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原因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一、人才工作存在问题的背景(引子)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人才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国人才工作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到人才培养、流失、分配等方面,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
本文将从各个角度对人才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教育体制问题导致人才培养失衡1. 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功利化目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主要关注学术成果和分数,并缺乏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考察。
这导致许多高校倾向于追求数量而非质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应用实践中存在很大局限性。
2. 学科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学科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调整速度。
例如,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许多传统学科相对滞后,无法适应新兴行业的人才需求。
三、用人机制问题导致人才流失1. 用人单位重视程度不够许多企业和机构在招聘过程中更注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和学历背景,而忽略了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软实力素质的培养。
这种偏重于表面条件的用人观念使得一些优秀的创新型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2. 流动性低导致发展空间有限我国当前企业内部晋升、晋级机制严格,很多优秀员工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不得不选择辞职或跳槽。
这种“流动性低”现象限制了某些行业领域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四、分配机制问题导致人才流向不合理1. 高层次人才待遇不尽理想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一系列鼓励高层次人才来华发展的政策,但是与国际竞争相比,高层次人才在待遇上仍然存在差距。
这使得一些优秀的人才更倾向于选择到国外发展。
2. 城乡人才差距不断拉大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人才涌入城市,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人才资源日益匮乏的问题。
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不平衡,导致许多具有潜力的农村青年选择流失到城市。
五、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1. 调整教育评价体系应建立全面科学评价机制,将注重学术创新、实践能力、社会责任等多维度指标纳入考核范畴,并为非学术型岗位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
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
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上海, 2003年高校中60%的本科生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而生物制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量人才缺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又跟不上。
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需大于供。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达45%—65%.(2003年底统计)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调整结构性矛盾,政府要在就业政策制定、就业环境创造、缩小经济区域差距之外,教育本身也是核心所在。
解决这个问题,也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人才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才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问题分析在当今社会中,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我们面临着一些与人才队伍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教育体系不完善、人才流失、人才结构不合理等。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石,但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严重,大学和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
许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背景的工作岗位的窘境,这意味着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另外,现行教育评价指标过于注重升学率和博士数量等高级教育指标,忽视了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
这导致了一种以“卷”为取胜手段的考试文化盛行,在招聘过程中更看重学历证书而非实际能力。
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升学负担,也造成了人才队伍结构失衡。
2. 人才流失问题人才流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一方面,由于高层次人才较少、薪酬待遇不尽如人意,他们往往选择去国外发展。
另一方面,在国内基础教育良好的城市缺少发展机会和优厚薪资的岗位,许多优秀毕业生选择到二线城市或者农村工作。
这种“倒灌效应”,即优秀人才从大城市向相对落后的地区流动,使得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
此外,创新型企业对于高科技领域专才的需求旺盛,但受制于制度和现实条件限制,这些企业难以具备足够吸引力和竞争力。
因此,在高薪酬、创新氛围和自由研究环境等方面存在改进空间。
二、解决思路及建议1. 改善教育体系要解决教育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改革努力。
首先,要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接,建立产、教、研一体化的机制,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需求。
此外,应当增加技能培训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外,在评价体系上要适度减少对升学率和学历等硬性指标的过分追求,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鼓励创新、实践和团队合作等活动,并将这些因素纳入考核体系中。
人才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才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人才队伍是一个国家或组织乃至企业发展的基石和核心竞争力所在。
然而,在当前社会,人才队伍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着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组织的长期繁荣发展。
二、背景分析1. 人才供需不平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目前仍然存在许多与需求不匹配或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
例如,一些传统产业过剩而新兴行业急需领域专家;城市中心地区拥有大量就业机会,但远离大城市中心地区却缺乏吸引力;另外,文理科教育结构失衡等原因。
2. 人才结构失衡现代社会对于多元化人才需要呈现出更加开放、合作、创新和具备跨界能力的特点。
但是,在现实情况下,许多高精尖技术人才仅集中于少数领域,导致人才结构失衡。
另外,也存在技能和知识水平不匹配的问题。
三、问题分析1. 人才流失问题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激烈,许多优秀人才往往选择离开国内寻找更好的机会。
一些有潜力和创造力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发展空间而选择出国留学或者加入外企,这给国内企业输送了一部分宝贵人才。
2. 教育系统问题教育系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平台,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过于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科设置单一,无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跨界型人才的需求;教师队伍短缺或者缺乏专业背景、教学理念更新缓慢等。
3. 用人制度不完善在现有用人制度下,部分组织倾向于通过关系和背景来招聘员工,而非基于真正的能力与潜力。
这将导致人才队伍不够优质和多元化,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四、对策1. 建立合理的人才供需机制政府和企业应加强人才规划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通过组织调查、产业研究等手段了解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并积极引导教育部门为其提供培养。
同时,鼓励并优化就业环境,吸引高端人才选择留在本国发展。
2.改进教育体系在教育系统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精神、跨界能力以及实践经验。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原因分析1.劳动力供需失衡:现代经济的转型发展导致劳动力供需失衡。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而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相对较高,仍然是雇主青睐的对象。
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竞争加剧。
由于岗位数量有限,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加造成供需矛盾,进而导致就业形势严峻。
2.教育质量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匹配。
部分高校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缺乏优势。
此外,一些学科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
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一些新兴行业与职业的出现,也使得传统的教育体系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3.缺乏实践经验与社会适应能力: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与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就业形势严峻的另一个原因。
由于高校教育的特点,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机会,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这导致大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与此同时,由于年轻人缺乏真实社会的经验,他们对职场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缺乏认识,不利于与用人单位顺利沟通和合作。
4.市场就业结构失衡:市场就业结构的失衡也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实中,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而一些冷门专业的岗位需求又不足。
例如,在中国,一些经济管理类的热门专业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而一些传统产业的冷门专业却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局面。
这种就业结构的失衡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使得他们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主要包括劳动力供需失衡、教育质量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缺乏实践经验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市场就业结构失衡等方面。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高校以及社会各方应当共同努力,加强就业指导与培训,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就业市场的需求。
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一、概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日益迫切。
然而,人才工作在实践中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
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二、教育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首先,教育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失衡。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大量毕业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实际岗位需求,并且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现代技术与产业革命带来新兴行业及职位形态的出现,但教育体系改革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导致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例如,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急需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然而,在大学或职业院校中,相关专业培训还未形成完善或合格质量的体系。
长期以来,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脱节问题一直困扰着人才工作。
缺乏适应性强、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教育体系,导致了人才供需失衡的状况。
三、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标准不完善其次,用人单位在对人才评价和选拔标准上存在问题。
在招聘过程中,除了追求学历背景、工作经验等传统要素外,有些企业还过分注重个人关系网的建立。
这种以关系为依据而非能力技术为主要因素的选拔方式,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整体的招聘质量和效益。
此外,面试环节中缺乏专业化的评估体系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招聘面试仅凭主观印象和简单测试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和适应性。
这种主观化倾向容易导致认知偏差,并使得错将优秀之才排除在外成为可能。
四、缺乏良好的职业发展机制另外,缺乏良好职业发展机制也是目前人才工作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企业中,晋升机制单一、晋升途径狭窄,导致了优秀人才流失和激励机制不畅。
对于大部分员工而言,缺乏职业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培训机会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员工无法清楚地了解自己未来在该企业内的职业发展路径,也无法得到定期或系统性的培训,这使得个人能力和技术难以提升。
良好的职业发展机制不仅有助于激励员工持续进步并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还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组织中来。
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问题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目前,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就业,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业结构失衡以及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素质普遍较高,但当前存在职场适应能力差、择业观念偏低、专业技能不足等问题。
(段落标题:职场适应能力差)许多大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在初次踏入职场时容易感到迷茫和无措。
他们缺乏对企业文化、工作规则、团队合作等方面的了解和应对能力。
因此,加强大学生职场实践教育,提升其职场适应能力势在必行。
(段落标题:择业观念偏低)目前,不少大学生过于追求各类机关事务性岗位或外企就业,而忽视了很多其他行业的发展机会。
他们更看重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对于个人兴趣、职业规划以及行业前景缺乏全面考虑。
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引导他们根据自身兴趣和社会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段落标题:专业技能不足)随着社会发展的迅速变化,许多传统专业已面临淘汰的风险;与此同时,新兴职业却出现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然而,部分高校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需求,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学校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先进产业技术和实践操作经验。
二、就业结构失衡当前我国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和需求结构不匹配等问题。
(段落标题:劳动力供给过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规模巨大,但供给过剩仍然存在。
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者数量庞大,但就业岗位有限。
因此,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和转岗安置,促进其实现城镇化就业。
(段落标题:需求结构不匹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一些传统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而新兴行业需要更多具备高端技术和创造力的人才。
然而,当前供应的劳动力并不完全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高薪、高技能岗位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并在教育方面重视培养创新意识和跨领域技能。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现存问题透析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现存问题透析作者:杨洋,王凤秋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年第09期摘要:高等教育结构是否合理,关系着学生个人能否在高等教育中找到恰当的定位,高校能否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同时也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与发展。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以及管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各个结构问题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各结构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策略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51-02在《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与结构,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1]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在2002年达到15%,正式进入马丁·特罗教授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了在高等教育的变革期,完成“十二五”期间对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要求,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结构优化策略。
一、高等教育结构现存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尚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在层次结构上,虽然经过不断的调整已经缩小“两头小、中间大”的不平衡比例,但本科教育比重仍然过大,专科教育薄弱,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并不乐观;在科类结构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许多岗位人才紧缺;在形式结构上,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被割裂开来,造成资源的浪费。
相对普通高等教育来说,其他形式的教育教学质量欠佳;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校间的比例关系。
一些院校急于发展,盲目追求“全面”与“综合”,渐渐淡化自身原有的职能,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和教育内容趋同使培养对象呈现“千人一面”的状况,无法突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地域结构上,各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均衡发展。
大学生就业问题:供需失衡、观念偏差、信息不对称等是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问题:供需失衡、观念偏差、信息不对称等是主要原因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人才需求和供给不均衡;二是行业发展和企业规模的影响,部分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于供给;三是学历层次和学科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市场对某些专业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
二、毕业生就业观念偏差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对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毕业生对于就业期望过高,对工作条件、薪资等方面的要求过于苛刻,导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另外,一些毕业生过于追求稳定,不愿意去创业或者接受灵活就业,也导致了就业难度增加。
三、职业技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一些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职业技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使得企业不愿意招聘这些缺乏实际经验的毕业生。
四、求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在求职过程中,一些毕业生缺乏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对于薪资待遇、工作内容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无法做出明智的决策。
此外,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于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经验了解不够充分。
五、企业用工歧视现象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用工歧视现象,比如对外貌、年龄、性别等进行限制,或者要求工作经验等硬性条件,使得毕业生难以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
这种歧视现象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也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六、高校教育质量不高高校教育质量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很大影响。
一些高校存在教学质量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导致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七、家庭社会关系的影响家庭社会关系对大学生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毕业生家庭背景较好,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能够更容易地找到理想的工作。
而一些家庭背景较差的毕业生则缺乏这些资源,需要更多地依靠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来寻找就业机会。
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一、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在当今社会,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
建设强大的人才队伍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当前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方案。
1. 人才数量不足目前,我国虽然有着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但在高端科技领域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仍面临着人才供应不足的问题。
由于受教育程度限制、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等原因,导致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上呈现供需失衡局面。
2. 高层次人才流失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吸引力增加,我国部分优秀高层次人才选择出去深造或就业。
他们在海外获得更好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这加剧了高端科技领域中顶尖人才流失问题。
3. 用工结构偏低技能中国传统劳动力市场以制造业为主导,在这个行业中大量使用低层次、低工资的劳动力。
然而,这对于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没有太大帮助。
因此,急需调整用工结构,优化人才队伍的构成。
4. 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需求我国当前绝大部分学校采用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注重理论性知识输出,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在面临现实问题时,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操作经验。
二、存在问题分析1. 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现行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割裂感。
许多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岗位从事工作,并且很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也感受到了来自应届生群体普遍无法满足就业市场需要的困境。
2. 高端技能短缺尽管目前中国已有一批专注于高等职业教育及技术培训的学院、机构和公司,并在某种程度上应对了操作型、手动工稳定型技能吃紧的情况,但在技术领域与科技研发方面高端技能依然匮乏。
3. 人才队伍结构失衡当前,我国专业分工严重导致了人才队伍结构失衡的问题。
许多本科毕业生追求传统的热门专业,而忽视了战略新兴行业和交叉学科领域的需求。
这导致一些关键岗位上出现紧缺现象。
4. 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激励机制对于鼓励创造性思维、创新和实践力量等核心竞争力因素还存在不足之处。
人才结构性失衡 困局与破局
人才结构性失衡困局与破局作者:柳青黄来源:《中国新时代》2021年第11期一方面是人才短缺,而另一方面却是求职不易,出现了“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局面。
为什么?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各行各业的人才已不再是简单的数量需求,更多是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
学子寒窗苦读数十载,只为了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稳定而又体面的工作。
一份好的工作不仅代表着以后生活的稳定,也会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因此一份好工作在某些时候就成了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那么,什么是好的工作?好的收入,还是好的工作环境,抑或是好的前景?正因为每个人对“好的工作”的不同理解,和所学专业的差异,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人才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社区干事岗位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基层公务员职位,薪资待遇不高,唯一的优点是比较稳定。
在武汉市的一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干事的选拔当中,参加面试的人员名单一出来,让众人大呼不解,有5位博士和19位硕士及研究生以上的学历人员参加了面试。
为何一个普通的社区岗位,竞争力度会如此之大,竞争人员的学历会如此之高?而在一些招聘会上,很多技术型的高薪岗位却是门可罗雀。
比如从2020年整理出来的“最缺工”的排名当中,与制造业有关的岗位占比近50%,而大车司机有近六成的员工是70后,90后只占了两成多一点。
很多岗位都能月入过万元,却依然无人问津。
一边喊着用工荒,一边喊着就业难,现如今的人才市场到底谁在说谎?困局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就业质量是衡量或判断就业形势的三个维度。
“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就业总量显著增加,但就业结构亟待优化、就业质量仍需提高。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劳动力供求两侧均出现了较大变化。
以金融行业为例。
早在2014 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在谈到创新人才培养时就感慨:“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
”有机构曾调查过2007年-2016年的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志愿选择,工商管理和经济学大类下的财经专业,是状元们最青睐的方向。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和方式分析
理、人才培养层级不均衡等后 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提案要点
果,最终导致公共教育资源分
配不均衡。
建议:
慎重审视高校盲目扩张升级的行为
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两个问题:经费增加,高校扩 招,机会比过去平等了
○为什么对教育的埋怨反而增多? ○为什么“用脚投票”把孩子送
出国读大学的越来越多?
中国“就业需求结构对应关系”分 析
●劳动人口下降
2012年,中国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 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 降0.60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劳动年龄人 口比重在相当长时期里首次出现下降。
——国家统计局
中国“就业需求结构对应关系”分 析
●劳动人口下降
2021年7月22日星期四
一、人才市场的矛盾现象和就业结构分 析
人才市场的三个矛盾现象
现象一: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同时并存 现象二:高校高入学率和企业“技工荒”同时并存 现象三:本科生比高职生初次就业、薪资优势不突出
主体原因: 教育学非所用 客体原因: 就业需求结构对应关系
发生了变化
●高校转型缺乏相应资金、场地、师资等条件保障
●教师转型缺乏动力机制保障
●高校和教师转型缺乏社会生态环境保障。
社会生态环境保障?
●企业环境
社会生态环境保障?
●企业环境 ●政府环境 ●文化环境
三、改革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机制的几点建 议
深化教育改革必须构建 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
23
发达国家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经验
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突出 特点是强调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要责任。在办学上 突出双元特色,即:两种教育机构——学校和企业,两类 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两种教材——企业实 训教材和学校知识教材,学生两种身份——企业“学徒” 和职业学校学生,两类考试——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两 类证书——行会考试证书与企业学习证书、学校毕业证书。
人才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人才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一、问题陈述1.技能结构失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升级,部分行业技能需求迅速变化,而市场上具备相应技能的人才相对较少,导致技能结构失衡。
2.地域分布不均:人才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衡,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面临人才匮乏的困境。
3.行业需求与人才供应不匹配:部分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市场上具备相应技能和知识的人才相对较少,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4.学历与实际能力不符:部分人才学历较高,但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相对较少,无法胜任工作岗位的需求。
5.人才流失严重:一些地区和行业人才流失严重,高技能和高层次人才外流,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6.知识更新与传承不足:部分行业技术和知识更新迅速,但人才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未能及时更新和提高,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7.性别与种族多元化不足:在部分行业和地区,人才性别和种族的多元化不足,缺乏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8.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不足:部分人才在面对工作压力、职场竞争等情况下,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不足,影响个人职业发展和行业发展。
二、解决方案1.技能结构失衡:强化人才培养:通过高校、企业、职业培训机构等途径,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素质。
职业培训:针对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项目,提高人才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引入外来人才:积极引进具备新技能和经验的人才,丰富和优化人才结构。
2.地域分布不均:政策引导: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资源分配:通过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分配,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吸引力和留人能力。
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地区间的教育、人才等领域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行业需求与人才供应不匹配:市场调节: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人才供求关系,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政策引导: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人才流向新兴行业和快速发展领域。
加强校企合作: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具备特定行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
人才培养应适合人才需求的正三角形结构
人才培养应适合人才需求的正三角形结构作者:石眀远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针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作者从分析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和我国当前人才培养结构的实际出发, 指出, 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呈正三角形结构, 而我国目前人才培养结构确是呈正方形或倒三角形结构。
正是这一失衡现象, 是造成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并提出此观点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探讨。
关键词: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正三角形结构正方形或倒三角形结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果说前几年我国政府对此问题还有些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羞羞答答的话,那么,今年则是不得不老老实实、真真切切、开诚布公地宣布,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699万之多(实际恐怕已宊破700万)。
且因全球包括国内经济下滑等因素影响,全社会招工,用工人数相应减少,主流媒体已大胆预言,今年大学生就业恐成最难一年。
更有甚者指出,目前中国状况,大学生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这决非耸人听闻。
显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全社会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
究其原因,尽管多样复杂,但笔者认为,我国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失衡是其重要因素,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正三角形结构与目前我国人才培养结构的正方形或倒三角形结构之间的失衡。
所谓“人才需求的正三角形结构” 就是说社会对高,中,低级人才的需求如一个正三角形样,是呈递増态势,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永远是少数,而对低级人才需求永远是多数;所谓“人才培养的正方形或倒三角形结构” 就是说我国大学生数已等于或超过职校生数,如同一个正方形上边和底边或一个倒三角形-样,高、中、低人才培养不是呈递増态势,而是递减态势。
大学生数等于或多于了职校生数,因而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是一种必然。
笔者愿就其观点与全社会人士进行共同探讨。
一、人才需求的正三角形结构1、全社会总体人才需求的结构现代管理学认为: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正态分布,应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之比分别为1:8:64. 也就是呈一个正三角形结构分布,在三角形顶端是决策层(包括政府、企亊业单位领导、民企老总等所谓“老板阶层”);三角形中上部分为管理层(包括各单位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等所谓“白领阶层”);三角形中下底边部分为执行层(包括以一般技能操作为主的普通员工,即所谓“篮领阶层”)。
从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看我国人才培养教育结构问题论文
从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看我国人才培养教育结构问题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二十世纪80年代初,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只有20多万人。
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高校毕业人数大约在100万左右。
从本世纪开始,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基本上呈直线上升态势,到2011年,已激增至660万。
此外,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
而进入本世纪之后,每年的平均就业率(初次就业率)在80%,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就业质量不高的就业。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每年约200万以上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高等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似乎已经远远超过社会的需求,但是从入学率的角度来考察,我国高校的入学率却仍然较低。
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4.2%,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7年;按照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美国学者马汀·特罗的划分,15%-50%属于大众化教育阶段,那么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仅仅是刚迈入大众化阶段,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51%的高校入学率相差甚远。
所以我国的人才培养结构失衡与西方国家的绝对人才过剩不同,是教育结构性失衡。
教育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结构失衡。
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有些专业就业率很高,有些专业就业率非常低。
根据我国2009年的就业蓝皮书统计,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下降了1.5个百分点。
但各学科专业的就业差别较大,工学、管理学成为2008届就业率最高的两个学科专业大类,最低的两个学科专业大类是法学和哲学。
二是人才层次结构失衡。
以2009年为例,全国各类毕业生人数如下:博士4.86万;硕士32.26万;大学531万(其中本科245.53万;专科285.57万);中职毕业生约500万。
从这组数字中,我们看出,我国的毕业生结构形成了一个酒瓶状结构,突出表现在高校毕业生人数与中职毕业生人数相当。
浅析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浅析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摘要】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重要影响。
该失衡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职业发展路径受限,以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提出应对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的建议,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这些措施包括调整教育结构,加强实践教育和就业指导,以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才能缩小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带来的影响,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职业发展、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建议、措施、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得日益突出。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扩张,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却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这种失衡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不合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方面。
这种结构性失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
由于某些专业就业市场饱和,大量学生面临就业困难。
结构性失衡也限制了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使得他们只能在一些狭窄的领域进行就业。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也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造成了供需不平衡的局面。
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通过调整教育结构、提升教育质量、加强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这种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2. 正文2.1 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的定义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是指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类型院校以及教育资源的配置出现不均衡的现象。
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学科设置不合理、学校间差距过大、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灵活等方面。
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导致的问题包括专业需求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高端人才短缺与就业市场过剩、高等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如何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
如何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场所,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均、利用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等。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迫在眉睫。
一、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1、区域分布不均衡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拥有更多的优质高校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在师资、设施等方面较为匮乏。
这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限制了部分地区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2、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一些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缺乏科学规划,盲目跟风热门专业,导致部分专业人才过剩,而一些急需人才的领域却缺乏相应的专业培养。
此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够,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师资队伍结构失衡高校师资队伍存在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年轻教师比例较高,缺乏教学经验和学术积累;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相对集中在少数重点高校,普通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同时,教师的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也存在与学校发展定位不匹配的问题。
4、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部分高校在硬件设施建设上追求大而全,盲目扩建校园、购置昂贵设备,但实际使用效率低下。
此外,一些课程资源、科研成果未能得到有效共享和推广,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
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布局规划,引导高校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优势,合理定位,特色发展。
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对学科专业进行动态调整。
加强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支持和培育,鼓励学科之间的融合创新。
建立健全学科专业评估机制,及时淘汰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确保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失衡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失衡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批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
然而,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失衡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失衡的主要原因,包括教育体制问题、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供需不匹配等。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的对策,包括改革教育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就业指导等。
最后,结合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各方责任,建议形成多方合作的机制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失衡问题。
一、引言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得大批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但是他们面临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
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失衡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问题分析1. 教育体制问题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过于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校里主要进行课堂学习,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这使得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实践经验不足的困境。
2. 专业结构不合理许多大学开设了相似或重复的专业,导致某些热门专业拥挤而其他专业供需失衡。
许多学生选择进入受欢迎的专业,导致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增加。
3. 人才供需不匹配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
在一些行业,毕业生人数过多,而某些行业反而人才供应不足。
这种供需失衡导致了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
三、对策探讨1. 改革教育模式高校应当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引入实习、实训和实地考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此外,高校应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接触实际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
2. 优化专业结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优化专业设置。
取消或调整过多相似专业,加强热门行业以外的非热门专业的培养。
通过学科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人才的供需平衡。
3. 加强就业指导高校应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成因探究与困境纾解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成因探究与困境纾解作者:杨立远戴心怡来源:《国际公关》2023年第17期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然而“就业难”“招聘荒”现象却同时出现。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是由专业、产业、行业、地区、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主要表现在学历层次、专业领域、知识技能、价值认知四个方面。
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探究成因,并从中寻求纾解方法。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实施就业优先的战略部署,就业是民生根本,是国家稳定发展、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他强调:“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1]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 158万人,毕业生就业形势愈趋严峻,有研究表明,当前“就业难”和“招聘荒”的现象愈演愈烈,这种看似相互矛盾的两种现象,表明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就业结构性失衡现象。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现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来看。
从宏观层面看,就业结构包含了政策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区位结构[2]等,而微观层面则包含了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价值认知结构等。
从两个层次来看,微观层面与个人特质高度相关,而本文更多从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偏好的角度出发,从微观层面即学历层次、专业领域、知识技能、价值认知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学历层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现状最直观的表现在于学历结构的失衡。
学历结构的失衡指的是劳动者学历与职业不相适配,这就是“过度教育”。
高校历年毕业生数量不断上升但质量总体趋于下降,在某些普遍认为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招聘公告中,出现了高学历要求,甚至出现了报名火热的情况,这种“大材小用”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同时,传统优势行业抬高学历门槛;薪资水平也低于预期,应届大学生起薪增幅(本科4%,高职3%)明显低于疫情前四年的平均增幅(本科8%,高职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原因与对策摘要:高等院校自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创新高。
但是,近几年,高校扩招背后隐藏的大学生不能当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而其中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所引起的结构性失业占有很大的比重。
本文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表现,分析了造成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creased enrollment by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1999, each year has witnessed a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college graduates.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increasingly serious unemployment has emerged with it.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for it is the imbalance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that of the social demand. this paper firstly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such imbalance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help break such imbalance.关键词:人才培养结构;社会需求结构;失衡;原因;对策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 model;social demand model;imbalance;reasons;strategies0 引言高等院校自上世纪末实行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但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比例却不尽人意。
张放平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文中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个方面是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脱节;而另一方面,是学生就业需要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之间的不对接。
[1]所以,为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结构,以缩小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程度。
1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表现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大学毕业生存在着结构性失业。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结构也会随之而不断地变动。
而享有培养人才摇篮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却往往难以对此立刻作出充分的反应,而是得在或短或长的滞后期才能完成必要的调节。
最终的结果必然会是:即使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总量和高校供给总量大体相等,需求和供给在职业、技能、地区分布等结构上的不一致也会导致结构性失业。
而更为严重的是,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整体格局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高校的供给总量远远超过社会需求总量,这就使得失业问题更为严重。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另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相随的应该是人才的供不应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就业难的现象呢?傅鸿飞在《从大学生就业难看中国人才结构的失衡》一文中指出:从我国人均大学生比例偏低以及人才短缺的现实可以推断,主要的原因“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由于产业结构快速调整与高校专业结构相对滞后造成的”。
[2]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专、职高、高职学生的就业却相当吃香。
据报道,中等职高生就业率为90%左右。
这正如我们常说的:本科、硕士成堆,钳工、技工难求,“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
笔者认为,这一就业冷热不均的现象也从另一个侧面有力地佐证了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严重性。
2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原因造成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原因错综复杂,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各类因素,认为造成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如下:2.1 部分高校定位不准,角色混乱甚至错位定位是高校进行战略规划的奠基性工作。
由于对战略定位的内涵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分析框架,致使国内诸多高校在战略定位上存在误区。
主要表现为:在规模定位上盲目推崇越大越好,完全背离了社会的需求这一横向坐标;在类型定位上重普通高等教育而轻高职教育,重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办学层次定位上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可能,盲目地寻求前进的目标和方向,甚至互相攀比;在学科定位上求多求全,盲目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发展;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人才培养规格雷同率居高不下,导致毕业生供需结构矛盾突出。
[3]2.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运行还很滞后最近的一个中国人才发展报告称:未来三年,大型的跨国公司加上外资企业和优秀的中国企业需要的人才大概在200—300万,但能够被跨国公司看上的人才只有不到30万,也就是说,现在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被跨国企业录用的只有10%。
这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仍存在重已知知识的掌握、轻未知知识的探索,重单一专业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实战能力培养的现象。
这也就造成了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整体结构上一方面“千校一面”,同一种类型和同一种层次的人才过剩,而社会所需要的其它类型和层次的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的比例和结构严重失调。
另一方面人才“千人一面”,缺乏特色和个性,不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更高的需求。
2.3 传统成才观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我国的教育界出现了这样一个怪圈:中职人才供不应求,而人们却不鼓励子女去读中职,明知大学生就业难,而且与高职教育相比,需要付出更多的资金、投入更长的时间,他们则情愿竭尽全力成就一位大学生。
促成这一怪圈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传统习惯中队成才的认知——以学历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
海南省职业教育调查队在2006年做的一个调查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在调查中,该调查队就是否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为人才向中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共计2568人做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不到30%的人持有肯定的观点。
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只有送子女读高中上大学,当国家公务员和企业白领才算是人才,否则就是“读书无用”。
正是这种“高学历才是人才”的传统成才观导致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热情不减,也使得看重“面子”的国人认为读中职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中职毕业生毕业后的首选是高考,希望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一方面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素质,同时也是为了替家长挽回一些“面子”。
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在这种背景下难以取得长足的发展。
3 平衡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的对策3.1 高等学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准确的定位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定不移的推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不同类型的高校应保持自身的办学特色,根据自身的条件找准自身的定位。
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特征同时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八字方针,而不要一味求大求高。
一般来说,研究型以培养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的人才为主要任务;教学研究型高校应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教学型高校应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为主。
3.2 高校应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走出优秀人才培养的困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4]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要着眼于未来,侧重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知识自我更新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校优秀人才培养面临着束缚的瓶颈,那么解决困境的理念和思路又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引入企业项目案例及管理流程,以任务为导向的实训体系,并把教学评估引入行业规范体系,建立人才培养平台支撑体系,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网络化、平台化和系统化进行。
其二、建立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及一体化的学习评估管理系统,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吸引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把企业化工作环境植入到学校培养体系中、在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解决问题的导向训练、为学生提供职业目标导向的个性化训练、分享快速更新的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以帮助学生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3.3 打破传统成才观,树立新型人才观当代大学生的人才观、成才观的培养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的方法与方向密切相关。
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影响到学生对自己的塑造,而学校的教育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才。
当前,整个社会对学历与人才之间关系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往往认为学历越高越是人才,造成人们一味追求该学历,给与高学历更多的机会。
为促使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才结构的均衡发展,必须打破传统成才观对人们的束缚,树立新的基于能力和社会贡献的成才观,即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四不唯”人才观。
[5]打造新的基于能力的成才观,一方面需要全社会加强宣传建立多元化的成才价值体系,强调“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对学生合理引导,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参考文献:[1]张放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8 (17).[2]傅鸿飞.从大学生就业难看中国人才结构的失衡[j].中国社会导刊,2007(1).[3]蒋玲玲,颜丽红.高校定位误区及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4]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5]鹿立.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