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资料]岳飞兵法
岳飞兵法2009-04-25 22:371、“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授阵图是宋朝的家规,祖宗之法,宋朝实行“将从中御”,将帅作战必依阵图行事.不得擅自改弦更张.岳飞坚决反对这一做法.他认为:阵图乃定局,兵家之事千变万化,“古今异宜.夷险异地”,不可照搬;“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若平原旷野,猝与敌遇,何暇整阵”?尚且敌众我寡,立阵易窥,金军晓得底细,出铁骑环围,非但不能取胜,反而致败.于是,他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岳飞传》).就是说,先布阵后出战,这是兵家常法,但不可拘泥一法,用兵的奥妙在于以变应变,这一切全凭依据客观形势实行主观筹算.岳飞这种不拘常规,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一反宋军惯例,是对“将从中御”的公然挑战,就连年届七旬的老将宗泽也深为叹服.岳飞不仅有其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思想,而且有其实践.金兵围攻汴京.岳飞前去解围,途中与金兵遭遇.两军相对,各不得进.为了调动迷惑敌人.他“领百骑习兵河上”,佯为演练,金兵发现.驱军赶至,宋军士卒颇为惊恐.岳飞告诫部属:“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岳飞抓住敌军不知“虚实”的心理,趁其“未定”,身先士卒,独闯敌阵.迎面撞上金兵“枭将舞刀而前”,末战几合,被岳飞劈刺身亡.众见主帅身亡,旋而遄乱,争相溃逃.岳飞乘势挥军追杀,把金兵打得大败.岳飞因机制变,因形用权,再一次证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灵活机动战术思想的正确.2、“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岳飞勇猛,人人皆知,但其并不是盲撞妄动,而是有勇有谋特别是谋略超人,善于巧施机宜,妙于筹策,因此,在他一生中大小凡一百二十余战.未尝一败.其奥秘与他的善谋分不开.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八月.岳飞在汜水关(今河南荥阳县境内)与金兵遭遇,金兵仗恃兵众,驰马奔突.岳飞并不为敌骑众盛而惶惑,而是沉着稳健,见机而作。
他策马横弓,一箭殪敌将落马.岳飞“擒赃先擒王”,一举搅乱了敌阵,然后乘势大杀,败金兵.金兵败退后,在屯竹芦渡(今河南汜水东)据险布势,以期与岳飞决战。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案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案教案标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含义;2.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内涵;2.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素材、小组合作活动材料;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其含义。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PPT或板书等方式,向学生讲解“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内涵和重要性。
2. 分析实际案例,说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个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展示解决方案。
四、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合作解决。
2.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共同思考并制定解决方案。
3. 每个小组展示解决方案,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整理学生的解决方案,总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这一理念。
六、拓展延伸(5分钟)1. 提供一些额外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理念应用到其他领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含义,并能够在解决问题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引导,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意思_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成语解释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成语解释妙:巧妙;存乎:存在;心:指思考。
运用得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动脑筋思考。
也作省“运用一心”。
成语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成语繁体運用之玅,存乎一心
成语简拼YYZM,HYX
成语注音ㄩㄣˋㄩㄥˋㄓㄇ一ㄠˋㄏㄨ一ㄒ一ㄣ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八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原指在战争中;指挥作战要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而其中的巧妙;就是善于思考和判断。
后也用于指办其他事情。
一般作状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运用之妙,存于一心
成语例子他这个人肯动脑筋,队伍又有实力,什么困难都难不到他,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嘛!
成语故事1125年,金兵在灭了辽国后,大举南侵,渡过黄河扑向宋都汴京,岳飞奉命率军迎敌。
由于岳飞机智善战,多次挫败金兵,副元帅宗泽送他一幅古阵图。
岳飞婉转地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第18课《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课件)-【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拓展模块)
赏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所选诗句
营造的艺术境界
“一”字的作用
前村深雪里 , 昨夜一枝开 浓绿万枝红一点, 动人春色不须多
残星几点雁横塞 , 长戍笛鼓一断声人人行倚,楼 边秋一雁声
表现的是一种凌霜傲雪,蓓蕾初放的意境,“一”字虽属数的概念,却能
表现出早梅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力
探妙 • “一”字真有如此奇妙的作用吗?
观点句
指向性词语
第5自然段:我们还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找出“一” 字的许多用法,诗人们赋予它以种种特殊的表现力。 ……但是,在另外一些诗中,“一”字却被用来表现 孤傲、突出的形象。……“一”字在此,具有“以少 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还可以 但是 却
例子
“一曲” “一声” “一笛” “一帆” “一片”
味
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愁之多,恨之切,而且 “一”字是“满”“完全”的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犹如江水东流,可谓是绵绵无尽期了 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辩妙
• 作者认为郑谷将“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改 为“一枝”改得好,你是否也同意这种改法?请你说说理由。
• 补充资料:
• 一夜里,早开的梅花有几枝开放,这是写实,写得自然,也跟 “早梅”这题目切合。把“数枝”改为“一枝”来迁就“早” 字,反而显出做作的痕迹。事实上,一棵树上的花在一夜中开 放时,不会只有一枝开的,改为“一枝开”,反而不真实。再 说,不该为了迁就题目,把真实的描写改得不真实,所以这两 句诗不必改。(摘自《诗词例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周振甫)
第14自然段:有时候,“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 一、少数的概念相反,而是“满”“完全”的意思, 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课件
二(4—14) 本论2、分说来自分论一(6-14)
“一”能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具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唤起孤寂的感觉。
分论二 “一”能表示众多、全体;
多、满,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三(15)结论
一字妙用是艺术的特殊功能。 必须依附具体事物发挥作用。
用得好不好取决于作家才能。
论证方法
例证法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3.积累字词
瑰丽(guī )
盎然( àng )
蓓蕾(bèi lěi ) 柴扉( fēi )
屐齿(jī )
李煜( yù )
一汀( tīng )
迥然(jiǒng )
蕴藉( yùn jiè ) 晏几道( yàn jī ) 蛰伏(zhé ) 哽咽 ( gěng yè ) 羌笛(qiāng ) 砧杵(zhēn chǔ )
写作特色
1.把古代文论与古典诗词鉴赏相结合。
2.以典型的、生动鲜明的诗词意象阐释作 者的理性思考,有分析,有引导。
3.逻辑严密,结构严谨(按引论、本论、 结论的论证结构来写)。
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练习册
情感升华
一、文学鉴赏要体会作品的语言运用之妙。 二、写作文章需要反复推敲,锤炼语句。
娇艳、绚丽、好看。 迥然不同:迥:差得远。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蓓蕾:没开的花,花骨朵儿。 屐齿:鞋。 一汀:水边平地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另借指蛰居。 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而不显露的意思。
合作讨论,共同探究 文体:议论文
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引论,指出 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4—14段)本论
第三部分(第15段)结论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议论文
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议论文《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
”骄傲自满本为“加”,结果却是“落后受损”,实为“减”;谦逊虚心本为“减”,但结果是“进步受益”,表现为“加”。
可见,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材料由三句话组成。
第一句话是引用《尚书》名言,第二句话则是对名言所做的阐释,第三句话是由此得出的结论。
材料围绕“加”“减”来讲述生活的道理,启示考生要联系社会生活和人生实践,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题目所选材料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思想素质和思维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
材料开头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的名句,并加以具体阐释,得出的结论是“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
骄傲和谦虚指向人的道德品行,体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
这句哲理名言里包含了一个辩证思维的生活逻辑:做生活的加法有时就会为生活所累,反而于人生不利;做人生的减法,因为有了“断舍离”,反而会有幸福加持。
第二个结论“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则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懂得了加减之妙,并运用于人生实践中,才会在生活工作为人处事中得心应手,活出真正的自我和人生的价值。
“加”和“减”本身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辩证统一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当其作用于每个人的生活时,就会体现一个人的人生智慧。
这就是这段论述的启示意义。
文章既可以从“加”或“减”任一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把“加”和“减”结合起来构思,但必须体现“加”和“减”的辩证思考。
参考思路:1。
减去生活,生活可以过加法。
2.先学会做减法,才能给生活做加法。
3.做好人生的加减法,活出人生的真正价值。
4.终身减法,终身加法。
本次作文审题难度不大,从《尚书》的经典名言引出,讨论“加”“减”的辩证逻辑关系,充满思辨性、哲理性,对学生写作内容束缚不大,考生只要能够认真探讨二者直接的辩证关系,体现思辨思维就可以了。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案.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张文勋教学目的1、从宏观上把握作者要“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的见解,了解作者所选择的论证角度。
2、通过研讨文本,理解作者的见解:一方面是“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另一方面是有时“一”字和某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借助于艺术联想,可以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
3、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作者的语言运用理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探讨“最恰当的字眼”,怎样表现出了“最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鉴赏理论,举一反三,通过分析相关诗句,自主分析探讨,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拓展学习。
教学重点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作者的语言运用理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探讨“最恰当的字眼”,怎样表现出了“最美的意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鉴赏理论,举一反三,通过分析相关诗句,自主分析探讨,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拓展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课。
教学课时4课时。
板书设计一、导论——中心论点二、本论概说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分论(一)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用“一”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
分论(二)其次,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三、结论。
总结全文,呼应论点,强调主旨。
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一、解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史•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二、分析课文整体体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为导论,引出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3—14段)为本论部分第三部分(第15段)为结论三、分析第一部分——导论1,首先指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反复推敲,锤字炼句,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完善版)
第一部分:导论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 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一” 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 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第二部分:本轮部分
第一层次:(3—4段)概说 1. 用了什么例证? 2. 概括“一字师”的故事(“郑谷改诗”)
明确: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 哪些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明确:以古诗词中用“一曲”、“一声”、“一笛”、“一帆”、 “一片”等诗句,说明以“一”字抒写不尽之情。
其次,“一”还能表现什么形象?达到怎样的艺 术效果呢?阅读第9-10节。(用文中话来回答)
明确:说明“一”字在我 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 往往以“一雁”、“一鸟”之 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 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的主要内容。 3. 这个故事阐述了什么道理。可用文中的话
来回答。 4. “一字师”故事的作用?
一字师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 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 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 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 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以“一字师”的故事,说明选用“一枝”,才可表现“早 梅”的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力,诗的意境才符合“早梅”二 字的命意。
第二,对“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及其意义的正确认识。 文章认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要重视文字的运用。古代许多诗人为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值得学习 和借鉴,并指出,是诗人的创造力使得有限的字花样翻新,变化无穷,达 到点铁成金之妙,使得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新意层出,妙趣无穷,在 诗词中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形成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但 这一切,却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否创作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品,取 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原文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原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你在感受语言艺术家们点铁成金之妙时,是否也深深折服于他们“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呢?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古今中外伟大的语言艺术家们,对文字的运用是十分重视的,我国古代许多诗人,为了写好一首诗,反复推敲,锤字炼句,使有限的字在他们笔下,花样翻新,变化无穷,创作出瑰丽多姿的艺术品来。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字典上的字,每个识字的人都可以使用,但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人笔下,却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在语言大师们的笔下,文字的运用,确有点铁成金之妙。
我们只要稍为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
有些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一”字就有如此奇妙的作用。
要说“一”字的妙用,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一字师”的故事:郑谷在袁州,齐已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树枝开。
”谷曰:“‘树枝’非早也,未若‘一枝’。
”齐已不觉下拜。
自是林以谷为一字师。
——《诗人玉屑》卷六所谓“一字师”就是说改了一个字,既把“数”字改为“一”字。
一字之改,为什么使作者钦佩得五体投地呢?看来,期中是有妙趣的。
诗题为《早梅》,写的是梅,而立意则应在早字:一场大雪下过,深深的积雪覆盖万物,但坚毅独拔得梅花,却迎风斗雪,傲然开放。
诗中所写的是含苞待放的早梅,它并不因风雪摧残而萎缩凋零,反而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深雪里绽开蓓蕾。
如果是开了数枝,说明已经开放了几天了,如果是一树梅花那就更是花开已久了。
“一枝开”既表现其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力,这样,诗的意境才符合“早梅”二字的命意。
由此可见,“一”字虽然数的概念,但在表现“早梅”的意境中,却起了如此巨大的作用。
当然,这并不是说,写早梅就只有这一种写法,也有人以盛开的梅花描写早梅的。
例如张谓《早梅》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分析
第二层(5-10)本论第一分论点,“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以及在我国古 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第三层(11-14)本论第二分论点。说明有时“一”字具有“乘一万总”“以少总多”之 妙,用“一”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有时“一”字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 事物的饱满充实。
第三部分(15)结论,总结上文,说明在语言艺术家笔下,每个字都有各种妙用,花样 翻新,别处新裁,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得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中心
分论点 总说“一”字虽属数的 概念,却能在表现诗歌 的意境中起到巨大作用。
诗例
总结
“一字师”故事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一些极其普通而常 用的字,在诗人的 笔下,往往能使之 新意层出,妙趣无 穷。“一”字本属 抽象的数字概念, 但在词中却可变为 生机盎然、意趣深 远的艺术境界。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 一江春水向东流。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三、重点问题
导2、3复案
四、主题思想
五、写作特点
六、重点字词
以“一字师”的故事作为典型例证,总说“一”字虽 属数的概念,却能在表现诗歌意境中起到巨大作用。
说明在语 言艺术家 笔下,每 个字都有 各种妙用, 花样翻新, 别处新裁, 指出语言 文字的运 用之妙, 得取决于 作家的艺 术才能。
说明有时“一” 字具有“乘一万 总”“以少总多” 之妙,用“一” 作为众多,全体 的代表;有时 “一”字是 “满”“完全” 的意思,表现出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字”可以用来表 现孤傲、突出的形 象及在我国古代诗 词以动写静的手法 中,起着唤起人们 孤寂感觉的特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18运用之妙-存乎一心wrd
二(3-14) 本论。2.分说(5-14) 3.分论二说到“一”的哪些妙用?
⑷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 ⑸表现出事物的义是什么?由此可 以引发哪些联想和想象?达到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效果? 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 P122,12节。
三(15) 结论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 强调主旨。
4.杜牧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眺望:深秋 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 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 扬的笛声。诗人油然而生人世变易之惆怅。与深 秋密雨意境相配,晚风中送出一笛之声方显悠扬, 方可衬惆怅,否则兴趣索然。 赵嘏诗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诗人倚楼远眺,一声长笛悠然传来,方显笛声悠 扬哀婉,韵味清远,才可烘托了凄清的秋景,才 可抒见归雁而思乡怀远之情,才可有人生如晨星 之易逝之叹,否则悠扬哀婉之情尽失。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张文勋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诗词审美 》作者 张文勋 ,云南洱源
《 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 》等。 《宋史•岳飞传》 2.“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 ,
人,白族,中国现代学者。著有《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 》
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本文借此为题,
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3.本文的文体是: 议论文。
(5-14)
分论二:“一”能表示多、满。 一字妙用是艺术的特殊功能。
三(15) 结论
必须依附具体事物发挥作用。 用得好不好取决于作家才能。
细节分析
一(1-2)引论,提出论点,论点是什么?
A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B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C在大师们的笔下,文字的运用,确有点石成金之妙。 D一些普通的字,在诗人笔下往往新意层出,妙趣无穷。
(完整word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案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张文勋教学目的1、从宏观上把握作者要“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的见解,了解作者所选择的论证角度。
2、通过研讨文本,理解作者的见解:一方面是“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另一方面是有时“一”字和某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借助于艺术联想,可以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
3、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作者的语言运用理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探讨“最恰当的字眼”,怎样表现出了“最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鉴赏理论,举一反三,通过分析相关诗句,自主分析探讨,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拓展学习。
教学重点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作者的语言运用理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探讨“最恰当的字眼”,怎样表现出了“最美的意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鉴赏理论,举一反三,通过分析相关诗句,自主分析探讨,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拓展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课。
教学课时4课时。
板书设计一、导论——中心论点二、本论概说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分论(一)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用“一”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
分论(二)其次,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三、结论。
总结全文,呼应论点,强调主旨。
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一、解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史•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二、分析课文整体体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为导论,引出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3—14段)为本论部分第三部分(第15段)为结论三、分析第一部分——导论1,首先指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反复推敲,锤字炼句,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精)
第二,对“反复推敲,锤字炼句” 的写作态度及其意义的正确认识。
• 文章认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要重视文字 的运用。古代许多诗人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 茎须”,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值得学 习和借鉴,并指出,是诗人的创造力使得有限的 字花样翻新,变化无穷,达到点铁成金之妙,使 得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新意层出,妙趣无穷, 在诗词中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形成生机盎然、 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但这一切,却是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能否创作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品,取 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张文勋
体裁
• 议论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题目妙处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 史•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 全在善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 心”》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 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论证结构
• 第一部分(第1—2段)导论,引出论述中 心。 • 第二部分(第3—14段)本论 • 第三部分(第15段)结论
•
2.诗人能使“一”字这个普通而常用 的抽象的数字概念在诗词中新意层出,妙 趣无穷,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 境界。其中的道理从两个方面体现: • 一、“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 形象,有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 用。 • 二、“一”字具有“乘一总万”、“以少 总多”之妙,其“满”、“完全”之意, 有表现事物的饱满充实的特殊意味。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 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 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 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 觉的特殊作用。
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 少总多”之妙,用“一” 作为众多、全体的 分论(二) 其次,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 的概念相反,是“满”、“完全”的意思, 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w
张文勋
解题: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史• 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 在善于思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借用为题,是 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 独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介绍
张文勋,生于1926年,云南大理洱源人,白族,中 国现代学者、作家。他一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文心雕龙》为核心的六朝文艺与美学理论的研 究;二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研究;三是佛家美学思想的研 究。
的花朵,娇艳、绚丽、好看。 迥然不同:迥:差得远。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蓓蕾:没开的花,花骨朵儿。 屐齿:鞋。 一汀:水边平地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另借指蛰居。 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而不显露的意思。
结构
第一部分(1—3):导论 第二部分(4—14):本论 第三部分(15): 结论
第二层次(6—10)第一分论点:“一”字 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起着唤
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1、对“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
分析: (1)得出了什么结论?
说明写春色“红一点”,是用“一”字去表现 一种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傲, 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含蓄蕴藉的境 界。
以“一字师”的故事,说明选用“一枝”, 才可表现“早梅”的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 力,诗的意境才符合“早梅”二字的命意。
4、“一字师”故事的作用
作者通过对“一字师”故事的分析谈启 示,作为本论的概说,可以自然地提出观 点,引出对“一”字妙用的展开分析。先 列举典型例证,不但可以引起读者探究的 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与岳飞相关的成语
与岳飞相关的成语01.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释义】妙:巧妙。
存乎:存在。
心:指思考。
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动脑筋思考。
原指在战争中,指挥作战要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而其中的巧妙,就是善于思考和判断。
【出处】脱脱等《宋史·岳飞传》: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泽是其言。
02.子女金帛【释义】子女,指年轻的男女奴婢。
指人民和财物。
也泛指财物、财产。
【出处】脱脱等《宋史·岳飞传》:飞奏:"金贼所爱惟子女金帛,志已骄惰;刘豫僣伪,人心终不忘宋。
”03.号令如山【释义】指军令严肃,不容更改。
岳飞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岳家军”的士兵都严格遵守军纪,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不敢打扰百姓;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们天一亮就起来,为主人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后才离去。
“岳家军”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
金兵统帅长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出处】《宋史·岳飞传》:“岳节使号令如山,若与之敌,万无生理,不如往降。
”04.粉骨糜身【释义】身体粉碎而死。
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危险而丧失生命。
【出处】宋·岳飞《奏乞解军务札子》:“苟非木石,宁不自知?每誓粉骨糜身,以图报称。
”05.怒发冲冠【释义】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06.策驽砺钝[cè nú lì dùn]【释义】指勉为其难,努力从事。
指勉为其难,努力从事。
【出处】宋·岳飞《御书屯田三事跋》:“伏蒙陛下亲洒宸翰,铺述三子屯田足食之事,俯以赐臣,臣敢不策驽砺钝,仰副圣意万一。
”07.直捣黄龙【释义】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
一直打到黄龙府。
指捣毁敌人的巢穴。
【出处】《宋史·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六字以上成语】出处释义近义词成语故事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六字以上成语】出处|释义|近义词|成语故
事
【注音】yùn yòng zhī miào , cún hū yī xīn
【出处】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对宗泽说
【释义】存乎:在于。
意思是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
指高超的指挥作战的艺术。
【用法】作状语、分句;用于战争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运用之妙,存于一心
【押韵词】稽古振今、再造之恩、眇眇之身、如古涵今、蠖屈求伸、半晴半阴、去伪存真、烈火真金、亘古通今、嚼铁咀金、......
【年代】古代
【英文】to make use of; to draw on sth.;
to perform; to exercise; to apply
application; exercise; manipulation
【成语故事】1125年,金兵在灭了辽国后,大举南侵,渡过黄河扑向宋都汴京,岳飞奉命率军迎敌。
由于岳飞机智善战,多次挫败金兵,副元帅宗泽送他一幅古阵图。
岳飞婉转地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成语示例】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
毛泽东《论持久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字”可以用来表 现孤傲、突出的形 象及在我国古代诗 词以动写静的手法 中,起着唤起人们 孤寂感觉的特殊作 用。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一鸟忽飞来,啼破幽绝处。 一声啼鸟禁门静,满地落花春日长。
说明在语 言艺术家 笔下,每 个字都有 各种妙用, 花样翻新, 别处新裁, 指出语言 文字的运 用之妙, 得取决于 作家的艺 术才能。
说明有时“一” 字具有“乘一万 总”“以少总多” 之妙,用“一” 作为众多,全体 的代表;有时 “一”字是 “满”“完全” 的意思,表现出
春色满园自觉洞庭波。
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 一江春水向东流。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三、重点问题
导2、3复案
四、主题思想
五、写作特点
六、重点字词
以“一字师”的故事作为典型例证,总说“一”字虽 属数的概念,却能在表现诗歌意境中起到巨大作用。
一、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张文勋,1926生于云南大理 洱源。当代学者、作家、诗人、教授、文 艺理论家,著有专著《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论稿》、《诗词审美》、《刘勰的文学史 论》、《文心雕龙探秘》等10余种。
2、本文选自《诗词审美》。“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语出《宋史· 岳飞传》,意 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 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 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第二层(5-10)本论第一分论点,“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以及在我国古 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第三层(11-14)本论第二分论点。说明有时“一”字具有“乘一万总”“以少总多”之 妙,用“一”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有时“一”字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 事物的饱满充实。
二、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导论,引出论述中心: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 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 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第二部分(3-14)本论,以“一”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妙用为例,分析文字的运用之妙。 第一层(3-4)本论概说,以“一字师”故事作为典型例证,总说“一”字虽属数的概念, 却能在表现诗歌的意境中起到巨大作用。
第三部分(15)结论,总结上文,说明在语言艺术家笔下,每个字都有各种妙用,花样 翻新,别处新裁,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得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中心
分论点 总说“一”字虽属数的 概念,却能在表现诗歌 的意境中起到巨大作用。
诗例
总结
“一字师”故事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一些极其普通而常 用的字,在诗人的 笔下,往往能使之 新意层出,妙趣无 穷。“一”字本属 抽象的数字概念, 但在词中却可变为 生机盎然、意趣深 远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