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夏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 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二、探究新知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契丹族兴起的原因?教师分析: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西夏民族的概况?教师分析: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合作探究:列表归纳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教师分析:合作探究: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教师分析: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师讲解:公元1004 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

但辽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识读《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族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

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契丹族与党项族(一)契丹族【教师活动】出示《契丹的兴起示意图》,讲述契丹族的兴起。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知道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

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教师活动】出示辽建立的相关知识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掌握辽建立的基本史实。

【教师活动】介绍耶律阿保机及其统治措施。

【学生活动】了解耶律阿保机任用汉人韩延徽为相,改革契丹的风俗习惯和规章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修建城池,创造契丹文字,不断推动契丹的封建化进程。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契丹文字》《契丹货币》,引导学生观察契丹文字和货币,并与汉族文字与货币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认识契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二)党项族【教师活动】出示《党项族的崛起与西夏的建立形势图》,讲述党项族的兴起时间及地理位置。

党项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原生活在四川、甘肃、青海一带。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哪些;
技能目标:知道这些政权兴起的历史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辩证的看待北宋对待辽与西夏的政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与北宋同时代的政权有哪些吗?它们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辽的建立:
师:课件出示辽国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辽为什么能兴起并建立政权?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西夏的建立:
师:课件出示西夏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西夏是谁建立的?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议,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4.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惜和平的情感态度。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
a.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对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b.你认为哪个政权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为什么?
4.思维导图:绘制一张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思维导图,内容包括政权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要求结构清晰、内容全面。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本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书籍或文章,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讨论过程: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分享与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简述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过程。
b.分析并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各个政权的影响。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明确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生在史料分析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c.列举北宋在这一时期采取的外交政策和军事策略。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我国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特点和民族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西夏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和和平相处,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于民族关系和国家命运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还需教师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相关历史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音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课件。

2.图片、地图:收集与辽、西夏、北宋相关的图片和地图。

3.音频、视频资料: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事件音频、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介绍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宋的并立【教学设计】3.结合澶渊之盟的内容,小组讨论。

平的事例。

展示材料,通过材料一,寻找澶渊之盟的内容;结合材料小组讨论: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提示:利弊两个方面评价)宋真宗发动澶渊之战。

和平:宋太祖晚年,保持友好关系;澶渊之盟。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做到论从史出。

让学生树立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课后小结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后活动议论:北宋和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培养学生多思多问,历史解释、比较的能力,提升学生用唯物史观思考问题。

【作业与板书设计】【1.作业设计】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A.契丹族B.女真族C.汉族D.匈奴族【答案】A“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完成2-5题2、反映的是北宋与()关系A西夏B辽C女真D南宋【答案】B3、上题引用苏辙的那句话,能体现出( )A 辽宋开国以来一直和睦相处B 宋辽实力均衡C 北宋人民负担大大减轻D 统治阶级为百姓谋利 【答案】B4、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是( )A 辽夏向宋称臣B 北宋割地求和C 北宋送给辽夏“岁币”D 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答案】C5、辽夏吸取南下劫掠遭抵抗的教训,进而推行( )A 扩军备战B 用严酷刑罚镇压C 破坏被占领地区经济D “以汉制待汉人” 【答案】D【2.板书设计】西夏辽北宋战和:澶渊之盟战→和共同开发北方和西北。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1.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议,共同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
2.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局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实物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风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索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相互关系;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2.难点: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分析并评价三个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局限。
3.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辩论赛、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民族关系、国家统一的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背景、特点以及影响。

背景10世纪后期,北方的震荡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五代十国的混乱状态,导致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得到了发展的可能。

其中,契丹族和黑水青(青海及四周地区的藏族与汉族杂居的群体)分别建立了契丹国和黑水城。

此时,宋朝建国不久,正面临辽、西夏的挑战。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特点辽宋是以十分稳定的一个疆域形态,共同用武力和和平相互博弈,相互制衡的一段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宋朝的发展十分迅猛,出现了传世立国的杰出文化和科技成果。

而辽国的军制很有特点,实行军户制度和世兵制,所以不同于汉族的征地制,辽朝没有国民应征兵制,也就是说不是每个百姓都可以当兵,而且每个百姓都有所属的军户,分清职责。

西夏与宋朝互为对立,但却保持着不断的缓和,至少在避免全面爆发战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西夏十分擅长,从长远的角度,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相当重要。

影响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时期,形成了地域广阔的军地聚居局面,宋朝的国力被提高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在政治上,北宋逐渐形成了一个中央负责,地方自治的制度模式,并加强了官僚制度的稳定性,使得社会稳定。

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了各地区的商业特色,加强了商业城和商业行业的发展。

同时,这一时期的战争也对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影响。

在文化方面,北宋是个极为繁荣的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学术上和科技上有自己的特色。

辽国与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也得以得到发扬,在西夏,佛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结论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时期,各方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取得了各自的成就。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且对世界历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掌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资料:教师收集关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和视频等。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了解相对较少,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简要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情况。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视频、课件、黑板
1.通过“澶渊之盟”历史纪录片的播放,以视觉的方式可增加知识传授的有效性。2.“小组讨论”--以问题探究教学策略和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相结合的方式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并立民族政权间的和战关系,进而树立学生民族间战争的正确评价方法。
四、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过渡:与宋辽澶渊之盟之后的和平局面相反,据《西夏史稿》记载,宋夏间的战争却是无休止地进行着,特别是元昊称帝后,西夏军队不断向北宋边境大举进攻,但双方迫于各方压力走向了和谈,大家通过观看历史情景剧“宋夏和谈”了解其谈判的原因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那么宋夏和谈成果与澶渊之盟有何相同点有何不同点呢赠岁币相同,双方关系不同,北宋与辽约为兄弟,与西夏约为君臣。但共同的是在边境设置了榷场,使得中原的丝织陶器、辽与西夏的马牛羊在此交易,苏辙在《栾城集》中描述了这一祥和的景象,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辽、西夏与北宋这三个并立的政权之间,不仅在和平时期,有相互学习的民族交融,在战争时期,有人口的流动交融,此外,战后还有互市贸易中的交融。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展示的方式完成契丹族与党项族兴起发展与建国的教学任务,以问题探究教学策略和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与民族间战争的正确评判方法,通过情感体验教学策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即宋辽、宋夏间的和战关系。
学法:本课的头绪较多,学生需要抓住中心问题:“辽、西夏的兴起与北宋的并立(和战)。”认识到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特点,需要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可以通过列表归纳掌握重要的史实。
4.中原汉族,中原先进的文化。
5.游牧的生活方式。
6.民族融合的表现:①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②学习农耕;③学习汉族文化如模仿创造文字;④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这是现藏于内蒙古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的宝山壁画,墓主下葬的时间为923年(展示唐至宋更替图那个时期,为什么距离长安、洛阳等中展示《契丹鸡冠壶》《契丹货币》《契丹文字》,提出问题:从上述图片看,阿保机建国后,契丹族又有哪些发展?(2)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买牛契约西夏货币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但是在1044年与西夏签订了宋夏和约。

提出问题:西夏节节胜利,[板书设计]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国)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2.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3.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4.宋真宗时: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西夏攻宋2.宋夏和约。

初中历史_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案例一、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史实。

2.知道契丹、党项民族逐步兴起、建立政权的史实。

3.了解辽、北宋、西夏民族政权之间的和战关系。

4.把我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了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战有和,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1.契丹与党项族的兴起,辽与北宋的关系。

2.澶渊之盟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辽宋、夏宋之间的关系;认识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契丹传奇》,引导学生观看。

导入:契丹,一个传奇的民族,一个神秘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曾经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所处的时代恰是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重温那个时代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恢弘篇章!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讲授新课】一、崛起篇:契丹族和党项族1.契丹族的崛起首先,我们通过一段视频资料了解契丹族的崛起。

多媒体播放视频片段介绍契丹族,请同学们思考:1.契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3.辽(契丹)的建立情况(民族、时间、建立者、都城)PPT出示: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师:这就是契丹族的生活写照。

师:他们的生活用品也具有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生活的特色。

PPT出示:《辽鸡冠壶》生回答第2个问题,师总结:契丹族在与中原汉族交往中,学习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农耕、冶铁、纺织等)和生活方式(建造房屋、城邑),改变了原来游牧骑射的生活方式,实力不断壮大。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北宋时期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这幅画反映了哪个时期的社会生活?”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幅画描绘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城市生活,反映了北宋时期经济的繁荣。
3.教师过渡:“在北宋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那就是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时期。那么,这个时期有哪些特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包括各民族的起源、发展及地理位置。
2.讲解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
3.详细讲述重要历史事件,如檀渊之盟、绍兴和议等,分析这些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强调民族关系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5.情境体验,提升感悟:设计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情境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课堂小结,巩固知识: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7.教学评价,促进发展: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结合家庭实际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故事,增进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培养家庭学习氛围。
作业要求:
1.字迹清晰,书写规范,保持作业整洁。
2.作业完成后,请同学们认真检查,确保答案正确。
3.作业提交时间:下一节课上课前。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和平稳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北宋与辽、西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史料回顾: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

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

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久……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辽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的关系第一篇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七岁,赵策划兵变。

《第0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第0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2.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教师最后出示下表:3.(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巩固政权的措施)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史料解读(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2.提出问题: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教师指出:背景:辽军攻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老师归纳: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讨论:观点一: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观点二: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你支持那一种观点?
教师讲解:看起来似乎有些屈辱,也有人评价它是城下之盟。却被后世给予了肯定,原因在哪里呢?大家看材料一,可见,当时北宋每年给辽的岁币,与战争用兵的费用相比,仅占百分之一二,因而对于北宋统治者而言,也获得了切实的利益。而且双方还开展互市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另外,自此宋辽之间四十多年没有战争,被史书称为盛德大业。但苏轼却认为“以岁出金缯数十百万以资领敌”为“最下之策”。关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最公正的衡量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是否有推动历史的向前发展。
三、辽与北宋的和战
过渡:辽、北宋、西夏之间的并立局面也表明了这一时期古代中国国土的割裂,割裂会带来什么呢?--战争,也就是民族间的碰撞。
1、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宋辽之间的关系变化。
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爆发了不同程度的战争,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澶渊之战的背景、经过。
看完视频,同学们知道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围绕解决哪一块地盘而展开?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此地的丧失使北宋边境失去了屏障,置于契丹的铁骑之下。澶州之战,面对战场上胜利的有利时期,北宋朝廷却与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内容有三点比较重要,哪三点呢?一是约为兄弟之国中谁是兄,谁是弟?是谁给谁岁币呢?大家有什么疑问呢?
视频、课件、黑板
1.通过“澶渊之盟”历史纪录片的播放,以视觉的方式可增加知识传授的有效性。2.“小组讨论”--以问题探究教学策略和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相结合的方式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并立民族政权间的和战关系,进而树立学生民族间战争的正确评价方法。
四、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过渡:与宋辽澶渊之盟之后的和平局面相反,据《西夏史稿》记载,宋夏间的战争却是无休止地进行着,特别是元昊称帝后,西夏军队不断向北宋边境大举进攻,但双方迫于各方压力走向了和谈,大家通过观看历史情景剧“宋夏和谈”了解其谈判的原因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展示的方式完成契丹族与党项族兴起发展与建国的教学任务,以问题探究教学策略和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与民族间战争的正确评判方法,通过情感体验教学策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即宋辽、宋夏间的和战关系。
学法:本课的头绪较多,学生需要抓住中心问题:“辽、西夏的兴起与北宋的并立(和战)。”认识到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特点,需要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可以通过列表归纳掌握重要的史实。
教学资源:
视频、课件、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一、课程导入
同学们,请问大家有看过《杨家将》、《杨门虎将》或《杨门女将》电视剧吗?
(播放视频)
有看过的同学知道这些电视剧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王朝呢?北宋,杨家七郎七子去一子回的悲剧发生在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交战的过程中呢?
聆听思考并回答问题:
1.北宋,辽
2.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开封(东京)。
3.契丹族与党项族
视频
1.通过历史电视剧导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回顾旧知,为本课宋、辽、西夏并立的局面和宋辽、宋夏关系的展开做铺垫,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出示“形势图”使学生在时空观念上认识三个并立的政权。
交战的一方首先是北宋,北宋的建立者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的是谁?他于960年建立北宋之后,将都城定在哪里?与北宋交战的是处于北宋北部的辽国,这一时期,与北宋、辽并立的还有西夏王朝,出示《辽、西夏与北宋并列形势图》,这些王朝分别是由哪些民族建立的呢?对,契丹族与党项族。那么北宋与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会如何发展?
4.中原汉族,中原先进的文化。
5.游牧的生活方式。
6.民族融合的表现:①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②学习农耕;③学习汉族文化如模仿创造文字;④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
7、学生回答三个政权建立的情况
课件、视频
1.通过请小老师讲少数民族建国的方式,不仅可以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达到培优的目的,而且通过向其他学生介绍更多课本外的知识,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2.传说故事,可以培养学生从传说中提炼其传达的历史事实的能力。3.通过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的实证方式向学生展示民族之间融合的表现。
课题名称
《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年级
一、课标描述: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党项契丹的先后兴起与建国,辽宋战争、宋夏和战等,掌握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2、通过评价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上民族之间的和战关系及战争性质,进而确立唯物史观。
2.党项族:那么处于西北的党项族又是如何兴起的呢?与契丹族相比有哪些异同点呢?请小老师为同学们介绍党项族建国的基本信息。契丹族和党项族在兴起之后分别建立了政权,与北宋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我们知道虽然契丹与党项在建国方面不同,但他们的兴起并非一直独秀的发展,有向其他民族借鉴,是哪个民族呢?借鉴什么呢?辽和西夏的文字也都是由汉字改造而成。从他们的货币和印章中都可以看出来,生活中呢,学习中原先进的陶瓷制作技术,包括鸡冠壶,也称马镫壶,置于马的两侧装水,通过仿造汉人酒器,增加了把手。根据两位小老师的讲解和图片的观看,我们知道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有融合,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那么宋夏和谈成果与澶渊之盟有何相同点?有何不同点呢?赠岁币相同,双方关系不同,北宋与辽约为兄弟,与西夏约为君臣。但共同的是在边境设置了榷场,使得中原的丝织陶器、辽与西夏的马牛羊在此交易,苏辙在《栾城集》中描述了这一祥和的景象,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辽、西夏与北宋这三个并立的政权之间,不仅在和平时期,有相互学习的民族交融,在战争时期,有人口的流动交融,此外,战后还有互市贸易中的交融。
再次出示《辽、西夏与北宋并列形势图》,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表格归纳总结辽、西夏、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
学生聆听小老师对于少数民族历史、建国情况和生产生活方面的介绍,思考并回答问题:
1.游牧的生活方式
2.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他于10世纪初建立辽,定都在上京临横府。
3.党项族:李元昊于1038年或11世纪中期建立西夏,定都在兴庆府。
二、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首先,老师给大家讲解契丹族的兴起和族名的含义,并且出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tián猎是生涯),让学生思考契丹的生活特点?
其次,播放视频契丹族起源的视频,看看契丹的兴起。
最后,请一位小老师讲述契丹建国的基本史事。由小老师的讲述,我们不仅知道契丹族的英雄(耶律阿保机)于何时建立辽国,并将都城定在哪里呢?
难点:民族政权之间的并立是通过彼此之间的和、战关系表现出来。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受知识水平限制,以及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有限,对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交往往往不能正确认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如果不议和,继续交战,会出现什么状况?和议后双方的交往又是一种什么情形?通过问题的探讨,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及并立关系的掌握,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3、通过历史纪录片视频的方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宋辽和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价澶渊之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的重大贡献,对形成现在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聆听并思考
课件、黑板
1、通过契丹族与党项族的消失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其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板书 作业
板书设计: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民族融合
一、民族的兴起与建国
1.契丹族
2. 党项族
二、民族间的碰撞
1.宋辽:澶渊之盟
2.宋夏:和谈
作业:第7课 选择题
2.认识到这一时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繁,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只能从正义与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民族间战争的性质;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不要唯“汉”独尊,树立民族间战争的正确评价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澶渊之盟的签订,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关系。
学生表演《宋夏和谈》历史短剧
原因:战争使双方都遭受了重大损失。
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齐声朗读《栾城集》
课件、黑板
1.通过情景创设教学策略即学生再现历史谈判场景,扮演历史人物角色的方式,体会宋夏和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对宋辽、宋夏协议的内容进行区分和记忆。
五、本课小结
这种民族大交融的结果是什么呢?在我国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没有契丹族、党项族,他们是怎样神秘“消失”的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随着辽夏政权的兴衰在历史上发展和变迁情况。但老师想问的是契丹文明和党项文明也彻底地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之中了吗?没有,为什么?用一句诗可以概括“落红不是无情物,或做春泥更护花”,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交融,形成了我们现在多彩和谐的中国民族大家庭。
1、关系变化:宋太祖,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宋攻辽失利,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辽攻宋,澶渊之战与澶渊之盟。
2、内容:一是约为兄弟之国,二是宋给辽岁币,三是设置榷场。
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宋真宗给辽岁币。
3、评价:积极: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以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和平稳定的状态,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消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