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最早的灸法专著_敦煌古藏医灸法残卷_洪武娌
针灸学习题集8页,有答案
针灸学习题集总论部分二、填空1.针灸疗法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2.针灸起源于我国_____时代。
3.《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_____”。
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_____。
5.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_____。
由_____代_____编著。
6._____代著名医家_____在其著作《_____》中绘制了“明堂三人图”还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7.灸法的起源与_____的发现和利用有关,最盛行的时期是_____。
8.北宋著名的针灸学家_____于1026年撰成《_____》并刻于石碑上供人们参抄拓印。
9.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是由_____时期的医家_____设计铸造的。
10._____代_____于公元1341年著_____;将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
11.明代针灸学的代表作是_____,由_____编撰。
12.我国针灸史上截至清末有过三次较大的总结,其代表著作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
1.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经济安全 2.远古 3.箴石4.《灵枢》5.《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6.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7.火隋唐8.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9.彼巍跷┮?10.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11.《针灸大成》杨继洲12.《灵枢》《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三、单选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 A.《灵枢》B.《难经》C.《针灸甲乙经》D.《针灸大成》E.《足臂十一脉灸经》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B.孙思邈C.王惟一D.王焘E.杨继洲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B.杨继洲C.王执中D.王惟一E.滑伯仁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B.453C.354D.361E.3495.下列哪部针灸专著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B.《针灸甲乙经》C.《针灸大成》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针灸逢源》6.最早提出十四经脉名称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B.《黄帝内经》C.《针灸甲乙经》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帛书》D.《灵枢经》E.《甲乙经》四、多选题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A.疗效明显B.操作方便C.经济安全D.易于接受E.适应证广2.在针具发展变化过程中曾使用过( )A.骨针B.石针C.铁针D.金银针E.青铜针3.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主要有A.绘制“明堂三人图”B.设计制作针灸铜人C.提出阿是穴D.创用指寸法E.提出十四经概念4.皇甫谧著《甲乙经》主要参考了下列哪些书籍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论》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5.明代主要针灸著作有A.《针灸大全》B.《针灸问对》C.《针灸聚英》D.《针灸逢源》E.《神应经》6.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A.针博士一人B.针助教一人C.针讲师十人D.针工二十人E.针生二十人7.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A.《足臂十一脉灸经》B.《灵枢经》C.《素问》D.《难经》E.《阴阳十一脉灸经》8.北宋著名针灸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D.著《十四经发挥》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三、单选题1.C2.B3.D4.E5.C6.A7.C四、多选题1.ABCE2.ABCDE3.ACD4.ABE5.ABCE6.ABDE7.AE8.BC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经络总论二、填空1.经络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总称。
敦煌医学灸法
敦煌医学灸法敦煌医学灸法[摘要] 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藏经洞所出我国中世纪文书,有唐宋医学写卷,与针灸有关的有20个卷号。
其中《灸经图》是重灸派专著。
灸壮多至1千壮,保存52个古穴及髓孔、五舟、天门、聂俞、手阳明、扳眉、足阳明古穴名。
《新集备急灸经》为唐代针灸图,为急症施灸所集。
《杂疗病药方》有耳孔灸方法。
"不知名医方"中有隔豉饼灸、隔硫黄粉灸、隔雄黄灸等法,发展葛洪隔物灸法,为珍贵针灸医籍。
[主题词] 敦煌医学;灸法/历史1900年6月,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第17号藏经洞发现5万多卷号中世纪文书。
这些手写文书涉及中国唐宋以前各学科领域的内容,以唐代为多,也有更早期的史料,其中不乏早期珍贵的医学内容。
敦煌遗书出土后,大部被英、法、俄、日盗购,流散国外。
以敦煌文献、莫高窟壁画等为主体,形成了一门国际性学科,称敦煌学。
敦煌医学是敦煌学的一分支,针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敦煌医学写卷与针灸有关的约有廿个卷号[1],如《明堂五脏论》(P.3655编号,下同),有明堂论、649穴、背俞穴,为唐初所作。
《新集备急灸经》(P.2676),为唐咸通二年抄,残明堂图,存17穴、15种病,《灸经图》(S.6168与S.6262),存5图完整,残13图,有古穴名,专以灸治病,并有古病名。
《人神流注》(P.3247),唐同光4年抄本,残卷存每日人神等内容。
《灸经明堂》(S.5737)存误刺,人神禁忌。
《脉经》(P.3287)有五输穴命名、针药灸熨并用内容。
不知名医方多种,吐蕃藏文灸法残卷及针灸图有4个卷号。
敦煌百年纪念会议提及俄藏敦煌本《太素》1卷号。
都与针灸密切相关。
在针灸流派中,重灸派是偏重灸法治病,是古代针灸流派中较大的一个流派,导源于《阴阳十一脉灸经》与《足臂十一脉灸经》。
敦煌文书中有关针灸的写卷,大都属于重灸派较早专著[2]。
这一流派的先驱者,有葛洪、鲍姑、陈延之等人。
至唐代,王焘有《外台秘要方》"唯取灸法",后世多有追随者。
论敦煌遗书《灸经图》的整体观
论敦煌遗书《灸经图》的整体观摘要】《灸经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灸法专著, 是首次发现而未见传世的古医籍内容上也与其它针灸医籍有不少相异处,它组方取穴多少、艾灸壮数多少皆因病制宜,开创针灸史上以整体观为原则的辨证施治先河;它对于大病、重症治疗大都根据人体器官的重要主次,首选头部穴,按头体四肢顺序来布穴,尤如中药方剂的君臣佐使,头体四肢穴主次分明,各司职守,互相配合,共保人体和谐康泰;这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对症治疗形成鲜明对照;它记录了秦汉隋唐前后时代先民用针灸治病的经验。
中医是实践医学,来自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
它独具的整体观思想丰富和填补了针灸学的內容,对推动当前针灸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
【关键词】敦煌《灸经图》/ 整体观探讨【中图分类号】R22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5-0027-03人类发展的初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对症治疗是应付疾病的主要方法。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整体观念成为中医的基础理论,并指导临床治疗。
整体观念一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二是指人体形体各个系统的协调统一。
人是一个小“乾坤”,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天地供人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应顺应天地自然的关系和规律,使之达到“天人相应”的和谐健康境界,反之则灾害降临,疾痛丛生。
如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正常时不会引起人们致病,若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则成为六淫,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成为致病的因素,侵犯人体而造成疾病的发生;社会环境对人体影响主要排除不良的精神压力和刺激,以及造成疾病的环境污染等不良致病因素。
人体小“乾坤”自身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精、气、神为一个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系统结构。
祖国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认为和重视疾病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
无病时则人体应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状态。
如果人体本身及人与外界环境间的阴阳偏胜偏衰而失其平衡,则表现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敦煌《灸经图》之“手小指头”“足小指头”“手十指头”穴
Z N u ̄D N igz i Z A o △ WA G We2S NL HE G H i E GLn-hz H NGN , N n U i , , , J tra dC i aeH silfXg ir tL zo  ̄ oo C i ; Ma nl n hl r o t iuDs i, a h u7o 6 , hn e a dC p a o tc n a
( 公元 5 5年) 2 7 第 0窟 内。 《 急千 金 要 方》 ] : 消渴 小 便 数 , 两 手 备 [云 “ 灸
小 指头 及足两 小指 头 , 并灸顶 ( 椎 , 。 ” 项) 佳 又 ,手太 阳穴 , “ 手小指端灸 , 随年壮 , 治黄疸 。”
13 9 6年 9月, 向达 先生赴 英 一周 查 阅 时, 记作 S6 6 . 1 8与 S 6 6 . 2 2铜人 针 灸 图 , 记 S 6 6 另 . 1 8与 S . 66 2 2当是一 书 , 为数 ¨。马继 兴先 生称 作 ( 裂 ( 灸 法 图》 ] [ 。丛春 亦 命名 为 《 法 图》 郭世 灸 ,
l ( 文如 下) 4原 中有“ 十 指 头 ” 图的标 引 穴处 残 手 。
多 幅裸体 人 形 图的 写卷 , 唐代 手抄 , 为 是唐 咸通 二 年( 公元 8 1 ) 录 , 6年 写 原件 于 1 0 9 7年 被斯 坦 因携 往英国 , 存于英 国伦敦博物 院图书馆 , 号为 S6 6 编 . 18 与 S6 6 , 实是 一个 写卷被 分成 了两 段 。 是我 .2 2其 它 国现 存最 早 的灸法 专 著之 一 , 是 存 世 最 古 的针 也 灸 明堂 图之一 。写卷现 存残 页 中没有 图名 , 的正 图 中、 头部 正 上 方 , 写 着“ 竖 明堂 ” 二字 , 形 明 显大 字 于 其他 穴位 文 字 及 说 明性 内容 , 就 是 本 图成 为 这 针 灸 明堂 的可 信 的 实 物例 证 , 为 针 灸 界 悬 而 未 也
灸经图
敦煌遗书《灸经图》治疗五劳七伤特点初探敦煌遗书《灸经图》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现存最早图文并兼的灸法专著,在治疗五劳七伤中采用天人合一的配穴方法,按九宫八卦在人体布穴;采用整体观念的配穴方法,按头、体、四肢在人体布穴;它以朴实自然的唯物主义写绘了我国存世最早的裸体针灸图;也是祖国医学最合理、最完整的性科学解释;是古代重灸派治疗五劳七伤顽症的典范;它选穴方便、安全、易于普及。
五劳七伤是所有虚损性疾患的一个总称。
它有先天不足的禀赋因素,也有后天劳损失养的因素,还有自然衰老功能减退因素。
《素问·宣明五气》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诸病源候论》中认为七伤是:“大饱伤脾,大怒气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它包括了因起居、饮食失节、六淫、七情、劳作所伤引起的脏腑病变。
从《医学入门》《医宗金鉴》《诸病源候论》所列举七伤表现有:阳萎、精少、精漏、精滑、精清、精速、里急、夜梦阴人、阴寒、阴汗、囊下湿痒、小便数、小便涩数、小便赤痛如针刺等症,它主要包括了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变。
《灸经图》治疗五劳七伤首选发际穴,位于鼻柱上发际宛宛中,脑为元神之府,脑髓是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司令部。
传统上认为“人老脚先老”,而《灸经图》显然认为“人老脑先老”。
脑髓空虚或郁闭不通,会造成人体各个脏器功能衰退、失调。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性功能障碍患者中90%以上是由于精神、神经中枢失调因素所致。
艾灸发际可直达脑巅,温补通达以调元神,强化脑的统帅作用,达到髓海饱满、智强体健目的。
将头部发际穴作为强壮要穴,在现存针灸文献中《灸经图》是首次记载,脑强则身壮的思路也改变了传统强壮穴位分布在肢体的看法;关元穴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故名关元,是生命之田,亦称丹田,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事,为人体精血之根源,自古为强壮要穴;手髓孔(列缺穴)为手太阴之络穴,别走阳明,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能调补脑和肾精……在敦煌遗书单药方和《千金要方》卷十四均用于癫狂及卒癫等症。
针灸学题库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库--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A1 型题1.现存最早、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A. 《黄帝内经》B. 《阴阳十一脉灸经》C. 《针灸甲乙经》D. 《针灸资生经》E.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答案: 1.C2. 《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A.唐代—孙思邈B.晋代—葛洪C.宋代—王执中D.晋代—皇甫谧E.宋代—王惟一答案: 2.D3. 《针灸甲乙经》考证了腧穴A.354 个B.359 个C.361 个D.349 个E.152 个答案: 3.D4.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者是A.王执中B.杨继洲C.王惟一D.李时珍E.滑寿答案: 4.C5.铸造第一个针灸铜人的朝代是A.唐代B.晋代C.战国D.元代E.宋代答案: 5.E6. 《针灸大成》的作者是A.王焘B.李学川C.杨继州D.高武E.李时珍答案: 6.C7.继《内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 A. 《针灸大成》B. 《针灸大全》C.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D. 《十四经发挥》E. 《奇经八脉考》答案:7.A8. 《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 A.滑伯仁B.李学川C.杨继洲D.皇甫谧E.王惟一答案:8.A9.考证了 361 个经穴的医家是A.李时珍B.李学川C.杨继洲D.王惟一E.滑寿答案:9.B10.针灸医学传到欧洲是 A.公元6 世纪B.公元7 世纪C.公元8 世纪D.公元 17 世纪E.公元9 世纪答案:10.D11.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A.阳明、少阳、太阳B.少阳、太阳、阳明C.太阳、阳明、少阳D.少阳、阳明、太阳E.太阳、少阳、阳明答案:11.A12.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A.厥阴、少阴、太阴B.少阴、太阴、厥阴C.太阴、厥阴、少阴D.厥阴、太阴、少阴E.太阴、少阴、厥阴答案:12.C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部位排列是A.太阴、少阴、厥阴B.厥阴、太阴、少阴C.少阴、太阴、厥阴D.厥阴、少阴、太阴E.少阴、厥阴、太阴答案:13.B1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错误的是A.手三阴经从胸走手B.足三阳经从头走足C.手三阳经从胸走手D.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E.手三阳经从手走头答案:14.C15.阴经与阳经(指表里经)交接的部位在A.头部B.胸腹部C.面部D.手足末端E.上肢部答案:15.D 16.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交接部位在A.头面部B.颈项部C.胸腹部D.四肢末端E.胸部答案:16.A 17.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经)交接部位A.胸腹部B.胸中C.腹部D.四肢部E.头面部答案:17.B 18.不属于表里络属关系的是A.手少阴—手太阳B.足厥阴—足少阳C.手阳明—手太阴D.手少阳—手少阴E.足太阳—足少阴答案:18.D19.不属于奇经八脉循行的特点是A.除带脉横向循行外B.其余均为纵向循行C.纵横交错地循行D.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E.经与经之间有相互交接规律答案:19.E20.十二经别是指A.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B.十二正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C.十二正经离、出、入、合的别行部分D.十二正经离、出、合、入的别行部分E.十二正经离、入、合、出的别行部分答案:20.A21.不是十二经筋的循行走向A.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B.行于体表C.不入内脏D.结聚于关节、骨骼部E.入走体腔答案:21.E22.不是经络的作用A.运行气血B.濡养周身C.抗御外邪D.保卫机体E.活血祛瘀答案:22.E23.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的交接部位在A.心中B.肺中C.肝中D. 胃中E.胸中答案:23.A24.十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A.肺中B.胸中C.心中D.胸部E.腹部答案:24.B25.十二经脉中,肝经与肺经的交接部位在A.肺中B.心中C.肝中D.胸中E.胸部答案:25.A 26.足三阳经在躯干部的排列是A.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B.少阳在前、太阳在侧、阳明在后C.太阳在前、少阳在侧、阳明在后D.阳明在前、少阳在后、太阳在侧E.太阳在前、阳明在侧、少阳在后答案:26.A 27.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面的排列顺序是A.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B.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C.小肠经、大肠经、三焦经D.三焦经、大肠经、小肠经E.小肠经、三焦经、大肠经答案:27.B 28.足三阴经在上肢内侧面的排列顺序是A.肺经、心包经、心经B.心包经、心经、肺经C.心经、肺经、心包经D.肺经、心经、心包经E.心包经、肺经、心经答案:28.A29.腧穴分为A.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B.十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C.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D.十二经穴,奇穴,特定穴 E.十四经穴,特定穴,阿是穴答案:29.A30.十四经穴总数为A.354 个B.349 个C.361 个D.363 个E.364 个答案:30.C31.五输穴中以所出为A.井B.荥C.输D.经E.合答案:31.A32.五输穴中以所溜为A.井B.荥C.输D.经E.合答案:32.B33.五输穴中以所行为A.井B.荥C.输D.经E.合答案:33.D34.五输穴中以所注为A.井B.荥C.输D.经E.合答案:34.C35.五输穴中以所入为A.井B.荥C.输D.经E.合答案:35.E36.十二经的输穴多分布在A.肘膝关节以下B.肘膝关节以上C.腕踝关节以上D.肘膝关节附近E.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答案:36.E37.不是络穴的穴位是A.脾经—大包B.肝经—蠡沟C. 胃经—丰隆D.大肠经—合谷E.心经—通里答案:37.D 38.下面的骨度分寸不正确的是A.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寸B.岐骨至脐中 8 寸C.两乳头之间 8 寸D.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 6寸 E.膝中至外踝高点 13寸答案:38.E39.不属本经的募穴是A.肺—中府B.大肠—天枢C.膀胱—中极D.肝—期门E.心—鸠尾答案:39.E40.正确的骨度分寸是A.肘横纹至腕横纹 12寸 B.脐中至横有上廉6 寸 C.髀枢至膝中16 寸 D.臀横纹至膝中19 寸 E.膝中至外踝高点 13 寸答案:40.A 41.根据骨度分寸法,神阙到中脘穴是A.6 寸B.4 寸C.5 寸D.3 寸E.1.5 寸答案:41.B 42.根据骨度分寸,内辅骨下廉至内踝高点为A.18 寸B.13 寸C.14 寸D.16 寸E.12 寸答案:42.B 43.根据骨度分寸法,肘横纹至腋前横纹为A.9 寸B.14 寸C.12 寸D.13 寸E.8 寸答案:43.A44.属于手太阴肺经的穴组 A.中府、太渊、列缺、曲泽 B.中府、鱼际、列缺、尺泽C.中府、太渊、尺泽、曲池D.太渊、少商、孔最、合谷E.少商、鱼际、商阳、孔最答案:44.B45.心经的募穴是A.中府B.中极C.天枢D.巨阙E.期门答案:45.D46.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桡侧是A.曲泽B.曲池C.少海D.尺泽E.太冲答案:46.D47.下列穴中、即是输穴又是原穴,还是八会穴的穴位是A.太溪B.太渊C.大陵D.神门E.太冲答案:47.B48.在桡动脉桡侧凹陷处是A.大陵B.神门C.阳溪D.太渊E.阳谷答案:48.D49.手阳明大肠经的起止穴是A.少商、迎香B.商阳、迎香C.商阳、少冲D.商阳、承泣E.迎香、睛明答案:49.B50.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A.鱼际B.二间C.三间D.合谷E.曲池答案:50.D51.属大肠经的穴组是A.商阳、二间、合谷、尺泽B.迎香、三间、曲泽、少商C.曲池、手三里、合谷、迎香D.二间、三间、阳溪、阳池E.商阳、手三里、阳溪、列缺答案:51.C52.阳溪穴上3 寸是A.合谷B.手三里C.支沟D.支正E.偏历答案:52.E53.曲池穴属A.肺经B.大肠经C.小肠经D.心经E.三焦经答案:53.B54.属胃经的穴组是A.足三里、迎香、解溪、承泣B.上巨虚、丰隆、阳陵泉、下巨虚C.犊鼻、梁丘、天枢、大横D.丰隆、足三里、梁门、昆仑E.承泣、厉兑、解溪、足三里答案:54.E55.犊鼻穴下3 寸,胫骨前脊外开 1 横指是A.上巨虚B.下巨虚C.光明D.足三里E.地机答案:55.D56.胸正中线旁开4 寸是A.肝经B.脾经C. 胃经D.肾经E.肺经答案:56.C57.腹正中线旁开4 寸是A.脾经B. 胃经C.肝经D.肾经E.胆经答案:57.A58.足阳明胃经的起止穴是A.承泣、内庭B.承泣、厉兑C.厉兑、迎香D.迎香、承泣E.承泣、头维答案:58.B59.下列穴位中相距 3 寸的是A.大陵—内关B.曲池—手三里C.阳溪—列缺D.上巨虚—下巨虚E.神阙—水分答案:59.D60.足三里穴归属A.脾经B. 胃经C.肝经D.胆经E.膀胱经答案:60.B61.足太阴脾经的起止穴是A.隐白、大敦B.隐白、大包C.隐白、鸠尾D.大包、陷谷E.隐白、厉兑答案:61.B62.内踝高点上 3 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是A.光明B.绝骨C.复溜D.三阴交E.输穴答案:62.D63.阴陵泉是五输穴中的A.合穴B.井穴C.荥穴D.经穴E.输穴答案:63.A64.阴陵泉与地机穴相距A.3 寸B.2 寸C.1.5 寸D.4 寸E.5 寸答案:64.A 65.足太阴睥经的络穴是A.地机B.公孙C.太白D.大都E.商丘答案:65.B 66.脾经在腹正中线旁开A.0.5 寸B.2 寸C.4 寸D.6 寸E.1.5 寸答案:66.C67.手少阴心经起于A.心中B.肺中C.胸部D.胸中E. 胃中答案:67.A68.阴郄穴位于A.神门穴上1 寸B.神门穴上1.5 寸C.神门穴上2 寸D.神门穴上0.5 寸E.神门穴下0.5 寸答案:68.D69.心经的合穴是A.通里B.阴郄C.神门D.少府E.少海答案:69.E70.归属心经的穴组是A.神门、大陵B.通里、少冲C.少冲、少泽D.天池、关冲E.极泉、中冲答案:70.B71.心经的起止穴是A.极泉、关冲B.极泉、少冲C.少冲、天池D.天池、关冲E.极泉、中冲答案:71.B72.与目内眦和目外眦均发生联系的经脉是A.小肠经B.胆经C.膀胱经D.三焦经E. 胃经答案:72.A73.腕骨穴是小肠经的A.输穴B.荥穴C.经穴D.合穴E.原穴答案:73.E74.治疗腰痛的穴组是A.后溪、太渊B.委中、后溪C.人中、鱼际D.委中、合谷E.后溪、三间答案:74.B75.治疗乳少的穴位是A.养老B.少泽C.天井D.少海E.少冲答案:75.B76.听宫穴归属A.膀胱经B. 胃经C.小肠经D.大肠经E.胆经答案:76.C77.属于膀胱经的穴组是A.天柱、攒竹、睛明、光明B.昆仑、京骨、丘墟、至阴C.承扶、肺俞、心俞、大肠俞D.承扶、委中、大杼、风市E.睛明、肾俞、承山、光明答案:77.C78.肝俞穴位于A.第 7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B.第 8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C.第 9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D.第10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E.第11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答案:78.C 79.足小趾外侧端,距趾甲根角旁约 0.1 寸是A.足窍阴B.侠溪C.行间D.厉兑E.至阴答案:79.E80.两肩胛下角平A.第5 胸椎棘突B.第6 胸椎棘突C.第7 胸椎棘突D.第8 胸椎棘突E.第9 胸椎棘突答案:80.C81.昆仑穴归A.胆经B.肾经C.脾经D.膀胱经E. 胃经答案:81.D 82.称为“四总穴”之一的穴位是A.丰隆B.委中C.委阳D.飞扬E.合阳答案:82.B83.肾俞穴旁开 1.5 寸是A.命门B.带脉C.天枢D.大横E.志室答案:83.E84.腹正中线旁开0.5 寸是A.肺经B.肝经C. 胃经D.脾经E.肾经答案:84.E85.脐旁0.5 寸的穴位是 A.肓俞B.中柱C.大赫D.气穴E.四满答案:85.A86.太溪穴归A.肝经B.心经C.脾经D.肾经E.胆经答案:86.D87.属足少阴,肾经的穴组是 A.至阴、太溪B.涌泉、极泉C.涌泉、至阴D.涌泉、肓俞E.俞府、公孙答案:87.D88.照海穴在特定穴中属A.八会穴B.俞穴C.络穴D.八脉交会穴E.原穴答案:88.D89.八会穴中的气会穴是A.天池B.膻中C.乳根D.俞府E.以上都不是答案:89.B90.下列穴中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A.间使B.大陵C.劳宫D.内关E.曲泽答案:90.D91.治疗心、胸、胃之疾的八脉交会穴穴组是A.公孙—内关B.内关—外关C.列缺—内关D.照海—公孙E.申脉—内关 答案: 91.A92.心包经的五输穴中的合 穴是 A.内关 B.间使 C.曲泽 D.曲池 E.少海 答案: 92.C 93.大陵穴归 A.心经 B.肺经 C.三焦经 D.大肠经 E.心包经 答案: 93.E94.心包经的起止穴是 A.极泉、中冲 B.中冲、关冲 C.关冲、少冲 D.天池、中冲 E.天池、少冲答案: 94.D 95.手少阳三焦经的穴组是 A.中渚、阳池、关冲、少泽 B.外关、阳池、支沟、耳门 C.中渚、后溪、天井、支正 D.天井、关冲、阳谷、阳溪 E.支沟、偏历、腕骨、天井 答案: 95.B 96.三焦经的下合穴是 A.委中 B.上巨虚C.委阳D.下巨虚E.合阳答案: 96.C 97.阳池穴与支沟穴相距为 A.2 寸 B.1 寸 C.3 寸 D.4 寸 E.1.5 寸答案: 97.C 98.有通便作用的穴位是A.飞扬B.承山C.支沟D.阳谷E.小海 答案: 98.C 99.耳门穴归 A.小肠经 B.大肠经 C.胆经 D.三焦经 E. 胃经答案: 99.D 100.足少阳胆经的募穴是 A.期门 B.京门 C.中极 D.关元 E. 日月答案: 100.E 101.足少阳胆经的合穴是 A.足临泣 B.侠溪 C.丘墟 D.阳陵泉 E.绝骨答案: 101.D 102.外踝高点上 3 寸,腓骨 的前缘是 A.光明 B.绝骨 C.丘墟 D.交信 E.阳辅答案: 102.B 103.大腿外侧正中,膝中上7 寸是 A.伏兔 B.风市C.梁丘D.髀关E.承扶答案: 103.B 104.足少阳胆经的起止穴位 是A.瞳子髎、侠溪B.瞳子髎、足临泣C.瞳子髎、丝竹空D.丝竹空、足窍阴E.瞳子髎、足窍阴答案:104.E 105.既是合穴,又是八会穴的穴位是A.阳陵泉B.委中C.足三里D.曲池E.中脘答案:105.A 106.足厥阴肝经的募穴是A.太冲B.行间C.期门D.中封E.曲泉答案:106.C 107.足背,第 1、第 2 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是A.行间B.太冲C.厉兑D.陷谷E.侠溪答案:107.B 108.治疗目赤肿痛的穴组是A.太阳、合谷、太冲、风池B.太阳、足三里、三阴交、睛明C.合谷、足三里、手三里、睛明D.太冲、太溪、后溪、阳溪E.以上都不是答案:108.A 109.有“四关”穴之称的穴组是A.合谷、阳陵泉B.太冲、二间C.合谷、太冲D.合谷、行间E.太冲、中渚答案:109.C 110.足厥阴肝经的起止穴是A.太冲、期门B.期门、行间C.大敦、日月D.期门、侠溪E.大敦、期门答案:110.E111.在下列经脉中,起于中焦的经脉是A.任脉B.督脉C.冲脉D.肺经E.心经答案:111.D112.在下列井穴中,具有催乳功用的穴位是A.中冲B.关冲C.少冲D.少泽E.隐白答案:112.D113.不是八脉交会穴的是A.列缺B.内关C.公孙D.外关E.中脘答案:113.E114.不是经脉的起止穴组为A.会阴、承浆B.长强、龈交C.隐白、大包D.承泣、内庭E.涌泉、俞府答案:114.D115.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是A.曲泽B.曲池C.尺泽D.少海E.天井答案:115.A116.捻转补泻法的补法操作的是A.捻转角度大,频率慢,用力轻B.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C.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轻D.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重E.捻转角度小,频率快,用力重答案:116.B117.捻转补泻法的泻法操作是A.捻转角度小,频率快,用力轻B.捻转角度大,频率慢,用力轻C.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D.捻转角度小,频率快,用力重E.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轻答案:117.C 118.提插补泻法的泻法操作是A.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B.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C.先浅后深,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小,频率快D.先深后浅,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快E.先深后浅,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答案:118.A 119.提插补泻法的补法操作是A.先浅后深,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慢B.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C.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小,频率快D.先深后浅,重提轻插,提插幅度大,频率快E.先浅后深,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答案:119.B120.平补平泻法用于A.脏腑病B.经脉病C.不盛不虚证D.虚中夹实E.内脏下垂答案:120.C121.直接灸法分为A.艾炷灸、艾条灸B.艾条灸、白芥子灸C.化脓灸、非化脓灸D.化脓灸、疤痕灸E.非化脓灸,无疤痕灸答案:121.C122.散刺法为A.皮肤针操作法B.皮内针操作法C.耳针操作法D.毫针操作法E.三棱针操作法答案:122.E123.最早记载“角法”的是A. 《肘后备急方》B. 《五十二病方》C. 《针灸大全》D. 《针灸大成》E. 《阴阳十一脉灸经》答案:123.B124.使用电针治疗时,通电时间一般为A.25~30 分钟B.5~20 分钟C.30~40 分钟D.40~45 分钟E.45~50 分钟答案:124.B125.操作皮肤针时使用的是A.腕力B.肘力C.臂力D.指力E.压力答案:125.A126.三棱针的操作方法是A.经刺、点刺、挑刺、散刺B.点刺、散刺、挑刺、急刺C.经刺、散刺、点刺、平刺D.点刺、挑刺、散刺、刺络E.经刺、挑刺、斜刺、点刺答案:126.D127.用俞募配穴法治疗小儿遗尿选A.关元、肾俞B.气海、膀胱俞C.天枢、肾俞D.中极、膀胱俞E.中极、肾俞答案:127.D128.针灸治疗肠痈时以A.任脉、冲脉经穴为主B.足阳明经穴为主C.任脉、手阳明经穴为主D.足厥阴经、任脉穴为主E.足少阳经、冲脉穴为主答案:128.B 129.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治疗咽喉肿痛的首选穴位是A.鱼际B.少商C.尺泽D.液门E.太渊答案:129.B 130.治疗目内眦,颈项之疾的穴组是A.外关、公孙B.申脉、后溪C.公孙、照海D.公孙、内关E.内关、列缺答案:130.B131.治疗肺系、喉咙、胸膈之疾的穴组是A.列缺、照海B.照海、太溪C.列缺、临泣D.照海、公孙E.列缺、公孙答案:131.A132.肺实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泻A.尺泽B.太渊C.列缺D.孔最E.经渠答案:132.A 133.肺虚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补A.列缺B.太渊C.孔最D.尺泽E.少商答案:133.B134.肝经实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泻A.太冲B.曲泉C.行间D.大敦E.中封答案:134.C135.肝经虚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补A.曲泉B.期门C.行间D.中封E.太冲答案:135.A136.治疗下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A.合谷B.内庭C.陷谷D.颊车E.下关答案:136.A137.治疗上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A.内庭B.三间C.阳溪D.二间E.偏历答案:137.A138.治疗呕吐的基本穴组是A.内关、公孙、三阴交B.内关、足三里、三阴交C.内关、足三里、丰隆D.内关、阳陵泉、中脘E.内关、足三里、中脘答案:138.E139.不属于肝气犯胃之胃痛的临床症状是A. 胃痛及胁B.嗳气频频C.畏寒喜暖D.大便不爽E.脉弦答案:139.C140.治疗实证癃闭的穴组为A.三阴交、中极、阴陵泉、膀胱俞B.足三里、关元、阴陵泉、膀胱俞C.三阴交、气海、阳陵泉、膀胱俞D.中极、地机、曲泉、膀胱俞E.中极、三阴交、关元、气海答案:140.A 141.治疗眩晕之实证以A.胆经、督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B.肝经、心经、胆经、任脉经穴为主C.任脉、脾经、心经、胆经穴为主D.督脉、胆经、脾经、心经穴为主E.心包经、督脉、胆经、胃经穴为主答案:141.A 142. 胃肠积热之风疹,治法为A.直接灸法B.毫针泻法C.平补平泻法D.穴位注射法E.三棱针点刺法答案:142.B 143.扭伤的取穴原则,一般多采用A.远部取穴法B.辨证取穴法C.俞募配穴法D.上下配穴法E.近部取穴法答案:143.E144.月经不调,一般分为A.经漏、经迟、经早B.经早、经迟、经乱C.经乱、痛经、经早D.经迟、经闭、经乱E.经早、经闭、经迟答案:144.BA2 型题1.女,52 岁。
中医医师中医针灸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医师中医针灸学试题及答案1 •现存最早、最系统的针灸学专著是A、《足臂十一脉灸经》B、《阴阳十一脉灸经》C、《灵枢经》D、《针灸甲乙经》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正确答案:D、2.《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哪位医家A、皇甫谧B、孙思邈C、葛洪D、王涛E、王唯一正确答案:A、3.我国第一个针灸铜人铸造于哪个朝代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E、清朝正确答案:B、4.《针灸大成》的作者是哪位医家A、王悉B、滑伯仁C、杨继洲D、汪机E、李时珍正确答案:C、5.明代哪一本针灸著作是继《内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A、《针灸大成》B、《针灸大全》C、《卫生针灸玄机秘要》D、《针灸聚英发挥》E、《奇经八脉考》正确答案:A、6.中国针灸在哪个世纪传到欧洲A、公元5世纪B、公元6世纪C、公元8世纪D、公元16世纪E、公元17世纪正确答案:E、7.从任脉开始,由内向外的经脉排列是A、胃经、脾经、肾经B、胃经、肾经、脾经C、肾经、脾经、胃经D、肾经、胃经、脾经E、脾经、肾经、胃经正确答案:D、8.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自前向后依次是A、阳明、少阳、太阳B、少阳、太阳、阳明C、太阳、阳明、少阳D、少阳、阳明、太阳E、太阳、少阳、阳明正确答案:A、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自前向后依次是A、厥阴、少阴、太阴B、少阴、太阴、厥阴C、太阴、厥阴、少阴D、厥阴、太阴、少阴E、太阴、少阴、厥阴正确答案:C、lOo手、足三阳经在头部的分布规律是A、阳明在前, 太阳在侧, 少阳在后B、太阳在前, 少阳在侧,明在后C、少阳在前, 阳明在侧, 太阳在后D、阳明在前, 少阳在侧, 太阳在后E、太阳在前, 阳明在侧, 少阳在后正确答案:D、10.十二经脉的交接:阴经交阳经的部位是A、头部B、胸腹部C、面部D、四肢部E、上肢部正确答案:D、11•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交接部位在A、头部B、头面部C、胸腹部D、四肢末端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12.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经)交接部位在A、胸腹部B、胸部C、腹部D、四肢部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13•足厥阴经、手太阴经的交接部位在A、胃内B、心内C、肝内D、肺内E、心包内正确答案:D、14.关于奇经八脉的描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A、不直属脏腑B、无表里配合关系C、无十二正经那样的循环流经关系D、除任、督二脉外,无专属脸穴E、以上都对正确答案:E、15.十二经别是指A、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B、十二正经离、合、出、人的别行部分C、十二正经离、出、人、合的别行部分D、十二正经离、出、合、入的别行部分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16.十二经筋的循行走向A、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B、主要行于体表C、不入内脏D、结聚于关节、骨骼部E、以上均是正确答案:E、17.《灵枢•海论》提出人身有四海A、髓海B、气海C、水谷之海D、血海E、以上均是正确答案:E、18.阳明经、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A、目内眦旁B、目外眦旁D、口角旁E、额骨旁正确答案:C、19.上肢内侧面,经脉正确分布顺序是(指从前到后)A、肺经、心包经、心经B、心包经、心经、肺经C、肺经、大肠经、小肠经D、大肠经、小肠经、心经E、肺经、心经、心包经正确答案:A、20.下肢外侧面,经脉正确分布顺序是(从前向后排列)A、胆经、胃经、肾经B、胃经、胆经、膀胱经C、胃经、膀胱经、肾经D、胃经、膀胱经、胆经E、膀胱经、胆经、胃经正确答案:B、21•下列喻穴属于肺经的是A、天府B、天池D、天枢E、天牖正确答案:A、22.现定十四经穴数目为A、354 个B、349 个C、361 个D、363 个E、364 个正确答案:C、23.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顺序是A 、井、经、输、荥、合B 、井、合、经、荥、输C 、井、荥、输、经、合D 、井、输、荥、经、合E、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C、24•五输穴中,所溜为A、井C、输D、经E、合正确答案:B、25.五输穴中,所行为A、井B、荥C、输D、经E、合正确答案:D、26.五输穴中,所出为A、井B、荥C、输’D、经E、合正确答案:A、27.太阳经头痛一般表现在A、顶部B、颍部C、顶颍部D、前额部E、后枕部正确答案:E、28•下面所列原穴,哪个是错误的A、肝经一太冲B、胆经——蠡沟C、胃经一一丰隆D、大肠经一一合谷E、心经一一神门正确答案:C、29.下面的骨度分寸错误的是A、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B、歧骨至脐中9寸C、两乳头之间8寸D、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6寸E、耳后两完骨之间9寸正确答案:B、30.手太阴肺经在上肢的分布是A、内侧前廉B、外侧前廉C、内侧中行D、外侧后廉E、内侧后廉正确答案:A、31•根据骨度分寸法,印堂到大椎穴是几寸A、16 寸,B、18 寸C、20 寸D、12 寸E、15 寸正确答案:B、32 •根据骨度分寸,臀横纹至膝中是A、18 寸B、16 寸C、14 寸D、13 寸E、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C、33.下列喻穴在五行配属中属“金”的是A、少府B、大陵C、阳溪D、后溪E、经渠正确答案:E、34•取头、面、胸、腹部腌穴最适宜选用A、仰卧位B、伏卧位C、侧卧位D、伏俯坐位E、侧伏坐位正确答案:A、35.取后头和项背部的喻穴,最适宜选用A、仰卧位B、侧卧位C、仰靠坐位D、俯伏坐位E、侧伏坐位正确答案:D、36.针刺皮肤松弛部位的腌穴,最适宜选用的进针方法是A、指切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舒张进针法D、提捏进针法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37.针刺皮肉浅薄部位的腌穴,最适宜采用的进针方法 A 、 指切进针法B 、 夹持进针法C 、 舒张进针法D 、 提捏进针法E 、 以上均可以正确答案:D 、38•针刺胸椎、腰椎棘突下穴位A 、 平刺B 、 直刺C 、 斜刺D 、 向上斜刺E 、 向下斜刺 正确答案:D 、39. 捻转补泻中的补法是正确答案:A 、40. 捻转补泻中的泻法是A 、 捻转角度小,B 、 捻转角度小,C 、 捻转角度小,D 、 捻转角度大,E 、 捻转角度大, 用力轻,频率慢用力轻,频率快用力重,频率快用力轻,频率快 用力重,频率慢正确答案:B 、42. 提插补泻手法中的泻法是A 、 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B 、 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大,频率慢C 、 重提轻插,提插幅度大,频率快D 、 重提轻插,提插幅度小,频率快E 、 重提轻插,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正确答案:C 、43. 疾徐补泻手法中的泻法是A 、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B 、 疾速刺入,多捻转,快出针A 、 捻转角度大,B 、 捻转角度大,C 、 捻转角度小,D 、 捻转角度小,E 、 捻转角度大, 正确答案:A 、用力重,频率快用力重,频率慢用力轻,频率慢用力重,频率快用力轻,频率快41•提插补泻手法中的补法是A 、 重插轻提, 提插幅度小, 频率快B 、 重插轻提, 提插幅度小, 频率慢C 、 重插轻提, 提插幅度大, 频率快D 、 重提轻插, 提插幅度小, 频率慢E 、 重提轻插, 提插幅度小, 频率快C、疾速刺人,少捻转,快出针D、徐徐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E、疾速刺人,少捻转,徐徐出针正确答案:A、44.平补平泻手法是指A、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B、既有补又有泻C、先补后泻D、先泻后补E、补法泻法交替使用正确答案:A、45.下列哪种疾病在针刺治疗时,适宜增加留针时间A、外感发热B、急性周围性面瘫C、目赤肿瘤D、三叉神经痛E、风疹正确答案:D、46.隔姜灸的作用是A、清热解毒杀虫B、温肾壮阳C、温中散寒,扶阳固脱D、防病保健E、解表散寒温中正确答案:E、47.治疗因感受寒邪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常选用A、隔姜灸B、隔蒜灸C、隔盐灸D、隔附子饼灸E、瘢痕灸正确答案:A、4&被蝎、蜂毎伤后,宜选用A、艾炷灸B、隔盐灸C、温和灸D、隔蒜灸E、隔附子饼灸正确答案:D、49.下列哪种疾病首选刺血拔罐法A、咽喉肿痛B、泄泻C、咳嗽E、牙痛正确答案:D、50.单项选择题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探连线的中点处的穴位是()A、曲泽B、小海C、天井D、尺泽E、少海正确答案:E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1•单项选择题十二经脉气血贯注的形式是()A、循环贯注B、手足贯注C、左右贯注D、上下贯注E、内外贯注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2.单项选择题治疗寒邪所致的疼痛宜选用的灸法是()B、天灸C、隔蒜灸D、隔姜灸E、隔盐灸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3.单项选择题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穴是()A、太溪B、俞府C、至阴D、涌泉E、然谷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4.单项选择题不属于治疗抽搐主穴的是()A、水沟B、合谷C、太冲D、足三里E、阳陵泉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5.单项选择题患者大便稀澹,臭如败卵,苔厚腻,脉滑。
《针灸推理与护理》试题及答案(五)
《针灸推理与护理》试题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一、A型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现存最早、最系统的针灸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灵枢经》C.《针灸经》D.《针灸甲乙经》E.《足臂十一脉灸经》2.《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A.王叔和B.孙思邈C.皇甫谧D.王惟一E.滑伯仁3.最早绘制彩色经络图的医家是:A.王惟一B.孙思邈C.王冰D.甄权E.滑寿4.我国由国家专门培养针灸医师的朝代最早是: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E.明朝5.第一个针灸铜人铸造于:A.唐朝B.金朝C.宋朝D.元朝E.明朝6.针灸学的理论核心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脏腑学说D.经络学说E.子午流注学说7.十二经别分布的特点是A.离、合、出、入B.离、合、入、出C.离、入、合、出D.出、入、离、合E.离、入、出、合8.腧穴可分为哪三大类A.经穴,奇穴,阿是穴B.经穴,奇穴,特定穴C.十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D.经穴,络穴,奇穴E.经穴,络穴,阿是穴9.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之处,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没有十二正经那样的循环流注关系B.没有专属的腧穴C.无表里配合D.其走向除带脉横行外,都是自下而上运行E.不直属脏腑10.手足三阴经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一般是A.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B.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C.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D.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E.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11.按照今时骨度分寸规定,肘、腕横纹之间的距离为A. 十寸B. 十二寸C. 十二寸五分D. 九寸E. 十一寸12.下肢按骨度分寸法计算长为16寸的起止部位是A.膝中至外踝B.膝中至外踝上缘C.膝中至外踝下缘D.膝中至外踝尖E.外膝眼至外踝13.任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A.通调冲、任B.调节任、督C.总调奇经八脉D.调节阴经经气E.总调冲、任、督、带 14 督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A.调节阳经经气B.调节督脉、任脉C.调节冲、任、督、带D.总调奇经八脉E.总调冲、任、督脉15 与督脉发生联系的阴经是A.足太阴经B.手太阴经C.足厥阴经D.手少阴经E.手厥阴经16 经络学说中的“血海”,指的是A.足阳明胃经B.督脉C.冲脉D.任脉E.足太阴脾经17 在奇经八脉中,治疗多眠,常选用A.阴维脉B.阳维脉C.冲脉D.阴跷泳E.阳跷脉18 经络系统中能加强经脉之间在浅层相互联系的主要是A.奇经八脉B.十五络脉C.十二经别D.十二经筋E.十二皮部19 在十二络脉中除……以外,都是向上循行A.手太阴经络脉B.手太阳经络脉C.手少阳经络脉D.足厥阴经络脉E.足太阳经络脉 20 十二经筋是指A.经络系统中能够联结筋肉、骨胳的部分。
敦煌遗书《灸经图》载穴临床应用体会
敦煌遗书《灸经图》载穴临床应用体会敦煌遗书《灸经图》载穴临床应用体会《灸经图》1900年出土于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它包括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院图书馆的stein6168、stein6262 和收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的《新集备急灸经》(p .2675)。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灸法专著。
它封藏于洞中1000多年,历代医籍不见收载。
其内容上也与其它针灸医籍有不少相异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给后世留下了一部珍贵文献。
本文为笔者多年临床中应用《灸经图》载穴的心得体会,以供同道参考。
1.穴考证《灸经图》各卷除五图基本完整外、其余各图均残损莫糊,已无法窥觅其完整记载。
现仅根据原图能辨识的穴位,对原图有穴点无文字的部位和有文字无穴点的部位,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笔者的临床体会,确认《灸经图》载穴有80个穴位。
2.临床应用病案举例2.1 脑性瘫痪常某,男,13岁,1997年8月26日初诊。
主诉:四肢瘫痪半失语半月.病史:半月前因吞咽困难、失语、四肢瘫痪,经某医院行核磁共振、诊断为脑干病变(延髓下端)、散发性脑炎、轻度脑萎缩。
脑血流图显示、双侧颈内动脉供血不足。
经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能量合剂,胞二磷胆碱,地塞米松,口服维脑路通、地巴唑、维生素B1,肌肉注维生素B12,加兰他敏治疗半月未见效果,病情日渐加重,已下病危通知,遂请中医会诊,查形体消瘦如柴,气息微弱,面色无华,口眼舌体向左侧歪邪,流涎,目光呆滞,舌体挛缩,不能伸出口外,不能左右转动,上下牙不能咬合,半月来不能进食,平卧时仅能一滴一滴喂些流质,连面条,米粒也无法咀嚼下咽,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大便十二日未解,无矢气,、前阴痒胀不适,排尿不畅,双上肢驰缓性瘫痪,右手毫无抓物能力,右上肢不能抬举,左上肢较轻,双下肢软弱无力,站立行走摇晃不稳。
四肢肌肉萎缩,脉微欲绝。
中医诊断,痿症。
予以针刺治疗,首次取天门(脑户,与现代穴名不符时用现代穴名,或笔者临床取穴位置。
敦煌遗书中灸法研究与应用
敦煌遗书中灸法研究与应用资料总结表明,敦煌石室医学卷子中所涵盖的针灸内容,在针灸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后人研究针灸内容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其中,《灸经图》和《新集备急灸经》为现存最古老的针灸实物图谱,记载的灸疗点为腧穴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记载的内科、妇科、男科、儿科、头面躯体痛证的灸治法为灸法在内科、妇科、男科、儿科、疼痛科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敦煌医学文献是中医学的独特宝藏,应进一步挖掘整理针灸疗法等医学资源,古为今用,以促进和推动敦煌医学的发展与传承。
标签:敦煌医学;针灸;灸经图;新集备急灸经;综述敦煌医学是敦煌学的重要分支,是关于整理研究敦煌遗书、敦煌壁画及其他敦煌文物中医药史料的一门学科。
其中,敦煌遗书中涵盖的针灸文献,不仅对针灸学科文献资料的补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针灸临床操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挖掘与整理敦煌遗书中的针灸文献对于促进针灸学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来,科研工作者在敦煌医学针灸文献的研究与整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兹结合前人研究基础,对现已刊布的敦煌医学中有关针灸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以期敦煌医学能更好服务于临床,并为今后敦煌医学针灸文献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1 灸疗相关文献研究1.1 《灸经图》《灸经图》(英国编号:S.6168、S.6262)又称《灸疗图》,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院图书馆,是一部绘有腧穴图、普及灸法治疗的针灸古籍,是现存较早的灸法专著,也是存世最古的明堂图之一[1]。
原件可确认为由18幅图和相关内容组成,其中5幅图基本完整,其余各图均为残片或只保存片言数语[2]。
所存图形均为直立裸体的正人图形和背人图形。
各图只标记施灸点,不绘经脉循经线,具有实用性,便于普及。
整个图形比例适中,骨性和皮肤性标记比例适当。
据考证,《灸经图》写绘于唐代,该图的发掘弥补了隋唐医籍传世甚少的缺憾。
赵氏等[3]通过对敦煌遗书医学系统的整理研究,认为敦煌遗书为校勘、辑佚、考证多种传世的古医籍提供了早期依据。
《针灸推理与护理》试题及答案(七)
《针灸推理与护理》试题及答案班别:姓名:学号:成绩:一.选择题(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要求的答案,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中)。
1.现存最早、最系统的针灸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灵枢经》C.《针灸经》D.《针灸甲乙经》2.古代最原始的刺法工具称为:A.骨针B.砭石C.竹针D.陶针3.()首次提出了阿是穴的命名并肯定其作用A.孙思邈B.杨继洲C.王惟一D.黄帝内经4.分布在人体大腿外侧前面的是()A.膀胱经B.肾经C.小肠经D.胃经5.三焦经在四肢循行在()A.上肢内侧后面B.下肢内侧中间C.上肢外侧中间D.上肢内侧中间6.()为十二经脉之海A.带脉B.冲脉C.任脉D.督脉7.分布在十四正经,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腧穴是()A.经穴B.奇穴C.阿是穴D.腧穴8.“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是指腧穴的()作用A.远治B.近治C.特殊D.局部9.患者将食.中.无名.小指四个指头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为()寸A.三B.一C.四D.二10.腋前纹头至肘横纹为()寸A.12 B.9 C.6 D.1511.针灸学的理论核心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脏腑学说D.经络学说12.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之处,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其走向都是自下而上运行B.没有专属的腧穴C.无表里配合D.不直属脏腑13.手足三阴经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一般是A.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B.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C.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D.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14.任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A.通调冲.任B.调节任.督C.总调奇经八脉D.调节阴经经气15.与督脉发生联系的阴经是A.足太阴经B.手太阴经C.足厥阴经D.手少阴经16.胸椎棘突下的穴位针刺法是A.直刺B.斜刺C.向上或向下平刺D.向上斜刺17.具有温肾壮阳作用的间接灸是A.隔蒜灸B.隔盐灸C.隔姜灸D.隔附子饼灸18.“开四关”指的是针刺A.委中.足三里B.合谷.内庭C.太冲.合谷D.三间.行间19.迎随补泻法中的补法是A.针尖垂直经脉,顺经而刺 B.针尖逆着经脉,逆经而刺C.针尖顺着经脉,顺经而刺D.针尖逆着经脉,顺经而刺20.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髌骨上缘上两寸是()穴A.足三里B.阴陵泉C.血海D.梁丘21.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是()穴A.丰隆B.阴陵泉C.足三里D.三阴交22.治疗感冒的主要腧穴配伍最好选用()A.内关.风池.合谷.血海B.梁丘.尺泽.曲池.外关C.曲池.风池.三阴交.尺泽D.合谷.大椎.风池.外关23.腰阳关穴在第()椎棘突下凹陷处。
针灸学试题及标准答案1
针灸学试题一一、单项选择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C )A.《灵枢》B.《难经》C.《针灸甲乙经》D.《针灸大成》E. 《足臂十一脉灸经》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B )A.皇甫谧B.孙思邈C,王惟一D,王焘E,杨继洲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D )A.孙思邈B.杨继洲C.王执中D.王惟一E.滑伯仁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E )A.345B.453C. 354D. 361E.349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C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B.《针灸甲乙经》C.《针灸大成》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针灸逢源》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A )A.《十四经发挥》B.《黄帝内经》C.《针灸甲乙经》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针灸逢源》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C )E.A.《黄帝内经》B.《难经》。
.《帛书》D.《灵枢》《甲乙经》:二、双项选择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AE )A.《足臂十一脉灸经》B.《灵枢》C.《素问》D.《难经》E.《阴阳十一脉灸经》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B C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D.著《十四经发挥》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1.手三阳经下合穴是(C)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C.上巨虚、下巨虐、委阳D.委阳、委中、阳陵泉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2下列穴位中不属郄穴的是(E)A.会宗B,温溜C,梁丘D,附阳E.大钟3,下列穴位中不属募穴的是(E)A.章门B.日月。
,石门D.关元E,俞府4.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依序排列应该是(B)A.曲泉、中封、太冲、行间、大教B.太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C.大敦、太冲、行间、曲泉、中封D.行间、大敦、太冲、曲泉、中封E.大敦、太冲、曲泉冲封、行间5.八会穴的骨会是(D )A.绝骨B.太渊C.阳陵泉D.大杼E/鬲俞6.下列腧穴,不属络穴的是(E )A,丰隆B.光明C.飞扬D.大钟E.商丘7足三阳经的原穴是(C)A.解溪、丘墟、昆仑B.冲阳、足临泣、光明C.丘墟、冲阳、京骨D.解溪、足临泣、京骨E.陷谷、阳辅、束骨三、多项选择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A B C E )A.疗效明显B.操作方便C.经济安全D.易于接受E.适应证广2.在针具发展变化过程中曾使用过(A B C D E )A.骨针B,石针C.铁针D,金银针E,青铜针3.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主要有(A C D )A.绘制“明堂三人图”B.设计制作针灸铜人C.提出阿是穴D.创用指寸法E,提出十四经概念4.皇甫谧著《甲乙经》主要参考了下列哪些书籍(ABE )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论》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5.明代主要针灸著作有(A B C E )A.《针灸大全》B.《针灸问对》C.《针灸聚英》D.《针灸逢源》E.《神应经》6、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A B D E )A.针博士一人B.针助教一人C.针讲师十人D.针工二十人E.针生二十人四、简述1.针灸治病的特点是什么?针灸治病是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
敦煌《灸经图》四天庭穴组的历史价值探讨
敦煌《灸经图》四天庭穴组的历史价值探讨发表时间:2014-01-22T16:08:58.4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4期供稿作者:汤志刚1 戴学新1张瑞 2李晖霞2杨继若1白晶梅1徐旭升2[导读] 易经是后世中医学理论哲学思想的主要文化根源之一。
汤志刚1 戴学新1张瑞 2李晖霞2杨继若1白晶梅1徐旭升2 王天生2(指导)(1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730050;2兰州市安宁区人民医院 730050)【摘要】 1900年敦煌千佛洞出土的《灸经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灸法专著, 历代医籍不见收载,内容上与传统针灸医籍有不少相异处,敦煌《灸经图》图16中标引四天庭穴在头后枕部,上下左右四穴,《灸经图》这样布穴意为着什么?这个千古悬案一直困扰着中外学者。
通过我们多年的临床验证分析发现:《灸经图》它是与伏羲八卦、长沙马王堆帛书一脉相承的重要针灸流派;四天庭是同名四穴组这一奇葩沿革的始祖;四天庭是针灸史上最早的头针疗法、枕骨疗法;四天庭对五劳七伤虚损性疾患及痿痹瘫呆喘等顽症痼疾有显著临床效果,它开创了中医脑病学的先河,对推动当前针灸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
【关键词】敦煌《灸经图》/四天庭价值探讨【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4-0019-02 【Abstract】The Illustrations of Moxibustion, a remained book in Dunhuang Caves discovered in 1900, is available the earliest monograph about Moxibustion methods in China.It contents with other familiar medical books are also many differences. Dunhuang "Moxibustion through figure 16 winning occipital after four celestial hole in the head, the up and down or so four holes, what the Moxibustion through figure this cloth point means? Many scholars have been plagued by this ancient mystery. During years of clinical validation analysis ,we find that it is associated with gossip and is an important acupuncture schools of Mawangdui silk. Four heaven holes are the ancestor of the same four points group this flower development; Four heaven holes for General debility deficient disorder and impotent bi slumped to stay out of the disease such as chronic illness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It created a precedent for Chinese encephalopathy school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acupuncture has great significance.【Keywords】Moxibustion in Dunhuang” Four heaven holes Discussion 1900年敦煌千佛洞出土的《灸经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灸法专著,其中关于四天庭穴的布穴在《内经》《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其它针灸医籍都不见有收载。
敦煌古医籍九种
敦煌古医籍九种无名氏前言二十世纪初,在甘肃敦煌县石窟中发现了大量卷子本古籍。
其中有不少六朝、隋唐时期的医学著作,多为手写纸质卷轴。
这些敦煌医学残卷,主要藏于英国大列颠博物馆、法国国立图书馆及德国普鲁士学士院等处。
在英、法两国,各有二十多种医书残卷,而在德国则有四种。
对于以上卷子本医书,数十年来,国内学者如罗振玉、王国维、罗福颐,以及近今范行准、马继兴诸先生,均曾进行过不少研究。
其各种贡献,颇为学术界称道。
今将敦煌古医籍中基本上可以确认为六朝时期的作品汇集成帙,其内容包括《明堂五脏论》、《张仲景五脏论》、《平脉略例》、《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占五脏声色源候》、《亡名氏脉经》、《玄感脉经》、《七表八里三部脉》及《青乌子脉诀》等九种。
至于《刘涓子鬼遗方》、《本草经集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等有关内容,因别有辑集,故不复列入其中。
目录《明堂五脏论》 (1416)肝与胆第一(1416) 心与小肠第二(1416) 肺与大肠第三(1417) 脾与胃第四(1417) 肾与膀胱部第五(1417)《张仲景五脏论》 (1417)张仲景五脏论(甲本)(1418) 张仲景五脏论(乙本)(1421) 张仲景五脏论(丙本)(1422) 张仲景五脏论(丁本)(1423)《平脉略例》 (1424)平脉略例(甲本)(1424)平脉略例(乙本)(1426)《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 (1428)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甲本)(1428) 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乙本)(1429)《占五脏声色源候》 (1430)《亡名氏脉经》 (1430)亡名氏脉经第一种(1430) 亡名氏脉经第二种(1431)《玄感脉经》 (1433)《七表八里三部脉》 (1435)《青乌子脉诀》 (1436)1415《明堂五脏论》前言《五藏论》类的敦煌医学卷子本,有《明堂五藏论》、《张仲景五藏论》和《耆婆五藏论》三种。
《明堂五藏论》一卷,不著撰者,历代医籍簿录均未载其目。
刺法灸法学期末复习资料
刺法灸法学期末复习资料2、砭石是最早的针3、我国第一部灸疗专著《曹氏灸方》4、《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了化脓灸法5、葛洪最早使用隔物灸6、刺法在金元明时期鼎盛,灸法在明清鼎盛7、临近动脉的委中、箕门、气冲、曲泽、经渠、冲阳,以及乳中、脐中、小儿囟门不宜针刺8、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者应急出针里证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虚寒者少针,虚热者多针9、毫针的构成——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10、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针身的直径和长度(长短和粗细)来确定的。
号大针细,临床常用26~32号(0.45~0.32mm 1~3寸(25~75mm)11、选择体位以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留针不疲劳为原则。
主要是卧位和仰靠坐位。
仰卧体位:前身部腧穴俯卧体位:后身部腧穴侧卧体位:侧身部腧穴仰靠坐位:头面、前颈、上胸和肩背、腿膝、足踝部腧穴俯伏坐位:顶枕、后项、肩背部腧穴侧伏坐位:顶颞、耳颊部腧穴12、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a高压蒸汽灭菌法(最佳)b药物浸泡消毒法c煮沸消毒法13、持针施行手法操作的手称为刺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押手14、持针姿势a、浅层腧穴短毫针操作——二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二指指腹夹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度角b、深层组织毫针操作——多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中、环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15、进针法(给穴位,会选择进针的方法)A单手进针法(用于较短的毫针)a插入法b捻入法B双手进针法a指切进针法(运用短针及要避开血管的腧穴,如曲池、尺泽)b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的穴,如天枢)c提捏进针法(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d针管进针法(进针不同,适用于儿童及惧针者)16、针刺的角度(概念)a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
(腹部、腰背部、四支部)b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入。
(颈项、咽喉、侧胸部、腰背部)c平刺:即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敦煌遗书《灸经图》治未病之保健养生按摩法
敦煌遗书《灸经图》治未病之保健养生按摩法汤志刚; 杨继若【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9(032)009【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灸经图》; 敦煌; 治未病; 按摩【作者】汤志刚; 杨继若【作者单位】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兰州 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有3层含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指出了预防保健的重要性。
《灸经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灸法专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治未病、保健灸法专著[1]。
临摹图4治疗五劳七伤[2]的原文为:“灸男子五劳七伤、失精、尿血当灸发际,灸关元、灸两手髓孔、灸玉茎头、灸两脚五舟、灸两脚痺经、灸两脚中封,不两厢,凡十一处,各灸一千壮。
”临摹图12的原文是:“防治五劳七伤,精髓气血虚损乏力、痿痹瘫呆喘等[3]顽症当灸四天庭、大椎、脊中、灸两肾俞、灸两足三里、灸两绝骨穴,凡十二处,各灸三至十壮。
”见图1—2。
图1 临摹图4图2 临摹图121 按易经八卦布穴自从伏羲氏创立易经八卦以来医易相通,因地缘关系,易经对《灸经图》《黄帝内经》的影响尤其明显,二者均按照九宫八卦的顺应程序在人体布阵组穴,达到天人合一,但前者以准确穴点布穴,后者以部位布穴,从实用性方面比较前者更胜一筹。
《灸经图》中原图4以任脉为主在人体腹募穴布穴,原图12以督脉为主在人体背俞布穴;原图4以关元为太极,发际(神庭)、手髓孔(列缺)、玉茎头、脚五舟(内外膝眼)、脚痺经(申脉)、中封围绕在关元四周;原图12既以天门为太极,四天庭、八天庭围绕在四周,又以脊中为太极,四天庭、大椎、脊中、肾俞、足三里、绝骨围绕在四周,形成头枕骨最高核心小宇宙和人体大宇宙共存的布局;两图统筹兼顾,既包含了循环任督的小周天,又包含了循环头脚的大周天。
以使人体达到刚柔相摩、阴阳相济的和谐健康状态。
2 按头体四肢整体观念组穴传统保健灸多以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涌泉、膏肓等肢体单穴为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