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卫青、李广形象比较【文献综述】
被过誉的李广与被低估的卫青
被过誉的李广与被低估的卫青《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做了四十多年的两千石吏,至死未得封侯。
相比之下,卫青是绝对含着“金汤勺”的皇亲国戚,亲姐姐是皇后、是皇后、是皇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史记》中李广与卫霍传记的区别大致可以这么表示:《李广传》:飞将军射石搏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士兵喜欢敌人害怕。
《卫霍传》:XX年,斩敌8000 ;XX年,斩敌70000 ;XX 年……;XX年……说句实话,第一个像传奇小说,第二个像流水账。
就这样,在中学历史和语文课本的洗礼下,印象当中总觉得李广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好将军,而卫青不过是个靠裙带关系上位且一直打压李广只因侥幸才打胜几仗的主儿。
这种印象持续了好多年。
直到后来,以看纪录片为契机,慢慢翻了汉书以及后代一些史书及评论,才发现卫青直捣龙城,自此漠南再无王廷,私人生活也毫无挑剔之处,很多时候就因为出身和外戚的身份,文人墨客无不钟情于悲剧“英雄”李广,也让很多人对卫青有了像我一样的误解。
所以今天我们来谈的主题就是:被过誉的李广与被低估的卫青首先,在军事素养方面。
李广比较擅长处理几百人的小冲突,最多能指挥三千人打仗,超过三千人的经常迷路(前一阵看《河西走廊》纪录片时,对这个桥段印象太深刻:曾长时间生活在西域的张骞也被李广带迷路了)。
而卫青带兵,那是多多益善。
可以这样说,相较于卫青的“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青率领六位将军,出右北平,得右闲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李广拿得出手的不多。
怪不得黄震在《史记评林》中会写到:“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
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
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
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其次,在处事为人方面。
李广宽缓,造成了“士卒亦多乐从李广”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李广宽待士兵、广得人心,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为必取”,我们同时不能忽略他治军放任自流,无法做到令行禁止的弊病。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李广最初成名是在他任骁骑都尉时,在跟随周亚夫对付吴楚军的战斗中,夺取对方的帅旗,在昌邑一带名声广布。
后来历任边郡太守时,能力战,就是持久而强劲地抗衡匈奴,因此,“匈奴日以合战”,李广则“以力战为名”。
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李广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1]第一,李广精于骑射,作战勇敢。
中石没镞表现了他的射艺精湛,在上郡遭遇战,在雁门被俘后又脱险,在右北平之战中,无一不彰显他的骑射之精湛,勇敢无畏的名将风采。
第二,正直廉洁,为人低调,李广得到的赏赐都分给部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第三,仁爱士卒,。
在战场上,每遇到缺水缺粮的地方。
将士不全喝过水,他就不过去,将士不全吃过饭,他就不吃饭,士兵都愿意跟随他打仗,在他的领导下都很安逸痛快。
第四,讷口少言,与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在地上画阵势,比赛射箭第五,行事简便,独具一格,在出击匈奴时,他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是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也不用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也很简单,和程不识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他的部队也没有因此受到危险第六,善于观察、机智敏捷,处变不惊、指挥从容、在出兵雁门攻打匈奴里被俘,他选择装死,再瞥见旁边一少年有一匹好马,便突然跃身跳上少年的马逃走。
在上郡遭遇战时,他让士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让匈奴兵以为他们是诱敌之兵而不敢轻易攻打在出兵右北平时,匈奴猛烈攻击,箭如雨下,在汉军的箭将要用尽的时候,李广命令士兵拉满弓而不发箭,自己亲自用强弩射杀对方裨将,使得对方攻势减弱,第七,忠心爱国,鞠躬尽瘁,他的一生大大小小和匈奴打了70多仗,年迈时仍想为国杀敌当然人无完人,他也有他的缺点斩杀霸陵尉表现了他的心胸狭窄,是个有仇必报的人,同时还有一些冲动,在听了中贵人的说辞就带着一百多骑急追射雕人。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篇2]1、从历史角度看李广的功业和性格汉代前期,由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不可调和性,导致边境民-族-矛-盾尖锐,汉朝和匈奴的矛盾始终是西汉前期的主要军事大事。
从《史记》中看李广
从《李将军列传》中想到的李广,陇西成纪人,西汉著名军事家。
做过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不敢犯多年,被称为“飞将军”。
一说起李广,就想到了他那百步穿杨的好箭法,据记载李广出猎,将石头屋以为老虎儿把箭射入其中,当他射杀敌人时,也往往是箭无虚发,从无畏惧。
而通过《史记》的阅读中,更进一步地了解到了李将军的人物特点。
从《李将军列传》中,我们看到了李广的一生,那是领兵与匈奴抗争的一生,他这一生平凡而又伟大。
李广与匈奴战斗时间长达45年,将近半个世纪,他的一生始终与匈奴战争相伴,他的荣辱也与匈奴战争息息相关,太史公司马迁曾这样评价他: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
他死的时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
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
纵观李将军一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是幸运的,毕竟能够为国效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已经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又发现李将军是孤独而又寂寞的,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诗词中我们了解到李将军一生没有被汉武帝册封,因为曾经一时的冲动而杀降,导致了其一生的遗憾和悔恨。
从《史记》的安排上来看,在汉武帝时期闻名的将领众多,而卫青的众多副将中惟独给李将军设有专传,可见太史公对李广的重视。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曾说过为何要写《李将军列传》的原因: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故作《李将军列传》,这既体现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体现了李将军的那种与其他将领不同的对待士兵的仁爱精神,深得士兵的爱戴。
纵观全传,通过太史公的着重刻画,突出了李将军各种各样的性格特点。
首先是他的英勇善战,极富谋略。
当年李将军以自己的一百名骑兵以类似“空城计”的谋略抵御了匈奴数千骑兵的进攻。
后来李将军率军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围住后被俘,李将军又心生一计,通过装死跳上战马逃回京师,成功地躲掉一劫,匈奴称其为“飞将军”正是由此而来。
“卫青不败非天幸李广无功真命奇”
“卫青不败非天幸,李广无功真命奇”——《史记》中的卫青、李广人物形象分析指导老师:陈敏杰学员:张旭摘要:西汉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光辉的朝代之一,在那个绚烂的时代,忠臣良将灿若星河,比比皆是。
卫青、李广就是其中的两位。
然后代文人墨客,对飞将军李广不吝赞美之词,对卫青却毁誉参半,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两人的的记述,个中原因可以略知一二。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卫青李广形象分析西汉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光辉的朝代之一,在那个绚烂的时代,忠臣良将灿若星河,比比皆是。
“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他们或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是骁勇善战,纵横沙场,被历史所铭记,被人民所颂扬。
卫青、李广就是其中的两位。
然而后代文人墨客,对飞将军李广不吝赞美之词,“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①,“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②“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③对卫青却毁誉参半,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两人的的记述,个中原因可以略知一二。
一“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徙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④“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
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
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
字仲卿。
长子更字长君。
长君母号为卫媪。
媪长女卫孺,次女少儿,次女即子夫。
后子夫男弟步、广皆冒卫氏。
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
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
青尝从入至甘泉居室,有一钳徒相青曰:‘贵人也,官至封侯。
’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⑤这是司马迁对两人出身的记述。
李广出身将门,良家子弟,闻名军中。
而卫青,身世低微,年少时候不过是一骑奴,大大的不如李广。
然君子豹变,贵贱无常。
卫青从一个家奴到后来的大将军,为天下人所景仰。
大汉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究竟谁最强?
大汉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究竟谁最强?本文导读:只是司马迁因为他个人的原因,对汉武帝十分不满,连带着对以裙带关系上位的卫霍二人也有了偏见,而对于悲剧性的人物,如李广,多怀有同情之心。
自然了,历史学家也是人,立场带有主观色彩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读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作者的代入感给蒙蔽了。
历史上对于这三个人的评价早有定论,许多人都知道卫霍二人的军事天才,很少有人把李广视为名将。
比如唐高祖李渊就曾经说:李靖是萧铣、辅公祏之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这就是把卫青、霍去病与韩信、白起二人并称。
又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在得知蓝玉大破北元后,大喜,赐敕褒劳,比之卫青、李靖。
读者也不是傻子,历史上就有很多人注意到了司马迁对李广的偏袒,进而为卫霍二人鸣不平。
比如明人黄淳耀评论:“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认为司马迁对李广和卫青的评价不公。
宋人黄震在《史记评林》中则认为:“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
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
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
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明人王夫之亦云: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
其于李陵降匈奴一事持论极为精辟,云: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揜。
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衒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
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
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除了后世之人对卫青、霍去病、李广三将之优劣早有定论外,时人如刘安之愚蠢,亦知卫、霍,而不知有李广。
淮南王刘安欲谋反,深忌卫青之将材,其派出的刺客首选的刺杀目标就是卫青,至于李广,如刘安之流,尚且从未放在眼里,可见李广相去卫青何止道里计。
《史记》中李广形象研究
《史记》中李广形象研究一、李广形象的分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
《史记》的安排上,卫青的诸多副将中只有李广设有专传,就连功名显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传也是附在卫青传之后,可以想见司马迁对李广的重视程度,这既是司马迁的思想感情的价值取向,也是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才思想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司马迁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挑重担而毫不推辞的先秦士风的留恋、推崇和效尤,具有司马迁特有的理想色彩。
纵观全传,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刻画了李广这个人物形象,并寄予了深厚的情感:1、勇而过人,才气无双李将军的英勇在当时及后世都是有口皆碑的,其人武功精湛、作战勇敢、潇洒随意、放情任物,为司马迁所称道与赞赏。
全传写李广之勇的地方相当多,几乎充斥全篇。
李广之勇,渊源有自:“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家世世受射”。
(按:以下引文凡未标明出处者,皆引自《李将军列传》)李广一出道,就表现出非凡的武功而博得汉文帝的称赞:“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在以后的无数次征战中,李广都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大智大勇。
司马迁选写了几个典型事例: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
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之,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从卫青形象看司马迁的信史精神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of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2014,8(3):112-115http://xb ynau edu cnISSN1004-390X;CN53-1044/SE-mail:sk@ynau edu cn 收稿日期:2014-01-06 修回日期:2014-02-26 网络出版时间:2014-5-16 11:21 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A2002278)。
作者简介:董华(1966-),女,陕西咸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教学与研究。
通信作者:李荣兴(1968-),女,云南保山人,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 cnki net/kcms/doi/10 3969/j issn 1004-390X(s) 2014 03 022 htmlDOI:10 3969/j issn 1004-390X(s) 2014 03 022从卫青形象看司马迁的信史精神董 华,李荣兴(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01)摘要:后人对《史记》的误读多认为司马迁对飞将军李广满怀敬仰,对外戚卫青心怀不满。
仔细研读《史记》不难发现,司马迁不仅没有因他们的出身而有所区别,反而为我们精心刻画了大将军卫青的形象,对他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描写;相反对李广的狭隘心理却有所微词,这正是司马迁信史精神的真实体现。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信史精神中图分类号:I206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4)03-0112-04AstudyonSimaQian′sSpiritofTrueHistorybyResearchingHisPortrayalofWeiQingDONGHua,LIRongxing(College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Kunming650201,China)Abstract:MostofusholdthemisunderstandingoftheRecordsoftheGrandHistorianthatSimaQianwasfullofadmirationforGeneralLiGuangwhilekindofcriticalofGeneralWeiQing.ReadingandstudyingtheRecordsoftheGrandHistorianindetailmayleadtotheconclusionthatSimaQiandidn′twriteinadiscriminatorywayoutoffamilybackgroundbutdepictedWeiQing′simageelaborately,sparingnoeffortstoportrayhisheroiccontributionsandachievements.Onthecontrary,heiscriticalofLiGuang′snarrow mindedness.ThisisareflectionofSimaQian′sspiritoftruehistory.Keywords:SimaQian;RecordsoftheGrandHistorian;spiritoftruehistory 以外戚身份贵幸,是中国独特的一种历史现象。
《史记》《汉书》中汉武帝形象塑造的差异及其原因
032《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史记》《汉书》所塑造的汉武帝形象存在巨大差异。
《史记·封禅书》刻画出一个迷信神仙方术、劳民伤财的昏君形象,而《汉书·武帝纪》塑造的汉武帝则是一个勤政爱民、好施仁政、开拓有为的明君、贤君形象。
汉武帝形象塑造的差异,与司马迁、班固两位史家所处政治环境与撰史思想的不同密切相关。
[关 键 词] 《史记》;《汉书》;汉武帝形象;差异《史记》《汉书》中汉武帝形象塑造的差异及其原因王亿千司马迁所撰《史记》与班固所撰《汉书》是成书于汉代的两部史学巨著,二者在汉高祖至汉武帝一段历史时期的记载上存在交叉。
但交叉重复记载并不意味着二书在历史叙述和评判上具有一致性,相反,二书在对同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书写和评判上甚至会出现截然对立的现象。
此点在《史记》《汉书》对汉武帝历史形象的塑造上有集中体现。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比二书对汉武帝历史形象的塑造,展现二者在历史书写上的差异,进而分析这种差异背后呈现的司马迁、班固两位不同时期的史家在撰史思想上的区别及其演变原因。
一、《史记·封禅书》对汉武帝形象的塑造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司马迁原先为汉武帝所作之《今上本纪》已经散失或未能写成,现存之《孝武本纪》为后世史家依据《史记·封禅书》中司马迁关于汉武帝部分的记述内容摘录改写而成。
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史记·封禅书》进行探讨。
《史记·封禅书》集中刻画了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尤敬鬼神之祀”[1]1384的形象特征,列举了汉武帝曾经信任并重用过的几个方士,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他们的荒诞言行以及汉武帝听信其言后作出的决策。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最初信任尊崇的方士为李少君。
李少君故意隐瞒自己的实际年龄,“常自谓七十”,宣称自己“能使物,却老”,并“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汉武帝尊之[1]1385。
他曾向汉武帝进言:“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先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2)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2)李广人物形象分析2.1勇武的英雄形象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位英武神勇的武将形象。
他有别人没有的胆量和气魄独自领着百余骑兵去追赶单于,并且一个人拿着大弓-弩抵挡住匈奴几千人的围攻,从而士气大振。
同时,这位叱咤疆场的将军除了勇猛还很机智,他灵活而矫健的身手,能在有伤在身,孤身陷入敌军中,能夺来胡儿之马,飞奔千里回营。
司马迁在描绘那一段的`时候,运用了一种类似电影快镜头似的写作方法,几个动作连贯潇洒,直接表现了李广干净利落的不凡身手,让后世历代多少读者为之惊叹神往。
还有著名一段李广射虎入石的故事,其文笔的简练传神一直为后世赞颂。
李广也因此被称为神射手,成为一个传奇般的人物。
2.2理想的人格魅力李广不仅有传奇般的经历和超群出众的武艺,更有一种理想化的人格魅力,首先表现在李广治军风格上,书上说,李广平时对士兵很好,士兵很自由少有约束,但是,都很乐于为李广效劳,这是一种人格魅力。
李广带兵,士兵不饮水自己也不饮水,士兵不吃饭自己也不吃饭,并且在历次的打仗中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李广一生两千石的俸禄一直到老,和李蔡不同,他不善于整治家业,不积累余财。
平时也沉默寡言,只是喜欢以射为戏,一直到老。
这是一个心思单纯的让人觉得有点心酸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他功利心很强,一直对封侯之事耿耿于心不能忘怀。
我认为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封侯意味着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意味着对自己忠心的肯定。
2.3命运的悲情-色彩李广不封,从一开始汉文帝的赞赏中就透出了一种怀才不展不得封侯的遗憾,在此后一段事实的叙述,一段李广性格语言的描写中,被反复渲染着,就像一唱三叹的哀伤一样的悲情,最后,这种悲剧气氛在李广被-迫出任右将军,不愿受辱而自杀的结局中浓重渲染。
《史记》了运用了夹叙夹议和细节刻画语言动作描写不断地渲染着悲剧气氛。
让人思索李广数十载征战不得封侯的原因在哪里。
3、从文学角度看李广形象的被寄托性质李广在《史记》中被细节化文学化为一种具有感情-色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诗人以李广为题,吟咏胸中壮烈情怀和一些悲愤情绪。
读《史记》之李广难封还是不能封
读《史记》之李广难封还是不能封李广难封。
功高却不能够封侯封官,命运多舛。
不能封?还是难封?汉朝的匈奴之患。
中原被匈奴所逼。
匈奴属于游牧民族对战农耕文化。
一旦出现了天灾人祸,匈奴就要过来抢,抢女人,抢粮食。
不仅抢,还要杀人。
自刘邦开始,中原和匈奴和亲。
但无效果。
故汉武帝怒了,开始着手打击匈奴。
1.皇帝的明褒暗贬李广,就是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较为出名的一个。
李广是李信的子孙后代,而李信则是秦始皇时期著名的将领。
也就是说,李广是名将世家。
所以,家族家庭的氛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在这一点上也要特别注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定要营造一个健康、有追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时时刻刻得到熏陶。
在汉文帝时期,李广就开始从军,并因为箭术高明,射杀了多个匈奴,因此被封为中郎,开始当上了一个小领导。
后来,被汉文帝赏识,又提升到了汉文帝的骑兵侍从。
汉文帝对李广的评价很高:“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就是说,你小子要是生在刘邦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万户侯,是大将军的级别了。
但是,汉文帝这句话,仔细读的话,会发现是明褒暗贬。
为什么呢?汉文帝时期,并非和平时期,匈奴也是每年都要来例行抢劫几次。
那么,对于有才能的大将,必然是十分需要的。
讲道理,如果汉文帝这么看重李广,应该是要让他带兵打仗,而不是说他生不逢时。
如此说来,就只有一个可能的,汉文帝是在提醒李广,你这个人有些飞扬跋扈了,要是在刘邦时期,就像是英布、彭越哪些人一样的下场。
那就是说,你要明白自己的位置,不要有过多的非分之想。
所以,无论是官场上,还是职场上,对于别人的话,一定要掰碎了分析,不要总觉得自己多么厉害。
2.攻心计等到了汉景帝时期,李广为上郡的太守。
所谓太守,就是掌管上郡的一切事务。
而李广之所以会来上郡当太守,原因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
有一个大臣对皇帝说,李广是个人才呀,老是让他去打仗,要是伤到了,对于国家来说可以极大的损失,还是把他调往战事没那么多的上郡吧。
刘邦、李陵、李广、卫青——从西汉四人,看大汉与匈奴的强弱关系
刘邦、李陵、李广、卫青——从西汉四人,看大汉与匈奴的强弱关系文丨历史时刻录图丨来源于网络西汉与匈奴01导言刘邦、李陵、李广、卫青,四人看似毫无关系,但是当在他们四人当中穿一条线——匈奴,则一切不再相同。
匈奴与西汉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对老冤家。
草原文明的“侵略性”与农耕文明的“防御性”使两者注定要成为宿命之敌。
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双方“相爱相杀”百余年,最终方才决出胜负。
今天,我们以刘邦、李陵、李广、卫青,四人为出发点,看一下汉军与匈奴的有优劣长短。
02刘邦:西汉与匈奴的首次碰撞——白登山之战白登山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他是西汉与匈奴首次真正的较量,此战奠定了,此后近百年“匈奴强,中原弱”的历史格局。
关于此战,大家都认为是刘邦惨败。
起初,刘邦大意轻敌而落入敌人的包围圈,后又不得不靠“贿赂”匈奴人而脱离重围。
但我认为,刘邦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不堪。
他进入匈奴人的包围圈也不全是因为大意,而他最后能够脱离重围,也并不全靠“贿赂”。
白登山之战:双方行军作战图01.匈奴骑兵的机动性西汉建立,刘邦封韩王信为韩王,定都于颍川,后改为晋阳,后又改为靠北的马邑,以防匈奴之患。
注意:韩王信本名韩信,但他不是兵仙韩信,重名而已,后大家为区分两个韩信,叫其为韩王信匈奴人屡次犯边,后将韩王信包围于马邑,韩王信打不过匈奴人,只好请和,多次与匈奴人书信往来。
对此,刘邦起了疑心。
刘邦害怕韩王信与匈奴人勾结,做不利于大汉王朝之事。
于是,遣使斥责韩王信。
韩王信害怕被杀,干脆带兵投靠了匈奴,反过来攻打汉地。
刘邦大怒,带三十二万大军御驾亲征,西汉与匈奴的首次对抗,就此拉开序幕。
起初,刘邦军连战连胜,先后在晋阳、离石、楼烦等地区,大败匈奴人。
但是,在《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很有意思,值得细品:匈奴常败走,汉乘胜追北。
——《史记》匈奴人经常战败逃走,汉军乘胜追击。
这是匈奴人很弱,经常打败仗吗?答案显然不是,汉军多次大捷,是建立在匈奴人不与之对抗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汉军的大胜是“虚假胜利”,并没有真正伤害到匈奴人。
我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我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由于写稿,最近又重新细读《史记》,读完《李将军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列传》,不禁慨然久之。
这世界真有太多的不公和黑暗,李广的剽悍健桀,和卫青、霍去病的柔媚曲顺构成鲜明对比,就军事才能而言,前者比后两者强得实在太多,但获得的正能量名气,又比后者又差得实在太远。
我知道网上有专门的亲卫队、亲霍队,印象中大多是些初高中女生,就像我写《刺杀孙策》之后,有个高中女生经常私信骚扰,说我把她的男神孙策形象颠覆了一样,在那些地方,如果有人敢说卫青、霍去病没什么本事,恐怕会被撕成碎片。
有人跟我说,有很多女写手写过意淫卫、霍的小说,我曾经还买过一本,看了几十页,头皮发麻,实在无法继续。
而但凡认真读过史料,都会发现,卫、霍真幸运,李广真冤。
这不是王维所说的“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不是因为运气,而是被赤裸裸的皇权干预下的残酷结果,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李广生的不好,卫、霍生得好,这仍旧是运气,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李广是军事世家出身,整个家族擅长骑射,家传射法,子弟都从小练习,相当于出身名校,但李广因为天生异禀,两臂如长臂猿,射术尤为优异,是名校中的明珠。
这是说单兵素养。
至于为将,他行政简易,士兵都乐于为他战死,屯扎右北平时,匈奴不敢入境侵盗,称之为“汉之飞将军”。
可见他无论个人素质,还是军事指挥,都有过人之处,但终其一生,都没有封侯。
这是为什么呢?我见过有些学者曾经自作聪明地分析,说李广确实达不到封侯条件,因为他没有立过大功,斩首捕虏数量不够;而卫青、霍去病却斩获首级无数。
汉武帝是公平的,汉朝就是以首级记功的。
这样说,当然没问题,可关键是像李广这样一个在军事上才华卓异的人,连汉文帝都说过:“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只要有战争,他封侯几乎是毫无疑问的;但后来碰到那么多次战争,为什么文帝的话没兑现?说明有别的原因在起作用,最重要的是资源获得。
卫青、霍去病两人根本没有下过基层,但卫青第一次出征,就拜车骑将军;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就拜嫖姚校尉。
同为抗匈奴名将,卫青、霍去病和李广谁更厉害一些?
同为抗匈奴名将,卫青、霍去病和李广谁更厉害一些?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
西汉时期名将,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
曾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
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
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他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精通骑马射箭。
曾率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
后任右北平郡太守。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那么卫青、李广、霍去病哪个更厉害一点?一、从三人的官职的升迁来看。
卫青曾历任建章监、侍中,并最高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俸禄千石,掌管朝政议论。
霍去病曾任骠姚校尉、骠骑将军,并因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皆被汉武帝加官为大司马,得以封侯,名正言顺地管理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
李广家族世代为仆射。
汉文帝时被任为汉中郎。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
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汉武帝即位,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所以从三人的官职来看,卫青和霍去病应该是同一档次,而李广比两人要低一级。
很多人认为卫青和霍去病的战功以及升迁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裙带关系,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两人的实力,汉朝时有裙带关系的不可谓不多,唯独卫青霍去病能为大将军,反而更说明了他的能力,而且史记中记载李广出身“良家子”,被很多人认为出身平民,而忽略了李广家“世受射”(世代为仆射),从弟李蔡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丞相,从后来李广不断的被贬为庶民而又能被起用,我相信他绝不是仅仅凭借能力,这其中也肯定有关系的存在。
换个角度看李广
换个角度看李广
史海威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李广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历史人物,但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悲情描述,历代文人骚客的无限感发,使他的形象单一化、固定化了。
人们所传唱、接受的李广,是一个勇敢善战、能挽雕弓射天狼,却终生未被封侯的悲剧形象。
事实上,李广有着多重性格、多面特征。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史海威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换个角度看MICE 新思维看MICE市场与商旅产业的发展进程
2.换个角度看文化: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防灾减灾文化刍论
3.换个角度看轴对称图形
4.换个角度看轴对称图形
5.换个角度看,糖尿病患者或可因病得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同样都是第一次被派去打仗李广和卫青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同样都是第一次被派去打仗李广和卫青差距为何如此之大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李广和卫青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元朔六年,这一年对于汉武帝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
因为在这一年汉武帝终于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也是大汉建国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步。
这一步就是汉朝终于不用防守匈奴,而是可以走出去,去大漠找匈奴来打了。
自从马邑之谋事件败漏之后,匈奴和汉朝的关系就更加的恶化了。
在这期间一直都是匈奴到汉朝的边境来抢劫的!到了元朔六年汉武帝不想忍受了,所以,他就找了四名将军,分别给了他们每人一万士兵,让他们去大漠打匈奴去了。
事实上这一次打匈奴,汉武帝也是没有把握的,毕竟之前和匈奴没怎么打过仗,更没有深入到匈奴的腹地去和匈奴厮杀。
所以,汉武帝也不知道这个仗应该怎么打?能不能打赢?他能做的就是给几个将军一万士兵,看看他们谁是领兵打仗的料。
汉武帝派出去的这四个将军,他们分别是:老将李广,新秀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卫青,还有公孙贺以及公孙敖总共四个人。
事实上公孙贺和公孙贺两个人也不是别人,公孙贺是卫青的姐夫,公孙敖是卫青的救命恩人。
曾经长公主刘嫖要把卫青给杀了,是公孙敖拼死把卫青给救了过来的。
总之,就是这四个人被选去打匈奴了。
他们各自带了一万人,就向匈奴的地盘进发了。
我们直接说他们四个带来的结果。
先说卫青的姐夫公孙贺,他带了一万人到了匈奴的地盘转悠了一圈,然后,毫发无伤地回来了,因为他们没有碰到一个匈奴。
不知道这是公孙贺的幸运,还是他的不幸。
再说公孙敖,公孙敖有点不幸,因为他遇到匈奴的一支部队,并且和匈奴交锋了,最终的结果是他带领的一万人,战死了七千,回来了三千。
可以说公孙敖是大败而归的。
相对比公孙敖来说,李广更倒霉。
因为李广一出征就被匈奴给知道了,匈奴的主力军,就都到李广这边集结了过来。
两军交战李广全军覆没,连他也被匈奴给俘虏了,不过,在李广被俘虏之后,他又逃了回来。
不得不佩服李广,他还是有一些本领的。
能够在被匈奴俘虏后,还可以逃跑的,李广也算是第一人了。
战匈奴的三将:李广、卫青、霍去病--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三十一
战匈奴的三将:李广、卫青、霍去病--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三十一李广大将军卫青率军出塞北击匈奴时,李广任后将军,但被打败活捉。
李广先是装死,然后趁机逃走。
因为这次失利罪当斩首,李广出钱赎罪,做了平民。
在霍去病与公孙敖率出击匈奴时,李广率骑兵四千为先锋,被匈奴左贤王率骑兵四万团团包围。
虽然被围,李广神情自如,摆出利于防御的圆形战阵,并让自己的儿子成功冲击敌阵来鼓舞士气。
在汉军阵亡过半,箭也快用尽了的情况下,李广令部下引弓不发,以迷惑和威慑敌军。
他亲自射杀了多名匈奴将领,缓和了敌方的进攻。
匈奴军损失惨重,加上后方汉军援兵赶到,也只好撤兵。
在这次出战中,李广功过相抵,也就没有得到封赏。
在卫青从定襄出发进攻匈奴时,李广又主动请求出征,汉武帝最后才勉强应允。
他被任命为前将军,归大将军卫青指挥。
李广请求做先锋,与匈奴正面作战。
但卫青曾听汉武帝说他年纪大,运气又不好,没有答应,而是与自己的朋友公孙敖一起与匈奴决战。
李广知道以上内情,非常恼怒,未向卫青告辞就动身出发。
因没有向导,李广带领的东路军在沙漠中迷了路,没能赶上卫青与单于的决战。
李广认为迷路就是天意,自己已经六十多岁了,不愿意再面对那些小吏的审问,就拔刀自刎。
李广为人清廉,家中却没有多余的财产。
他与士卒同甘共苦,非常得军心。
李广死后,全军和百姓都为之痛哭流泪。
卫青平阳公主府中的歌女卫子夫得到武帝的宠幸,被立为夫人,其同母异父的弟弟卫青也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卫青是卫子夫的的父亲郑季和卫媪私通所生,虽然在平阳侯家中当奴仆,但是善于骑马射箭,勇力异常。
他礼遇士大夫,善待士兵,众人都愿为他效力。
卫青是一位优秀的帅才,所以每次率兵出征能立下战功。
卫青曾率军一直打到匈奴的龙城,被封为关内侯。
匈奴右贤王也被卫青的军队包围,吓得乘夜逃跑。
汉武帝拜卫青为大将军,并将他的三个儿子都封为列侯。
卫青坚决推辞,认为将襁褓之中的孩子封侯无法鼓励沙场奋战的将士们。
长平侯卫青死后,他的坟被修建的像匈奴庐山以彰显功绩。
史记简读
史记简读——《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传》结构分析:《李将军列传》但凡人物传记,总以生平为起始,本文从李广家世背景叙述,精妙几笔,便将其善射善战之特性表达尽致。
李广既为武将,叙事便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将其所经历的主要之事情一一阐述,直至引刀自刎,行文流畅却又多埋伏之笔,可见太史公思维之缜密。
引刀自刎之后,叙其后人,虽然其中一些事情发生在引刀之前,但如此划分而言,却也合情合理。
结尾便是太史公曰。
《卫将军骠骑列传》先述其生平,再以钳徒之言暗示卫青之不平凡,而后依照时间顺序,写明其一生所经历之事情,直至去病年十八,叙事中心从卫青转为霍去病,承接自然。
而后事事围绕大将军与骠骑将军而人展开,着墨均衡,较为客观,直至大将军卒。
后以短叙形式,将卫将军及其麾下名将一一叙述。
最后,依旧以太史公曰作为结尾。
人物对比分析:虽然我们总说英雄莫问出处,但是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童年时期的际遇对人的一生有着莫大的影响。
李广将门出生,世代善射,属于赢在起跑线上的一类人,而卫青,通奸所生之子,甚至被自己的父亲奴役,其出生大大不如李广。
卫青虽为外戚,但其出生也制约着他的发展,如此出生卑微的人要在讲身份的汉朝做出如此一番功绩,单靠“天幸”二字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两人都为武将,那么治军便是两人共同面对的问题之一。
李广体恤下属,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行事颇有江湖绿林之风。
士兵与他自然亲近,都乐于为他卖命。
直至拔刀自刎之时,亦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好一铁骨铮铮有担当的大丈夫。
反观卫青,虽无具体表现,单从其行军打仗指挥作战之中的细节,也可窥知一二。
卫将军治军定是军法严格,极具威信的。
但是通文读来,李广带着义气和侠气的治军风格似乎跟为人索爱,着恐怕与太史公与李家较为亲厚也有不可避免的关系,太史公所受宫刑也是受李陵之牵连,心中不平在不经意间也会流露到笔尖。
两人在兵法谋略上可谓各有千秋。
李广追袭射雕者一战,可谓沉着冷静,有勇有谋,但观其设石猎虎之事,又觉着有些勇大于谋,若是在迎战过程中都能保持射雕者一役的状态,不在关键时刻掉链子,那么这种略略有些鲁莽的武夫之勇也无伤大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史记》卫青、李广形象比较《史记》作为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尤其是近年来百家讲坛的兴起及《汉武大帝》等一系列的电视剧的热播使汉武一朝的人和物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卫青和李广,同时作为抗击匈奴的名将,何以命运相差如此之多?因此,这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对卫青和李广形象的探讨。
过去的研究主要其中在李广难封的原因和他的形象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而对于他们两者的比较研究很少关注。
本文拟从《史记》中对于二人的描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比较,从而展现他们两者不同的形象和命运。
基于此目的,我对涉及本论题的前人关于卫青、李广的研究进行了阅读,就研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司马迁塑造人物方法的研究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的鲜明的,同类人物之间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而不同类型的人物之间更是形成了巨大的发差,人物的个性在差异、区别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明)凌稚隆在《史记评林》中记载“明代古文评论家陈仁锡说:‘子长作传,必有一主宰。
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卫青传》,以‘天幸’二字为主。
’”[1]而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司马迁又善于将人物的生活环境与性格相联系。
可永雪在《史记文学成就论说(稿)》中提到“一个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代在性格上的某种闪现,往往会蕴含和滋育着他成人或发迹以后种种性行表现的因素和色素;而一个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的某种性行表现,又往往预示或决定着这个人此后乃至终生的生活道路。
在《史记》中,这种表述很多、、、、、、《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卫青幼年的生活经历养成他隐忍的性格,这种性格在他显贵之后依然存在。
”[2]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司马迁还注入了自己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还是具有一定的客观前提的。
“对于李广,写的千载之下仍英风如在。
司马迁是以无限同情和无限赞赏的笔墨来写李广的传记的,他把李广的喜爱和对统治者的愤恨隐含在字里行间,读来不禁让人扼腕。
而对于卫青,司马迁虽颇多微词,认为她‘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但也认为卫青具有身先士卒、关怀下属的品质。
”[3]二、司马迁人生经历与塑造人物的悲剧性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对于司马迁的人物塑造中提到“司马迁的人生际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
所以他在《史记》中塑造了一群悲剧性人物,其中有一些悲剧人物的品格存在明显的弱点,有这些弱点导致的失误最终毁灭了自身。
李广就其中之一,他战功赫赫,却终身没有封侯。
落得自杀而亡,他的性格弱点暴露的非常明显,只是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而已。
”[4]在这里,着重提到了司马迁在塑造李广这个人物时将他的性格悲剧体现出来了,性格悲剧是出现在西方的,“性格悲剧是特指莎士比亚创作的一种悲剧。
多谢某贵人陷入一困境,后其性格某弱点或偏见被揭示,此为悲剧基本契机。
悲剧主人公行动关系本人和整个民族命运,处尖锐斗争中心,有巨大道德勇气,体现一种人格的理想。
结局一般毁灭。
”[5]三、卫青的形象研究在前人的研究中,对于卫青的研究可以说是很少的的,但是基本上在介绍卫青的性格时都是宽厚仁爱的,在《史记》里,“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
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
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
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司马迁通过别人的嘴将卫青的这种性格表现出来了[6]而在冯梦龙的《智囊全集·评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大将军青兵出定襄。
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
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
议郎周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稗将。
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
’长史安曰:‘不然。
建以数千卒当虏数万,力战一日,士皆不敢有二心。
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
不当斩。
’青曰:‘青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
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
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者不敢专权,不亦可乎?’遂囚建诣行在,天子果赦不诛。
’评曰:卫青握兵数载,宠任无比,而上不疑,下不忌,唯能避权远嫌故。
”[7]他的这种性格也是他安度余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西汉的外戚前、中、后三期的历史可以看出,稀罕的外戚还是依附于皇权的,因此具有暂时性、脆弱性与不稳定性,往往皇帝的喜怒就可以决定他们的荣辱,一般随着他们的代表任务的起伏而起伏。
而卫青作为外戚却能够安稳渡过余生不可不说和他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8]除了对他性格的肯定外,他的军事才能也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时代召唤英雄,卫青本人超人的胆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是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因素。
”[9]四、李广的形象及难封的原因对于李广的形象的描写,首先是对他功绩的肯定,雷海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中“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多少带有先秦时代“士”的遗风,具有恪尽职守及“士为知己者死”等特征。
因此能够以军事作为一生之中的头等大事。
”[10]这说明李广有勇,能够为将,但是能否为帅却是另一种说法。
王夫之《读通鉴论》“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
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
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
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
束伍严整,斥堠详密,将众之道也。
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
严整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
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
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
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而存乎将将者尔。
将兵者不一术,将将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论也。
人主,将将者也。
大将者,将兵而兼将将者也。
……故严于守而简于攻,闲其纵而去其苦,有微权焉,此岂可奉一法以为衡而固执之哉?”[11]清代黄淳耀说:“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
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
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12]李广的有勇却无谋,是他性格中的缺陷,这也是造成他难封的原因。
孙家洲《性格与命运的对话》“缺乏政治头脑是李广一生中最大的弱点。
这一性格弱点不禁直接影响到李广难以封侯,也直接影响到这个武将世家的命运。
”[13]“李广难封的主观方面是李广有强烈的骑士荣誉,喜欢逞匹夫之勇,治军不严。
”[14]“无军事谋略,不适应汉朝从防御向进攻的军事战略转变”[15]“另外,他心胸狭窄,木讷少言,不善交往,有不谙官场之道。
”[16]“客观上是武帝时期重用外戚,使李广未受重用,且他经常遭人陷害。
”[17]当然法度的混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金春峰先生说:“汉初,法治严酷,但尚有法可依,从董仲舒开始,由于强调诛意、诛心、原心论罪,引经义以断狱,在宗法关系内部,实行法治,其结果不仅使封建等级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关系,渗透着严而少恩的法治的精神,法本身也被随意解释、滥用而无法可依。
”[18]难封是他悲剧性命运的体现,而性格、社会现状等都是造成他命运悲剧的原因。
司马迁在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时,运用了各种方法。
郭双成在《史记人物传记论稿》中“司马迁在描写李广时,注重透出了他的爱国之情,体现了人民对爱国将领的爱戴之情,这样将他的悲剧性更深了一层次”[19]“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形象,具有人格魅力、传奇色彩,《史记》还进一步揭示了他性格上的缺点及不封侯的原因,并说明了她的性格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20]“李广是一个单纯而又复杂的形象,需要多角度的分析,而他不得封侯的背后,除了有他自己军事能力的问题以外,也涉及了皇室和有权势者个人利益对有才者的排挤,这种人才被压抑的状态在封建社会大多是由于专制制度带来的不公正。
这个问题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着,这也是李广之所以由一个历史人物而被赋予很多理想化悲情化文学色彩的原因。
”[21]以上就是我对卫青与李广形象比较相关研究的简单论述,对我进行本次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论文将围绕其中几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力求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注释:[1](明)凌稚隆辑校·(明)李光缙增补.史记评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6 [2]可永雪.史记文学成就论说(稿).包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8[3]史志刚.论《史记》中霍去病的形象.长沙.湖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5[5]蒋承勇.世界文学史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36.(13)[7]冯梦龙.智囊全集·评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9[8]冯佳.西汉外戚和西汉政治.铜陵.铜陵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04[9]何茂云.‘卫青不败由天幸’疑析.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05[10]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长沙.岳麓书社.1981.01[11]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7[12]韩兆琦.《史记通论》引《太史公知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2[13]孙家洲.性格与命运的对话.北京.中国人民汉大学出版社.1998.[14]任怀国.李广难封原因探析.昌潍.昌潍师专学报.1999.(12)[15]萧平汉.军功不够是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衡阳.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4)[16]姚小欧.什么是李广难封的原因.沈阳.东北师大学报.1991.(1)[17]高敏.李广难封的原因何在.北京.光明日报.1987.(4).08[18]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2[19]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河南.中州出版社.1985.3[20]崔晓耘.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形象.阴山.阴山学刊.2007.05 [21]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