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6:游戏对儿童的发展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性游戏的社会性发展价值
➢ 理解对方动作的意图与意义,能够区分什么情况 是游戏,什么情况不是游戏;
➢ 理解游戏规则(如等待、轮流等)对于游戏的重 要性并遵守这种规则;
➢ 协调与分享自己与别人关于游戏的构思与想法以 及行为。
百度文库
游戏与同伴集体的接纳
受欢迎的幼儿
➢ 经常玩合作性游戏,知道如何与别人合作地进行游戏, 分享游戏材料
➢ 与人进行成功的交谈 ➢ 能够给小伙伴出建设性的好主意和中肯的适宜的意见。 ➢ 他们往往是游戏的发起者,是小伙伴中的头儿
不受伙伴欢迎的幼儿
➢ 不会与伙伴分享 ➢ 有意在游戏中排斥其他伙伴的加人。
1.游戏与亲子关系
最早形成的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亲子依恋:指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情感联系。
识)
➢ 经验的建构与意义的理解过程 ➢ 在类似真实的生活情景中以一种灵活的方式整合零散经验
的方式
学前期的一个重要发展任务就是儿童要学习把起初对于 自己来说毫无关系和联系的事情相互联系起来从而 形成理解。
2.游戏和问题解决
游戏有助于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问题解决是由问题导引寻求问题答案的行为,是
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 辐合型问题: “唯一正确”的答案;最接近于问题 所要求的简捷而有效的解决方法
➢ 发散型问题: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 特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 精致性的特点
• 游戏与辐合型问题的解决
【例】小姑娘红红想用娃娃的小被子把娃娃包起来。可是, 如果把被子横着包娃娃,则被子不够长,娃娃的脚露在外 面;如果竖着包,则被子不够宽。怎么办呢?小姑娘探索 着,尝试着各种方法……十几分钟过去了,小姑娘终于发 现了最佳的包娃娃的办法:即用被子的对角线作为长度把 娃娃包起来,这样就可以把娃娃全身都包进去了。小姑娘 包好了娃娃,好像如释重负般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游戏是保障儿童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游戏和动作发展及其他方面发展之间的联 系
精细动作技能可以预测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 业成绩,尤其是阅读和数学成绩。
幼儿玩搭积木、捏泥塑形、绘画剪纸等游戏活 动
穿衣叠被,用勺用筷等自我照料活动中。
小脑在协调思维过程和做出决策中同样起 到的了关键作用。
二、 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3.游戏与亲社会性行为及行为规范的掌握
狭义的亲社会性行为
➢ 是指有益于他人的行为,这种有益于他人的行为不需要外部报酬或 惩罚,而且往往是需要自己做出某些牺牲甚至对自己有危险的行为。 狭义的亲社会性行为是一种利他行为,属于道德范畴。
广义的亲社会性行为
➢ 是所有那些被人肯定的,或其动机在于得到他人赞许的行为,如友 好、助人、分享等。广义的亲社会性行为则是一种互惠行为,属于 范围更广的社会性适应行为的范畴,是道德发展的基础。
象征性游戏与幼儿概念的发展
➢ 促进幼儿的符号学习 ➢ 以物代物——“假装”
符号表征功能
➢ 把某种事物当作代表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符号或标志,借 助于这种符号与标志在头脑中唤起或再现它所代表的事 物与现象,并揭示其意义的心理能力
➢ 只有借助于符号,人才能超越具体事物的束缚,在大脑 中进行抽象性、概括性的思维活动
象征性游戏是幼儿自己创造的具体形象的、个体化的 符号
➢ 象征性游戏是符号表征功能发展中的一个过渡阶段(Fein,1975) ➢ 随着象征游戏的发展,幼儿对于替代物与被替代物之间的相似性要求降

为什么3岁以上的儿童更喜欢使用不逼真的、结构性弱 的、意义相对不确定的游戏材料来游戏?
象征性游戏的经验有助于符号表征能力的成熟 象征性游戏是幼儿经验的反映或再现(对周围世界的认
自由游戏使幼儿的思维方式变得灵活。
➢ 自由游戏可以使幼儿变换各种方式来对待物体, 扩大了与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的范围。
游戏是创新性的重要发展源泉。
三、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性:个体在社会性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各种 人际关系与特征以及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所 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性。
社会性能力一般不是来自于直接教学 是在幼儿实际的交往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 运动能力的发展
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发展,可用走、 跑、跳、投掷等动作以及动作与运动的协调、 灵敏、速度、力量等作为测量指标;
➢ 适应能力
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如冷、热、风雨、 干燥、潮湿、噪音等)的适应能力以及机体对各 种疾病的抵抗能力和病后恢复能力。
影响儿童运动能力发展的因素
游戏中的两种伙伴关系为亲社会行为和行为
规范的掌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现实的玩伴关系(玩具或游戏材料)
玩具为同伴交往提供了多种交往方式 拿、给、模仿、合作、分享与争抢…… 大部分同伴冲突都是因玩具而引起的
➢ 角色关系(角色扮演)
游戏与规则的学习
➢ 游戏发展的规律就是由明显的想象情境与隐蔽 的规则所构成的游戏发展到由明显的规则和隐 蔽的想象情境构成的游戏(维果斯基)
➢ 父母与子女交往的质量与育儿方式影响依恋的形成 ➢ 亲子游戏是评价亲子交往质量的好指标
母亲的游戏性与出生后第一年末的依恋性质密切相关
➢ 亲子依恋是双向的情感联结,是积极的亲子交往的产物 ➢ 母亲能否敏感地觉察到婴儿的需要和反应很重要
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等创造了用以测查婴儿依恋性质的 “陌生情境法”:婴儿和他的父母被带到一间游戏室,游 戏室里有各种有趣的玩具,还有一个陌生的成人。过一会 儿,父母离开又回来,然后再次离开又返回。婴儿在父母 离开、返回时的情绪反应与表现被记录下来,作为判断婴 儿依恋性质的指标。
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发展和 变化的过程。
➢ 概念学习 ➢ 解决问题
游戏反映儿童的认知发展。 游戏也为新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
1.游戏与概念的获得
儿童获得概念的两种基本方式
概念形成:儿童在与客观事物直接的相互作用 过程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或概括出一类事物的 共同属性或关键特征
发现学习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游戏的组成部分
➢ 利用线索和策略 ➢ 动手动脑 ➢ 克服困难、锻炼意志 ➢ 体验胜任感和成就感
•游戏与发散型问题的解决
案例:游戏经验与举出物体的非标准用途
邓斯克和西尔弗曼研究了游戏经验与举出物体的非 标准用途的发散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游戏组在举出各种物品的非标准用途的反应数量 上远远高于模仿组与控制组,但在标准反应量上 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第二部分 游戏与儿童发展
第一单元 儿童游戏的发展的价值
内容框架
游戏在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在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与儿童的个性特征
一、游戏在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身体发展
➢ 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长发育
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可用身高、 体重、头围、胸围、脉搏、血压、肺活量等作 为测量指标;
社会性交往动机在学前儿童身上占支配地位。用广义的亲社会性行 为来要求他们更为恰当。
有利于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的条件包 括
➢ 幼儿经常与照顾他们生活的成人交往; ➢ 幼儿能分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 有成人提供的正面榜样; ➢ 在现实生活中有机会表现亲社会性行为; ➢ 幼儿受到鼓励选择适当的行为。
2.游戏与伙伴交往
伙伴交往活动要求儿童具备多种交往能力:
➢ 发起、参与交往的兴趣 ➢ 主动性与积极性 ➢ 对他人态度、意图的敏感 ➢ 表达与协调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与行动
皮亚杰认为,同伴交往的重要性超过儿童与成人的 交往。儿童伙伴交往中产生的关于世界的不同 的看法与认识更具冲突性,而且能够有效地促 进儿童调整自己的观念以适应、理解他人的观 点。
➢ 游戏内蕴含着规则
游戏与冲动的控制
➢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最大的自制力来自于 游戏之中”,游戏使幼儿自愿遵守规则,按 照规则的要求来调节游戏的规则与他当下的 冲动或愿望之间的矛盾。
4、游戏与“去中心化” “自我中心”
➢ 儿童认为其它任何人都是以与他们相同的方法去 观察、思考和感觉的。
➢ 去自我中心——观点采择能力
角色游戏是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一个重 要途径
追逐打闹游戏和规则游戏 捉迷藏 丢手绢 猜拳……
四、游戏在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的情感发展功能
➢ 成就感、自信心 ➢ 美感 ➢ 同情心与移情能力
游戏的情绪恢复功能
动作技能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 程。
游戏过程中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
特殊性探索 多样性探索 重新定向
这三个阶段与前面所述的动作技能学习的三 个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对应关系。
不同类型的游戏可以帮助幼儿积累和丰富不 同性质的运动经验
➢ 玩球 ➢ 追逐打闹游戏
幼儿的所有游戏都包括着动作或者运动的成 分(天然性)
根据婴儿的情绪反应与表现,安斯沃斯把亲子依恋分成三种类 型:①安全依恋型:这类婴儿注意到父母的离开,表现出 不安与苦恼,当他们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父母的身体与 情绪上的接触与交流,并且很快能平静下来,继续他独立 的游戏活动。②非安全依恋一回避型:这类婴儿对父母的 离去与返回都不在乎,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很少紧张、 不安。当父母回来时,往往不予理会。这类婴儿对父母实 际上没有形成密切的感情联系。③非安全依恋一反抗型: 这类婴儿对父母的离开非常敏感、不安与愤怒。当父母回 来时,他却表现出既寻求与父母的接触又反抗这种接触的 矛盾态度。当父母亲近他(如抱他)时,会生气地加以拒 绝、推开。
修正 ➢在共同游戏的过程中,一个幼儿的行为构成了 对另一个幼儿行为的刺激或反馈,对于伙伴的行 为具有修正(或调节)的功能。
强化 ➢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还观察到,一些幼儿所使 用的交往策略往往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或倾向性。
经验互补
➢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生活经验不同的幼儿在一起共同游戏, 游戏过程就成为幼儿交流经验、发现他人的经验与观点的过 程,有益于幼儿思维活动的“去中心化”过程。
注意力更多投向动作的结果而不是过程本身。 在动作过程中较少地依赖于语言和视觉的提示,更多地依
赖于肌肉的感觉。 动作比较协调、平稳、敏捷。
高级水平(自动调整水平)
➢ 学习者对技能已达到了自动化程度。
➢ 逐渐朝不同方向分化而形成不同性质或种类的 复杂的动作技能。
➢ 游戏有助于这种分化与动作的整合。
游戏与交往技能的掌握
游戏与合作
➢ 社会性游戏本身就是合作的过程
共同参与、轮流交替、重复与非实义性行为等特征。
游戏与社会性问题的解决
➢ 如何加人其他伙伴的游戏 ➢ 如何解决冲突与纠纷等等。
游戏中伙伴相互影响的方式 ➢ 范例 在与伙伴共同的游戏过程中,伙伴的行 为为幼儿提供模仿的直接对象,促进幼儿 的观察学习。
父母是否愿意并喜欢与婴儿游戏、能否敏感地觉察到孩 子的需要,与婴儿的安全依恋是相互作用的,它反映父 母的人格特征和育儿能力。
亲子游戏、安全依恋与婴幼儿独立的游戏活动之间存在 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链条关系。亲子游戏影响着婴 幼儿安全依恋的形成;而安全依恋的形成又成为婴幼儿 独立游戏的重要的影响与支持因素。
概念同化: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掌握以词为 标志的概念,使词(符号)代表一类事物,而 不是代表特殊的事物
接受学习
感知运动游戏与婴儿概念的形成
➢ 概念的分类
知觉概念 功能性概念 符号性(语词)概念
➢ 知觉学习是类概念形成的基础(Gibson,1969)
对刺激不同特点的辨别 对刺激相似特征的概括
研究表明,造成不同性质依恋的原因在于父母与子女交 往的质量与育儿的方式。母亲的游戏性与第一年末婴儿 依恋的性质有密切相关。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小脑(运动控制中心)与脑的边 缘系统(情绪控制中心)之间有着双向的神经联系。因 此由身体接触而产生的运动刺激也会传导到情绪控制中 心,使婴儿体验到快乐,这正是亲子依恋形成的物质基 础。
➢ 成熟等生物因素为运动发展提供了基本前提。 ➢ 包括营养与锻炼等社会环境因素在内的“教育”
因素则为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达到充分和最佳 发展水平创造了必需的条件。
•游戏与动作技能的学习
动作技能学习的基本过程与特点
➢ 初级水平(生手水平或前控制水平)
只注意到细节而忽略了重点。动作缺乏协调与控制。
➢ 中级水平(练习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