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微课说课稿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微课说课稿高二语文郭莎《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微课说课稿高二语文郭莎一、说教材学生已经在人教版必修二、必修三学习了诗词鉴赏的相关常识,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已经初步具备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且在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学习柳永的婉约词和苏轼豪放词,已经初步感知了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同时也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
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
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把握词中的人物形象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词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用典手法,分析对人物形象。
四、说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的鉴赏能力。
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形象2、提问讨论:设计问题,师生互动。
3、点拨法:指点迷津,拓展思路。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幻灯片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辛弃疾的名字导入辛弃疾名弃疾,就是丢弃疾病的意思,但从之前我们学过的辛弃疾的诗词中,我们了解到,辛弃疾行伍出身,以武起事,后以文业,那么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有的是一块心病,那么他的心病是什么?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来了解一下。
(二)、解题1、作家及创作背景(1)提问:让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2)教师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充(幻灯片展示)(三)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①播放朗读视频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③指名学生朗读④全体学生齐读2、理解词意,概括内容,把握形象(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2)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幻灯片展示)同桌讨论后,教师提问并确定答案;①、在上片中,作者登亭看到了什么?明确:楚天、江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②、“楚天、江水、远山”这几个词描写出了什么?“游子”又有什么动作?他的心情可以用诗词中的那几个字表现出来?明确:描写出了祖国的壮美河山;“游子”拍栏杆,他的心情可以通过“献愁供恨”、“无人会”表现出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精选5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精选5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大学语文》学习目标2、了解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考核的办法教学重点:1、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难点: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语】辛弃疾,我们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学之外的辛弃疾是怎样的人呢?他曾经揭竿而起,曾经威震四方,曾经率领区区五十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敌营,在五万多精兵驻守的兵营中活捉了杀死己方将领的叛徒,更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肯定他的谋略超群。
但这样一位将才,却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备受排挤,有心杀敌,但却无路请缨,终至壮志难酬。
然而,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壮志难伸的辛弃疾在文学方面却是成就卓著,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人称“词中之龙”。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词坛大家,主要来欣赏他的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争此起彼伏。
在遍地烽烟之中,辛弃疾降生了。
他出生的第二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屈辱条约,从此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
辛弃疾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豪放派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辛弃疾豪放派诗歌风格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背景。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辛弃疾的诗歌,感受其豪放派风格。
(2)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写一篇关于辛弃疾诗歌的赏析文章。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通用5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通用5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探讨诗词的主题和意境。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内容、注释、翻译和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和词作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解释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词的主题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教师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教师讲解诗词中的典故和文化内涵。
5. 朗读和背诵:(1)学生齐读诗词,体会节奏和韵律。
(2)学生个别背诵,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6. 创作练习:(1)学生模仿辛弃疾的词风,创作一首小令。
(2)学生分享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7.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和重点。
(2)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游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后面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作,所以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特别是用典的抒情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
2、友也。
”(《孟子·万章下》)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本人在教学流程的第一个环节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读作品,而是通过音画材料先勾勒时代背景,渲染情境,让学生在读作品前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大概的强烈的形象的感受,为学习新课铺垫、蓄势。
这是教学诗歌常用的方法。
接下来,设计了自读的教学环节。
自读,即自主阅读,自主选择阅读方法。
可以出声地朗读,也可以静静地默读,可以圈点,更可以批注。
让学生根据个人读诗的喜好方法放开手脚去读。
本词的词题“登建康赏心亭”告知我们这首词是抒写登高所见所感的作品,“建康”告诉我们词人登高的特定地点。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2 】一.说教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有名豪迈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进修了婉约派柳永和豪迈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进修起到了铺垫的感化.后面进修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这首词在全部诗歌单元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感化.二.说教授教养目的:常识教导目的:1.懂得辛弃疾豪迈词的创作风格.2.熟习懂得必要的汗青典故.才能造就目的:1.懂得作者生活的谁人时代的汗青背景,进修应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剖析作品.2.懂得辛弃疾词大量应用典故表达思惟情绪的写法.德育渗入渗出目的: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晋升本身的人格,强化本身的爱国情操.三说教授教养重难点重点及解决方法:1教授教养重点⑴指点朗读,朗读—情读—美读,感触感染诗词韵味,咀嚼诗词说话.在朗读中,留意以下三个方面①正字音岑簪鲈鱼到处颂扬搵(2)诵读提醒①把握韵脚,际 .簪.意.未.气.泪,韵脚为入声,应读极重繁重有力一些.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慨句,应读出激怒.忧闷.感慨的基调③全词抒情颜色浓烈,朗读时应留意把握.(3)感触感染作者的爱国情绪本词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议参官时.这时距他自江东带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但却一向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在这种际遇下他深感压制,心坎充满了怫郁不平.作者登上赏心亭看到的景物是鉴赏此词的切入点.2教授教养难点①诗歌的内容.情绪(高低阕分离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绪?用了何种表现手段?)②懂得本词用典的深入内在及用典抒情的表达后果.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明显特点,特殊是应用较多典故抒发情绪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尤其是对典故的反用,更增长了懂得诗词的难度.四说教法和学法教法:经由过程作者的生平阅历与时代背景,引诱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个层面的内容:作者登亭之后看到了什么景?做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这首动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示了一个如何的词人形象?学法:①学生自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诱.找出词中的景.事.情.引诱学生剖析意象,观赏佳句,控制鉴赏技能(寓情于景.化用典故.拟人.比喻.双关等)采用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方法来晋升诗词的鉴赏才能,关心学生读出诗词的趣味.五说学情1、学生现有认知水温和才能基本剖析:学生对辛弃疾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不是很懂得,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介绍.针对诗词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必定的鉴赏诗词的才能,对诗歌鉴赏中常见的的借景抒情.双关.拟人.比喻等表达技能有必定的积聚,这些都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因为受到心智水温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懂得词义.渗入渗出解读诗词方面还消失问题.2.进修本课,学生可能消失的艰苦:词的下片涉及到三个典故,艰涩难明,学生不甚懂得,先生要做扼要介绍.诗词中表现的怫郁与无奈之情,须要教师点拨引领.六.说教授教养进程:一导入经由过程《登鹳雀楼》《登幽州台歌》《登高》《登岳阳楼》登诗词导入本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引出“登临类”诗歌,并扼要介绍登临诗的特点.登临诗,就是作者登到高处所作的诗词.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惟以实时代背景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事.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前人, 后不见来者.念寰宇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苦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兵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二经由过程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阅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学常识填空(1)辛弃疾字 ,号 ,山东济南人, 时代爱国词人,其词抒写恢复国度同一的爱国热忱,与共为豪迈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掉守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向愿望有机遇光复华夏,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江山” ,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辱没与苦楚,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华夏.报国雪耻的志向.其词热忱洋溢,大方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迈为主. 21岁参加抗金义师曾经是踌躇满志的意气风发少年,不久归南宋.平生果断主意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2)文武双全辛弃疾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厥后方的汉族人平易近因为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对抗.21岁的辛弃疾也集合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引诱的一支声势浩荡的起义师,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抵触爆发,完颜亮在前哨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衔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任务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师溃散的新闻,便带领五十多人攻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大胆和武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鼓起,圣皇帝一见三太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录用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端了他在南宋的官吏生活,这时他才二十五岁.(3)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带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向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际遇下他深感触感染压制,心坎充满了怫郁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临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穷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大方.激动大方的抒情词.三文本进修,联合课下注释梳理辞意,在大致把握辞意的基本上,找出上片中描述的风景并剖析如许的风景表现了词人如何的心境,应用了哪些表达技能.这一部分撒手让学生自立完成,因为在前面的教授教养中设计过这一常识点,即“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段.才能强的同窗还会说出拟人.双关.比喻等修辞手段.在剖析完风景描述今后,上片还有几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看”“拍”“会”“登”.引诱学生领会词人那苦闷.悲愤.孤寂的心境.具体进程(1)直译上片.(2)思虑:这首词的上片描述了一幅如何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惟情绪?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哪些意象?有哪些特点?长天秋水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巨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广阔无边的楚天之下,千里漫溢清新秋气,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滔滔长江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联合登暂时地情景,可以领悟得到.北望是江淮前哨,效率无由;再远即华夏旧疆,光复无日.南望则江山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朝上进步,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以上各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抒发心坎累赘.(4)“夕照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深意?这三句,固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夕照”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夕照”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 是掉群的孤雁,比喻本身漂荡的出身和孤寂的心境.斜阳将近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加倍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怀念.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游子指辛弃疾本身.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本身的故国,以江南为本身的故乡的.可是南宋统冶团体基本无北伐光复掉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本身人,对他一向采取猜忌排斥的立场,致使辛弃疾认为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5)把吴钩看了,雕栏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本身的行动,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如何的情绪呢?“吴钩”本是疆场杀敌之锐器,如今却闲置身旁,衬藉词人空有满腔大志壮志,倒是豪杰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雕栏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雕栏来发泄,大志壮志无处发挥的迫切悲愤的情态.“无人会.登临意”感慨本身空有恢复华夏的抱负,而南宋统治团体中却无人是亲信.上片小结上片:风景:江天.山景.夕照.断鸿.游子动作:看.拍.会.登重要表现手段:寓情于景比喻下片赏析(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仕进,见金风抽丰起,想到故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籍.——《晋书·张翰传》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倒是反用其意.既表明本身很难忘记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怒,确切收到了一石三鸟的后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夕照”.“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吐露.(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国时许汜去探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漠,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知刘备,刘备说:“世界大乱,你忘记国是,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假如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高低床呢?”——《三国志·陈登传》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工资许汜假想,表示疑惑:你如许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豪杰人物?表达了对豪杰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大志壮志.(3)惋惜流年,忧闷风雨,树如同斯!《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由金城,见本身曩昔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如同斯,人何故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嵬峨了,人怎么能不老呢?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度在摇摇欲坠之中.“树如同斯”指辛弃疾对国是飘摇,时间流逝,北伐无期,恢复华夏的夙愿不能实现的恐忧.与上片比拟,词的下片描述的对象变成了汗青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依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张翰—念鱼归隐—乡思.仇恨 .激怒(否认)许汜(否认)—谋取私利--鄙夷自擅自利.胸无大志刘备—雄才大略—为国为平易近桓温—时间流逝—控告当朝.哀叹虚掷韶华下片小结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间流逝归纳总结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暂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流浪南边.盼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硕而庞杂的情绪内在,表现了稼轩词善于用典的特点.这首词作者经由过程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生发火者光复掉地,同一故国的大志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境,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自甘堕落的批评,表达深邃深挚的爱国之情.。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说课 课件

班同学再次熟悉词的内容。 3、老师范读,指导
Page 11
❖说教学过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四、品读——品味形象,一线串珠,把握情感,鉴赏 技巧
(一)品读诗人形象,把握情感内涵 词中哪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热泪盈眶的英雄? 【明确】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
泪?”
Page 12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五、课堂展示(5-8分钟) 教师范例 你是一柄剑,用不渝的精神和愤激的气概,划破南宋雾霾沉沉的
大雾; 你是一盏灯,用爱国的热情和忠贞的品格,照亮后世志士前行的
路。 你是一只号角,用雄浑的气魄和惊人的力量,吹响民众热切的渴
望,收复中原的最强音。
Page 18
❖说教学过程 布置作业(1—3分钟)
Page 13
❖说教学过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词人的神情:忧愁苦闷 依据:“献愁供恨”“断
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桓温——树犹如此 可惜 时不我待【板书情感】
4、词人的志向:不屑于归隐之事,羞耻于谋取私利,要
为国为民
依据:“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初识英雄面《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各位领导,我说课题目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本节课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一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本单元前两课是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词人苏轼的词,这为本课做了铺垫,后面也要学习他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这首词在本单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虽然学过了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鉴赏手法也有一定了解。
但不会分析手法的艺术效果及传达的诗人情感。
对于含蓄蕴藉的诗文兴趣不高,甚至心生畏惧,因此要引导学生深入诗文,品读诗句,有根有据赏析诗人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语文高考大纲要求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评价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根据以上内容现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分析借景抒情,用典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诗歌的熏陶培养自我爱国情怀,进而提高自我的语文学科素养。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教材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五、说教法学法教法:采用自主法、品读鉴赏法、点拨指导法来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能力。
学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反复阅读体会鉴赏诗歌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爱国情怀定英雄什么是英雄,有人说英雄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壮烈,也有人说是四面楚歌,儿女情长的洒脱。
但在中国传统精神中英雄更是一种肩负道义,无私忘我的民族气节。
而辛弃疾也正符合英雄所有的特点,让我们体会英雄情怀。
预习展示:风雨飘摇出英雄1、介绍南宋这个特殊时代。
2、介绍辛弃疾尴尬的身份。
:主题内容:深情诵读觅英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之宋词这种文体本是用来配乐歌唱抒发情感的。
所以诵读便于发现诗词的魅力1、教师深情范读。
2、学生自主诵读:要求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语文施沿沿《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施沿沿一、说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后面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作,所以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特别是用典的抒情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
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
依据:形象是诗词的核心,品味形象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而品味形象要依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而非教师机械灌输;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而抒情的技巧灵活多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好这一特点对学好其他诗词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教学难点: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难点的依据: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需要在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词人人生经历的基础才能有深入理解,而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四、说教法和学法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
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2. 运用文学分析方法,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1. 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解释诗歌的题目《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含义。
2.2 诗歌内容分析:1. 逐句解读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典故。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 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以图片或故事引起学生对建康赏心亭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登上赏心亭。
3.2 朗读与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
2.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理解。
3.3 内容分析:1. 分组讨论诗歌的每一句,解释生词和典故。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3.4 欣赏与创作:1.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或对国事的忧虑。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1. 观察学生的朗读表现,包括语气、节奏和情感表达。
2.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确保能够正确地记忆和理解诗歌。
4.2 学生内容分析的评价:1. 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生词和典故的掌握。
2. 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如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解释。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1. 诗歌文本《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说课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说课人:陈丽琴一、说教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里的第二单元中第六课的一首词。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
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
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
这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壮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1、领略词人笔下悲凉壮阔的画卷,把握意象,解读情感。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胸怀大志、为国献身、驰骋战场、坚决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说学情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重难点1、领略词人笔下悲凉壮阔的画卷,把握意象,解读情感。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六、说学法、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的鉴赏能力。
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2、提问讨论:设计问题,师生互动。
3、点拨法:指点迷津,拓展思路。
4、想象鉴赏法:想象画面,体会意境5、讲练结合法:精讲多练,知识延伸。
学法1、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
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让学生根据问题,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体味作者情感。
3、想象,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通过想象词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4、拓展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七、说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英雄是什么?有人说英雄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壮烈,也有人说是“四面楚歌还能儿女情长”的洒脱。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相关推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公开课课件说课讲解

题目解说
从这首词的题目, 你能得出哪些有关
词内容的信息?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整体感知
思考:
1、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 2、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公开 课课件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课文学习目标
❖ 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 和内容。
❖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 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 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 心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 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距离他二十三 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 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 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 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 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 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 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 想而知了。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 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那我们知道了这样 的写作背景以后我们再读文章时就应该注意情感的表达, 应该是一种悲愤情感。那么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 遍。······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才武略换来 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于 是他只好笑傲山林、诗酒余生。他常常将 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的长 歌。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能品味出他对 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 特定的遭遇,使他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 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引导学生珍惜生活、积极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典故的理解。
(2)诗词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情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讲解稿。
2. 学生准备:预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了解作者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和诗词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节奏和韵律。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词中的典故。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词的字词和意义。
(2)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5.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 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 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
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 名,并号称“苏辛”,史上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 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 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 为主。
三、初 感情基调?
悲愤
你从哪里读出词人的情感?
遥岑远目,
,玉簪螺髻。
可惜流年, 风雨,树犹如此。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
?
四、精读诗词,感受词意
诗人为何感到愁恨和愤激呢?
思考
1、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 绪?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2.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 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 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 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 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 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 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 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叁 【教学方法】
教法:诵读法、想象鉴赏法、提问讨论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 他是一支如椽巨 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 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仰望。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 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 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 亭》,来感受他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许汜 —谋取私利 羞
—为国为民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3. 采用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对比分析,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释义生僻字词。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
(3)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所学内容。
(2)布置相关作业,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重要性。
水龙吟说课稿+试讲稿

一、说教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三课中的一首宋词。
这首词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描写登上建康赏心亭所见的秋景,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二、说学情学生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辛弃疾的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柳永和苏轼的词,学生对宋词这一文学体裁以及婉约词和豪放词的风格有所认知,特别是对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掌握的已经比较牢固。
但辛弃疾的词用典较多,给学生增加了理解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本词的意境和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词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满腔忠义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其中,教学重点: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本词的感情和意境教学难点:体会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四、说教法学法根据诗词教学规律、本词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取诵读法、讨论法来学习本词,引导学生诵读,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讲述辛弃疾能文能武的特点,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了解辛弃疾其人。
同学们,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青年:能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杀入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扬长而去。
他创立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雄镇一方。
本来他可以成为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
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壮志未酬的他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知人论世课前,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本词的创作背景;课上,学生分享,教师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一、说教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后面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这首词在整个诗歌单元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⑴指导朗读,朗读—情读—美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在朗读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正字音岑簪鲈鱼脍炙人口搵(2)诵读提示①把握韵脚,际、簪、意、未、气、泪,韵脚为入声,应读深重有力一些。
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应注意把握。
(3)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本词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议参官时。
这时距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
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作者登上赏心亭看到的景物是鉴赏此词的切入点。
2教学难点①诗歌的内容、情感(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用了何种表现手法?)②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运用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尤其是对典故的反用,更增加了理解诗词的难度。
四说教法和学法教法: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与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个层面的内容:作者登亭之后看到了什么景?做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学法:①学生自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
找出词中的景、事、情。
引导学生分析意象,欣赏佳句,掌握鉴赏技巧(寓情于景、化用典故、拟人、比喻、双关等)采用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方法来提升诗词的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读出诗词的趣味。
五说学情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对辛弃疾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介绍。
针对诗词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诗词的能力,对诗歌鉴赏中常见的的借景抒情、双关、拟人、比喻等表达技巧有一定的积累,这些都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
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词义、渗透解读诗词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词的下片涉及到三个典故,晦涩难懂,学生不甚了解,老师要做简要介绍。
诗词中体现的愤懑与无奈之情,需要教师点拨引领。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登鹳雀楼》《登幽州台歌》《登高》《登岳阳楼》登诗词导入本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引出“登临类”诗歌,并简要介绍登临诗的特点。
登临诗,就是作者登到高处所作的诗词。
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事。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文学常识填空(1)辛弃疾字,号,山东济南人,时期爱国词人,其词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收复中原,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21岁参加抗金义军曾经是踌躇满志的意气风发少年,不久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2)文武双全辛弃疾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21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3)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文本学习,结合课下注释梳理文意,在大致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找出上片中描写的景色并分析这样的景色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这一部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因为在前面的教学中设计过这一知识点,即“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能力强的同学还会说出拟人、双关、比喻等修辞手法。
在分析完景色描写以后,上片还有几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看”“拍”“会”“登”。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那苦闷、悲愤、孤寂的心情。
具体过程(1)直译上片。
(2)思考: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哪些意象?有哪些特点?长天秋水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
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千里弥漫清爽秋气,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抒发内心负担。
(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深意?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游子指辛弃疾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5)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上片小结上片:景色:江天、山景、落日、断鸿、游子动作:看、拍、会、登主要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比喻下片赏析(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
——《晋书·张翰传》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三国志·陈登传》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张翰—念鱼归隐—乡思、仇恨、激愤(否定)许汜(否定)—谋取私利--鄙夷自私自利、胸无大志刘备—雄才大略—为国为民桓温—时光流逝—控诉当朝、哀叹虚掷年华下片小结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归纳总结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