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本文探讨了陈独秀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分析了他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论述了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实施过程及其影响,认为陈独秀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宣传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践行者。

标签:陈独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内涵;实施;影响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他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宣传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践行者。为了追溯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起源,通过研究马克思中国化的问题及影响和不足等多方面问题,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远意义。

一、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过程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较早的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提炼出一套适合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指导着中国革命。同时,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经历了从早期民主主义阶段向马克思主义者阶段的转变,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主要表现在:

1、早期民主主义者阶段

1911年的辛亥革命爆发,陈独秀提出了必须通过思想革命的方式,来改造我国国民思想,因而创办了《新青年》。在那一时期,陈独秀并未对马克思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只是在他的部分文章中谈到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观点不谋而合。例如,陈独秀曾提出过: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1]这是他首次提出要有发展的眼光来看社会,指明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他还提出:“举凡一国之经济政治状态有所变更,其影响率被于世界,不啻牵一发而动全身也。立国于今之世,其兴度存亡,视其国之内政者半,影响于国外者恒亦半焉。”[2]这点是从全球化发展的角度来谈中国的问题,说明他已经认识到全球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不能再自给自足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者阶段

俄国十月革命,促使陈独秀逐渐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立场。在1919年《新青年》七卷一号上发表了《本质宣言》。该《宣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该作品表现出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明确向导,也是首次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行传播的明确标志。1920年,陈独秀开始调查中国工人的

陈独秀与五四运动

【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陈独秀与五四运动 蒋文祥 【论文提要】五四运动前,陈独秀首创《新青年》杂志,明确提出“民主”、“科学”两大口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帅和旗手;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先后撰写各类文章和随感录多达四十篇,还亲自起草并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他是当之无愧的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五四运动后,陈独秀首倡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并“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共产党的设计师和创始人。 【关键词】陈独秀五四运动总司令 毛泽东在1945年《七大工作方针》的报告中曾经盛赞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今天我们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的时候,当然不能忘了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陈独秀。本文仅就陈独秀与五四运动作些研究与探讨,以求教于识者方家。 一、五四运动前,陈独秀首创《新青年》杂志,明确提出“民主”、“科学”两大口号,陈独秀是当之无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帅和旗手 说到五四运动,不能不说到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又是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的。《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这个刊物起初完全由陈独秀个人主办。1917年1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陈独秀到北大任教并委以文科学长,这样《新青年》编辑部便随之由上海移到北京。1918年1月由个人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参加了编辑部工作并成为主要撰稿人,这样就以《新青年》为中心,大体形成了一个新文化阵营。 《新青年》创办伊始,由于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在中国得到传播,在中国思想界当时影响最大的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即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这是五四以前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 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陈独秀宣扬的就是这种思想。他在《新青年》创刊号首篇文章《敬告青年》中说:“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1]他在《抵抗力》一文中又说:“万物之生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优胜劣败,理无可逃。”[2]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生物科学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导师曾经给以极高的评价。列宁明确指出:“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继性。”[3] 当然,陈独秀的功绩并不在于宣扬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而在于向西方寻找真理,明确提出了“民主”、“科学”两大口号,即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陈独秀明确宣告“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试题及答案 转自安徽立知教育 6.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实行改革开放c.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D.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8.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 ) A.改革开放B.实事求是 C.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9.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的是( ) A.党的十三大报告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党的十四大报告 D.党的十二大报告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的一个主要理论问题是(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什么是党的指导思想 6.【答案】 D 【解析】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7.【答案】 B 【解析】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是在这一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故答案为B项。8.【答案】 D 【解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9.【答案】D 【解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故答案为D项。 10.【答案】B 【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如何执政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也就是说,是要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党的问题。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有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1).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是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3).公有制经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4).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5).公有制经济是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共同富裕的保证。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确立的依据何在? 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了共同的理论渊源、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以及目标和价值追求,在内容 和本质上一脉相承,而又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践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 形成了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有了马克思主义这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化,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而要想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入手。 一、从历史进程初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思想首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理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迎接新世纪的时期,“三个代表”重大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e12434555.html,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作者:李理哈刚 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21期 摘要: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它也是构建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符合客观规律性,同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最后提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c)-0208-02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血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唯一经历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务实性、崇尚统一、伦理道德至上的特征,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由毛泽东同志最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并作出了科学阐述的。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过程。同时又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运用和传承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机械移植,也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消融,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广袤的土壤中滋生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被中国人民所接纳必须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 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过碰撞、对立及融合,所以作为外来思想文化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存在相异之处。但马克思主义既然可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萌芽、结果也正说明了二者在本质上除了相异性也存在相通性。如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在哪提出的? 答:1936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的。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什么? 事实就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指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哪几部分? 答: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7毛泽东在哪一本著作里对实事求是作出了科学解释?《改造我们的学习》 8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 新旧民主革命的最大不同点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旧民主革命时期的领导阶级分别有,农民阶级,如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如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如黄花岗起义;而新民主革命时期的领导阶级主要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有国民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就不必细说了。 2,革命纲领的不同,旧民主时期主要是着眼于土地问题,在新民主时期则触及到民主权利的争取; 3,时代不同,旧民主革命是在五四运动之前,新民主革命则在其后。 4,指导理论的不同,旧民主时期是以农民意识和地主阶级意识为主要指导;新民主时期主要以资本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革命和建设任务同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政党和派别结成的联盟.包括国内的统一战线和国际的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文章中,就提出了建立人民武装,开展武装斗争的思想. 党的建设特指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在《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初步提出了党的建设的理论.在《〈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经验,形成了系统的党的建设的理论.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着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根据党的政治

陈独秀眼中的鲁迅

陈独秀与鲁迅,同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且一为《新青年》主编,一为《新青年》重要作者。以常理论,这两人之间产生亲密友谊似乎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在回首当日与新青年同人的交往时,鲁迅却如是说:“假如将韬略比做一间仓库吧,独秀先生的是外面树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的。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关着门,门上贴一张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的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刘)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陈鲁二人终未成挚友,原因大概的确也只能归于性格。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彼此做出精当的评价。即如以上鲁迅的寥寥数语,便传神刻画出了陈独秀那外表咄咄逼人,锋芒毕露而内心实无城府的独特性格。 反过来,对于鲁迅,陈独秀也有着一般人所不能及的深刻见解。鲁迅逝世后,陈独秀曾有一篇小文——《我对于鲁迅之认识》,只是此时的陈独秀,无论在政坛上还是文坛上,都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这篇短文也就不大为人所知了。然而历经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再回首凝眸,却越发见出其睿智清醒。 “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启明先生,都是《新青年》的作者之一。然而他们二位,都他们自己独立的思想,不是因为附和《新青年》作者中的哪一个人而参加的,所以他们的作品在〈〈新青年〉〉中特别有价值。 在民国十六七年,他还没有接近政党之前,一帮无知妄人,把他骂得一钱不值。后来他接近了政党,同是那一帮无知妄人,忽然把他抬到三十三层天以外,仿佛鲁迅先生从前是个狗,后来是个神。我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这位老文学家终于还保持着一点独立思想的精神,不肯轻于随声附和,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陈独秀的文字并未对鲁迅的具体作品进行评价,然而“毁誉过当”四个字,实在是写尽了鲁迅身前身后的是是非非,也预言式地写尽了鲁迅研究界数十载风风雨雨。“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的朴素断语也实在比后世那么多光辉赞誉要深刻得多。 而“独立思想”四个字,则更是对鲁迅的相知之言,点出了鲁迅最大价值所在。不过,这位曾叱咤一时而后经历坎坷的新文化运动主将,这位曾被讽为“陈独兽”的孤傲书生,在说这些话时,心中恐怕比一般的评论家有着更深的感触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西学东承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从文化传播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民族或地区中,要为该民族或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并得到发展,都必须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在坚持自身基本思想和根本性质的前提下,采取该民族或地区人民所认同的方式,回答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本文探讨了陈独秀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分析了他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论述了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实施过程及其影响,认为陈独秀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宣传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践行者。 标签:陈独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内涵;实施;影响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他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宣传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践行者。为了追溯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起源,通过研究马克思中国化的问题及影响和不足等多方面问题,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远意义。 一、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过程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较早的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提炼出一套适合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指导着中国革命。同时,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经历了从早期民主主义阶段向马克思主义者阶段的转变,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主要表现在: 1、早期民主主义者阶段 1911年的辛亥革命爆发,陈独秀提出了必须通过思想革命的方式,来改造我国国民思想,因而创办了《新青年》。在那一时期,陈独秀并未对马克思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只是在他的部分文章中谈到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观点不谋而合。例如,陈独秀曾提出过: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1]这是他首次提出要有发展的眼光来看社会,指明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他还提出:“举凡一国之经济政治状态有所变更,其影响率被于世界,不啻牵一发而动全身也。立国于今之世,其兴度存亡,视其国之内政者半,影响于国外者恒亦半焉。”[2]这点是从全球化发展的角度来谈中国的问题,说明他已经认识到全球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不能再自给自足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者阶段 俄国十月革命,促使陈独秀逐渐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立场。在1919年《新青年》七卷一号上发表了《本质宣言》。该《宣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该作品表现出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明确向导,也是首次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行传播的明确标志。1920年,陈独秀开始调查中国工人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后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后练习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A.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旧中国半殖半封、落后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不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呵护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外来需要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2.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意义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 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 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发展和创新马 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 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 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你怎样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之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的历史贡献:

陈独秀堪称远见卓识的“最后见解

陈独秀堪称远见卓识的“最后见解” 2008-12-15 12:44 孙其明 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已步入人生晚年的陈独秀,对涉及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些重大问题重新进行了深入思考。当时,他思考得最多的是关于民主政治的问题,尤其是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有关的民主政治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陈独秀晚年对民主政治所做的宝贵探索,主要反映在他当时所写的一部分文章和书信中。但在陈独秀生前,上述绝大部分文章和书信并未公开发表,直到陈独秀逝世六七年之后,才由陈独秀的学生和香港自由中国社分别结集在大陆、香港出版。1949年香港版被定名为《陈独秀的最后见解(论文和书信)》,又名《陈独秀最后对于民主的见解(论文和书信)》。[1]本文旨在对陈独秀晚年关于民主政治,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所作的思考和探索做点分析,以此求教于学术界的同行们。 一 陈独秀晚年对于民主政治,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的思考和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当时他所写的《给连根的信》、《给西流的信》、《我的根本意见》、《致S和H的信》、《再论世界大势》、《被压迫民族之前途》等书信和论文中。陈独秀提出的基本观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重新认识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充分肯定其历史作用,强调民主政治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具有的普遍真实的价值。 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马克思主义者对如何看待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始终存有争议。绝大多数人虽然也承认以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代替中世纪的封建专制有进步意义,但同时又总是猛烈地抨击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伪善的,认为那只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和对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欺骗等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种看法实际上成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主流或传统的观点。陈独秀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也曾受到过这种观点的影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大加批判。然而,到了晚年,陈独秀开始意识到,上述传统观点存在偏见,并开始重新思考,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看法。 在《给连根的信》中,针对自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托派们的偏见,陈独秀指出:“你们错误的根由,第一,是不懂得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之真实价值(自列托以下均如此),[2]把民主政治当作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是伪善,是欺骗,而不懂得民主政治的真实内容是:法院以外机关无捕人权,无参政权不纳税,非议会通过政府无征税权,政府之反对党有组织言论出版自由,工人有罢工权,农民有耕种土地权,思想宗教自由,等等,这都是大众所需要的,也是十三世纪以来大众以鲜血斗争七百余年,才得到今天的所谓‘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3]在《给西流的信》中,陈独秀又说:“民主是自从古代希腊、罗马以至今天、明天、后天,每个时代被压迫的大众反抗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并非仅仅是过了时的一定时代中资产阶级统治形式,如果说民主主义已经过了时,一去不复回了,同时便可以说政治及国家也已过了时即已经死亡了。”[4]他还特别强调说:“近代民主制的内容,比希腊、罗马要丰富得多,实施的范围也广大得多,因为近代是资产阶级当权时代,我们便称之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其实此制不仅为资产阶级所欢迎,而是几千万民众流血斗争了五六百年才实现的。科学,近代民主制,社会主义,乃是近代人类社会三大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取得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根本性的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目标总方向。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制约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条件,是关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总目标总方向的应有之义、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会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失去了本意。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的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是它们的灵魂和精髓。当然,其前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原因,那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结果。在这个意义上,两者之间有着因果联系和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伟大事业和实际运动,是需要不断推动、推进和实现的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成果,是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问题。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实践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特指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泛指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观点;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党的七大才首次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并使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要突出它的中国属性,强调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共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