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历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描述
石油危机的经济影响
石油危机的经济影响作者:威廉·恩道尔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1973年底,对美国的石油禁运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可以用“恐慌”二字来形容。
从整个1972年到1973年初,以埃克森公司为首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一直在奉行造成美国国内原油短缺的政策,这一点十分奇怪。
尼克松在幕僚建议下所做的一系列不寻常决策,为这些公司开了绿灯。
因此,在1973年11月石油禁运的时候,影响可以说是剧烈的。
根据1959年美国贸易协议法的规定,白宫有责任控制美国的石油进口。
1973年1月,尼克松任命财政部长乔治·舒尔茨为总统经济事务助理,主管白宫的石油进口政策。
财政部副部长威廉·西蒙,曾是华尔街债券商,他被委以石油政策委员会主席的重任,导致10月石油禁运的关键几个月的石油进口供应政策,就是由该委员会制定的。
1973年2月,尼克松被说服建立一个特殊的“能源三人执政”体系,也就是白宫特别能源委员会,其中包括舒尔茨、白宫幕僚约翰·厄利希曼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
尽管在华盛顿或其他地方没有人意识到,但一切正在悄悄地按照彼尔德伯格的计划布局。
到1973年10月,美国国内原油库存已经处于令人担心的低水平线上。
欧佩克的原油禁运引发了公众购买汽油的恐慌,纷纷呼吁实行配给制度,随之产生了排长队加油的现象和经济衰退迹象。
石油危机对美国最大城市纽约的影响最为严重。
1974年12月,世界上最大的九家银行,由大卫·洛克菲勒的大通曼哈顿银行、花期银行和伦敦-纽约投资银行、拉扎德兄弟银行牵头,通知老派古板的政客——纽约市长亚伯拉罕·毕姆,要他把纽约的巨额养老基金的管理权交给这些银行成立的委员会,即市政协助公司,否则这些银行和他们的媒体伙伴将施加影响,摧毁纽约的财政。
毫不奇怪,这位强势市长屈服了,而且纽约市被迫大幅削减了公路、桥梁、医院和学校的投资,用于偿还银行债务,使得数万工人下岗。
三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影响:(1)第一次石油危机是減少石油供應和提高油价的雙重產物。
(2)经济:A.第一次石油危机,對于世界石油工業是一個大轉折點,沉重打击了当时过于依赖石油的世界经济。
突破了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对国际石油产销的控制,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世界石油领域的霸权地位。
B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所有工业国家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
C石油斗争大大加强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实力。
(3)政治:A第一次石油危机具有异常強烈的政治色彩。
在政治上分化了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孤立和打击了美国和以色列。
许多西欧国家为了获得中东的石油供应,都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
B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给予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大长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志气.极大地鼓舞了第三世界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保护民族经济权益的斗争,它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第二次石油危机:影响:(1)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衰退,致使尚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造成的经济危机中恢复元气的世界经济再一次陷入大规模的严重的经济危机。
对其他工业化国家也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恶性通货膨胀之中,失业人数上升,国际收支恶化。
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2)通过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资本主义不公正的石油体系逐渐打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3)过高的油价一方面引起了石油需求量的下降,价格的上涨,有助于促进能源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
各个国家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开展节能措施,并开始了逐步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
70年代中后期起,各西方发达国家和石油公司大力开展了在非欧佩克地区的勘探和开采石油的活动。
另一方面促使非欧佩克产油国原油供应量的增加。
第三次石油危机:影响:(1)总体来说,这次危机中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但使1991上半年欧美旅游生意相应减少。
石油危机及其影响
起因:第四次中东战争
阿拉伯国家对资本主义家实行石油禁运和提价
起因:伊朗国内发生政变,以及两伊战争的爆发
伊朗巴列维国王被废黜
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
节能运动
石油天然气工业大投资及大发展
美国1975年颁的竞争,使国 际石油市场出现混乱,对世界经济与金融产生巨大 影响。
。
低油价石油危机对世界石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世界大跨国公司进行两轮大兼并,大 2.在经营思想上,强调上下游一体化, 改组,彻底改变了石油行业的原有格 上游强调与资源国合作,创新多种合 局,形成了几个超级石油公司 作方式,下游走出去,引进来。
国贸1501王志通
所谓石油危机就是经济 危机在世界石油领域的 一种表现。 1973-1999年,世界 发生了三次石油危机, 前两次是高油价石油危 机,后一次是反向石油 危机,也就是低油价石 油危机。三次石油危机 对世界石油天然气工业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次石油危机对日本和美国CPI指数的影响
次贷危机引发的石油危机及其影响
背景介绍
石油
危机
第一次危机: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油价 上涨两倍多,引发了二战后最严重 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危机:1978年,伊朗政局的变动以及两伊 战争的爆发使得石油产量大幅度下 滑,油价在1979年暴涨。
第三次危机:1990年,伊拉克受到国际经济制裁, 来自伊拉克的石油供应中断。后来 由于欧佩克的增产,油价得以稳定。
✓美元的持续贬值实实在在地导致了主要石油出 口国原有资产的缩水和实际购买力的下降。
✓部分产油国要求原油购买者用除美元以外的其 它主要流通货币支付。同时传出欧佩克可能寻 求用其它货币代替美元报价。
✓高油价帮助石油输出国赚取了高额利润,发展 中国家损失较大。
当前下跌的油价
截止12月4日19点,美国市场主力原油期货 合约盘中跌至每桶45.3美元,创下三年多 以来的新低。对此专家表示,需求下降、 货币因素以及交易投机等多方面原因导致 油价不断下跌,短期内油价仍有继续走低 的可能……
为增强危机处理能力,经历过石油危机的发 达国家先后立法、以确保石油的战略储备。
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对本国的石油资源、生 产、供应、销售和市场的控制,加强了对外国 石油公司的管理和限制。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发达国家大力推广节 能产品,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高能耗产业向发 展中国家的转移。
这些经验和措施帮助发达国家在这次 石油价格高涨的过程中减少了相当一 部分的损失。
次
贷
危 ➢给投资于此的银行带来损失
机 ➢使各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
的 深
➢对各国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远 ➢对各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
影
响
次贷危机 对
国际资本流动和石油市场 的影响
【周末读史】史上三次石油危机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周末读史】史上三次石油危机石油危机是指经济危机在世界石油领域的一种表现。
所谓经济危机是指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衡或产生剧烈震荡。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975年)1950~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七大公司人为地压得很低,平均每桶约1.80美元,仅为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
经过OPEC的斗争,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元一桶。
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特别是价格过低很不满。
西方世界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长,但是,西方石油公司却不肯对主要生产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大有剑拔弩张之势。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
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因为当时,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美国用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
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
提价以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3.01美元,两个月后,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651美元,提价3~4倍。
石油提价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这次石油危机对美国等少数依靠廉价石油起家的国家产生极大冲击,加深了世界经济危机。
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
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英国为-0.5%,美国为-1.75%,日本为-3.25%。
但发动石油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却因此增强了经济实力,数百亿石油美元流向中东据统计,仅提价一项,就使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
经过这次石油危机,西方各国普遍强烈感到了石油对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历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启示
历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启示黄静,陈思远(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广东广州510070)[摘要]20世纪中后期,世界共爆发了三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4年至今,国际石油价格先是猛涨再暴跌,接着是剧烈的波动。
通过分析石油定价机制、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因素、石油危机概况以及20世纪至今欧洲、日本及美国为应对石油危机而采取的相关措施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借鉴他国经验,采取谨慎开采国内石油资源、实施原油进口多元化战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石油战略储备制度、开发石油期货市场、加快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进程等对策,以降低未来石油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关键词]石油危机;国际石油价格;应对对策;影响[中图分类号]F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19)11-0123-03[作者简介]陈思远(1983-),广东顺德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技术经济分析与能源工程初步设计研究。
一、引言石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一方面被使用到现代工业国家的产业体系和经济生活的各方各面,成为支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其使用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另一方面作为工业行业重要的化工原料,石油产品已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物质领域。
由于国际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局限性,以及石油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域分布不平衡,石油资源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的焦点因素,甚至是军事斗争。
国家战略资源地位日益突出,油价日益突出。
波动已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在表现。
同时,石油价格也受到供需、金融投机和结算货币价值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二、国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国际石油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体系。
以三大期货市场(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与五大现货市场(西北欧市场、地中海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市场、美国市场)为主的国际石油市场的格局决定了其定价机制,国际市场石油交易大多以各主要地区的基准油为定价参考,以基准油在交货或提单日前后某一段时间内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价格加上升贴水作为原油贸易的最终结算价格[1]。
西亚石油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制作人:冷嘉美
01
石油经济
一、世界石油的储能
1.截止2010年6月,全球石 油探明储量达1.33亿桶。
中东 中南美 754.2百万桶 198.9百万桶
欧洲
非洲
136.9百万桶
127.7百万桶
北美
73.3百万桶
亚太地区 42.2百万桶
中东地区石油储量占全球石油储量56.6%
全球石油贸易绝大部分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世界石油出口地区主要 是中东和北非、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北部海岸以及前苏联地区,其中欧佩克组织 十一国、独联体、墨西哥、挪威等国家和地区是世界石油出口的主体,合计出口 量占世界石油出口贸易量的90%左右; 西欧、东亚和北美是世界石油进口的主体,
合计进口量占世界石油进口量的95%左右。
世界石油运输路线图
四、石油经济的特征
1.资本密集度高、风险性强。 2.产业链条脆弱、纵向一体化较深。 3.行业参与方与市场结构相对复杂。
02
影响机制
影响机制 西亚石油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产量约占世界总 产量的四分之一。
1 . 该处所产石油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世界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 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 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 中断 ,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 42 美元的高点。美国、英国 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 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 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 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 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 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
化,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此 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 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 580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曾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
石油一直被当做国民经济的血液,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维持国家生产、经济增长的必需品。
由于石油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人类对石油需求的增加,为争夺石油而加剧的战争也不可避免。
能源战争范围广、破坏大,不仅依附于军事实力,而且在经济、政治乃至于社会形态上的联系也是非常的紧密。
1950一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石油七姐妹”即埃克森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莫比尔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七大石油公司联合把油价压制到平均约1.80美元/桶,仅是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
伊朗参股者集团对伊朗石油权益的瓜分,标志着埃克森等七大石油巨头形成了“石油七姐妹”国际石油卡特尔,实现了对整个资本主义石油工业和石油市场的寡头垄断。
它们掌握了除美、加以外资本主义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90%以上,还控制了石油贸易,操纵着市场价格。
它们在各资源国的经营活动,依靠的是英国的殖民主义势力和美国打着“门户开放”旗号的新殖民主义势力。
英国石油公司(BP)、壳牌之所以能在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尼、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地取得石油租借地,靠的是英国政府的撑腰。
而埃克森等5家美国公司之所以能进入中东、南美洲,靠的是美国政府的支持。
那些资源国家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下。
签订的租让地合同,都是不平等条约。
“石油七姐妹”在这些国家,以很少的代价,取得大面积租借地,不仅取得勘探开采许可权,而且拿到资源的所有权,所有开采出来的石油都是它们的,资源国家拿到的只是矿区使用费和所得税。
“石油七姐妹”这些石油垄断寡头与石油资源国的关系完全是一种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引起石油所在国的强烈不满。
更为严重的是,“石油七姐妹”这些石油垄断集团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掌握着定价权。
1928年至1948年期间,它们按阿克纳卡里协定商定的规则,一律按成本最高的美国原油在墨西哥湾港口离岸价作为基准,保证了美国的利益,也保证了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开采获得更大利润。
三次石油危机的特点
三次石油危机的特点就第一次石油危机来看,显然它的综合影响效能指数是一个绝对的最高值,对当时世界石油市场的主要供需双方产生了长期的结构和制度性影响。
首先,就需求方而言,石油价格的大规模上升直接导致了由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所造成的双重效应,前者的直接表现是美国、西欧以及日本等依靠进口“廉价石油”维持经济运转和高速增长的国家,出现明显的经济衰退和滞胀,增长率普遍下降,爆发了二战后第一次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致使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GDP下降了4.7%;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GDP则下降了7%,欧洲GDPF 降了2.5%。
另外,更具长期影响的应该就是由高油价而导致的产品替代效应以及由抗彻OPEC强大控价、议价能力而导致的对OPEC以外石油供应市场依赖程度加强的地区替代效应。
降低经济发展中的单位能耗、有效利用石油能源以及寻找更加便捷与可靠的替代能源,一直是之后发达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中关注的焦点;而且非OPEC国家石油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已使OPEC的市场份额从70年代初的80%逐步降低到目前的40%左右。
更重要的是,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0EA),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这个机构除了协调和促进能源需求方之间的合作、要求成员国必须至少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之外,更是对垒OPEC、提高与之进行组织谈判能力的重要机构。
70年代末的“第二次石油价格危机”虽然对当时世界造成的震动效应不如前次危机来得强烈,但在危机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同样值得人们深思。
由于短期中东地缘政治危机而推动的预期收紧和价格上涨,一方面导致了新一轮的“滞胀”,使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陷入了新的经济危机;另外一方面就是在危机过后,OPEC作为一个石油卡特尔组织的自身不稳定性也跃然纸上,由于在对石油的定价和分配产量限额的问题上,内部无法达成一致,所以事实上危机之后的几乎整个80年代期间,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始终都在一个相对的低位徘徊。
学习时报:1979年石油危机,第二次全球性能源危机
1979年石油危机:第二次全球性能源危机第二次石油危机,又称1979年石油危机,时间约为1978年10月至1981年3月,是三次石油危机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1978年底伊朗政局剧烈动荡,停止输出石油60天,油价急剧上升。
1980年9月20日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脆弱的供求关系,由此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一)中东是世界石油的主要来源。
据统计,1972年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所需石油的63%和日本所需石油的72%都来自中东,美国也需要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美西方国家和日本等石油消费国对石油需求量有增无减,且所需石油的很大部分必须进口。
1978年,西欧日消费量1463万桶绝大部分需要进口,日本消费量542万桶几乎全部需要进口,美国日消费量1836万桶也需要进口约880万桶。
部分国家对石油需求量增大,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有刺激经济复苏,大力发展工业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些石油消费国汲取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经验教训,危机后纷纷制定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以确保国家在极端形势下石油供给能够维持稳定。
此外,还存在市场的心理预期影响。
1977年4月,美国发布的一份能源报告宣称“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和苏联的石油供应能力大约在1985年前后达到顶峰,之后世界石油需求量将超过供应量,石油市场的长期趋势是石油供应逐渐吃紧”。
市场的心理预期加速了石油消费国的储油进程。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政局发生剧烈变化。
伊朗国内政局动荡导致停止向外出产石油两个月,此举导致世界每天减少了500万桶石油。
在世界石油需求只增不减,而供给短时间骤减的情况下,一时间石油价格疯涨,1980年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
1980年9月22日,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大规模持久战争。
在两伊战争中,大量产油设施遭到破坏,市场每天有560万桶的缺口,国际油价一度攀升到每桶41美元,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3-1979石油危机的详细资料
1973-1979石油危机的详细资料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10天,阿拉伯几个主要产油国宣布,将海湾地区石油价格提高17%。
阿拉伯世界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而发动的石油战正式打响,震撼世界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
这次石油危机触发了二战后最大规模的全球经济危机,并对此后的世界经济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等12个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发动“斋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为配合战争,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战争爆发当天,叙利亚首先切断了一条输油管,黎巴嫩也关闭了其南部重要的石油输送港口西顿。
10月7月,伊拉克宣布将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属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国埃克森和莫比尔两家联合拥有的股份收归国有。
10月16日,科威特、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伊朗决定,将海湾地区的原油市场价格提高17%。
国际石油市场一片恐慌,标志着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开始。
10月17日,阿尔及利亚等10国参加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宣布,立即减少石油产量,决定以9月份各成员国的产量为基础,每月递减5%;对于美国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国家的石油供应,逐月减少5%。
10月18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的阿布扎比酋长国决定完全停止向美国输出石油。
接着利比亚、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巴林等阿拉伯主要石油生产国也都先后宣布中断向美国出口石油。
短短三天,阿拉伯各产油国连续采取了三个重要步骤,给西方国家来了个措手不及。
1973年12月,欧佩克组织中的阿拉伯成员国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
从1973年10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国际油价从每桶3.11美元上升到11.65美元。
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武器,沉重打击了严重依赖石油的世界经济。
当时,美国每天的石油进口减少了200万桶,许多工厂因而关门停工。
正在受到能源危机困扰的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并采取了一系列节省石油和电力的紧措施,其中包括:减少班机航次,限制车速,对取暖用油实行配给,星期天关闭全国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户外灯光广告等,甚至连白宫顶上和联合国大厦周围的电灯也限时关闭。
次贷危机引发的石油危机及其影响
次贷危机的危害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众多收入不高的购房者。由于无力 偿还贷款,他们将面临住房被银行收回的困难局面。
其次,今后会有更多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由于收不回贷 款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许多投资基金买入了大量由次 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它们也将受到重 创。
次 贷 危 机 的 深 远 影 响
给投资于此的银行带来损失
使各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
对各国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对各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
次贷危机
对
国际资本流动和石油市场 的影响
次贷危机制造石油价格新泡沫
一方面,作为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之一的银 行纷纷采取避险措施,惜贷气氛陡增,同 业拆借利率飙升,货币市场利差扩大,交 易量降低,美元需求增加; 另一方面,避险资金纷纷撒离高风险市场 ,进入资源市场,使原油、黄金、外汇等 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并使大宗商品市场出 现了泡沫化,最终导致国际通胀形势进一 步恶化和国际投机资本的大流动。
石油危机对经济的冲击
从市场的角度而言,高昂的油价将对供给线产生巨大冲 击,它增大企业的投资成本,令企业获利减少而被迫减 产,对于耗油国来说,油价上涨导致消费和投资双向萎 缩,从而减缓经济增速。
从世界角度而言,油价上涨对需求的影响程度,在于原 油生产国是将石油出口所得储蓄起来,还是将出口产生 的利润用于从原油进口国购买产品上。即原油价格上涨 将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同时下降。
次贷危机引发的石油危机及其影响
背景介绍
石油
危机
第一次危机: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油价 上涨两倍多,引发了二战后最严重 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危机:1978年,伊朗政局的变动以及两伊 战争的爆发使得石油产量大幅度下 滑,油价在1979年暴涨。 第三次危机:1990年,伊拉克受到国际经济制裁, 来自伊拉克的石油供应中断。后来 由于欧佩克的增产,油价得以稳定。
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与美国中东石油政策的调整
未来的展望与挑战
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发生转变 ,对石油的需求将会逐渐减少。
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
中东地区的政治不稳定性和冲突风险可能会对石油供应产生影响, 对全球经济造成挑战。
环境保护的长期挑战
环境保护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投入,各国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应 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石油供应国的多元化
石油危机的教训让人们认识到石油供应国的多元化,与多 个石油供应国建立合作关系,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国际能源政策的协调
石油危机的教训促使各国政府在国际层面上加强能源政策 的协调,制定共同的能源政策以应对全球能源问题。
04
石油危机的后续影响
石油市场的变化
石油供应减少
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供应大幅减少,对全球石油市场产生了重 大影响。
05
总结与反思
石油危机的教训
01
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石油危机暴露出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促使各国采取措施来减少对石油的
依赖,并寻求多元化的能源供应。
02
石油供应国的地缘政治影响
石油供应国通过控制石油产量和价格来影响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
03
环境保护的需求
石油危机促使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推动各国采取更加环保的
影响
石油价格暴涨,导致全球 经济出现滞胀,美国经济 陷入衰退。
应对措施
美国与中东产油国进行谈 判,试图稳定石油价格, 同时开始寻找替代能源。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8-1980)
原因
伊朗爆发革命,导致石油 出口中断,全球石油供应 再次受到冲击。
影响
石油价格再次暴涨,全球 经济再次受到滞胀影响, 美国经济陷入双底衰退。
历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及启示
历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及启示
历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和能源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未来的能源发展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1. 1973年石油危机:由于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导致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西方国家实施了石油禁运和价格上涨。
这次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暴露了世界对石油的过度依赖。
启示是需要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寻找替代能源和多元化能源供应管道。
2. 1979年石油危机:伊朗伊斯兰革命导致伊朗石油产量下降,再加上伊朗对美国的敌意,OPEC再次限制石油供应。
这次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
启示是需要国际社会加强能源安全合作,减少政治因素对能源供应的影响。
3. 1990年石油危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导致中东地区的石油供应中断,引发了石油价格的飙升。
这次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并加速了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发展。
启示是需要加大对替代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减少对地缘政治和冲突的依赖。
这些石油危机也使得各国深刻意识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和政策:
1. 多元化能源供应:各国开始寻找和开发替代能源,如核能、天然气、太阳能和风能等,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2. 加强能源安全合作:国际社会加强合作,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政治因素对能源供应的干扰。
3. 提高能源效率:加大对能源效率的研发和推广,减少能源消耗和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 发展可再生能源:各国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推广,以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历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和启示使得各国意识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加强了对替代能源的研发和推广,促进了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857年12月,一个贫困交加的中年人,手里拿着铁路公司的免费通票,从美国的纽黑文市乘车前往达泰特斯维尔的油溪河。
到了那里,他看到,掺杂着石油的泉水从地壳深处滚滚涌出,“这水能像白兰地一般燃烧”。
这个中年人名叫埃德温·德雷克,他的名字后来和石油开采史牢牢联在了一起。
在德雷克之前,虽然石油已经被证明具有无可比拟的工业价值,但是开采、提炼的办法原始而简陋,石油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德雷克目睹油溪河上翻涌不息的河水之后,满怀信心地认定:可以“像抽水那样把石油从地下抽出来……而我,则决心成为钻探石油的第一人”。
两年后的8月29日,德雷克启动一架简易手摇泵,滚滚石油顿时冲出地面。
这口深度只有69.5英尺(约21米)的油井,遂成为美国第一口现代油井,德雷克这个名字,也以“现代石油开采者”的身份被载入史册。
从那一天起,人类终于拥有大规模工业开采石油的能力;从那一天起,石油成为左右工业社会发展的命脉。
无数人的生活,随着石油的开采、石油价格的上涨下落起伏跌宕。
不知不觉中,人类对石油的依赖越来越深。
人们很快就发现,只有取得充足的石油资源,才能维持现代经济的繁荣和高度机械化的战争。
因此,对石油这种战略资源的争夺就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中东地区由于存在世界最大的“黑金”蕴藏量,也成为世界上战争最频繁、争夺最厉害的地区。
全球三次石油危机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第二次危机(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
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
第三次危机(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
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影响:第一次危机(1973年):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顶峰到底谷下跌45%,从1973年的顶部是1067点直跌到1974年的最低点是572点。
从此,美国人改变了大手大脚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世界观,也改变了很多对事物的本来看法。
整整耗费了十年精力才使道琼斯指数恢复原位。
第二次危机(1978年):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石油资源和水资源在国计民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
石油、天然气等是重要的能源资源。
在现代文明社会,如果没有了能源,一切现代物质文明也将随之消失。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面临经济发展与能源紧缺的双重压力。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能源安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世界石油资源的地区分布是不平衡的,许多国际矛盾和冲突由此引发。
OPEC宗旨: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成员国】欧佩克组织条例规定:“在根本利益上与各成员国相一致、确实可实现原油净出口的任何国家,在为全权成员国的三分之二多数接纳,并为所有创始成员国一致接纳后,可成为本组织的全权成员国。
” 该组织条例进一步区分了3类成员国的范畴:创始成员国——1960年9月出席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举行的欧佩克第一次会议,并签署成立欧佩克原始协议的国家;全权成员国——包括创始成员国,以及加入欧佩克的申请已为大会所接受的所有国家;准成员国——虽未获得全权成员国的资格,但在大会规定的特殊情况下仍为大会所接纳的国家。
目前,除去印度尼西亚被暂停opec成员资格意外,欧佩克共有12个成员国,加入欧佩克的时间,它们是:阿尔及利亚(1969年)、印度尼西亚(1962年,现已被暂停组织成员资格)、伊朗(1960年)、伊拉克(1960 年)、科威特(1960年)、利比亚(1962年)、尼日利亚(1971年)、卡塔尔(1961年)、沙特阿拉伯(1960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67年)、委内瑞拉(1960年)、安哥拉(2007年)和厄瓜多尔(2007年重新加入)。
非成员产油国以下是一些非OPEC成员的产油国:* 欧洲:挪威、俄罗斯和英国。
* 北美洲: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
* 中东:阿曼和。
* 非洲:安哥拉和赤道几内亚。
* 南美洲:巴西和厄瓜多尔。
* 大洋洲:澳大利亚。
* 亚洲:文莱、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东帝汶。
【石油生产配额与国际石油市场】欧佩克组织条例要求该组织致力于石油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因此,为使石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证,欧佩克实行石油生产配额制。
如果石油需求上升,或者某些产油国减少了石油产量,欧佩克将增加其石油产量,以阻止石油价格的飚升。
为阻止石油价格下滑,欧佩克也有可能依据市场形势减少石油的产量。
欧佩克并不能控制国际石油市场,因其成员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只占世界石油、天然气总产量的40%和14%。
但是,欧佩克成员国出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0%,对国际石油市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特别是当其决定减少或增加石油产量时。
欧佩克旨在保持石油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并致力于向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稳定的石油供应,兼顾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双方的利益。
欧佩克通过自愿减少石油产量,或在市场供应不足时增加石油产量的方法来达成上述目标。
例如,1990 年海湾危机期间,欧佩克大幅度增加了石油产量,以弥补伊拉克遭经济制裁后石油市场上出现的每天300万桶的缺口。
欧佩克10月24日宣布,11月1日开始将每日减产150万桶,但利好难阻下滑,每桶64.15美元的纽交所当日收报价,距7月11日每桶147.27美元的顶点更远。
欧佩克轮值主席哈利勒(Chakib Khelil)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此次的削减举动对于稳定石油价格将“百分百有效”。
但是当天的油价便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24日,伦敦布伦特原油12月结算价格下跌6.4%至61.7美元/桶。
而27日,油价依然继续下跌,截止到北京时间16:27,ICE布伦特原油12月合约报59.86美元/桶,NYMEX原油期货12月合约报61.78美元/桶。
引发欧佩克将原本定于11月18日才召开的紧急会议商议提前的唯一原因就是不停下跌的油价。
7月11日,国际油价触到今年至今为止的最高峰—147.27美元/桶。
10月10日,国际油价收于每桶77.7美元,创出13个月的最低纪录。
10月16日,原油价格在亚洲市场下跌至14个月来的低点。
新加坡市场轻质原油期价下跌1.29美元至73.25美元/桶。
隔夜在纽约、伦敦两地市场油价均跌破每桶70美元。
10月22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下跌至16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收于报每桶66.75美元,跌幅7.5%。
对于未来油价的变化,有人看到50美元/桶。
影响国际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还是世界经济的放缓以及对石油需求的降低。
美国能源信息署在月度报告中显示,6月份美国成品油需求总量日均1955.3万桶,比去年同期减少117万桶,降低幅度5.6%,这是美国自从1998年以来的同期最低需求水平,也是自2003年5月份以来最低的月度平均需求水平。
同时,欧洲和日本的石油需求也出现了大幅下调。
新兴市场方面,中国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是五年以来的最低增长速度,原因是美国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减缓,削弱了这些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
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必然也导致对石油需求的下降。
此外,美元对欧元持续升值,是油价走低的另一主因。
11日,欧洲央行官员韦尔林克称,经济衰退阴影持续笼罩欧元。
韦尔林克的言论,加之欧盟下调08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以及欧元集团主席容克同样关于欧元区可能陷入衰退的言论,令投资者对欧元区经济前景日益感到担忧,这也是欧元/美元持续难以摆脱颓势的重要因素。
进入2008年,世界石油价格就像一匹脱缰的奔马。
新年伊始(1月2日),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历史上第一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
3月12日,油价冲破每桶110美元。
5月5日,纪录被刷新为每桶120.36美元。
仅仅过了半个月(5月2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轻松突破每桶130美元大关,收于每桶133.17美元。
5月21日当天,美国能源部发表的一份报告火上浇油,称此前一周美国原油商业库存总量下降到 3.204亿桶,是四个月以来降幅最大的一次。
急剧下降的库存,引起国际石油市场更大的恐慌,由于担心石油短缺,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石油价格终于在6月6日达到顶峰,逼近每桶140美元———“石油危机”,一个令西方人痛彻心肺的老话题,重新摆上了桌面。
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遇恐怖袭击。
突然间,恐怖主义对全球安全的威胁超越了国界。
2003年,美英对伊拉克开战。
作为世界最重要产油区的海湾地区再次陷入混乱。
石油安全问题再次升温,21世纪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正在形成。
实际上,就在恐怖主义幽灵出现以前,石油和能源价格总体上已经走出了1986年以来的低水平。
在对伊拉克战争之后,石油价格开始不断攀升:2003年美国纽约期货交易所原油价格达到平均每桶31.1美元,2004年涨到每桶41.4美元,2005年8月30日达到71美元,2008年7月3日更是创出了145美元/桶的天价。
石油剩余产能日趋紧张,几乎到达极限。
所谓剩余产能,主要是指一些欧佩克国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大量的生产能力没有动用,这种剩余生产能力随时可以投入使用,它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应是一种潜在的保障。
如果在一个国家发生供应中断,可以动用别国的剩余生产能力来弥补由此带来的供应不足。
最近几年,欧佩克的石油剩余生产能力几乎已经耗尽。
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们的石油剩余生产能力最多的时候达到每天1400万桶,这相当于几个中等石油输出国的生产能力;而当前世界石油的剩余生产能力已经下降到每天200多万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