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优秀教案《雨巷》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戴望舒诗歌的音韵美。

2、品味意象,体悟诗歌朦胧幽婉的意境美。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难点】对作品中“姑娘”含义的解读及作者身上体现的执著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

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2、现在请大家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4、再请一位学生读首诗。

5、朗读指导: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全诗的朗读,也随着朗读来看一看怎样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语速。

(课件播放配乐朗诵)三、赏美品美1、品读意象,体意境之美:(过渡)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

大家想一想,当你沉浸在忧伤之中时,是否想过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它的忧伤之美?⑴ 请再放开声音朗读,边读边思考。

有想法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⑵ 学生自由发言:点拨: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2024年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年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年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中国现代诗歌》。

详细内容为戴望舒的《雨巷》。

通过对该诗的深度解读,让学生了解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雨巷》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个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雨巷》的意象解读,以及对诗歌的整体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雨巷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雨巷》。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诗意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的雨巷”等,理解象征主义手法。

4.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一句为例,详细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诗歌中的其他意象,并进行小组讨论。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雨巷中的孤独与期待,分享自己的感悟。

7.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首以“雨巷”为主题的现代诗歌。

六、板书设计1. 主题:《雨巷》2. 意象:油纸伞、雨巷、孤独、期待3. 象征主义手法:象征、隐喻、暗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以“雨巷”为题材,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 答案示例:雨巷独自行走在雨巷,油纸伞下,岁月悠长。

青石板路,苔痕斑斑,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梦中的她,似曾相识,微笑着,消失在雨巷。

孤独的脚步,踏过岁月,寻找那,失去的时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象征主义手法,诗歌创作环节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课《雨巷》优质教案.doc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课《雨巷》优质教案.doc

《雨巷》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诗歌借意象抒情的方法2、鉴赏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初步了解诗歌怎样运用语言加强抒情效果,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3、学以致用,掌握一点诗歌借意象抒情、用语言传情的写法二、过程和方法:1、“读,品,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2、情境诵读,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进步青年在白色恐怖笼罩的社会中苦闷彷徨的心境,理解诗人对美的追求2、感受诗歌的忧伤哀婉但充满追求的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雨巷,丁香等意象的含义,并指出意象在诗歌中的普遍应用性以及理解意象的重要意义2、难点:理解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并领悟其象征意义,从中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提问法、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

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一段录音。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1.好,听完录音了。

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教师板书)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

没错了,这首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子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

好,请大家翻到课本第2课诗两首。

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

《雨巷》教案新部编本

《雨巷》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雨巷》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㈠说教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

《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

第一单元还选取了毛泽东、郭沫若、徐志摩几位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品。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使学生能够受到诗歌美的熏陶。

㈡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②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③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介绍与《雨巷》相关的资料,能够开阔眼界与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①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激趣导入→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③通过介绍《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发散思维。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②通过推荐《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感情。

⑴教法。

①情境教学法。

情境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营造与课文一致的氛围。

②导读与诵读法《语文新课标》提到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朗诵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通过朗诵,可以创造性地表现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雨巷公开课教案

雨巷公开课教案

雨巷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诗歌欣赏《雨巷》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戴望舒的《雨巷》中所表达的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3. 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并解析《雨巷》的诗意和情感。

3. 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意境。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听朗读《雨巷》,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2. 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学生展示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章:文学常识与诗歌形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基本形式。

2. 分析《雨巷》的诗歌结构和韵律。

3. 提高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掌握。

教学内容:1. 介绍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基本形式。

2. 分析《雨巷》的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

3. 让学生熟悉不同的诗歌形式。

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文学常识和诗歌形式。

2. 分析《雨巷》的诗歌结构和韵律。

3. 学生创作练习,尝试不同形式的诗歌。

第三章:情感体验与创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雨巷》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感悟。

2. 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

3. 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雨巷》中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

2. 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诗中的情感。

2. 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创作思路。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文化理解与诗歌翻译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雨巷》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

2. 学习诗歌翻译的基本技巧。

3.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雨巷》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2. 学习诗歌翻译的基本技巧。

3. 进行《雨巷》的翻译练习。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雨巷》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2. 讲解诗歌翻译的基本技巧。

3. 学生进行《雨巷》的翻译练习,展示并进行互相评价。

《雨巷》公开课教案【教学参考】

《雨巷》公开课教案【教学参考】

《雨巷》公开课教案--【教学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巷》。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基本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把握。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雨巷》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雨巷》,了解诗歌背景,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雨巷》。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主题。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交流欣赏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主题、情感、形式等方面进行评价。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教师朗读《雨巷》,感受诗中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7. 课后作业(1)背诵《雨巷》。

(2)写一篇关于《雨巷》的鉴赏文章。

(3)推荐一位现代诗人,下节课分享其作品。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思考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或课堂管理。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提供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

语文公开课雨巷教案范文

语文公开课雨巷教案范文

语文公开课《雨巷》教案精选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欣赏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1.2 教学内容诗歌《雨巷》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

诗歌的语言、形式和艺术特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雨巷》的情感内涵和艺术表达。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情感体验。

诗歌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意象和隐喻。

分析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风格。

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和情感。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体验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象。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音乐和视频。

诗歌朗诵:播放或让学生朗诵诗歌。

写作练习:让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诗歌《雨巷》的背景和作者。

阅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和节奏。

解析:讲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

分析: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情感和艺术表达。

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4.2 教学活动诗歌朗诵:学生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情感和意象,分享自己的理解。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雨巷》的主题和意象,创作自己的诗歌。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生创作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喜好。

自我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诗歌《雨巷》原文。

2023最新-《雨巷》语文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雨巷》语文教案(优秀6篇)

《雨巷》语文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漂亮的编辑为大伙儿整编的《雨巷》语文教案(优秀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雨巷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熟读,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自己的理解,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

2、了解作家作品。

3、理解全诗的意象,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教学设想】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投影几首现代诗《天上的街市》、《偶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天上的街市郭沫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偶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些诗有的是大家以前学过的,有的是我们没听说过的,还有我们听说过但还没真正接触的。

提起中国的新诗,我们不能不提起这些诗作的作者,郭沫若徐志摩、海子当然还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就像明星一样的璀璨夺目,他们的诗作到今天读来都让我们觉得意韵悠长。

高中语文《雨巷》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雨巷》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雨巷》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雨巷》的诗意和情感内涵。

1.1.2 分析并欣赏戴望舒的诗歌语言和艺术风格。

1.1.3 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诗歌鉴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戴望舒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1.3.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2.1.1 《雨巷》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首现代诗歌。

2.1.2 诗歌描绘了一个人在雨巷中相遇和离别的故事,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2.2 学情分析2.2.1 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现代诗歌,但对于《雨巷》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2.2.2 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提高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理解《雨巷》的诗意和情感内涵。

3.1.2 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诗歌鉴赏。

3.2 教学难点3.2.1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2.2 欣赏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4.1.1 教师通过引入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4.1.2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2 自主学习4.2.1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4.2.2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4.3 课堂讲解4.3.1 教师讲解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4.3.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4 实践活动4.4.1 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分析并欣赏戴望舒的其他诗歌。

4.4.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5 总结与拓展4.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成果。

4.5.2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鉴赏的拓展活动。

《雨巷公开课教案

《雨巷公开课教案

《雨巷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雨巷》的背景和作者戴望舒的基本情况。

引导学生欣赏《雨巷》的诗歌魅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戴望舒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一起朗读《雨巷》。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等。

1.3 教学活动课前让学生预习《雨巷》,了解作者背景。

课堂上,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戴望舒的背景,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

第二章:诗歌欣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雨巷》的意象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意象分析:分析《雨巷》中的主要意象,如雨巷、独行、丁香等。

情感解读: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寂寞、期待等。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深入理解意象。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全班分享: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第三章:创作练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尝试创作具有自己特色的诗歌。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创作指导:教师提供一些创作提示,如主题、意象等。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诗歌创作。

3.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些创作提示,并讲解如何进行诗歌创作。

学生现场进行诗歌创作,可以借助纸笔或电子设备。

学生互相交流作品,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第四章:诗歌表演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歌。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2 教学内容表演准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表演。

表演展示:学生上台进行诗歌表演。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表演准备。

学生进行表演展示,可以加入动作、表情等元素。

教师点评表演,给予肯定和建议。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

5.2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

《雨巷》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雨巷》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雨巷》教学设计哈尔滨市第四中学张忠婷《雨巷》教学设计哈尔滨市第四中学张忠婷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分析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味(二)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三)能力目标:通过诵读、鉴赏来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二、教学设计(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特点与象征意义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二)教学方法:朗读法、感悟法、讨论法(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预习要求:1、梳理诗文的字词,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掌握2、熟读诗文3、了解作者戴望舒及相关的创作背景三、教学过程:(一)导语在那细雨绵绵的江南,在那悠长悠长的小巷,在那空荡荡的青石板上,一个忧郁的男子撑着一把暗黄色的油纸伞踽踽独行。

他期待着,期待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近了,近了,可又远了,远了,消失在那小巷的尽头。

(以歌曲《雨巷》为背景音乐)这就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先生在《雨巷》中为我们描绘的图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片天地,去感受它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介绍作者:戴望舒(1905.3.5——1950.2.28)原名戴丞,字朝宋,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于浙江抗州。

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完整版)《雨巷》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雨巷》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雨巷》公开课教案导入:在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中,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雨水的叹息,勾勒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心曲。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XXX的《雨巷》,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领略雨巷的风景,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

作者简介:XXX(1905-1950),原名XXX,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文学翻译家。

他的成名作《雨巷》于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被誉为“雨巷诗人”。

现代诗歌朗读要领:确定情感基调、语速、诗句的停顿、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字词积累:巷道、街巷、彷徨、彳亍、颓圮、惆怅、篱墙。

这首诗歌写了一个怎样的哀怨故事?故事发生在雨巷中,主人公是一个男子,他在雨巷中寻找一个丁香姑娘。

整首诗歌充满了朦胧的意境,通过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冷寂、凄清的氛围。

思考:作者为了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

雨巷象征着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没有阳光、生机和活力。

篱笆墙是颓圯的,让人感到哀伤和凄凉。

而丁香则是整首诗歌中最为重要的意象,它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给整首诗歌营造了一个迷蒙、神秘的氛围。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常常用它来表达XXX的情感。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然而,丁香花虽美,却易凋谢,象征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很容易消失离去。

XXX姑娘是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她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都让人感到哀怨和凄婉。

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擦肩而过。

”这句话也象征着XXX姑娘的命运。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语文公开课雨巷教案范文

语文公开课雨巷教案范文

语文公开课《雨巷》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雨巷》诗歌;(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3)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象征主义手法;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主义手法的理解;2. 诗歌意象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雨巷》;2. 相关资料:诗人戴望舒的生平介绍、象征主义文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朗读《雨巷》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境;(2)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2.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如“雨巷”的象征意义;(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如“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3)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3. 诗歌鉴赏(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境的美;(2)选取重点诗句进行解读,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

4. 诗歌创作(1)引导学生以《雨巷》为灵感,进行诗歌创作;(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创作具有个性的诗歌;(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5. 课堂小结(2)强调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雨巷》与其他象征主义诗歌的异同,如:《寻梦者》、《死水》等;2. 了解象征主义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 探讨象征主义文学对现代诗歌创作的启示。

七、作业布置:1. 背诵《雨巷》诗歌;2. 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象征主义手法的分析文章;3. 创作一首象征主义诗歌,不少于20行。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雨巷》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2. 学生能够运用象征主义手法进行诗歌创作;3.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高中语文《雨巷》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雨巷》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雨巷》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雨巷》的背景,掌握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坚持。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读《雨巷》的创作背景。

1.2.2 诗歌分析:分析《雨巷》的意象、节奏和韵律,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雨巷》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1.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分析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2.2.2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独立分析和解读诗歌。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语感。

3.1.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3.1.3 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导入: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4.1.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雨巷》,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1.3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解读深层含义。

4.1.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024年《雨巷》优秀教案

2024年《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雨巷》的作者、写作背景、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

(2)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雨巷》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3)能够准确把握《雨巷》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雨巷》的意象和情感。

(3)通过对比阅读,分析《雨巷》与其他诗歌的异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

(2)通过学习《雨巷》,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哀愁与美丽,学会珍惜当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雨巷》的作者、写作背景、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

(2)理解《雨巷》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雨巷》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深入挖掘《雨巷》的意象和情感,体会人生的哀愁与美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雨巷》的作者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分享对雨巷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诗歌,感受音乐美(1)教师示范朗读《雨巷》,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1)学生划分《雨巷》的诗歌结构,理解诗歌的层次。

(2)小组合作,探究《雨巷》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深入挖掘意象和情感(1)学生描绘《雨巷》中的意象,如雨、巷、丁香等。

(2)讨论《雨巷》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哀愁、期待、失落等。

5.对比阅读,提升鉴赏能力(1)学生阅读其他诗歌,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

(2)分析《雨巷》与其他诗歌的异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雨巷》的韵律美、意象和情感。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现代诗歌的热爱。

四、作业布置1.背诵《雨巷》。

2.写一篇关于《雨巷》的鉴赏短文,500字左右。

语文公开课雨巷教案范文

语文公开课雨巷教案范文

语文公开课《雨巷》教案精选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雨巷》,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雨巷》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戴望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诗歌以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期望与追求。

本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能熟练地背诵《雨巷》,并理解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意象分析。

(2)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3.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欣赏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知。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播放戴望舒的录音,让学生感受诗人的韵律美。

(2)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2 学习诗歌(1)让学生默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雨巷”、“独行女子”等。

(3)讨论诗歌的象征意义,如“雨巷”代表人生困境,“独行女子”代表理想等。

5.3 诗歌欣赏(1)让学生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美感。

(2)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心得。

5.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意象分析。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

(3)推荐相关诗歌,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诗歌理解、分析和鉴赏方面的能力。

6.2 作业评价对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他们对诗歌主题、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程度。

《雨巷》课文教案

《雨巷》课文教案

《雨巷》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巷》。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3.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雨巷》。

2. 相关资料:诗人丁香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 knowledge about modern Chinese poetry.b. 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c. 激发学生对《雨巷》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0分钟)a.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b. 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课堂讨论(10分钟)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b.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诗歌解析(10分钟)a. 教师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

b.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5. 课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的生词和短语。

b.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a.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b.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c. 推荐相关诗歌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7. 作业布置a.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b.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高中语文《雨巷》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雨巷》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雨巷》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雨巷》的诗意和情感内涵。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文本解析:《雨巷》的诗意、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3. 诗歌鉴赏方法:意象分析、情感分析、节奏韵律分析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音乐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诗歌文本解析: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意和情感内涵。

4. 诗歌鉴赏方法讲解:讲解意象分析、情感分析、节奏韵律分析等方法。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现代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雨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3. 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雨巷》原文。

2. 相关资料:戴望舒的生平介绍、现代诗歌鉴赏方法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图片、音乐等。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雨巷》诗歌的文本内容和意义。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把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情感。

将诗歌鉴赏方法应用到其他现代诗歌中。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文本解析和鉴赏方法。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鉴赏体验。

3. 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营造诗歌情境。

4. 实践操作法:学生自主选择诗歌进行鉴赏实践。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戴望舒的《雨巷》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述戴望舒的生平和《雨巷》的创作背景。

3. 文本解析:逐句讲解诗歌,分析意象、节奏和情感。

4. 鉴赏方法讲解:介绍意象分析、情感分析和象征解读等方法。

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选择一首现代诗歌进行鉴赏实践。

语文公开课雨巷教案范文

语文公开课雨巷教案范文

作为语文教师,语文公开课的教案是我们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其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

在这里,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份精选范文,即《雨巷》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首诗歌的内涵,并懂得读懂和欣赏诗歌。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培养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抒发情感和表述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到雨夜中的诗意情境,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雨巷》中的情感含义,并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对于诗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能够把握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导入法等。

2.教学手段通过PPT、课件、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引领学生回忆在暴雨天以及熟悉的小巷子里所感受到的情感氛围,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环节通过朗读、解读诗歌以及从作者生平、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

3.思考发散环节通过个案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发散思考,并就《雨巷》中所展示的情感细节进行分析和思考。

4.情感体验环节通过复述、仿写、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雨巷中所散发的情感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于这首诗歌的欣赏。

五、课堂评价通过课堂实际应用进行教学评价,包括大家的主观感受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等。

并将这些评价用于后续课程设计的改进与优化。

六、教育反思在这节课后,我将对于这节课的设计进行反思,包括这次设计的不足之处以及对于未来教学改进的有益启示。

通过这次教育反思,我将让自己更加深刻的理解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

七、教学总结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雨巷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并且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课题:雨巷
教学目标:1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 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3 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文学翻译家。

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三、现代诗歌朗读要领:
①确定情感基调②确立语速③确定诗句的停顿④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四、字词积累
巷道(Hang )街巷(xiàng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颓圮(tuípǐ)惆怅(chóu chàng )篱墙( lí )
五、这首诗歌写了一个怎样的哀怨故事?
时间:暮春地点:雨巷人物:丁香姑娘我环境:细雨迷蒙
道具:油纸伞故事:我在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六、思考: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意象:明确:有6个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篱墙、我
1.油纸伞:
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

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寂,凄清的氛围。

2.雨巷:悠长寂寥狭窄
雨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

3.篱笆墙:颓圯
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4.丁香:首诗整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

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

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丁香纤小文弱、清香优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丁香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丁香花虽美,但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很容易消失离去的。

5.丁香姑娘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
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哀怨、凄婉
佛曰:
前世五百次回眸,
才换来今生擦肩而过
6.象征: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
——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
——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
——理想的幻灭
7.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

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8.丁香姑娘美在何处?
外表美: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气质美: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古典美:在古老的雨巷,在悠长的石板路上,丁香姑娘撑一把油纸伞,与周围古朴环境完美融合,显示出古典的情味。

9.我: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我”是个怎样的形象?
是个怀着“希望”的,有美好理想追求的青年形象,但又是孤独、迷茫的。

我:一个孤独的游子形象,一个理想的追求者。

我,一个孤独忧愁的青年男子,在绵绵雨巷,渴望邂逅一位美丽的丁香姑
娘,从这一层面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追求?
爱情远大理想人生信念美好事物(丁香姑娘象征)
七、本诗主旨:《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八、作者用雨巷、丁香这几个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1. 失恋的痛苦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现实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四·一二”政变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仍然怀着对理想的追求和憧憬虽然理想渺茫难以实现,但诗人诗人继续追寻着丁香一样的姑娘因梦想幻灭而产生的悲剧美
九、艺术特色
本诗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2、复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

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3、叠词的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4、押ang韵,排比。

共七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韵2-3次,一韵到底。

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使得音节舒缓悠扬,有一种音乐美。

十、集体朗诵,品味诗歌凄清惆怅的意境美与哀婉和谐的音乐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