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高等院校自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创新高。但是,近几年,高校扩招背后隐藏的大学生不能当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而其中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所引起的结构性失业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表现,分析了造成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creased enrollment by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1999, each year has witnessed a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college graduates.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increasingly serious unemployment has emerged with it.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for it is the imbalance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that of the social demand. this paper firstly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such imbalance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help break such imbalance.

关键词:人才培养结构;社会需求结构;失衡;原因;对策

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 model;social demand model;imbalance;reasons;strategies

0 引言

高等院校自上世纪末实行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但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比例却不尽人意。张放平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文中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个方面是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脱节;而另一方面,是学生就业需要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之间的不对接。[1]所以,为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结构,以缩小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程度。

1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表现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大学毕业生存在着结构性失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结构也会随之而不断地变动。而享有培养人才摇篮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却往往难以对此立刻作出充分的反应,而是得在或短或长的滞后期才能完成必要的调节。最终的结果必然会是:即使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总量和高校供给总量大体相等,需求和供给在职业、技能、地区分布等结构上的不一致也会导致结构性失业。而更为严重的是,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整体格局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高校的供给总量远远超过社会需求总量,这就使得失业问题更为严重。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另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和

科技相随的应该是人才的供不应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就业难的现象呢?傅鸿飞在《从大学生就业难看中国人才结构的失衡》一文中指出:从我国人均大学生比例偏低以及人才短缺的现实可以推断,主要的原因“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由于产业结构快速调整与高校专业结构相对滞后造成的”。[2]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专、职高、高职学生的就业却相当吃香。据报道,中等职高生就业率为90%左右。这正如我们常说的:本科、硕士成堆,钳工、技工难求,“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笔者认为,这一就业冷热不均的现象也从另一个侧面有力地佐证了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严重性。

2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原因

造成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原因错综复杂,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各类因素,认为造成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如下:

2.1 部分高校定位不准,角色混乱甚至错位定位是高校进行战略规划的奠基性工作。由于对战略定位的内涵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分析框架,致使国内诸多高校在战略定位上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在规模定位上盲目推崇越大越好,完全背离了社会的需求这一横向坐标;在类型定位上重普通高等教育而轻高职教育,重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办学层次定位上

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可能,盲目地寻求前进的目标和方向,甚至互相攀比;在学科定位上求多求全,盲目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发展;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人才培养规格雷同率居高不下,导致毕业生供需结构矛盾突出。[3]

2.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运行还很滞后最近的一个中

国人才发展报告称:未来三年,大型的跨国公司加上外资企业和优秀的中国企业需要的人才大概在200—300万,但能够被跨国公司看上的人才只有不到30万,也就是说,现在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被跨国企业录用的只有10%。这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仍存在重已知知识的掌握、轻未知知识的探索,重单一专业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实战能力培养的现象。这也就造成了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整体结构上一方面“千校一面”,同一种类型和同一种层次的人才过剩,而社会所需要的其它类型和层次的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的比例和结构严重失调。另一方面人才“千人一面”,缺乏特色和个性,不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更高的需求。

2.3 传统成才观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我国的教育界出现了这样一个怪圈:中职人才供不应求,而人们却不鼓励子女去读中职,明知大学生就业难,而且与高职教育相比,需要付出更多的资金、投入更长的时间,他们则情愿竭尽全力成就一位大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