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书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书法(一)原文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二)解析1. 首联-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描绘出登上岳阳楼后看到的壮阔景象。
站在岳阳楼上,远望岳阳城的景色尽收眼底,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湖。
这两句从空间上进行描写,展现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
2. 颔联-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是千古名句。
诗人笔下,大雁仿佛懂得人情,将诗人的愁心带走;而君山则像是衔来了美好的月亮。
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引”和“衔”字赋予了雁和山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此时欢快的心情。
3. 颈联-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进一步渲染了岳阳楼之高。
诗人感觉自己在云间安榻,在天上举杯饮酒,这种夸张的描写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出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
4. 尾联-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描写了诗人醉酒后的状态。
凉风吹来,吹得诗人的衣袖飘舞,既写出了一种闲适惬意的感觉,又与前面的欢快氛围相呼应,给全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李白书法特点(一)整体风格1. 李白的书法如同他的诗歌一样,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
他的书法笔画舒展自如,线条流畅,充满了灵动之感。
在书写过程中,笔势奔放,不受拘束,体现出他自由奔放的个性。
2. 其书法往往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笔画的轻重缓急、疏密相间,就像诗歌中的韵律一样,富有变化。
例如,在一些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处,可能会有轻重的变化,笔画之间的间距也会根据书写的节奏有所调整。
(二)与诗歌风格的联系1.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的书法也同样如此。
在书法作品中,他可能会运用一些独特的笔法或者字体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浪漫情怀。
字体的形态可能会比较奇特,有些笔画会像他诗歌中的夸张描写一样,有超乎常规的伸展或者弯曲。
2.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自由、豪放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也反映在他的书法创作中。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出自唐代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赏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
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是写雁儿。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二篇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二篇《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1登岳阳楼朝代:唐代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一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一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赏析一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
(最新版)
目录
1.诗歌背景介绍
2.颔联的意象和意境
3.颔联中的修辞手法
4.颔联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5.结论
正文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与夏十二共同创作的,描绘了他们一同登上岳阳楼时的美景。
颔联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下面我们来详细鉴赏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颔联的意象和意境。
颔联中提到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了从岳阳楼上看到的壮阔景象。
吴楚两国在东南方向划分,而乾坤(天地)则在日夜浮动。
这种宏观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颔联中的修辞手法。
这里运用了对仗和夸张两种修辞手法。
对仗是指上下句之间字数、词性和意义都相对应,如“吴楚”对“乾坤”,“东南坼”对“日夜浮”。
夸张则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乾坤日夜浮”就是通过夸张手法,将天地的运转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
接着,我们来探讨一下颔联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岳阳楼上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这种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自身抱负的抒发,体现了唐代诗人的豪放和奔放。
第1页共1页。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 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 如同在天上传杯饮酒一般。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醉后凉风习习吹人,楼高风急, 高处不胜寒,衣袖翩翩飘舞而回。
—— 愉悦心情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 1、颈联写的是什么? 尽享酣饮之乐
• 2、哪些字用的好?
连 —— 下榻处 接 —— 浮杯、流觞
夸 张
衬 托
岳阳楼极高 ——
愉悦心情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1、尾联写的是什么? 酣饮之乐
• 2、让你感受到的诗人形象是什么样的? 仪表何等潇洒,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 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致,溢于言表!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 1、首联写的是什么? 诗人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
• 2、哪些字用的好?
尽 —— 一览无余 迥 —— 看得远 开 —— 湖之开阔
衬 托
——
楼 高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1、颔联写的是什么? 诗人仰观天宇所感。
• 2、哪些字用的好?
引 —— 愁心去 衔 —— 好月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拟 人
全诗运用衬托和夸张的手法, 没有一句正面描写楼高,句句从 俯视、遥望、纵观岳阳楼周围景 物的渺远、开阔等情状落笔,却 无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 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通过描写
秋风月明之下在岳阳 楼上看到的浩荡无边 的景象
表现了 诗人一时乐以忘忧 的闲适旷达的胸襟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赏析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赏析:此诗写于乾元二年(759) 秋,是李白遇赦东归后,与友人夏十二游岳阳楼时所作。
岳阳楼即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齐名,人称南国三大名楼。
在这座背倚滔滔长江、雄视八百里洞庭的名楼上,可将岳阳一带的壮丽景色尽收于眼底。
历代文士,每登此楼,多有佳作。
李白此诗,无疑是其中最为出色的篇章之一。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首句总写登楼俯看之景。
登上此楼,放眼四望,岳阳美景一览无余。
“岳阳尽”的“尽”字,一笔总括岳阳全景,语极精炼。
次句分写长江洞庭。
“川”指长江,在岳阳楼上向北眺望,远处奔流的江水依稀可见。
“洞庭开”,是说洞庭湖水明亮如镜、展现眼前。
诗人在《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一诗中,对洞庭湖也作过类似的描写:“淡扫明湖开玉镜。
”两相参读,不难体会出,“开”字在诗中实有“展开”之意。
许多鉴赏文章都将其仅仅理解为“开阔”,显然不够全面。
诗贵发端,古今皆然。
李白此诗,一落笔便勾勒出一幅长江洞庭烟波浩渺的图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确实非同凡响。
俯视之景,宏丽壮阔;仰望所见,更称人意:“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在诗人眼中,秋雁南飞,仿佛在为人分忧。
东山吐月,似乎来娱宾助兴。
这两句,与其说是写景,还不如说是在表现诗人面对这些景物时的主观感受。
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言情的表现手法,把秋雁、山月这些常见的自然景物写得有情有意,可亲可爱,生动而又准确地表达了自己遇赦后的喜悦心情。
同是写景,开篇写得高远雄浑,这两句则妙趣横生。
诗人的笔触,或重或轻,或庄或谐,真是随物赋形,挥洒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面对着良辰美景和嘉宾盛筵,诗人不禁涌起无限逸兴壮思,一时间恍若身临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欢宴,周围白云缭绕。
席间行杯换盏,就如同在天上一样。
这两句极写岳阳楼之高,语虽夸张却不显得荒诞,反而让人觉得这才是醉人醉语,真率可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22. 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3. 赏析两首诗中“月”的不同。
【答案】22. (1). 暮春 (2). 秋天23. 《闻》诗中的“月”,是诗人对友人思念的寄托物,《与》诗中的“月”,有期待团圆美好之意。
【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理解诗歌内容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
(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一首,“杨花落尽”可见是暮春时节;第二首,“雁引愁心去”中有“雁去”,可见是秋天来临。
【2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意象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借助诗歌中的“注释”“标题”“意象”“诗眼”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来理解诗词意象的含义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赠友诗,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登楼咏怀诗。
两首都选择了“月”这一意象。
由于两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月”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的月,是诗人对友人思念的寄托物,月亮分照两地,诗人期待能把因飘零与思念化作的愁绪,通过明月带给友人。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写“月出山口”,一方面是为了衬托楼高,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月亮带来了团圆美好之意,写出了超脱豁达,豪情逸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著名诗作,全诗共十三句,流传甚广。
该诗主要描写了作者登上岳阳楼,俯瞰美景,感叹万物之美的情景。
全诗如下:
登岳阳楼
夏日登岳阳楼臨湖下,看雲海日長烟霞徐來送客楚山孤峰
迥自落日余辉山色空蒙雨露草木深情霜雪欲待乘長江去李白在这首诗中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诗中的“雲海“、“烟霞“、“湖“、“山“、“草木“、“霜雪“等自然景观的描写,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同时,诗中的“送客楚山孤峰“、“欲待乘長江去“等句子,更是展现了作者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旅途的热爱。
唐诗赏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译文习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译文|习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全诗没有正面描写楼高,而是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从俯视、遥望、纵观、感觉等不同角度形容楼之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风格飘逸潇洒。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注释1.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2.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3.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4.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5.行杯:谓传杯饮酒。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4.人们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试作简要分析。
(9分)(6)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
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7)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翻译
唐代•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这是一首关于:写景 的诗
翻译译文
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注释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
李白搁笔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 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 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 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 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 上。”
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 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 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及同步练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及同步练习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词句注释】1.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名字不详。
岳阳楼:坐落在岳州郡治西南,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
西临洞庭,左顾君山,为湖南名胜。
2.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省岳阳市。
3.迥:远。
一作“向”。
洞庭开:指洞庭湖水宽阔无边。
4.“雁引”句:一作“雁别秋江去”。
5.“山衔”句:指月亮从山后升起,如被山衔出。
6.连下榻:为宾客设榻留住,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
连:一作“逢”。
7.行杯:谓传杯而饮。
8.回:回荡,摆动。
【白话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仿佛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诗人翩翩起舞,衣袖随风回荡。
【创作背景】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作品赏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全诗没有正面描写楼高,而是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从俯视、遥望、纵观、感觉等不同角度形容楼之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风格飘逸潇洒。
前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
“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
“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渺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
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离亭燕》《浪淘沙 双燕又飞还》《暮过山村》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下榻:指留宿处。
行杯:浮杯,流觞。
回:回荡,摆动[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相关试题(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4.人们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试作简要分析。
(9分)(6)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
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7)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阅读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诗人分明也有些醉意了。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5)①首联写“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极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之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晚,是“安史之乱”五年后,“开元盛世”急剧衰落。
作者时年五十九岁。
首联: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诠释】[注]岳阳尽,不仅指岳阳城,而且指包括天岳山一带的山川城池。
据载,这一带的山脉叫“天岳山”,该楼正位于此山之阳,故楼依此而立名。
“天岳山”,即巴陵山。
川迥(jiǒng窘),远处的川流,这里的“川”当指于此湖吞吐的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之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
迥,远也。
开,指湖面的开阔。
〔译〕登上岳阳楼远眺,天岳山一带的山川城池尽收眼底;远处的湘、澧、资、沅各水汇入了洞庭湖。
【赏析】这一联,起得突兀高远,对仗自然。
诗人登楼远眺岳阳城全貌,历历在目。
众多河流从远处汇入洞庭湖,使湖面大为开阔,一片汪茫。
这联的“尽”与“开”二字,写尽了楼高与湖大,既表现了诗人居高临下饱览湖光山色的愉快心情,又衬出了楼宇轩昂高耸湖畔的态势。
颔联:雁引愁云去,山衔好月来。
【诠释】[注]引,带引,也即带走。
衔,此指衔而吐出。
[译]高飞的雁群带走了我的愁思烦忧;明月从山后升起,像是为山所衔出。
【赏析】这一联写景空灵活泼,移情入景。
诗人的视线从远眺转为仰望。
一般写旅人思归,鸿雁总是给人带来凄冷之情;濛濛月色,也令人产生愁思和惆怅。
可是,李白在这里却出人意料说,一腔愁思统统让大雁带走了;一轮明月升空,有如为群山所衔出,多么畅达,多么有趣,极富幽默感!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诠释】[注]下榻,有两说,一是借住寄宿,即俚语“下处”;一是说用汉人“陈蕃下榻礼贤”之事,旧注多从之。
我认为以前说为妥。
行杯,传杯而饮,曰“行杯”。
〔译〕今晚何处借住?下榻云间;传杯饮酒在哪里?就在天上呵!(也可用另一种现实译法:岳阳楼真高呵,在它上面下榻传杯,宛如在天上云间一般。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意思-赏析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意思|赏析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赏析作者:佚名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
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
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原文、赏析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出自唐代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创作背景:此诗是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注释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行杯:谓传杯饮酒。
回:回荡,摆动。
赏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作品赏析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描写长沙风景美的诗词
描写长沙风景美的诗词《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一、衍生注释:1. “楼观岳阳尽”:登上岳阳楼,极目远望,岳阳城的景色尽收眼底。
2. “川迥洞庭开”: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湖。
迥,远。
3. “雁引愁心去”:大雁高飞,带走了诗人的愁心。
4. “山衔好月来”:远处的山像是衔着美好的月亮升起来。
衔,用嘴含,这里是拟人化的写法。
5. “云间连下榻”:在云间住宿,形容岳阳楼之高。
下榻,住宿。
6. “天上接行杯”:在天上碰杯饮酒,极言所处位置之高。
行杯,传杯饮酒。
二、赏析:这首诗写于诗人流放途中遇赦之后。
首联描写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色,一个“尽”字,一个“开”字,让岳阳城和洞庭湖的景象豁然开朗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颔联运用了拟人手法,“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大雁仿佛善解人意地把愁心带走,山像是含着美好的月亮到来,这两句诗写得灵动而富有诗意。
颈联进一步夸张地写出岳阳楼之高,如同置身云间、天上,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尾联写醉后的凉风,吹得人舞袖飘飞,有一种潇洒自在之感。
全诗意境开阔,情感乐观。
三、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意境奇妙,他一生渴望入仕,却又坎坷多舛,游历四方,其诗作题材广泛,在诗坛有着极高的地位。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争论哪里的景色最壮观。
朋友说海边的日出最震撼,我却想到了李白诗中的岳阳楼景色。
我就对朋友说:“你看李白写的‘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站在岳阳楼上,整个岳阳城尽收眼底,那辽阔的江水通向开阔的洞庭湖,这景象难道不比海边日出差吗?那种壮阔是一种包容万象的大气,仿佛能把人的心灵都打开。
”朋友听了之后,也对岳阳楼的景色充满了向往。
《望岳麓山》湘西岳麓法华台,四十年中又再来。
惟石能言最可怪,不知身在日边埃。
一、衍生注释:1. “湘西岳麓法华台”:点明地点,岳麓山在湘江西岸,法华台是岳麓山上的一处所在。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
摘要:
1.诗歌背景介绍
2.颔联的含义和表达手法
3.颔联的审美价值和影响
4.总结
正文:
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是一首描绘岳阳楼美景的著名诗歌。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景色的热爱和向往。
颔联是这首诗歌的核心部分,它通过精妙的语言表达,生动地描绘了岳阳楼的美景。
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运用了对仗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和黄河的壮阔景象。
这种表达方式,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又加深了读者对美景的理解。
颔联的审美价值不言而喻。
首先,它通过对仗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优美,增强了诗歌的审美价值。
其次,它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热爱和向往,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颔联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它不仅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诗人都对颔联进行了模仿和借鉴,使得颔联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是一首描绘岳阳楼美景的著名诗歌。
它通
过对仗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地描绘了岳阳楼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热爱和向往。
李白诗词《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整⾸诗运⽤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法,没有⼀句正⾯直接描写楼⾼,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耸等情状落笔,却⽆处不显出楼⾼,不露斧凿痕迹,⾃然浑成,巧夺天⼯。
下⾯是分享的李⽩诗词《与夏⼗⼆登岳阳楼》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与夏⼗⼆登岳阳楼》 唐代:李⽩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去,⼭衔好⽉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杯。
醉后凉风起,吹⼈舞袖回。
【译⽂】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阔⽆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南飞的⼤雁带⾛我忧戚烦闷的⼼情,远处的⼭峰衔来⼀轮美好的明⽉。
在⾼⼊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醉后朦胧⾥⼀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注释】 夏⼗⼆:李⽩的朋友,排⾏⼗⼆。
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丘上,“西⾯洞庭,左顾君⼭”,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三⼤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三层,建筑精美。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下榻:⽤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娥溪》诗注。
⾏杯:谓传杯饮酒。
回:回荡,摆动。
【赏析】 乾元⼆年(公元759年),李⽩流放夜郎,第⼆年春天⾄巫⼭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诗。
诗⼈⾸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是指天岳⼭之南⼀带。
天岳⼭⼜名巴陵⼭,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南⾯⼀带,⽆边景⾊尽收眼底。
江⽔流向茫茫远⽅,洞庭湖⾯浩荡开阔,汪洋⽆际。
这是从楼的⾼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尽”、⼀“迥”、⼀“开”的渺远辽阔的景⾊,形象地表明诗⼈⽴⾜点之⾼。
这是⼀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法,不正⾯写楼⾼⽽楼⾼已⾃见。
李⽩这时候正遇赦,⼼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去,⼭衔好⽉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林。
西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的青年时期,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开元盛世,唐帝国空前繁荣昌盛,各种社会矛盾危机潜伏。
繁荣的文化经济,赋予了诗人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宏大的建功立业理想,结合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从楚辞和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中吸收了营养,融合了自己纵横驰骋的丰富想象和豪放不羁的强烈感情,形成了清雄奔放的独特风格,对后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写出了登岳阳楼时的喜悦,也是想象奇特。
首联:诗人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诗人登上岳阳楼,纵目眺望,无边的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诗中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李白正值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有情有意,同享欢乐和喜悦: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明朗的色彩、喜悦的情绪洋溢笔端。
可见愁绪极淡。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运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映衬,构成对仗,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顿使境界全出,写得极为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高耸入云的状态。
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诚然,诗人是有些醉意了。
尾联: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诗人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