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后沉降报告01

合集下载

拓宽道路工后差异沉降的危害性及防治措施

拓宽道路工后差异沉降的危害性及防治措施

究[ ]大连 :大连理 工大 学 ,2 0 . D. 03
[]张 敏 ,曹 筱 琼 . 海 南 东线 扩 建 工程 谈 单 幅 高 6 从 速 公路 建设 的 利与 弊[] 广西 交通 科 技 ,19 ,2 J. 99 4
() 3 2 . 6e g er gfrrn pr t n ru d[ .G o c ncl n i ei a so ai ] e n n ot t o
cn rslete po l ho g h o n oaig rjc pat ig a d i poig cn t c t h ooy a eov h rbe tru h te r in vt ,poe t rc cn n m r n o s u t e n lg. ms y n i v r c
C a ga ies y Xi n 7 0 6 h n n Unv ri , 1 0 4,C ia t a hn )
Ab t ac s r t: At e e t d a i d fe e ta s tlme t r b e pr s n , e l ng if r n il e t e n p o l m t a c us s y h t a e b wi e o t o d e o s d n u r a b c me mo e nd r a mo e r ur e .W h t r h o y r r c ie n t e d f rh r e e r h g nt ehe t e r o p a tc o i n e s u t e r s a c .Th r a e e e r ma y e e c n r s a h r p o l ms e pe i l i a ay ii g, s d me a i n si tn a d r b e , s cal n n l ssn y e i ntto e tma i g n ne w p e a i n r c ut me s r s e eo i g o a u e d v l p n .W e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的若干方面思考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的若干方面思考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的若干方面思考1.路基工后沉降组成分析路基沉降按其组成成分划分,包括路基填筑部分沉降和地基沉降两部分。

路基填筑部分沉降属压密沉降,是由填料自重及线路上部结构和机车车辆的运行引起的,与填料种类、压实密度、预压荷载及预压时间有关,分3个时间段完成:第一阶段是路基施工阶段的下沉,不影响工后沉降;第二阶段是路基施工完成,线路上部结构和机车车辆重量未加载阶段的下沉;第三阶段是线路上部结构施工完成后的下沉。

后两部分的沉降量影响工后沉降。

2.工后沉降控制的重要性与特点(1)工后沉降控制是影响线路不平顺性的重要因素。

工后沉降大小决定了高速铁路线的平顺性,理解线路平顺性的重要性,就理解了工后沉降控制重要性。

以轨道连续高低不平顺波长40m、幅值5mm为例,时速300km时,将产生频率2Hz、半幅有效值0.13g的持续振动加速度,超过5小时,人体血压、脉搏等生理现象会不正常,对驾驶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有影响;对于普速的列车则可以忽略。

也就是说工后沉降控制不好,线路不平顺,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就无法保证,列车高速行驶就是空谈。

因此,在高速铁路设计和施工中工后沉降控制作为一个首要问题来对待是适当的。

(2)工后沉降控制是一个有时间性、过程性的问题。

首先,工后沉降起算时点非常重要。

在秦沈客运专线修建之初,有人认为起算点是在整个工程完工后,也有认为应在铺轨完成后。

随着认识的深入,才确定工后沉降起算点应在铺轨开始时起算。

从对工后沉降控制本身目标的实现来说,这更加合理。

应认识到的是,在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起算时间点越往前推越严格;其实并非起算点一定要在铺轨前,但如果起算点推后,一方面控制的标准应相应改变,而且如果在铺轨后再确认不满足工后沉降,则有关补救措施就难以实施·其次,有一个终止时间点的问题。

由于每项工程都有寿命期,比如说高速铁路的寿命期为100年,免维修期更短。

尽管为保证工后沉降控制的实现,宜取更严格的标准,但是提高标准涉及成本大小乃至目标的实现性,故考虑该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01 作业指导书_地表沉降

01 作业指导书_地表沉降

地表沉降监测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建(构)筑物的基坑及周边环境地表沉降监测。

对于冻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老粘土等其他特殊岩土和侵蚀性环境的基坑及周边环境监测,尚应结合当地工程经验应用。

2 执行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3仪器设备水准仪、铟瓦尺、三脚架、尺垫等。

4检测目的(1)使参建各方能够完全客观真实地把握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2)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实测数据检验工程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时改进施工技术或调整设计参数以取得良好的工程效果;(3)对可能发生危及基坑工程本体和周围环境安全的隐患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报,确保基坑结构和相邻环境的安全;(4)积累工程经验,为提高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整体水平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5资料收集在检测前,应该收集以下资料:1.收集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及气象资料、地下结构和基坑工程的设计资料,了解施工组织设计(或项目管理规划)和相关施工情况;2.收集周围建筑物、道路及地下设施、地下管线的原始和使用现状等资料。

必要时应采用拍照或录像等方法保存有关资料;3.通过现场踏勘,了解相关资料与现场状况的对应关系,确定拟监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4.检测部位钢筋品种、牌号、设计规格、设计保护层厚度和间距,结构构件中预留管道、金属预埋件等;5.施工记录等相关资料;6.检测原因。

6现场检测6.1点位布设地表沉降监测应根据现场作业条件,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进行。

基坑边坡顶部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

钢结构厂房沉降观测检测报告

钢结构厂房沉降观测检测报告

钢结构厂房沉降观测检测报告钢结构厂房沉降观测检测报告1. 背景项目概况•委托单位:XXX钢铁有限公司•项目名称:钢结构厂房沉降观测检测•项目时间: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检测目的•分析钢结构厂房沉降情况,评估安全风险•提供沉降观测数据,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依据2. 检测方法观测点设置•共设置10个观测点,分布在厂房不同区域•观测点编号及位置详见附录1观测仪器•采用全站仪进行沉降观测•仪器型号:XXX观测频率•每周观测一次,共观测52次3. 观测结果沉降数据•观测数据见附录2•沉降值以毫米为单位沉降趋势分析•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沉降的整体趋势•结果显示厂房整体存在轻微的沉降趋势,但在允许范围内异常点检测•对观测数据进行异常点检测,排除测量误差和突发因素的影响•确定了1个异常点,该点数据已剔除在分析中4. 结论及建议结论•钢结构厂房存在轻微的沉降趋势,但在允许范围内•沉降观测数据经过处理,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建议•继续进行沉降观测,掌握沉降情况动态变化•定期评估厂房结构的安全性,及时采取加固措施附录附录1:观测点编号及位置观测点编号位置1 东侧2 西侧3 南侧4 北侧5 中间附录2:沉降观测数据示例日期观测点1(mm)观测点2(mm)观测点3(mm)观测点4(mm)观测点5(mm)2021/01/012021/01/082021/01/15………………以上为钢结构厂房沉降观测检测报告的相关内容,供参考。

附录2(续):沉降观测数据示例日期观测点6(mm)观测点7(mm)观测点8(mm)观测点9(mm)观测点10(mm)2021/01/01 2021/01/08日期观测点6(mm)观测点7(mm)观测点8(mm)观测点9(mm)观测点10(mm)2021/01/15………………附录3:报告编写说明•本报告采用 Markdown 格式编写,以便于方便阅读和编辑•报告中未涉及具体数据和联系方式,仅为示例,实际报告应填入相关数据和联系方式以上为钢结构厂房沉降观测检测报告的相关内容,供参考。

[高填方路堤施工沉降观测工艺]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

[高填方路堤施工沉降观测工艺]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

[高填方路堤施工沉降观测工艺]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摘要:高路堤工程完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与汽车荷载的重复作用,常出现路堤的整体下沉与局下沉,本文重点阐述了高填方路基沉降的观测工艺,通过实践检验,证明在采纳此观测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路基高填方沉降观测工艺0 引言依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22规定:对边坡高度超过20m的路堤或地面斜坡率陡于1:2.5的路堤,以及不良地质、特别地段的路堤、应进行个别堪察设计,对重要的路堤应进行稳定性监控。

因此,针对路堤沉降监测沉降速率,保证填筑路堤的稳定性。

同时依据观测数据推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必要时,调整设计使地基处理到达预定的工后沉降操纵目标值。

1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1.1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以下要求:①基准点:基准点为全线BM点,以及按四等水准进行加密的导线点。

②工作基点:要求沿线路方向每200-500米一个,若路基段太短至少埋设三个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尽量选在线路两侧,且地质坚硬不易沉降的地方。

③观测点:观测点由沉降板、监测桩、位移边桩及多点位移计等组成。

2.2 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变,人为破坏等缘由,不行幸免的个别点位发生改变。

为了验证监测XX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要求基准点及BM点12个月复测一次,工作基点每6个月复测一次。

2.3 观测点的布设。

①地表沉降观测:松软土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40米左右设置一个沉降板观测断面,且每个工点不小于2个观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在距桥XX或涵洞边缘两侧3米的位置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地面埋设地面沉降板或单点沉降计。

②路基面沉降观测: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基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纳C15混凝土桩,纵向间距不大于100米,并保证每个工点至少有一个观测断面。

2 元器件的埋设沉降板的埋设,在路基填到0.6米后挖出1×1米的坑,在坑的底层垫一层0.1米的中粗砂进行找平,再将沉降板水平安放在坑中,最终用人工将土回填。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
2.建筑面积:******平方米
3.设计单位:***设计有限公司
4.施工单位:***工程有限公司***分公司
5.监理单位:***市建设工程监理公司
二、观测方法:
1.采用独立高程系统,以基准点*****标高为±*******m。
2.该建筑物区域内布设基准点****个,分别为************。测量所用起始点为****************为监控点。
目前百日沉降观测结果:日平均沉降量为0.026mm/d,大于***市沉降稳定控制值.01mm/d。
依据***市建委建质安管[1999]529号文件规定,该工程沉降尚未达到稳定标准,仍需继续观测。
(印章)报告时间:2008年05月28日
(本页以下无正文)
批准: 审核: 编写:
一、工程概况
1.结构形式:六层框架结构
3.观测点位置见沉降观测点及基准点布置示意图。
4.采用环形闭合法进行控制。
5.检测仪器及测量精度
①使用*********型水准仪。 出厂编号:********
②精密********铟钢水准尺。 出厂编号:******,*******
③水准仪i角≤******",标准偏差:*****mm/km。
④该工程测量等级为****级,观测点高差中误差m0≤******mm。
***市建委建质安管[1999]***号文件
***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总站[2000]建质设***号文件检验 Nhomakorabea结

工程沉降观测自2004年02月11日开始,至2004年03月08日。期间共进行了6次观测。
该工程共布设16个观测点。
观测结果:沉降量最小的观测点为10#,沉降量0.070mm;沉降量最大的观测点为1#,沉降量为3.290mm。平均沉降量为1.434mm。相邻两点沉降差最大点为1/1#、2/2#观测点,沉降差为1.610mm;

虹桥国际机场地基处理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虹桥国际机场地基处理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25沟( 浜)塘区域累计平均沉降量的数据分析 由于虹桥机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地基处理时存在大量的沟( 浜) 塘区域。为了更好地全面反映地基处理的沉降情况,选择了具有代表性 的大的沟( 浜) 塘区域进行沉降观测 。通过沉降观测数据对 比分析,发 现有沟( 浜) 塘区域的累计平均沉降量较高于无沟( 浜) 塘区域2— 4mm,具 体数 据详见 下表2与 图5:
表2沟el 夸塘区域累计平均沉降量hd
一 2008.05.01
华漕港
10
无沟( 浜 ) 区域 8
2008.06.0l
14
11
2008.07。01
17
14
2008.08.01
19
16
2008.09.01
21
18
2008.10,01
23
19

● 计 规 ■ ■产 t
5
一一 嵋油 穗荤f };妁 Z辞叠
无 栩。 靠 噔基 :吒
… …” ’” “’ …” ”… … …” ’… …… …… “…
成品的累计平均沉降量与累计沉降量最大值,具体数据见表1、表2
=赢 h! : ! 竺: 表I地基处理I抗品累计甲均沉降量
工程名称/标段———、
景计平均沉降量( Il l l )
一标段
22
空侧站坪
二标段
23
三 标段
19
西跑道 系统
四标段
20
20 07 .0 9.Ol
0
20 07 .1 0.0 1
5
20 07 .1 1.0 l
8
20 07 .1 2.0 1
10
20 08 .0 I.0 1
12
20 08 .0 2.0 l

沉降分析实验报告

沉降分析实验报告

沉降分析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沉降分析,研究土壤的沉降性能,探究土壤的压缩特性以及对土壤沉降的影响因素。

2. 实验装置和材料2.1 实验装置本实验使用的装置包括: - 沉降仪 - 土壤样品容器 - 荷载试验装置2.2 实验材料•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水3. 实验步骤3.1 土壤样品制备1.选择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如黏土、砂土等,并将其收集到样品容器中。

2.将土壤样品与适量的水混合,以达到合适的湿度。

3.2 沉降仪设置1.将沉降仪放置在平坦的实验台面上。

2.确保沉降仪的放置位置水平并稳定。

3.3 沉降试验1.将土壤样品均匀地填充至沉降仪中的沉降筒内。

2.筒内的土壤应尽量排除气体,并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压实。

3.在沉降筒的顶部安装测定装置,以记录土壤的沉降变化。

3.4 荷载试验1.在沉降试验后,使用荷载试验装置对土壤样品施加荷载。

2.记录施加荷载后土壤的沉降变化。

4. 数据处理与分析4.1 沉降数据处理根据测定装置记录的数据,计算每个时间点的土壤沉降量,并绘制沉降曲线图。

4.2 压缩特性分析根据沉降曲线图,分析土壤的压缩特性,包括初期压缩性、终期压缩性等。

4.3 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不同类型土壤的沉降特性差异,讨论影响土壤沉降的因素,如土壤类型、含水量等。

5. 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施加荷载后表现出不同的沉降特性。

- 土壤的初期压缩性和终期压缩性可能受到土壤类型和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通过沉降分析,深入研究了土壤的压缩特性和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对于土壤的工程应用和地质灾害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土壤的沉降特性和压缩特性,并分析了影响土壤沉降的因素。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土壤工程和地质灾害的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土壤力学实验方法与原理. 土力出版社, 20XX.[2] 王五, 赵六. 岩土工程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XX.。

高速公路路基工后长期沉降稳定判别

高速公路路基工后长期沉降稳定判别
Rie g wa i g T i o 2 3 0, i a 3Co sr ci n He d u  ̄ r f a z o n gz v r v rHi h y Br e, az u 2 5 0 Ch n ; . n t t a q a e o i u Ya te Rie d h u o s T h
段 时 间 内 的路 基 沉 降 小 于 对 应 时 间段 内次 固结 沉
准确计算次 固结沉降是一个难题 , 由于次固结 延长时间很长 , 次固结系数稍有误差 , 计算得到 的 次固结沉降都有很大的偏差。次固结系数很小 , 介
于 00 100 .在次 固结 系数 试验 过程 中的误 差不 .0 .1
Ab ta tW i h a i e eo me to ih y c n t cin, e ln - r ste n fsf fu d t n w ad sr c : t terpd d v lp n fhg wa o sr t t o gt m et me to oto n a o a p i h u o h e l i s
不 稳定 的 因素 主要 包括 由行 车 振 动 、 邻 构筑 物 施 相 工 等 引起 的软 土 超 孔 隙 水 压 力 或过 大 的路 基 侧 向
变形 。
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 , 造成现有路基沉 降理论计算
值与实际值存在一定偏差[ 。基于沉降监测数据 的
沉降预测是路基工后沉降控制的实用技术 [ 8 ] 。杨春 华和端峰[ 9 ] 总结高速公路路基沉 降观测资料 . 出 得
对于 路基 沉 降 的同一 观测 断 面 , 层厚 度 和初 土
始孔 隙比是相同的, 只要知道了次 固结系数 和次固 结起始时间和延长时间, 就能计算 出该断面土层的 次固结沉降。 如果现场测量 的路基沉降小于次固结 沉降的计算值 , 表明路基沉降趋于稳定状态 ; 相反 , 路基沉降趋于不稳定状态。引起路基长期沉降趋于

路基基底处理

路基基底处理

一、路基基底处理:(一)路堤基底清除表土不小于30cm厚。

(二)鱼塘基底不进行清淤,抽干水后进行翻晒,再进行砂垫层的铺筑→软基处理。

(三)地基表层处理1、地面横坡:0~1:10时填前碾压压实度96%;2、地面横坡:0~1:10时填前挖松再碾压压实度96%;3、地面横坡:0~1:10时填前挖台阶阶宽≮2m碾压压实度96%。

二、桥涵台背、挡土墙墙背填料要求顺桥向填筑长度,压实度要求(一)填筑材料要求渗水性良好的填料:如砂、砾、粗砂(二)桥涵台背填筑范围1、顺路线方向长度1)顶部距翼墙尾端不小于台高+2m;2)底部距基础内缘不小于3m;3)挡土墙背后厚度不小于0.5m,按全长填筑,高度从基底至顶部封顶下沿;4)涵洞通道:填土长度每侧不小于2倍孔径长度。

2、压实度要求采用轻型夯实机具、分层填筑厚度不大于15cm,压实度均不小于96%。

另注:路堤填筑宽度每侧应超宽50cm ,以保证路基边缘压实度。

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路基压实度及填料要求表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 )路基压实度(重型%)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 )上路床0~30≥96810下路床30~80≥96510上路堤80~150≥94415填方路基下路堤150以下≥933150~30≥96810零填及挖方路基30~80≥96510注:1)表列压实度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中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于密度的压实度;2)为保证路肩的稳定,对于土路肩培土的压实度要求≥90%;3)在设计文件中,精加工土即路床80cm 填土。

三、软基处治原则根据软土分布不均匀的具体情况:采取分段,分工法确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一)计算原则1、路基稳定性验算考虑了水平地震荷载,及行车荷载。

2、沉降计算不考虑行车荷载。

(二)设计对选取方案考虑的因素1、有些路段下卧层是排水的砂层1)可以将排水距离缩小一半(塑料排水板可减短)。

2)预压期相应减短。

化工原理第三章1沉降

化工原理第三章1沉降

实验装置与步骤
• 实验装置:沉降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实验管、测量段、流量计、 压力计、搅拌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等部分。实验管采用透明材料 制成,以便观察颗粒的沉降行为。测量段用于放置光学检测器 或摄像头,以便记录颗粒的沉降过程。流量计用于测量流体的 流量,压力计用于测量流体的压力,搅拌器用于保证流体的均 匀性。数据采集系统用于实时采集实验数据。
沉降的原理
由于颗粒或液滴受到重力 作用,它们会向气体的下 游方向移动,最终在某一 位置沉积下来。
沉降的分类
重力沉降、离心沉降和惯 性沉降。
重力沉降速度的计算
斯托克斯定律
颗粒在静止流体中的沉降速度与颗粒直径的平方成正 比,与流体粘度成反比。
修正的斯托克斯定律
考虑到颗粒形状、密度和流体粘度的影响,对斯托克 斯定律进行修正。
颗粒的密度
颗粒的密度是指颗粒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密度大的颗粒在流体中更容易下沉 ,而密度小的颗粒则更容易漂浮。
在化工生产中,密度差异是实现固液分离的重要依据之一。
颗粒的粒径和粒径分布
颗粒的粒径是指其直径或宽度,而粒 径分则是指颗粒群中不同粒径颗粒 的分布情况。
粒径和粒径分布对颗粒的沉降速度和 沉降效果有显著影响。在化工生产中, 控制颗粒的粒径和粒径分布对于提高 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分析
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 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步骤。描述性统计主要是计算 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统计量,相关性分析主要 是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回归分析主要是建立数 学模型预测沉降速度。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颗粒的 粒径、密度、流体粘度等因素对沉降速度的影响程度 和规律,为实际工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颗粒的流体阻力特性

工后沉降标准

工后沉降标准

工后沉降标准一、工后沉降标准的定义与意义工后沉降标准是指在工程建设完成后,地基土层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沉降量的一种衡量指标。

它直接影响着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因此对于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工后沉降标准的研究和合理制定,有助于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降低工程事故的风险。

二、工后沉降的测量方法与评估标准工后沉降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水准测量、电磁波测量、分层沉降观测等。

评估标准一般包括沉降速率、沉降总量、地基承载力等指标。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选用合适的测量方法和评估标准,对保证工程质量至关重要。

三、我国工后沉降标准的规定与应用我国针对工后沉降标准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规程,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021-2001)等。

这些规范根据不同工程类型和地区地质条件,明确了工后沉降限值、沉降速率限制等要求,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指导。

四、工后沉降控制措施及实践案例为减小工后沉降,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优化基础设计、采用复合地基、加强地基处理等。

实践案例表明,这些措施在提高工程稳定性、降低沉降风险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如某高铁项目通过采用桩基础和压实土桩复合地基,成功控制了工后沉降,确保了工程安全。

五、工后沉降标准的未来发展展望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工后沉降标准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完善工后沉降标准体系,提高测量方法和评估标准的可靠性;推广绿色、环保的地基处理技术,降低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我国工后沉降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总之,工后沉降标准在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了解其定义、测量方法、评估标准和应用实践,对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沉降观测报告20230112233355.docx

沉降观测报告20230112233355.docx

沉降观测报告255.docx范本1:正文内容:1. 概述本文档旨在记录对于沉降观测过程的详细报告,内容包括观测目的、观测方法、观测数据、观测结果等方面的内容。

2. 观测目的根据工程项目的要求,本次沉降观测的目的包括:- 评估地基承载能力- 监测土壤沉降变形情况- 判断工程施工对周围土地造成的影响3. 观测方法为了准确测量土壤沉降情况,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安装沉降点,采用光电测距仪进行测量- 设置定期观测时间,每隔一定时期进行测量- 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观测表格中,以备后续分析4. 观测数据沉降观测过程中获取到的部分数据如下:- 观测点1:观测时间2023年01月12日,沉降量为0.5mm - 观测点2:观测时间2023年01月12日,沉降量为0.3mm - 观测点3:观测时间2023年01月12日,沉降量为1.2mm 5. 观测结果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地基承载能力符合设计要求- 土壤沉降变形情况较为稳定- 工程施工对周围土地影响较小附件:本文档附带观测数据表格和观测点示意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无范本2:正文内容:1. 概述本文档是一份沉降观测报告,用于对工程施工对土地沉降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

报告内容包括观测目的、观测方案、观测结果等方面的内容。

2. 观测目的本次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评估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监测土地沉降情况,预测地基变形趋势- 判断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3. 观测方案为了确保观测数据准确可靠,我们采取了以下观测方案:- 设置多个观测点,覆盖施工区域的不同部分- 使用精确的沉降仪器进行观测,每个观测点至少进行三次测量- 定期进行观测,记录观测时间、观测数据等信息4. 观测结果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观测结果:- 观测点1:观测时间2023年01月12日,沉降量0.5mm,趋势为稳定- 观测点2:观测时间2023年01月12日,沉降量0.3mm,趋势为缓慢上升- 观测点3:观测时间2023年01月12日,沉降量1.2mm,趋势为稳定附件:本文档附带观测数据表格和观测点示意图。

沉降观测报告

沉降观测报告

沉降观测报告目录1.概述31.1工程概况32.技术要求和观测方法32.1技术要求32.2观测方法和要求42.3精度指标43.观测过程和结果53.1基准点和观测点的布设53.2观测周期和完成工作量53.3成果汇总54分析结论65图表部分见附件附件1.沉降观测成果表附件2.沉降观测点P〜t〜S沉降曲线图1.概述1.1工程概况1.1.1建筑物基本概况受XXXX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其在XX地块项目建筑工程进行沉降观测。

本测量报告监测范围为在建的XX楼栋。

1.1.2工程地点:拟建项目位于XXX东北侧,西侧为XXX,南侧为XXX,北侧为XX,东侧为XXX。

1.1.3参加建设的相关单位建设单位:XXXX有限公司施工单位:XXXXX有限公司监测单位:XXXXX有限公司1.2观测目的①获取各房地基的总沉降量及各阶段的沉降速率。

②掌握建筑物地基的沉降变化情况,预测沉降发展趋势,当出现总沉降或沉降速率超过各建筑物相关的地基变形允许值时,及时预警,确保建筑物的安全;③为浇筑后浇带提供依据;④作为建筑物主体结构和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

1.3施测、分析依据①《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③《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④《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J10771-2006)⑤设计单位提供的有关沉降观测要求和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 技术要求和观测方法2.1技术要求2.1.1变形测量等级:二级。

2.1.2预警值①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的沉降速率超过1mm/d;②竣工验收最后一次观测的平均沉降速率大于O.lmm/d,且最大沉降速率(2处)大于0.12mm/d时;③地基的变形值接近地基变形允许值。

2.1.3稳定标准3.1.3.1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平均沉降速率W0.06mm/d,最大沉降速率W O.O8mm/d(2处),且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逐步收敛、曲线的斜率应逐步减少或趋于零。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沉降监测规范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沉降监测规范
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分析桥梁的 沉降趋势和变化规律,为施工质 量控制和安全预警提供依据。
监测报告编制与提交
1 2
报告编制内容
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概述、监测数据、沉降分析 、结论与建议等内容,以便于相关人员全面了解 沉降情况。
报告提交时间
在每个施工阶段结束后,及时提交相应的监测报 告,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提高工程质量
通过沉降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施 工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正 ,提高工程质量。
为施工提供依据
通过沉降监测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可以为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指 导施工进程。
Part
02
沉降监测标准与要求
一般要求
沉降监测应由专业测量单 位承担,并应具备相应的 资质证书。
监测单位应编制详细的监 测方案,并经建设单位和 监理单位审核批准后实施 。
经验总结与建议
经验总结
通过实际工程案例,总结了沉降监测技术在城市桥梁施工中的应用经验,为类似工程提 供参考。
建议
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提高沉降监测的精度和效率;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 ,形成有效的监测体系;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管和验收,确保桥梁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术语和定义
沉降监测
对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沉降 量进行测量和记录的过程 。
基准点
用于监测桥梁沉降的固定 点。
工作点
设置在桥梁施工区域内的 监测点。
沉降监测的重要性和意义
确保施工安全
通过沉降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施 工过程中的不均匀沉降,避免因 沉降过大导致的安全事故。
促进技术进步
沉降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 以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科 技创新。

基坑工程监测报告

基坑工程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现场检测:报告编写:报告审核:报告签发:二〇一九年二月三日监测报告首页工程名称报告时限基坑工程2022 年1 月24 日至2022 年2 月1 日本阶段施工内容基坑施工处于初期开挖阶段,该阶段开挖深度<5m。

监测项目地表沉降土体分层沉降水平位移深层水平位移立柱变形(竖向位移)桩墙内力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土压力该阶段变化最大点DC4DC7FC1- 1#磁环S1X 方向SC1(2.0m)LZ1LZ2NL1DSW2KYS2KYS3TY2该阶段变化最大值9mm17mm4mm0.4mm5mm0.3MPa11mm1kPa85kPa该阶段变化速率最大值2.5mm/d1.9mm/d1.5mm/d0.2mm/d1.5mm/d0.5MPa/d5mm3kPa/d25kPa变化速率报警值5mm/d5mm/d4mm/d5mm/d4mm/d/500mm/d//该阶段累计变化最大点DC4DC7FC1- 1#磁环S1X 方向SC1(0.5m)LZ1LZ2NL1DSW2KYS2KYS3TY2该阶段累计变化最大变化值9mm17mm4mm0.4mm5mm0.3MPa11mm1kPa85kPa累计报警值50mm50mm40mm50mm40mm3.5MPa1000mm150kPa300kPa是否超过报警值否否否否否否否否否结论该阶段基坑开挖量小,开挖深度较浅,各监测项目累计变化较小,变化速率缓慢,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均未达报警值,可按进度计划正常施工。

(1)该基坑地下水位较高,在开挖前做好降水的措施。

(2)考虑到最近这段时间有降雨,基坑周边应做好排水设施。

(3)施工过程中注意对监控观测点的保护,以免影响观测成果。

建议1.工程概况 (5)2.监测目的 (5)3.监测依据 (5)4.监测仪器设备 (6)5.监测项目及点位布置 (6)6.监测频率及报警值 (7)7.监测成果及分析 (8)8.结论及建议 (23)基坑工程位于红星公园以东,场地地貌单元单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市滨江路(39号路~南环路)新建道路工程(第一合同段:K11+600~K12+250)软土路基预压
工后沉降预估报告
福建省建专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2011年9月30日
目录
1 工程概况 (2)
1.1、道路概况 (2)
1.2、处理方案 (2)
1.3、施工工况 (2)
2 监测成果 (3)
2.1监测点的布设 (3)
2.2 监测时间及成果 (3)
3 工后沉降计算 (6)
3.1双曲线法估算 (6)
3.2AsaoKA法估算 (7)
3.3路面结构荷载沉降估算 (7)
3.4工后沉降值 (7)
4 结语 (8)
1 工程概况
1.1道路概况:
泉州市滨江路(39号路~南环路)新建道路工程属于滨江路(324国道~南环路段)的一部分,位于泉州市城东片区,沿洛阳江西岸布置,总体线型基本为南北走向,沿岸主要地貌有冲海积平原,山前冲洪积扇,坡地,滨海漫滩等,地势相对平坦,地面高程一般为3~20m。

设计路线全长4.099814km。

1.2处理方案:
本道路软基加固处理路段里程桩号为:K11+600~K12+250,其中K11+600~K12+240采用了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配合反压,K12+240~K12+250采用抛石挤淤处理。

塑料排水板采用B型,粘合式结构,厚度4mm,宽度10cm。

采用正方形布置,路堤范围内间距1.10m,反压坡道范围内间距为1.30m,塑料排水板应插入粉质粘土或残积砾质粘土不小于0.50m,深度距中砂层顶面不大于1.50m,
路堤采用“薄层轮加法”进行填筑,即由监测控制加载速率的分层加载法,每层加载厚度按0.50m控制,每级荷载加载间歇期为7~10d,填土一般按每月不超过1.50m等速加载进行。

填土速率控制标准为:路堤中心沉降速率小于15mm/d,测斜管侧向位移速率小于3mm/d,位移边桩侧向位移速率小于5mm/d,加载期间单级孔压系数小于0.6,综合孔压系数小于1.0,当单级孔压系数0.4或单级孔压系数增量消散大于50%时可加下一级荷载。

观测结果应结合沉降和
位移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

当中心沉降小于0.5 mm/天,可进行构造物的反开挖施工。

当沉降量< 5mm/月时,视为预压期结束,可以开始挖除超载土方。

在路面各层的施工中,垫(基)层沉降量小于3mm/月时,方能开始下一层(基层、面层)的铺筑。

K12+240~K12+250淤泥深度为5m,先将淤泥清理2.5m后在抛石挤淤。

1.3施工工况:
填筑时间于2010年6月28日起,每层荷加载时间间歇期一般在7~10d左右的时间。

K11+600~K11+720段未超载,K12+165~K12+240段,超载1.5m填土高度, K11+720~K12+165段超载1.0m的填土高度。

2 监测成果:
2.1监测点的布置
本道路工程针对路基预压处理共埋设沉降盘29根。

沉降板埋设在路基底面或垫层下。

沉降钢板为500mm×500mm×2mm的钢板,测杆为一根φ40mm的钢管,并由三块互成120度的三角钢板焊接在沉降板上,保护套管为80mmPVC塑料管。

沉降杆应随填土升高而逐渐接高,每段接管的长度为200~300mm,两端由螺纹接头与空心管紧绞连接。

共计15个断面埋设沉降盘29个。

2.2监测时间及成果
本公司于2010年6月21日起对泉州市滨江路(39号路~南环路)新建道路工程K11+600~K12+250路段预压处理路基进行沉降监测。

至2011
年9月21日共457天,进行沉降观测69次。

其监测主要指标见下表
表1路基沉降监测主要指标汇总表
限于篇幅,列举典型断面k11+720、k11+800、k12+200进行典型的地表沉降曲线分析
图-1 C-3.C-4.C-5(K11+720) 典型表层沉降时程曲线
图2 C-7.C -8.C-9(K11+800) 典型表层沉降时程曲线
图3C-27.C-28.C-29(K12+200)典型表层沉降时程曲线
表层沉降监测结果表明:k11+720、k11+800、k12+200堆载过程中各沉降板沉降显著,沉降曲线陡降明显,恒载80-100d左右后,沉降速率减缓,沉降曲线趁于平缓,经计算软土的各区平均固结度均达到87%以上。

当恒载达到150d后。

曲线平缓,其沉降速率达到和接近设计要求的3mm/月的要求。

3、工后沉降的计算
3.1 双曲线法估算最终沉降量及工后沉降量估算
计算公式为:s t-s0=( S∞- s0)×(t-t0)/[a+( t-t0)]
其中,s t为t时刻的沉降量,mm;s0为初期沉降量(t= t0时刻,mm); S∞为路基最终沉降量,mm;t0为沉降预测的起始时间,d;t为距t0的时间,d;a为综合反映路基固结性质的特定系数。

按照又曲线法原理,根据恒载后的沉降实际观测值,用最小二乘法原理,估算最终沉降量。

其结果如下表。

3.2 AsaoKA法计算最终沉降量及工后沉降量估算
计算公式为:S∞=b/(1-a) U=s t/s∞
S∞代表最终沉降量,b为截局,a为斜率,取恒载后等时间段沉降,做t-s线性曲线;t1时间点的沉降量为St;
表2 最终沉降量估算结果表
3.3路面结构荷载沉降估算
本道路工程机动车道路面结构采用24cm厚C35水泥砼路面+20cm 厚5%水泥稳定碎石20cm后级配碎石垫层,共64cm,其重度按24kN/m3,其路面结构荷载为15kPa。

按照分层总和法进行路面结构荷载引起淤泥层的沉降进行估算,其结果见下表。

表3路面荷载引起路基沉降计算结果
3.4工后沉降值
根据现场情况,K11+600~K11+720段未超载,K12+165~K12+240段,超载1.5m填土高度, K11+720~K12+165段超载1.0m的填土高度。

超载段需要将超载部分土挖除后,进行路面施工,由于软土的存在,挖除超载后,不会出现反弹,其后在路面结构施工加载后,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因此其工后沉降量应包括路堤的工后沉降和路面结构荷载引起的沉降,将两部分计算结果叠加,其结果见下表。

表4工后沉降估算结果表
4 结束语
4.1采用塑料排水板,通过控制路堤填筑加载预压法处理本道路工程软土路基是可行和有效的,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
可以看出,路基填筑加载过程中,土体表层沉降显著,沉降曲线陡降,到恒载80-100d左右时间时,沉降速率减缓,沉降曲线趁于平缓,恒载150d后,沉降已达到或接近设计要求的5mm/月的要求,200d,达到连续两个月,月沉降不大于5mm的设计要求。

4.2根据实际监测结果,按照双曲线法和AsaoKA法,对k11+720、k11+800、k12+200断面进行最终沉降量和路基工后沉降的估算,AsaoKA 法估算结果偏小,按双曲线法估算结果,各断面的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分别为733.15mm和62mm、846.60mm和63mm、664.07mm和48mm。

4.3由于路面的施工,结构荷载会引起软土路基的沉降,按7月取样试验结果,进行路面结构荷载引起的沉降估算,其k11+720、k11+800、k12+200各断面结果分别为71mm、42mm和39mm。

4.4该道路工程的工后沉降为路基工后沉降和路面结构荷引起沉降累加,其k11+720、k11+800、k12+200结果分别为133mm、105mm、87mm。

4.5根据沉降观测结果,其沉降值已经满足设计要求,可以进行超载部分的卸载和路面底基层的施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