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思维能力:结合文章段落内容及结构提升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等能力。

2.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感受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与伟大的人格魅力。

2.学习开篇点题、结尾呼应开头的写作技巧,掌握总分总式的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1.鼓励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深刻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恰如诗人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活着,都有不同的追求。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散文,聆听罗素的回答!一、走进作者首先,我们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年),2岁丧母,4岁丧父,由祖父母抚养长大成人,一生命途多舛、坎坷不断。

正是由于童年遭遇的艰辛与孤寂,罗素尝尝独自一人在荒凉失修的花园中玩耍与思索,由此对自然、生活、知识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观其一生,即使生活艰辛,罗素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积极追求知识与真理,坚决捍卫和平与正义,是公认的“未来时代的先知”、“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因此,罗素的一生又多姿多彩、璀璨夺目。

可以看到,罗素虽饱经磨难,但他努力生活、不屈不挠、奋发进取,最终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像罗素这样的“大家”,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作出了怎样的思考与回答呢?接下来,我们结合上述作者生平,走进文章,听一听罗素的答案。

二、领会全篇请同学们快速通读一遍课文,待会儿老师将通过内容提炼和发散思维两个方面考一考大家,我们一起带着问题来学习。

学习任务一:内容提炼1.罗素为什么而活着?本文题目——我为什么而活着,题目采用问句的形式,激发读者想象。

就让我们走进文章,探探究竟,找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首段第一句便揭示了答案,“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0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2、揣摩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感悟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想过这个问题呢?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思索、探讨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吧。

(4人一组,采访交流,要说大实话)生答,师总结。

我们今天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1、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三、默读课文,思考并在文中勾画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2、罗素追求的知识具体指的是哪些?3、罗素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的“苦难”具体指的又是哪些呢?(注意提示性的语言)老师补充罗素的相关资料。

四、交流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呢?五、拓展延伸1、当今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展示有关苦难的图片。

2、师生配乐诵读祈祷词。

六、作业布置1、感情朗诵课文。

2、积累有关生命意义的名人名言3—5则。

3、阅读《外国名家随笔三则》。

板书设计:我为什么而活着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博大的爱同情苦难。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感知文章阐述的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语言。

3.领悟作者的思想境界,启迪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引入课题,我为什么而活着。

二、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代表作品:《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三、背景介绍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可视为罗素生活的宣言书。

罗素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作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自由斗士。

他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正义,并为此而多方奔走。

他一生写过70多部专著,他80岁的时候才开始创作小说,据说95岁的时候还在写自传,这篇出自他自传的短文就真实地展现了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四、读书有方“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中,读出自己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是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段历程······读出自己,就是理解,就是共鸣,就是欣赏。

“读出问题”:就是读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不理解的句子,不明白的内容······读出问题,就是思考,就是质疑,就是研究。

五、初读文本,读出自己(一)学生大声诵读文章小贴士:体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

(二)小组合作交流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为1小组进行交流,寻出一个代表汇报各小组“读出自己”的成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都说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赖活着”。

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们先来看看英国著名作家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è制飓jù风俯瞰kàn 濒bīn临多音字颤抖chàn 秘鲁bì呼号háo颤栗zhàn 神秘mì号外hào2.重点字词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飓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3.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整体感知: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短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思路: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9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9

汇报课《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八年级6班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结构,理解中心观点。

(知识与能力)2、反复揣摩文章语言,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合作探讨为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练习导入,课堂热身小练习“谁丢了”爸爸丢了妹妹妈妈哥哥很着急二、初读感知,理解“为什么”1、自读课文,思考课题中的“什么”具体指什么?要求:初读自读时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跳读、不回读。

2、指定同学朗读第一段。

指导:注意重音“纯洁”“强烈”“飓风”“肆意”“濒临绝望”等引导学生分析偏正短语:“爱情的渴望”“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从而分析文章作者真正想要表述的“什么”是指:渴望、追求、同情(心)三、再读思考,分析“为什么”1、阅读第二段,思考爱情对于作者罗素来说有什么魅力?用词或短语来回答。

明确:狂喜、解除孤寂、看到神秘缩影2、你怎样看待关于爱情的这三个魅力?明确:短暂、不理智、真实、让人兴奋、具有创造力……爱情不是男男女女的纠缠不清,它是一种“博大”的情感。

3、罗素还“为什么”而活着?明确:追求:人、自然、思想【个体层面】同情心:孤寂、贫困、痛苦(整个世界)【集体层面】4、这三个层次中有没有什么联系?可否从文中找出来一个句子回答?明确:第四段第一句,作用过渡句。

突出他对前二者的追求都是源于第三者。

是个体价值在集体中的体现。

5、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生,用了一段话,能否找出期中的关键词?明确:值得、乐意6、总结:文章结构:总——分——总课文体裁:哲理型散文(议论型散文)课文特点:结构清晰、说理明晰、情感透析。

四、朗读谈论,体会“为什么”1、“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2、学生自由分组,续写下面两句话:假如生命只是为了活着,那么(人名)活着是为了(可填诗文、名言、主要事迹等)五、作业布置:总结思考,口语练习“我为什么而努力”知识整理,完成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15散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新人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15散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新人教

15 散文二篇体会《永久的生导入一(情境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导入二(情境导入):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1.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

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

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1945—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

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积累字词(1)注音兴.味(xìnɡ) 洗涤.(dí) 卑.微(bēi)土壤.(rǎnɡ) 牛犊.(dú) 茸.毛(róng)消逝.(shì) 繁殖.(zhí) 蔓.延(màn)遏.制(è) 凋.谢(diāo) 濒.临(bīn)深渊.(yuān) 星辰.(chén)(2)解释词语①兴味:兴趣、趣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文是一篇译作,语言简明,内容晓畅,属自读课文。

因此,教学此文重在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定位于现代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过程中紧扣全文的中心句“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从“爱”、“知识”、“同情”三个梯度来了解罗素,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对生命的层层深入的思考。

并在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和生活实践展开更广阔的的生命意义的探索。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整合信息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多种方式去阅读,在读中感悟作品内涵。

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观进行探究,提高学生思考和写作能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

我们降临在这个世界上,又能做些什么呢?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二)作者简介:学生交流你所了解的罗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出示问题组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2、文章的结构顺序是怎样的?3、这几种追求按照一种什么样的顺序来写?方法:划出关键句,圈点勾画,批注。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

15《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罗素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所阐述的中心观点,探索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人文内涵,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进一步体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通过多形式反复朗读,感受课文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课型与课时】一课时【预习要求】1. 提前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并查阅罗素的个人生平经历。

【课文简析】《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通过直接说理的方式,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以其内在的思想力量打动人心,是作者大我意识与博爱思想的具体体现,以其立意高远令人折服,是哲理散文的典范之作。

课文的“阅读与提示”点示了《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开篇点题,这类散文“以哲理见长,仿佛与读者面对面推心置腹的交谈,披露思想历程,讲述人生感悟,字里行间传递着真诚与睿智,让人获得思想的启迪”。

进而启示着我们如何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本课的独特创意就是: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了解罗素的生平经历,课上分享学习收获,利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利用本课这个语言载体,从《我为什么而活着》哲理散文内容出发,设计与本课积极向上的主题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并结合本文高远的立意,表达自我积极的人生观,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课后练笔。

【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5分钟)寓言故事导入:“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类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走近罗素( 2 分钟)哪位同学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你的课前预习成果,关于罗素你有哪些要和大家分享的?罗素(1872年—1970年),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激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目的的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罗素对人生意义的阐述,把握文章的主旨。

(2)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2、难点(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体会文章深刻的哲理内涵。

(2)如何引导学生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转化为有条理、有深度的书面表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知识、重点词句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人生意义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如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等,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

4、写作训练法通过课堂写作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而活着?(2)播放一段关于人生意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作者介绍简要介绍作者伯特兰·罗素的生平、成就和思想,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为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3、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要求标注出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决生字词问题。

4、精读课文(1)引导学生分段阅读,分析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重点讲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3)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看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2)分享一些名人关于人生意义的名言或故事,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考。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0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0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活动设计【课前预习】一.了解作家作品。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完成下列问题。

1.给划线的字注音。

遏制飓风濒临孤寂2.积累词语。

遏制:濒临:深不可测:无能为力:三.感知课文,思考:作者的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课堂环节】(一)导入新课托尔斯泰说:“人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桩十分稳重的工作。

”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而有这样一个人却为我们阐释了“为什么而活着?”今天我们就走进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

(二)学习目标(三)课堂检测1.听写:遏制俯瞰濒临深不可测2.作者介绍(四)课文分析1、作者的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有这三种追求?3、合作探究:这就是罗素的一生,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何罗素说是“值得”的?4、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和境界?小结:罗素的一生,是在知识的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拓展阅读】冰心《谈生命》思考:都是写生命的文章,你感受到两位作者怎样的胸怀和境界?【思考人生】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思考?结束语:毕淑敏曾说:“生命本没有意义。

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

大到每一天,小到每做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

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

这是做人本分之一,而且确立目标要趁早。

”【板书设计】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崇高博大同情苦难。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学设计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教学设想]《我为什么而活着》是新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是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哲理散文。

作者罗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上个学期学生已经掌握略读课文的方法,在整体感知中我想让他们学以致用,快速浏览课文,明确罗素人生追求的内涵。

细读课文环节中,我想教会学生通过修辞手法和抓关键词等方法鉴赏语言,用美读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更好地体味文章语言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在此基础上,我想通过展示罗素在苦难人生经历中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们理解他在苦难人生经历中所散发的人格魅力。

并进一步探讨文章结尾“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的原因。

[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罗素为什么而活着以及他人生追求的内涵。

2.品析语言,感受罗素散文语言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知人论世,从罗素充满苦难而成就卓越的人生经历中感受罗素“乐意再活一次”的原因。

[学习重点]品析语言,感受罗素散文语言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学习难点]知人论世,从罗素充满苦难而成就卓越的人生经历中感受罗素“乐意再活一次”的原因。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品析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从罗素的苦难人生经历导入。

二、作者简介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家。

他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和社会等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都有极大的建树。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学者,是当今时代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言人,是西方思想解放和言论自由的见证人。

三、整体感知,明确罗素人生追求的内涵1.积累字词(学生齐读多媒体字词)2.快速浏览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活着的动力是什么? 2)作者追求爱情的原因是什么?3)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明确答案:1)动力: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二篇之《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二篇之《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二篇之《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作者“为什么而活着”的三个理由,学习并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分析作者的人生观,理解““为爱,为知识,为人类的苦难”而活的深层含义。

2. 能够联系自身实际,思考并表达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被问到““你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时,是如何回答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引入作者罗素,简单介绍他的生平和主要成就,为理解文章背景做准备。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2. 提问: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了哪三个理由?三、深入研读1. 分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认为““为爱,为知识,为人类的苦难”而活是重要的?2.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三个理由的深层含义,如爱的力量、知识的价值、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责任感等。

3. 比较作者的观点和学生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

四、拓展延伸1. 分享其他名人对于““为什么而活”的看法,如孔子、马丁·路德·金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2. 提供一些时间,让学生尝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可以是完整的段落,也可以是关键词或短语。

五、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理解并思考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2. 阅读罗素的其他作品,进一步理解他的思想和人生观。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观察学生是否理解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深层含义。

2. 通过学生的个人表达,评价他们是否能联系自身实际,思考并表达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学设计_0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把握罗素支配他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从而理解这位大学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2、鉴赏课文内容所表现的情和理,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确立为: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罗素的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三、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介绍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导入: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灿烂最狂妄的年纪,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玩笑,让他失去了用以行走的双腿。

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荒芜的园子里——地坛。

在那里他一个人静静思考着有关生与死的问题。

其中有一段话,他是这么说的:“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二)文本研读:1、生齐读课文,思考:罗素为什么而活着?2、小组合作,跳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b、罗素热情追求的知识具体是那些知识呢?c、罗素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又具体指什么呢?(三)合作探究1、CAI出示“这样的罗素”,请生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罗素的三种激情。

2、默读课文,体会罗素的博大胸襟和伟大情怀。

结合课文中自己感触最深的语句谈一谈支撑罗素一生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1)关于爱情:CAI出示《致伊迪丝》,生齐读(2)关于知识:CAI出示名人名言(3)关于同情心:CAI出示冰心的话和罗素的话,生齐读。

3、为什么罗素除了寻求爱情与知识,还需要同情心来支配他的一生?(明确三种激情的关系)(四)拓展升华1、罗素要告诉我们的,即用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去关注人类的苦难,用一份博大的爱,去温暖世界的伤痛。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公开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公开课教学设计_0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感受作者崇高而博大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带入文本,演绎自己的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作者崇高而博大的情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引导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视频导入:(多媒体播放“一禅小和尚——我们活着是为什么”小视频,引出文题。

)在这个视频中令一禅小和尚非常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学生回答)人人都知道人生的结果必然是死亡,那人活在世上是为了什么呢?同学们,你们想过吗?(不作回答)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哲学命题。

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

历史上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

当代的人呢?医生为治病救人而生,运动健将为梦想而拼搏,还有地震中奋不顾身的很多人,他们都在告诉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今天我们很有幸能一起来聆听当代思想文化巨人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一起品读罗素的这篇哲理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

(板书课题)二、研读文本:(质疑)(一)朗读指导1.老师想请几位同学和我一起来朗读课文,有同学愿意吗?老师范读课文第1自然段,再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2至5自然段。

剩余同学听读并思考:罗素的一生为什么而活着?(朗读时配乐)2.请学生对刚才四位朗读的同学进行点评。

教师总结指导: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二)整体感知指名学生回答朗读前提出的问题:罗素的一生为什么而活着?明确: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爱情、知识、对人类的关爱,就是罗素活着的全班内容。

(教师板书:爱情、知识、同情心,全班齐读课文第一句话。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6课* 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散文,通过罗素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独特思考。

文章结构清晰,围绕爱情、知识和同情心三大主题展开,深刻表达了罗素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

作为中学语文教材,本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激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探索。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罗素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人类的深切关怀,进而反思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该文作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对于该年龄段的学生而言,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生对生命意义、人生追求等话题充满好奇与困惑。

罗素在文章中阐述的爱情、知识和同情心,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与反思。

然而,学生可能对罗素的思想深度和社会背景缺乏了解,需要教师通过引导与拓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经历,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明确罗素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了解罗素的人生经历及其对他思想的影响。

2、分析文章中关于爱情、知识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心的论述。

通过文章的语言、结构和情感,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3、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关注人类苦难,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罗素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他如何通过爱情、知识和同情心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和写作,深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罗素复杂的思想体系,以及他如何在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中提炼出这些思想。

引导学生将罗素的思想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语:“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深奥而又现实的问题。

15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15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15散文两篇教案《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情境导入,生成问题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自我研读生成新知生字难字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è)多音辨析口号(hào) 颤栗(zhàn)号颤呼号(háo) 颤抖(chàn)形似辨析点缀(zhuì) 濒临(bīn)啜泣(chuò) 频率(pín)作者介绍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再读课文,理解情感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索,自由发言。

15 散文二篇 - 我为什么而活着-省优(广东)

15 散文二篇 - 我为什么而活着-省优(广东)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汕头市世贸实验学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1.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展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理性色彩。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读教材的阅读提示及课后练习题,结合自读课文特点,给本课确定目标,学生畅所欲言,并集体归纳出四个目标。

1.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明确文章结构特点。

)2.品味语言(揣摩文中有深刻意蕴的语句,体会哲理散文的语言特点)3.探究感悟(理解作者三个人生追求的内在联系,把握全篇文章的内涵。

)4.拓展延伸(思考我们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三)小组自主学习,分享学习成果学生小组自学成果的展示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第一小组)(1)词语的理解(2)对内容的把握(3)文章的结构(4)课文的朗读2.品味语言(第二小组)(1)学生展示难以理解的句子或是对哲理佳句的赏析(2)其他组的同学提出问题(3)教师点拨3.探究感悟(第三小组)(1)爱情、知识、同情心三者的内在联系(2)升华主题4.拓展延伸(第四小组)(1)齐读(2)学生讨论交流:我们又应该为什么而活着呢?(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课后请同学们以“我的人生风景”为题,写一篇随笔,作为这一周的小作文。

《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积累“遏制”“濒临”“俯瞰”“深渊”等词语。

2.反复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

3.赏析重要语句的表达特点和包含的哲理,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4.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反复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

2.赏析重要语句的表达特点和包含的哲理,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赏析重要语句的表达特点和包含的哲理,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2015 年版)。

胡作玄、赵慧琪译。

有改动。

罗素一生追求和平,反对战争。

他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

这样的一生,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

透过这篇文章可以窥见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三、预习设计1.给加点字注音遏.()制飓.()风肆.()意濒.()临俯瞰.()震颤.()云霄.()答案:è jù sìbīn kàn chàn x iāo2.解释下列词语⑴遏制:⑵肆意:⑶濒临:⑷俯瞰:⑸深不可测:⑹无能为力:答案:⑴制止;控制。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

2、教学难点(1)体会文中深刻的哲理和真挚的情感。

(2)如何让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转化为对自身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内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生活着,那么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而活着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看看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 年 5 月 18 日—1970 年 2 月 2 日),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三)初读文本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着?(四)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概括作者活着的三个理由。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总结。

作者活着的三个理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五)精读文本1、学生分组讨论:作者为什么把对爱情的渴望放在首位?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爱情给人带来狂喜,解除孤寂,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能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知识?学生讨论后回答:作者追求的是了解人类的心灵,了解星辰为何灿烂,以及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学会议论性散文的阅读方法。

2、理解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议论性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探寻作者思想境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二、整体把握(一)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

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思想家”。

(二)理清思路 1. 读美文,有所思
要求:注意把握节奏、语速和情感,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作者为什么而活?①爱情的渴望②知识的追求③人类苦难的同情
2、把问题与答案结合起来,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我”因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而活着。

3、自读,找每段关键语句
1段: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2段:我寻求爱情。

3段: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

4段:爱情和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
尘世。

5段: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4、根据关键语句,概括段意
1段:爱情、知识、同情心支配着我的一生。

2段:我寻求爱情。

3段:我寻求知识。

4段:我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5段:我活得值得,还想这样再活一次。

5、划分段落结构
总——(1):开篇点题,作者直言自己的追求目标——爱情、知识、
同情心。

分——(2-4):从三方面阐释自己的人生目标。

总——(5):总结上文,表明人生追求。

三、深入探究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明确:这用“飓风”设喻,表明这三种激情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比强大而不可遏抑,是作者永恒而无悔的追求,“在深深的苦海中”是说这些追求而面临种种挑战,是人生的苦难但无论如何,“我”都将任由这三种激情支配,去面临人生。

这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

2、我为什么以此为人生主要动力呢?①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爱情可以带来狂喜;
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
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
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过渡:关于罗素的爱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将褊狭得多。

”)②寻求哪些领域的知识?
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过渡:从这三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博学,他的知识面非常广,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方面,78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知识的力量在他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关于知识的名言大家都记得哪些?)
③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无助的老人;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过渡:和平使者罗素,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

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 3、为什么这一生是“值得”的?①胸怀宽广、勇于担当。

②以苦为乐。

③苦中有乐。

④也许未曾改变,但曾经努力奋斗。

4、体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境界?高尚的人生追求,宽广博大的心灵。

四、议论性散文
1、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2、如何阅读议论性散文?
①整体把握课文大意,做全局、整体理解。

②抓文中关键性句子,深入领会。

③概括各段内容,理清思路与层次。

④结合人生经验、思考作者思想,形成自己看法。

五、练习:阅读《永久的生命》 1、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抓每段关键性句子。

3、概括各段内容,划分层次。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你的启示。

六、谈启示
珍爱生命,写意生活。

生活要有目标,有追求。

生命短暂,努力让生命更精彩。

七、寄语
生活各有际遇,命运也自有其轨迹。

收住泪水,笑看过往。

——李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八、作业
根据本课所学,阅读冰心的《谈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