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识别及控制程序

合集下载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确定控制措施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确定控制措施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确定控制措施程序一、危险源辨识1.检查和观察:对企业生产过程、设备和作业环境进行检查和观察,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2.资料和文献调查:收集和分析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了解危险源的发生机理和特点,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3.经验和教训总结:总结以往的事故和事故隐患,查找造成这些事故的危险源,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并评估发生概率。

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伤害和损失评估: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点,评估其对人员、设备和环境的潜在伤害和损失。

2.发生概率评估:评估危险源发生的概率,包括因素如设备故障率、人员误操作率等。

3.风险等级确定:根据伤害和损失评估结果以及发生概率评估结果,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以便后续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确定控制措施确定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确定控制措施的要点包括:1.原则和目标:制定安全和健康的原则和目标,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措施选择:根据风险等级和可能造成的伤害,选择适当的控制措施,包括工艺改进、工程控制、管理控制等不同层次的措施。

3.措施实施和监控:实施控制措施,并进行监控和评估,确保其可行性和效果。

4.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事故和紧急情况,减少损失和风险。

这些程序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1.建立相关制度和规范,明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确定控制措施的职责和要求。

2.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以提高员工对危险源和风险的认识,并加强安全意识。

3.进行危险源辨识,通过检查、观察和调查等方式,识别和收集相关危险源的信息。

4.进行风险评价,根据危险源的主要特征和相关因素,进行伤害和损失评估,并评估发生概率。

5.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进行实施和监控。

6.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一、危险源的辨识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事故、伤害或损失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

危险源的辨识是对工作场所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以下是危险源的辨识程序。

1. 收集信息:收集与工作场所相关的各种信息,如工作流程、设备使用情况、材料的性质和危险性等。

2. 制定辨识流程:根据工作场所的特点制定危险源辨识的流程和程序。

3. 辨识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工作场所中的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分类。

4. 评估危险程度:对已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其可能导致的伤害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

5. 记录和报告:将辨识到的危险源和其风险评估结果进行记录,并及时向相关责任人报告。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造成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以下是风险评价的程序。

1. 应用风险评估方法:选择适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如可能性-后果矩阵法、故障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等。

2. 收集数据:收集与危险源相关的数据,包括危险源的特性、可能引发的事故和伤害情况等。

3. 评估风险等级: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将危险源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确定其对人员和财产的潜在影响。

4. 识别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降低危险源风险等级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5. 定期复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定期复评的计划,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三、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采取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对人员和财产的潜在影响,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以下是风险控制的程序。

1. 确定风险控制目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法规要求,确定风险控制的目标和要求。

2. 选择风险控制方法:根据风险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风险控制方法,包括事故预防、事故后果控制等。

3.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选择的风险控制方法,制定详细的操作措施,并组织实施。

4. 监督和检查: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是一套系统化的方法,用于识别、评估和控制潜在的危险源,以降低事故和职业病的风险。

该程序是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员工健康和安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风险,提高生产效率。

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识别和分类确定可能对员工健康和安全造成损害的潜在危险源。

这包括了对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和工作过程的全面调查和审核,以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可以采用常用的方法,如观察、检查、询问、分析等,以确定和记录每个潜在危险源的特点和潜在风险。

风险评价是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对其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的过程。

在风险评价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敏感度分析等,以确定每个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通过将风险因素和可能损害程度进行相互关联,可以确定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是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和控制危险源对员工健康和安全的风险。

这包括采取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保护措施等,以降低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率。

在风险控制过程中,应优先考虑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如改进工艺流程、安装防护设施、提供培训和教育等,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危险源。

在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和程序,并明确责任和权限。

这包括指定负责人和组建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工作的实施方法和时间表。

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关文件和记录表,以便随时跟踪和监控危险源的变化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另外,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是一项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审查和更新。

这可以通过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安全巡检和接受员工建议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持续改进和优化控制措施,可以进一步降低事故和职业病的风险,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总而言之,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是一种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辨识、评价、控制和管理的程序。

通过对企业的运营过程、工作环境、生产设备、物质材料等方面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辨识与评价,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提高工作环境和员工的安全性,减少生产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的概率,确保企业的持续稳定运营。

1.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通过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运营过程、工作环境、生产设备、物质材料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和了解,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2.评估危险源的潜在风险: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健康和安全的潜在风险程度。

评估的方法可以包括概率分析、风险矩阵等。

3.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危险源的潜在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等方面,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对员工健康和安全的影响。

4.执行风险控制措施:根据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实施,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落实情况。

5.监督与管理: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评价和控制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和改进。

在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内外部环境: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应该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考虑。

内部环境主要指工作场所的布局、设备状态、物质材料的使用等因素;外部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因素。

2.风险等级:对于不同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应该评估其潜在风险的等级。

根据等级的高低,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安全管理计划。

3.法律法规:评价和控制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确保企业的合法合规经营。

总之,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是企业为了提高工作环境和员工安全性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化的程序。

通过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辨识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控制程序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控制程序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控制程序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控制程序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

该程序旨在识别和评估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各类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然后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和降低潜在风险,确保员工和环境的安全。

一、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辨识1.初步辨识: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初步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方面的潜在危险源及环境因素。

2.评估辨识:对初步辨识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详细评估,并确定其对员工和环境的潜在影响程度。

3.优先辨识:将评估辨识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根据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影响程度进行排序,确定优先处理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二、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评价1.风险评价:针对评估辨识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风险评价,包括风险等级评估、风险影响范围评估等。

2.风险管理措施评价:对已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评价,评估其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三、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控制1.风险控制措施选择:根据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风险等级和影响程度,选择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根据选择的风险控制措施,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按计划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控制。

3.风险控制效果评估:对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估,验证其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4.定期复评:对已评估和控制过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定期复评,检查评估和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修正和完善程序。

以上是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控制程序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同时,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培训,提高其对潜在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能力,共同建立和维护安全的工作环境。

危险因素识别及控制程序

危险因素识别及控制程序

危(wei)险因素识别及控制程序一、背景介绍在任何工作场所,危(wei)险因素的存在可能对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危(wei)险因素识别及控制程序。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程序的目的、范围、步骤和相关措施。

二、目的危(wei)险因素识别及控制程序的目的是确保工作场所中的危(wei)险因素得到及时识别和控制,以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三、范围该程序适合于所有工作场所,包括办公室、工厂、建造工地等。

所有员工都应遵守该程序,并积极参预危(wei)险因素的识别和控制。

四、步骤1. 危(wei)险因素识别a. 通过观察、调查和采集数据等方式,识别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wei)险因素,如机械设备、化学物质、电气设备等。

b. 对已识别的危(wei)险因素进行分类和评估,确定其潜在风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伤害。

2. 危(wei)险因素控制a. 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少危(wei)险因素,例如改进工艺、更换设备、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等。

b. 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确保员工能够正确使用和操作设备,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3. 监测和评估a. 建立监测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估危(wei)险因素的控制效果。

b.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控制措施,确保其持续有效。

4. 员工参预和培训a. 鼓励员工积极参预危(wei)险因素的识别和控制,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b. 建立员工反馈机制,及时采集和处理员工提出的安全问题和建议。

五、相关措施1. 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耳塞等,确保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

2.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和工具的正常运行。

3. 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其对危(wei)险因素的识别和控制能力。

4. 建立应急预案,指导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5. 定期组织安全会议和培训,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共享经验。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是指在安全管理中对潜在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的步骤和流程。

通过该程序,企业可以识别出可能对人员、设备或环境造成伤害的危险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以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

下面将就该程序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系统地对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流程和工作设备进行观察和分析,识别出存在的潜在危险源。

危险源可以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机械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具体的危险源辨识包括以下步骤:1. 收集信息:了解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流程和工作设备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包括工艺流程图、设备清单、作业程序等。

2. 观察和分析: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例如,观察工作场所的布局、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操作方式,分析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条件。

3. 记录和整理:将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记录和整理,包括危险源的种类、位置、可能的影响和可能的控制措施等。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对人员、设备和环境造成的风险程度。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风险的优先级,确定优先采取控制措施的危险源。

风险评价包括以下步骤:1. 确定风险的评估指标:根据不同的危险源,选择相应的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可能的伤害程度、可能的发生频率、可能的影响范围等。

2. 进行风险评估: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指标,对危险源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确定其可能造成的风险程度。

3. 优先级排序:对评估结果进行排序,确定风险的优先级。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哪些危险源需要优先考虑,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三、控制策划控制策划是指根据危险源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控制计划。

控制策划包括以下内容:1.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工程控制、行政控制和个人防护等。

例如,在需要接触危险化学品的作业环境中,可以采取局部排风装置、防护屏障或穿戴防护设备等。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三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三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是指通过对企业或组织进行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确定潜在的危险源和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保护环境并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

一、程序的目的和范围:1. 目的:确保对潜在的危险源进行及时、全面的辨识,对风险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和防止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2. 范围: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或组织,无论其规模大小和行业类型。

二、程序的基本内容:1. 危险源辨识(1)制定危险源辨识计划,明确辨识的目标、范围和方法。

(2)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包括现场巡查、设备检查、操作步骤分析等方法。

(3)进行危险源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建立危险源台账。

(4)识别出可能导致事故或职业病的危险源。

2. 风险评价(1)将辨识出的危险源与员工接触情况相结合,评估潜在的风险。

(2)采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

(3)确定风险等级,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4)应用风险矩阵或其它方法,确定风险的具体评估结果。

3. 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针对高风险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2)优先考虑控制措施的根本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3)制定明确的控制措施的目标、方法和期限。

(4)组织实施控制措施,确保其有效性。

(5)监督和检查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纠正和完善。

4. 监督和管理(1)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确保程序的有效实施。

(2)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定期开展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4)建立事故和职业病的报告和处理制度,确保事故和职业病的及时报告和处理。

(5)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三、程序的执行和监督:1. 确保程序的有效执行,需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和义务。

2. 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由相关部门负责监督并进行定期检查和审核。

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程序1 目的通过实施本程序,对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中发生的及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为公司制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及运行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安装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发生的及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活动。

3 职责3.1 项目管理部负责本程序的编制与更改,指导各部门、各场所识别、评价存在和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组织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评价,并提交识别、评价结果。

3.2 产品中心负责识别、评价项目实施、交付、过程范围内的所有人员(包括相关人员)在所有场所,使用的所有机械设备、工具、设施及从事管理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

3.3 公司各相关部门配合项目管理部的识别、评价工作。

4 工作程序项目管理部识别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和危险危害因素时,要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正常、紧急、异常三种状态。

在识别评价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时,要覆盖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的所有场所,所有设备、工具、设施、所有人员包括进入管辖范围内所有相关方人员,不得遗漏,做到充分性。

4.1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环境因素的识别应包括组织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

对产品和服务等因素的识别评价方法主要采取对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往的工作经验打分等方法。

4.1.1 由项目管理部组织人员对公司各部门范围存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识别出的环境因素由运营中心体系专员编制《环境因素、环境影响评价及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1.2 对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要从以下方面考虑:a)法律、法规规定;b) 环境影响范围;c) 环境影响程度;d) 发生的频次;e) 资源影响;f) 对相关方影响程度等。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们的实施对于保障员工的安全健康、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确认,并对其进行记录和分析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场所巡查: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的巡查,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包括机械设备、工艺流程、化学品、电气设备、人为因素等。

2.危险源辨识调查:对已发生的事故和不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其中的危险源,并加以改正。

3.员工培训:培训员工对危险源的辨识和处理方法,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危险源辨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并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危险源造成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其对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潜在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的过程。

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1.风险识别:对危险源造成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确认。

2.风险分析: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分析,确定其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潜在影响程度。

3.风险评估:对确定的风险进行评估,并确定其优先级,确定优先处理的风险。

风险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危险源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潜在影响,为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三、风险控制程序风险控制程序是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对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

风险控制程序的主要内容包括:1.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人为控制等。

2.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对制定的控制措施进行实施,包括对设备、工艺流程、化学品等进行改进和加强管理,对员工进行培训等。

3.风险控制效果的评估:对实施的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估,确定其是否能够有效控制危险源。

工作危险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控制程序

工作危险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控制程序

工作危险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控制程序工作危险环境因素指的是工作场所中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构成威胁的因素。

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企业需要进行工作危险环境因素的识别、风险评价以及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以下是一套完整的控制程序,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1.识别:首先,企业需要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危险因素识别。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调查、检测等方式,确定存在的危险因素,如化学物质、机械设备、噪声、高温等。

并将这些危险因素记录在危险源清单中。

2.风险评价:接下来,企业需要对每个识别出的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包括确定危险程度以及可能导致的伤害和损害后果。

评价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如使用风险矩阵、风险评估矩阵等工具。

3.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消除危险源:对于能够消除的危险源,企业应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例如,更换有毒化学品为无毒化学品,引进更安全的机械设备等。

b.风险的替代:对于无法消除的危险源,企业应考虑采用替代方式来降低风险。

例如,使用机械设备代替人工操作,减少工作人员的暴露。

c.控制风险的工程措施:企业应通过工程措施来减少危险源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例如,设置防护设备、改善通风系统等。

d.制定安全操作指导书:为了确保员工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进行工作,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指导书,并进行培训和宣传。

e.个体防护措施:如果无法通过上述措施完全消除危险源,企业应提供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例如防护眼镜、耳塞等。

f.健康监测与职业卫生控制: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企业应建立健康监测制度,及时掌握员工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职业卫生控制措施。

4.实施控制措施:在确定了控制措施后,企业需要严格执行这些措施,并确保员工能够正确、有效地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此外,企业应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场所的卫生和防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5.监测与评估:企业需要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对已实施的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1.职业危害因素辨识:对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包括噪声、震动、有毒有害物质、粉尘、高温、辐射等。

2.设备设施辨识:对企业中的设备设施进行检查,识别存在的安全隐患,包括各种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

3.生产工艺辨识:对企业生产工艺进行分析,确定存在的安全风险,包括化工、冶金、汽车、建筑等各个行业的生产工艺。

辨识出危险源后,需要进行风险评价,即对风险的概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事件树法等。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将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确定风险的优先控制顺序。

管理控制程序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对危险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常见的管理控制措施包括:1.工作环境管理控制:通过调整工作环境的布局、改善通风、降噪等手段,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暴露。

2.工艺改进控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工艺进行改进,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3.安全设施控制:加装安全设施,比如防爆设备、灭火设备、泄漏预防设备等,提高事故应对能力。

4.培训教育控制: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和意识,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

5.管理制度控制: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规范作业程序,强化安全管理。

6.监督检查控制: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识别潜在危险源,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企业应该重视这一程序的建立和落实,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以保持企业的安全运营。

工作危险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控制程序

工作危险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控制程序

工作危险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控制程序工作危险环境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导致事故、危害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因素。

识别这些风险是企业管理的基础,通过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一套控制程序,以帮助企业进行工作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一、识别危险环境因素1.收集相关信息:通过了解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及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收集与工作环境相关的信息,例如危险源、事故记录等。

2.巡视工作场所:对工作场所进行巡视,寻找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例如高温、高压等。

4.查阅文件记录:查阅文件记录,例如工作指导书、操作规程、检查报告等,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二、风险评价1.确定每个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等级:根据危险因素的性质、暴露时间和频率、可能导致的伤害程度等,确定每个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等级,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2.评估风险值:根据风险等级和概率进行定量评估,计算每个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值,风险值越高,代表风险越大。

3.评估风险后果:评估危险环境因素发生事故后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4.评估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估已经采取的控制措施对降低风险的效果,包括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

三、制定控制措施1.制定风险控制目标: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每个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控制目标,即降低风险的程度。

2.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目标,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工艺改进、设备维护、操作规程等。

3.评估控制措施的可行性:评估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包括技术、经济和管理可行性,确保措施的可操作性。

4.设立监督管理机制:建立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并进行监控和评估。

5.组织培训和宣传:组织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从业人员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认知和遵守度,增强安全意识。

6.不断改进:定期评估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控制措施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范文(四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范文(四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范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是组织有效管理和控制各种危险和风险的重要工作。

以下是一个____字的范文,介绍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的主要内容。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范文(二)一、引言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是组织安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危险源的辨识、风险的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安全和组织的正常运营。

本文将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介绍相应的程序和措施。

二、危险源辨识程序危险源辨识是在组织内部对潜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下面是危险源辨识的主要程序:1. 收集资料:组织需要收集相关的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文件,了解危险源辨识的要求和方法。

2.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危险源辨识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内容、时间和人员分工等。

3. 辨识危险源:组织在现场进行巡视和调查,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测等方式,辨识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辨识的方法可以是逐项检查或系统性辨识。

4. 记录和评估:对辨识到的危险源进行记录,并根据危险程度和可能性等因素进行评估。

评估方法可以是定性评估或定量评估。

5. 提出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危险源控制建议。

建议可以包括工程控制、安全设备使用、操作规程制定等措施。

6. 审查和改进:对危险源辨识的结果进行审查,了解评估和建议的可行性,并根据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风险评价程序风险评价是对辨识到的危险源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的过程。

下面是风险评价的主要程序:1. 收集资料:组织需要收集相关的风险评价方法和指南,了解风险评价的要求和方法。

2. 制定评价计划: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评价的工作计划,明确评价内容、时间和人员分工等。

3. 量化评价: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主要包括风险的可能性、严重程度和频率等指标的测定。

评价方法可以是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等。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范文(三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范文(三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范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是指针对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进行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划程序,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

下面是一个关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的范文,供参考。

一、危险源辨识程序1.确定辨识对象:确定需要进行危险源辨识的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

2.召集辨识小组:召集辨识小组,由不同部门的代表组成,在辨识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

3.收集信息:收集与辨识对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包括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物料危险性、人员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4.分析辨识对象:对辨识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潜在的危险源,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方面的危险源。

5.评价危险源:对确定的危险源进行评价,综合考虑其频率、严重程度、暴露程度、可能性等因素,确定危险源的级别。

6.制定辨识报告:根据危险源的级别,制定辨识报告,包括危险源的描述、评价结果和建议的控制措施。

7.审查和确认:组织辨识小组对辨识报告进行审查和确认,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二、风险评价程序1.确定评价对象:确定需要进行风险评价的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

2.召集评价小组:召集评价小组,由专业人员组成,包括安全工程师、职业卫生师、环境工程师等。

3.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标准,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标准等。

4.收集信息:收集与评价对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包括事故记录、职业病发病率、环境污染指标等方面的信息。

5.分析评价对象:对评价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存在的风险,包括人员伤害风险、职业病风险、环境污染风险等。

6.评估风险:根据评价标准,对确定的风险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其概率、严重程度、可预见性、可控性等因素,确定风险的级别。

7.制定评价报告:根据风险的级别,制定评价报告,包括风险的描述、评估结果和建议的控制策略。

8.审查和确认:组织评价小组对评价报告进行审查和确认,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是指一套用于识别、评估和控制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程序。

该程序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与安全,并预防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下面将详细介绍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的步骤和内容。

步骤一:辨识潜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在这一步骤中,要对工作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以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收集信息:收集各种与工作环境相关的信息,包括工作流程、设备和工具、物质和化学品、工作场所布局等。

2.观察工作场所:对工作场所进行观察,了解员工的工作活动、工作条件和操作流程。

同时,还要观察是否存在可能造成危险的因素,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

3.分析工作任务:对各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这可以通过分析任务的特性、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等方面来完成。

步骤二:评估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在这一步骤中,要对辨识出来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评估风险: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包括识别可能造成的伤害和病害、估计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评估其对员工的影响程度。

2.评估影响:评估辨识出的环境因素对员工的影响程度,包括对健康、舒适度和工作效率的影响等。

3.分级评估:根据风险和影响的程度,将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分级评估,以确定哪些是高风险、高影响的因素。

步骤三:制定控制措施在这一步骤中,要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对员工的风险和影响。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工程控制:通过改变工作场所的设计或设备的配置,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产生或释放。

2.行政控制: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规章制度、标准和程序,限制或规范员工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暴露。

3.个体防护措施:对于无法通过工程和行政控制消除或减少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要选用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和措施来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导致事故或者伤害的因素进行识别和界定的过程。

风险评价则是在危险源辨识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和评估,判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以确定所面临的风险程度。

在确定了风险后,为了保护员工和环境的安全,必须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

本文将结合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对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收集数据:收集与工作环境、工作过程以及使用的设备相关的数据,包括工艺流程、生产设备、材料等。

2. 识别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各类危险源。

3. 程序评估:评估每个危险源对员工和环境的危害程度和可能性,确定其风险等级。

4. 制定措施:针对每个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消除危险源、降低风险等级、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主要包括如下步骤:1. 风险识别:根据危险源辨识结果,识别出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

2. 评估风险: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以及对员工和环境的危害程度。

3. 风险排序:根据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重点关注的风险。

4. 评估控制措施:评估已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检查其是否能够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保证工作效率。

三、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是为了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措施:1. 排除危险源:尽可能地消除危险源,例如更换设备、改变工艺流程等。

2. 采用工程控制:通过工程手段改变工作环境或设备的设计,减少人员与危险源直接接触,例如安装警示标识、安全护栏等。

3. 引入行政控制: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增加员工对安全意识的培养和遵守。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的实施对于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员工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程序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以下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的详细内容。

第一步:危险源辨识在工作场所进行危险源辨识是关键的第一步。

这包括对工作场所、工作流程和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以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辨识危险源的目的是确定可能对员工健康和安全造成伤害的因素。

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工作区域:着重观察和检查工作区域的布局和设置是否安全,并评估是否存在可能对员工造成伤害的潜在危险源。

2. 设备和机械:仔细检查和评估使用的设备和机械,确保其符合安全要求,不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

3. 化学品和危险物质:辨识和评估工作场所中使用的化学品和危险物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其储存和使用符合安全标准。

4. 工作方法:审查和评估员工的工作方法和操作流程,以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

第二步: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已辨识的危险源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的过程。

通过风险评价可以确定哪些危险源具有较高的风险,需要优先解决和控制。

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评估可能发生的伤害程度:确定潜在危险源可能对员工健康和安全造成的伤害程度,包括致命性、严重伤害和轻微伤害等。

2. 评估潜在的风险暴露时间:确定员工可能暴露于潜在危险源的时间,包括每天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周期。

3. 评估可能的风险频率:确定潜在危险源可能发生的频率,包括每天、每周或每月的频率。

4. 评估现有的控制措施:评估目前已存在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

第三步: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是确保员工健康和安全的关键步骤。

制定和实施控制措施的目的是减少潜在危险源对员工的风险暴露。

在制定和实施控制措施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优先考虑控制危险源:优先采取直接消除或减少危险源的控制措施,例如改变工作流程、使用更安全的设备等。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是一种管理方法,用于分析和识别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和预防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的过程和步骤。

1. 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识别可能导致事故或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

这一过程需要参考相关的行业标准、法规和经验,并借助现场调查、观察和员工访谈等多种方法。

具体步骤包括:a) 收集信息:收集和整理与工作场所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包括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工作环境、人员分布等。

b) 现场调查:实地调查工作场所,观察并记录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高处作业、机械设备、有毒有害物质等。

c) 专家评估:邀请相关专家对工作场所进行评估,以获取更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d)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2.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识别到的危险源进行系统评估,确定其对工作场所和员工的潜在风险程度。

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危险源的频率、暴露时间和风险严重程度等因素。

具体步骤包括:a) 风险辨识:根据危险源辨识的结果,对每个危险源进行风险辨识和分类,并确定其可能导致的伤害类型和程度。

b) 风险度量:根据危险源特征和相关数据,对风险进行度量和评估,包括风险的频率、危害程度和暴露时间等。

c) 风险矩阵:利用风险矩阵将风险进行分类,确定其优先级和管理策略。

d) 风险评估报告: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和分析记录在风险评估报告中,用于制定后续的风险控制措施。

3.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降低潜在风险。

具体步骤包括:a) 风险控制策略:根据风险评价报告中的结果,确定适当的风险控制策略,包括优先控制高风险源、采用工程控制措施等。

b) 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策略,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例如改进设备安全性能、强化操作规程、加强员工培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评价控制程序1. 目的2. 适用范围3. 引用文件4. 职责5. 工作程序5.1 过程流程5.2 成立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评价组织5.3 划分单元5.4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5.5 危险源、环境因素评价5.6 危险源变更管理、环境因素更新5.7 危险源控制措施的确定6. 相关/支持性文件7. 记录1. 目的适时识别公司有关产品的活动和服务中的所有危险源、环境因素,评价其严重程度,判定重大危险源、重要环境因素并确定控制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事件、职业病和环境污染。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生产区、办公区和生活区的危险源、环境因素的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

3. 引用文件3.1 GB/T1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3.2 GB/T2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3.3 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3.4公司《管理手册》4. 职责4.1 安全管理部a. 负责本程序的制定、修改、实施及管理;b. 收集办公区、各区域/专业公司《重大危险源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整理、汇总并建立公司《重大危险源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c. 对公司生产区、办公区和生活区的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评价等过程实施指导、监视和测量。

4.2 办公室负责对公司办公区、生活区内危险源、环境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建立公司办公区、生活区《危险源调查评价表》、《重大危险源清单》、《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3生产部负责对公司生产区内危险源、环境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建立公司生产区《危险源调查评价表》、《重大危险源清单》、《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4 机关其他职能部门参加办公室组织的公司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评价活动。

5. 工作程序5.1 过程流程成立辨识、评价组织→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危险源、环境因素评价→控制措施的确定→危险源变更、环境因素更新→控制措施的更新5.2 成立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评价组织a. 安全管理部负责对公司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评价人员进行培训;b. 每年初成立由公司领导任组长的公司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小组,安全管理部负责组织公司各管理层次开展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评价活动;5.3 划分单元a. 施工生产区宜按施工程序和工艺划分单元;b. 办公区、生活区宜按使用功能、平面布局等划分单元;c. 物资、设备、设施宜按种类和功能划分单元。

5.4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5.4.1辨识范围/应考虑的因素a. 危险源辨识应考虑的因素·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的因素;·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在工作场所边界,由组织控制下的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由本组织或外界所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组织及其活动、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变更包括临时性变更等,及其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所有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对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器和(或)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其对人的能力的适应性。

b. 环境因素辨识范围·公司自身的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作为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委托合同方进行管理的活动;·为公司直接提供服务的相关方(如:运输方)。

5.4.2 危险源、环境因素的种类a. 危险源的种类·物理性危险源。

包括溜滑或不平坦的场地、高处作业、高空物体坠落、受限空间作业、未能考虑人类工效学要求、手工搬运、重复性工作,服饰缠绕、卷入伤害、灼烫和其他因设备产生的危险源,在出差或步行时的交通危险源,火灾与爆炸、可造成伤害的能源、能快速释放并对身体造成伤害的储存能量、能导致上肢失调的频繁重复性任务,能导致体温过低或热应激的不适热环境,造成员工身体伤害的职场暴力,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化学性危险源。

因以下情况而危害健康或安全的物质:吸入烟雾、有害气体或尘粒,身体接触或被身体完全吸收,摄食,物料的储存、不相容或降解;·生物性危险源。

生物制剂、过敏或病菌可能:被吸入,经接触传染(包括经体液和昆虫叮咬等传染),被摄食;·社会心理危险源。

能导致负面社会心理状态(包括精神状态等)的情况,例如因以下情况而产生的应激、焦虑、疲劳或沮丧:工作量过度,缺乏沟通或管理控制,工作场所物理环境,身体暴力,胁迫或恐吓。

b. 环境因素的种类·按识别的对象分类——可控制的:可运用行政、经济手段进行控制的;——有可能施加影响的:对供应商、合同方等相关方提出环境方面的要求,还可以通过让用户了解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处理机制来施加影响。

·按环境因素的排放方向和属性分类——向大气排放:以粉尘、烟尘、有毒有害气体等污染因子形式排入大气;——向水体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产生和排放对天然水体的污染和破坏等;——向土地排放:化学物质(油漆、外加剂)、有害废物、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原材料的消耗、浪费,特别是不可再生物质的使用;——废物或副产品:工业废物,特别是危险和有害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置;生活、办公废物的产生和排放;——能源的使用:煤、电、油、气的使用;——释放的能量:如热、辐射、振动等;——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视觉环境影响,与周围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文化遗产:在某些地区已经/可能列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古树名木的管理、地下文物等。

·按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产生环境因素过程分类——设计与开发过程产生的环境因素;——施工与生产过程产生的环境因素;——包装和运输过程产生的环境因素;——合同方和供方的产生的环境因素。

5.4.3 辨识的内容a. 危险源辨识的内容·工作环境:包括施工场地的周边环境、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平面布局:包括功能区布置(如施工区,食堂、卫生间、住宿等生活区,临时设施区、材料堆放区等),有害物质、噪音、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安全距离等;·交通路线:临时便道、各施工作业区到作业面、作业点的连接通道、与外界的交通道路等;·建筑结构:结构、防火、防爆、防雷击、通道、卫生设施等;·施工工序: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高空坠落、物体打击、施工坍塌、触电事故、机械伤害、扭伤、碰伤、擦伤等;·施工设备:机械类的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或操作,电器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或操作、静电、雷电等,塔吊、人货电梯、砼搅拌及输送设备、钢筋机械、木工机械等等现场一切机械,特殊装置(如氧气瓶、乙炔瓶、油料库、危险品库等);·有害部位:粉尘、毒物、噪音、振动等作业区;·各种设施: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辅助生产设施、生活卫生设施等;·人的心理(如情绪低落、紧张、恐高等)和生理因素(如未成年工、女工、色盲等)以及人机工程学因素等;·人的行为:管理制度不健全、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

b. 环境因素辨识的内容·生活污水:包括食堂、厕所和浴室的污水等;·办公污水:包括清洗车辆、卫生打扫等产生的污水等;·生产污水:包括施工机械的维修和保养、施工中产生的泥浆废水等;·生活废气:包括锅炉黑烟、食堂油烟等;·粉尘:包括木屑尘、土石方施工、搅拌站、材料堆放、钢筋加工、场地清理等;·噪音:包括音响器材、装修、家用电器、电锯声、钢筋的切割声、钢模板和脚手架的安装、拆卸、机械设备(空压机、风枪、发电机、推土机、搅拌机、振动棒、打桩机)作业的轰鸣声、运输车辆的喇叭噪音、施工爆破等;·生活垃圾:包括废弃的食物、食品袋等有机物等;·办公垃圾:包括废纸、废弃的打印机墨盒和墨粉盒、硒鼓、废电池等;·生产废弃物:包括锯末、下角料、废土、废碴、废钢筋头等;·有毒有害物质:包括施工使用的外加剂、胶粘剂、油漆、涂料、超标建材(甲醛、苯、氡、放射性)、废蓄电池等;·光污染:夜间施工照明等;·能源、资源浪费:包括“长流水”、“长明灯”等;·文化遗产保护:古建筑、古树名木、地下文物等;·释放的能量:如热、幅射、振动等;·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废物或副产品:工业废物,特别是危险和有害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置;生活、办公废物的产生和排放。

5.4.4 辨识形态a. 辨识时应考虑三种时态:过去是否发生过、现在是否已存在、将来是否会发生;b. 辨识时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施工情况下是否会发生、异常施工情况下是否会发生、紧急情况下的各种可能性。

5.4.5 辨识方法危险源、环境因素的辨识应按所划分的单元逐一排查,常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调查法、查阅资料法、过程分析法;专业方法有:事件树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危险性预先分析法、可操作性研究法、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法、指数法、检查表查找法等。

常用方法有如下:a. 通过与员工及相关方交谈;b. 通过召开会议采用头脑风暴法;c. 深入现场检查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的运输、储存、使用情况,检查车辆、设备、设施使用及保养情况,检查现场各种作业情况,查看施工区、办公区、生活区的用电、用火情况等;d. 查阅各种事故案例等资料,包括以往事故、事件处理的报告、记录,相关方投诉记录,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施工记录、工艺实施、施工日志,噪声、污水排放检测记录、以往能源消耗情况等;e. 测量,包括测量噪音、污水、废气、粉尘排放等。

5.4.6 辨识的时间间隔和时机a. 辨识的时间间隔生产、生活、办公区域,一年一次。

b. 辨识的时机公司生产厂房投产开工前;·新建、改建、扩建的生活、办公场所及设施正式使用前;·施工方案、施工顺序、设备、材料、工艺流程改变后。

5.5 危险源、环境因素评价5.5.1 评价的实施公司办公室其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各自识别出的危险源及危险、危害因素、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填写《危险源调查评价表》、《环境因素评价表》,并建立各自的《重大危险源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逐级上报,安全管理部汇总、整理后建立《重大危险源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5.5.2 评价的方法a. 危险源评价的方法对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评价,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LEC评价法):·用L表示事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概率,根据可能性大小赋予不同分值,如下表(L 取值表):·用E表示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次,根据不同的频次赋予不同分值,如下表(E 取值表):·用C表示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根据事故严重程序赋予不同的分值,如下表(C取值表):·用D表示危险性大小,其值等于上面表中的L、E、C分值连乘积,D分值不同,代表的危险等级也不同,其等级划分见下表(危险性大小等级表):b. 重大危险源的确定危险源中有一项或以上危险、危害因素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该危险源即为重大危险源:·根据LEC评价法,当L×E×C=D>160的;·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的;·直接观察到的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危险,且无适当的防范措施的;·曾经发生过事故,但仍未能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的;·相关方有合理的抱怨和要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