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一门科学,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
以下是对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的整理: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表征,再进行加工、组织和储存,以便指导个体的行为。
二、认知过程的阶段认知过程通常分为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阶段。
这些阶段相互、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
1、感觉阶段: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将外部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2、知觉阶段:在感觉的基础上,将各种感觉信息整合成完整的对象形象,对对象进行辨认和识别。
3、注意阶段:对外部刺激进行筛选和过滤,将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同时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
4、记忆阶段: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和储存,以便在需要时提取出来。
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5、思维阶段: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产生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6、想象阶段:在思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或场景,以指导个体的行为。
三、认知过程的模型认知心理学的模型包括信息处理模型、认知吝啬鬼模型、并行分布处理模型等。
这些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认知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1、信息处理模型:将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对外部信息的感知、编码、储存和提取,实现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2、认知吝啬鬼模型:认为人在认知过程中偏好使用简单的思考方式,倾向于使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不是重新思考问题。
这种模型强调了认知过程的省力原则。
3、并行分布处理模型:认为认知过程是一个并行分布的过程,不同的认知过程在同一时间点上进行处理和加工,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
这种模型强调了认知过程的分布式处理方式。
四、认知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在认知过程中存在差异,包括智力水平、知识背景、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解读
1.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方法(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2)开窗实验: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
“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
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字母转换实验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
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相加因素法实验(S. Sternberg, 1969)如果可以确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有某一独立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可以看到信息加工总时间的显著变化,如果该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加工总时间不会发生显著化变化。
使用相应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2.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1)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2)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感受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
3.启动效应的定义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加工的刺激对后来加工同样的刺激或有关联的刺激产生的促进作用。
它是个体不自觉地产生的,因而具有无意识的特征,可以归入前意识信息加工的范畴。
启动效应分为直接启动和间接启动。
4.注意的模式识别(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和Gelade(1980)提出特征整合理论,认为事物由客体和特征构成的。
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抽象分析法又称会聚性证明法(Convergent validation method)它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综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某些(种)推断结论的研究方法。
2.口语报告法(由德国邓克尔提出)又称口述记录分析法,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出声讲出)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3.流程图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4.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3个阶段)5.视像记忆(图像记忆)视觉器官识别刺激信息的形象特征并暂留与保持一个生动视觉图像的过程。
(又称图像存储,是感觉登记的一种主要的信息编码方式)6.声像记忆在短时间内保持听觉信息的存储过程。
7. 四耳人实验4个扬声器放在屋子的4个角,被试处在屋子的中央,从不同的声源呈现不同的字母,被试采用全部和部分报告法来报告所听到的字母。
(实验结果表明部分报告法的回忆成绩优于全部报告法)8.AVL单元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 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认知心理学用之作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代码,以此来说明短时记忆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编码与存储)9.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的信息单元(如字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具有意义的(如字词)信息加工。
(短时记忆信息容量的单位是组块)10.精致性复述或整合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去。
11.情景记忆个体接收和存储关于个人特定时间内所经历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与相关空间相互联系的信息。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6、仔猪吃过初乳后适当过哺寄养调整,尽量使仔猪数与母猪的有效乳头数相等,防止未使用的乳头萎缩,从而影响下一胎的泌乳性能。
寄养时,仔猪间日龄相差不超过3天,把大的仔猪寄出去,寄出时用寄母的奶汁擦抹待寄仔猪的全身。
7、7-15日龄小公猪去势,去势时要彻底,切口不宜太大,术后5%碘酊消毒。
8、产房适宜温度,分娩后1周27℃,2周26℃,三周24℃,四周22℃。
保温箱温度:初生36℃,体重2 kg 30℃,4 kg 29℃,6 kg28℃,6 kg以上~断奶27℃,断奶后三周24~26℃。
9、产房要保持干燥,产栏内只要有小猪,便不能用水冲洗。
预防仔猪下痢,参照《黄白痢综合防治措施》。
10、补料:出生后5~7日龄开始诱补料,保持料槽清洁,饲料新鲜。
勤添少添,晚间要补添一次料。
每天补料次数为4~5次。
11、产房人员不得擅自离岗,有其他工作不得已离岗时每次离开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
12、仔猪平均25~28日龄断奶,一次性断奶,不换圈,不换料。
断奶前后连喂3天开食补盐以防应激。
13、断奶后一周,逐渐过渡饲料,断奶头两天注意限料,以防消化不良引起下痢。
14、在哺乳期因失重过多而瘦弱的母猪要适当提前断奶,断奶前3天需适当限料。
保育舍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一.工作目标1. 保育期成活率94%—97%以上。
2. 7周龄转出体重14Kg以上。
3. 9周龄转出体重20Kg以上。
二.工作日程7:30~8:30 喂饲8:30~10:30 清理卫生、其他工作10:30~11:00 喂饲14:00~14:30 喂饲14:30~16:30 清理卫生、其他工作16:00~17:00 喂饲17:00~18:00 其它工作三.操作规程1、转入猪前,空栏要彻底冲洗消毒,空栏时间不少于3天。
2、转入、转出猪群每周一批次,猪栏的猪群批次清楚明了,强弱分群。
3、诱导仔猪饮水和吃料。
经常检查饮水器。
4、头两天注意限料,以防消化不良引起下痢。
以后自由采食,勤添少添,每天添料3-4次。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
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
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
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
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
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
,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
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
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
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
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
认知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认知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凡是研究认知的心理学。
2、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数据处理心理学)3、计算机模拟办法: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觉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办法。
4、感受信息加工:感受信息加工是指感受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觉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经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5、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过程):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受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
6、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过程):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个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
7、模式识不: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经历中的信息举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啥范畴的过程。
8、注意的资源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所分配的认知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认知资源,注意分配便能顺利举行的认知活动过程。
9、注意的材料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刺激信息任务(刺激材料)的低劣质量或别适宜加工的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了较多的认知资源,也别能顺利完成的认知活动过程。
10、部分报告法:短暂呈现信息后,被试按照主试要求呈现部分信息的办法。
11、机械性复述:别是将短时经历中的刺激信息建立在对它们的明白的基础上,而是一味地经过别断地简单重复,力图将刺激信息保留在短时经历中。
精巧性复述:将短时经历中的刺激信息举行分析,使之尽可能与自个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经历的认知结构中去。
12、陈述性经历:指一具人对事实和事件的经历。
13、语义经历:指个体对客体的事实的经历。
14、情景经历:指个体对事件的自传式的经历。
15、语义启动现象:唤起并促进(加速)随后的与其具有语义联系的字与词汇的触接过程,称为语义启动现象。
16、语义启动效应:由于一具刺激信息(如词或词汇)刚被呈现过,从而导致个体对那个刺激信息的识不或觉察能力的提高,称为语义启动效应。
认知心理学复习要点
一、认知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认知心理学1、认识、认知认知活动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加工和处理输入信息、符号与解决问题的动态系统。
2、认知心理学理解认知心理学,可从两个层面进展。
一是从思想层面,即认知心理学是指一切研究人类认识过程的心理学学派和思潮。
这是广义上的理解,主要探讨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开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包括构造主义心理学、心灵主义和信息加工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是冯特学派〔即莱比锡学派〕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学派的理论,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一组可分解而且有组织的系统;心灵主义是和行为主义学派研究外显行为相对立的,坚持人类心理事件的不公开性和不可复制性〔因为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内部机制,有人也把认知心理学和心灵主义划等号〕;信息加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人类认知活动的内部心理机制。
另一个层面是学科层面。
也称信息加工心理学或数据处理心理学。
即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计算机模拟法来研究认知过程的心理学学科。
这是狭义的理解。
知识点:认知科学——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兴学科,包括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等分支学科,它们对人的认知过程研究采取的是一种"隐喻式描述〞〔如设想短时记忆是一个工作台〕。
3、信息加工取向和联结主义取向这两种取向属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范式或纲要,或可理解为进展研究所依赖的根本观点。
〔1〕信息加工取向也称符号操作系统范式。
根本观点: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操纵符号的过程,是以系列的方式进展的。
系列是认知过程按一次一个事件或过程的方式进展,如一次只能注意一件事;事件或过程根本上是有界限的。
信息加工取向以特殊的语言符号〔不等同于平常所说的语言〕来标示其认知事件的。
人类在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操作系统。
信息加工范式说到底是把心理过程和计算机处理信息进展类比。
信息加工取向的隐喻根底是"心理活动像计算机〞。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理学重点整理第⼀讲绪论⼀、什么是认知⼼理学认知⼼理学也叫认识⼼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类的认知。
现代认知⼼理学的含义:*认知⼼理学有⼴义和狭义两种。
*⼴义的认知⼼理学包括结构主义⼼理学、⼼理主义和信息加⼯⼼理学。
*狭义的认知⼼理学指信息加⼯⼼理学。
信息加⼯⼼理学将⼈脑和计算机进⾏类⽐,将⼈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系统。
但这种类⽐之设计软件,⽽不涉及硬件。
(⽤信息加⼯的观点研究认知的加⼯过程,实质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的过程)⼆、认知⼼理学的研究⽅法(其实都是抽象推理)(⼀)减法反应时实验该实验⽅法最初由荷兰⽣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968)提出。
实验设计为:给被试先后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种作业包含有另⼀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信息加⼯过程。
然后测定两种作业各⾃所使⽤的反应时,两个反应时之差便是某该信息加⼯过程所耗费的时间。
*A活动——RT1:(识别)时间*C活动—— RT2:(识别+辨别)时间*B活动—— RT3:(识别+辨别+选择)时间*RT2 -RT1= :(辨别)时间*RT3-RT2= (选择)时间(⼆)相加因素试验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个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的是⼀系列信息加⼯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相加实验法的基本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于同⼀个信息加⼯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作⽤于不同的加⼯阶段。
(三)“开窗”技术“开窗”实验的⽬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脑进⾏信息加⼯过程及其所使⽤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
使⽤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经典实验:字母转换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脑在进⾏字母转换加⼯时,通常经历三个加⼯阶段:*对于任何形式的反应时实验,都要求被试在保证反应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做出反应。
*反应时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
它表明被试在此类实验中,可有不同的速度-正确率权衡标准来指导⾃⼰的反应。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1.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以个体的心理结构与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将人比作是信息加工系统(计算机),揭示人类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心理机制,即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提取与运用。
2.Newell和Simon的信息加工模型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觉器、效应器、经历和加工器组成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可概括为输入、输出、贮存、复制3、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同时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心理学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怎么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对象是内部心理机制咨询题4、斯滕伯格首先提出了加因素法的要紧假设: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时期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Donders 将反应分为三类:A为简单反应(基线时刻),B为挑选反应(既有刺激的辨不,又有反应的挑选),C为辨不反应(仅有刺激的辨不)5、开窗实验的特点直截了当地测量每个加工时期的时刻6、1967年Neisser出版的专著《认知心理学》通常被以为是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7、认知心理学兴起的缘故(一)内部缘故1. 继承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2. 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妨碍3. 格式塔心理学的妨碍4. 行为主义的失败(最重要的缘故)反对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妨碍。
(二)外部缘故操纵论思想的渗透信息论思想的渗透语言学研究的进展计算机科学的启示:认知心理学赖以产生的重要的外部缘故8、认知心理学的妨碍(一)对一般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妨碍1.扩大了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
2.使研究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不差异和个案研究。
(二)对研究范式的妨碍主张在高于生理机制的水平上来研究心理机制,力图以解释的观点来讲明心理过程的规律,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的研究应在多层次基础而别应在同一水平或层次举行研究。
认知心理学重点
认知心理学考点整理第1章1. 什么是信息加工模型?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认知过程概念化;三个基本假设:细节阶段,每阶段有独特的加工,接受传递信息。
问题是:存在哪些阶段?信息以什么形式表征?2. 认知心理学的领域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过程的神经解释。
感觉/知觉:信息如何进入认知系统。
模式识别:处理信息的整体性倾向。
注意:处理信息的能力。
意识:意识和主观体验。
记忆:认知的核心。
知识的表征:信息在大脑内如何存储。
表象:视觉世界的内部表征。
语言:思考的工具。
认知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
思维与概念形成:如何形成和使用。
人类智力与人工智能:认知能力。
3. 进化认知心理学认知只有放在人类生物和社会进化的背景中考察,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存在普遍的人类认知特性,而且心智的这些常见的、广泛的特性不是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而是进化所得到的心理机制产生的结果。
第3章1. 部分报告法是如何做的Sperling(1960).我想这个应该不用再说了吧?!2. 缪勒—莱尔错觉一条线段上的两段看似不相等(具体的图就不用画了吧?)解释是:①知觉受过去的经验影响,我们认为某些图形距离我们较远,某些图形距离我们较近。
②这一错觉反应了大脑内部构造。
3. 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能量在感觉事件或心理事件上的集中。
注意的研究一般涵盖了五个主要的方面:处理容量和选择性注意、唤醒水平、注意的控制、意识以及认知神经科学。
4. 什么叫做追随实验Cherry(1953) 每一只耳朵都听声音,复述其中一只耳朵的内容,称为追随耳(Shadowing)。
结果发现记不住追随的信息。
对于未被注意的信息,被试可以辨别出言语,但是却无法注意到从英语变为德语。
5. 什么叫做鸡尾酒会现象Moray(1959) 约有1/3的被试可以从非注意耳中听到自己的名字,说明在过滤器之前信息经过了某种加工。
6. 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和衰减器模型分别是做了什么东西?过滤器模型:Broadbent(1954)提出,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有多中感觉通道,信号只有被注意到,并经过过滤器传递到一个容量有限的通道中,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工。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认知⼼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第⼀章绪论⼀、信息加⼯的⼀般原理感受器→加⼯器→记忆系统→加⼯器→效应器⼆、对认知⼼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理过程看作信息加⼯的过程。
认知⼼理学关⼼的是⼈脑的⼼理功能、⽽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理学的核⼼是:以信息加⼯的观点揭⽰认知过程的内部⼼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和使⽤的。
三、认知⼼理学的研究⽅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过程)(⼀)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种作业包含另⼀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者在其他⽅⾯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确定某个⼼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的。
2. 在认知⼼理学研究中的应⽤⽐较⼴泛。
3. 对于⼀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阶段还存在⼀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这些因素进⾏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作⽤某⼀个特定的加⼯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那么这两个因素作⽤于同⼀个信息加⼯阶段。
应⽤: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的。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心智:心智是产生和控制知觉、注意、记忆、情绪、语言、决策、思维、推理等心理机能的成分。
(认知的类型)心智是形成客观世界表征的系统,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
(运作及其功能)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取向,角度,强调心理加工、过程。
发展1.起源19世纪唐德斯:反应时测验第一个认知心理学实验,揭示了:心理反应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是却可以通过行为反应进行推测。
冯特:提出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感觉。
提出内省。
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
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
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
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艾宾浩斯:用人工实验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功能重学节省法节省:重学所花的时间短于最初学习所花的时间威廉·詹姆斯:对心智的阐述并不建立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而是依据他对自己心智运作过程的内省。
2.20世纪摒弃对心智的研究华生:行为主义学派(1)拒绝内省(2)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意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格式塔心理学托曼:认知地图心智发展的复兴计算机模拟:分不同阶段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过滤器理论。
petfMRI人脑对面孔做出反应的区域:梭状面孔区(FFA)、海马旁回空间位置、纹状身体区(EBA)、模块化-定位-一个模块就是指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脑区语言的定位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大脑的分布式加工不同的脑区对特征进行加工,并最终汇集在一起。
不仅是感知加工,记忆、语言、决策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也都遵循分布式加工原则。
大脑如何对事物进行表征1.在物体的影响会聚在视网膜上的几毫秒内,视网膜中感受器会将树的影像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视网膜沿视神经传递,最终到达初级视觉感受区。
2.我们对物体的感受并不是基于对物体的直接感受,而是基于大脑中动作电位对数的表征。
认知心理学重点
认知心理学重点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关于思维、知觉、记忆、注意力、语言以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心理过程。
它旨在了解人类的心智活动,以及这些心智活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经验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几个关键概念和理论,包括认知发展、记忆和注意力、语言与思维等方面。
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研究探讨了人类智力从婴儿期到成人时期的变化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让.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先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他的研究还揭示了儿童在不同阶段对世界的理解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在认知发展的研究中,语言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言能帮助儿童组织和表达他们的思维和观念。
同时,儿童通过语言的学习,也能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概念形成。
二、记忆和注意力记忆和注意力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另两个重要概念。
记忆是指个体保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记忆储存的持续时间,记忆可以被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指对来自感官的信息进行短暂存储和处理的能力。
短时记忆是对于信息的短期存储和处理能力。
而长时记忆则是对信息进行相对较长时间存储和提取的能力。
同样重要的是注意力。
注意力是指向特定刺激或任务的集中程度。
它在感知、记忆和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注意力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力、分配注意力和持续注意力等。
通过学习和训练,个体可以提高对特定任务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处理信息和完成任务。
三、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语言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同时也影响着个体的思考方式。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组织和表达他们的思维和观念。
而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使用。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存在差异。
不同语言和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有些语言强调时间的顺序,而有些语言则更重视事物的关联性。
这些语言差异被认为会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经典实验一、康纳德法(1964):短时记忆编码研究康纳德针对听觉代码而设计的,用听觉码研究短时记忆的编码,其突出特点是对被试的回忆错误进行分析。
实验目的:探讨短时记忆是如何进行编码的实验材料:10个字母组成的字母序列:B C P T V F M N S N两个表:视觉呈现字母的回忆混淆矩阵和听觉呈现字母的回忆混淆矩阵实验程序:第一阶段是用字母广度作业测量视觉呈现的字母的错误回忆;第二阶段是在白噪音背景下,测量听觉呈现的字母的错误回忆。
实验结果:刺激材料无论是视觉呈现还是听觉呈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语音上的联系。
例如:在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E和F)很少发生混淆。
这说明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形式。
人们通过研究语音类似性对回忆效果的影响,证实了语音听觉编码方式的存在。
评价:1、这个结论是否有普遍性受到了怀疑。
因为康拉德的实验是以英文字母作记忆材料,字母以拼读为主要职能,缺乏意义,虽然也有一定的形状,但对被试来说,读音应是它的最突出特征。
对于汉字情况就不尽然。
如有实验(莫雷,1986)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
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因此,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似乎是随记忆材料而相应变化的。
2、声音相似的字母,视觉特征也相似。
如B与P,M与N。
就很难区分是因为觉特征相似造成的回忆错误,还是因为听觉特征相似造成的回忆错误。
3、视觉或听觉接受字母等信息的同时,总有内部言语伴随。
与此相应的信息就能转换成言语运动器官的动作模式。
(从喉、舌等有关部位的肌电图获得证实言语运动器官确实在活动。
)因此,听觉混淆现象也有可能是言语运动或发音的混淆所致。
故很难从混淆的错误中肯定哪是听觉混淆,哪是发音混淆。
鉴于此种情况,人们常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 VL单元,所以,听觉编码常包含这么几个方面的意思。
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各章)
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王甦修订版)(赵中昌,整理于2010年6月25日)第一章绪论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开窗”(Open Window)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认知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 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
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代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第二章知觉(24页)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依照Bruner 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主张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
著名代表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单选5个多选5个名词解释2个简答3个论述1个综合1个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主要研究的内容认知心理学第二次革命表征的概念,知道表征在大脑里的形式是怎样的pp。
4 Defini'on of Cogni’ve PsychologyWhat is CP?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inkingmind and is concerned with:– How we attend to and gain informationabout the world– How that information is stored andprocessed by the brain– How we solve the problems, think, and formulate language How did Neisser (1967)regard cognition?CogniKon means al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 reduced, elaborated, stored, recovered, and used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tern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making sense of the environment,and decide what actionmight be appropriate (Eysenck,2005)认知心理学是对经由感知觉系统输入的刺激所进行的六种心理过程。
包括:转换、缩减、精细化(添加)、存储、提取和运用Cognitive psychology is the psychologicalscience which studies cognition, the mental processes that are hypothesized to underlie behavior。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重点整理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重点整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记忆、语言、判断、决策等心理过程的分支学科。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研究重点值得我们关注和了解。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认知心理学研究重点进行整理和介绍。
一、注意力注意力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人们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注意力的作用是帮助我们选择和集中关注某些信息,同时忽略其他不相关的信息。
注意力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注意力的分配、维持、转移和控制等。
研究表明,人们在处理信息时会选择性地分配注意力,特别关注与当前目标相关的信息,这有助于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
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注意力水平,例如通过冥想等方法来增强专注力和抗干扰能力。
二、学习与记忆学习与记忆是认知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人们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而学习的过程离不开记忆的支持。
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会通过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和整合,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记忆的研究内容涉及到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等过程。
人们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对于重要的信息,人们往往能够更好地加工和保留。
在记忆检索方面,人们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例如遗忘、干扰和提示效应等。
三、决策与判断决策与判断是另一个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而这些决策往往受到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估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常常受到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
例如,人们往往会受到先入为主和心理账户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策出现失误。
认知心理学通过研究这些偏差现象,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决策的方法和策略。
四、语言与沟通语言与沟通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另一重要方向。
人们通过语言进行思维和交流,语言的产生和理解离不开认知过程的支持。
研究表明,人们的语言理解和产生过程是高度复杂的。
人们在理解他人的语言时,往往会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推理,以获取更准确的含义。
同时,在语言产生过程中,人们也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和接收者的背景信息进行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心智:心智是产生和控制知觉、注意、记忆、情绪、语言、决策、思维、推理等心理机能的成分。
(认知的类型)心智是形成客观世界表征的系统,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
(运作及其功能)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取向,角度,强调心理加工、过程。
发展1.起源19世纪唐德斯:反应时测验第一个认知心理学实验,揭示了:心理反应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是却可以通过行为反应进行推测。
冯特:提出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感觉。
提出内省。
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
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
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
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艾宾浩斯:用人工实验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功能重学节省法节省:重学所花的时间短于最初学习所花的时间威廉·詹姆斯:对心智的阐述并不建立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而是依据他对自己心智运作过程的内省。
2.20世纪摒弃对心智的研究华生:行为主义学派(1)拒绝内省(2)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意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格式塔心理学托曼:认知地图心智发展的复兴计算机模拟:分不同阶段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过滤器理论。
petfMRI人脑对面孔做出反应的区域:梭状面孔区(FFA)、海马旁回空间位置、纹状身体区(EBA)、模块化-定位-一个模块就是指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脑区语言的定位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大脑的分布式加工不同的脑区对特征进行加工,并最终汇集在一起。
不仅是感知加工,记忆、语言、决策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也都遵循分布式加工原则。
大脑如何对事物进行表征1.在物体的影响会聚在视网膜上的几毫秒内,视网膜中感受器会将树的影像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视网膜沿视神经传递,最终到达初级视觉感受区。
2.我们对物体的感受并不是基于对物体的直接感受,而是基于大脑中动作电位对数的表征。
3.表征的形成可能涉及一种叫做特征觉察器的神经元,这种神经元能对客体的特征做出反应。
4神经编码:神经元可以对特定类型的刺激做出反应,环境中的客体可以引发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来描述我们看到的是树还是环境中的其他刺激(如鸟鸣声等),这种以神经反应模式来表征刺激的方式被称为神经编码对初级视觉区中特征觉察器的发现是确定神经编码的第一步。
面孔的神经编码:特异性编码:特异性编码是指对一个特殊刺激的表征。
可能存在专门对某一特定刺激进行反应的神经元—祖母细胞。
特异性编码的问题:(1)环境中有太多不同的面孔以及其他客体,不可能为每一个刺激都分派一个特定的神经元;(2)尽管存在一些神经元专门对特定类型的刺激做出反应,但这些反应是这针对这个类型的所有刺激的。
对此的一种普遍解释就是分布式编码分布式编码认为,对于某一特定面孔的表征,并不是通过某一个单独的神经元放电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某一组神经元放电实现的。
面孔的表征是通过大量神经元的活动完成的,且对特定面孔的表征有其独特的神经元放电模式。
某一特定面孔的编码需要大量神经元的分布式活动,类似于神经元的“大合唱”,这种编码方式的优点是仅凭少数神经元的放电就可以表征大量刺激。
分布式编码是指一些神经元的放电模式,而分布式加工则指的是大量不同脑区的激活。
记忆的神经编码:特定的记忆通过储存信息的特定模式被表征,这就会使得我们在体验这些记忆的时候产生特定的神经放电模式。
第二讲小样本研究:裂脑人第三讲感觉和知觉知觉的性质:①知觉会随信息的增加而发生改变②知觉也涉及与推理和问题解决类似的过程③对失误的知觉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知觉其实并不是自动化的,它涉及许多复杂的、不可见的加工过程。
④知觉是与某种动作一同出现的1.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始于感受器知觉第一步是感受器接受来自于环境的刺激,这种始于感官刺激的加工方式被称为自下而上加工。
生理层面:感受器受到刺激之后会诱发一系列的电位变化,随后电信号会由感受器传向大脑。
电信号到达大脑后,个体就可以看见或者听见刺激。
当人们感知某一事物是,每一种特征都会激活皮层中负责相应朝向加工的特征觉察器。
行为层面:成分识别理论(RBC)个体通过感知一些基本特征来知觉客体,这些基本特征又被称为几何子,它们类似于知觉积木,可以组合起来构成客体。
只要能感知到构成客体的部分几何子,我们就能识别出客体。
成分修复原则:如果我们能修复原客体的几何子,我们就能够识别该客体。
2. 自下而上加工:运用先验知识语音分割:知觉受个人言语经验的影响(P71)无意识推理理论:似然原理,即我们会将个体感知为与我们以往感知过的刺激模式最接近的客体。
知觉组织的完形法则:连续律、简洁率、相似率、熟悉率——启发式影响知觉的规律:完型法则、环境规律(物理规律、语义规律)(1)对客体的知觉是客体表征信号,即来源于感官刺激的信息,影响知觉的因素:自下而上加工。
(2)情景表征信号,即客体出现的情景等其他信息;(3)个体的知识经验或期待,即反馈信号,自上而下加工。
(4)距离因素的影响,即深度线索;(5)气味刺激浓度;(6)完型法则和环境规律对知觉的影响知觉恒常性:物体被知觉为不变的,尽管它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变化的,包括了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错觉: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扭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扭曲的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识别:将感觉输入与内部表征联系起来图形匹配理论:模板理论、原型理论、特征理论(1)模板匹配理论:长时记忆中存储了各种与过去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相对应的袖珍副本(模板),内在模板与客观事物的刺激模式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模式识别是将刺激提供的信息与相应的模板进行匹配的过程,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型。
精确匹配优点:模板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在知觉过程中如何进行模式识别,并在实现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模式识别中得到了实际运用。
问题:模板说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方面仍然有许多缺陷。
①按照该理论的假设,每一个有千变万化现象的同一个事物,记忆系统中都要储备与之一一对应的模板才能识别,需要在记忆中存储大量模板,解释是不需要100%的匹配,一个物体可以有多个模板;②由于观察距离和角度的差别,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有大小和方向的差异,解释是大脑会对图像进行操作,包括心理旋转和大小调节。
(2)原型理论:原型是一个类别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可能并不存在。
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刺激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一类刺激模式的原型(有关某一类事物或刺激模式的概括性表征或平均表征,反映一类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基本特性)。
模式识别是在记忆中找到与当前的刺激模式最相似的原型的过程。
近似匹配优点:原型匹配理论大大减少了模板的数量,不仅减轻了记忆负担,而且使模式识别的过程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
这种识别过程基本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符。
缺点:理论不够清晰直观;匹配过程只强调自上而下的加工,而缺少自下而上的加工。
(3)特征理论:我们将物体表征为一个特征的组合模式,识别通过特征分析得以实现。
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的客观事物,以各种基本特征的方式储存在记忆系统中,刺激信息的特征和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在模式识别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最佳匹配优点:①依据刺激的特征进行识别,避免预加工的困难,使识别有更强的适应性②同样的特征可以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模式中,一定数目的特征以不同方式组合就可以表征不同的物体,大大减少了所需模板的数目,极大地减轻了记忆负担③在识别中需要抽取必要的特征,再加以综合,使模式识别过程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缺点: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没有自上而下的加工,由局部加工到整体加工,无法说明人在识别模式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实验视觉搜索实验(特征整合论)Treisman特雷斯曼,1980结构描述理论物体表征为抽象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识别就是一个对输入结构进行编码的结构,然后将其与记忆中的结构进行比较的过程。
不同的结构描述理论对于基本的组成部分有不同的见解。
最有名的是基于部件的识别(RBC):决定模式识别的关键在于一些基本的几何离子(部件,geon)以及这些几何离子之间的关系。
部件识别理论:Biederman 提出模式识别的部件识别理论,他认为通过把复杂对象的结构拆分成简单的部件形状,就可以进行模式识别。
部件形状被称作“几何离子(Geons)”,如方块、圆柱、球面、圆弧和楔子等(大约有36 种),人们获得了足够的形状信息就能觉察出“几何离子”,由几何离子再构成一个复杂对象(物体),这样就识别了对象。
当给予我们的信息呈现方式不能让人觉察出个别的原始离子,就不能识别对象(物体)。
评价:部件识别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许多较容易的类别区分任务, 部分得到实验的支持。
不足之处:尚未阐明认知系统如何把一些零碎的线段拼在一起形成部件形状(即几何离子),不能解释从整体到局部的加工。
知觉与运动1.运动在知觉中的作用运动为深度知觉提供了线索;物体的运动提供知觉组织的线索:common fate,同一物体内的部分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一致。
知觉者的运动为物体知觉提供线索:从各个角度知觉,看到物体全貌。
2.知觉指导运动手眼协调:视觉加工和运动之间的配合,对物体的视觉加工指导运动。
视觉加工包括大小、形状、距离、方向等,指导的运动有方向、速度、角度向等。
3.知觉和运动的生理基础:①what通路和where通路what通路(腹侧):枕叶-颞叶,负责物体的识别:形状、颜色、类别等。
Where通路(背侧):枕叶-顶叶,负责运动的位置、方向、速度等。
②神经心理学中的双分离单分离现象表明:两种功能有着不同的机制,尽管两种功能并不一定是彼此完全独立运作的。
把两种单分离的案例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双分离。
双分离的产生表明:两种功能有着不同的机制,并且这两种机制独立运作。
镜像神经元位于前运动皮层机制:镜像神经系统都具有一种把动作知觉和动作执行进行匹配的功能, 这种匹配功能就是所谓的“镜像机制”。
这种机制是自动的、反思前的。
(1)由于镜像机制把动作知觉和动作执行进行匹配, 观察者仅仅通过他人行为的知觉, 就激活了执行这一动作的神经环路, 产生了一种他人动作的具身模拟, 因而可以直接把握他人的行为意图; (2)镜像神经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动作知觉与动作执行的双重激活功能支持了身心一体说, 从方法论上证明了身心二元论的缺陷, 为身心的整体观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 (3)镜像神经机制把他人的动作与自己的运动系统相匹配, 以自身动作的神经环路对他人的动作做出回应, 促进了人际理解和沟通, (4)镜像神经元促进了人们的模仿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