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域文化》期末复习指导.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第五章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03236a4be518964bcf847cc2.png)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第五章安徽的艺术学习目的:安徽的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各种艺术形式发展生机蓬勃,流派纷呈,名家迭出。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历史,各种艺术形式的代表样式、主要特点、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从而对安徽的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有立体的认识。
学习要求:1、从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五个方面,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安徽戏曲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
3、通过本章的学习,在掌握各种艺术形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欣赏各种艺术作品。
学习建议:1、结合教材自学和课外延伸阅读,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艺术形式表现的更多的是动态的、直观的、立体的样式,建议学生走出课堂,去观摩戏曲、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项艺术作品,体会安徽艺术的独特韵味。
3、如果有可能的话,结合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安徽艺术之旅”游,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安徽文化艺术的底蕴。
一般了解:安徽的戏曲艺术概况、舞蹈艺术概况、绘画艺术概况和建筑艺术概况。
一、戏曲艺术1、安徽目连戏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剧种,它主要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间救母的故事。
安徽目连戏又叫“大戏”,主要流行于当时的徽州、池州、宁国、太平四府地域。
安徽目连戏具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神奇而夸张的脸谱,行当俱全,还有讲求排场的一套演出规矩,唱腔为联曲体制。
安徽目连戏一开始受到弋阳腔、青阳腔的影响,主要是用高腔形式在演唱,后来又兼唱部分昆曲、乱弹、徽戏,流传的时间很长,影响很大,在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目连戏由于宣扬佛教行善劝世,大多是崇信佛教的信徒行善还愿时演出,故俗称“还愿戏”。
现在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福建等地乡间也还有目连戏的演出,安徽目连戏流传时间长、辐射面积广、影响大,又因山区较偏僻闭塞,宗族关系复杂,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原生态的目连戏面貌。
电大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电大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fa867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f.png)
电大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篇一:2022年年电大《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安徽地域文化》作业1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康熙批准了由吏部汇奏并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性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政革意见,其中,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安徽省三司健全,因此,康熙六年(1667)一般认为是安徽建省标志。
2、安徽建省大致经历了元末明初的行政区域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布政使划片分治;康熙四年(1665年)调整左、右布政使辖区,使苏、皖两省分省分治奠定基础,确定疆界;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正式将省会定于安庆。
因此,一般把公元1667年8月30日作为安徽省诞生纪念日。
3、解放战争后期,安徽境内的淮河南北、江淮地区先后解放,初建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3个行政公署,下设专区,再下为县、市。
1949年4月,撤销上述3个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
5月,随着江南地区全部解放并普遍建政,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
两个行署行使省的权力,但比省的规格要小。
行署下辖直辖市、专区,再下为县及专辖市。
1952年4月,撤销皖南、皖北2个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
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
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驻合肥。
4、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5、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6、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兼容性、多样性、不平衡性、开拓创新性的基本特点。
7、道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派之一,春秋末年的老子初步创立了道家思想体系,战国中期的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者。
安徽地域文化考察论析题
![安徽地域文化考察论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3d973d5c01f69e31433294bb.png)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考察论析题”部分四、考察论析题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你所在地区历史沿革的大致情况。
(以寿县为例)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
一说据《新唐书》:“郑、汴,陈、蔡、颖为寿星分”。
因系寿星分野,故曰寿县。
一说据“长寿”意命名。
战国时为寿春邑,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迁都于此。
秦置寿春县。
晋武帝时以避郑后讳改为寿阳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置寿州。
明初并寿春、安丰二县入寿州。
1912年改寿县。
1949年1月17日寿春解放。
先后属六安专区、六安地区、六安市。
寿县在唐虞时属扬州,禹因唐虞,建六国于淮南。
封皋陶之后于英六。
据《通典》记载,寿县安丰为春秋六国,系皋陶所封之地。
周为州来国地。
春秋楚邑。
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成为吴季札的封地。
公元前493年,楚昭王伐蔡,蔡昭侯求救于吴,为便于驰援,吴王建议昭侯迁都于吴地州来(今凤台县),遂为蔡侯重邑。
公元前447年,楚惠王乘吴越争霸无暇助蔡之机而灭蔡,又复属楚。
《史记·楚世家》记载,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这是史书最早出现“寿春”名称。
秦统一六国,置寿春县,属九江郡,郡治设寿春。
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都寿春(《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但不久即以谋反罪将其处死。
继封自己的小儿子刘长为淮南王,仍都寿春。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除,属九江郡,寿春为郡治。
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部,寿春属扬州部。
东汉,属扬州九江郡,辖寿春、下蔡两县。
扬州刺史袁术治所设寿春。
后袁术称帝,亦于寿春建都。
三国时,曹操击败袁术,寿春属魏之九江郡,治所设寿春。
晋时历为扬州和淮南郡、豫州之寿春郡治所。
孝武帝为避郑太后(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
《宋书·武帝纪》记载,刘裕做宋王时曾以此地为王都。
南朝宋,一度改寿阳县,置睢阳县,为豫州治所。
这一时期,境界来去无常,诚如《旧唐书·地理志序》所说:“南北分争,何暇疆理,三百年间,废置不一。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三解析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三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0d75916bec0975f465e251.png)
1、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池州诗人群和宣州诗人群。
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另外,安徽的巢湖地区还诞生了中唐著名诗人张籍。
2、在安徽贵池秋浦县,李白居住了数年之久,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著名组诗《秋浦歌》十七首。
除了李白外,唐代还有多位名诗人在安徽进行过文学创作,例如曾任滁州刺史的韦应物,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滁州西涧》、《游西山》等;白居易曾在宣州写下《窗中列远岫》、《送侯权秀才序》等作品;曾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陋室铭》、《和州刺史厅壁记》等。
3、北宋安徽文人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梅尧臣、郭祥正、杨杰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派,他们的作品源于生活,风格上多承古体,反对西昆体浮靡的词风,艺术成就较高;另一派是以吕公著、吕希哲等人为代表的“教化”派。
他们重道轻文,提倡以理入诗但缺乏现实生活内容。
这两派各有特点,共同构成北宋安徽诗坛的风貌,也是整个北宋诗歌创作的缩影。
4、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世称宁献王,明初戏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杂剧。
他的戏曲理论著作《太和正因谱》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尤其是音韵格律方面的宝贵财富。
5、郑之珍,明代戏剧作家,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又名《劝善记》。
该传奇是在目连传说的变文、杂剧基础上改编而成。
剧中写傅罗卜(法号目连),为救母去西天取经,学得佛法后深入地狱,历经磨难救出母亲的故事。
6、汪道昆在杂剧创作上享有盛名,今存《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种,都是一折短剧,合称《大雅堂乐府》。
内容都借传说来写历史人物的爱情故事:《高唐梦》叙楚襄王梦中会见巫山神女;《五湖游》述范蠡同西施归隐太湖之事;《远山戏》取汉京兆尹张敞为妻画眉故事;《洛水悲》写甄后之魂化为洛水之神,与曹植的奇遇。
7、阮大铖,明末著名诗人、戏曲家。
其人品行恶劣,在青史上素有骂名,但在文学上却很有成就。
有传奇多部,今存《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四种,合称《石巢四种》。
【免费下载】安徽地域文化10012试卷及答案
![【免费下载】安徽地域文化10012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02c8bda0116c175e0e480d.png)
试卷代号:5958 座位号□□安徽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旅游、电子商务专业地域文化试题(开卷)2010年1月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分数得分评卷人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安徽建省大致经历了元末明初的行政区域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布政使划片分治;康熙四年(1665年)调整左、右布政使辖区,使苏、皖两省分省分治奠定基础,确定疆界;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正式将省会定于。
因此,一般把公元1667年8月30日作为安徽省诞生纪念日。
2、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3、到春秋战国时期,安徽的农业发展水平由一项水利灌溉工程得到见证,这就是的开凿与修建。
4、朱熹继承发展了先秦的教育目的论,提出“ ”、“ ”的教育目标。
5、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诗人群和诗人群。
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
6、在安徽贵池秋浦县,李白居住了数年之久,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著名组诗《》十七首。
除了李白外,唐代还有多位名诗人在安徽进行过文学创作,例如曾任滁州刺史的,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滁州西涧》、《游西山》等;白居易曾在宣州写下《窗中列远岫》、《送侯权秀才序》等作品;曾任和州刺史的,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陋室铭》、《和州刺史厅壁记》等。
7、安徽绘画起源于四世纪,最早出现的画家是晋代。
以后,又出现唐代的曹霸、薛稷、周防,宋代的惠崇、丁贶、崔白、李公麟,元代的朱璨等一批杰出画家。
明清时期是安徽绘画的高峰期,有詹景凤、丁瓒、丁云鹏等绘画高手;清初,则出现以渐江为首的,以梅清为首的,以萧云从为首的。
乾嘉年间,萧县兴起龙城画派。
这些画派对中国的绘画传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8、徽州三雕,指砖雕、、,其中尤以砖雕历史悠久,别具特色。
地域文化名词解释
![地域文化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58561c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9.png)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名词解释”部分二、名词解释:淮河文化圈: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
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皖江文化圈:皖江文化圈一般是指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
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具有水文化的特点,开放创新意识浓。
徽州文化圈: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
徽州文化是安徽地域文化中最成熟、最具有代表性、最典型的地域文化。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道德经》:《道德经》,亦称《老子》。
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其基本范畴是“道”与“德”,相比较起来,“道”最为基本。
新安理学: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
朱熹门生弟子众多,遍及闽中等南方地区,他们同尊朱熹并形成众多的流派,其中徽州的朱门弟子以朱熹嫡传自誉,在发明、诠释朱子学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在元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于明初达到鼎盛。
新安理学一以贯之的学说宗旨、一脉相承的理学家群和鲜明的学派特征,对12世纪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徽州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三解析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三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2ec9bff524ccbff1218455.png)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池州诗人群和宣州诗人群。
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另外,安徽的巢湖地区还诞生了中唐著名诗人张籍。
2、在安徽贵池秋浦县,李白居住了数年之久,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著名组诗《秋浦歌》十七首。
除了李白外,唐代还有多位名诗人在安徽进行过文学创作,例如曾任滁州刺史的韦应物,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滁州西涧》、《游西山》等;白居易曾在宣州写下《窗中列远岫》、《送侯权秀才序》等作品;曾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陋室铭》、《和州刺史厅壁记》等。
3、北宋安徽文人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梅尧臣、郭祥正、杨杰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派,他们的作品源于生活,风格上多承古体,反对西昆体浮靡的词风,艺术成就较高;另一派是以吕公著、吕希哲等人为代表的“教化”派。
他们重道轻文,提倡以理入诗但缺乏现实生活内容。
这两派各有特点,共同构成北宋安徽诗坛的风貌,也是整个北宋诗歌创作的缩影。
4、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世称宁献王,明初戏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杂剧。
他的戏曲理论著作《太和正音谱》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尤其是音韵格律方面的宝贵财富。
5、郑之珍,明代戏剧作家,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又名《劝善记》。
该传奇是在目连传说的变文、杂剧基础上改编而成。
剧中写傅罗卜(法号目连),为救母去西天取经,学得佛法后深入地狱,历经磨难救出母亲的故事。
6、汪道昆在杂剧创作上享有盛名,今存《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种,都是一折短剧,合称《大雅堂乐府》。
内容都借传说来写历史人物的爱情故事:《高唐梦》叙楚襄王梦中会见巫山神女;《五湖游》述范蠡同西施归隐太湖之事;《远山戏》取汉京兆尹张敞为妻画眉故事;《洛水悲》写甄后之魂化为洛水之神,与曹植的奇遇。
7、阮大铖,明末著名诗人、戏曲家。
其人品行恶劣,在青史上素有骂名,但在文学上却很有成就。
2023年秋中央电大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23年秋中央电大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056f5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1a.png)
安徽地区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江苏、安徽。
2、安庆3安徽合肥4、历史性独特性5、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6、延续性、多样性、开拓创新性7、老子庄子8、倡导新文化,颠覆旧文化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道德经》:《道德经》亦称《老子》。
老子旳思想集中体目前所著旳《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旳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其基本范围是“道”与“德”,相比较起来,“道”最为基本。
新安理学:朱熹作为理学思想旳集大成者,其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
朱熹门生弟子众多,遍及闽中等南方地区,他们同尊朱熹并形成众多旳流派,其中徽州旳朱门弟子以朱熹嫡传自誉,在发明、诠释朱子学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在元代得到深入旳发展,并于明初到达鼎盛。
新安理学一以贯之旳学说宗旨、一脉相承旳理学家群和鲜明旳学派特性,对12世纪后来旳中国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旳发展演变,以及徽州及周围地区旳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旳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安徽旳三大文化圈是什么?各有哪些特点?答:安徽文化在其长期旳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旳不一样,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旳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旳区域文化带。
淮河文化圈旳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旳地理和人文环境条件,有其深厚旳底蕴和丰富旳内涵。
由于淮河地区特殊旳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多种不一样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旳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旳特点。
皖江文化圈一般是指从远古到目前皖江地区发明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旳总和,其范围大体靠近于目前旳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都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
安徽地域文化试卷及参考答案
![安徽地域文化试卷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362faaa6c30c2259019ed0.png)
试卷代号:6167 座位号□□安徽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各专业地域文化试题(开卷)2011年6月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分数评卷人得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康熙批准了由吏部汇奏并经御前会日)月、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1667年830正式分为江苏、议讨论通过的全国性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政革意见,其中,)康熙六年使安徽省三司健全,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因此,(1667安徽两省,一般认为是安徽建省标志。
、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2,它们共同、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构成了安徽文化。
3、到春秋战国时期,安徽的农业发展水平由一项水利灌溉工程得到见证,这就是的开凿与修建。
尤其是徽商对数学的重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商业数学的发展,、4、《算林拔萃》、如徽商编了不少应用商业数学书籍,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铜陵算法》。
的《算法统宗》《算法纂要》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庸章算法》5、南齐著名诗人于明帝建武年间出任宣城太守,其间创作了数十首诗篇,如《宣城郡内登望》、《高斋视事》、《祀敬亭山庙》、《游敬亭山》、《始之宣城郡》、《往敬亭路中》等等。
这些作品既描摹出安徽宣城的风光与人情,又促进了当地文学的兴盛。
因为他的诗歌而使得敬亭山名扬天下,诸多诗人慕名而来,纷纷唱和。
6、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世称宁献王,明初戏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杂剧。
他的戏曲理论著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尤其是音韵格律方面的宝贵财富。
7、郑之珍,明代戏剧作家,著有传奇《》,又名《劝善记》。
该传奇是在目连传说的变文、杂剧基础上改编而成。
剧中写傅罗卜(法号目连),为救母去西天取经,学得佛法后深入地狱,历经磨难救出母亲的故事。
8、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诗人群和诗人群。
9、徽州三雕,指砖雕、、,其中尤以砖雕历史悠久,别具特色。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https://img.taocdn.com/s3/m/8ea64e0076c66137ee061961.png)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第七章独特的徽商文化学习目的:徽商作为一支重要的商帮,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
徽商发展的历史,可以为现代经济提供一些值得重视的借鉴。
在本章我们将要探讨徽商兴起的原因,徽商的主要特点,了解徽商经营的行业,以及徽商的影响,思考内涵丰富的徽商精神给我们带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习要求:1、了解徽商兴起的原因、徽商的主要特点。
2、对徽商从事的主要行业:盐业、典当业、茶叶业、木材业的经营情况有一个一般的了解。
3、重点思考内涵丰富的徽商精神学习建议:1、结合教材自学和课外延伸阅读,了解徽商的辉煌历史。
2、要结合徽商成功的具体事例,对徽商的特点、徽商精神的内涵做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3、如果有可能的话,组织学生到徽州进行“徽商文化游”,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徽商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般了解: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
一、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徽州自古以来,缺乏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是迫使徽州人大量外出经商谋生的基本原因。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粮食产量普遍较底。
山多田少,土地瘠薄,农业收入不足以自给,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徽州人不得不走出丛山,经商谋利。
徽州虽然“粮不足”,可是物产丰富。
异常丰富的土特产品向徽州人展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以商代耕,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的。
丰富的物产加上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二、徽商兴起的历史背景明朝中叶以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江南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赋役折银制度的推行,为徽州人经商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条件。
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商品的广泛流通和各级市场的繁荣,从而为商人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江南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为毗邻的徽州人经商提供了便利。
明代盐法变革给徽商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契机。
折色开中后,徽州人成批地来到两淮、两浙,从事盐业的经营,并逐渐取代山西、陕西商人而占据了盐业经营中的优势地位。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https://img.taocdn.com/s3/m/4d888d1801f69e31433294fc.png)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第六章安徽的宗教文化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道教、佛教的起源、流传、发展及其宗教人生论,掌握道教与道家哲学的理论渊源,认识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在安徽的发展和影响。
学习要求:1.明确老庄思想对于道教的源头作用。
2.了解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认识安徽的道教文化及其影响力。
3.简单了解安徽佛教发展历史及各期代表人物。
学习建议:1.在全面理清中国宗教文化脉络的基础上对安徽的道教、佛教文化有所认知。
2.在掌握道家哲学主要思想的基础上,了解内中包含的养生学说对于道教宗教人生论的影响。
3.通过阅读参考书,对于道教、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以安徽齐云山、九华山为代表的宗教名山有所了解。
一般了解:安徽的道教文化,原始道教的产生、道教的发展与兴盛;安徽的佛教文化,安徽佛教发展史。
一、安徽道教文化(一)原始道教的产生道教哲学的源头之一是道家哲学,道家哲学可以被看作是道教的主要支撑点之一。
由于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道教在利用道家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利用了老子的思想,把他奉为本教教主和尊神,《老子》则被奉为道教的祖经。
早期道教的主要创教活动之一是神化老子,改造道家,于是,《老子》和《庄子》就成为道教产生的重要源头。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外戚和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这种混乱动荡的局面,为道教的正式创立提供了土壤。
河北钜鹿人张角的太平道是民间巫术和黄老崇拜相结合的产物,张角利用太平道发动了黄巾起义,黄巾起义也反过来成为一场波澜壮阔的宗教运动,迅速推动了太平道的广泛传播。
五斗米道是另一个影响较大的原始道教,创始人是沛国丰县(今江苏省)的张陵。
后人尊他为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
当时规定凡入道及请求治病者,须交纳五斗米作为“信米”,故称为“五斗米教”。
张陵创立的五斗米教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五千文》为基本经典。
(二)道教的发展与兴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葛洪等人先后对道教的整顿和改造,道教逐渐由分散的原始状态进入了相当统一的成熟阶段,由民间宗教逐渐取向贵族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统治者的扶植和崇奉,逐步成为官方宗教,并为隋唐道教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电大作业《安徽地域文化》
![电大作业《安徽地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0db6dc908a1284ac850431f.png)
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 一、填空(每小题 1 分,共20 分。
)1、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 年8 月30 日),康熙批准了由吏部汇奏并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性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政革意见,其中,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安徽省三司健全,因此,康熙六年(1667)一般认为是安徽建省标志。
2、安徽建省大致经历了元末明初的行政区域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 年)左、右布政使划片分治;康熙四年(1665 年)调整左、右布政使辖区,使苏、皖两省分省分治奠定基础,确定疆界;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正式将省会定于安庆。
因此,一般把公元1667 年8 月30 日作为安徽省诞生纪念日。
3、解放战争后期,安徽境内的淮河南北、江淮地区先后解放,初建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 3 个行政公署,下设专区,再下为县、市。
1949 年 4 月,撤销上述 3 个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
5 月,随着江南地区全部解放并普遍建政,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
两个行署行使省的权力,但比省的规格要小。
行署下辖直辖市、专区,再下为县及专辖市。
1952 年 4 月,撤销皖南、皖北 2 个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
8 月7 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
8 月25 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驻合肥。
4、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5、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6、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兼容性、多样性、不平衡性、开拓创新性的基本特点。
7、道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派之一,春秋末年的老子初步创立了道家思想体系,战国中期的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者。
《安徽地域文化》思考与练习补充答案.doc
![《安徽地域文化》思考与练习补充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1f29aaba866fb84ae55c8d0c.png)
《安徽地域文化》思考与练习补充答案第一章安徽文化概说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你所在地区历史沿革的大致情况。
提示:马鞍山历史悠久,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改属越国和楚国,秦至西晋均属丹阳县(现今当涂县丹阳镇)。
东晋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滨的当涂县(今安徽怀远县境内)流民南徙,遂于今南陵一带侨置当涂县,江南始有当涂县名,但非实体县。
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侨置于牛渚(今采石)。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分丹阳县置南丹阳郡,郡治采石。
隋开皇九年(589年),将侨置于皖南一带的当涂具徙治姑孰城(今当涂城关镇),此是姑孰为当涂县城之始,迄今相沿不变。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太平州,治姑孰城,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
元改太平州为太平路。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义军攻占当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 辖县照III。
明清府治隶属不变。
民国裁府留县,当涂县直属安徽省。
1949年4月当涂解放。
1954年2月设马鞍山镇,隶属当涂县。
1955年8月设马鞍山矿区政府(县级),隶属芜湖专区。
1956年10月12 U,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
当涂县先后隶属芜湖专区(地区)、宣城地区。
1983年7月,当涂县(除大桥公社外)划属马鞍山市。
2011 年8月,含山县、和县划归马鞍山市。
第四章安徽的文学8、概述安徽明清时期小说和戏曲的创作。
提示:(1)戏曲创作明代安徽戏剧创作出现繁荣局面,首当其冲的是朱权和朱有炫[叔侄,其中朱权创作的《太和正音谱》,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尤其是音韵格律方面的宝贵财富。
之后安徽戏曲作家层出不穷,较有成就的有:郑之珍(著有传奇《目连救母》);汪道昆(今存短剧《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种,合称《大雅堂乐府》);梅肺祚(著有杂剧《昆仑奴》,传奇《玉合记》、《长命缕》);阮大钺(今存《春灯谜》、《燕了笺》、《双金榜》、《牟尼合》四种,合称《石巢四种》,其戏剧作品曲工词丽、情节热闹,尤擅用误会与巧合法制造喜剧效果,在中国古典喜剧的创作上堪称楷模)。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https://img.taocdn.com/s3/m/8e9f656827d3240c8447effd.png)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第四章安徽的文学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安徽文学的历史发展、安徽文人对中国文学史的历史贡献,以及著名皖籍作家与作品有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与认识。
学习要求:1、了解安徽古代及现代文学发展的概况。
2、了解安徽历史上出现的文学人物及其文学创作。
3、掌握安徽著名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
学习建议:1、全面深入阅读教材内容;2、结合本章思考题进行重点学习;3、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查找文献,阅读原著。
一般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徽文学概况、唐五代时期安徽文学概况、两宋时期安徽文学概况、元明清时期安徽文学概况、现代安徽文学概况。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安徽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安徽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也从此时拉开了序幕。
曹操父子与嵇康是这一时期安徽文坛的领军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贡献卓越,影响深远。
嵇康的诗歌与散文嵇康(223~263),字叔夜,沛国 (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魏晋正始时期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于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
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
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
有《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代秋胡歌》、《幽愤诗》、《述志诗》、《思亲诗》、《琴歌》、《游仙诗》等。
嵇康的文章也非常出色。
他的散文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长于析理,注重理性的感悟和阐发;二是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敢于真实地抒写个体情性,勇于表现肯定自我的要求和愿望。
他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宅无吉凶摄生论难》、《管蔡论》等都长于析辩,而他的《家诫》、《与吕长悌绝交书》、《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则完全是其个性的体现,其中《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看作他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文笔自由奔放,率性畅达。
他的诗歌文章,既继承了建安文学的通脱之风,同时又具有正始文人任性而为,与自然亲和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安徽的学术文化
一般了解:老子及其思想、庄子及其思 想、宋明理学、戴震及其皖派经学。 掌握:朱熹与新安理学、新文化运动。
作为老子哲学体系核心的“道”的内涵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道是真实存在的,道是物,却是 浑然一体之物。第二,道是万物的根本。 第三,道是万物运动的规律。 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对 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它 立足个人生存的困境并试图超脱出来, 这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
《安徽地域文化》期末复习指导
“安徽地域文化”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 课程考核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安徽广播电视 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的 学生或其它专业本科、专科的选修生。 二、考核说明的依据
本课程的考核说明是根据“安徽地 域文化”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课程主教 材《安徽文化概要》(王德寿主编)和 多媒体教材编制的,是“安徽地域文化” 课程考试命题的依据。
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 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据说是汉 代名医华佗发明的。五禽戏,顾名思义, 是根据五种动物的动作进行编排的嬉戏 活动。这五种动物分别是虎、鹿、熊、 猿、鸟。华佗将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 转头颈、熊的卧倒身子、猿的脚尖纵跳、 鸟的张翅飞翔等动作联系起来,编成一 套可以舒展全身各个部位的体操。这是 我国医疗体育史上的创举。
文化: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 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 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主要:地域 内文化的生成、演化和发展的进程及其 规律,文化的内在结构、形态特征及其 相互关系,地域内文化的分布状态与空 间组合特征,地域之间文化的交融、渗 透与整合,文化与地域之间的互动关系 以及生态剖面,地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 化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等。
皖江文化圈及主要特点:皖江文化圈一 般是指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创造的物 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范围大体 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 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 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皖江 文化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1)源远 流长的古皖文化;(2)皖江文化内容丰 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3)皖江文 化具有水文化的特点;(4)开放创新意 识浓。
四、计分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与期
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考 核总成绩的30%,期末考核占考核总成 绩的70%。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采用平时作 业的形式,每学期四次,作业题目由省 电大统一安排。期末考核采取开卷考试 的形式。考试由省电大统一命题,考卷 的卷面分数为一百分,考试时间为九十 分钟。试题类型主要包括填空题、名词 解释、简答题和考察论析题四类。
淮河文化圈及主要特点:淮河文化圈一 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 文化带。淮河文化圈的形成得益于得天 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条件,有其深厚 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由于淮河地域特 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 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 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 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
第一章 安徽文化概说
一般了解:安徽建置沿革情况,包括安 徽建省前的建置情况、安徽建省经过、 安徽建省后的建置。 掌握:安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文化的 基本概念、地域文化的概念、安徽文化 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掌握: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安徽 的三大文化圈:淮河文化圈、皖江文化 圈、徽州文化圈。
第三章 安徽的科技文化
一般了解:安徽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包括农田水利与农学成就、矿冶制瓷与 纺织技术成就、天文学与数学成就、医 学与物理学成就。
芍陂的开凿与修建、圩田的出现、 天文学家桓谭和王蕃、华佗的五禽戏、 明清时期安徽突出的科技成就、朱载堉 的十二平均律、数学家程大位、天文学 家数学名家梅文鼎、方以智的《物理小 识》。
格物致知论:格物致知论是朱熹哲学思 想的一个重要理论。朱熹继承了程颐的 观点,他认为,人的心中生来就包含有 一切事物之理,但心却不能直接认识自 己,必须通过“格物”工夫,对事物加 以研究,才能达 : 新 文 化 运 动 是 指 20 世 纪 初 (1915-1923年),一批资产阶级激进民 主主义者针对内忧外患的时局发起的以反 对封建文化为主要内容,旨在打破封建主 义的束缚,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思 想解放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新文 化运动的口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集中表 现为提倡新文化,颠覆旧文化。
宋明理学概述:“理学”并非特指某个 哲学流派,而是通称横贯宋元明清四个 朝代的哲学思潮,一般以理学、宋学、 道学和新儒学指代,比较通行的是道学 和理学。
朱熹与新安理学:作为二程的嫡传弟子, 朱熹继承了他们的主要思想,同时吸收 了周敦颐关于太极的学说和张载关于气 的理论,朱熹将这三者糅合在一起,并 综合北宋理学诸家学说,建立起庞大的 哲学体系,将传统儒学提高到前所未有 的哲理化高度,成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 者,其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 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前人的 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哲学 范畴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理气论、 心性论、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并进说等各 方面内容。
三、考核要求
考核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一般了解、 掌握、重点掌握。一般了解是要求学生 对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有初步的认识; 掌握是要求学生在对一些知识点了解的 基础上,能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归纳 总结;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在对教材学习 的基础上,结合课外的阅读、参观、学 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其中一些文化 现象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论述。
徽州文化圈及主要特点:徽州文化是指 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 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 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 现象。徽州文化是安徽地域文化中最成 熟、最具有代表性、最典型的地域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特点:(1)徽州文化内涵 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 (2)徽州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