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 鹬蚌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3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
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学习正确的运用语言。
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
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
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
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学生事先查找鹬和蚌的相关资料三﹑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精选10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寓言两则教学设计(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学会课文中的18个生字,并会组词和应用。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结合实际生活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复述故事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听写12个生字。
2、朗读课文。
三、新授1、揭示题目《亡羊补牢》,解释“亡、牢”含义。
2、解释: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
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文学作品。
词语:羊圈街访窟窿后悔授受多音字:圈四、学习生字横向记。
如:我们学过哪些“穴”字部首的字再学习“窟窿”。
五、讨论《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要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讨论。
想想从“后悔”一词你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你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六、作业1、朗读课文,把文中的几层意思读出来。
2、生字、组词。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篇2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
(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3、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教育专用】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公开课教案2
24 寓言两则一、教学目标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9个一类字,重点书写“焦、疲、勃”等生字。
结合语境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毫不示弱”、“威胁”、“鹬蚌相争”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角色的心情和语气。
3.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4.通过表演和讲述,初步感知寓言形象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表演、讲述,感知寓言形象。
2、对寓言角色作出评价,揭示寓意。
教学难点:把握古代寓言的相似之处,感受寓言文化的特点。
三、教学评价设计:1.通过查看预习单、识读生词、分段轮读课文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通过对比结构、区分字义、巩固练习落实字词教学。
2.重点感悟环节通过默读、浏览全文,师生对话交流,了解文章内容,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课文脉络。
3.通过默读、圈画、批注、全班交流、感情朗读等形式,感悟寓言中的角色特点。
4.借助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积累和运用。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1.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寓言。
教师:1.教学课件。
2.制定预习单。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步感知,整体把握(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交流一下。
说说你们对这些寓言故事的感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流传了有两千多年了,分别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战国策燕二》这两本书。
(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2. 学习“寓”字。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8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二、《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肌肠辘辘"."反唇相讥""轻而易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期,中国被分割成七个国家,知道是哪七个国家吗?对,这就是战国其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发生在七国时期的故事.播放课件:鹬蚌相争的故事.你感觉这个故事有趣吗?,那我们就一起学习25鹬蚌相争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理清课文的只要内容.2.沟划优美的语句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三.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2.了解故事是怎么发生的.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朗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出河蚌的生气,鹬鸟的后悔.3.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思考: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分角色朗读4.了解故事的结果.鹬蚌相争,结果怎么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四.联系生活,升华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鹬蚌相争的现象吗?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五.作业六.板书设计《鹬蚌相争》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在线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在线阅读)《鹬蚌相争》语文教案1师:好了,同学们,俺把麦克风还是交给大家,等会儿谁回答问题,附近同学可以快速的传给你,好吗?放在这个位置。
好,昨天跟大家见面的时候,找你们班主任聊一聊,了解一下你们的情况,班主任老师说咱们班的同学之所以能在这个年级当中这么出色,是因为大家非常特别爱看课外书,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吧?在俺国浩瀚的书海当中,有一本著名的古书是战国策,在这本书当中有许多寓言故事,你注意看,发现什么呢?看谁的眼睛是最尖的。
来,那男生。
(生看屏幕,回答)生:说。
师:恩,你听的非常认真。
根据这个提示,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呢?你。
生:言就是说明道理的故事。
师:可以,还可以怎么说?有道理的故事,或者说这个故事当中。
那根据这个,来想一下,俺们该怎么学习寓言啊?俺们要干吗啊?那女生。
对,首先要读一读故事,然后要想一想故事当中所蕴涵的道理?那今天俺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鹬蚌相争》。
赶快读一读,同学们,不认得的字上面有音节,你可以看一看。
生:自由读。
师:那么在这个短短的故事当中,都有谁啊?你来。
生:都有鹬和蚌师:还有谁啊?来你说。
生:鹬、蚌,还有渔夫。
师:好的,你见过鹬吗?生:没有。
师:没有。
那俺们来看看鹬,长什么样啊?长长的腿,尖尖的嘴,你看它生活在什么地方?生:河边。
师:对,知道它吃什么吗?你说。
生:吃蚌。
师:吃蚌,吃蚌里的肉,还吃什么?你说。
生:吃鱼。
师:还有吗?你说。
生虾。
师:对,吃河里的这些**。
蚌俺想大家见过,见过吧?(生看屏幕,了解蚌的外型)生:见过。
师:好了,那么咱们再看一生字,这个字儿。
生:夹。
师:大家都认识。
那你知道夹字是怎么来的呢?你看在远古的时候,人们用这图来表示夹的意思,后来啊人们觉得画图画太麻烦了,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这就是甲古文的“夹”。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变成了最后俺们楷书的“夹”,你注意看,这就是原来图画当中的(有三个人呢,图画中)生:大人。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6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6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一、第一自然段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读(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出示:太阳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板:鹬读(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二、第二、三自然段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
提醒:加表情(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7、评价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三、第四自然段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1、录音范读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四、总结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2、交流五、发挥想象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六、小练笔《鹬蚌相争》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2、能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
24、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鹬蚌相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选自《战国策·燕二》。
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设计理念】寓言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一种文体,以小故事蕴含大道理,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寓言教学,往往采用“读故事—谈道理—举例子”三部曲,偏重于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忽略了寓言本身所内在的文化韵味。
本设计意在从寓言故事出发,紧扣一个“读”字,带领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艺术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上出寓言的特点,更上出语文课的文化味。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寓言故事并不陌生,苏教版教材在二年级就已出现寓言类课文,如《狼和小羊》、《狐假虎威》。
他们对什么是寓言已有初浅的了解,知道一些寓言的基本特点,对学习寓言的方法处于起步阶段。
三年级的孩子喜欢读故事,喜欢表演,教师应从朗读入手,加强从读中悟出道理,进一步交给孩子学习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故事、领悟寓意,懂得为了一点利益双方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点】以语言文字为基础,读好对话,读懂寓言。
【教学难点】通过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寓言故事并阅读,了解寓言的特点。
2、学生预习课文。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特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
板书课题。
2、复习寓言的基本特点。
3、过渡: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设计意图:寓言是常见的文体,三年级孩子在课内课外已不是第一次见面,“鹬蚌相争”就是本课的第二篇寓言。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案寓言二则《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但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教育人们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然后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接着带着问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和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然后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并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最后是细读悟道理,讨论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
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今天,让我们继续研究《寓言两则》,板书课题为《鹬蚌相争》。
2.出示图片。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培养朗读、概括能力)1.那么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等一会儿我们集体交流。
2.《鹬蚌相争》的故事是怎样的呢?有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3.有哪一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告诉大家。
首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练一练。
4.指名表述,适时表扬。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1.故事基本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可是,为什么鹬和蚌要互不相让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同桌分角色扮演鹬和蚌,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拔。
四、联系文本,理解人物(练朗读,理解人物心理)1.抓住鹬猛地用尽用气——威胁筋疲力尽,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读会课文。
2、能借助译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
3、能联系实际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能联系实际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听说咱们四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听故事,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它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随时准备一统天下。
有一次,赵国与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十分生气,调兵遣将准备攻打燕国。
燕王听说了,急忙派遣当时著名的说客苏代,去出使赵国。
到了赵国,苏代心平气和地给赵王讲了一个小故事,赵王听完,恍然大悟,立刻决定罢兵,并与燕国和好如初。
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故事竟然能阻止一场即将要爆发的战争,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他的著作《战国策》中记录了这个故事,同时它也被编进我们的语文教材。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二则之鹬蚌相争》。
请大家看看题目,注意“鹬”字的写法。
(板书课题)二、解题。
1、请大家齐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鹬和蚌分别为何物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请一两名同学介绍自己的资料)3、在了解了鹬和蚌之后,我们再来读一遍课题吧!(生齐读)4、古人云:“为学患无疑。
”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争”你又有哪些疑问呢?(生质疑,师评价。
)5、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这则寓言故事吧!(出示大屏幕全文)三、初读,读通:1请大家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一两名学生是读课文,引导正音。
4、看来我们都会读了,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生齐读)四、再读,读懂内容:1、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读一读,用自己的办法理解生词,读懂句子。
2、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3、文言文的词语的含义很多都是跟现代汉语不一样的,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字和词吗?4、在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相信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这个故事。
9寓言二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
一、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要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
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读出声,读出意,在读中感知,大致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
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阐明了一个深刻道理: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
2、学情分析: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对一些比较浅显的词语,已经能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准确理解出来,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弱",理解词语意思.3.懂得什么是寓言,明白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4.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
5.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是要在读的过程中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是启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理念)1.故事的导入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调动脑中相关的知识储备,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2.三年级学生对于生字、词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因此,在学生自由读词语、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选择几个词,来说说课文内容。
可谓一举多得:既检验了字词的音、义,又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
3.紧扣文本主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
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
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2.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
”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鹬蚌相争教案优秀5篇
鹬蚌相争教案优秀5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篇一一、设想与设计新一轮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能力是一种交际能力,语文学科是涉及听、说、读、写的一门应用科学,讲究的是方法的掌握。
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思考。
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从语文教学实践看,教师任务在于凭借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把凝聚于知识之中的人类智力活动的方式方法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质。
教师只要指点得法,“人脑就能把它的创造才能发展到不可想象的程度”(布鲁纳)。
而如今好多学生的学与用是完全脱离开的,他们学了却不知如何去用,也就是说他们所学的知识很少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过不了多久,一些学生就将这些知识淡忘。
还有一些同学虽然将所学的内容熟记于心,至于如何去运用,可能要在他们成年之后。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老师在教完《塞翁失马》这篇课文后,我只记住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
至于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哲学道理,我一直懵懵懂懂。
直至踏上了工作岗位,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才知“塞翁失马”的故事常常在生活中发生。
然后引起了我对这个道理更深的思考: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白天和黑夜,它们围绕着它不停息地运转。
但是人类,由于他的目光短浅,记忆力弱,只能看到事件彼此分散的环节,分割的部分,暂时的结果,突发的因素部分。
因此我们要从连续性而不是从静止状态上去看待各种事物。
我们常将“哲学”看得既深奥又繁复,认为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懂的,殊不知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曾有一位国外的教育专家在回答“国外的学生从几岁开始学哲学?”时说:“可能在妈妈的肚子里!”我简直匪夷所思,这怎么可能?但细细想来可见哲学教育在国外是深入人心的。
它有这么大的魅力吗?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
其实这些简短的语言中藏着深深的哲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家喻户晓,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在我还没有结束这课时同学们就已经得出了。
2023年《鹬蚌相争》优秀教案
2023年《鹬蚌相争》优秀教案2023年《鹬蚌相争》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懂得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矛与盾》,从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生回答。
师:知道说话要实事求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
齐读课题。
师:念得真准,尤其是“鹬蚌”你也念准了,课题中“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打算怎么样记住它的?生: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
就念“鹬”。
生:把橘子的木换成鸟就是鹬师:你的方法非常简单,你俩都很会记生字。
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生:“争”师:故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探究竟。
过渡; 俗话说:“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起跑线就无从规划自己的行程”,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也要有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请看大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做事要权衡学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过渡:目标明确了,但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通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课文,看自主读识三、自主读识(1)、自由读课文,力争在短时间里读通、读正确课文。
(2)、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课后生字。
过渡:同学们读写非常认真,学习就得这样。
下边我们就做个小游戏检测一下你的学习效果。
快乐大转盘谁来转四、快乐大转盘——字词认读师:快乐大转盘谁会写?大家写生:快乐大转盘我来读?指名读。
曝喙箝师:读的声音洪亮,语音标准。
师:快乐大转盘谁会写?生:快乐大转盘我来写师:大家写蚌曝鹬喙译同桌对改。
师:快乐大转盘谁会读 ?生:快乐大转盘我来读。
寓言二则 说课稿鹬蚌相争
寓言二则说课稿鹬蚌相争《寓言两则》说课稿一、说教材《寓言两则》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两篇寓言小故事。
其中,《揠苗助长》是根据《孟子?公孙丑》所写的一则故事改编;《鹬蚌相争》则是根据《战国策?燕策二》的记载改编的。
这两则寓言一写宋国农夫拔苗助长,欲益反损;一写鹬与蚌互相争持,谁也不肯退让,让渔翁坐享其利,都是前面叙事,末了揭理,或者暗示道理。
短小精悍,寓理于事,是两则寓言故事的共同特色——《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将自食恶果;《鹬蚌相争》则说明遇事必须考虑周到,防止斗勇好狠,两败俱伤。
但两则寓言在写作特色上又各有侧重:《揠苗助长》侧重心理描写,农夫“巴望——焦急——急忙——兴致勃勃”的心理变化跃然纸上,轨迹清晰;《鹬蚌相争》虽然不乏心理描写,但侧重的还是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以鹬和蚌的特定动作和针锋相对的语言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
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人物刻画清晰,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揭示寓意。
两则寓言故事浅显易懂,加之寓言故事学生在二年级时就有接触,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的三年级孩子来说,仅仅从语言和情节上来理解并不是难事。
但想要让孩子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必须在反复诵读及品味、想象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明白道理,提高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预设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技能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展开想象,探究其中的道理。
2、能够把自己明白的道理结合事例加以阐述。
3、能够再找几则寓言故事,读一读,讲一讲。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寓言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鹬蚌相争》语文教案
《鹬蚌相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鹬蚌相争》。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鹬、蚌的形象特点及其寓意。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兴趣。
(2)领悟“团结协作、互相尊重”的道理,增强团队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善于思考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鹬蚌相争》。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鹬、蚌的形象特点及其寓意。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鹬、蚌之间的对话及其寓意。
(2)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鹬蚌相争》文本。
2.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鹬、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简要介绍鹬、蚌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纠正发音,讲解生字词。
(3)分角色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概括鹬、蚌的形象特点。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分析鹬、蚌之间的对话,揭示寓意。
4. 拓展活动:(1)学生发挥想象,绘制鹬、蚌的图片。
(2)分组展示,分享创作心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并背诵《鹬蚌相争》。
(2)运用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鹬、蚌的生活场景。
2. 拓展作业:(1)收集其他有关鹬、蚌的寓言故事,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寓言二则:鹬蚌相争(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鹬蚌相争(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陈永怀教学目标:1. 会认11 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 会写8 个字。
2. 自主积累4 个以上词语。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了解课文内容,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内容,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
1. 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 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动画片)2. 学生思考: 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问题? 还想知道些什么?3.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1. 自由轻读课文,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 自学生字。
2. 出示会认字字卡, 指名认读。
组词。
3. 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 读读课文, 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鹊蚌相争这个故事?(3-6 自然段)2. 精读3-6 自然段。
(1) 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一”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 学生汇报。
(3)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4) 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 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是讲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
这则寓言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需在多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在理解寓意上下功夫。
边读边问几个为什么,如鹬和蚌怎样做才不会被打鱼的人捉走?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维目标】:
1.学会正确读出有关语言的语气。
2.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理解寓意的能力。
3.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理解寓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具】:
录音机、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故事《狐假虎威》,狡猾的狐狸借愚笨的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其实自己并没有什么本事。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二.授新
1.初步理解。
第1页
师: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应该明白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鹬是一种水鸟。
蚌是指河蚌,肉质很鲜美。
争是指争持,对抗。
这个故事讲的是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
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2.读文,深入理解
(1)师: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看鹬和蚌分别想怎么样?(学生读文,师讲解。
)师:从“不住地朝下看”,可以看出鹬很饿。
“多好的一顿美餐呐!”从鹬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它非常想吃河蚌的肉。
从“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可以看出它馋得受不了了。
“立刻”,说明鹬飞下来的动作速度,表现了它想吃河蚌已无法控制。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起因部分(第一部分):写“鹬啄蚌肉,蚌夹鹬嘴。
”(板书:(起因)“鹬啄蚌肉,蚌夹鹬嘴”)
(2)师:请同学们自由读3、4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读文,师讲解。
指导读)
师:“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看你松开不松开!”说明鹬知道河蚌离不开水,用“渴死”来威胁河蚌,想使它松开。
“今天”“明天”“渴死”等词要重读,“看你”要拉长声音,突出鹬的傲慢心理。
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播放录音)。
师:“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会饿死你,看你还啄不啄我!”说明河蚌在以牙还牙,夹住鹬的嘴巴不松开,用“饿死”来反击。
“今天”“明天”“饿死”“看你”等词要重读,表现出河蚌不肯让步的坚定态度。
“看你还啄不啄我”表现了河蚌的报复心理。
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播放录音)。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经过部分(第二部分):写“鹬蚌吵个不停,互不相让。
”(板书:(经过)“吵个不停,互不相让”)
(3)师: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同学们读读第5自然段。
(学生读文,师讲解。
)师:“鹬和蚌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
”这是过渡句,前半句承接上文,后半句是它们被一起捉走的原因:它们只顾争吵,没有发现打鱼的人。
“这时候”是指鹬蚌争吵时候。
“毫不费力”形容一点儿力气也没费,很容易。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结果部分(第三部分):写“鹬和蚌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
”(板书:(结果)“被打的鱼人一起捉走”)
3.拓展,升华。
(1)出示插图。
师:课文那一段写了图中的情景呢?怎样来概括图意呢?(指明作答,板书“渔人得利”)
第2页
(2)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学生讨论,师总结:生活中要学会与人谦让,如果互不相让,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
(3)如果你是鹬或蚌,应该这样做才不会被捉走呢?(学生讨论,指明作答,师总结:互相谦让。
)
三.作业
搜集一些别的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附: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第3页渔人得利
(起因)鹬啄蚌肉,蚌夹鹬嘴(经过)吵个不停,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