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绪论)
4.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标本观察 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的理论能指导实践。
组织学的实验,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借助显微镜 观察切片标本。学习正常的组织结构是为进一步 学习病理组织改变打基础的,要认真观察各种微 细结构及其比邻关系。
⑶ 涂片:将游离的细胞直接涂在玻片上染色,
如血液涂片。
⑷ 铺片:将疏松结缔组织、肠系膜等撕成薄
片,铺在载玻片上。
⑸ 磨片:将骨、牙等硬组织切割成片后再磨成
薄片。
3. 其它常用特殊染色法
⑴ 镀银染色:如将神经组织切片标本浸泡在硝酸银 溶液中,可将神经元染成棕黑色或棕黄色。
若将网状组织切片标本浸泡在氢氧胺银溶液中, 再经5%甲醛液还原,能将网状纤维染成黑色,胶原纤 维呈褐色。
(hematoxylin –eosin staining),简称H-E染色法。
苏木精为碱性染料,它的盐溶液带阳电荷, 能将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胞质中的核糖体染成紫 兰色。伊红为酸性染料,它的盐溶液带阴电荷, 能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的成分染成红色。
※何谓嗜碱性和嗜酸性? 组织中的某些结构,易于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
图10 免疫组织化学原理模式图
⑶呈色情况与
观察: ① 常用的荧
光素是异硫氰酸荧 光素发出黄绿色荧 光,四甲基异硫 氰酸罗丹明发出橙 红色荧光。 (见图1—4)
② 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它的底物是3,3′-二氨基联苯胺(DAB) 和H2O2。HRP能使DAB氧化形成棕黄色产物。
图:原位杂交(地高辛标记) 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表达弹性蛋白mRNA,胞质呈综黄色。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高清彩色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高清彩色介绍《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高清彩色是一本权威的医学教材,主要涵盖了人体的组织学和胚胎学知识。
该教材的第9版以高清彩色的插图和详细的文字说明,为学生、医生以及生物医学研究者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学习资料。
本文档将对该教材第9版的内容进行概述。
教材内容《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包括了人体的组织学和胚胎学两个方面的知识。
其中,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各种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学科,胚胎学则是研究胚胎发育过程的学科。
该教材的第9版共分为八章,分别是:1.组织学概论2.上皮组织与间质组织3.结缔组织和支持组织4.肌组织5.神经组织6.循环系统组织7.免疫系统组织8.生殖系统和生长迅速的组织每一章都涵盖了具体的组织学和胚胎学知识。
对于每个组织,教材提供了详细的解剖结构插图,配以清晰的彩色图片和详细的文字说明,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不同组织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帮助读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特点高清彩色插图与其他组织学教材相比,该教材第9版的一大特点就是高清彩色插图。
通过使用最新的印刷技术,该教材中的插图极其清晰、色彩鲜艳,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和理解组织的结构。
详细的文字说明除了插图外,该教材还提供了详细的文字说明,对每个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解释。
这些说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组织的特点和功能,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全面的内容覆盖《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对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进行了全面的覆盖。
不仅包括了常见的组织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和肌组织,还包括了神经组织、循环系统组织、免疫系统组织等系统的详细解剖。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生殖系统和生长迅速的组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生殖和发育过程。
实用的应用知识除了基础知识外,该教材还介绍了与组织学和胚胎学相关的实用应用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组织学检查和病理诊断技术,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读者可以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更好地应用所学到的组织学和胚胎学知识。
组织与胚胎学重点知识归纳
组织与胚胎学重点知识归纳一、组织学基础知识1. 组织学的定义:组织学是研究动植物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学科。
2. 组织的定义:由一定类型的细胞和其外细胞间质所组成的结构。
3. 组织学的分类:包括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4. 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常规组织学染色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
二、胚胎学基础知识1. 胚胎学的定义:胚胎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从受精卵到胚胎成熟的发育过程的学科。
2. 受精卵的形成:受精卵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为胚胎。
3. 胚胎发育的阶段:包括受精、分裂、囊胚形成、胚胎形成等阶段。
4. 胚胎发育的调控:包括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分化等过程。
5. 胚胎发育的异常:包括胚胎畸形、胚胎停止发育等异常情况。
三、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关系1.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联系:组织学研究的是成体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而胚胎学研究的是胚胎发育的过程,两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生物学的基础。
2.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应用: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
例如,组织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胚胎学的研究有助于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
四、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要概念1.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的组织,具有覆盖和保护作用。
2. 结缔组织: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组成的组织,具有支持和连接作用。
3. 肌肉组织:由肌纤维构成的组织,具有收缩和运动作用。
4. 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组织,具有传递和调节神经信号的作用。
5. 受精卵: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的初级胚胎。
6. 分裂: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细胞的不断分裂和增殖过程。
7. 囊胚:受精卵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囊状结构。
8. 胚胎形成:囊胚进一步发育,形成具有器官结构的胚胎。
五、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进展1. 组织工程学:利用细胞和生物支架等材料重建组织和器官的方法,为组织修复和再生提供新途径。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大全
组织学和胚胎学是生物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主要研究生命的起源、发育和结构。
在组织学中,研究人员主要关注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而在胚胎学中,则主要研究胚胎的形态、发育过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组织学中,常见的名词包括:
1. 细胞: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信息传递、代谢、运动等多种功能。
2. 组织:由多个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
3. 器官:由多个组织构成的结构,具有特定的功能。
4. 系统:由多个器官组成的结构,具有共同的功能。
5. 血管:输送血液的管道。
6. 神经:传递信息的神经网络。
7. 骨骼: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结构。
8. 肌肉:收缩产生力量的组织。
在胚胎学中,常见的名词包括:
1. 胚层:组成胚胎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
2. 器官发生:器官形成的过程。
3. 器官系统:由多个器官组成的结构,具有共同的功能。
4. 原始消化管:胚胎消化系统的早期形态。
5. 原始心脏:胚胎心血管系统的早期形态。
6. 原始四肢:胚胎肢体的早期形态。
总之,组织学和胚胎学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分支,它们为我们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名词解释及相应的英文
1、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是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相对机体进行的研究;2、HE染色:用苏木精和伊红的染色方法为HE染色;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主要使细胞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3、微绒毛microvillus: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绒毛轴心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丝向下连于胞质顶部的终末网;在某些细胞,大量微绒毛整齐排列,形成光镜下的纹状缘或刷状缘;微绒毛可以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4、纤毛cilium: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粗长的突起,能节律性定向摆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纤毛中央为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双联微管;纤毛主要分布在呼吸道,能节律性定向摆动,可把被吸入的灰尘和细菌等排出;5、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又称闭锁小带;这种连接呈点状、斑状或带状,位于相连细胞间隙的顶端侧面;紧密连接除有机械连接作用外,还可阻挡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内,具有屏障作用;6、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中间连接又称黏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此处相邻细胞间有15-20nm宽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细丝状物质,横向连接相邻细胞膜;细胞膜的胞质面上有薄层致密物质和微丝附着,微丝构成终末网;中间连接除有黏着和连接相邻细胞的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态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7、桥粒desmosome:又称粘着斑;主要存在于上皮细胞间,呈斑状链接,细胞间隙宽约20-30nm,其中含有低密度的丝状物,中央有致密的中间线,细胞膜的胞质面有附着板,上附角蛋白丝;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8、缝隙连接gap junction:又称通讯连接,这种连接呈斑状;此处细胞间隙仅2-3nm,内有等间隔连接点,胞膜中有规律分布由6个亚单位并和组成的连接小体,相连两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对接,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管道,利于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交换及细胞间的信息传递;9、连接复合体Junction complex: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这四种细胞连接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紧密存在,即可称连接复合体;10、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呈扁平或梭形,有长突起,胞质弱嗜碱性,核较大、椭圆形,核仁明显;电子显微镜下胞质内含有较多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能产生结缔组织纤维,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11、巨噬细胞Macrophage:形态多样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短小突起伪足,功能活跃者常伸出伪足;胞核小,圆或椭圆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多为嗜酸性,可含异物颗粒和空泡;电子显微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褶皱和突起,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和吞噬小泡;能变形运动具有吞噬提呈抗原、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等免疫防御功能;12、浆细胞plasma cell: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多偏居细胞一侧,异染色质常呈块状,沿核内面呈辐射状分布;胞质丰富,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电子显微镜下胞质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功能是分泌合成及分泌免疫球蛋白; 13、肥大细胞mast cell:细胞较大,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居中;胞质内充满粗大的水溶性、嗜碱性和异染性颗粒,颗粒的主要成分为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肥大细胞是结缔组织的重要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过敏反应扁平或梭形,有长突起,胞质弱嗜碱性,核较大、椭圆形,核仁明显;电子显微镜下胞质内含有较多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能产生结缔组织纤维,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14、分子筛Molecular sieve:是疏松结缔组织基质中的蛋白多糖多聚体形成的分子水平的多微孔筛状结构,具有屏障作用,只允许小于孔隙的水和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通过,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菌等不能通过,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扩散的防御屏障;15、同源细胞群Isogenous geoup:位于软骨中央,有2-8个成熟的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其来源于同一个软骨细胞;越靠近软骨中央,同源细胞群的细胞数量越多,反映了软骨的间质性生长;16、骨板bone lamella:骨基质中胶原纤维平行排列借基质粘合在一起,并有骨盐沉积形成半层状结构,称为骨板;骨板成层排列,同一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连骨板内的纤维则相互垂直,这种结构特点使骨的密度有效增大;17、类骨质osteoid:骨质在最初形成时,细胞外基质无骨盐沉积,称类骨质,类骨质经钙化后形成骨质;18、哈弗系统Haversian syst电子显微镜:又称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排列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呈圆筒状,由中央管和同心圆排列的多层哈佛骨板组成;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纤维和结缔组织;哈佛系统是生长骨干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19、血浆plamsa:血液除去有形成分即为血浆;血浆是无形成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约占血液容积的55%,包括水、血浆蛋白、脂蛋白、脂滴、无机盐、酶、激素、维生素和各种代谢产物;20、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从骨髓进入血液的新生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在成人,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在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的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21、造血干细胞h电子显微镜opoietic st电子显微镜 cell:有称多能干细胞,源于受精3周时的人胚卵黄囊血岛,出生后主要存在于红骨髓;其基本特征为:有很强的增值潜能;有多向分化能力;有自我修复能力;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22、肌节Sarcomere:是肌原纤维上相连2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每个肌节都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肌节hi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23、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又称纵小管,是肌节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彼此吻合呈网状包绕在肌原纤维的周围故称肌质网;基膜上有钙泵及钙离子通道,能够储存钙离子和调节肌浆内钙离子的浓度,在肌纤维收缩中发挥重要作用;24、闰盘intercalated disk:是心肌纤维相互连接的部位,光镜下为染色较深的粗线,与肌纤维长轴垂直;电镜下呈阶梯状,位于Z线水平,为相连心肌纤维的肌膜相互嵌合,在横向接触面上,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向接触面上有缝隙连接,此结构有利于化学信息和电冲动交流,使心肌纤维同步舒缩而成为一功能整体;25、肌原纤维intercalated disk:是骨骼肌纤维肌浆内含有的一种与肌纤维收缩有关的结构,呈细丝状,与肌纤维长轴相平行;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肌原纤维是由粗、细两种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而成;26、三联体triad:骨骼肌纤维的明带和暗带交界处,肌膜向肌质内凹陷形成横小管,肌质网在相邻两条横小管之间纵向排列,在靠近横小管处膨大为终池,横小管和它两侧终池共同构成三联体;27、突触Synapse: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包括电突触和化学性突触两类;通常指化学性突触,由突出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构成;28、神经纤维nerve fiber:由神经元长的突起以及包在外面的鞘状结构构成;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两种类型;29、尼氏体Nissl body:是位于神经元胞质内的嗜酸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电子显微镜下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30、郎飞结Ranvier node:神经元长的突起被施万细胞成层包裹而形成许多节段,每一段称为结间体;两个节间体之间无髓鞘裸露的部分称为郎飞结;31、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为血液与脑组织之间存在的一道屏障,由连续性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肌膜和神经胶质膜构成;可阻挡某些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2、蒲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的特殊心肌细胞,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蒲肯野纤维短而粗,形状常不规则,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少,细胞间有较发达的缝隙连接,细胞末端与心肌纤维相连,其功能是传到冲动到整个心脏;33、血窦Sinusoid:是毛细血管的一种类型也称窦状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内分泌腺内;其结构特点是管腔较大儿不规则,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间隙,有的血窦内皮细胞有窗孔内皮下的细胞不连续或没有,不同器官的血窦差别较大;34、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与全身,他们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至另处淋巴组织,这种现象成为淋巴细胞在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有利于识别抗原,促进免疫细胞间协作,使分散于全身的免疫细胞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35、胸腺小体thymic cornuscle:是胸腺髓质的特征结构,散在分布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小体外周的上皮细胞较幼稚,细胞核明显;近小体中心的上皮细胞较成熟,核退化胞质中含有较多的角蛋白;小体中心的上皮细胞则则已完全角质化,呈嗜酸性,有的已破碎呈均质投透明状;小体还常见巨噬细胞、嗜酸性细胞和淋巴细胞;胸腺小体的功能不清楚,但缺乏胸腺小体的胸腺不能培育出T细胞;36、血-胸腺屏障blood-thymus barrier:胸腺皮质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可以阻止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进入胸腺皮质,保持胸腺皮质微环境相对稳定;该屏障由以下5层结构组成:①连续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②内皮周围完整的基膜;③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④上皮细胞的基膜;⑤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37、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电子显微镜e: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广泛分布于全身、具有强烈吞噬功能的细胞群体,主要包括单核细胞、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及肺巨噬细胞等;38、垂体门脉系统Hypophyseal portal syst电子显微镜: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伸入神经垂体的漏斗部形成初级毛细血管网,然后在结节部汇集成垂体门微静脉,沿漏斗部下行入远侧部再度形成刺激毛细血管网;初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和次级毛细血管网构成垂体门脉系统;39、赫令体Herring body: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内的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胞质中含有许多分泌颗粒,这些分泌颗粒经轴突运输到神经部,在轴突的沿途和终末,分泌颗粒常聚集成团,使轴突呈串珠状膨大,在光镜下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称作赫令体;40、胃底腺Flcnclic gland:又称泌酸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位分支管状腺,是胃粘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重要的腺体,可分为颈、体、底三部;由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41、主细胞Chief cell:胃底腺的一种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底腺的体底部,光镜下细胞呈矮柱状,核圆形,核下方胞质强嗜碱性,核上方染色浅,主要功能是分泌胃蛋白酶原;42、壁细胞parietal cell:胃底腺的一种细胞,主要分布在胃底腺的颈部和体部,光镜下细胞为圆锥或三角形,核圆形居中,一个或两个,胞质为嗜酸性;主要功能为分泌盐酸和内因子;43、小肠绒毛intestinal villus:是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形成的指状突起,形状不一,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中轴为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富含有孔的毛细血管,中央乳糜管,散在的平滑肌细胞和免疫细胞;可以扩大小肠的吸收面积,是消化吸收、物质转换的重要部位;44、胰岛pancreas islet: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球形细胞内分布于腺泡之间,人胰岛主要有A、B、D、PP、D1细胞组成,分别产生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胰多肽、血管活性肠肽;45、窦周隙perisinusoidal space: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充满血浆,是血液与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部位,肝细胞血窦面大量微绒毛浸泡在血浆内,窦周隙内有贮脂细胞,可以贮存维生素A,产生细胞外基质;46、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是延伸入胰腺腺泡腔内的闰管起始部上皮细胞,细胞较小,呈扁平或立方形,胞质染色浅,核圆或卵圆形;47、门管区portal area:指的是相连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其中可见三种伴行管道,即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48、II型肺泡细胞type II alveolar cell:II型肺泡细胞细胞较小,呈立方形或圆形覆盖肺泡约5%的表面积细胞核圆形,胞质着色浅,呈泡沫状,电子显微镜下细胞游离面有短小的微绒毛,胞质富含线粒体和溶酶体,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核上方有较多高电子密度的板层小体;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的作用;49、肺巨噬细胞pulmonary macrophage:由血液中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广泛分布与肺间质内,于肺泡膈最多,有的游走到肺泡腔,具有活跃的吞噬、免疫和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发挥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吞噬较多尘埃颗粒的肺巨噬细胞称为尘细胞;50、气-血屏障blood-air barrier: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必须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其中有的部位缺乏薄层结缔组织,更便于气体交换;51、肾单位Nephorn: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每个肾约有100万个以上的肾单位,可分为皮质肾单位和髓质肾单位,前者位于皮质浅部,后者位于皮质深部,它们和集合管系共同行使泌尿功能52、滤过膜filtration m电子显微镜brane:即滤过屏障;由血管球毛细血管的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组成;血管球毛细血管的血液在较高压力下经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生成滤液;滤液中除不包括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成分与血浆相似;滤过膜的滤过是具有选择性的;53、基底细胞basal cell:表皮最深层的细胞,附着于基膜上,是一层矮柱状或立方状细胞,胞质嗜碱性,内有丰富的游离核糖体,有散在或成束的角蛋白丝,又称张力丝相连的基底细胞以桥粒相连,与基膜以半桥粒相连;基底细胞是表皮的干细胞,可分化为表皮其余各层细胞;54、黑素细胞melanocyte:是生成黑色素的细胞,胞体多散在于基底细胞之间,其突起深入基底细胞和棘细胞之间,电子显微镜下,胞质内含丰富的核糖体、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还有特征性的黑素体,由高尔基复合体形成,内含络氨酸酶,能将络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当黑素体充满黑色素时称黑素颗粒;55、螺旋器organ of corti:膜蜗管基底膜上皮呈螺旋状的膨隆结构,由支持细胞膜和毛细胞组成,是听觉感受器;56、壶腹嵴crista ampullaris:膜半规管壶腹部的一侧粘膜增厚,形成嵴状隆起,称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感受身体或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57、精子发生spermatogenesis:指从精原细胞到形成精子的过程;精子发生包括三个阶段:1精原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精母细胞;2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精子细胞;3精子细胞变态发育形成精子;58、血-睾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生精小管和血液之间存着血-睾屏障,其组成包括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其中紧密连接最重要;功能:防止某些物质进入生精管,维持精子发育微环境;防止精子抗原外逸,引发自身免疫;59、精子形成spermiogenesis:精子细胞经过复杂的形态变化,由圆形变为蝌蚪形精子的过程,称为精子形成,主要变化为:1核浓缩,并形成精子的头部2高尔基复合体形成顶体泡并呈帽状称顶体3中心粒移至细胞尾侧发出轴丝并伸长形成尾部;4线粒体在轴丝近端形成线粒体鞘5多余的胞质形成胞质残余体脱落;60、黄体corpus luteum: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卵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这些结构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逐渐发育成体积较大、富含血管并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故称黄体;主要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61、排卵ovulation:成熟卵泡的卵泡液剧增,使卵泡壁、白膜和表面上皮变薄并局部缺血,形成透明的卵泡小斑;在酶的作用下,卵泡小斑处的胶原解聚,导致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及其透明带、放射冠随卵泡液从卵巢排出,此过程称为排卵;62、卵丘cumulus oophorus:初级卵母细胞与其周围的透明带、放射冠和部分卵泡细胞挤在卵泡腔的一侧,共同形成一个突入卵泡腔的圆形隆起,称卵丘;63、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自青春期起,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功能层出现周期性变化,即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功能层的剥落、出血、修复和增生,称为月经周期;64、精子获能capacitatiaon:是指排出男性体外的精子的头端被一层糖蛋白所覆盖,无法释放顶体内的酶类成分完成受精;当精子在女性生殖管道中运行过程中,包裹在精子头部的糖蛋白被女性生殖管道中的酶类降解,暴露出顶体而获得受精能力,此过程称精子获能;65、受精fertilization:是指已获能的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此过程包括了顶体反应,透明带反应以及雄原核与雌原核的结合等一系列过程;66、顶体反应acrosome reaction:当精子接触到卵母细胞周围的放射冠和透明带时,其顶体释放顶体酶,融蚀放射冠和透明带,此过程称顶体反应;67、透明带反应zona reaction:当精子的细胞核及部分胞质进入卵细胞胞质时,卵细胞周边的皮质颗粒释放其内容物进入卵周隙,引起透明带中zp3精子受体糖蛋白分子的变化,使透明带失去了接受精子穿越的能力,这一过程称透明带反应; 68、胚泡blastocyst:桑葚胚的细胞继续分裂增殖,大约在受精后的96小时,卵裂球的数目增至100个左右时,细胞间出现若干小的间隙,小间隙逐渐融合成一个大腔,腔内充满液体,而子细胞也被分为内外两群,外群的细胞呈单层皮称滋养层,内群细胞堆积成群称内细胞群,整个胚形似囊泡,故称胚泡;69、植入implantation:胚泡逐渐埋入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过程称为植入,植入的时间是受精后的5—6天开始,11—12天完成植入的部位为子宫体、底部的子宫内膜;70、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是将母体血和胎儿的血隔开,又能进行选择性的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胎盘屏障;胎盘屏障由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细胞滋养层及其基膜和合体滋养层构成;妊娠后期,只由合体滋养层、毛细血管内皮和两者间的基膜构成;71、致畸敏感期:致畸敏感期指的是受精后的3-8周是胚体器官的原基形成的关键时期,胚体受致畸因子作用最易发生畸形的发育阶段,称为致畸敏感期,最常见的致畸因子包括母体的一些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微生物等的感染等、某些药物等72、腮器branchial arch:人胚第3—5周,额鼻突尾侧胚体的两侧间充质增生,从胚体头向胚体尾方向依次形成左右对称、背负走向的6对弓形隆起,称鳃弓;相邻鳃弓之间的浅沟为鳃沟,共5对;同时原始咽侧壁内胚层向外膨出,形成5对囊状结构,称咽囊,它们分别与5对鳃沟相对应,咽囊与鳃沟之间的薄膜称鳃膜;原始咽侧壁上的鳃弓、鳃沟、鳃膜和咽囊统称鳃器;73、唇裂cleft lip:因上颌突未与同侧的内侧鼻突融合所致,表现为人中外侧垂直裂隙;多为单侧唇裂,偶见双侧唇裂;74、腭裂cleft palate:有因正中腭突与外侧腭突未愈合而致的前腭裂单侧或双侧,常伴发唇裂;有因左、右外侧腭突未愈合而致的正中腭裂;一侧外侧腭突与正中腭突和双侧的外侧腭突都没有愈合的完全腭裂;75、甲状舌管thyroglossal duct:人胚第四周初,在原始咽底壁正中线相当于第一对咽囊平面上,内胚层细胞增生,向间充质内下陷成一个盲管,称甲状舌管,为甲状腺的原基;76、肝憩室hepatic diverticulum:第四周初,前肠末端腹侧壁增生,形成一囊状结构,称肝憩室,系肝胆原基,肝憩室末端迅速膨大,分头尾两支;头支发育为肝:尾支发育为胆囊和胆囊管,肝憩室根部则发育成为胆总管;77、消化管狭窄或闭锁stenosis atresia:人胚第6周时,消化管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致使消化管某段管腔闭锁或狭窄;随后过度增生的细胞发生凋亡;至第8周时官腔重新出现;若官腔重建过程受阻,致使消化管某段管道过细,即为消化管狭窄;若完全无官腔,则为消化管闭锁;78、先天性脐疝congenital umbilical hernia:胎儿出生时,肠管从脐部膨出,称先天性脐疝;主要是由于肠袢未从脐腔退回或肠袢虽然退回腹腔,但脐腔未闭锁,致使新生儿出生后随着腹压增大时,肠管再次挤入脐腔所致;79、食管气管瘘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如果气管食管膈发育不良,致使气管与食管分隔不完全,两者间以瘘管相通,称气管食管瘘;气管食管瘘常伴有食管闭锁;80、肺透明膜病hyaline m电子显微镜brane disease:主要见于早产儿,因为胚胎时期肺的II型肺泡细胞未分化完善,不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致使出生后肺泡不能随呼吸运动扩张而不能与外界建立自主呼吸出现呼吸困难;81、泄殖腔cloaca:后肠末端膨大形成泄殖腔,其腹侧与尿囊相连,尾端以泄殖腔膜封闭;第6-7周时,尿直肠膈将泄殖腔分为腹、背两份;腹侧份为尿生殖窦,发育为膀胱和尿道;背侧份为原始直肠,发育为直肠和肛管上段;82、尿生殖嵴urogenital ridge:第4周末,生肾索继续增生,与体节分离而向胚内体腔凸出,成为在中轴两侧对称的纵形索条,改称为尿生殖脊;它是肾、生殖腺和生殖管道发生的原基;83、中肾mesonephros:在生肾索内,由横行的“S”形中肾小管和中肾管组成;中肾小管内侧膨大并凹陷为双层囊,包绕来自背主动脉的毛细血管球构成肾小体;外侧与向尾端走形的中肾管相连;中肾管继续延伸到尾端,从背外侧延通入泄殖腔;84、生后肾组织metanephrogenic tissue:输尿管芽长入中肾脊尾端,中肾脊细胞向它聚集包围,形成生肾后组织;生肾后组织形成肾小囊、肾小管和近端小管、细端和远端小管;85、初级性索primary sex cord:胚胎发育到第5周时,生殖腺的体腔上皮细胞,向深层的间充质内分裂增生成放射状细胞索,称初级性索;第6周时,原始生殖细胞迁入发生中的生殖脊中;此时,不能辨认性别而称之为未分化性腺;86、中肾旁管paramesonephricduct:为第6周时由中肾脊上的体腔上皮凹陷后闭合而成,起始部以喇叭形开口于体腔,上端较长,纵形于中肾管往外侧;中段经中肾。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组织:组织是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体。
据形态结构和功能,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4种基本类型。
2.H-E染色法: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使用苏木精和伊红;苏木精是碱性染料,将细胞核染成蓝紫色;伊红是酸性染料,将细胞质染成红色。
3.组织化学术:是应用化学反应、物理反应或免疫学反应等原理,在组织、细胞原位检测组织或细胞内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定位、定量及相关功能研究的实验技术。
凡是组织、细胞内的糖类、脂类、蛋白质、酶类和核酸等都可与相应试剂反应,最终形成有色反应终产物或电子致密物,应用光镜或电镜进行观察。
广义的组织化学术还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术、原位杂交术等。
4.PAS反应:即过碘酸-希夫反应,是显示多糖的一种组织化学反应。
根据反应产物的多少、颜色的深浅、光密度可对多糖进行半定量。
第二章上皮组织1.内皮:铺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一层单层扁平上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
2.间皮:覆盖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主要功能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的摩擦。
3.间充质:是胚胎时期,由间充质细胞和无定形基质组成。
间充质细胞:呈星形,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细胞间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网。
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很低,但增殖和分化能力很强。
4.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在HE染色的标本一般不易分辨。
电镜下,基膜分为两部分,靠近基底面的部分为基板,与结缔组织相接的部分为网板。
基膜具有支持、连接和固定作用;还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还能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5.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微绒毛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增大。
第三章结缔组织1.细胞外基质:即细胞间质,由基质、纤维和组织液组成。
细胞外基质由细胞产生,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有支持、联系、保护和营养细胞的作用,对细胞增殖、分化、迁移以及信息传导有重要影响。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1、组织(tissue):由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人体结构单位称为组织。
人体的基本组织有四大类型,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2、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细胞外基质又称细胞间质,由细胞产生,主要由生物大分子构成,如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等,是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对细胞有支持、保护和营养等作用,对细胞的增殖分化、运动和信息传导也有重要影响。
3、免疫组织化学术(immunohistochemistry):根据免疫学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组织和细胞中多肽和蛋白质等抗原物质的一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术,这种方法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应用广泛。
4、内皮(endothelium):铺衬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和淋巴流动。
5、间皮(mesothelium):覆盖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间皮,其主要功能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的摩擦。
6、微绒毛(microvillus):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微细指状突起,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
7、纤毛(cilium):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伸出粗而长的突起,中轴有“9+2”规则排列的微管。
纤毛可定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出。
8、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单层柱状上皮中的紧密连接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呈箍状环绕细胞顶端,该处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未融合处有极狭窄的细胞间隙存在。
紧密连接除有连接作用外,尚有屏障作用,可防止物质穿过细胞间隙。
9、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中间连接又称黏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此处相邻细胞间有15-20nm宽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细丝状物质,横向连接相邻细胞膜。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和胚胎学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在研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以两个分段来阐述这两个学科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组织学是研究细胞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它着重于揭示不同细胞类型的结构特征、相互关系和功能。
通过使用显微镜等工具,组织学家可以观察和描述细胞组织的细节,并通过组织染色等技术来增强显微镜下的观察效果。
组织学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和确定治疗方案。
此外,组织学还在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和药物研发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胚胎学是研究胚胎发育过程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受精卵形成到胚胎发育成熟的一系列过程。
胚胎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揭示了胚胎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和特征。
胚胎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深入了解生命的起源、发育以及疾病的发生机制。
胚胎学为生殖医学、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组织学和胚胎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胚胎学研究从胚胎形成开始,到组织形成和发育的过程,因此组织学的知识对胚胎学研究非常重要。
同时,胚胎学的研究结果也为组织学提供了大量的样本。
组织学的细胞结构研究可以帮助胚胎学家更好地理解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变化和胚胎器官的形成。
因此,组织学和胚胎学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学科。
总结来说,组织学和胚胎学是生物学中不可或缺的学科。
组织学研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为医学和生物学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
胚胎学则关注胚胎的发育过程,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机制。
两个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为科学研究以及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组织与胚胎学课程介绍
组织与胚胎学课程介绍组织与胚胎学课程介绍组织学(histology)与胚胎学(embryology)是医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
组织学着重研究人体细微结构及与其机能的关系。
胚胎学则着重研究人体结构发育分化的程序和生长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定义:组织学是借助于显微镜观察人体微细结构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人体的组织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发育分化形成的,而器官系统则又是由几种不同组织发育分化所构成。
所以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三部分。
1、细胞(cell)定义:是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一切生物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分化的形态学基础。
结构特点:人体具有多种(210多种)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细胞。
功能特点:执行着多样的机能活动。
它们在身体内互相调节和互相合作,以维持整体的生命活动。
2、组织(tissue)形成:在胚胎发育时期形成。
组成:由一些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细胞间质)所组成。
分类:由于细胞的种类和特性不同,组织也相应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器官和系统(organ and system)形成: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由几种不同的组织发育、分化和互相结合所形成。
器官的组织特征:也是在胚胎发育早期从几种不同组织发育分化和互相结合形成的,成体的各个器官和各种系统均各有其细微结构的组织特征,并执行一定的功能。
组织学的研究,就是阐明在正常情况下,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其生理活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相互关联和意义。
成体各器官、系统分别具有其细微结构的组织特征,执行着特定的功能。
如:口腔、食道、胃、肠等均由不同的组织发育、分化和结合而成,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但却执行着共同的功能,即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除糟粕。
胚胎学在医学中称人体胚胎学(human embryology)。
定义:是研究人体发生、生长发育及其机理的学科。
研究内容:生殖细胞形成、受精、卵裂、植入、三胚层形成与分化、胎膜与胎盘、器官系统的发生与功能的建立、先天畸形等。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一、组织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组织学是生物学中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组织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化学成分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动植物体内各种细胞所组成的组织,如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等。
组织学主要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的形态结构,借助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组织的生理功能和化学成分。
二、胚胎学的基础和发展
胚胎学是生物学中研究胚胎形成、发育和生长的学科。
胚胎学的基础是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对象包括受精卵、胚胎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和组织。
胚胎学的发展离不开显微镜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的支持。
胚胎学对于理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关系与意义
组织学和胚胎学都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学科,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组织学研究的细胞与组织构成了胚胎的基本单位,而胚胎学研究的发育过程中包括许多组织形成和分化的过程。
通过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体内不同组织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同时,组织学和胚胎学的进展也为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四、结语
组织学和胚胎学作为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疾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物体内不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并为人类健康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希望在将来的科学研究中,组织学与胚胎学能够有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突破。
以上即是关于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读者对这两个领域有所了解提供一点帮助。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意义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意义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两门密切相关的学科,它们对于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组织学是研究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的学科。
通过组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生物体内不同组织和器官的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在整个生物体内的相互协调和作用。
组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为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影像学等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胚胎学则是研究生物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发育成熟的过程的学科。
通过胚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和演化,并且了解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胚胎学的研究也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基础,如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
质和机理,还可以为人类健康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因此,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于推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
总结
1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联
系和区别
总结组织学和胚胎学的联 系和区别,强调它们在生 物学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的互补性。
2 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望组织学和胚胎学的未 来发展方向,如组织工程 和胚胎干细胞研究。
3 研究意义和社会价值
强调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 究意义和社会价值,如促 进疾病治疗和生殖健康。
3
不同胚层和器官的形成过程
解释胚层和器官的形成过程,如原肠胚层和中胚层的分化。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应用
组织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 用
探讨组织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 中的重要性,如组织活检和病 理学分析。
胚胎学在生殖医学中的应 用
说明胚胎学在辅助生殖技术和 胚胎选择中的应用,如体外受 精和基因编辑。
组织学和胚胎学在医学研 究中的重要性
细胞和组织的分类
解释不同种类的细胞和组织,并说明它们在身体 中的功能。
组织学技术和常用染色方法
介绍组织学研究中的常用技术和染色方法,如切 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染色。
胚胎学
1
胚胎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阐述胚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包括早期胚胎学和现代胚胎学的研究方法。
2
胚胎发育的阶段和特征
描述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和特征,例如受精、分裂、胚胎腔形成等。
《组织学与胚胎学》PPT 课件
本课件介绍了组织学和胚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组织学的原则、组织的结构 和功能,以及胚胎发育的阶段和形成过程。
组织学
组织学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介绍组织学的定义和基本原则,包括细胞和细胞 组织的结构特点。
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探讨各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例如神经组织、肌 肉组织和结缔组织。
医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医学组织学的起源:19世纪末,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提出细胞病理学理论
医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意义
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通过研究组织学和胚胎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疾病诊断和治疗: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知识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开发和应用: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为药物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药物安全性评价:通过组织学和胚胎学研究,评估药物对不同组织和细胞的毒性,确保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剂量确定:通过组织学和胚胎学研究,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提高药物疗效的同时降低副作用。
药物靶点研究:通过组织学和胚胎学研究,确定药物的作用靶点,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方向。
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医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添加标题
系统:由多个器官组成的结构,如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
添加标题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的整体,包括皮肤、骨骼、肌肉、神经等
人体各系统组织的特点与功能
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人体活动,包括大脑、脊髓和神经等循环系统: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包括肺、气管和支气管等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食物,包括口腔、胃、肠和肝脏等泌尿系统:排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包括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等生殖系统:繁殖后代,包括睾丸、卵巢、子宫和阴道等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包括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等免疫系统:抵抗疾病和感染,包括淋巴结、脾脏和免疫细胞等骨骼系统:支撑身体和保护内脏,包括骨骼、关节和肌肉等皮肤系统:保护身体和调节体温,包括皮肤、毛发和指甲等
人体组织的发育和再生
人体组织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人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人体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机制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是一门研究动植物细胞和细胞组织构成的有机结构的科学,它也被称为解剖学和细胞学。
它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医学的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物体表面、体内及细胞层之间结构关系和功能性,以及动植物细胞和细胞组织的形态和发育机制。
组织学还研究细胞组织的病变,包括每一类疾病的具体病理变化。
胚胎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植物和动物胚胎的发育,主要是研究胚胎发育如何实现精密的调节。
它研究了细胞分化的机制、表型的发生及其调节机制以及调节发育过程的机制。
胚胎学还涉及胚胎体内的多种分化细胞如何进行适当的调控发育和分化,以及它如何与环境因素有关。
组织学与胚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研究发育的细胞组织过程。
组织学着重研究细胞和细胞组织的构造和发育的机制,而胚胎学着重研究胚胎发育的调节机制、涉及细胞分化机制、表型的发生及其调节机制以及胚胎体内的多种分化细胞如何进行适当的调控发育和分化,以及它如何与环境因素有关。
因此,组织学和胚胎学密切相关,二者密不可分。
组织学和胚胎学研究的对象是动植物细胞和细胞组织的发育过程,其中细胞分化以及细胞组织形态和功能的发生和调控机制是它们的主要关注点。
组织学的研究方法涉及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包括传统的发育细胞学、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等,可以分析细胞和细胞组织的构造和形态变化;胚胎学则多涉及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其研究方法涉及到蛋白质和基因表达相关的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以及染色体形态学、细胞因子和发育素等分子细胞学领域。
因此,组织学和胚胎学在发育期间形态和功能变化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育期间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发育的机制,有助于探讨动植物的形态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治疗疾病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并使研究人员能够更认识地探索和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由于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要性,它们已经成为医学的重要学科。
近年来,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发育机制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到组织水平,以及在细胞分化和细胞的调控机制的研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对推动疾病的治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组织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各种组织的结构、形态、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而胚胎学则是研究动物从受精卵到成体形成的过程,包括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和胚胎器官的形成。
这两个学科在生物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它们的相关内容。
一、动物组织学1. 组织学的研究对象组织学的研究对象是动物体内的各种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这些组织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需要通过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和研究。
2. 组织学的研究方法组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组织切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
其中,组织切片是将组织切成极薄的切片,以便于显微镜观察。
染色则是为了使组织中的细胞和细胞器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常用的染色方法有血液染色、细胞核染色等。
显微镜观察则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的形态和结构,以便于对组织进行分析和研究。
3. 组织学的应用组织学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中,组织学可以用于病理学的研究,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在生物学中,组织学可以用于研究动物的生理和生化过程,以及研究动物的进化和分类等问题。
二、胚胎学1. 胚胎学的研究对象胚胎学的研究对象是动物从受精卵到成体形成的过程,包括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和胚胎器官的形成。
胚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动物的胚胎,因此需要通过动物的繁殖和生殖技术来获取胚胎。
2. 胚胎学的研究方法胚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显微镜观察、细胞培养、基因工程等。
其中,显微镜观察是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和结构变化,以便于对胚胎发育进行分析和研究。
细胞培养则是将胚胎细胞培养在体外,以便于对胚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进行研究。
基因工程则是通过改变胚胎细胞的基因来研究胚胎发育的机制和规律。
3. 胚胎学的应用胚胎学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中,胚胎学可以用于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试管婴儿技术等。
在生物学中,胚胎学可以用于研究动物的发育和进化过程,以及研究动物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等问题。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英文名称:《Histology and Embryology》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54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8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中《组织学》《Histology and Embryology》它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学科,隶属于医学的形态学范畴。
《胚胎学》(embryology)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制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关系、先天性畸形等。
《组织学与胚胎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科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在充分认识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过程和先天畸形发生及防治。
因此,学生对《组织学与胚胎学》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为后续的基础医学、临床专业等各门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以学生为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全程贯彻素质教育、个性化发展等教学新理念思想。
2.教学内容设置上,学生除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思维和方法。
3.教学方法突出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灵活利用案例法教学、团队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录像、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现代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克服学习中困难。
4.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2个问题:(1)结构与功能关系人体所有的结构和功能都是密切相关的,有功能就需要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决定它能完成什么样功能。
使学生看到结构联想其功能,知道功能就明白需要什么结果。
(2)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学习目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应结合临床工作的需要和实际应用,重要的知识点均有“临床病例”和提出相关问题,在每一章节都引入与本章知识密切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科研进展、医学史、医学人文等方面的“知识拓展”,进一步引导学生课后学习、思考、讨论,同时,加深在专业课中培育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精神的理念。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训报告心得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训报告心得前言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胚胎的发育过程。
为了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参加了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实训课程。
在本次实训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实验科学的魅力,也学到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实训内容本次实训课程主要分为组织学与胚胎学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涉及到一系列实验操作。
在组织学实习中,我们进行了多种常用染色技术的操作,比如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切片、细胞培养等。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学会了如何制备和观察组织切片,掌握了染色技术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对细胞和组织结构的理解。
在胚胎学实习中,我们主要进行了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样本。
通过观察胚胎的结构和器官的形成过程,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胚胎发育的基本原理,对人体的发育过程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实验科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仔细观察样本的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提升自己的实验技能。
同时,在实验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比如,在染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染色不均匀、组织切片过厚或过薄等问题。
这时,我们需要仔细检查每一个步骤,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修正。
通过这样的反复尝试和改正,我们最终克服了困难,成功完成了实验任务。
另外,这次实习还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我切身感受到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紧密联系。
每次成功地制备出组织切片或观察到胚胎的发育过程,都给我带来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也激发了我对于医学研究和实验科学的兴趣,让我对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充满了期待。
总结通过本次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实训课程,我不仅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方法,还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知识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实的支架。房、室肌均附着其上,但二者不相连。
心房肌纤维含心房特殊颗粒,内含心房钠尿肽,该激素 具有很强的利尿、排钠、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作用。
⒊心外膜
即心包的脏层—浆膜(serosa)
浆膜:表面被覆一层间皮,深面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⒋心瓣膜
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表面为内皮,
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 位置:房室孔和动脉口处 功能:阻止血液倒流
内皮下层
㈠心壁的结构 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⒈心内膜 (endocardium)
⑴内皮 单层扁平上皮 ⑵内皮下层 内层 薄 结缔组织
内皮
外层
心内膜下层,
心内膜下层
含心脏传导系统分支
⒉心肌膜(myocardium)
主要由心肌构成,心房较薄,左心室最厚。
心肌纤维分为内纵行、中环行和外斜行三层。
心骨骼: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的
㈡心脏传导系统
P 103
组成: 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左右分支 位置: 右心房心外膜深部 心內膜下层
功能:发生冲动并传导至心脏各部,使房、室肌按一定节律收缩。
⒈起搏细胞
⒉移行细胞
位置: 窦房结和房室结中心部位 功能: 心肌兴奋的起搏点
位置: 窦房结和房室结周边及房室束
功能: 传导冲动
⒊蒲肯野纤维 短而粗,形状不规则,肌原纤维少,含丰富
感受动脉血中氧、二氧化碳含量和血液PH值变化
主动脉体:结构与颈动脉体相似
颈动脉窦:颈总动脉分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
功能:压力感受器 参与调节血压
5、动静脉吻合 由微动脉发出,直接与微静脉相通, 是调节局部组织血流的重要结构。
6、微静脉 管壁通透性大,物质交换。 功能:调整局部血流
六、淋巴管系统
1.毛细淋巴管
以盲端起于组织内,管腔大而不规则,管壁薄,仅由 内皮和极薄的结缔组织构成,无周细胞。电镜下,毛细淋 巴管内皮细胞间隙较宽,基膜不连续,故通透性大。
基膜
内皮窗孔
⒊血窦(sinusoid)窦状毛细血管
特点: ⑴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 ⑵内皮可有窗孔,细胞间隙大 ⑶基膜不完整或缺如
分布: 肝、脾、骨髓、内分泌腺等
㈢毛细血管的功能:物质交换
⒈毛细血管管壁很薄,通透性很大。 ⒉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距离很近,20~50µ m。 ⒊毛细血管总面积很大,60kg—6000m² 。
器官与系统
器官由四大基本组织有机结合组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并执行 一定生理功能。系统由器官联合构成,能完成某一连续性生理功能。
内层 腔面均由上皮覆盖;
管腔性器官 中层 由肌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 外层 由结缔组织构成。
心血管 内脏管腔器官
内膜 粘膜
中膜 粘膜下层和肌层
外膜 外膜
被膜 包被在器官表面,由结缔组织构成;
实质性器官
间质 由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器官内构成;
实质 由细胞集团构成,执行主要功能。
第10章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
心血管系 组成 心脏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淋巴管系 毛细淋巴管、淋巴管、
淋巴导管
功能
将营养物质和氧运送到全身各处 将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
一、心脏 P 102
内皮 内弹性膜 内皮下层
⒉中膜
10~40层环行平滑肌, 其间 有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外弹性膜
平滑肌
⒊外膜
为疏松结缔组织, 中、 外膜交界处有外弹性膜。 功能: 肌性动脉 调节血流量
中动脉结构特点:
⒈内、外弹性膜明显
大动脉结构特点:
⒈内、外弹性膜不明显
⒉中膜以平滑肌为主
⒊中、外膜厚度相近
⒉中膜以弹性膜为主
⒈连续毛细血管( continuous capillary )
特点:⑴内皮细胞间紧密相连 ⑵内含大量吞饮小泡 ⑶基膜完整 分布:结缔组织、肌组织、中枢神经、肺等部位
⒉有孔毛细血管( fenestrated capillary )
特点: ⑴有内皮窗孔 ⑵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⑶基膜完整 分布: 肾血管球、胃肠粘膜、 內分泌腺等
3.中静脉(medium-sized vein)
管
中膜 内膜
中膜由稀疏平滑肌束和少量结缔组织
外膜最厚, 无外弹性膜,可有纵行平滑肌束
4.大静脉(large vein)
管径10mm以上 内膜薄 中膜不发达,为几层疏松排列的环形平滑肌 外膜最厚,结缔组织内有大量纵行平滑肌束
毛细血管分类比较
名称 管径 管壁 细胞连接 内皮胞质 内皮小孔 基膜 分布 连续毛细血管 6
~
有孔毛细血管 6 薄 吞饮小泡少 有 较多 连续
~
血窦 可达40 µm 较薄不规则 吞饮小泡很少 有 较大 不完整或缺如
8 µm
8 µm
较厚 吞饮小泡多 无 连续而完整
紧密连接或桥粒 较厚处有紧密连接 不明显
⒊外膜: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营养血管,分布到外膜 和中膜
功能: 弹性动脉 辅助泵
㈡中动脉 (medium-size artery) 肌性动脉
1. 内膜 位于管腔面,三层膜中最薄
⑴内皮
⑵内皮下层 ⑶内弹性膜 薄,含少量胶原纤维、弹性 纤维和少许纵行平滑肌。 由弹性蛋白组成,膜上有许多 小孔,为内膜与中膜分界。 横切面因收缩,呈波纹状。
Purkinje纤维
心肌膜
内膜下层
心壁心内膜结构图
心肌膜
心外膜
吞饮小泡
吞饮小泡形成过程示意图
连续毛细血管模式图
五、微循环
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循环 。
1、微动脉 调节微循环血流量,总闸门。
2、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
3、真毛细血管 中间微动脉再分支后形成毛细血管 网,是血液与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4、直捷通路 中间微动脉与微静脉直接相通、距离 最短的毛细血管,管径稍粗。
三、毛细血管 (capillary)
管腔最细、管壁最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的血管,互相吻合成网 — 毛细血管网。
㈠毛细血管的结构
管径6~8µ m,管壁由内皮细胞、基膜组成。 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核 基膜
周细胞:位于内皮和基膜之间,扁平而有突起。 功能: 收缩、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㈡毛细血管的分类
2.淋巴管
管壁薄,由内皮、少量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瓣膜 较多。
3.淋巴导管 (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与大静脉相比,管壁薄,三层膜分界不明显,中膜平 滑肌发达,内弹性膜。外膜中含平滑肌、胶原纤维及营养 血管。
(五)血管壁的的特殊感受器
颈动脉体:位于颈总动脉分支处管壁的外面的扁平小体。 直径2~3mm,排列不规则 的上皮细胞团索,内 含丰富血窦。 功能:化学感受器
肌组织、结缔组 胃肠粘膜、肾血管 肝、脾、红骨 织、肺、中枢神 球、某些内分泌腺 髓、某些内分 经系统 泌腺
四、静脉(vein)
由小到大逐级汇合,管径增粗,管壁变厚。 1.微静脉(venule) 管径50~200µ ,平滑肌或有或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m 2.小静脉(small vein)
管径200µ m以上 ,一至数层平滑肌
⒊中膜厚、外膜薄
㈢小动脉(small artery)肌性动脉
管径0.3~1mm 较大小动脉与中动脉相似, 但无外弹性膜。 较小小动脉无内、外弹性膜, 中膜有数层平滑肌。 功能: 调节血流量及血压
㈣微动脉(arteriole)
管径0.3mm以下 无内弹性膜, 中膜有1~2层平滑肌 功能: 调节血流量及血压 外膜薄。
的线粒体和糖原。 位置: 心室的心内膜下层 功能: 快速传导冲动
动脉
血 管 系 统
大动脉(弹性动脉) 中动脉(肌性动脉) 小动脉 微动脉
毛细血管
微静脉 小静脉 中静脉 大静脉
微循环
静脉
二、动脉
㈠大动脉 (large artery)弹性动脉
⒈内膜: 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 电镜下内皮细胞内可见W-P小体 长杆状、有膜包裹、 内含许多直径15nm的平行细管,贮存vW因子,具 有粘附作用,参与止血。 ⒉中膜: 很厚 40~70层环形弹性膜 ,之间有环形平滑肌 及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5.静脉瓣
位置: 管径>2mm的四肢静脉 尤其下肢
结构: 由内膜向管腔突出而形成。表面为内皮, 内部为
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 功能: 防止血液逆流
小
结
一、心壁(心内膜)结构特征 二、大、中动脉结构特征 三、毛细血管结构和分类
小动脉 小静脉
微动脉纵切面
H E 染色
內膜 外膜
中膜
大静脉结构图
内皮 内皮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