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中国的地形(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形(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刘小敏本节是“中国的地形”第三课时,主要的内容是:地势的西高东低。

课堂上引导学生“读图”、“绘图”:(1)读图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读图,提高读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精神高度集中,课堂气氛活跃。

如:分析中国的地势特点时,利用“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中国地形图”,让学生看图分析,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我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

(2)引导学生绘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学生读图、析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简图画出来,加深记忆。

提高地理学习兴趣:在分析地势特点时边让学生从分层设计地形图对剖面图的分析来总结特点,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地图中分析问题,使学生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重要。

在学生读图、析图、绘图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让学生自我检查,同时也巩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同时我也注意知识的迁移和知识的前后联系。

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地形地势特点讨论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对气候流及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题,拓展思维学生思维,留下悬念,有利于对后面的气候、河流等知识的复习,深化地理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把读图、思考、绘图和巩固练习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4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4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地形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地势与地形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地形区;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对祖国地理环境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地形区;2.难点:地势与地形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地势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资料,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我国地形地势的短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新课导入:介绍地势与地形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3.知识讲解:分析我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地形区;4.实例分析:以长江、黄河等河流为例,讲解地势对河流的影响;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势与地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交通等;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地势与地形的关键词。

可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我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地形区进行板书。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分析能力等;终结性评价则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点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地形地势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地势的基本概念、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形区的划分和特点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形地势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势地形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地形地势对国家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形地势的基本概念,掌握中国地势的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划分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地形地势对国家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地势的特点、主要地形区的划分及特点。

2.难点:地形地势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地势地形的特点和分布。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形地势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地形地势的相关地图和图片。

2.准备地势地形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案例材料。

3.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地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地势的特点和分布。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地势吗?地势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地势地形的基本概念,通过地图展示中国地势的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划分。

讲解地势地形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实例的影响。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精选9篇)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精选9篇)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精选9篇)《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1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一、这节课重点突出,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

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我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最多,而且通过绘出地形剖面示意图,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

如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绘图的过程中把握我国的地形特《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2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

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

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

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2篇)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2篇)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地形和地势是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

地形与地势对于理解地球的形态和地貌的演化过程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地形和地势的概念理解模糊。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地貌和地势的总称,而地势则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变化。

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学生常常将其混淆。

这可能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实例和案例,以及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关系的清晰解释。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增加更多的实例和案例,让学生理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和特点。

同时,我还会更加注重对于概念的解释和澄清,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和理解这两个概念。

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地形和地势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地球表面地形和地势的多样性是由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类型。

然而,学生通常只了解一些典型的地貌类型,对于不同地区的地形和地势特点知之甚少。

这不仅使他们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演化过程缺乏全面的了解,也使他们缺乏对于地形和地势的多样性的欣赏和认识。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引入更多的地形和地势案例,从不同地区和不同尺度上展示地形和地势的多样性。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不同地区的地形和地势,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地形和地势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缺乏深入的理解。

地形和地势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对于地貌的发育和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学生通常只是了解地形和地势的形态特征,对于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地形和地势形成的机制和演化的过程。

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和案例,了解不同地形和地势形成的机制和过程,并将其与地理特征和环境条件相联系。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一)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一、这节课重点突出,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我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最多,而且通过绘出地形剖面示意图,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

如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绘图的过程中把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二)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课时我讲授的知识点主要是: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概况:名称、界线(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形区。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突破了自己,对今后的教学有一定的价值: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

通过我一步一步的教学引导,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

在本节课,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什么是地势?→由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地势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在讲解地势特点对我国的影响时,由学生合作学习,分析如此的地势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

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

湘教版地理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5篇

湘教版地理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5篇

湘教版地理中国的地势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改进教学、增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湘教版地理中国的地势教学反思范文5篇,期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湘教版地理中国的地势教学反思范文1【重点解读】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运用角度分析(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整体特点和谐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乃至全部环境的变化。

一样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进程,提取出所要描写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干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进程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和谐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推敲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守“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第一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渐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发的其他要素产生的变化,终究导致“全身”出现出怎样的变化。

【同步练习题】1.我国的江汉平原,地貌以平原为主,在暖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地表生长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发育了红壤,林内栖息着灵猫、猕猴等典型动物。

这里河网密集,水循环活跃,水生动物丰富多样,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

该资料反应了()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南方地理环境的特殊性D.自然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解析】该资料反应了江汉平原地势、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反应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B2.关于地势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峻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态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态比阴坡好D.地势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解析】在峻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土壤肥力流失严重;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态不如阴坡好;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导读:《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篇1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

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

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

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

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

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1、导入不具特色。

建议以后用歌曲作导入,优美的旋律,缤纷的色彩,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自豪!2、绘制地形剖面图环节,准备还不够充分,对相关地形的数据,应提前予以收集,在学生用到时及时给予展示,省去学生查书、查资料的时间,给后面教学留下充足的时间。

初中地理_地形和地势的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地形和地势的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起梳理一下。

重点梳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和使用到的地图。

明确了思路就让我们一起利用手里的复习学案进行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梳理吧。

评价:肯定学生在自主复习过程中的优点,指出不足。

基础知识比较简单,掌握情况怎么样让我们通过习题来检测一下。

顾本节的知识要点和学习过程。

学生通过复习学案进行自主复习,要求:每小组1号帮助4号完成并落实,2、3号独立完成。

学生做习题检测掌握情况学习过程,明确知识得出的过程和复习要点。

通过复习学案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主复习。

通过语言评价促使学生思考自己在复习过程的的做法是否高效。

过渡每个地理要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国的地形和地势对其他自然要素和人类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呢?知识提升回顾本册我们所学知识,你认为哪些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会受到地形和地势的影响呢?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地形和地势对各自然要素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时间:5分钟师生共同讨论,深入理解地形和地势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河流:引导学生说出地形和地势会影响河流的流向,进而沟通了交通,也会影响河流的流速,进而影响河流的利用。

拓展提升:请结合长江的情况,说一说地形地势对长江的影响。

学生回顾整册书所讲内容,找出受地形和地势影响的因素。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展示通过回顾引导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小组合作和师生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地形和地势》复习学情分析从学习内容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册书内容,对于我国各自然要素和人类生产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初步理解地形和地势对其他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影响。

地形和地势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关系就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也一直贯穿着初中四册课本。

地形和地势与其他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学生虽然能简单的理解,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河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以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在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知识的归纳梳理方面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培养。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反思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分布有什么特点中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中国的地形分布特点:西部高大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一丘陵平原为主。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总结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复杂多样。

地势自西而东构成三级阶梯:西部有世界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有“世界屋脊”之称,是第一级阶梯,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第二级阶梯为界;青藏高原以东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之间为第二阶梯,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中国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第三阶梯。

读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主要特征。

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我国这种地势特点具有的优点:1、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太平洋水汽深入内陆,带来降水2、地势西高东低,导致河流主要由西向东流,有利于沟通东西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在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我国地形的特地是:地形复杂多样,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

其中丘陵占总面积的10%,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中国的地势和地形中国地形呈现东低西高的特点,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四川、贵州以东的地区。

这一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第二阶梯,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新疆。

这一地区以山地为主。

第三阶梯,青藏高原。

这一地区海拔很高,平均海拔4000多米中国的地形分布特点和人口、经济的分布特点很相似,第一阶梯是人口聚集区,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

我国地形的优点缺点和地势的优缺点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

优点:发源于高海拔地区的河流有很高的势能,电力资源丰富由于海拔极高,青藏高原日照充足,太阳能丰富缺点:东部的暖湿气流向西进入内陆受地形限制较大,使降水呈现东多西少态势,因而西北地区常年性处于干旱。

西部高海拔地区气候高寒,交通极为不便,因而人口密度低,不适宜居住。

地形地势地貌的区别1、概念不同地形: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中国的地形地势》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中国的地形地势》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学会看地形图、地势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中国的地形地源自势,培养学生热爱我国山河的情感
学习方法的掌握:一般
学生学习能
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习惯:好
力分析
合作学习氛围:比较好
学生认知障碍:有,普遍有点多
教学策略选
教学策略:探究合作式、教师讲授式相结合
择与设计
核心素养:通过探究合作式、教师讲授式相结合学
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让学生看中国地势图,进行小组讨论,发表个
教学过程 人意见。通过学生的意见。教师讲解内容:中国的地势
中间高四周低
课例研究综
在科学核素养下要做到不盲目,就必须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中国的地形地势》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中国的地形地势》

本课学习内容:
1、中国地势
2、中国地形
3、中国河流的流向
教材分析
重点:中国地势
难点:中国地形
1、通过看图和视频分析中国的地形
2、看图学习中国的地势
3、通过地形和地势学习中国河流的流向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的地形地势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形千变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景观,从高山峻岭到广袤平原,从深邃的河谷到辽阔的草原。

地形对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还直接关系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在进行地形教学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首先,地形教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地理学科注重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通过实地的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地形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对地理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其次,地形教学要关注地形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地形直接影响着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发展。

在教学中,应该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培养他们对地形与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敏感性,使他们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地理知识。

同时,地形教学需要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一些地形在长时间内受到不当的开发与利用,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形的关系,教育他们在地形利用中要遵循环保的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

最后,地形教学需要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

地形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地形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对复杂地理环境的综合认识。

在未来的地形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使地理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地形教学的反思与改进,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国家地理环境的热爱与责任感。

中国的地形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国的地形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山地、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2、能利用材料,小组合作制作地形,并简单描述所制作的地形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激发孩子兴趣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知道里面是什么吗?(出示一个大盒子里面装有地形地球仪,外面用布盖上)2.我们来摸一摸好吗?生摸一摸,发现是圆的,发现表面凹凸不平。

猜可能是地球仪3.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揭开布,抱出地球仪。

这是一个地球仪,它是我们研究地球的一个模型,方便我们观察。

4.为什么地球仪表面凹凸不平呢?预设1:那就是地形预设2:它代表了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预设3:地球表面本来就是凹凸不平的。

5.的确,我们把地球表面这种高低起伏、凹凸不平的状态称为地形。

今天老师带来的这个地球仪也称为地形地球仪。

【设计意图】:引入部分通过五次试教,进行了反复的修改。

第一次的设计是播放几张从太空表面拍摄的照片问孩子:你知道地球表面师怎么样的吗?学生的回答是很丰富的,如:1、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水,其中百分之七十是水。

2、地球表面凹凸不平。

3、地球表面有很多高起来的山,还有很多悬崖峭壁等等。

根据班级的程度不同,学生对于地球表面的详细程度也有一定的变化。

但是基本学生都会提到凹凸不平这个概念,基本也能完成这个环节需要完成的目标。

但是由于本节课内容十分丰富,怎么样能够既形象又直接地引入课堂成了我们磨课的重点。

我们想过直接用地形图引入,又觉得过于突兀,也不够直观。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反思一: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一、这节课重点突出,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我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最多,而且通过绘出地形剖面示意图,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

如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绘图的过程中把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反思二: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

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

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8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8

《中国的地形与地势》说课稿张志强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地形与地势》,本课是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基础上的学习,是学生对中国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课既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基础。

中国地势特征对中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这一节在八年级地理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读图分析我国地势的特征并理解其对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的影响,掌握判断地势特点的方法;(2)掌握三级阶梯界线山脉及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名称与分布;2.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地图中提取地理信息,分析归纳地理特征的方法;(2)培养学生使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地理事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了解祖国,爱护祖国;2.认识我国地势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理念。

3重点:中国的地势特点及三级阶梯的分布。

难点:中国地势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

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

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采用小组合作等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这堂课我主要制定了如下三种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等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交流。

3、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音乐视频导入新课——指导读图、分析归纳——合作探究、提高能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形》,本节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学习中国的地势特征、我国主要的山脉。

从教学过程上来看,教学还是比较顺畅,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教学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我认为本节课中,我最大的亮点是学习中国的地势特征是,用李煜和苏轼的词来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地图,来证明古人的猜测是否正确,这样的教学体现了教学中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体现了学生利用已有的条件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还是教学比较仓促,感觉教学还是没有完成的感觉,山脉的走向还是讲得比较模糊,需要在板书中需要体现。

2023年《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2023年《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2023年《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2023年《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而设计的。

内容包括“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两部分。

因此,学好本课,能为学好后面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地形是中国地理中比较繁杂的内容,本课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删繁就简,将学习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上,并且要求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地形图,归纳总结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特征。

2.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特征的学习活动,初步形成读图用图的基本能力。

2.通过组织讨论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2.通过读图用图方法的指导,培养运用地图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地势的整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说明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对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作简单的评价。

而后者因为学生年龄偏小,需要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总结出来。

据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分别确定为:教学重点: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在七年级已学过世界地理,已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观察,敢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篇1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
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
梯状”分布的认识。

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
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给学生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
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

在本节课外,我
采取如下教学思路:
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
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
→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
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

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
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

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

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
1、导入不具特色。

建议以后用歌曲作导入,优美的旋律,缤纷的色彩,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自豪!
2、绘制地形剖面图环节,准备还不够充分,对相关地形的数据,应提前予以收集,在学生用到时及时给予展示,省去学生查书、查资料的时间,给后面教学留下充足的时间。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篇2
《中国的地形和地势》其中最为重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

第一课时的内容非常重要,虽说不用太多的时间去讲授,但给学生留足时间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课时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地理学科中的地位相对来说要次要一些,但内容要多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自己的感觉来看在进行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地理特征的教学时时间都超过了原来预
计的时间。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高估了学生的读图分析
能力(由此想到如何相对客观的评价学生学情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二是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没认真考虑过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可能会花费的时间。

看来要比较准确地计算课堂容量容不得
半点“大概”,必须认真地考虑到课堂的.每一个细小环节。

从应付考试的角度来说,讲练结合应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
教学方法。

本节课虽也有随堂练习,但那些练习基本上都是一
些知识性的练习,谈不上能力,与考试的要求相差甚远。

这是
不是讲练结合?如果是,可不可以让其更接近考试实际一些?
即使课堂上时间不够,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练习练习——对于
学习习惯好一些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是会做这一工作的。

教学素材的选取要精而少。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
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我选取了多幅图片。

在后面讲解
各种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的时候又选取了不同的图片。

虽然直观、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教学效果好。

用好书本的图片。

书本中的每一幅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是编者尽心挑选的,都是
绝佳的材料。

《中国的地形》这幅分层设色图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入材料:看这幅图片颜色多不多,这些颜色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

教学教学,在教中不断学习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