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培训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培训《教育学》教学大纲授课对象:非师范类专业学员
授课课时:40课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3课时)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广义和狭义定义。
2、教育的历史形态
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
3、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含学校教育的产生及特点),现代社会的教育(含发展的趋势:终身化、社会化等)。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普通教育学的任务(理论建设和实践运用)。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独立的标志、科学(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与理论深化,当代教育学的新趋势。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5课时)
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财力与物力),经济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制约教育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制约教育制度,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文化的涵义,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保存和传递文化,交流和融合文化,创造和更新文化。
3、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定义、特征,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
第五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含义与表现。
2、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4课时)
第一节人的发展的内涵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身体的发展,心理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性(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具有能动性,是完整的发展,学生主要以学习为主渠道获得发展)。
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4、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5、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第三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2、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第四章教育目的(3课时)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结构。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现实依据指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身心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回顾(古代、社会主义时期),
2、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素质教育的特点(含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
4、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义务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4课时)
第一节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地位、权利与义务(学生的权利含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学生的义务)。
第二节教师
1、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的特点)。
2、教师的职业素养:(1)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素养;(2)文化素养(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所教学科的知识含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等,多样的音体美劳技能);(3)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含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含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含学科研究和教育研究);(4)教师的人格特征(优良的个性品质含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积极的创新品质含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能力)
第三节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师生关系的定义。
2、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3、师生关系的发展史(三个认识阶段: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4、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
5、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建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教师权威,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6、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第六章课程理论(4课时)
第一节课程概述
1、课程概念(课程是知识、是经验、是活动,广义、狭义定义)。
2、课程的分类。
3、课程的制约因素(社会,科学知识,学生,课程设计的理念含学科中心与活动中心课程论、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课程论)。
4、课程的内容: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第二节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课程目标)。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结构:课程计划即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课本即教材含教材的作用等)。
第三节课程实施与评价
1、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概念、结构、影响因素)。
2、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概念、目的、功能、主要模式、基本阶段、方法)
第四节现代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1、课程的改革趋势(各国的一些基本趋势: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内容日趋综合化,形式日趋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