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名人论爱情之——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偶像采取含蓄、谦恭乃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亲昵。

——马克思我的亲爱的:我又给你写信了,因为我孤独,因为我感到难过,我经常在心里和你交谈,但你根本不知道,既听不到也不能回答我。

你的照片纵然照得不高明,但对我却极有用,现在我才懂得,为什么“阴郁的圣母”,最丑陋的圣母像,能有狂热的崇拜者,甚至比一些优美的像有更多的崇拜者。

无论如何,这些阴郁的圣母像中没有一张像你这张照片那样被吻过这么多次,被这样深情地看过并受到这样的崇拜;你这张照片即使不是阴郁的,至少也是郁闷的,它决不能反映你那可爱的、迷人的、“甜蜜的”,好像专供亲吻的面庞……你好像真的在我的面前,我衷心珍爱你,自顶至踵地吻你,跪倒在你的眼前,暂时的别离是有益的,因为经常的接触会显得单调,从而使事物间的差别消失。

深挚的热情由于它的对象的亲近会表现为日常的习惯,而在别离的魔术般的影响下会壮大起来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

我的爱情就是如此。

只要我们一为空间所分隔,我就立即明白,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

在这爱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

我又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因为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热情。

你会微笑,我的亲爱的,你会问,为什么我突然这样滔滔不绝?不过,我如能把你那温柔而纯洁的心紧贴在自己的心上,我就会默默无言,不作一声。

我不能以唇吻你,只得求助于文字,以文字来传达亲吻……诚然,世间有许多女人,而且有些非常美丽。

但是哪里还能找到一副容颜,它的每一个线条,甚至每一处皱纹,能引起我的生命中的最强烈而美好的回忆?甚至我的无限的悲痛,我的无可挽回的损失,我都能从你的可爱的容颜中看出,而当我遍吻你那亲爱的面庞的时候,我也能克制这种悲痛。

“在她的拥抱中埋葬,因她的亲吻而复活。

”这正是你的拥抱和亲吻。

再见,我的亲爱的,千万次地吻你和孩子们。

你的卡尔1856年6月21日于曼彻斯特。

论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论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论马克思主义爱情观论马克思主义爱情观摘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用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爱情观; 劳动观; 矛盾; 自由平等说到马克思主义,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政治经济学,因为在我们的思维里,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经济早已成了定向连接。

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搞政治的人才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直到听了杨老师的课,才明白原来不是那么回事,才明白原来马克思与我们的生活如何密切相关。

首先,爱情这个字眼在我们现在这个年龄阶段来说是很流行的,拍拖也是正常行为,可以说现在我们唯一挂心的就是学位与爱情了,而我们明显更加关注后者,关注我与某个人的爱情是否可以开花结果。

试问我们连学位都不那么关注,还能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论吗,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论要进步,要贴近生活。

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论就是要帮助我们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不单单只是服务于领导阶层,马克思固然死了,但他的思想却是活的,我们不断为他注入新鲜血液,使之能继续为我们服务。

这不仅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当代青年人的要求。

所以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应运而生,受到众多青年人的关注。

一、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爱情观相结合。

杨老师说:要从劳动、特别是异化劳动作为平台去寻求肉体和精神理解的突破。

何为“异化”,即创造的价值不同。

肉体的突破则是人从劳动过程中得到的所需要的肉体存活的必需品;精神理解的突破层面上,是人能从劳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杨老师说:“劳动创造美,人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任何美的事物必须是以人为本的。

”即劳动产生美,美必须符合人的本性。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是因为在劳动过程中男女这种搭配制度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同样,在劳动产生美的同时,这种美也随之升华为一种能使双方互相倾慕的美,爱情应运而生。

从劳动中酿造出来的爱情也时时刻刻在翻新。

双方随着劳动的内容不同,爱情也被注入新的内涵。

龙门阵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在现代还适用吗?

龙门阵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在现代还适用吗?

龙门阵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在现代还适用吗?马克思这位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种近乎圣者的存在,我们仰望于他的成就和伟大,而忽略了他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的七情六欲。

当我们翻阅历史,从他写给燕妮的信中发现,他也是充满活力,热情奔放,有情有义的男子汉。

这让我们更接近真实的他,因为在爱情面前,他毫无保留地坦露了自己的内心,他的爱情思想及爱情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垂不朽,为我们理解爱情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马克思与燕妮的情书节选:亲爱的,我又给你写信了,因为我孤独,因为我感到难过,我经常在心里和你交谈,但你根本不知道,即听不到也不能回答我。

你的照片纵然照得不高明,但对我却极有用,现在我才懂得,为什么“忧郁的圣母”,最丑陋的圣母像,能有狂热的崇拜者,甚至比一些优美的像有更多的崇拜者。

暂时的别离是有益的,因为经常的接触会显得单调,从而使事物间的差别消失,深挚的热情由于它的对象的亲近会表现为日常的习惯。

而在别离的魔术般的影响下会壮大起来,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我的爱情就是如此,只要我们一为空间所分隔,我就立即明白,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

诚然,世间有许多女人,而且有些非常美丽,但是哪里还能找到一副容颜,它的每一个线条,甚至每一处皱纹,能引起我的生命中的最强烈而美好的回忆。

甚至我的无限的悲痛,我无可挽回的损失,我都能从你的可爱的容颜中看出,而当我吻遍你那亲爱的面庞的时候,我也能克制这种悲痛。

再见,我的亲爱的,千万次地吻你和孩子们!你的卡尔 1856年6月21日于曼彻斯特燕妮的回信我保持沉默为的是爱惜你,也为了不去触动我的创伤,唉,卡尔,你是多么的不了解我啊!你为我设身处地地想的多么少啊!你对我的痛苦体会的多么不够啊!我的心灵受到了多大的创伤啊!你那美好,动人而热烈的爱情,这种爱情的纯真的流露,你幻想出来的令人欢欣鼓舞的形象,所有这些能使其他任何少女欣喜若狂的东西,却只能使我感到恐惧。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爱情观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爱情观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对于我爱情观的影响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当然也是人的属性,没有一成不变的人。

爱情属于物质,所以也是一个运动和发展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爱情。

通常我们会听到一对热恋的人说,要是我们能一直这样该多好啊,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静止是相对的。

当曾经深爱着你的人闪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太过悲伤,反正这一页,不管你是翻啊还是撕啊,终归是要过去的。

那个人闪了,应该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你们之间必将有一个或多个矛盾被激化了,那个人才会选择用这么暴力的手法来解决矛盾。

因为恋人是不断发展的,爱情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在爱情中是行不通。

一个女人最喜欢问男人为什么爱自己,老实说,一个成熟有智慧的女人是不会问这种问题的,而一个成熟有智慧的男人也不会从正面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了爱情的本原问题,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这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也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所以爱情中的物质不光包括我们的躯体和躯体中的灵魂,还包括不是光靠想象就能实现的一切东西,比如人品,能力,财产,家庭等,在我看来爱情中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健康,当然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所以健康属于物质范畴,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可以笼统地将爱情中的意识概括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随爱而来的感觉。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爱情同样是普遍联系的,最开始也许你们是二人的世界,但是你们的爱情最后也会和外界联系,产生很多的纽带。

你们的孩子,你们的父母,你们共同的朋友都是你们爱情成长的催化剂,接受对方就必须接受对方的父母和朋友,和你们你们的爱情成为了有机的整体。

谁说爱情不能永恒,只要你能在你们的爱情中溶入亲情和友情的成分,再重铸你们的爱情,你们不仅只是爱人,同样也亲人,更是朋友,这样你们之间的爱情绝对比原先单纯的爱情来得持久很多。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爱情婚姻家庭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爱情婚姻家庭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爱情婚姻家庭1 马克思主义的恋爱观1.1 爱情的基础是互爱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

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

现存的实在的宗教只限于使国家对性爱的管理即婚姻立法高度神圣化;这种宗教也许明天就会完全消失,但是爱情和友谊的实践并不会发生丝毫变化。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26页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

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同意的。

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仅仅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作孤注,而这种事情在古代充其量只是在通奸的场合才会发生。

最后,对于性交关系的评价,产生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不仅要问:它是结婚的还是私通的,而且要问: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互的爱而发生的?自然,在封建的或资产阶级的实践中,这个新的标准,并不比其他一切道德标准更受重视――对它简直就�Z之不理。

不过,对它也不见得更轻视;它和其他道德标准一样――在理论上,在纸面上,也是被承认的。

目前它也不可能有更高的要求。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3月底-5月26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90-91页在中世纪以前,是谈不到个人的性爱的。

不言而喻,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旨趣等等,曾经引起异性间的性交的欲望,同谁发生这种最亲密的关系,无论对男子还是对女子都不是完全无关紧要的。

但是这距离现代的性爱还很远很远。

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

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转载)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转载)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转载)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男女之间建立于性爱基础上的情感之所以成为爱情,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不仅是自然生理需求的冲动和相互需要,更是志趣的相投和心灵的相通,而这一切,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背景的,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等等。

因此从本质上讲,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心爱慕,并且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

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如果说,好感不同于爱情,就在于它还缺乏对爱情的社会性认识的话,那么友谊之区别于爱情,常缺乏相互间生物性方面的吸引。

志同道合能结成高尚的异性友谊。

由此说来,爱情有着丰富的内容。

她通常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一是性欲,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二是情感,这是爱情的中心环节,表现为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三是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基础,也是爱情的理性向导;四是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上述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或被扭曲的爱情了。

客观物质基础:我们说,爱情不能完全以急功近利的标准地来做物质上的要求,但也不能完全不考虑一定的物质基础,过着精神的乌托邦生活。

认为只要有了感情就可以解决一切,恋爱过了一定时期,更多的是实际的物质生活上的问题。

共同的生活理想与最真挚的倾心爱慕:这一点很重要,双方一定要有共同的生活理想,说白点就是有共同语言,比方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因而呢,恋爱的对象就基本上不可能是没有上过学或者上学很少的人,这里我说的是大致的情况。

一方面我们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这类人,再者就是因为如果双方没有共同预言的话很难持久得沟通下去。

另外就是双方的感情要真挚,没有感情支撑的爱情不会是长久的爱情,这点道理大家应该都懂。

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很显然,爱情和婚姻按照是联为一体的。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对于婚恋观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婚恋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对婚姻的探讨、对爱情的看法、婚恋观与阶级斗争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家庭的定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启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以及引领社会风气变革的探讨,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婚恋观的独特见解和重要影响。

这将有助于引领社会风气的变革,推动婚恋观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理论基础、历史渊源、爱情、阶级斗争、家庭、启示、社会风气、变革。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这种观点下,婚恋观也被理解为阶级斗争的一个方面,是受到阶级利益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否定了唯心主义的个人主义观念,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人的行为和观念都是受到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分析和观点是建立在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深刻理解婚恋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也为我们探讨和发展婚恋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1.2 婚恋观的重要性婚恋观是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态度和观念,是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正确的婚恋观可以指导人们建立健康、稳定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婚恋观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动力,对于婚恋观的重要性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婚恋观的形成和变迁与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不仅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更关注这种观念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和影响。

深入研究并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婚恋观的本质和作用,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眼中的爱情

马克思眼中的爱情

马克思眼中的爱情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德国犹太人,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逝世于英国伦敦。

德国政治家、社会主义理论家、作家、革命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

代表作品有《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

1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学习。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活动,这使他更多地吸收了该派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强了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

在爱情方面,马克思有着他深刻的见解。

马克思认为爱情是指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男女双方基于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彼此相互爱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这种情感属意识范畴,它是主观的,是物质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一定的物质基础”。

物质属于第一性,意识属于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因此,爱情也来源于物质,并要受到物质的决定作用。

古今中外的男女谈情说爱往往先要考虑对方的家庭,工作,收入等物质条件。

正是在不自觉中运用了马克思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

只有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彼此相当,才能促进爱情的发展,达成婚姻的美满;同时,这样的爱情婚姻对彼此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起到维护、巩固和发展的作用。

不是金钱堆砌的感情,爱情也好婚姻也好,都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结合,而且物质生活和爱情也是一对矛盾,当物质适应爱情时,则促进爱情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爱情的发展。

物质生活必须是爱情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爱情对物质生活又具有反作用,在双方快乐时爱情指引物质生活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双方不快乐时又会阻碍物质生活的发展。

否认物质生活是爱情存在的基础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否认爱情对物质生活具有能动作用则会陷入形而上学,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马克思婚姻观

马克思婚姻观

马克思婚姻观1、马克思主义爱情观马克思认为,判断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就是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状况,男女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

恩格斯把爱情定义为“人与人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

这种表述涵盖了男女之间的平等性、爱情的对等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爱情是男女双方相互爱慕的情感关系。

第一,真正的爱情是纯洁、理性的情感。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爱情表现在“恋人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

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爱情会面临很多考验和苦恼。

所以恋爱双方都需要理性,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谈恋爱。

真正的爱情需要时间的考验,不应该过早的表现出亲密的举动和行为。

第二,爱情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社会行为,要勇于承担责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批判的爱情最担心的是由于个人而忘记”——“人类的事业”。

爱情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因为个人而忘记事业,非批判的爱情不会把个人和社会分割开来,而是紧密联系起来。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为人类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在马克思看来,“批判的爱情”中的批判对象就是考茨基一生中干出的最大蠢事——婚外恋行为,其社会影响是“他的道德败坏”。

马克思反对婚外情,他认为考茨基的婚外情是一种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行为。

2、马克思主义婚姻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明时代的婚姻制度应当是一夫一妻制,“现代一夫一妻家庭,将会达到更高级的状态,即是真正的两性平等”,这样,性爱与婚姻才能“完全融合”。

一方面,恩格斯认为,“基于爱情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从道德层面看,婚姻是爱情的归宿,应当建立在两个人爱情的基础上。

但另一方面,恩格斯也指出,对于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者被新的“热烈的感情所排挤”,离婚对于“婚姻双方和社会”都是幸事。

由此看来,婚姻是男女双方在爱情基础上自愿结合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

第一,婚姻是一种基于爱情、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当面临婚姻的选择时,相互爱慕应当作为最应该考虑的条件。

恋爱心理学2019尔雅满分答案

恋爱心理学2019尔雅满分答案

恋爱心理学2019尔雅满分答案---------------------------------------------------------------------------------------------------------------------------------1.1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1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爱情提出了哪种观点?CA、男女之间是自然的关系B、爱情是不可以强求的C、爱的势力难以阻挡D、爱情绝不是禁欲主义2马克思主义爱情观提出,爱与性的关系是什么?DA、禁欲B、性解放C、纵欲D、节制3依据马克思主义爱情观主张,爱情的唯一动机是什么?AA、相互爱慕与相互崇拜B、相互理解与相互信任C、相互交流与相互沟通D、相互了解与相互认识4马克思主义爱情观指出爱情是多方面的统一,具体包括哪些方面?ABDA、物质B、感情C、法律D、道德5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强调,爱情发生的要求是什么?ADA、持久性B、短暂性C、非排他性D、排他性6马克思主义爱情观认为,爱情既不能禁欲,也不能纵欲。

√7恩格斯指出,“爱情”是以所爱者对应的爱为前提的。

√8爱情无需物质基础,只需感情基础。

X1.2 柏拉图论爱情1当我们在判断力的理性指导下追求至善时,指导我们是什么?CA、回报B、欲望C、节制D、奢侈2最早提出“柏拉图式爱情”这一概念的人是谁?CA、柏拉图B、苏格拉底C、马尔西利奥·费奇诺D、亚里士多德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柏拉图式爱情”?BA、理想的爱情B、肉体的爱情C、纯精神的爱情D、自由的爱情4古希腊三圣具体是指哪三位学者?ACDA、苏格拉底B、西塞罗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斐德罗》篇中的苏格拉底指出,灵魂中的“两匹马”分别代表什么?ADA、理性B、非理性C、无拘无束D、本能欲望6苏格拉底否定了爱不需要回报的观点。

√7“迷狂”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非理性的。

X8《会饮》篇中的苏格拉底指出,爱情是一种灵魂渴望与真实幸福结合的观念。

爱情的本质与特征

爱情的本质与特征

爱情的本质与特征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马克思主义爱情本质论认为:爱情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爱情的自然属性是指成熟健康的男女自身的性欲和性需求以及性爱,它们是爱情产生的最基本的生物前提;爱情的社会属性是指人的性需求不是以一种自然方式来满足,而是以一种内容丰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方式来进行的(书上),是人的性欲本能随着社会发展而进行个体社会化的属性。

爱情的本质是性爱和情爱的和谐与统一。

爱情的本质是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念,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彼此倾慕,互相爱悦,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最强烈持久,纯洁专一的感情,是具有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审美性和谐统一的人类两性关系。

其中,生物性表现为人的性欲、性满足、性行为,是人的生物本能和生理基础;社会性表现为人的交际、尊重、赞同、相互认可、自我价值观等,是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特征;精神性是人对美好爱情的精神向往和道德追求;审美性是爱情的艺术象征,表现为好感、欣赏、美感、偏好、艺术观念等。

爱情是在两性关系中人的这些特征的和谐与统一,因此爱情的本质就在于爱情是人的统一与和谐的两性关系。

平等互爱性。

真正的爱情已互爱为前提,相互爱慕是考查爱情的首要特征。

爱情是男女双方发自内心的自主自愿的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上的自主选择。

这种平等是一对男女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的对等,是指二者人格地位的完全平等,也是双方爱的对等,是以互爱为基础。

专一排他性。

爱情的专一性使人全身心投入、集中精力爱其所爱,不允许他人介入,彼此成为对方的唯一忠贞爱情,专一排他是衡量爱情的重要标尺。

强烈持久性。

爱情是男女双方的真诚相爱,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是一种极为强烈持久的情感关系。

交织融合性。

爱情是两个人、两段人生的相互参与、相互交织融合。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与柏拉图式的爱情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与柏拉图式的爱情

“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互相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男女双方基于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彼此相互爱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这种情感属意识范畴,它是主观的,是物质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一定的物质基础”。

第二,“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理想”。

第三,“相互爱慕”。

注意前提,在商品经济市场化的今天,这个“物质基础”我们把它简单地归结为钱或某种财产或利益。

何谓“基础”,就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基,好比建设高楼大厦要打牢固的地基一样,若没有牢固的根基,即使建设得再高的高楼大厦也不及风雨就会倒塌。

当然这“一定”其实是个不定数,是以恋爱双方的心理来衡量的一个可接受的物质指标。

其实,爱情也好婚姻也好,都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结合,而且物质生活和爱情也是一对矛盾,当物质适应爱情时,则促进爱情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爱情的发展。

物质生活必须是爱情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爱情对物质生活又具有反作用,在双方快乐时爱情指引物质生活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双方不快乐时又会阻碍物质生活的发展。

否认物质生活是爱情存在的基础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否认爱情对物质生活具有能动作用则会陷入形而上学,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所以,只要爱情不要面包或只要面包不要爱情的都是片面的。

而恋爱则是人们为实现爱情而实施的一种实践活动,也是检验爱情是否正确、检验自己是否拥有爱情的一个客观标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中世界观也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就是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观察、研究、探索人生问题,形成的一些对人生生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生死观、权力观、金钱观、家庭观等。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要面包不要爱情的都是片面的。
Arkey Works
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那么爱情也需要志同道合。道不同,不相 为谋。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目标,就更不要说彼此间的甜言 蜜语或进一步的鱼水愉悦了,那些不真实的欺骗早晚会被暴露。 志同道合会产生自然的亲近和互补性,并能产生合力,这对双方
的理想实现都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否则会相互排斥。
重要文件。
Arkey Works
Arkey Works
1880年 燕妮可能患了肝癌,她以惊人的克制能力,忍受着极大的疼 痛。在这胆战心惊的岁月,马克思照料妻子,不离左右为了 要让她快活些,马克思于1881年7、8月间,陪着她到法国
去看了大女儿和几个外孙。 1881年12月2日
燕妮长眠不醒了。逝世于67岁。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最 大打击。在以后几个月里,他接受医生的劝告,到气候温和 的地方去休养。可是不论到哪儿都忘不了燕妮,止不住悲痛。
1883年1月11日 传来了大女儿突然去世的噩耗,马克思的病情加重了。
1881年秋 由于焦急和失眠,体力消耗过度,马克思也病了。 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险,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
1883年3月14日中午 马克思安详地、毫无痛苦地与世长辞了。享年65岁
1883年3月17日 马克思被安葬在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
岁,燕妮22岁。
1836年10月 马克思从离家不远的波恩大学转赴离家很远的柏林大 学读书,这意味着他们之间要忠诚等待一段漫长时间。
由于心灵激荡的感情和“倾心思慕”的爱情以及带 来的悬念和焦虑,18岁的马克思就执笔写诗,用诗抒
发自己的感情和心声。
Arkey Works
1841年4月15日 马克思提前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年轻的哲学博士刚刚口 到特利尔,就赶忙去他最心爱人的家,把博士论文亲手送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摘要】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探讨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阶级分析入手,探讨了不同社会阶级对婚姻、恋爱的不同看法。

结合马克思主义对离婚问题的看法,分析了婚姻稳定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对家庭的理解和性别平等要求也被深入探讨,揭示了家庭在阶级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章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家庭伦理的影响,指出其对家庭价值观念的重塑和规范。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当代婚恋观的新启示,提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婚姻观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婚恋观、阶级分析、离婚问题、家庭、性别平等、家庭伦理、当代、启示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对社会关系的深刻剖析和对人类解放的追求上。

婚恋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环,关系到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稳定。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分化和经济基础对婚恋关系的影响,揭示了婚恋观念背后的阶级利益。

对于离婚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待,离婚问题也是阶级对立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对家庭的理解不仅是一个生产单位,更是一个阶级关系的团结体,家庭中的性别平等和家庭伦理问题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社会分析框架,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处理婚恋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婚恋观是受到社会阶级的影响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了不同阶级在婚恋观上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具体而言,资本家阶级往往更注重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和自己经济条件相当的配偶,以保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受影响。

而工人阶级则更注重对方的人格魅力和情感因素,他们更希望找到能够真正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伴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婚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经济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爱情观

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爱情观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与大学爱情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中写到:青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哪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有谁敢说,红尘颠簸二十年,不曾有一个人的一颦一簇牵动你的点滴心情,有谁敢说,爱情的惊悸不曾在你的心中闪动,又有谁敢说,在你走进大学校园时不曾幻想过拥有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是我们心中爱情最忠贞的样子。

“红尘作伴,潇潇洒洒,共享人世繁华”是爱情最浪漫的样子。

二十多岁的你和我,不论享没享受过爱情相看两不厌的甜蜜,都曾在心中一遍遍勾勒过爱情最美的模样。

那么,我们真的懂得爱情吗?“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

在各自内心形成互相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是需要三个条件的,第一,一定的物质基础,第二,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理想。

第三,互相爱慕。

那么,这又该如何应用于我们大学生的恋爱呢?首先,端正恋爱态度。

我们要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

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

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惜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

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

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她缔造幸福。

这种爱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

无理性的爱是盲目的,很危险的,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场悲剧。

其次,要正确对待爱情的有与无的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切高层建筑要有经济的基础,任何事要在吃饱饭前提下开展。

作为人类最高级的感情,爱情绝对是一种奢侈品。

既然是奢侈品,就必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拥有爱情。

爱情应该是我们崇高美好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压抑自我的精神束缚。

也许你会爱上一个不可能的人,即使这样,也不能否认爱情的美好。

也许爱情最美的样子,就是伊人和你之间有湾难以横渡的秋水,你只能深情的遥望却不离不弃。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关于《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以不容乐观的社会婚姻家庭现状切入,突出重读经典之迫切性,旨在让经典重现。

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结合当代实际与自身理解,从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三个方面归纳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作家对婚姻家庭的阐述。

这也是在畸形婚恋观泛滥、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现今有效缓解社会恋爱婚姻弊病的一剂良药,对建设美满家庭、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婚恋观;启示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023-03爱情、婚姻和家庭是人类情感最温馨的归宿,也是人类社会的“初级生活圈”。

当下,传统婚恋观受到社会变革、西方思潮的冲击,出现了诸多新变化。

同时,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倾向也随之产生。

鉴于此,研读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经典著作,梳理、概括他们的精辟论述,对构建正确婚恋观、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与现实启示。

一、当代中国社会婚恋观的现状分析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80”后,如今已渐渐成为中国社会婚恋队伍中的主力军。

他们的婚恋观映射着当代社会婚恋观的发展变化,也可从中窥见中国社会婚恋观的大体现状。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环境和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响下,当代青年女性鲜明的自我意识崛起,她们愈加尊重自我价值,追求幸福感受。

与此相伴,一些不良倾向也倾巢而出。

不少青年价值取向畸形化,他们以个人为本位、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以等价交换为实质内容。

当代社会的婚恋观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世俗性和功利性,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另外,性观念日益开放,道德批判观弱化。

同时,在竞争社会生活压力的催化下,青年人无暇去爱。

当人们需要过多的精力来应对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时,往往会忽略爱情和婚姻的甜蜜,而缺少了温情与呵护支撑的爱情和婚姻便会冷漠而易碎。

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指导作用22

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指导作用22

中央财经大学“人与生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我们的爱情哲学实践名称:队员:彭晶李毅婷高菲菲张闻达曹隆健张博强陈子明宁智学院:金融学院班级:08级金融一班目录一、研究背景 (3)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4)三、实践时间安排 (5)四、实践内容 (6)(一)小组讨论 (6)(二)视频采访 (11)(三)调查问卷 (12)1.大学生的恋爱现状及态度 (12)(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2)(2)大学生的恋爱状态 (12)(3)大学生的恋爱态度 (13)(4)结论 (14)2.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 (15)(1)见面频率 (15)(2)日常开销问题 (15)(3)亲密程度 (15)(4)结论 (15)3.大学生对恋爱中出现的问题的处理方式 (16)(1)处理矛盾的方式 (16)(2)如何看待失恋 (16)(3)结论 (17)4.对马克思主义恋爱观的了解 (17)六、实践心得 (18)七、附录 (29)(一)马克思与燕妮动人爱情故事 (29)(二)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32)(三)实践相片 (33)一、研究背景1、人总是在渴望爱情,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概莫能外。

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个人,爱情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的不同。

2、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爱情观强调,所谓爱情,是指在一定经济文化状态下,以两性间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以平等互爱和自愿承担相应义务为前提,以渴求结成终身伴侣为目的,而按一定的道德标准自主地结成的一种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认为:男女之间建立于基础上的情感之所以成为爱情,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不仅是自然生理需求的冲动和相互需要,更是志趣的相投和心灵的相通,而这一切,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背景的,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等等。

因此从本质上讲,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班级:1班
姓名:郭旗
学号:3146609040
专业:动画
摘要:
君子端方温良如玉谁人解其意
忧患实多不敢言去长风几万里
大学生对于爱情是那样地茫然,对于爱情是那样地放纵。

本文主要试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体会,对马克思的爱情观进行一个阐述,让大家对爱情不仅局限于表面上的,还有更深层次的一种升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心得;爱情观;爱情的指导作用;社会因素;网络因素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关于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为她赋诗宋词,留下一段段华美的断章。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爱情总是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如何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终身伴侣,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爱情咧!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爱情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感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会引导人走向健康、幸福美好的生活。

校园里双双对对的情侣给了我们启发,真正合适的人生伴侣却不会轻易求得······
二、马克思的爱情经历
“千年情爱家”马克思,告诉我们,马克思的情感世界也是举世无双的,如果进行“千年情爱家”网上评选,也非马克思莫属。

马克思的爱情充满了诗情和浪漫。

马克思的爱人燕妮出身名门贵族,是特利尔城最漂亮的姑娘,被誉为“舞会上的皇后”,追求她的小伙子大有人在。

然而马克思的品德和才华赢得了燕妮的芳心,两人相爱了。

马克思这个爱情幸运儿在长达八年的爱恋中,用最动人的诗句向燕妮倾诉了最炽热的感情,用最丰富的想象编织了最美丽的情网。

马克思在伯林大学读书期间和燕妮身处两地,每天都给思念的燕妮写诗。

仅在1836年10—12月,3个月时间就给燕妮创作和抄写了3部诗集,《爱之书》第一部、《爱之书》第二部和《歌之书》,马克思每一天都用浪漫的诗情表达对爱情的美好追求。

马克思对燕妮的情感是炽热和永恒的,从情窦初开到人生的黄昏,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之火一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由于长期的疲劳工作和艰苦的生活,晚年以后,马克思的身体得了多种疾病,到了1880年的夏天,燕妮的肝癌病情开始
恶化,而这时马克思的肺炎也加重了,因此这对患难与共的情侣不得不各自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他们在病痛中相互间思念着,彼此为对方担忧着,为不能呆在一起而倍感痛苦。

一天,马克思终于又顽强地站了起来,走进了爱妻房间,这对相濡以沫几十年的恩爱夫妻又似热恋中的青年。

我的评价:他们的爱情总是为我们所追崇,因为自古以来的悲戚故事因爱情而起,然后在落寞的结局中给人以最美的启示,仿佛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爱的世界,爱情让很多人从失望变得自信,从一种颓靡到一种永生的勇气,爱情改变这一切怯于生存的人们,因为爱他们从此坚定的站起来,夕阳变得那么美,远方吹来的风永远都那么纯净,生活美妙让人产生致死不舍的留恋,爱的精神在冥冥中永垂不朽。

三、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男女之间建立于性爱基础上的情感之所以成为爱情,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不仅是自然生理需求的冲动和相互需要,更是志趣的相投和心灵的相通,而这一切,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背景的,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等等。

因此从本质上讲,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

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如果说,好感不同于爱情,就在于它还缺乏对爱情的社会性认识的话,那么友谊之区别于爱情,常缺乏相互间生物性方面的吸引。

志同道合能结成高尚的异性友谊。

由此说来,爱情有着丰富的内容,她通常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一是性欲,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二是情感,这是爱情的中心环节,表现为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三是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基础,也是爱情的理性向导;四是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上述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或被扭曲的爱情了。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爱情的指导作用
1.爱情属于人们的一种意识,意识属于第二性,物质才是第一性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因此,爱情也来源于物质,并要受到物质的决定作用。

现在的男女谈情说爱往往先要考虑对付的家庭,工作,收入,这些物质条件。

正是在不自觉中运用了马克思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

2. 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任何真理都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的反映了客观实在及其规律,由于实践是历史的,随历史发展而而不断变化的,因此真理也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发展。

爱情是人们最重要的情感之一,是意识的。

既然反映客观实在的客观真理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自然世界上也就不会有永恒不变的真爱。

爱情是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质的,随着生活实践而慢慢演变。

3.“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按照证伪原理,我们不可能见到世界上所有的男人,也就不可能证明男人都是这样,因此这句话就被证伪了。

证伪主义科学认为,科学理论不能被证实,却可能被证伪,“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既有证伪的可能,在没有被证伪前,就是科学的。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切标准”。

所以,现时常常被提到的试婚的说法和做法,就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个人是否符合结婚的标准,是不是也算有其存在的科学依据。

五、社会因素导致我们接受的爱情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观点就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和毛泽东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爱情这一话题也是一样,它是与人的一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也是人类永远的话题,普遍存在于社会中,受社会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这一概念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展。

在虚拟社会,现实伦理则更是没有立足之地,在网络上彼此不认识的人可以举行婚礼,成为夫妻;各种有害我们健康发展的图片、影视、文字无孔不入,这无疑会对外面爱情观的形成带来排山倒海式的影响。

文学已不再是高居圣坛之上,而是走“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大众路线。

更有甚者是过于大众化,以至于到了俗不可耐的地步。

六、发挥社会各种积极因素,发挥完美的自主性
马克思曾经给人下过一个定义,指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既然是社会的人,那人总要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面对自然社会中各种影响我们爱情观发展的因素,我们要特别地关注。

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有80%的中学生上网,其中50%在家中,在网吧上网的为17%。

与网络有关的问题主要有:网瘾,即沉迷于网络,这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影响很大,但其比例仅为 1.9%。

网恋,即在网上交友,50%的孩子对此有认同感,也与当今独生子女缺乏玩伴的生活环境有关。

至于在网上看色情的占4.5%,并不如人们印象中那么严重。

从这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虚幻的爱情抱有幻想的人为数不少。

我们不否认在虚拟世界中可以找到真爱,但这毕竟是少数。

而且是否真的是“真爱”,笔者不敢肯定。

因为,所谓的真爱,在很大意义上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伴一生的爱情,而网络的兴起不过数十年,我们能判断这是真爱吗?社会的发展步伐需要快一点,但爱情这一东西可不能一味地“与时俱进”。

很多人在网上找到的不是快乐,而是失望与失恋并存的痛苦,长此以往我们还能苛求他对爱情表示美好的态度吗?其实是虚拟的社会扭曲了爱情的内涵。

但是,虚拟并不一定不好,抵制虚拟就等于是抵制文明、抵制进步与发展。

理解在虚拟世界这一温情默默面纱后面的真实内涵,真正地掌握自我,让爱情之花相伴终身。

爱情的蒲公英绽放在世界的一脚一落,因为它们,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精彩,因为它们,和平才会显得那么地耀眼。

爱情总是想象比现实美丽,相逢如是,告别亦如是。

以马克思的爱情观来开拓一条条光明的爱情之路,我们将不会误入歧途。

于是,一朵朵绚烂的爱情之花绽放在人间,爱在人间,人间有爱。

最后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