往只是作为一种显性的存在, 而规律只是依托物质生活条件作为一种隐性的存在发挥作用。之所以确认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的根据就在于, 由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人从来就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行动的,而是区分为不同的群体和个人。这样, 在人类社会发展每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 我们都能看到许多群体或个人的目的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甚至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相互冲突和斗争的状况。“过程的总体表现为一种自发的客观联系; 这种联系尽管来自自觉个人的相互作用, 但既不存在于他们的意识之中, 作为总体也不受他们支配。他们本身的相互冲突为他们创造了一种凌驾于他们之上的他人的权力; 他们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不以他们为转移的过程和强制”[ 6] 145。因此,从历时性的角度看, 社会发展就自然地表现出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过程。

三、可能性: 基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人的目的性的统一

拉布里奥拉正确地指出: “人类既不是在想象的发展中创造自己的历史, 也不是在一条事先已规定好的发展路线上前进。” [ 8] 611这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关系的科学论断。“在想象的发展中创造自己的历史”意味着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无视。客观性告诫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11] 历史的发展过程没有客观规律性, 是当下许多否定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根本立意。“在一条事先已规定好的发展路线上前进则意味着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无视。波普尔就认为, “社会必然要变化, 但却是沿着一条不能改变的前定的道路、是通过被无情的必然性所前定的各个阶段在变化的。“历史主义者只能以各种方式解释和协助社会的发展; 然而他的要点却在于没有人能够改变

它”[ 12] 。

人类既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也不单纯是社会发展的道具和简单体现者。应该看到,历史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是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 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

的产物, 是历史的产物, 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 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 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 4 ] 76唯物史观强调人是在一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 还不能仅仅理解为这些前提和条件只是人的目的实现的制约性因素, 它们也是人的目的实现的动力所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自古以来'条件’就是这些人们的条件; 如果人们不改变自身, 而且如果人们即使要改变自身而在旧的条件中又没有'对本身的不满’ , 那末这些条件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10] 440。人的目的总是与现存条件存在一定的距离, 反映出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蕴涵着变革现存条件的动力和方向。

当然, 人的解放只有基于现实的基础才有实现的可能。对于像鲍威尔等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认为的把人的解放问题归结为理性和精神的批判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批判性指出: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 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 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

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 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 不是思想活动, '解放’ 是由历史的关系, 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4] 74 - 75一般而言, 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 基于一定的现实的基础, 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只有一种可能性而具有多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指社会历史在整体上的可把握性与可改造性, 它不是先验地存在并被动地等待人们去实现它, 而是存在于人们不断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9] 344。同时, 多种可能性构成一定的可能性空间, 即人的能动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空间。

在共时性的状态下, 这个可能性空间内所有的可能性不是都能获得现实性。对于特定的个人、群体或国家而言, 只能有一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与此同时, 在共时性的状态下, 既有人的目的性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相统一的正确的选择, 也有人的目的性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相背离的错误的选择。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的目的性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矛盾运动的历史。一般而言, 只有一种可能性反映为人的目的性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统一, 反映出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一致性。因此, 问题的关键在于, 最终实现了的可能性究竟是不是那种人的目的性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相一致的可能性。这样, 就进一步提出了如何正确把握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也就是主体的选择必须正确把握历史辩证法, 发现规律并充分利用规律的问题。显然,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人的目的选择理想定位在于人的目的性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动态平衡点上。“人的需要和客观规律的交叉点, 就是目的与现实可能性的会合点。” [ 13] 220在认识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 不仅有选择某一种可能性的自由, 而且能够进一步为选定的可能性创造实现的条件, 并限制和减少其他可能性实现的条件, 从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13] 220。这里,应戒除两种极端性的倾向: 一种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在时间和条件发生变化之后, 仍然一味地遵循原来的规律性认识,使目标低于条件的可容纳空间; 另一种极端是一味地强调目的性, 将规律性置于一边, 使人的目的性高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显然, 这两种倾向都不可能实现目的与现实可能性的会合。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遵循与改变的统一。只有实现人的目的性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动态协调, 才能使人类社会不至于在曲折中发展。

当马克思说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和“ 实际上, 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 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时, 实践的概念已经清晰地被赋予了价值的规定, 蕴涵着“解放的价值意蕴。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 “ 实践的任务首先是一项'解放政治的任务’ , 或者说实践活动是一种'批判与革命’ 的活动” [ 14] 。人的能动性只能是有限的, 人作为历史的主体所能实现的自主性或自由不可能是无限的[ 15] 。就此而言, 关于人的目的性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关系问题的讨论, 其现实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 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社会最优化发展的可能性。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1867 年第一版序言中所说: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以历史唯物主义关的角度研究分析国家、民族的繁荣之道,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多的以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来论述,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人类社会的整理作为考察对象;而不应该拘泥于一些个体的、片面的、特殊的问题。

在当今这个以和平和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是到北京下。想要谋求国家、民族的繁荣。我们的首要选择必定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能够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我们一路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各个社会形态更迭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毫无疑问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在新的社会形态及生产关系确定之后必定会出现社会的大发展大进步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每当一种社会形态或谓之生产关系处于他的晚期或者说是老年时代的时候总会像以为病态的老人一样出现衰败、颓废的景象,这些人类社会发展的史实证实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对于一个名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荣昌盛密不可分。这些也正是历史唯物主义最为核心的观点。

其次,要谋求一个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就必须的正确处理人的问题。和谐已经越来越为国内外国家国际会议反复提出和使用,因为在这个求和平谋发展的时代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作用愈加明显,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也愈来愈突显出来。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无非是追求自身目的的人的活动罢了,又更加确切的指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回望人类发展的历史,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或是走向衰败、灭亡,总是和人的关系式分不开的。人们往往在历史的神秘法则面前感到困惑:为什么许多声威赫赫的庞大帝国逐渐衰亡或毁于一旦?为什么许多蛰居蛮荒默默无闻的民族崛然兴起,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与灿烂的文化?在法国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力量更是以鲜活的实例告诉着后来人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既然如此,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的力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地和谐必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

在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增强的历史下,我国选择和发展的中特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的发展过程中,无疑带来的我国经济的巨大进步与发展。但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学习者而言,我觉得我们还应该看到在经济对外一步步开放的同时,我们也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引入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在当今的中国各种社会思潮可谓是百花争艳,也可以说是鱼目混杂。要求的国家、民族的繁荣,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得更加注重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巨大能动作用。这可能也是在我国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在,党中央却花大力气提出和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原因

吧!在当今国际化、全球化趋势愈发加强的历史背景下,对于一个名族、国家尤其是对于中华名族和我们中国要想实现和稳定民族昌盛、国家富强,警惕国外文化侵蚀、思想侵蚀,培养和提高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容忽视!回过头来看看曾今多少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无不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意识形态,全民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息息相关。二战后的西德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短期的实现复苏或者说是创造经济奇迹,这是和他们整个民族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艰苦奋斗的精神分不开的!

综上所诉,我认为要想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谋求民族、国家的繁荣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真对待历史唯物主义给予我们的方法论。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建立与之相协调的生产关系,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清醒的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历史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正确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要:“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i社会的发展在把人们拉得越来越近的同时,社会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随之不断增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正因为这一关系在不断变化,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张力是不可能消除的。 关键词:个人;社会;个人与社会关系 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渊源 在西方,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繁荣于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创了个人本位的思想先河。他认为,人通过认识自己可以寻求真理,真理就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个人意识开始觉醒,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统治对人性的压抑,渴求获得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等领域的独立、自由、平等,并与封建宗教统治展开了斗争。但是,由于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还很弱小,最终斗争均以妥协方式而告终。经过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于十七至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发起了“启蒙运动”,旨在祛除人类对世界与自身的无知状态,用科学武装人类的头脑,涵盖了包含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等领域。这场运动使资产阶级彻底清除了“上帝”或封建权威对人类生活秩序的支配,使真正独立于上帝或封建等级秩序之外的“个人”最终得以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随之也渐渐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 二、个人与社会关系产生矛盾的原因 卢梭指出私有制的形成是造成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ii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地私有的不断深化,产生了所有权。人类原始自然的不平等转换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即财富、地位、权势、个人功绩方面的不平等,于是社会中产生了穷人和富人的利益冲突。人类最初的平等被打破了,一个人只有损害他人的利益才能扩大自己的财产,因此人们为了争夺自身的利益而使社会陷入了战争。 为了保护私有财产,以少数奴役大多数的穷人,富人和强者就制订不公正的社会契约,这就是社会和法律的起源。最终建立了由富人剥削穷人的国家和政府,同时政府的腐化导致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人生如戏,生、旦、净、丑,每个人都是演员,每个人都是主角。然而,我们不只是演员,更是创作者。戏剧总有个既定的结局,人生则不同,结果是掌控在自己手中的。 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在现代意义,社会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看,人与动物的最终分离,是与社会的出现相一致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社会的发展,又是通过所有个人的集体努力而实现的,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成就。 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存在和活动于具体的、基于特定历史的现实社会当中。人生的内容与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密不可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同时,人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也同样没有个人。社会犹如一个有生命、有活力的有机体。只有有机体的所有细胞都充满活力,这个有机体才能是生气勃勃和生长旺盛的;细胞如果脱离了有机体,也将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条件。社会成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伦理学领域,个人被看作是道德活动的主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集中地表现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伦理学家看来,个人利益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们主张禁欲主义,认为人们为了社会或他人的利益,应该放弃个人一切现实的物质利益,以求得道德上的完善。另一些伦理学家则把个人利益看作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主张极端利己主义,认为社会利益是无足轻重的,美德只是以他人幸福为自己幸福的艺术,一切有道德的行为,都是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从总体上说是一致的。个人利益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正是千千万万个人的活动,汇

社会人士个人简历模板

社会人士个人简历模板 基本信息 姓名:xuexila 目前所在:佛山 年龄:30 户口所在:佛山 国籍:中国 婚姻状况:已婚 民族:汉族 培训认证:未参加 身高:155cm 诚信徽章:未申请 体重:55kg 人才测评: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房地产:资料员,房地产:物业助理/物业主任,文秘/文员:文员或行政助理或资料管理 工作年限:8 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均可 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1500--2000 希望工作地区:佛山,广州,广东省 工作经历 中恒酒店物业管理公司 起止年月:2007-05~2009-10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 担任职位:客户主管 工作描述:主要负责公司下属某楼盘物业管理工作及对外联系工作 离职原因: 佛山市弘历房地产公司 起止年月:2005-07~2006-07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 担任职位:物业助理 工作描述:主要负责公司下属楼盘前期的销售跟踪及房产证办理工作,及后期与物业公司的联合管理工作 离职原因: 佛山市南海区中南房地产实业公司 起止年月:2003-05~2005-06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 担任职位:售后服务专员 工作描述:主要负责公司下属多个楼盘的售后服务工作,包括代理客户办理房产证、房屋质量跟踪、资料档案管理,协助完成公司楼盘施工技术资料及安全资料整理建档工作 离职原因: 佛山东建世纪物业管理公司 起止年月:2001-06~2003-04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 担任职位:物业助理/后勤文秘 工作描述:主要负责佛山东建世纪广场住宅大厦及商场物业管理工作,行政文秘工作 离职原因: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广东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最高学历: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2001-06 专业一:国土与房地产开发管理(物业管理) 专业二:行政人事管理\档案管理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论文摘要: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个人作为客体对自己的需要的满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不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而是个人作为价值主体对社会价值的占有和享用。每个人都应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自我价值的高度统一,并且努力使个人的社会价值大于个人的自我价值。 个人价值问题是决定青少年个人追求导向的重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人们通用的价值观点(以下简称“通用观点”)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种“通用观点”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着误导。 一、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是确定的 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个人是价值的客体,社会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同样,在“雷锋”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关系中,雷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雷锋的社会价值,这里的“雷锋”是价值的客体,“社会主义中国”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雷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还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就应当是社会的价值。这里的社会是价值的客体,个人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同样,在“雷锋”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关系中,“社会主义中国”对“雷锋”的尊重和满足应当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这里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价值的客体,“雷锋”是价值的主体,“社会主义中国”对“雷锋”的尊重和满足是价值。 在一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通用观点”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

人的社会价值,个人是价值的客体,社会是价值的主体。同时又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也是价值的客体。“通用观点”把“贡献”与“索取”两个相反的价值关系的客体都说成了个人,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中本来是主体的个人当作了客体,丢掉了作为客体的社会,显然是错误的。 二、价值的确定和归属 价值的确定者是主体人。客体不是价值的需求者,并且作为客体的物也没有判断的能力。所以,价值不是由客体来确定的。主体人是价值的评价者、确定者。可见,“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是有道理的。正是由于作为主体的人们的需要各不相同,评价价值的标准各不相同,对价值的追求各不相同,所以,也就形成了人们的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属于客体。价值作为积极作用是由客体发出的,是作用于主体的。但是,价值的归属不是一个所有权的问题。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价值的客体是个人,价值的主体是社会。责任和贡献是由个人履行和做出的,是作用于社会并由社会享用的。所以,这个价值属于客体的个人,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还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当是社会对个人的价值。这里的价值的客体是社会,价值的主体是个人。尊重和满足是由社会作出的,是作用于个人并由个人享用的。所以,这个价值属于客体的社会,尊重和满足是社会对个人的价值。在一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通用观点”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责任和贡献属于客体的个人,是正确的。但是,同样在这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却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这就把本来属于客体的社会的价值,归属于作为价值主体的个人,显然是错误的。

简述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及其关系

简述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及其关系 篇一 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不可分割的。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外在体现。 1、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人的个人价值得到保证,即为满足个人发展的个性和才能的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个人的个性和才能越发展,其为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就越丰富。社会的物质精神财富越丰富,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 2、另一方面,个人必须努力对社会尽责,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个人价值。没有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也无法实现。一个人完全脱离社会,不为社会做任何奉献,一味强调社会、他人对他的尊重,强调个人的需要的满足,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能实现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试想,如果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只关心索取而不注重创造,人类社会还何以存在?即使创造与消费等值,人类社会也势必失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实际上,个人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发挥得越充分,为他人和社会的贡献越大,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越多,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就越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们主体性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每个成员的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篇二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 1、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紧密联系的。社会离不开个人,个人更要依赖社会。个人和社会之间是一种相互需要、相互满足的关系,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二者的关系以及和人生价值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 2、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一体的。人的价值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价值,其二是人的自我价值。具体地说,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潜能,不断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

政治:7.1.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案(二年级下册)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应用:结合事例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能力方面 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使学生认识到,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个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但不能夸大个人的作用。个人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完善自我,以便将来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教学重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条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钱学森》) 通过钱学森回国后为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引出: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板书) [讲授新课] 师:要了解二者关系,首先要区分“人”和“个人”这两个概念。粗看起来“人”与“个人”似乎是一回事,我们日常用语也没有处处把二者区别开来,严格地说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是表现人类一般特征(即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概念,概括了所有人的共性,我们在上节课讲授的就是这个共性,但不能说明人们自身之间的差别,只有“个人”这个概念才可能表现出人们之间的差别,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差别的“单个的人”,故“人”和“个人”的关系就是我们在哲学常识上册中讲到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人”是只有在思维中才能把握的概念,我们感官接触到的都是“个人”,“个人”中包含了“人”的特征,“人”又概括了所有的“个人”。综上所述“个人”是指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单个的人”。其次,要区分“社会”与“社会发展”,“社会”我们在前面作了解释,这个概念指的是这个共同体的静态。那么“社会发展”这个概念可以说指的是这个共同体的动态。社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上,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之中。如近代历史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形态并没有改变,但社会内部已发生了几次大的技术革命,使同一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生了不少变化和进步。 师:我们区分了“人”与“个人”,“社会”与“社会发展”后,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看书、阅读、思考、举例。(略) 师:让一个同学概括二者关系: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我们先来看关系的第一方面内容。 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 师:为什么个人活动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个人活动,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作为社会的人,具有能动作用,即人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也是人和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人类社会。 师:同样是个人活动,为什么有的人的活动起推动作用,而有的人的活动则起阻碍作用? 生: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之所以性质不一样,这是因为有的人的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活动就能对社会生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例如: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之所以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正是因为其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又如:希特勒发动的战争之所以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阻碍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是因为其法西斯战争的性质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 师:同样是个人活动,为什么有的人的活动起着重大作用,而有的人的活动作用又小得多呢? 生:个人活动对社会的作用之所以有大有小,这是因为在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等不完全一样,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也不尽相同,

浅析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浅析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亓伟敬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110819 摘要本文认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既有协调一致的一面性,又有矛盾的一面性。协调一致的方面是主要的,矛盾的方面是次要的、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日益优越的社会历史条件。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关系 个人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本质问题。正确认识和理解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于探索人生道路和树立正确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个人发展 首先介绍什么是个人发展,我们认为其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劳动能力的发展,二是个人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三是个体素质个性的自由发展。 1。个人发展是劳动能力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指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动的人体中存在的,每个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 2。个人发展是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人的关系来看,首先,表现为个人与其他人建立了普遍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物质交换关系。一切生产部门的共同基础是普遍交换本身,是世界市场,因而也是普遍交换所包含的全部活动、交易、需要等等,而普遍的需求和供给互相产生的压力,促使毫不相干的人发生联系。因此,这种普遍的物质交换关系的建立和扩展,使个人活动的空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把个人真正融入到了类之中,在个人和类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普遍的相互依赖关系。 3。个人发展是个体素质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个性指人类个体的独特性。马克思讲个人发展,其实质是指个个人发展。这里个个人发展,不是某一个个人发展,而是社会每一个个人发展;不是少数个人发展,而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发展。 二、什么是社会发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基础,把社会进步看做是一系列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更替的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合理前进运动,提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把生产力作为判断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才能深刻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实质。马克思本人正是力图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他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马克思在关于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及其实现过程的论述中,就把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灭旧式分工,实现“自由个性”的价值理想,同大力发展和解放社会生产力结合为一个统一的社会发展过程。马克思把社会发展观莫定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的科学基础之上,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达到客观真理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讲解学习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活动的基本关系,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和制约。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生存,个人与社会不可脱离,并通过社会交往而使生命延续,孤立的个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脱离个人的社会也是不可能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总起来说,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个人也就没有社会;个人是社会的个人,个人是社会关系中的存在,没有社会也同样没有个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活动的基本关系,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和制约。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生存,个人与社会不可脱离,并通过社会交往而使生命延续,孤立的个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脱离个人的社会也是不可能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个人和社会概念的相互规定性,反映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现实的相互依赖性。其中,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7页)马克思这一包含着丰富思想的论断中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脱离了社会,任何个人都不能生存和发展。换句话说,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对社会的内在的需要。 个体对社会的依赖性,首先是指人作为一种最社会化的动物,其个体在需要的层面上有着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性。个体需要生活于某种人群共同体中,与人共处和交往,受人尊敬、被人信任,等等。 但是,我们不能将个人对社会的这种需要理解为人的纯粹本能性的东西,因为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特别是高级动物也有合群的需要,甚至能够组成有着某种内部分工的“社会”。我们讲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主要是指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对一定的社会条件的依赖性或需要。这种社会条件,归根到底是作为生产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手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要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从事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而劳动又必须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把个人与他人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了交往和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们的交往和关系要求通过一定的语言符号来实现和表达,这又促使人类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总之,人只有在一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中,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工具和思想文化工具才能生存和发展。因而,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说到底,是个人对一定的物质工具和文化工具的依赖性。在这里,

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课程论文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概论 学生姓名母佳哲 学号2010125026 所在系人文社会科学系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 班级2010级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二○一一年十二月

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学生:母佳哲 内容摘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决定了社会的起源和社会的性质,而且社会也应该为社会成员谋取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的工具,理想的社会应能提供给人们最大限度的自由以及满足人们发展的客观条件从而保证最大数量的幸福,人的内在需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因,人与社会是矛盾共同体,相互依存,互生互动,唯有和谐共生才是发展之道。 关键词:社会个人生产力人性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①众所周知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这里是说人类是从属于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人类天然的形成了一个组织,且不依据他们的主观意识而客观产生的一个统一性与对立性相交织的有机整体。“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古籍中。《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就有记载:“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此处“社会”一词是目前见到的社、会两字的最早连用,意指村民集会。“社”原址祭神的地方,“会”为聚集之意。今天我们理解的社会的概念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组织机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变化发展的生活方式以及各种形式上的变化交替已经使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其整体内部的分布上出现了种种裂痕,但社会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并不是与传统彻底决裂,开始一个全新的阶段②。任何时期的发展都是由那个时期某种特定的形式占据优势从而在整体中引导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诸如生产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以及文化等。就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层网来说,从原始社会起历经的几个社会,已经从单纯的合作关系逐步转变为复杂的带有个人因素的合作关系,起初这个社会是一种暂时的和不稳固的结合,接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及私有制概念的产生,人的私欲进一步膨胀,已无法维持旧的生产关系,随即那种原始的单纯的生产关系开始土崩瓦解,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变迁,来自外界环境的压迫,人的思想也逐渐转向从最初的生存需求转而寻求一种崭新的方式来维持个人发展,这就相当于斯宾塞认为的人类社会逐步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进化,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到确定状态的发展,这些不同的需求成为了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②黎民,张小山西方社会学理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31

社会工作个人简历模板

社会工作个人简历模板 以下是关于社会工作个人简历模板,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时间所在学校学历 2003年9月 - 2006年7月泉州华光摄影艺术职业学院专科 2009年9月 - 2012年12月厦门大学本科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华达建材 时间范围: 2006年9月 - 2007年5月 公司性质:民营/私营公司 所属行业:石油、化工业 担任职位:店长 工作描述:主要负责店铺运营,销售与进出货库存管理。 离职原因:个人原因 所在公司:莆田市汽车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 2007年6月 - 2010年10月 公司性质:股份制企业 所属行业:运输、物流、快递担任职位:站务员 工作描述:莆田汽车站日常工作 ·

离职原因:出国 所在公司:迪拜建雄油画国际贸易公司 时间范围: 2010年10月 - 2011年11月 公司性质:民营/私营公司 所属行业:办公设备、文化体育休闲用品、家居用品 担任职位:销售管理-销售经理 工作描述:负责阿联酋展会开展,实体店销售 离职原因:自主创业 所在公司:自主创业 时间范围: 2012年3月 - 2015年8月 公司性质:民营/私营公司 所属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 担任职位:自主创业 工作描述:自主创业以及淘宝开店 拓展阅读:如何让你的个人简历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你是不是也在纳闷,为什么自己会在求职的道路上不断的碰壁呢?好像投递出去的所有的简历都统统石沉大海了,没有人希望事实的真相是因为你不够优秀,你更加希望是企业没有看见你的个人简历,但是真相往往是残忍的,就是因为企业在查看了你的简历之后,才会残忍的将你淘汰掉了,你可能也 ·

论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论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摘要: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发展以人的个性发展为前提、归宿和内在动力;人的个性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基础。它们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着手,努力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同时,个人也要努力增强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并在交往中丰富自己的社会关系,推动人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个性个性发展社会发展 社会是由现实的、具体的、有生命的个人组成的,这些具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而富有个性的个人又依赖于社会,社会的发展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见,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内在一致的。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必将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一、人的个性 (一)人的个性的界定 人的个性是一定历史、一定社会阶段中的个性,是在普遍的、全面的社会交往和丰富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本质力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表现,是现实中的人的个性,而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现实的孤立的人的个性。对于人的个性,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理解,如心理学把人的个性理解为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定势;社会学把人的个性理解为与群体相对应的个别性。而哲学上的人的个性是在生物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下,现实的个人在处理与世界关系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异性,即差异性和独特性。 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首先表现在个人是特殊的社会存在物。人作为类存在物,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彰显出人的类特性,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可是人又是特殊的有着丰富个性的社会存在物。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每个个人又都是具体的、完整的、自主的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个人的独特性是丰富多样的,不仅表现为社会中的每个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而且还表现为个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个别存在和表现方式,如不同的群体、组织和民族的个性的独特性。处于社会中的人必然要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每个人都要通过与他人交往来获得

社会人员简历范文

社会人员简历范文 简历是社会人员求职者的引玉之砖,是社会人员求职者的求职必备文件之一。以下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一些社会人员简历范文,一起来学习下吧! 社会人员简历范文(一) 姓名:XXX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7。3。22 婚姻状况:未婚 毕业院校:上海师范大学 学历:本科专业:国际贸易 工作经验: 单位名称:上海康雅顺物流设备有限公司 公司规模:20-99人 公司性质:私营 公司行业:贸易/进出口 职位描述:外贸业务员,从事仓储货架销售按照公司贸易业务的流程及管理制度执行和跟踪客户订单;完成上级按排的其它事务性工作。 自我评价:了解进出口业务流程,熟悉外贸出口业务环节;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展会现场可以熟练的与外国客户交谈;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及执行能力,工作踏实认真、应对快捷敏锐,责

任心强。 社会人员简历范文(二) 姓名:XXX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00-00-00 民族:汉族 目前所在:聊城 教育背景: 学历:大专 外语水平:英语 院校: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专业名称:食品生物技术 培训经历: 所学的主要科目有《果蔬工艺学》,《食品检验技术》,《啤酒,白酒加工技术》,《软饮料工艺学》,《食品质量管理》等 曾获得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 应聘方向: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求职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生物食品质检 求职地点:济南 薪资要求:3000——3500

自我评价: 勤学、好问、诚实、勇敢、果断、有主见、责任心强,喜欢运动,吃苦耐劳,沟通能力强,应变能力强,工作态度认真负责。 社会人员简历范文(三) 基本资料 姓名:XXX 性别:女 年龄:20 婚姻状况:未婚 身高:169CM 体重:47KG 籍贯:浙江 现所在地:上海 求职意向 工作经验: 意向岗位:旅游/导游;大堂副理/楼面经理;旅游/酒店/餐饮/商场/娱乐类其他 求职类型:全职 期望月薪:面议 到岗时间:面议 期望工作地点:台州市温岭市 其他要求:20xx年毕业生。现为自主实习生。 自我评价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导读:本文是关于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希望能帮助到您!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设计示例(二) 【重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难点】正确对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识记: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原理;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⑵能力方面: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道理或人是什么之后,进入考察个人与社会关系,从而为理解人生价值问题打下认识基础; ⑶觉悟方面: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个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害割的;但不能夸大个人的作用;个人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完善自我,以便将来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涉及到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分析和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从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辩证关系中去认识人的本质;二是引出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关系,我们知道,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人的社会属性对人类的进化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社会生产着人,人也生产着社会,这就涉及到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6页小字材料。 (学生看书) 教材举了两个典型事例,用以说明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一个是为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平凡贡献的外国大发明家;一个是为社会进步做出平凡贡献的中国普通水电维修工。 你还能再举出其它一些类别的人物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学生举例) (注意:教师在学生举例时,要引导①带有时代色彩,例如抗洪英雄、改革先驱……②从正、反两方面分别举例,或者是不同人物的两面作用;或者是同一人物不同行为产生的两面作用,为下面分析问题作铺垫。教师把学生举出的人物名字作副板书写在黑板上,为后面分析问题用) 通过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个人简历之社会简历自我评价

社会简历自我评价 【篇一:求职简历自我评价】 求职简历自我评价模板 1、为人诚实守信,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工作 认真负责,作为技术人员,我的不足之处是缺乏管理方面的经验。 2、本人诚实正直,对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善于创新,敢于 迎接挑战及承担责任,富有工作热情,乐业敬业,善于与人沟通,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注重人性化管理,能带动下属充分发挥团队 合作精神,为公司创造效益! 3、我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较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和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积累了更多宝贵的经验,与客人信件之间的沟通技巧也得到极大提高。我有高度的责任感, 善于与人沟通,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环境适应力强,有良好稳 定的心理素质。我坚信,只要有自信,有毅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 明才智和学习能力,就能不断完善自我,不断为公司创造价值。 4、我是一个对理想有着执着追求,不甘平凡的人,为人诚实,吃苦 耐劳,热情稳重,热爱销售,自信但不自负, 勤奋而负有责任感,有 亲和力及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并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一年销 售工作经验与实战商务谈判,对销售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有志于 在房地产销售行业发展! 5、本人做事认真负责,适应力强,思维敏捷,处理问题能力强, 为人谦和大方、做事勤勉负责、人际关系良好,具有团队精神. 6、本人性格开朗,容易与人相处,善于思考问题,做事认真细心 负责,善于与人配合,注重改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善于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熟悉工业企业财务操作流程,了解企业

财务运行体系,良好财务、办公软件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企业 财务核算工作。 7、有很强的独立业务开发能力,待人真诚热情、为人随和、善于 沟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很强的适应能力,工作认真负责、踏实 肯干、具有较强的团体协作精神和独立的工作能力有很强的责任心 和工作干劲,不惧挑战,有一定的亲和力及管理能力,思维灵活,反映快, 接收能力强,字迹工整。 8、我待人诚实,从没有花言巧语,但真诚和厚道使我总能赢得朋 友的信赖。我专业扎实,看书是我最大的享受,钻研电脑让我感觉 其乐无穷。我做事踏实,再小的事情我也要一丝不苟。 9、忠实诚信,讲原则,说到做到,决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 情始终坚持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肯学习,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 心向他人学习;自信但不自负,不以自我为中心;愿意以谦虚态度赞 扬接纳优越者,权威者;会用100%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平 易近人。为人诚恳,性格开朗,积极进取,适应力强、勤奋好学、脚踏实地,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工作积极进取,态度认真。 10、本人综合素质佳,能够吃苦耐劳,忠诚稳重,坚守诚信正直原则,勇于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善于学习,勤奋务实,刻苦钻研,具备广泛的兴趣和很丰富的知识,适应能力强,能够在很短时间内 融入一个新的领域,适应它并且把它做好 11、本人性格沉稳,诚实豁达,谦虚好学,具有坚实的产品造型设计基础,具备良好的手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实干精神;工作认真细致,具有极强的责任感,能在工中不断调整自身,完善自我。/ 12、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认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向上,抗压能力强。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 良好的专业知识;熟悉劳动法规,独立协调处理劳动人事矛盾。对 招聘、培训、员工关系各方面的实操经验。

人与社会的关系

精心整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每个人的世界都可以分为矛盾的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外在变化的世界整体,另一部分则是内在的自我。两部分是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所谓对立是指每个人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的变化中存在的;所谓统一,是指人不可能脱离外在世界变化而独立存在,它同样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它的变化决定于外在世界整体的变化。意识作为人体的一种统一性的象征,它指的就是人体内在协同一致地对外在世界反抗的物质运动。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人们所要征服的范围也是无限的。不过,人所要征服的范围首先总是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小范围,然后,随着自己能力的增长再逐渐扩大范围。如一个企业职工首先想到的是让亲戚朋友承认他,这需要通过挣钱来实现,之后才是让企业中的伙伴承认他,这需要通过对伙伴的尊重以及互相帮助等,如果这个职工有足够的能力,他想到的就是怎样让领导及所有员工承认他,这需要对企业做出比较大的贡献。 谁都特别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即是否从心理上承认自己。因为这种承认与否关系到自己能否得到周围人的支持,关系到这个人未来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的发展目标,他总是希望周围人都能从心理上以自己为中心,从而扶持自己,共同发展;每个人都有一种社会的自我形象,总是希望在群众中和商业社交中大家都能喜欢自己;每个人都有一种性别上、年龄上、职业上、家庭上以及经济上的自我形象,总是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爱护和发展。人的形象的价值不是想象的,一个好的形象能够使他得到周围众多人的协助,从而给自己的未来带来巨大的成功;而一个差的形象只能使人敬而远之,那么他就会失去周围众多人的帮助,个人的成功是谈不上的。?

我所认识的个人与社会关系

个人与社会关系 信管二班 侯银丰2010126020018

关键词:个人、社会、社会化、角色、人格。 一、前言: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个人离不开社会,而没有个人更加没有社会,所以,每个人都与社会息息相关。早在1917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就“个人与社会”这一社会学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与论解,这让我们了解到: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其相应的位置,也就是社会职能;社会只有在各个阶层各个职能的人的努力下才能发展进步,个人只有适应社会才能生存,个人理想也只有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二、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一)小序: 社会就是个人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的网络,是互动的一群人的总称;每个人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属性。履行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职能;社会的发展,又是通过所有个人的集体努力而实现的,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成就。 同时,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有对个人的价值观、认识度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社会不是个人的简单相加,个人也不是无意识的社会零部件,社会总体大于个体加和,而社会总体大于个体总和的秘密在于社会关系。 (一)人格的形成: 人格的形成包括两方面因素:自身和外界环境。自身主要是基因引起的与生俱来性格与能力。而外部环境是指社会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首先,个人在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形成了个体的社会化因素。 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三个要素。 (二)角色扮演:

社会上没有抽象的个人,只有承担着各种各样社会角色的具体的个人。 ——米德。 个人是一角色的名义与他人发生关系的,角色本身就意味着关系。另外,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还要求每个人必须承担多个角色。角色是由具有一定人格的人承担的,角色扮演是角色具有人格化,人格又使角色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动力来自于个人扮演的角色多样性,具体而言,建筑、绘画、科学、文学、工业和农业等领域的巨大成就来自于个人的贡献和作为。例如,哥伦布的部分资金虽然来自极权体制的王朝,但他却并非在议会的指令下找寻到了通往中国之路。另外,牛顿和莱布尼茨,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爱迪生和福特等人没有一个是在政府指令下取得其成就的,相反,他们的成就是“个人天才的产物,是强烈坚持少数观点的产物,是允许多样化和差异的一种社会风气的产物。”个人角色的多样性和差异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角色差异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社会舞台上,角色确定不当的事情时有发生,归纳总结,员应分为三点: 1、不能胜任角色; 2、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 3、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而归根结底,这些原因全在于这一个体在形成和人社 会化的过程受到了影响。 (三)个人与社会现实关系 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也都是个人适应社会而产生的必然。现在社会出现了许多大家关注的社会现象如“超女、快男”,“盲目追星”各种“门”事件,还有“北漂”的打工族农民工,“蚁族”“蜗居”、吸毒、自杀......其实出现这些现象都是社会发长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个人是因社会发展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进步。 社会化所依赖的生物基础形成了以下人类特有的接受社会化的潜在能力,即人类通

第五章 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第五章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简答 1.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 2.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4.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5.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6.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7.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意识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8.导致一国经济非安全的主要因素 9.目前解决我国信息安全问题需采取的措施 二、论述 1.怎样培养和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2.如何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3.如何理解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的关系 4.试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5.论人的本质自私论的认识误区 6.结合材料实例《“民族主义”标签不能乱贴》、《不要轻易与民族自尊心挂钩》、《日航事件--什么是双赢?》谈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怎样树立积极健康的的民族心态? 7.参考材料实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视频),谈为什么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能以弱胜强? 8.参考材料实例《大学生田灼——把“731”钉在互联网上》、《“两弹一星”:新中国惊世奇迹》,思考新形势下大学生应当怎样爱国。 9.从爱国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来看,正确了解和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对形成爱国主义思想有什么影响? 10.参考材料实例《计算机产业的核心技术在别人手里》、《我

国高新技术流失触目惊心,外国专利在我国跑马圈地》,思考大学生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中的责任。 11.有些人说,大学生对环保虽然充满热情,但他们的行动却很理想化、程序化、表面化和概念化,因而他们的热情很快就会消失。你觉得这个评价客观吗?怎样使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评价更客观一些? 12.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协会的会员提倡一种和流行时尚并不相符的生活方式,提倡简朴并希望创造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如去餐馆吃饭自备筷子,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多骑自行车,避免乘坐轿车。这样搞环保你能接受吗,为什么? 13.目前,中国这个文化大国却处于文化产业小国的状态,这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有哪些不利? 14.论述爱国激情与爱国行动的关系 15.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大学生应从哪些方面做起? 三、材料分析 1、1982年,在古城西安的街头,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共产党员张华为救出沼气中毒落入粪池的69岁农民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有人认为,张华的人生价值远比农民价值大,他的牺牲是不值得的。试用价值观理论对这种观念进行评析。 2、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发言时指出,中国当前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今后五到十年,是中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也是控制环境污染和扭转生态破坏发展趋势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下大力气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十五”乃至到2010年环境保护工作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新华社北京2001年3月25日电(记者张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