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广东2021届高三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写作专题(含答案)

广东2021届高三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写作专题(含答案)

写作专题广东省广州市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12月)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60分)今年国庆巧過中秋,国人纷纷出游。

人们出游的目的地五花八门,从古都到小村,从高原到大海,祖国大地到处都有游客的身影。

节后,高三(1)班乐珙同学做了一次以“美,无处不在”为主题的课前演讲。

在演讲中,乐珙同学介绍了她搜集的一些游客的说法。

有人说:“我看了一位网友上传的抖音视顷,介绍这里的一片古银杏树林,秋天分外灿烂,我就带着家人走进深山来了。

”有人说:“李子栄的视频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的慢生活,小时候觉得又脏又累的劳动也富有了诗き。

”还有人说:“央视有一个《航拍中国》的纪录片,我发现自已有些地方去过很多次,但都和ー些羡景擦肩而过了,我要利用难得的长假弥补一下这个遗憾。

”乐珙同学最后评价说:“我们宣传美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了,这体现了时代和文明的进步。

”而静怡同学听完演讲后却说:“这只能说明我们对美的感知カ在下降,只能靠越来越多的方式来刺激。

”这两位同学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一位?请你以同学文佳的身份继续发言,并结合材料进一步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複,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60分)参考全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广东省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12月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为了让高一新生顺利开启嶄新的学习生活,南粤中学将办成长分享会,拟邀请一位优秀的高三学生,做主体为“新起点,新未来”的发言。

该校高三年级学生会提出了三名人选。

文佳,进入高中后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她与同学合作的模拟政协提案在“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表现出色,被带到了全国“两会”,倍受社会瞩目。

刘江,痴迷于程序设计,在学习高中课程道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成功申请了一项国家专利,多所高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河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河北省高三上学期12月份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題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学术见解不同,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

和其他道德范畴一样,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尚“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

春秋战国时的儒、墨、道、法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尚俭。

孔子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但他认为“与其奢也,宁俭”。

老子说他有三宝,其中之一即为“俭”;认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奢”“去泰”就是要俭。

墨子认为“俭节则昌,淫俠则亡”,儒家搞的礼、乐那一套都不合俭的要求。

法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中多处强调应当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

上述引证足以表明,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历史上虽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确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

几千年来,有见识的长辈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

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

一味娇惯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

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

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因此,不论是富有之家,还是贫穷之家,只要是有见识的,总是要以“俭”治家的。

如果仅是为了节用而不是为了育人,那么“俭”德是难以流传几千年的。

2021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解析

2021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解析

2021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咀嚼./细嚼.慢咽乘.机/乘.风破浪浅.陋/流水渐.渐露.面/风餐露.宿B.弹.压/弹.无虚发伺.候/伺.机而动恫吓./杀鸡吓.猴属.意/终成眷属.C.狭隘./溢.于言表歼.灭/阡.陌交通辍.学/低声啜.泣谄.媚/陷.害忠良D.罢黜./相形见绌.捐.献/狷.介之士皈.依/阪.上走丸棱.角/绫.罗绸缎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搞清楚工人和企业主这些微观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上搜寻和匹配的行为,对于了解失业率的决定因素,解释工资的形成机制,制定降低失业率的政策都十分重要。

B.谁都知道,民主与法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经济攻坚之后,现在确实已经到向新目标攻坚的时候了。

C.开征房产税,提高房产持有的成本,现阶段更是可以起到打击投机、打击囤积居奇作用,把市场上种种非真实需求的泡沫挤掉,从而对平抑房价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D.在部分舆论看来,本属于全民娱乐、全民福利的春晚,用广告践踏公众眼球给公众添堵,使春晚这台公共节目丧失了“公共性”,挑战的是国家电视台的职业操守。

3.下面的文字是从哪四方面说明“4G”优越性的?请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6个字,4分)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

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xx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

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竟然与固定宽带网络价格相当,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

此外,4G可以在没有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

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4、汉语的奇妙在于,相同的词语,根据语境的变化,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含义。

2021-2022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

2021-2022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创作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艺术家创作兴奋点能否形成和出现,是他们创作优秀作品的关键所在。

而艺术家生活中的“精神落差”则常常是作家创作兴奋点形成的至为重要的原因。

我们发现,创作主体在其生活历程中往往经历了两种或多种富有变化的、甚至截然不同的文化或生活方式,这种“精神落差”就必然在创作主体内心发生情感激荡,必然会碰撞出艺术与思想的火花,因此也就较容易形成创作主体的兴奋。

特别是当创作主体从文明程度较高的环境降入到一个文明程度相对较低的环境时,这样的精神落差会使创作主体可能获得一个非常特别的观察视角,获得比在同一环境中世代生息繁衍的人们对自身更为深刻的认识。

艺术创作一般离不开风俗叙事,这不仅源于艺术家自己曾经的生活记忆或审美情趣,还与社会氛围、流派风格、个人境遇有种种联系。

作家艺术家都应该主动拓宽自己的生活经历版图,开阔视野和胸襟,使自己的审美神经更加趋于灵敏,使自己更具文化敏感性。

对某一地域风情中美的发现,须有对另一种地域风情的了解为参照,也就是说,在此地域生活过的创作主体到另一地域更容易触发其创作灵感;或日在新的地域中生活着的艺术主体更容易唤起对原来生活之地的最新发现和认识。

人的一生中有花开花落,有升降沉浮,有盛衰荣辱,在文学史上因人生际遇的变化而可能造成诗人心态的强烈“反差”,常常使得他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如屈原、苏轼、曹雪芹等。

几乎共同的身世命运,几乎共同的身心磨难,造就了他们那“吞天吐地”的博大情怀。

在强烈的身世命运的反差中,他们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遇去反思历史、反思社会、反思现实、反思自己,这也使他们获得了思想和创作的材料,从而使他们在艺术才情的释放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地域的反差与命运的反差,势必引起创作主体一种更深层的反差,那就是文化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反差。

一般说来,“文化反差”不仅具有民族范围内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性的含义。

高三12月月考试题应历 试题

高三12月月考试题应历 试题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毛坦厂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应历〕本卷须知:1.考试时量为150分钟,总分值是为150分。

3.答复选择题时,选出每一小题答案后,需要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之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套本套试卷上无效。

4.答复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套本套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5.在在考试完毕之后以后,将本套试卷和答题卡一起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以下〔1—3〕题。

增加古诗文背诵不是负担是捷径唐晓敏①新修订的高中课程HY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加到了72篇。

有声音说,这为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

其实假设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历,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从现代语文教育本身看,背诵篇目增加的幅度很大,但假设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及民国时期的私塾教育相比,那么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

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也可以背诵数十万字。

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书经仪礼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

有些人甚至背诵的更多,如顾炎武、戴震都可以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

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承受的是传统教育,他们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

国学HY姜亮夫曾谈到,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而王国维那么当即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历。

这至少包括如下几点:④多感官参加背诵活动过程。

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即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还加上头、身体的动作。

这有助于进步背诵的效率。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早就指出:“参与承受某种印象或者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结实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陕西省榆林市十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榆林市十二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B.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进,在不同的消费观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夜经济”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C. 作为“夜经济”的一种,“地摊经济”要良性发展,就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等加强合作,以更好地服务于百姓生活。
D. 某某市打造“海派夜经济”,特点突出,将不断推动文旅企业加入,为民众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夜生活选择,促进该市文旅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
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项,“‘夜经济’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于文无据。材料一:“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进,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与习惯。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多样化消费……消费者开始在能力X围内追求更加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由此句可知消费者消费的多样化,不能得出“夜经济”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
A.对《三国演义》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关系的认识,史学家和文学家所持的立场是不同的。
B.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有着独立的创作观,寻找到了真实与虚构间的最佳平衡点。
C.《三国演义》对一些史实、人物进行了艺术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三国的认知。
D.在历史学家眼中的一些史学价值并不高的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地位及影响并不一定低下。
【解析】
【4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大型商场与餐饮的夜间消费呈逐年大幅上涨趋势”于文无据。原文虽有“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超过全天销售额的50%,2018年,国内夜间餐饮消费较上年增长47%”的描述,但是否“呈逐年大幅上涨趋势”,不能知道。
故选A。
【5题详解】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3

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3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清华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

〔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HY,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消费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妙期盼。

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风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一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阔群众参与其中,一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体验。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局部。

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场,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

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

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

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

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场干,商店可以开门了。

这个时段,社会开场正常运作。

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参加到节日活动中。

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互相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玩耍了。

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风俗,比方宋代的司马光。

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

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答复:“兼欲看游人。

〞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胶州一中高三级部12月份月考语文试题2021.12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良渚社会用玉制度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一方面反映出整个社会具有高度一致的“一神”化崇拜的早期信仰体系,而这种集体认同表现在物质层面上就产生了良渚玉器这样独特又统一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权力的高度集中,唯此才可以集聚或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这些“文化符号”的制作和流通。

良渚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在于,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它仅凭借基本生计资源(即农产品的交换和分配)获取社会权力,并达到区域内的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

整个长江下游高度统一的物质文化更多体现在了玉器上。

因此,很大程度上,良渚的社会权力来源于对玉石资源的掌控,以及对玉器所承载的信仰体系的建设和实践。

长江下游自给自足的淡水资源和水稻技术是这个社会得以复杂化的基础条件,却非社会权力赖以集中的基础。

良渚贵族集团和高等级社会网络均是基于稀缺资源以及相配套的专门化技术所产生的。

无论是玉器、象牙器还是漆器,它们都是复合技术体系下产生的非实用产品。

这就意味着,若要获取它们,必须有能力去集合各类资源与技术。

背靠着庞大的资源与技术体系,这些产品的价值得以体现。

这样的手工业经济及其承载的信仰体系,既是良渚社会权力的来源,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权力来源的主要表现。

(摘编自秦岭《良渚的故事》)材料二:良渚文化墓葬中大量玉器的发现,证明了良渚时期社会财富的流向,以及建立与维护这种财富流向的社会权力的存在。

良渚文化大墓的主人,拥有代表神权的琮、象征军事统帅权的钺和体现财富的璧,他们凭借神的力量来建立和加强自己的权势和威严,支配人世间的生杀予夺和财富的聚敛。

北京一六一中学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一六一中学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一六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高三语文2023.12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大题5小题,共18分)材料一历史如潮,大道如砥。

十年砥砺前行,化作惊艳跨步。

2020年,嫦娥五号顺利从月球带回约2公斤月壤。

自立项以来,中国探月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龙”攻关攻坚,“一盘棋”协同推进,“一体化”迭代提升。

诗歌中的婵娟从书页来到现实,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千年梦想得以实现。

2021年,“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随后,“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次实现了“绕、着、巡”三个目标。

同年,随着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中国迈入“探日”时代。

“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沿着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羲和的脚步,中国人的宇宙探索终于拓展到这颗始终照耀着华夏儿女的璀璨星球。

“问鼎苍穹”承载着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雄心与浪漫;“跨山越海”则改写了神州大地的时空格局,挺起了泱泱大国的发展骨架。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港珠澳大桥、伶仃洋大桥、泉州湾大桥……一座座跨海大桥,让“天堑变通途”,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

“原来去澳门一天只能跑一趟,现在一天可以跑四趟;通过香港机场走的航空货,原来要提前两天到达香港仓库,现在通过大桥仅需提前半天。

”对于在珠海从事跨境电商工作的郑太龙来说,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让他运货花的时间更少了,收益更高了。

2022年9月5日,在建世界高速公路第一长隧——全长22.035公里的乌尉天山胜利隧道进口端三洞顺利穿越全线最大断层,为隧道顺利贯通和乌尉高速公路顺利通车创造了良好条件。

乌尉高速全线共设置隧道20座、桥梁117座,桥隧比达到40.37%,其通车将意味着南北疆交通屏障完全被打破。

走天山,独库公路、巴里坤至哈密公路、乌尉高速公路分卧西、东、中三线,物畅其流的通衢大道让丝绸古道焕新颜;越沙漠,和若铁路自2018年底正式开工建设到正式通车仅用时三年多,建设跑出加速度,铁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画”了一个圈。

安徽省蚌埠一中2021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安徽省蚌埠一中2021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蚌埠一中2022-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 150分)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在怀疑的时代照旧需要信仰卢新宁①感谢你们叫我回家。

让我有幸再次倾听老师的教导,共享我友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假如把生活比作一段将抱负“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

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士气。

②跟你们一样,我曾在中文系就读,青涩的背影也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

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间。

我们那时的中国照旧贫困却豪情万丈,而今日这个世界其次大经济体,还在苦苦查找迷失的幸福,很多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宠爱用“囧”形容自己的境况。

③其实,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④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动身,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

《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间。

我不需要提示你们,将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示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凡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示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由于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⑤我唯一的可怕,是你们已经不信任了——不信任规章能战胜潜规章,不信任学场有别于官场,不信任学术不等于权术,不信任风骨远胜于媚骨。

你们或许不信任了,由于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抱负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抱负。

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照旧需要信仰。

⑥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头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高校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

2021年高三12月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三12月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三12月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矜.育(jīn) 拔擢.(zhuó) 木讷.(nà) 敷.衍了事(fū)B.桎梏.(gù) 笞.刑(chī) 针砭.(biān) 不肖.子孙(xiāo) C.肇.事(zhào) 恫.吓(dòng) 抽搐.(chù) 不可估量.(1iàng) D.伺.机(sì) 重创.(chuāng) 离间.(jiàn) 垂涎.三尺(xi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演绎恻隐编纂再接再厉B.敲榨暗淡缭绕集思广益C.曼妙蛊惑衍生闲情逸志D.险衅狼藉篇副斑驳陆离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______,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2)从五岁那年起,他就离开了生养他的故乡,远涉重洋。

至今他还_________他乡。

(3)人型盆景可以用来______强烈的视觉感而成为室内焦点,在家具较少的客厅里,还可以成为填补空间的重要角色。

A.不耻作客创造B.不耻做客营造C.不齿做客创造D.不齿作客营造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B.假期本是孩子童年色彩最为缤纷的时候,然而家长的好.大.喜功..,却让孩子在负担重重的培训、补课中失去了童年的梦想。

C.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要反复训练,有人计算过,一个好习惯至少要重复21次才有可能巩固。

D.有的中学生夙兴夜寐....沉迷于电子游戏而不能白拔,结果荒废了学业。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介绍各地美食,使观众了解了食物给中国人在礼仪、伦理、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变化。

辽宁省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

辽宁省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

辽宁省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本试卷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如今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如今是一个无权威的、兴趣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

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挑选。

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宏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

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

比方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历缺乏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

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才能。

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亲密相关。

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

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入的作品。

但假如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入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才能。

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心。

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兴趣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消费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

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廉价。

四川省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成都七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购物狂欢”度量治理格局盛玉雷①“双11”来临之际,消费者、商家、快递公司、相关行政部门已经热起身来,积极准备。

历经数年发展演变,如今的“购物狂欢”更趋有条不紊,社会也多了一份从容自信。

②从“促销日”到“狂欢节”,从一家独唱到百花齐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双11”的滚雪球效应愈加显著。

背后的社会心态,也历经了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嬗变。

“双11”概念初创之时,参与促销的商户仅有20多家,但活动所迸发的火花,却点燃了公众的消费激情,第二年就遭遇了快递瘫痪的尴尬。

人们在实践中逐步懂得,线上购物节不只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样简单,而是一项需要各方协同参与的治理课题。

以“双11”为时间节点,梳理这些年来电商等行业的成绩与问题,能够清晰感受到社会治理层面发生的变迁。

③当“双11”成为现象级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成为一次综合大考。

这场考试考核电商平台的经营水平,考验物流企业的承载能力,考评政府部门的管理绩效,也考查参与者的社会诚信。

如今,快递瘫痪等情形也会发生,但应对已不像当初那般无力:物流业装上“预警雷达”,可巧借大数据手段排兵布阵;多部门主动作为,对消费陷阱强化监管……过去8年的“双11”,仅“天猫”平台交易额就实现了从5000万元到1200多亿元的跃升,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断成长的社会共治力量。

④如果说“双11”发展至今形成的可观影响,有赖于对问题和挑战的及时破解,那么在新时代赢得消费市场,尤其需要社会各方面携手加强治理,积极主动谋划。

从一定意义上讲,“双11”映照着社会运行机制的“健康度”,也度量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⑤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

专业化水平。

度过了廉价促销的早期发展阶段,今天的消费领域,更加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2021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卷

2021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卷

北京市顺义区第二中学xx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卷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奇.数通缉.豆萁.放荡不羁.犄.角之势B、商榷.雀.跃宫阙.声名鹊.起生性怯.懦C、茁.壮琢.磨浑浊.着.手成春擢.发难数D、谚.语笑靥.砚.台狼吞虎咽.雁.过拔毛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坐镇辩证法入不敷出循私舞弊B、帐篷金刚钻计日程功夸夸其谈C、翱翔烟幕弹唇枪舌箭前倨后恭D、沉缅暴发户甘拜下风举棋不定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科举时代的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荣华富贵。

B、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C、我们不要被眼前这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物所吓倒,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毕其功于一役......,就一定能这部机器装上车。

D、我的家乡有一片竹林,万竿碧竹,郁郁葱葱,蔚为壮观....。

这景色让我久久难以释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B、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具有如此独特的适于华南虎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多了。

C、明朝嘉靖之后,世风日下,贪污被视为正常,清廉反被讥笑,因而,在官员离任时,人们常以宦囊的重轻来评判他们能耐的大小。

D、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美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列宁笑着对同志们说:“我们叫他‘斯大林’——俄语的意思是钢铁,好了!”B、避讳之风可谓源远流长,“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两千年”(陈垣《史讳举例》)。

实用文档C、会后,许多代表抓紧时间查阅资料、补充、修改学术报告,许多代表互相访问,交流研究心得和学习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创.痛(chuāng) 畏葸.(xǐ) 横.肉(héng) 跑马卖解.(xiè)B.饮.马(yìn) 封禅.(shàn) 铜臭.(chòu) 长吁.短叹(xū)C.吐蕃.(fān) 纤.细(qiān) 笑靥.(yè) 安步当.车(dāng)D.秘.鲁(mì) 碑帖.(tiè) 噱.头(xué) 量.体裁衣(liáng)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饮鸠止渴张慌失措自暴自弃英才倍出B.再接再励如法炮制改弦更章脍炙人口C.方枘圆凿通宵达旦蟾宫折桂积腋成裘D.食不果腹物富民丰走头无路融会贯通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_______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2)像他这种身份的人,在那种场合说那种话,应该是__________的。

(3)在芦山地震灾难面前,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___________的战斗堡垒,他们行动迅速,组织有力,帮助群众有序疏散,及时救治伤员,成为灾区百姓的主心骨。

A.坦陈无可厚非无坚不摧 B.坦承无可非议坚不可摧C.坦承无可厚非坚不可摧 D.坦陈无可非议无坚不摧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的一句是()A.警察反复观察了目击者提供的两个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的英语广播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C.远在异国的他写信告诉我说,近几年来,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思念家乡。

D.世界的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可以说如今已是—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

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

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

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

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

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5、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三、(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司马穰苴传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

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

景公患之。

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

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

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

日中而贾不至。

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

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

”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

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

”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

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三军之士皆振栗。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

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

”使者大惧。

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

”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

遣使者还报,然后行。

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

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晋师闻之,为罢去。

燕师闻之,度水而解。

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未至国,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既见穰苴,尊之为大司马。

田氏日以益尊于齐。

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

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国等。

其后及田常杀简公,尽灭高子、国子之族。

至常曾孙和①,因自立为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

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有删改)【注释】①和:田和,人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往,未及反.反:反悔 B.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徇:示众 C.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

” 谢:道歉 D.君擢.之闾伍之中 擢:提拔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 加之.大夫之上 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 于是景公许之.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 而附穰苴于.其中 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 共123分)四、(33分)10、翻译下面的句子。

(9分)①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

(4分)②既见穰苴,尊之为大司马。

田氏日以益尊于齐。

(5分)11、文中哪些句子能直接表现穰苴在出征前整肃军纪、建立威信?请写出两句。

(4分)①A.B. C. D.②1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节选自韩愈《原毁》)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①,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②,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释】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

游秦,此处指游长安。

②风日,春光风物。

道,说。

(1)本诗颔联写景传情,含蓄而精妙。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该联。

(4分)(2)尾联构思新颖,将感怀之情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称它为“七律结句之妙者”。

你对此如何理解?(4分)14、名句填空。

(任选六空完成。

每空1分,共6分。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2),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3)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4)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5),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