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生物群落的结构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生物群落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958773d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d9.png)
第4课时生物群落的结构课标要求 1.概述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
2.简述群落的季相。
1.群落:是特定空间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提醒(1)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
(2)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2.群落结构概念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类型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模型表现呈现不均匀的片状分布,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镶嵌特征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光照的强弱、地形的差异、湿度的不同和动物的活动植物:主要受到阳光的影响;动物:食物和特定的栖息环境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3.影响群落结构的其他因素(1)生态位(2)捕食例如,野兔往往捕食竞争力强的植物,这样的捕食提高了草原上草的多样性和草原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反之亦然。
(3)生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①阳光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影响池塘中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
②阳光也是影响池塘中动物昼夜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
③不同季节的光照条件不同,也会引起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状况发生变化。
4.群落随时间而改变(1)区分群落的标志群落的外貌是区分不同群落结构及类型的主要标志。
(2)群落结构的特征群落的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
(3)群落的季相随气候的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
延伸应用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是(填“是”或“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原因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2e058d7add88d0d232d46ad8.png)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4章种群和群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种群的特征 A、种群的数量变化 B2.群落的结构特点 A、群落的演替 B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c4.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研究 b【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A、种群的数量变化 B【教学难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c 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研究 b【教具】【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群落的结构(一)群落定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注意: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不同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一般用“优势”“常见”“稀少”表示丰富度的区别。
规律:丰富度有随纬度的增高而逐渐降低、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随水深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2)优势种:通常是指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大,体积大,生活能力强大生物种类。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探究原理(1)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取样:选择取样地点,将表土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同罐子一起托出,将罐子中的土倒入塑料袋中,袋上应标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等。
采集小动物:A、采集体形较大的动物:①用诱虫器;②简易法;放在瓷盆内,挑④借助放大镜、实体镜进行观察并分类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前者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后者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算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高三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
![高三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8e6b39561252d380eb6ebe.png)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备考时要结合增长曲线及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等图形,在图文转化方面多下工夫;另外,要注意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等实验的方法、原理、操作步骤等基本技能的储备。
二、复习预习答案:①年龄②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⑤“S”型曲线⑥波动⑦物种组成⑧垂直结构(分层) ⑨初生⑩次生三、知识讲解考点1 种群特征及数量的变化及应用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特征关系图解2.“S”型曲线与“J”型曲线的比较(1)图解三种存活曲线的特点类型Ⅰ: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都死亡,为凸型。
类型Ⅱ: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为对角线形;类型Ⅲ: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活到一定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且稳定,为凹形。
(2)对“S”型曲线及其种群增长率曲线的辨析①“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不是“J”型增长曲线a.“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种群增长率是一直上升的,而“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b.“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如有些种群迁入一个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环境,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就会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而“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②“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a.当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b.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c.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3.把握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教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435a12ee06eff9aef807af.png)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教学课题:种群和群落高考考点:考点1:种群的特征(I)考点2:种群的数量变化(II)实验考点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3:群落的结构特征(I)考点4:群落的演替(I)实验考点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考点3: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教学内容:1、种群的概念、特征和数量变化2、群落的概念、结构和演替教学重点:1、种群数量变化2、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教学难点: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应用教学性质:一轮复习教案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目录:1、种群:(1)种群的概念(2)种群的特征(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2、群落:(1)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2)群落的空间结构(3)群落的演替二、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种群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理解:①“同种”“全部”“时间”“空间”②生态学: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的组成单位。
进化学: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
③种群通过种的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2、种群的特征:(1)空间特征: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表现出领域性行为。
(2)遗传特征:①种群内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②种群内的个体间可进行有性生殖,种群内的可遗传变异为物种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3)数量特征:(必修3P60)内容: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必修3P61)a、常用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样方法:调查对象: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蚜虫、虫卵等)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本(包括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等)→计数(分别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注意事项: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多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一般选双子叶植物;计数时应注意:统计样方内个体数和样方相邻两边上个体数。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d20b9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f.png)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重点: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难点:种群和群落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实验材料、板书。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二、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2. 讲解种群的特点:包括生长、繁殖、死亡和迁徙等过程,以及群体数量、密度和分布等属性。
三、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群落的定义: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多个不同种类物种组成的生态群体。
2. 讲解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多样,数量相对稳定,种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等特点。
四、讨论种群与群落的关系(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作用。
2. 展示讨论成果: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置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观察数据和结果。
六、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高中生物 第25课 种群和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25课 种群和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cba8c1b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8.png)
第25课种群和群落一、教学内容及考纲要求二、重要的结论性语句: 1.种群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2.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加、减少、波动和平衡等。
3.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三、重、难点知识归类、整理1.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 其中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
2. 种群各个特征之间的联系年龄组成决定预↓测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影↑响性别比例4. 自然种群的增长一般遵循“S”增长曲线。
种群数量变化首先与种群自身的特征有关, 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包括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 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 个体间因争取有限的食物、空间等生活条件发生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 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 死亡率升高。
种间关系也能有效地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某一物种种群数量的消长, 必将通过种间关系牵动其他种群数量的变化。
如一种群密度的上升, 除种内斗争加剧外, 还会引起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增加, 使该种群的死亡率升高, 出生率下降, 即种群的增长率下降。
5.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在水平方向上, 不同地段分布的种群往往不同, 而同一地段上的种群密度也有不同, 常呈镶嵌分布。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6. 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原生演替: 原生裸地-------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 次生裸地------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在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 两者的不同点就是演替的起始阶段不同。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精选教案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精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82be420b4e767f5bcfce21.png)
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基础知识·系统化]知识点一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2.种群的空间特征(将“”中的内容补充完整)知识点二 种群的数量变化1.据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
(4)人们常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性害虫,这是通过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5)连线年龄组成的类型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6)分析下列几种生物分别适合使用哪种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①蒲公英②田鼠③蚯蚓④鲫鱼⑤蚜虫⑥跳蝻适合使用样方法的是:①③⑤⑥;适合使用标志重捕法的是:②④。
(填序号)2.据图回答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问题(1)图甲中表示种群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是__a__,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是__b__。
(2)图甲中曲线a的数学方程式为N t=N0λt,曲线a、b之间的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目。
(3)由图乙可知,一个种群的K值不是恒定不变的,下列因素中可以使曲线c变为曲线d的有①②④⑤(填序号)。
①过度放牧对某种牧草种群的影响②硬化地面、管理好粮食对鼠种群的影响③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种群的影响④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⑤引进某种害虫的天敌对害虫种群的影响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运用概念图熟记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2.明辨种群数量特征的四个易误点(1)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
教育最新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精选教案
![教育最新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精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7bbb1e43323968011c92b9.png)
第二讲 落的结构和演替[基础知识·系统化]知识点一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2.群落的种间关系3.群落的空间结构知识点二群落的演替[基本技能·问题化] 1.连线主要种间关系的特点及实例2.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空间结构的问题(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图:垂直结构。
B图:水平结构。
(2)根据图示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图:植物分层:光照;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3)A图所示的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请完成有关群落演替的问题(1)图1为某池塘群落的演替历程,图2为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情况,据图回答:①图1中正确的演替进程为丁→甲→丙→乙,该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它与火山喷发处所发生的演替的区别在于起始条件不同。
②图2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甲,属于次生演替的是乙,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的是曲线乙。
(2)连线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其特点、实例: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正确区分三组易混淆的概念(1)寄生与腐生: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2)捕食与竞争: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①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②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3)种内斗争与竞争:①“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为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②“异”竞争:异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为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2.明辨群落结构的三个易误点(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1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1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dd5a8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5.png)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X围小的动物活动X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①调查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对动物不会产生伤害2.样方法的关键点:(1)取样原则:随机取样。
(2)常用取样方法: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3)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如图1、2)。
【典例】(2017·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选B。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采用直接计数的方法,由于该植物个体数量较少,分布相对稀疏,不需要将个体标记后计数,A项错误;在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适当增加样方面积,保证每个样方之内该植物的数量差异较小,B项正确;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为了减少调查误差,若采用等距取样法,应适当增加样方数量;若采用五点取样法,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C项、D项错误。
(1)样方法进行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其中,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分别适合的地块形状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对标志物有什么要求?(至少答出2项)提示:不能对生物造成伤害;不能过于醒目;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等。
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81e491f242336c1fb95e89.png)
种群和群落高考要求: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4.群落的演替Ⅰ一、种群的特征1. 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2. 种群的特征:下列哪个符合种群密度概念: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上鲫鱼的数量每平方米草地上杂草的数量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思考: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一定保持稳定吗?逐个计数法3.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估算法(1)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①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②取样原则:随机取样③样方面积:1m2 16m2 100m2④计数原则:左上⑤计算方法:取平均值⑥适用范围:植物,活动力较差的动物(蚯蚓蚜虫跳蝻昆虫卵)(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力较强的动物②公式:N=M×n/m。
③注意事项:调查期间数量稳定;标志个体均匀分布在全部个体之中;标志操作不影响动物的行为和死亡。
(3)黑光灯诱捕法:适用范围:有趋光性的昆虫(4)抽样检测法:适用范围:培养液中酵母菌二、种群的数量变化(“J”型曲线“S”型曲线资源有限适用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模型草履虫数量变化实例澳洲野兔美国环颈雉人口细菌(当种群新迁入一个环境时)增长率或增长速率联系1.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2.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①防治有害动物化学防治:见效快易复发污染环境生物防治:见效慢效果稳定(放养天敌封存食物)②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应用:使生物的种群数量始终维持在K/2,始终维持最大增长速率。
例: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B点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 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 D点时种群密度最大D. 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2)种群数量的波动、下降思考: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分别是什么?(3)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培养酵母菌②取样(摇匀稀释)③计数(血球计数板)血球计数板的使用:①血球计数板的构造:1个大方格0.1mm31个大方格=25个中方格=400个小方格或1个大方格=16个中方格=400个小方格②加样:先盖盖玻片,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滴在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深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擦干。
2022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二 种群与群落
![2022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二 种群与群落](https://img.taocdn.com/s3/m/4784061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c.png)
专题十二种群与群落复习教学设计一、考情链接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对种群密度及其调查、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等知识点的考查。
2.从考查角度上看,结合具体群落、种群的研究实验,以表格、曲线为信息载体对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的丰富度调查等命题考查,对群落结构、群落演替常直接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2020年高考命题仍会集中对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种群密度调查、物种丰富度调查进行命题,群落结构与演替近年来考查趋势加大,应予以重视。
二、教学重点1、种群的特征2、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3、群落的结构特征4、群落的演替过程三、教学难点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2、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3、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4、群落的演替过程四、教学目标1、种群和群落的概念2、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变化4、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的研究五、教学过程(一)、高考变式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2019·江苏)()2、同一群落中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2019·浙江)()3、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密度的制约。
(2018·卷Ⅰ)()4、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2018·卷Ⅰ)()5、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2018·卷Ⅲ)()6、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探究该农田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2018·卷Ⅲ)()7、某陆地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较少,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可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再计数。
(2017·卷Ⅲ)()8、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以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苏冀):群落的结构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苏冀):群落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2db22e7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3.png)
3.群落的种间关系
各种种间关系的特点与实例(连线)
4.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
(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①形成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特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4)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5)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1.区分不同群落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否就是物种丰富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
课标要求 1.概述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的空间结构。2.简述生态位的概念、内容、形成原因及其意义。
考点一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群落的概念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提醒 ①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
2.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
↓
制订计划:包括三个主要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
实施计划
3.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
(1)简易采集法: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小动物后进行采集。
(2)诱虫器采集: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避光的习性,使土壤小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6讲种群和群落教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6讲种群和群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68e63dddccda38376bafac.png)
第26讲种群和群落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和增长方式1.种群的概念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2.种群的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①出生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②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地位及作用:决定种群密度,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年龄结构①年龄结构: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②种群的年龄组: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
③年龄金字塔④研究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性比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4)种群密度①种群密度: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②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总个体数N =M ·nm(M =标志个体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3.种群的分布型(加试)(1)概念: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
(2)类型:包括均匀分布(如稻田插秧)、集群分布(如橡树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随机分布(如玉米螟卵块在玉米田中的分布)。
其中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
(3)实例:蛾类、橡树和雪松的种子分布属于集群分布,人类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为集群分布。
4.种群的存活曲线(加试)(1)概念: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
(2)曲线绘制数据收集:从至少观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
(3)曲线标识: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
5.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2)环境容纳量(K 值):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6.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加试) (1)种群的数量波动①含义: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②原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环境条件的改变③类型⎩⎪⎨⎪⎧非周期波动:如我国东亚飞蝗的数量变动周期波动:如北极旅鼠的数量变动注: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 种群和群落学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 种群和群落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4b4a003b3567ec102d8a5b.png)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种群和群落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并能掌握种群的概念及特征,各特征对种群数量关系的影响;2、重点掌握两种曲线图对种群数量的描述及其意义;3、了解并掌握群落的概念及群落的特征、群落的结构;4、能理解群落的演替及其方向和速度的影响因素。
【学习重点】1、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关系,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2、群落的结构和特征及群落的结构;3、群落的演替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种群1、从种群的概念中提炼关键词。
2、种群密度的概念:3、测量种群密度的两个方法及其适用的范围。
4、请用图表示其他种群的特征是如何影响种群密度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
5、根据年龄组成种群可分为、、三个类型。
6、对J型图和S型图进行总结(越全越好),可以用图表的形式。
二、群落1、从群落的概念中提炼出关键词。
个性笔记2、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3、描述群落特征的几个指标有:4、丰富度与群落:5、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种,分别是和6、种间关系与群落:7、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和,垂直结构的意义:;注意:在这里提示下,区别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看是不是“同一片土壤”,是为垂直,否为水平。
8、演替的概念和分类。
注意: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在于是否破坏了原有的土壤条件。
9、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什么影响?【真题回放】1、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________ 和__________2、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2c0aa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4.png)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在课程与课程之间协调安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4.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6.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
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
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
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
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作为生物的社会)二、作者: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
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高三生物复习 第36讲 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案
![高三生物复习 第36讲 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8ab43b0c22590103029d87.png)
第五部分生态学基础第36讲种群和群落一、考点内容全解(一)本讲考什么个体→种群→群落1.种群及数量变化(1)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
(2)年龄组成:对预测种群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3)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迁入、迁出)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
2.种群数量变化规律项目“J”型曲“S”型曲线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环境资源有限(1)指数式增长——“J ”型曲线(2)逻辑斯蒂增长——“S ” 型曲线(3)“J ”型曲线与“S ”型曲线的比较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及生物群落(二)考点例析[例1]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 .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B .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C .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D .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解析]该题许多书提供的答案是C ,这是错误的。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特征同样可影响种群的密度,而未来种群密度应该由当时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这4个参数决定。
虽然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会影响未来人口的绝对数量,但对未来人口数量变多还是变少关系不大。
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预测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到时候未必能成为现实,特别是人类自身的出生率,其大小并非单由人类无限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K 值(环境负荷量)无K 值 种群数量在K 值上下波动自身的生育能力所决定,还要考虑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及人们的生育观念,人的死亡率也并非单由人自身因素决定,还要考虑该国家的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状况。
要知道一个国家的未来人口数量,最好准确知道未来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这是不可能的),虽然通过现在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无法预测迁移率,但未来某时的出生率、死亡率从该题提供的选项看,只能通过现有年龄组成预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教学课题:种群和群落高考考点:考点1:种群的特征(I)考点2:种群的数量变化(II)实验考点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3:群落的结构特征(I)考点4:群落的演替(I)实验考点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考点3: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教学内容:1、种群的概念、特征和数量变化2、群落的概念、结构和演替教学重点:1、种群数量变化2、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教学难点: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应用教学性质:一轮复习教案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目录:1、种群:(1)种群的概念(2)种群的特征(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2、群落:(1)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2)群落的空间结构(3)群落的演替二、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种群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理解:①“同种”“全部”“时间”“空间”②生态学: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的组成单位。
进化学: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
③种群通过种的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2、种群的特征:(1)空间特征: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表现出领域性行为。
(2)遗传特征:①种群内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②种群内的个体间可进行有性生殖,种群内的可遗传变异为物种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3)数量特征:(必修3P60)内容: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必修3P61)a、常用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样方法:调查对象: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蚜虫、虫卵等)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本(包括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等)→计数(分别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注意事项: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多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一般选双子叶植物;计数时应注意:统计样方内个体数和样方相邻两边上个体数。
(记上不记下,及左不计右)c、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N1)→释放、重捕、计数(重捕数为N2,标记数为N0)→计算(N1/X= N0/ N2)注意:调查期间无大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动物正常生命活动,且不易脱落。
例1、下列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不宜采用是(D )A.灰喜鹊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B.蚜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C.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进行统计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例2、在一片约33公顷(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志,然后全部放掉。
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
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C )A.略大于165 B.略小于165 C.略大于5 D.略小于5例3、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
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3)。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C )A.在豚草等植物的调查中应该采取样方法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C.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D.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②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正相关种群数量预测方向影响年龄组成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决定因素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必修3P63→图4-3)例4、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D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以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⑤⑦B.②③⑤⑥⑦C.②③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习题1: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A )A. 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B. 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C. 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D. 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例★习题2:右图a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将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为图b中的( A)★习题3:下图分别表示A、B两国人口的女性年龄组成图(设性别比例1.0 ),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各年龄段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下列叙述能反映人口数量变化规律的是(C )A. 图中涂成黑色的部分表示幼年个体,预计A国的人口增长率一定更快B. 设A国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a , 人口基数为x , 则y年后的人口总数为x +ayC. 若B国的平均寿命增加,出生率不变,则在和平年代,人口增长率将会增加D.若A国实施晚婚政策,但每个育龄妇女出生人口数不变,则出生率也不变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波动、增长、下降、稳定(1)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2)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及应用:★:种群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
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
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
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增长速率。
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1年。
即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①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如下图)a、条件(原因):理想条件(如: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即无环境阻力状况。
)b、特点:种群数量成倍(λ)连续增长,增长率(λ—1)不变。
c、公式:Nt=N0×λt(N0为起始数,λ为增长倍数,t为年限,Nt为第t年种群的数量)N②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如下图)K/a、条件(原因):现实状态(如:空间、食物等生活条件有限,存在天敌等有限环境)b、特点:种群数量有K值;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K值时增长率为0,K/2值时增长率最大)。
▲1:K值:(必修3P67)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K值和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K/2值及左右;应降低K值,改变环境条件,使之不适合鼠的生存。
K/2值时;这样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保护K值,保证鱼的生存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3:K值的变动:(如下图)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国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
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
c、实例:自然种群③两种曲线的关系:两种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环境阻力“J”型曲线“S”型曲线例5、下图表示某种兔子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D )A.150只B.小于100只C.200只D.大于300只例6、下图表示不同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__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______点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1)cd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因为不同环境条件下,食物、天敌、气候等条件可能不同(2)b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的增长和恢复(3)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①内因:a、种群个体的起始数量(N0)b、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出生率和迁入率(直接影响)c、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死亡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有间接影响。
②外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等b、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乱砍滥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4)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必修3P68)例7、下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_____ __;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为________ _。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_____ __、________ __。
(3)在T1一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______ _ _ _ 、________ __。
(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______ _ 、____ __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答案:(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2)乙醇含量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3)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4)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习题1: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细胞时种群的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