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之生物与环境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三一轮复习老高考人教版生物第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PPT
![高三一轮复习老高考人教版生物第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caafc2f57375a417876f8f74.png)
1234
2.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调整人的年龄结构,可提高地球的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1234
D [环境容纳量是由地球上的有效资源决定的,与人的性别比 例、年龄结构等特征无关,A 错误;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生物种群 消长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B 错误;科技进步能在一定 程度上缓解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 C 错误。]
1234
[答案] (1)垂直 (2)阳光(或光照强度) (3)由于水流流经浮床 时,流速变缓,物理沉降作用显著;浮床上的植物根系可吸收水中 的 N、P 等无机盐;浮床上的植物根系富集的微生物可将污染物进行 生化降解 (4)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 (5)影响 种群繁衍 (6)直接价值和间接
1234
等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5)夏季,湖泊中 蛙声是求偶信号,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影响种群繁衍 作用。(6)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生态浮床的净化水 质、防止水华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 接价值指供人类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的实用意义,以及旅游观赏、 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生态浮床的美化环境的价 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①控制 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和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主要成因
高 三 一 轮 复 习老高 考人教 版生物 第生态 环境的 保护课 件PPT【 PPT实 用课件 】
2.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调整人的年龄结构,可提高地球的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1234
D [环境容纳量是由地球上的有效资源决定的,与人的性别比 例、年龄结构等特征无关,A 错误;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生物种群 消长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B 错误;科技进步能在一定 程度上缓解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 C 错误。]
1234
[答案] (1)垂直 (2)阳光(或光照强度) (3)由于水流流经浮床 时,流速变缓,物理沉降作用显著;浮床上的植物根系可吸收水中 的 N、P 等无机盐;浮床上的植物根系富集的微生物可将污染物进行 生化降解 (4)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 (5)影响 种群繁衍 (6)直接价值和间接
1234
等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5)夏季,湖泊中 蛙声是求偶信号,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影响种群繁衍 作用。(6)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生态浮床的净化水 质、防止水华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 接价值指供人类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的实用意义,以及旅游观赏、 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生态浮床的美化环境的价 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①控制 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和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主要成因
高 三 一 轮 复 习老高 考人教 版生物 第生态 环境的 保护课 件PPT【 PPT实 用课件 】
2021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课件人教版必修3
![2021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课件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aadea29f7375a417876f8f9f.png)
4.有关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许多野生的植物是重要的药物来源 B.生物多样性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C.要重点保护有使用价值的野生生物,目前尚不清楚价值 的野生生物可以放在第二位 D.野生生物的减少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野生生物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属于潜在价值,虽然目 前不清楚其价值,但随着发展,其价值会逐步显现出来,也要重 视对其保护。
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选项中沙 尘暴频发、湿地内物种减少、温室效应加剧是“牧童经济”模
式的结果。火山爆发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2.近年来,巢湖在每年的梅雨季节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水 华(蓝藻爆发)现象,下面是发生水华现象时,巢湖生态系统中一 些成分的关系图。请回答:
(1)水华现象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 ;水华现象发生后,一般
解析:(1)引发水华的原因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 光照较强等,这些因素也易导致水生植物繁殖过快,消耗水体中 的大量氧气,同时一些水体微生物产生有毒物质,这些都会使鱼 类等水生生物死亡,致使水体变臭。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 我调节能力,水华发生之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 而会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2)水中的 N、P 等矿质元素是植物 需要的营养物质,其含量发生变化时,会影响微囊藻的环境容纳 量。(3)一种因素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因素的变化为正反馈。 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 有 生态塘和潜流湿地 。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 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 净化作用 ,有效减少水 体中的 N、P 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 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 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441850312b3169a451a4a4.png)
第 1 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1.区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 2.掌握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内环境的理化性 质。 3.了解内环境的作用。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水 ______为基础 (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 的液体。 (2)组成: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1)血浆渗透压与0.9%的NaCl溶 液(5%的葡萄糖溶液)渗透压大致相等,故 0.9%的NaCl溶液为血浆的等渗溶液,又叫做 生理盐水。 (2)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K+主要 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记知识纲要]
[背关键语句] 1.人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3.内环境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 氨基酸、维生素、甘油、脂肪酸、尿素、 CO2、O2、抗体、激素等。血红蛋白、载体 蛋白,与细胞呼吸、DNA复制、转录、翻译 有关的酶,消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细胞外液包括淋巴、血浆、组织液, A正确;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和血浆中,B正 确;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汇入血浆参与 血液循环,C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于淋巴和组织液,D错误。 答案: D
【互动探究】 淋巴液中的蛋白质来自哪里? 提示: 组织液。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 压,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1.区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 2.掌握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内环境的理化性 质。 3.了解内环境的作用。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水 ______为基础 (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 的液体。 (2)组成: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1)血浆渗透压与0.9%的NaCl溶 液(5%的葡萄糖溶液)渗透压大致相等,故 0.9%的NaCl溶液为血浆的等渗溶液,又叫做 生理盐水。 (2)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K+主要 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记知识纲要]
[背关键语句] 1.人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3.内环境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 氨基酸、维生素、甘油、脂肪酸、尿素、 CO2、O2、抗体、激素等。血红蛋白、载体 蛋白,与细胞呼吸、DNA复制、转录、翻译 有关的酶,消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细胞外液包括淋巴、血浆、组织液, A正确;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和血浆中,B正 确;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汇入血浆参与 血液循环,C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于淋巴和组织液,D错误。 答案: D
【互动探究】 淋巴液中的蛋白质来自哪里? 提示: 组织液。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 压,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苏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学与环境精品课件 第四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节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苏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学与环境精品课件 第四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节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https://img.taocdn.com/s3/m/7878360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5.png)
对点演练1 [2023·江苏泰州兴化中学高二校考期末]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生物多样性 及其价值,下列描述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是( A ) A.《汉书·食货志》:“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 B.《鸟》:“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C.《与朱元思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D.《淮南子·说林训》:“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
(1)直接价值
药用价值 工业原料 科学研究价值 美学价值
野生植物(青蒿素)、野生动物(五灵脂、海螵蛸、蝉蜕等) 芦苇——造纸原料
优质高产水稻的培育;仿生学上的应用 色彩纷呈的植物和神态各异的动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
(2)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比如: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防风固沙等。 (3)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尚未被发现但可能存在的价值。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种质资源保 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大湾区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的措施,A项正确;大湾区中所 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生态 系统,共同构成物种多样性,B项错误;大湾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其丰富的生境和 多样的群落类型,C项正确;大湾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的价值, 分别为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D项正确。
贯通
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比较
类型
概念
优点
传统 农业
简单的种植业
不产生严重的环境 污染
大量使用化肥、农
现代 利用石油等有机物提高农作物产
农业 量的生产方式
药和机械动力,获
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缺点 结构简单,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水平低,经济 效益低
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121北师大PPT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121北师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4a8044dd15abe23482f4dbb.png)
统中哪些成分?生产者、消费者 无分解者
3、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和终
点是什么? 生产者、消费者
4、每条食物链所含环节 数相同吗? 不同
营养级:各种生物在食物链中所处的环节
四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第第五三看营营图养养并级级回答: ①他们分别属于哪一营养级? 消费者是怎样分级的?
第四营养图级中箭头方向能颠倒吗?
2.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蜣
蚯
螂
蚓
3.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 费者,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1、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 )
A光合细菌、酵母菌 B 光合细菌、硝化细菌
C乳酸菌、酵母菌
D硝化细菌、乳酸菌
2、一个系统生态若能长期维持下去,除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外,不可缺少的是( )
(2)黑鱼、草鱼、虾
成分:消费者
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细菌、真菌
成分:分解者
作用: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
小结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 的成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点播
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
无机物质: 水、空气、矿物营养等
气候因素: 阳光、降水、温度、风等 有机物质: 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产者和分解者 C.消费者和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举例说明。
1、秃鹫属于消费者( ) 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秃鹫等属于分解者。 2、硝化细菌属于分解者( )
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3、生产者都是植物( )
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属于生产者。
3、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和终
点是什么? 生产者、消费者
4、每条食物链所含环节 数相同吗? 不同
营养级:各种生物在食物链中所处的环节
四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第第五三看营营图养养并级级回答: ①他们分别属于哪一营养级? 消费者是怎样分级的?
第四营养图级中箭头方向能颠倒吗?
2.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蜣
蚯
螂
蚓
3.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 费者,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1、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 )
A光合细菌、酵母菌 B 光合细菌、硝化细菌
C乳酸菌、酵母菌
D硝化细菌、乳酸菌
2、一个系统生态若能长期维持下去,除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外,不可缺少的是( )
(2)黑鱼、草鱼、虾
成分:消费者
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细菌、真菌
成分:分解者
作用: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
小结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 的成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点播
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
无机物质: 水、空气、矿物营养等
气候因素: 阳光、降水、温度、风等 有机物质: 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产者和分解者 C.消费者和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举例说明。
1、秃鹫属于消费者( ) 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秃鹫等属于分解者。 2、硝化细菌属于分解者( )
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3、生产者都是植物( )
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属于生产者。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精品课件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3)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精品课件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3)](https://img.taocdn.com/s3/m/0abbe90d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9.png)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1.通过分析资料、思考与讨论,说出种群的各个数量特征,并说明它们之 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2.通过模拟实验和情境探究,能够独立运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 密度,概述两种科学方法的使用范围,发展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学科核 心素养。
01 考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 02 考点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致用
视角1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
1. [2023江苏盐城高二校考期末改编]下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 是( C ) A.①是种群密度,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种群 数量的变化趋势 B.⑤是性别比例,通过影响③出生率来间 接影响种群密度 C.研究某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 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 破坏了④
2. [第2页图示拓展]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的原理是什么?用这 种方法得到的某昆虫的种群密度准确吗? 提示 黑光灯诱捕法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该方法得到的种群密度 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值,因为黑光灯的诱捕效果不能达到百分之百, 另外所诱捕的都是昆虫的成虫,不能捕捉到其他年龄期的昆虫。
结论语句 辨一辨
(1) 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 ) (2)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 ) (3) 重捕间隔时间越长,最终所得数据越准确。( × ) (4)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 度估算结果偏低。( × )
视角2 年龄结构
2. [多选][2022江苏盐城高二校考阶段练习]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图示①②
③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A.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种群的年龄结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1.通过分析资料、思考与讨论,说出种群的各个数量特征,并说明它们之 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2.通过模拟实验和情境探究,能够独立运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 密度,概述两种科学方法的使用范围,发展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学科核 心素养。
01 考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 02 考点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致用
视角1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
1. [2023江苏盐城高二校考期末改编]下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 是( C ) A.①是种群密度,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种群 数量的变化趋势 B.⑤是性别比例,通过影响③出生率来间 接影响种群密度 C.研究某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 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 破坏了④
2. [第2页图示拓展]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的原理是什么?用这 种方法得到的某昆虫的种群密度准确吗? 提示 黑光灯诱捕法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该方法得到的种群密度 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值,因为黑光灯的诱捕效果不能达到百分之百, 另外所诱捕的都是昆虫的成虫,不能捕捉到其他年龄期的昆虫。
结论语句 辨一辨
(1) 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 ) (2)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 ) (3) 重捕间隔时间越长,最终所得数据越准确。( × ) (4)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 度估算结果偏低。( × )
视角2 年龄结构
2. [多选][2022江苏盐城高二校考阶段练习]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图示①②
③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A.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种群的年龄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必修三)](https://img.taocdn.com/s3/m/fa3b3938c5da50e2524d7f96.png)
[探究与学习] 为什么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提示:由于我国人口的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
使人口年龄结构中的幼年个体数比例下降,成人和老年人个体
数相对增长。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燃料需求增加;人均耕地
加剧 。 减少 ;植被破坏;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________ ________ 2.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的措施:
答案:B
【变式训练】下列关于人口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只有控制人口的增长,才能更好地发展
B.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 在重要位置 C.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与自然和谐发展
)
D.专家预测到 21 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高峰, 然后才有可能下降 [答案]C
【拓展过程】 本节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讲解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治 理环境污染。 ↓ 课题延伸: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 ↓ 实例应用:生活污水的排放对河流、湖泊水质的影响。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易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是指把 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
关系; • 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理性 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自觉形成符合生 态文明的行为和习惯。
我们可以把老子所说的“道”,理解为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固然十分重要,甚至被说成是自然界中的“万物之灵”。但是,人也只是 这四大中的一个,人绝不能超越其他三个大而为所欲为。人类必须追求和实 践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美好理念,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高一生物必修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PPT
![高一生物必修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PPT](https://img.taocdn.com/s3/m/d0b7151e55270722192ef7b9.png)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高中生物》第七章第一节
乌兰浩特四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球
北 极 熊
1.保护色
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2.警戒色
某些有恶臭或有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 纹
3.拟态
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态或色泽斑 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雉鸡
避役
黄蜂
夜蛾的幼虫
枯 叶 蝶
兰 花 螳 螂
特点 作用 保护色 不易被发现 利于躲避敌害或 利于捕食 警戒色 色彩鲜艳, 对敌害起预先示 容易被发现。 警作用 拟态 酷似他物, 利于躲避敌害或 不易识别。 利于捕食
选择题
1.避役和比目鱼的体色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 改变,这种适应性称为( A ) A.保护色 C.拟态 B.警戒色 D.A、B、C都对
2.下列哪种动物的体色不属于保护色( C
A.避役(俗称变色龙)随环境改变的体色 B.鲤鱼背部为暗褐色,腹部为白色
)
C.眼镜蛇竟部颈部竖立是时,显露出的眼睛状斑纹 D.蟒的体表所具有的暗淡相同的斑纹
3.黑龙江流域的雷鸟,冬季羽毛与雪地融为一体, 这种适应性为( A )
A.保护色 C.拟态 B.警戒色 D.适应的相对性
)
4.下列哪项不属于拟态( D A.枯叶蝶形似一片枯叶 C.眼镜蛇草似眼镜蛇
B.花鸟落在树上似一朵鲜花 D.美洲棕王蝶幼虫有毒,体节有棕色大斑纹
5.某蝇体形、色泽酷似蜜蜂,黄黑相间的醒目条 纹, 令鸟儿望而却步。 蝇的这种体形 、色泽斑称 为( C )
A.保护色 C.拟态 B.警戒色 D.适应的相对性
6.鸟具有保护色,可避免肉食性鸟类的攻击,但 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捕食。这个例子说明( B )
《高中生物》第七章第一节
乌兰浩特四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球
北 极 熊
1.保护色
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2.警戒色
某些有恶臭或有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 纹
3.拟态
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态或色泽斑 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雉鸡
避役
黄蜂
夜蛾的幼虫
枯 叶 蝶
兰 花 螳 螂
特点 作用 保护色 不易被发现 利于躲避敌害或 利于捕食 警戒色 色彩鲜艳, 对敌害起预先示 容易被发现。 警作用 拟态 酷似他物, 利于躲避敌害或 不易识别。 利于捕食
选择题
1.避役和比目鱼的体色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 改变,这种适应性称为( A ) A.保护色 C.拟态 B.警戒色 D.A、B、C都对
2.下列哪种动物的体色不属于保护色( C
A.避役(俗称变色龙)随环境改变的体色 B.鲤鱼背部为暗褐色,腹部为白色
)
C.眼镜蛇竟部颈部竖立是时,显露出的眼睛状斑纹 D.蟒的体表所具有的暗淡相同的斑纹
3.黑龙江流域的雷鸟,冬季羽毛与雪地融为一体, 这种适应性为( A )
A.保护色 C.拟态 B.警戒色 D.适应的相对性
)
4.下列哪项不属于拟态( D A.枯叶蝶形似一片枯叶 C.眼镜蛇草似眼镜蛇
B.花鸟落在树上似一朵鲜花 D.美洲棕王蝶幼虫有毒,体节有棕色大斑纹
5.某蝇体形、色泽酷似蜜蜂,黄黑相间的醒目条 纹, 令鸟儿望而却步。 蝇的这种体形 、色泽斑称 为( C )
A.保护色 C.拟态 B.警戒色 D.适应的相对性
6.鸟具有保护色,可避免肉食性鸟类的攻击,但 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捕食。这个例子说明( B )
高中生物课件 必修三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中生物课件 必修三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b4682093daef5ef7ba0d3c9e.png)
答案1np等无机盐藻类浮游动物鱼人2乙组由于蓝藻等夜晚呼吸产生大量的co结合产生碳酸后使水的ph下降3使藻类抗药性增强4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遮住阳光并吸收矿质离子使蓝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5生态系统崩溃稳定性完全破坏正反馈调节或加速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1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无论局部地区,还是全国乃至全球,人口的 环境容纳量
解析: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可采用生物技术对其基因予以保
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答案:D
回 顾 考 情
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变暖、臭氧层破 坏和酸雨沉降,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
了极大的破坏。所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了高考命
题的热点素材,以此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同时还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经食物链的传递引起的,这类食物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
候等。
(3)潜在价值: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 将来可能有重要作用,一旦这些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就永 远无法再生。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 ①含义: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
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例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②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 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 ③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耕还林还草;大量营造草场、灌木林和防护林,以林
护草,草林结合。 另外还有水资源缺乏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3)外来物种入侵
①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非自然
途 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人们把在新侵入地造成 严 重经济损失、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种,
特称侵入种。
②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 态 平衡;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无论局部地区,还是全国乃至全球,人口的 环境容纳量
解析: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可采用生物技术对其基因予以保
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答案:D
回 顾 考 情
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变暖、臭氧层破 坏和酸雨沉降,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
了极大的破坏。所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了高考命
题的热点素材,以此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同时还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经食物链的传递引起的,这类食物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
候等。
(3)潜在价值: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 将来可能有重要作用,一旦这些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就永 远无法再生。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 ①含义: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
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例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②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 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 ③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耕还林还草;大量营造草场、灌木林和防护林,以林
护草,草林结合。 另外还有水资源缺乏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3)外来物种入侵
①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非自然
途 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人们把在新侵入地造成 严 重经济损失、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种,
特称侵入种。
②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 态 平衡;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
高中生物必修3第6单元课件: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中生物必修3第6单元课件:生态环境的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62833f2c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a3.png)
34
巩固与提高
1、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生物圈受到的压力 越来越大,为了减轻对生物圈的压力,人 们应采取下列哪一项食物结构
A. 以禽类、蛋类为主 B. 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 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D. 以猪等家畜的肉类为主
35
2、近十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 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46
〖思考与讨论〗 P125
▪ 1.红树林的消失,使得潮间带多种鱼类、 甲壳类、贝类以及多种水鸟因生态环境改 变而无法存活和繁衍,并且影响附近多种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使大量的物种无 法生存和发展。红树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 海岸的作用。因此,红树林的消失还将直 接影响附近的农田、养殖场、森林和城市 等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对于人们的 生活和生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 物种多样性:指动物、植物、微 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态系统类 型的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44
其中,最核心的是物种多样性。
▪ 举例说明: 在一个小桶内放入10种
颜色的小球各10个,比放入 100个同种颜色的小球更多 样化。
45
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A. 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 性别比例适当
C.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3、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 看,这种措施是调节(D ),措施要达到 的目的是降低( A)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
36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教学目标
巩固与提高
1、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生物圈受到的压力 越来越大,为了减轻对生物圈的压力,人 们应采取下列哪一项食物结构
A. 以禽类、蛋类为主 B. 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 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D. 以猪等家畜的肉类为主
35
2、近十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 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46
〖思考与讨论〗 P125
▪ 1.红树林的消失,使得潮间带多种鱼类、 甲壳类、贝类以及多种水鸟因生态环境改 变而无法存活和繁衍,并且影响附近多种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使大量的物种无 法生存和发展。红树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 海岸的作用。因此,红树林的消失还将直 接影响附近的农田、养殖场、森林和城市 等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对于人们的 生活和生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 物种多样性:指动物、植物、微 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态系统类 型的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44
其中,最核心的是物种多样性。
▪ 举例说明: 在一个小桶内放入10种
颜色的小球各10个,比放入 100个同种颜色的小球更多 样化。
45
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A. 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 性别比例适当
C.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3、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 看,这种措施是调节(D ),措施要达到 的目的是降低( A)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
36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课件 内环境
![高中生物课件 内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1231d6902f60ddccdb38a011.png)
PO4 / Na2HPO4
剧烈运动后,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pH不会降低 ③ 温度: 37℃左右
过高或过低会影响新陈代谢过程中 酶的活性 。
组织水肿 组织液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_减__少___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_增___加__,造成 血浆的渗透压__降__低____,组织液的渗透压___升__高___ 下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 面罗列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有
5. 内环境稳态
⑤ 稳态的意义 是__机__体__进__行__正__常__生__命__活__动___的必要条件 血糖和氧水平正常——___保__证__机__体__正__常__的__能__量__供__应____ 体温、pH相对恒定——__酶__活__性__正__常__,__细__胞__正__常__代__谢___ 渗透压相对稳定——_____细__胞__维__持__正__常__的__形__态__和__功__能____
3.淋巴细胞生活只生活在淋巴中。 血浆、淋巴、组织液
4.组织液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5.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 6.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 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7.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a c
b d
淋巴
1.图中abc分别表示A与B、B与C、B与D间间隔的“屏
障”,则a为 细胞膜 ,b为毛细血管壁,c为
。
毛细淋巴管壁
2.D液体需要经过d过程注入C液体,则d为 淋巴循环 。 淋巴: 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叫淋巴,也叫__淋__巴_液____
生成: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 小部分被淋巴管 吸收,成为淋巴。
剧烈运动后,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pH不会降低 ③ 温度: 37℃左右
过高或过低会影响新陈代谢过程中 酶的活性 。
组织水肿 组织液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_减__少___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_增___加__,造成 血浆的渗透压__降__低____,组织液的渗透压___升__高___ 下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 面罗列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有
5. 内环境稳态
⑤ 稳态的意义 是__机__体__进__行__正__常__生__命__活__动___的必要条件 血糖和氧水平正常——___保__证__机__体__正__常__的__能__量__供__应____ 体温、pH相对恒定——__酶__活__性__正__常__,__细__胞__正__常__代__谢___ 渗透压相对稳定——_____细__胞__维__持__正__常__的__形__态__和__功__能____
3.淋巴细胞生活只生活在淋巴中。 血浆、淋巴、组织液
4.组织液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5.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 6.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 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7.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a c
b d
淋巴
1.图中abc分别表示A与B、B与C、B与D间间隔的“屏
障”,则a为 细胞膜 ,b为毛细血管壁,c为
。
毛细淋巴管壁
2.D液体需要经过d过程注入C液体,则d为 淋巴循环 。 淋巴: 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叫淋巴,也叫__淋__巴_液____
生成: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 小部分被淋巴管 吸收,成为淋巴。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精品课件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4)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精品课件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4)](https://img.taocdn.com/s3/m/98df7cb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1.png)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的有无
2.“S”形曲线的K值
(1)K值及其变动示意图
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
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保持相对稳定;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时,会通过负反馈
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会下降;生物
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值会上升。
(2)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视角应用】
视角1“J”形曲线和“S”形曲线分析
1.(2021福建莆田高二月考)种群在理想环境
中呈“J”形增长(如图中曲线甲),在有环境阻
力条件下,呈“S”形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
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曲线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E点
后种群中衰老个体的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
D.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
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
)
答案 ABC
解析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会呈“J”形增长,A
项正确。环境容纳量与环境条件有关,环境改善,环境容纳量增大;环境被
破坏,环境容纳量减小,且环境破坏越严重,环境容纳量越小,环境改变,特定
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发生变化,B、C两项正确。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
菌数量。一般遵循“左上原则”,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4.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
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连续7 d取样计数;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锥形瓶底部
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③加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盖上盖玻片,
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该同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有几处错误?
提示 两处。为了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统计的数量更接近实际值,
高中生物竞赛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高中生物竞赛生态学【生物与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7c0c270c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f.png)
子成为该生物限制因子
• 限制因子定律 (Law of limiting factor)
–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 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
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 Blackman,1905,基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 该定律的应用价值
25
案
例
:
低
温 对 非 洲 蜂
南北较高纬度地区的 低温是影响非洲蜂进 一步向高纬度范围扩 散的限制因子。
• 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定律成立条件: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 状态
– 注意:生态因子间的替代作用
24
2.3.2 限制因子和限制因子定律
• 限制因子 (limiting factor)
–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 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
– 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 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
– 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 一般很广
– 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 – 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 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生物对其他生
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28
耐受曲线(1)
生
不能生存
命
活
最
动
或
适
数 量
亚 适
范
亚 适
不 适 范
范 围
子的总称。
•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 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
的生态环境。
7
描述自然环境的手段:气候图 解
气 候 图 解
8
(2)生态因子的分类
• 限制因子定律 (Law of limiting factor)
–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 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
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 Blackman,1905,基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 该定律的应用价值
25
案
例
:
低
温 对 非 洲 蜂
南北较高纬度地区的 低温是影响非洲蜂进 一步向高纬度范围扩 散的限制因子。
• 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定律成立条件: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 状态
– 注意:生态因子间的替代作用
24
2.3.2 限制因子和限制因子定律
• 限制因子 (limiting factor)
–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 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
– 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 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
– 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 一般很广
– 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 – 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 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生物对其他生
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28
耐受曲线(1)
生
不能生存
命
活
最
动
或
适
数 量
亚 适
范
亚 适
不 适 范
范 围
子的总称。
•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 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
的生态环境。
7
描述自然环境的手段:气候图 解
气 候 图 解
8
(2)生态因子的分类
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123北师大PPT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123北师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d3a79ef78a6529647d53bb.png)
保定一中生物组 龚军辉
生态系统的结构(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 一的观点及生命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观。
通过构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模型及分 析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动情况, 培养建模能力及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生态系统各成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类要 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生态系统的结构(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一
模型建构:参考教材P90图5-2、图5-3及相关表述,用文字 和箭头构建生态系统各成分相互关系的概念模型[生命观念、理 性思维]:
【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结构(第2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模型应用:利用构建的概念模型,分析下 列各种变式图,理解各成分的含义[理性思维]。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社会责任
生态系统的结构(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生态系统:由 生物群落 与无机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生物圈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连线):
【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结构(第2课时)
1.该食物网中包含 5 条食物链。
2.猫头鹰同时占有第 三、四、五、六 营养级。
3.哪些生物属于次级消费者? 猫头鹰、食虫鸟、蜘蛛、蟾蜍 。
4.图示未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
5.蟾蜍和蜘蛛之间的关系是 捕食和竞争 。
6.如果食草鸟突然减少,猫头鹰的数量将会 基本不变 。
7.如果昆虫突然减少,食草鸟的数量将会 增加
。
8.[课后思考]如果某种原因导致蛇灭绝,则猫头鹰的数量将会 。
生态系统的结构(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 一的观点及生命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观。
通过构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模型及分 析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动情况, 培养建模能力及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生态系统各成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类要 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生态系统的结构(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一
模型建构:参考教材P90图5-2、图5-3及相关表述,用文字 和箭头构建生态系统各成分相互关系的概念模型[生命观念、理 性思维]:
【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结构(第2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模型应用:利用构建的概念模型,分析下 列各种变式图,理解各成分的含义[理性思维]。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社会责任
生态系统的结构(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生态系统:由 生物群落 与无机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生物圈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连线):
【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结构(第2课时)
1.该食物网中包含 5 条食物链。
2.猫头鹰同时占有第 三、四、五、六 营养级。
3.哪些生物属于次级消费者? 猫头鹰、食虫鸟、蜘蛛、蟾蜍 。
4.图示未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
5.蟾蜍和蜘蛛之间的关系是 捕食和竞争 。
6.如果食草鸟突然减少,猫头鹰的数量将会 基本不变 。
7.如果昆虫突然减少,食草鸟的数量将会 增加
。
8.[课后思考]如果某种原因导致蛇灭绝,则猫头鹰的数量将会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的是
()
学习交流PPT
8
A. 进入该生态系统的 CO2 量与各 h 产生的 CO2 总量相等
B.生产者中 i 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 有机物量
C.流向分解者的 k 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向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答案 B
学习交流PPT
9
④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用生态系统中
划的实施将使该区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
目的多少。
5.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 生物种群 占据了 不同的空间,其包括 垂直 结构和 水平 结构,前
者具有 分层 现象而后者生物呈 镶嵌 分布。
6.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速度和方向态系统及稳定性 重温高考经典
3.(2009·广东卷,14)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 幅超过 b 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 降趋势与 b—c 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 波动趋势与 c—d 段相似
答案 A
学习交流PPT
2
⑤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
物具有分层现象 (2011·大纲全国卷Ⅰ,4D)
能量流动规律能进行合理分析 (2009·江苏,17A 改编)
⑤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2009·海南,20B)
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
(2011·海南,21B)
⑦心猿意马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2009·广东,16A)
⑧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
生产者
非生物物 质和能量
消费者
分解者
学习交流PPT
11
(2) 后 者 包 括 食 物 链 和 食 物 网 , 每 条 食 物 链 的 起 点 总 是 生产者 ,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中间任 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 分解者 不构成食物链。 在食物网中,种间关系一般包括 竞争 和 捕食 ,同一
3.种群数量的变化表现为增长、 波动 和 下降 ,其中种 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包括 “J”型曲线 和“S”型曲线,
在“S”型曲线中,在 K/2 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
最大,而在 K 时,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
学习交流PPT
5
4. 群 落 的 种 间 关 系 包 括 捕食
、竞争、
生、 互利共生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 物种 数
判断正确的是
(C)
A. 此食物网共有 6 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学习交流PPT
7
4.(2009·重庆卷,5)下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
量流向示意图,h、i、j、k 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
(j 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
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是一种自我调节,其调节基 础是 负反馈 调节;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 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 强 ,抵抗力
稳定性越 高 ,恢复力稳学习定交流性PPT 越 差 。
13
三、生态环境的保护
重温高考经典
6.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
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2011·江苏,20A)
②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2010·北京卷,5A)
③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2010·北京,5D)
学习交流PPT
14
④某地区为打造灰掠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
他树种,并改种灰掠鸟喜居的树种,招引灰掠鸟,该计
稳定性。
(2009·福建,2B)
答案 ④⑦⑧
学习交流PPT
10
回归命题本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和 生态
系统的营养结构 。 (1)前者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 解者(其相互关系如图,请填空),其中自养型生物属 于 生产者 ,异养型生物(寄生或捕食)属于 消费者 , 异养型生物(腐生)属于分解者。
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 光合作用 或化能合成作用 而
实现的。实现碳在 生物群落 和 无机环境 之间进行 循环的关键是 生产者 和 分解者 。
(3)生 态系统的信 息传递种 类包括物理信 息、化 学信 息、行为信息 ,在生物与生物 之间或 生物与环境 之
间传递。 3. 生态系统稳定指其 结构
和 功能 的相对稳
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2011·海南,24B)
⑦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2011·海南,24C)
⑧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
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2011·安徽,6C)
答案 ③④⑥⑦⑧
学习交流PPT
3
回归命题本源
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数量特征和 种群空间特征 , 后者可分为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和 均匀分布 等
三种类型,种群数量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图。
出生率
年龄组成
死亡率
性别比例
学习交流PPT
4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 样方法 (五点取 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 。 (3)土壤中的小动物的调查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 (4)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的调查方法—— 血球计数板 计数法 。
种生物在 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 信息传递 。
(1)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流经生态系统 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能量变化形式如图
(请完善):
光合作用
细胞呼吸
ATP
学习交流PPT
热量
12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 P、S 等元素的循环,具有全球性。大气中的碳元素进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体验高考回归本源
一、种群与群落
重温高考经典
1.(2010·浙江·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
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
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
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学习交流PPT
1
A.若 a 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 a 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