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附答案

合集下载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导语: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

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欢送借鉴!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辛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① 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

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

(3分)② 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局部,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1分)③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2分)4、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局部,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5.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

(3分)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1分)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2分)4、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这首诗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5、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似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竭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似流入白云中一般。

1网间分作者表达的情感(3分)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5分

1网间分作者表达的情感(3分)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5分

1网间分作者表达的情感(3分)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
答问题(5分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5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小题1:这首诗描写了苍凉壮阔的边塞景物,写得悲而不失其壮。

抒发了守边将士什么情感?(2分)
小题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3分)
答案解析
小题1:(2分)抒发了守边将士凄怨而又悲壮的怀乡之情。

小题2:(3分)这两句诗中,“春风”一语双关,即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暗喻皇帝的恩泽,这二句含蓄地讽刺了唐玄宗不务边防,不关心边关将士的疾苦。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语: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怀乡情感,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原文】: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阅读训练】:一、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

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

(3分)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1分)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2分)4、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5.“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6.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 ?7.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8、对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全诗描写了戍边将士的乡愁和凄苦)A、前两句描绘了塞外荒凉寒冷壮阔的景象。

B、第三句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

C、第四句一语双关,显得委婉含蓄深刻。

D、全诗描写了远征将士慷慨激昂的气概。

凉州词王之涣阅读答案

凉州词王之涣阅读答案

凉州词王之涣阅读答案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这首凉州词的词作的首句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凉州词描绘出一幅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动人的图画,勾起戍卒的离愁,而这首词《凉州词》深深人们的喜爱。

(一)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

(1分)8.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凉州词王之涣阅读答案:7.(1分)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8.(2分)D(二)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阅读训练】凉州词王之涣阅读: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

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

(3分)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1分)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及简短翻译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及简短翻译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及简短翻译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及简短翻译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汉族人,祖籍晋阳并州(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及简短翻译,欢迎阅读。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阅读答案一: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

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

(3分)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1分)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2分)4、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5.“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答案: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

(3分)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1分)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2分)4、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这首诗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5、“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阅读答案二:7.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1分)8.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D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优质文档】凉州词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本 (1页)

【优质文档】凉州词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本 (1页)

【优质文档】凉州词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凉州词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X年甘肃兰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3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

(1分)
8.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一)(3分)
7.(1分)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8.(2分)D。

中考文言文试题——王之涣《凉州词》(1)

中考文言文试题——王之涣《凉州词》(1)

中考文言文试题——王之涣《凉州词》(1)
[题目]
对下面一首诗的解说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A. 首句“远”、“上”两字,描绘出了黄河滚滚滔滔流向天际的雄伟景象,意境辽阔;第二句中,一个“孤”字,不但写出了高山环抱中的城堡处境的荒僻,也抒发了戍边士卒孤独寂寞的情怀。

B. 第三句中,“羌笛”是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怨杨柳”是指吹奏名叫《折扬柳》的哀怨的乐曲;第四句中,“春风不度玉门关”明写了边塞的荒凉凄寒,暗写了统治者对戍边士卒的漠不关心。

C. 诗的前两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黄河、白云、高山等景物巧妙地组合成一幅壮阔雄浑的图画;后两句运用对比映衬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戍边士卒的同情。

D.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悲壮苍凉而又韵味深远的意境。

[题解]
考查对诗的解说和分析辨误。

答案: C。

凉州词其一王之涣答案

凉州词其一王之涣答案

凉州词其一王之涣答案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凉州词是诗人王之涣的作品之一,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凉州词其一王之涣答案的更多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凉州词其一王之涣答案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凉州词王翰阅读答案

凉州词王翰阅读答案

凉州词王翰阅读答案《凉州词》原文阅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阅读习题及答案1.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朝( )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答案:宋、岳飞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而写(),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答:激烈的战争场景、将士们开怀痛饮3.这首诗写的事情是什么?答: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4.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答:表现出豪放、开朗、兴奋的情形,有一点视死如归样子。

此外还可能感慨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凉州词》阅读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大军饮酒出征的场景,反映出战士乐观豪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前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主要是言事。

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都有着浓郁的边塞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诗人借以渲染出塞外军营的特有的情调,一开始就把读者引人了塞外古战场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

"葡萄美酒夜光杯",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写战罢归营,设酒庆功。

"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后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转入言情。

这两句诗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鸣悲叹,而是报国轻生的铮铮豪言;它所传达出的不是凄凉黯淡的无奈,而是忠勇报国、置生死于度外的气概,抒发了将士们献身沙场的豪情。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2018年凉州词王之涣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2页)

2018年凉州词王之涣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2页)

2018年凉州词王之涣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凉州词王之涣阅读答案导语: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凉州词王之涣阅读答案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盛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凉州词”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如王之涣、王翰、张籍等。

注释①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这种曲子也叫“凉州词”)配的唱词。

②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黄河,在这里指的是黄沙。

③ 孤城: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这里指玉门关。

④ 仞(rèn):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万仞:形容极高。

⑤ 羌(qiāng):古代西北的一个民族。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后常作军乐。

⑥ 怨:埋[mái]怨⑦杨柳:指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⑧ 度:越过⑨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诗意: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凉州词》阅读附答案

《凉州词》阅读附答案

《凉州词》阅读附答案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①凉州词:当时有《凉州曲》,这首诗是为“曲”配的“词”。

②夜光杯:这里指很精致的酒杯。

③催:催促欢饮的意思。

④沙场:指战场。

1.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朝()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A.宋、岳飞
B.元、戚继光
正确答案:A
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而写(),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A.激烈的战争场景、将士们开怀痛饮
B.悠扬的民族音乐、优美的大漠风景
正确答案:A
3.这首诗写的事情是什么?
A.边疆的将士奋勇杀敌,伤亡惨重
B.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
正确答案:B
4.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
答:
正确答案:表现出豪放、开朗、兴奋的情形,有一点视死如归样子。

此外还可能感慨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5.连线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晓战随军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马上作》
正确答案: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晓战随军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马上作》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附答案知识讲解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附答案知识讲解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凉州词阅读题目和答案解析译文

凉州词阅读题目和答案解析译文

凉州词阅读题目和答案解析译文凉州词阅读题目和答案解析译文秦中①花鸟已应阑②,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③忆长安④。

【注】①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②阑:尽。

③意气:情意。

一作气尽。

④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8.与《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相比,本诗前两句描写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9.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8.【答案】(1)本诗前两句通过虚实结合、对比的手法既描绘了眼前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的景象,也有对故乡秦中花谢鸟飞情景的联想与想象。

第一句写秦中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鸟儿争相觅食的'场景;第二句则描绘了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的边塞场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题目要求将此诗与《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进行对比,对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进行分析。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正面描写战士们出征前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的场面,渲染了一种欢快宴饮的气氛;而此诗,既有联想与想象,又实写眼前塞外边关的场景,虚实结合,对比鲜明。

9.【答案】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战士们在夜晚听到悲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心中涌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解答此题,考生抓住诗歌第一句中战士对秦中花鸟的联想与想象、第三句中的杨柳和第四句中的忆长安,能够推知战士们戍守边关多年,在寒风飞沙的荒凉之地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参考译文】已是暮春时节,故乡秦中,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

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赏析】: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

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颇有诗人依谱创作《凉州歌》、《凉州词》者,以抒写边塞风情。

[凉州词王翰]凉州词

[凉州词王翰]凉州词

[凉州词王翰]凉州词一:[凉州词]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① 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

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

(3分)② 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1分)③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2分)4、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5.“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答案: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

(3分)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1分)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2分)4、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这首诗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5、“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二:7.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1分)8.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D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古诗词阅读理解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古诗词阅读理解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A.《游子诗吟》B.《唐音慷慨》C.《诗余小札》D.《律诗集粹》2.“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化用乐府诗(横吹曲辞·折杨柳欧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一句内容,试分析《凉州词》该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1.B2.化用诗句,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感,使怀乡之情的抒发更真切;“怨杨柳”造语新奇,引人联想;“何须怨”,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A.《游子诗吟》应收录羁旅思乡题材的诗作,而本诗是边塞诗。

B.《唐音慷慨》应收录唐诗中的有“慷慨”之气的诗作,本诗是一首盛唐诗作,也是一首边塞诗,全诗哀怨不消沉,悲中有壮,意境悲凉而慷慨,符合诗风的“慷慨”之气。

C.《诗余小札》是一种词集,“诗余”是词的别称,本诗不是词作。

D.《律诗集粹》收录的是律诗,而本诗是绝句,不是律诗。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羌笛何须怨杨柳”句意是: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羌笛是唐代边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

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恨,也不是劝士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有用,这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
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

【阅读训练】:
一、
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

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

(3分)
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1分)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2分)
4、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5.“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6.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
7.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8、对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全诗描写了戍边将士的乡愁和凄苦)
A、前两句描绘了塞外荒凉寒冷壮阔的景象。

B、第三句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

C、第四句一语双关,显得委婉含蓄深刻。

D、全诗描写了远征将士慷慨激昂的气概。

9.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第三句写所闻: (均用诗中词语回答)。

10.后人称此诗为边塞诗中的“绝唱”,请以诗的后两句为对象,分析诗歌是如何写出“征夫离愁”之情的。

二、
(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 ”或“ ”; 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 ”。

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

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

(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4)一片”与”万仞”对照,明写了什么暗写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
1、"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

(3分)
2、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1分)
3、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2分)
4、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这首诗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附答案
1.《出塞(凉州词)》王之涣
2.王之涣《凉州词》赏析(2)
3.王之涣《出塞(凉州词)》唐诗赏析
4.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
5.宴词王之涣阅读答案
6.《凉州词·王之涣》译文及赏析
7.王之涣《凉州词二首》鉴赏
8.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全诗翻译赏析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